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遗臭 拼音:yí chòu
流传恶名。 宋 张孝祥 《满江红·于湖怀古》词:“笑老姦,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元 郝经 《白沟行》:“称臣呼父古所无,万古诸 华 有遗臭。” 清 李渔 《蜃中楼·点差》:“羞躁进,甘株守,怕无端媚灶逢天咎,未得贵,反遗臭。”参见“ 遗臭万载 ”。
词语解释:遗臭万载 拼音:yí chòu wàn zǎi
死后恶名流传,永远受人唾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 桓温 ﹞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復遗臭万载邪!”词语解释:逐臭 拼音:zhú chòu
(1).谓喜爱臭味。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太守》:“况趋炎附势者,如蝇之逐臭,蚁之慕羴,不堪屈指,詎止此两端而已。”
(2).比喻嗜好怪僻。 清 钱谦益 《制科二·策三》:“其自为谋也,望尘逐臭,盛饰自媒,而无怀褐善藏之意。” 清 吴伟业 《鯗鹤》诗:“云霄岂有酺糟计,饮啄寧关逐臭餘。”参见“ 逐臭之夫 ”。
词语解释:逐臭之夫 拼音:zhú chòu zhī fū
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説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茝蓀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二:“滨江人家得鱼,留数日,俟稍败方烹。或谓何不击鲜,云鲜则必腥。海上有逐臭之夫,於此益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要嚐鼎一臠。”亦省作“ 逐臭夫 ”。 宋 梅尧臣 《异同》诗:“河滨捧土人,海畔逐臭夫。” 清 赵翼 《消闲》诗:“眼前惜少嚶鸣友,海上由他逐臭夫。”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得毋逐臭夫,习染求容悦。”词语解释:乳臭 拼音:rǔ xiù
(1).奶腥气。谓年幼。《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朕一女尚乳臭,卿欲弃之沙漠邪?”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二章:“你懂什么,没有娶亲的人留有三分乳臭呢!”
(2).谓人年少无知。《汉书·高帝纪上》:“是口尚乳臭,不能当 韩信 。”《说岳全传》第七八回:“乳臭小蛮,焉敢犯我疆界。”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五:“铜臭可怜兼乳臭,时艰益复信才艰。”词语解释:铜臭 拼音:tóng xiù
铜钱的臭气。原用来讥讽用钱买官或豪富者。后常用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后汉书·崔寔传》:“ 烈 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 烈 於是声誉衰减。久之不自安,从容问其子 钧 曰:‘吾居三公,於议者何如?’ 钧 曰:‘大人少有英称,歷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烈 曰:‘何为然也?’ 钧 曰:‘论者嫌其铜臭。’” 唐 李商隐 《为桂州卢副使戡谢聘钱启》:“丙科擢第,未全染于桂香;盛府崇知,却自惊于铜臭。” 宋 梅尧臣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诗癖》:“试看一生铜臭者,羡他登第亦何频。” 明 沉采 《千金记·遇仙》:“呀,笑杀人间铜臭。” 巴金 《谈〈憩园〉》:“他们吐出了那么多的铜臭,教人给憋得透不过气来。”词语解释:香臭 拼音:xiāng chòu
气味。《灵枢经·脉度》:“肺气通於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汉 郑玄 笺:“天之道难知也,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
(1).芳香与腐臭。 唐 张九龄 《杂诗》之五:“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
(2).比喻好坏。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朝闻道夕死可矣,夫辅人以篡夺,而分其富贵,是果何道哉?末世之士,不知世间香臭至於如此,亦可哀矣。”词语解释:兰臭 拼音:lán xiù
《易·繫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孔颖达 疏:“谓二人同齐其心,吐发言语,氤氲臭气,香馥如兰也。”后因以“兰臭”指情投意合。 宋 李曾伯 《沁园春·饯税巽甫》词:“赖交情兰臭,绸繆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 明 倪谦 《听鹤轩赋》:“心孚契以兰臭兮,结新盟於岁寒。”词语解释:声臭 拼音:shēng chòu
《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郑玄 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之戒之,以永声臭。” 宋 储泳 《祛疑说·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一说,声,通“ 馨 ”。声臭,为馨臭。《诗·大雅·文王》“无声无臭” 清 马瑞辰 通释:“声当为馨之叚借,声与馨均从殸得声,故经传或通借。”参见“ 声香 ”。
