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香腮 拼音:xiāng sāi
美女的腮颊。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小山重迭金明灭,鬢云欲度香腮雪。”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低矮矮的冠儿偏宜戴,笑吟吟地喜满香腮。”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休道是转星眸上下窥,恨不的倚香腮左右偎。”词语解释:桃腮 拼音:táo sāi
(1).形容女子粉红色的脸颊。 元 白朴 《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曲:“覷著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明 沉仕 《催拍·偶见》曲:“俊满桃腮,疑是朝云。”《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唇似丹硃,莲脸生波,桃腮带靨。”
(2).指未经嫁接的桃树所开的花。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桃》:“桃之未经接者,其色极娇,酷似美人之面,所谓桃腮、桃靨者,皆指天然未接之桃,非今时所谓碧桃、絳桃、金桃、银桃之类也。”词语解释:杏腮 拼音:xìng sāi
(1).指杏花。 宋 欧阳修 《玉楼春》词:“杏腮轻粉日催红,池面緑罗风卷皱。”
(2).形容女子白里透红的脸。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杏腮浅澹羞匀,緑鬢瓏璁斜軃。”词语解释:梅腮 拼音:méi sāi
指梅花待放之苞。美如妇女之颊,故称。 宋 李清照 《蝶恋花》词:“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词语解释:曝腮 拼音:pù sāi
见“ 曝鳃 ”。
词语解释:曝鳃 拼音:pù sāi
亦作“ 曝腮 ”。 《后汉书·郡国志五》“﹝ 交趾郡 ﹞ 封谿 建武 十九年置” 刘昭 注引 晋 刘欣期 《交州记》:“有隄防 龙门 ,水深百寻,大鱼登此门化成龙,不得过,曝鳃点额,血流此水,恆如丹池。”后以喻挫折、困顿。《南齐书·王僧虔传》:“经涉五朔,踰歷四晦,书牘十二,接覲六七,遂不荷润,反更曝鳃。” 唐 骆宾王 《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入穽方摇尾,迷津正曝腮。” 唐 高适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诗:“一夕 瀍 洛 空,生灵悲曝腮。” 元 方回 《寄题赵高士委顺山房》诗:“红尘回首即 蓬莱 ,辛苦 龙门 枉曝鳃。”词语解释:莲腮 拼音:lián sāi
(1).指荷花瓣。 宋 苏轼 《宿馀杭法喜寺怀孙莘老学士》诗:“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
(2).犹莲花腮。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樱唇上调朱,莲腮上临稿。”词语解释:花腮 拼音:huā sāi
亦作“ 花腮 ”。 形容美丽的面颊。 唐 白居易 《简简吟》:“ 苏 家小女名 简简 ,芙蓉花顋柳叶眼。” 宋 欧阳修 《渔家傲》词:“花气酒香清廝酿,花腮酒面红相同。”词语解释:鱼腮 拼音:yú sāi
见“ 鱼鳃 ”。
词语解释:鱼鳃 拼音:yú sāi
亦作“ 鱼腮 ”。亦作“ 鱼顋 ”。 鱼的呼吸器官。多为羽毛状、板状或丝状,用来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 宋 惠洪 《秋晚同超然山行》诗:“高秋霜叶鱼顋赤,落日远山螺髻青。” 元 黄庚 《江景》诗:“寒生雁背天将雪,冷人鱼鳃水欲氷。”《水浒传》第十七回:“众做公的都面面相覷,如箭穿雁嘴,钩搭鱼腮,尽无言语。”词语解释:梨腮 拼音:lí sāi
梨实表面的雅称。 唐 韩愈 《独钓》诗之四:“风能坼芡觜,露亦染梨顋。”词语解释:托腮 拼音:tuō sāi
凝思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倚定门儿手托腮,闷答孩地愁满怀,不免入书斋。”词语解释:霞腮 拼音:xiá sāi
指美女艳丽的容颜。 元 王嘉甫 《八声甘州》套曲:“称霞腮一点朱樱小,妖嬈,更那堪杨柳 小蛮腰 。”词语解释:颊腮 拼音:jiá sāi
亦作“ 颊腮 ”。 即腮帮子。两颊的下半部。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一折:“你待赚鰲鱼钓颊顋,怎想与 刘伶 粧布袋。” 叶圣陶 《倪焕之》十:“他的脸作紫褐色,额角,颊腮,眼眶,耳朵,都叫人感觉异常饱满。”词语解释:龙腮 拼音:lóng sāi
琴名。 明 陶宗仪 《琴笺图式》:“龙腮, 李斯 作,於凤舌之上圆增三寸,两额间收广二寸半。”词语解释:于腮 拼音:yú sāi
见“ 于思 ”。
词语解释:于思 拼音:yú sāi
亦作“ 于腮 ”。
