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首字词组
膝下膝胫膝裤膝痒搔背膝语蛇行膝袒膝髁 
膝前膝头膝盖膝挛膝襕膝关节膝馒头 
膝行膝步膝腘膝盖骨膝行匍伏膝外翻膝下荒凉 
膝地膝点心膝脖盖膝行蒲伏膝眼膝部  
膝席膝踝膝弯膝谈膝拐膝进  

词语解释:膝下  拼音:xī xià
(1).指人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旁,言父母对幼孩之亲昵。《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唐玄宗 注:“亲犹爱也,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作对父母的亲敬之称。 晋 刘柔 妻 王氏 《怀思赋》:“忆昔日之欢恃,奉膝下而怡裕。” 北周 宇文护 《报母书》:“区宇分崩,遭遇灾祸,违离膝下,三十五年。”京剧《孔雀东南飞》第一场:“母亲请上受我一拜。儿久离膝下,少奉甘旨,恕孩儿不孝之罪。”又如给父母或祖父母写信时,在开头的称呼下加“膝下”两字,以示亲敬。
(2).指父母的身边。 南朝 梁 沉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元良之位,长守膝下之懽。”《新唐书·高宗纪》:“ 太宗 尝命皇太子游欢习射,太子辞以非所好,愿得奉至尊,居膝下。”《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老夫妻正喜多了两个媳妇庆赏团圆,偏儿子又不在膝下。” 巴金 《我的眼泪》:“他出生在阳光明媚的 南欧 的乡村,在双亲的膝下一直生活到十三岁。”
词语解释:膝前  拼音:xī qián
(1).腿膝前面。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落横釵於袖下,敛垂衫於膝前。”
(2).指父母的身边。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七:“我不得不回想父母膝前的旧梦。” 茅盾 《一个女性》三:“如果此时她是在母亲膝前,她一定要放声哭了。”参见“ 膝下 ”。
(3).跪着向前移动。《北史·裴文举传》:“总管 韦孝宽 特相钦重,每与谈论,不觉膝前於席。”
词语解释:膝下  拼音:xī xià
(1).指人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旁,言父母对幼孩之亲昵。《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唐玄宗 注:“亲犹爱也,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作对父母的亲敬之称。 晋 刘柔 妻 王氏 《怀思赋》:“忆昔日之欢恃,奉膝下而怡裕。” 北周 宇文护 《报母书》:“区宇分崩,遭遇灾祸,违离膝下,三十五年。”京剧《孔雀东南飞》第一场:“母亲请上受我一拜。儿久离膝下,少奉甘旨,恕孩儿不孝之罪。”又如给父母或祖父母写信时,在开头的称呼下加“膝下”两字,以示亲敬。
(2).指父母的身边。 南朝 梁 沉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元良之位,长守膝下之懽。”《新唐书·高宗纪》:“ 太宗 尝命皇太子游欢习射,太子辞以非所好,愿得奉至尊,居膝下。”《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老夫妻正喜多了两个媳妇庆赏团圆,偏儿子又不在膝下。” 巴金 《我的眼泪》:“他出生在阳光明媚的 南欧 的乡村,在双亲的膝下一直生活到十三岁。”
词语解释:膝行  拼音:xī xíng
跪着行走。多表示敬畏。《庄子·在宥》:“ 广成子 南首而卧, 黄帝 顺下风膝行而进。”《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唐 王翰 《饮马长城窟行》:“当昔 秦王 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 冰心 《寄小读者》十:“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地上铺着席子,我抱着你在上面膝行。”
词语解释:膝地  拼音:xī dì
两膝着地。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檀信及门而膝地,童耋遍城而掌胶。”
词语解释:膝席  拼音:xī xí
(1).跪在席上,直起身子。古亦名“长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饮酒酣, 武安 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 魏其侯 为寿,独故人避席耳,餘半膝席。”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以膝跪席上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由是 金 之名以‘太公’譟,向之‘爷’之者‘太’之,膝席者皆垂手执儿孙礼。”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王小大 ﹞善周旋,广筵长席,人劝一觴,皆膝席欢受。”
(2).谓移坐而前。古亦称“ 前席 ”。《旧唐书·窦威传》:“ 威 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諭, 高祖 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 宋 杨亿 《天贶殿碑》:“挈壶之漏屡移,膝席之对云罢。”
词语解释:膝胫  拼音:xī jìng
小腿。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羣兴方酣, 定 乃於帘间垂足, 定 膝脛伟而毳。”
词语解释:膝头  拼音:xī tóu
膝盖。 茅盾 《昙》一:“坐在窗前的沙发上,书本子摊在膝头,温暖的南风轻轻地吹拂她的秀发。” 戴望舒 《等待》诗二:“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田汉 《芦沟桥》第一幕:“有血性的同胞们,弟兄们,我们是用膝头呢,还是用拳头呢?”