词语解释:声香 拼音:shēng xiāng
馨香。比喻美好的名声。《隶释·汉卫尉衡方碑》:“维明维允,燿此声香。”《隶篇》卷十二:“《衡方碑》:燿此声香。” 翟云升 注引《金石后录》:“以声作馨。”按, 朱起凤 《辞通》卷九:“馨、声古互通。《诗·唐风·椒聊》章:‘椒聊且,远条且。’传:‘言声之远闻也。’此声字当作‘馨’……是两字古本通用也。”词语解释:鹘臭 拼音:hú chòu
犹狐臭。《古尊宿语录·襄州洞山第二代初禅师语录》:“儞若是箇衲僧,乍可冻杀饿杀,终不著儞鶻臭布衫。”词语解释:胡臭 拼音:hú chòu
浓重的芳香气味。《诗·大雅·生民》:“上帝居歆,胡臭亶时。” 马瑞辰 通释:“《广雅·释詁》:‘胡,大也。’胡臭,谓芳臭之大。”
(1).即狐臭。由于腋窝、阴部等部位的皮肤内汗腺分泌异常而产生的刺鼻臭味。 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胡臭漏腋》:“有天生胡臭者,有为人所染臭者。”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卷四:“异域从来不乱常, 李波斯 强学文章,假饶折得东堂桂,胡臭薰来也不香。”参见“ 狐臭 ”。
(2). 清 末 民 初对 清 朝统治者的蔑称。 郭孝成 《河南革命惨史》:“吾国因君主专制,胡臭握柄,贿赂公行。”
词语解释:狐臭 拼音:hú chòu
由于腋窝等处皮肤内汗腺分泌异常而发出的刺鼻臭味。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总论·小儿杂病诸候·狐臭》:“人有血气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 明 胡侍 《真珠船·腋气》:“今谓腋气为狐臭,狐当作胡。故《千金方》论云:有天生胡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谁知这位姑娘有一个隐疾,是害狐臭的。” 茅盾 《一个够程度的人》:“他们三三两两地,异常镇静地,悠悠然从赤膊的、汗湿了衣衫的、粉香狐臭的人堆里,渗透而过。”参阅 陈寅恪 《寒柳堂集·狐臭与胡臭》。词语解释:恶臭 拼音:è chòu
污秽发臭之物;令人难耐的臭气。《周礼·天官·宫人》:“宫人掌王之六寝之脩,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恶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 巴金 《要不要制订“文艺法”》:“还要设法排除背后荆棘丛中散发出来的恶臭。”词语解释:贻臭 拼音:yí chòu
留下恶名。 明 王世贞 《将军行》:“生为众人恨,死为众鬼怜。寄语二心臣,貽臭空万年。”词语解释:余臭 拼音:yú chòu
残留的臭气。《南史·到溉传》:“时 何敬容 以令参选,事有不允, 溉 輒相执。 敬容 谓人曰:‘ 到溉 尚有餘臭,遂学作贵人。’ 敬容 日方贵宠,人皆下之, 溉 忤之如初。 溉 祖 彦之 初以担粪自给,故世以为讥云。”词语解释:腥臭 拼音:xīng chòu
又腥又臭。《韩诗外传》卷九:“ 齐王 厚送女,欲妻 屠牛吐 , 屠牛吐 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将见之夜,精爽扰动,通夕不寐。明将盥漱,闻水腥臭。”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骆君小传》:“开门入其室,腥臭不可闻。” 丁玲 《韦护》第二章二:“直到走进了弄堂里,被一股强烈的便溺的腥臭冲进了鼻管,才将那些热闹的影象抹去。”词语解释:腐臭 拼音:fǔ chòu
亦作“ 腐臰 ”。 腐烂发臭。《墨子·尚贤下》:“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餘财,而不相分资也。” 汉 王充 《论衡·四讳》:“且凡人所恶,莫有腐臰;腐臰之气,败伤人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凡我徒属,命尽兹晨,不日腐臭。”《老残游记》第九回:“今日无端谈到道学先生,令我腐臭之气霑污牙齿。” 何其芳 《〈还乡杂记〉代序·关于〈画梦录〉和那篇代序》:“最近一年,我从流散着污秽与腐臭的都市走到乡下。”词语解释:酒臭 拼音:jiǔ chòu
醉酒后发出的气味。《韩非子·十过》:“ 共王 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镜花缘》第九六回:“正朝前走,忽觉酒气熏人,忙掩鼻道:‘那里来的这股酒臭!’”词语解释:口臭 拼音:kǒu chòu
嘴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龋齿、齿槽化脓、慢性口炎、消化不良等都能发生此症状。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越王 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 齐高祖 云:‘三日不读 谢朓 诗,便觉口臭。’”词语解释:秽臭 拼音:huì chòu
(1).又脏又臭。《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朔日》:“仅一旅店,秽臭殊甚,不得已仍赴军臺之厢屋住焉。”
(2).指不洁之物。 清 钮琇 《觚賸·佞佛》:“弟获大罪过,无復生理,当捐此秽臭,以图懺悔,何如。”按,此为对自己身体的谦言。词语解释:腋臭 拼音:yè chòu
腋窝发出的异臭。俗称狐臭。词语解释:赤臭 拼音:chì chòu