(1).多须貌。一说白头貌。《左传·宣公二年》:“于思于思,弃甲復来。” 杜预 注:“于思,多鬚之貌。” 陆德明 释文引 贾逵 曰:“白头貌。”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邵陵 ﹞两颊于思,然人呼为 邵髯 ,不以名字。”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其韵》之二:“帐下于思新令尹,刀头涕泪旧豪酋。”
(2).借指髭须。 宋 梅尧臣 《观邵不疑学士所藏名书古画》诗:“精神宛如生,于腮復穿鼻。”词语解释:钻腮 拼音:zuàn sāi
形容味美可口。 元 无名氏 《延安府》第二折:“一应汤水,都是我管。各要古怪,爽口钻腮。”词语解释:莲花腮 拼音:lián huā sāi
指白嫩红润的面颊。 明 刘基 《巫山高》诗:“山中妖狐老不死,化作妇女莲花腮。”词语解释:脸腮 拼音:liǎn sāi
腮颊。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那让花白眉毛遮掩的眼里,涌出了一长串泪珠,顺脸腮流下来。”词语解释:耳不离腮 拼音:ěr bù lí sāi
接近,亲密。例如:别人说他俩是耳不离腮,影不离形,好的活像一个人。——李文元《婚事》词语解释: 颐腮
头颅词语解释:檀口香腮
比喻女子的嘴和脸红而香词语解释:唇不离腮
比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词语解释:桃杏腮 拼音:táo xìng sāi
形容女子美如桃杏的面容。 元 马致远 《寿阳曲·洞庭秋月》曲:“江梅态,桃杏腮,娇滴滴海棠颜色。”词语解释:檀腮 拼音:tán sāi
指美人红润的腮颊。 清 陈维崧 《东风第一枝·咏绿萼梅和吕圣求韵》词:“粉界檀腮,烟笼腻颈,玉奴素质轻约。”词语解释:杏脸桃腮 拼音:xìng liǎn táo sāi
亦作“ 杏腮桃脸 ”。 形容女子白而红润的容颜。 宋 辛弃疾 《西江月·赋丹桂》词:“杏腮桃脸费铅华,终惯秋蟾影下。”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红白。”《水浒传》第三八回:“杏脸桃腮,醖酿出十分春色;柳眉星眼,妆点就一段精神。”词语解释:钝口拙腮 拼音:dùn kǒu zhuō sāi
谓口才笨拙,说话不流利。《镜花缘》第八十回:“罢!罢!罢!好妹妹!我是钝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词语解释:鹳骨腮 拼音:guàn gǔ sāi
颜面骨突出的腮帮子。《儒林外史》第二二回:“那轿里走出一个人来……一隻刺蝟眼,两个鸛骨腮。”词语解释:尖嘴猴腮 拼音:jiān zuǐ hóu sāi
形容人脸部瘦,相貌丑词语解释:撧耳揉腮 拼音:juē ěr róu sāi
见“ 撧耳挠腮 ”。
词语解释:撧耳挠腮 拼音:juē ěr náo sāi
形容焦急无计的样子。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二折:“你这般撧耳挠腮,可又便怎生。”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四折:“我前行,他随后赶将来,諕的我撧耳挠腮。”亦作“ 撧耳揉腮 ”。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难开。”词语解释:撧耳挠腮 拼音:juē ěr náo sāi
形容焦急无计的样子。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二折:“你这般撧耳挠腮,可又便怎生。”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四折:“我前行,他随后赶将来,諕的我撧耳挠腮。”亦作“ 撧耳揉腮 ”。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难开。”词语解释:夯嘴夯腮 拼音:hāng zuǐ hāng sāi
形容嘴笨,没有口才。《红楼梦》第五四回:“幸而我们都是夯嘴夯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词语解释:炸腮 拼音:zhà sāi
方言。即痄腮。患者腮腺肿大发炎。 老舍 《女店员》第一幕:“谁家的娃娃出疹子,还是哪家的孩子长炸腮,我都知道。”参见“ 痄腮 ”。
词语解释:痄腮 拼音:zhà sāi
旧称流行性腮腺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痄腮》:“﹝痄腮﹞生於两腮肌肉不著骨之处,无论左右,总发端於阳明胃热也。” 端木蕻良 《吞蛇儿》:“ 水根 是一个犯着痄腮病的小伙子,今年十六岁。”词语解释:拙口钝腮 拼音:zhuō kǒu dùn sāi
犹拙嘴笨舌。《西游记》第四三回:“ 沙僧 道:‘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钝腮,不要惹大哥热擦。’”《西游记》第八八回:“师父,我等愚卤,拙口钝腮,不会説话。”词语解释:拙口笨腮 拼音:zhuō kǒu bèn sāi
