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药入声 [yuè,哀乐][ě è,善恶][yuē][同着][jiáo jiào jué][ruò][sháo][jué xué][duó,测度][mò][zhuó bó][lüè][gě gè]崿[chāo chuò chuo][háo hé][肉膜,名词][tuò][bó][zé zuó][nüè yào][zhuó][屐、鞋][bó bo][lào luò][详注1][chāo zhuō,明亮][详注2][gè luò][详注3][nuò][lì luò][zuò]礿[sháo][hè][cuò,名词][gē kǎ luò][zhuó què][luò gé][详注4][详注5][zhuó jué][详注6][同托][详注7][音鹊。馺也。《类篇》行貌。]笿


注1:穫 音濩。《说文》刈谷也。草曰刈,谷曰穫。《易·无妄》不耕穫,不菑畬。《诗·豳风》八月其穫。 又陨穫,困迫失志貌。《礼·儒行》不陨穫于贫贱。《注》陨如萚之陨而飘零,穫如禾之穫而枯槁。
注2:格 《唐韵》古落切《集韵》《韵会》《正韵》葛鹤切,音各。树枝也。《集韵》《韵会》历各切,音洛。篱落也。《前汉·鼌错传》谓之虎落。《扬雄·羽猎赋》谓之虎路。通作格。 又《类篇》曷各切,音鹤。格泽,妖星也。见《史记·天官书》。
注3:熇 《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音郝。与謞同。《尔雅·释训》謞謞,崇谗慝也。《疏》引《诗》多将熇熇,多行惨毒之恶。謞熇音义同。《释文》謞虚各切。
注4:泽 《集韵》《韵会》《正韵》达各切,音铎。格泽,星名,音鹤铎。《史记·天官书》格泽,星如炎火之状。
注5:昔 《集韵》仓各切,音错。粗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注》昔读为交错之错,谓牛角粗理错也。 又《韵补》叶息约切。《左思·咏史诗》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注6:躇 《集韻》《韻會》敕略切,音鄀。《公羊傳·宣七年》躇階而走。《註》躇,猶超遽不順以次。《釋文》與踱同。
注7:嫋 《集韵》《韵会》日灼切《正韵》如灼切,音弱。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妩媚姌嫋。
末字词组
腷膊袒膊脱膊肩膊厚膊小膊搭膊肘膊
膊膊赤膊腷腷膊膊胶胶膊膊披膊打赤膊秀膊襻膊
臂膊努膊合伯膊胸膊掩膊屠膊胳膊褡膊

词语解释:腷膊  拼音:bì bó
象声词。 唐 韩愈 孟郊 《斗鸡联句》:“腷膊战声喧,繽翻落羽皠。”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纵横子堕局,腷膊声出堞。”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程佛子》:“俄闻屋中腷膊声,穴隙而望,如人抛掷散钱者。” 清 唐孙华 《捕鼠》诗:“白昼屋壁间,有声屡腷膊。”
词语解释:膊膊  拼音:bó bó
(1).形状成块。《鹖冠子·度万》:“所谓天者,非是苍苍之气之谓天也;所谓地者,非是膊膊之土之谓地也。”
(2).象声词。 宋 陆游 《反感愤》诗:“膊膊庭树鸡初鸣,嗈嗈王衢雁南征。”
词语解释:臂膊  拼音:bì bó
(1).胳膊。 唐 路德延 《小儿诗》:“臂膊肥如瓠,肌肤软胜绵。”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一折:“我哭啼啼搬住臂膊,泪漫漫的扯住衣服。”《水浒传》第二九回:“那 蒋门神 还是几颗头,几条臂膊?” 茅盾 《子夜》一:“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
(2).犹言左右手。《周书·耿豪传》:“世言 李穆 蔡祐 ,丞相臂膊; 耿豪 王勇 ,丞相咽喉。”
词语解释:袒膊  拼音:tǎn bó
袒露肩胛。《北齐书·文宣帝纪》:“帝露头袒膊,昼夜不息,行千餘里,唯食肉饮水,壮气弥厉。” 唐 周贺 《赠胡僧》诗:“背经来 汉 地,袒膊过冬天。”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薛淙》:“病僧又北行数里,遥见一女人,衣緋裙,跣足袒膊,被髮而走,其疾如风。”
词语解释:赤膊  拼音:chì bó
(1).裸露上身。《水浒传》第二七回:“那妇人一头説,一面先脱去了緑纱衫儿,解下了红绢裙子,赤膊着,便来把 武松 轻轻提将起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这个时候,人家赤膊摇扇还是热,他两个怎么闹出一身大毛来?” 鲁迅 《伪自由书·不负责任的坦克车》:“如果你上了他的当,真的赤膊奔上前阵,像 许褚 似的充好汉,那他那边立刻就会给你一枪。”
(2).裸露的上身。 艾芜 《南行记·流浪人》:“矮汉子和小伙子总在路上打起半边赤膊,或是上身完全裸露出来。” 欧阳山 《三家巷》七:“却巧这时候 周炳 刚冲过凉,打着赤膊,穿着牛头裤,从家里走出来。”
词语解释:努膊  拼音:nǔ bó
犹努臂。 唐 寒山 《诗》之九五:“努膊觅钱财,切齿驱奴马。”
词语解释:脱膊  拼音:tuō bó
方言。犹赤膊。《水浒传》第二回:“只见空地上一箇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水浒传》第六八回:“原来 李逵 但是上阵,便要脱膊。”
词语解释:腷腷膊膊  拼音:bì bì bó bó
象声词。形容连续起伏的声音。古诗《两头纤纤》:“腷腷膊膊鸡初鸣,磊磊落落向曙星。” 宋 范成大 《两头纤纤》诗之一:“腷腷膊膊上帖箭,磊磊落落封侯面。” 宋 范成大 《两头纤纤》诗之二:“腷腷膊膊扣户声,磊磊落落金盘冰。” 清 龚自珍 《行路易》诗:“腷腷膊膊,鸡鸣狗鸣;淅淅索索,风声雨声。”