词语解释:膝步  拼音:xī bù
犹膝行。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 陈丘子 见先生言切,恐二客慙,膝步而前曰:‘先生详之。’”参见“ 膝行 ”。
词语解释:膝行  拼音:xī xíng
跪着行走。多表示敬畏。《庄子·在宥》:“ 广成子 南首而卧, 黄帝 顺下风膝行而进。”《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唐 王翰 《饮马长城窟行》:“当昔 秦王 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 冰心 《寄小读者》十:“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地上铺着席子,我抱着你在上面膝行。”
词语解释:膝点心  拼音:xī diǎn xīn
膝盖接触胸口。描述山高路险,贴身攀登之状。 宋 范成大 《点心山》诗:“入山窘宿雨,上山贺朝霽,跬步便歷险,转盼已呀气。岂惟膝点心,固已头抢地。”
词语解释:膝踝  拼音:xī huái
膝盖与足踝。《后汉书·独行传·向栩》:“﹝ 栩 ﹞常於灶北,坐板牀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 张天翼 《春风》:“﹝ 丁老师 ﹞又转过身去,装着 卓别林 的姿势往门口一摆一摆地走。两脚使劲拐成‘八’字形,连膝踝都抝得发痛。”
词语解释:膝裤  拼音:xī kù
古时对无底半袜(亦称裤腿)、袜均称“膝裤”。 宋 无名氏 《致虚杂俎》:“ 太真 著鸳鸯并头莲锦袴袜……袴袜,今俗称膝裤。”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双行缠》:“自昔人以罗袜咏女子,六代相承, 唐 诗尤众,至 杨妃 马嵬 所遗,足徵 唐 世妇人皆着袜无疑也。然今妇人缠足,其上亦有半袜罩之,谓之膝裤。恐古罗袜或此类。”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袜膝裤》:“俗以男子足衣为袜,女子足衣为膝裤;古时则女子亦称袜,男子亦称膝裤。今俗袜有底,而膝裤无底,形製各别。”《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每人三尺青布鞋面,一双膝裤,一个头机银花首帕。”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雅游》:“余见河房诸姬,咸以素帛製为小袜,似膝裤而有底。”
词语解释:膝盖  拼音:xī gài
膝的通称。 明 朱权 《卓文君》第一折:“怎做得登 瀛洲 膝盖儿软,踏翰林脚步儿长。”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肩膀露在外面,破裤腿上还露着污黑的膝盖。”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九章:“ 杨雪 回到院里,水已经有膝盖深了。”
词语解释:膝腘
即腿弯。 清 秋瑾 《看护学教程》:“腹部及骨盘、胯部交换绷带之时……在下肢则以一手托其膝膕,一手把其踵下。”参见“ 腿弯 ”。
词语解释:腿弯  拼音:tuǐ wān
见“ 腿湾 ”。
词语解释:腿湾  拼音:tuǐ wān
亦作“ 腿弯 ”。 股胫间弯曲处。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用刑》:“若专责腿湾,筋断骨痿,终身残痪。” 茅盾 《冬天》:“照例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黄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脚踏下去簌簌地响,有时没到你的腿弯上。”
词语解释:膝脖盖  拼音:xī bó gài
膝盖。《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这年腊尽交春,大雪没膝脖盖。”
词语解释:膝弯  拼音:xī wān
膝关节向后弯曲的部分。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现在 中 西的学者们,几乎一听到《钦定四库全书》这名目就魂不附体,膝弯总要软下来似的。”
词语解释:膝痒搔背  拼音:xī yǎng sāo bèi
指搔不到痒处。比喻处事不得当或不得要领。语本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
词语解释:膝挛  拼音:xī luán
两膝蜷曲不能伸直。《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唐举 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 裴駰 集解:“挛,两膝曲也。”
词语解释:膝盖骨  拼音:xī gài gǔ
即髌骨。膝盖部的一块骨头,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亦泛称膝盖。《水浒传》第一○八回:“ 萧让 、 裴宣 、 金大坚 三人睁眼大駡道:‘逆贼快把我三人一刀两段了,这六个膝盖骨休想有半个儿着地!’”