犹拙嘴笨舌。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南郭秀才》:“咬文嚼字,秀才当行;拙口笨腮,农人本色。” 章振荣 《借驴》:“俺这拙口笨腮说不过你。”词语解释:柳眼梅腮 拼音:liǔ yǎn méi sāi
形容早春初抽的柳叶和盛开的梅花。 宋 李清照 《蝶恋花》词:“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词语解释:扒耳搔腮 拼音:pá ěr sāo sāi
形容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还有一个小目的,是在对于以我去年的免官为‘痛快’者,给他一个不舒服,使他恨得扒耳搔腮,忍不住露出本相。”词语解释:拙嘴笨腮 拼音:zhuō zuǐ bèn sāi
见“ 拙嘴笨舌 ”。
词语解释:拙嘴笨舌 拼音:zhuō zuǐ bèn shé
嘴巴笨拙。谓不善于言辞。 杨朔 《中国人民的脚步声·望南山》:“我一个草木之人,拙嘴笨舌的……说错了,你也别怪。”亦作“ 拙嘴笨腮 ”。 刘厚明 《常河叔叔》:“不行,不行,我拙嘴笨腮的。”词语解释:抓耳搔腮 拼音:zhuā ěr sāo sāi
见“ 抓耳挠腮 ”。
词语解释:抓耳挠腮 拼音:zhuā ěr náo sāi
亦作“ 抓耳搔腮 ”。
(1).形容焦急、苦闷,生气时想不出办法的样子。《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个是处。”《镜花缘》第十八回:“ 多九公 只急的抓耳搔腮,不知怎样才好。”《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公子只急得抓耳挠腮,闷了半日。”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二:“大概就是因为这个,他急得抓耳挠腮。”
(2).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样子。《西游记》第二回:“ 孙悟空 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平山冷燕》第十一回:“ 宋信 听了,喜得抓耳挠腮,满心奇痒,哈哈大笑。”《文明小史》第五一回:“ 饶鸿生 那里经见过这种境界?直喜得他抓耳搔腮。”《老残游记》第三回:“ 姚云 翁就将阁下学问怎样,品行怎样,而又通达人情,熟諳世势怎样,説得宫保抓耳挠腮,十分喜欢。”词语解释:抓耳挠腮 拼音:zhuā ěr náo sāi
亦作“ 抓耳搔腮 ”。
(1).形容焦急、苦闷,生气时想不出办法的样子。《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个是处。”《镜花缘》第十八回:“ 多九公 只急的抓耳搔腮,不知怎样才好。”《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公子只急得抓耳挠腮,闷了半日。”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二:“大概就是因为这个,他急得抓耳挠腮。”
(2).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样子。《西游记》第二回:“ 孙悟空 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平山冷燕》第十一回:“ 宋信 听了,喜得抓耳挠腮,满心奇痒,哈哈大笑。”《文明小史》第五一回:“ 饶鸿生 那里经见过这种境界?直喜得他抓耳搔腮。”《老残游记》第三回:“ 姚云 翁就将阁下学问怎样,品行怎样,而又通达人情,熟諳世势怎样,説得宫保抓耳挠腮,十分喜欢。”词语解释:笨嘴拙腮 拼音:bèn zuǐ zhuō sāi
口才不行,不会说话。例如: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还是像小时候一样笨嘴拙腮的。——熊尚志《藕和花的故事》词语解释:别颏腮 拼音:bié kē sāi
瘪嘴。别,通“ 瘪 ”。《西游记》第二十回:“你那箇徒弟,那般拐子脸,别頦腮。”词语解释:爬耳搔腮 拼音:pá ěr sāo sāi
急切无奈貌。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这一段话,我是和不是东西之流开开玩笑的,要使他爬耳搔腮,热剌剌的觉得他的世界有些灰色。”词语解释:眼嵌缩腮 拼音:yǎn qiàn suō sāi
形容面孔瘦削。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一折:“覷着他狠似豺狼,蠢似猪羊,眼嵌缩顋模样,面黄肌瘦形相。”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二折:“你这般面黄肌瘦,眼嵌缩顋,两条腿恰似麻秸。”词语解释:痄腮 拼音:zhà sāi
旧称流行性腮腺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痄腮》:“﹝痄腮﹞生於两腮肌肉不著骨之处,无论左右,总发端於阳明胃热也。” 端木蕻良 《吞蛇儿》:“ 水根 是一个犯着痄腮病的小伙子,今年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