词语解释:合伯膊  拼音:hé bó bó
古地名。即 合赙 。《战国策·韩策一》:“ 韩 卒之剑戟,皆出於 冥山 、 棠谿 、 墨阳 、 合伯膊 、 邓师 、 宛冯 、 龙渊 、 太阿 ,皆陆断马牛,水击鵠鴈,当敌即斩坚。”参见“ 合賻 ”。
词语解释:合赙  拼音:hé fù
古地名。 战国 时属 韩 ,在今 河南 西平 西。以产利剑著称。《史记·苏秦列传》:“ 韩 卒之剑戟皆出於 冥山 、 棠谿 、 墨阳 、 合賻 、 邓师 ……皆陆断牛马,水截鵠鴈。” 司马贞 索隐:“《战国策》作‘合伯’,《春秋后语》作‘合相’。”
词语解释:肩膊  拼音:jiān bó
(1).肩膀,人颈下臂上的部分。 清 唐甄 《潜书·明鉴》:“ 陕 民之謡有之曰:挨肩膊,等 闯王 ; 闯王 来,三年不上粮。” 鲁迅 《彷徨·示众》:“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2).比喻能够担当的责任。 洪深 《鸡鸣早看天》第二幕:“你放心好啦, 李先生 是有肩膊的人,我明天和他说,一定负责到底。”
词语解释:胶胶膊膊  拼音:jiāo jiāo bó bó
象声词。鸡鸣声。 清 沉起凤 《谐铎·鸡谈》:“尔我蒙主人豢养,数米而食,凿垣而栖,有何不乐,而胶胶膊膊,终夕絮聒。”
词语解释:胸膊  拼音:xiōng bó
泛指人的胸部或动物前肢和躯干相连的部分。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逢》:“自视其爪牙之利,胸膊之力,天下无敌。” 聂绀弩 《谈〈娜拉〉》:“这样的‘娜拉’,说起来现在该有三十多岁了。形体上大约有一双裹坏过的大脚,扁平又窄狭的胸膊。”
词语解释:厚膊
厚的肉干
词语解释:披膊  拼音:pī bó
古时作战所穿的甲冑,用以保护肩膊的部分称“披膊”。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蛮甲,惟 大理国 最工。甲胄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龟壳,坚厚与铁等。又联缀小皮片为披膊护项之属,製如中国铁甲,叶皆朱之。”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器用·蛮甲胄》:“ 大理国 之製,前后掩心以大片象皮如龟壳,其披膊以中片皮相次为之,其护项以全片皮捲圈成之。”
词语解释:掩膊  拼音:yǎn bó
即披膊。古时铠甲遮护臂膊的部分。参阅 宋 曾公亮 《武经总要》卷十三。
词语解释:小膊  拼音:xiǎo bó
即前臂。《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把一隻小膊一条小腿跌成了两截。”
词语解释:打赤膊  拼音:dǎ chì bó
光膀子。例如:李逵打着赤膊,手提板斧杀将过来。——《水浒传》
词语解释:屠膊  拼音:tú bó
语本《左传·成公二年》:“杀而膊诸城上。” 孔颖达 疏:“膊谓去衣磔之。”后以“屠膊”谓残杀肢解。 清 吴伟业 《哭志愆》诗:“孤城遂摧陷,狂刀乃屠膊。”
词语解释:搭膊  拼音:dā bo
(1).一种布制的长方形口袋。中间开口,两头各有一袋,可以搭在肩上,故名。 元 李文尉 《燕青博鱼》楔子:“则我这白氊帽半抢风,则我这破搭膊落可的权遮雨。”《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却见一个后生,头带万字头巾,身穿直缝宽衫,背上驮了一个搭膊,里面却是铜钱。”
(2).一种用较宽的绸、布做成的束衣腰巾,有的中间有小口袋,可以裹系钱物。《水浒传》第五回:“腰繫一条称狼身销金包肚红搭膊。”《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裩下截。”
词语解释:秀膊  拼音:xiù bó
前足有秀丽文采的良马。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有甚颜色的?[丑白:]布汗……秀膊、青花。”
词语解释:胳膊  拼音:gē bó
胳膊。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割捨的揎肐膊,拽衫袖,到公庭。”《水浒传》第三回:“两个挽了肐膊,出得茶坊来。”《红楼梦》第二八回:“ 寳玉 在旁边看着雪白的肐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
词语解释:肘膊  拼音:zhǒu bó
胳膊。比喻助手。《三国志平话》卷中:“今 荆州 亦无亲人,吾今有皇叔、 关 、 张 ,是吾之肘膊。”
词语解释:襻膊  拼音:pàn bó
宋 代的一种挂在颈项间,用来搂起衣袖方便操作的工具。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百马图中马夫》:“ 宋 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调。可知它是 宋 代劳动人民为便于操作而发明的通用工具。特种的才用银练索,一般大致不外丝麻作成。”参阅“襻膊儿”。
词语解释:褡膊  拼音:dā bó
一种长方形的布袋,中间开口,两端可盛钱物,系在衣外作腰巾,亦可肩负或手提。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你这老人家,这衣服怎么破了?把我这红绢褡膊与你补这破处。”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第二天下午,自卫队每人腰里掖满了手榴弹,有的用皮带勒着,有的用褡膊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