词语解释:膝行蒲伏  拼音:xī xíng pú fú
伏地爬行。《资治通鉴·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復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 胡三省 注:“蒲,手行也;伏,伏地也。”亦作“ 膝行匍伏 ”。 清 赵执信 《海鸥小谱·长句》:“綺罗红粉轻於尘,膝行匍伏擎金樽。”
词语解释:膝谈  拼音:xī tán
谓促膝而谈。《红楼梦》第一二○回:“这里离草菴不远,暂请膝谈,未知可否?”
词语解释:膝语蛇行  拼音:xī yǔ shé xíng
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 明 袁宏道 《徐文长传》:“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词语解释:膝襕  拼音:xī lán
明 代的一种制服。《明史·舆服志三》:“ 永乐 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膝襴,亦如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於乘马也。”
词语解释:膝行匍伏  拼音:xī xíng pú fú
见“ 膝行蒲伏 ”。
词语解释:膝行蒲伏  拼音:xī xíng pú fú
伏地爬行。《资治通鉴·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復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 胡三省 注:“蒲,手行也;伏,伏地也。”亦作“ 膝行匍伏 ”。 清 赵执信 《海鸥小谱·长句》:“綺罗红粉轻於尘,膝行匍伏擎金樽。”
词语解释:膝眼  拼音:xī yǎn
人体经穴名。犊鼻穴的俗称。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风毒脚气·论风毒状》:“凡灸八处……第四膝眼穴,在膝头骨下两傍陷者宛宛中是。”《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胃经分寸歌》:“犊鼻膝臏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注:“从梁丘下行过膝盖骨,下胻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处陷中两旁有空状如牛鼻在外侧者,犊鼻穴也。”
词语解释:膝拐  拼音:xī guǎi
方言。膝盖的别称。 郭沫若 《初出夔门》二:“北方大约是因为冷的原故罢,衣袖之长几乎要拖到膝拐,而一般人穿的马褂又都是对襟。”
词语解释:膝袒  拼音:xī tǎn
膝行肉袒。表示投降请罪。《梁书·袁昂传》:“自承麾旆届止,莫不膝袒军门,惟僕一人敢后至者,政以内揆庸素,文武无施,直是东国贱男子耳。”
词语解释:膝关节  拼音:xī guān jié
人类下肢中部的屈戌关节,这是股骨、胫骨和膑骨之间的活动联接
四足脊椎动物后肢的相应关节,由上面的大腿骨和胫骨或由胫骨和下面的腓骨组成
词语解释:膝外翻  拼音:xī wài fān
两腿在膝关节处向内屈曲的一种病状,系由疾病或骨的非生理性压迫所致
词语解释:膝部  拼音:xī bù
下肢中部,股骨与胫骨、腓骨、髌骨相关节的部位
词语解释:膝进  拼音:xī jìn
膝行前进。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伍子胥 膝进垂泪顿首曰:‘臣, 楚国 之亡虏也。’”参见“ 膝行 ”。
词语解释:膝行  拼音:xī xíng
跪着行走。多表示敬畏。《庄子·在宥》:“ 广成子 南首而卧, 黄帝 顺下风膝行而进。”《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唐 王翰 《饮马长城窟行》:“当昔 秦王 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 冰心 《寄小读者》十:“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地上铺着席子,我抱着你在上面膝行。”
词语解释:膝髁  拼音:xī kē
膝盖。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鲁迅 《彷徨·示众》:“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
词语解释:膝馒头  拼音:xī mán tou
方言。膝盖。《海上花列传》第二一回:“难为仔两个膝馒头末,就晚歇也无啥。”
词语解释:膝下荒凉
指无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