血污腐臭之气。 汉 扬雄 《太玄·闲》:“赤臭播关,大君不闲,克国乘家。” 王涯 注:“赤臭者,阴阳交争杀伤之气也,播于远关之外。” 明 汤显祖 《怀人赋》:“曷不都捐赤臭之路,了涉清芬之程。”词语解释:附臭 拼音:fù chòu
犹逐臭。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三:“竟或暴露其‘无知’,仅知如蝇之附臭,汩没民族的个性,戕贼他的个我,去附庸所谓‘新派’。”词语解释:馊臭 拼音:sōu chòu
形容气味酸臭。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 祥子 ﹞身上挂着一层黏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词语解释:蠢臭 拼音:chǔn chòu
愚蠢的气味。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倘若我们去当听差,一定是破落户子弟容易侍候,若遇暴发户子弟,则贱相未脱而大摆其架子,其蠢臭何可向迩哉!”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什么做了一点白话,便说是要在一百年后发表的书里面的一篇,真是其蠢臭为不可及也!”词语解释:五臭 拼音:wǔ chòu
(1).五种气味。《庄子·天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 成玄英 疏:“五臭,谓羶、薰、香、鯹、腐。”按,《礼记·月令》中代表四时之“臭”,亦共五种:春为羶,夏为焦,中央为香,秋为腥,冬为朽。
(2).指五种有气味的植物。《管子·地员》:“五粟之土……五臭生之:薜荔、白芷、蘪芜、椒、连。”词语解释:希脏坌臭
又脏又臭词语解释:鸭屎臭 拼音:yā shǐ chòu
方言。丢脸;不光彩。《歇浦潮》第五二回:“我吗?可早已如数还了木器店咧!不像你这般鸭屎臭。”《收穫》1964年第2期:“布厂的人都在说:靠这种‘鸭屎臭’的办法评上先进,情愿还是戴落后帽子。”词语解释:不知香臭 拼音:bù zhī xiāng chòu
形容不能辨别好坏、善恶。 汉 焦赣 《易林·随之乾》:“鼻目易处,不知香臭。”词语解释:骚臭 拼音:sāo chòu
腥臭。骚,通“ 臊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髻》:“惟遗一小髻,如胡桃壳然,纱饰而金綫。嗅之,骚臭不可言。” 鄢国培 《漩流》第二十章:“屎尿的骚臭夹着刺鼻的霉味迎面扑鼻。”词语解释:齆臭 拼音:wèng chòu
方言。物体腐烂发酵而发出的臭味。词语解释:海上逐臭 拼音:hǎi shàng zhú chòu
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説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用以喻人嗜好怪僻。词语解释:容臭 拼音:róng xiù
犹香囊。《礼记·内则》:“衿缨,皆佩容臭。” 郑玄 注:“容臭,香物也。” 陈澔 集说:“助为形容之饰,故言容臭,以缨佩之,后世香囊,即其遗制。” 孙希旦 集解:“容臭,谓为小囊以容受香物也。”词语解释:无声无臭 拼音:wú shēng wú xiù
(1).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常形容天道、神意幽微玄妙,难以直觉感知。《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郑玄 笺:“天之道难知也,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 唐 魏徵 《五郊乐章·雍和》:“既高既远,无声无臭。静言格思,惟神保佑。” 清 恽敬 《读〈孟子〉一》:“性、道、教无可言而归之命,命无可言而归之天,天无可言而归之无声无臭矣。”
(2).形容默默无闻。《孽海花》第十七回:“先几个月风声很紧,后来慢慢懈怠,竟无声无臭起来。”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三:“‘五一’,在 康泽 主持下,无声无臭地渡过了。” 秦牧 《花城·青春的火焰》:“一粒种子,可以躺在泥土里无声无臭地腐烂掉,也可以长成为参天的大树。”词语解释:狐臭 拼音:hú chòu
由于腋窝等处皮肤内汗腺分泌异常而发出的刺鼻臭味。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总论·小儿杂病诸候·狐臭》:“人有血气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 明 胡侍 《真珠船·腋气》:“今谓腋气为狐臭,狐当作胡。故《千金方》论云:有天生胡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谁知这位姑娘有一个隐疾,是害狐臭的。” 茅盾 《一个够程度的人》:“他们三三两两地,异常镇静地,悠悠然从赤膊的、汗湿了衣衫的、粉香狐臭的人堆里,渗透而过。”参阅 陈寅恪 《寒柳堂集·狐臭与胡臭》。词语解释:狐骚臭 拼音:hú sāo chòu
即狐臭。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腋气》:“人患腋气,俗谓之狐骚臭, 粤 人为尤甚。”词语解释:如蝇逐臭 拼音:rú yíng zhú chòu
比喻追求女色名利的龌龊行为。《红楼梦》第七七回:“那媳妇……打扮得妖妖调调,两只眼儿水汪汪的,招惹的 赖大家 人如蝇逐臭,渐渐做出些风流勾当来。”词语解释:焦臭 拼音:jiāo chòu
物体被烧焦的臭味。 茅盾 《子夜》四:“劲风挟着黑烟吹来,有一股焦臭,大概是什么地方又起火了。” 鲁彦周 《找红军》:“刺鼻的焦臭味一阵阵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