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腥膻 拼音:xīng shān
亦作“ 腥羶 ”。亦作“ 腥羴 ”。
(1).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南朝 梁 沉约 《需雅》诗之三:“终朝采之不盈掬,用拂腥羶和九穀。”《西游记》第七二回:“那长老闻了一闻,见那腥膻,不敢开口。” 清 唐孙华 《憎蝇》诗:“但知逐腥羶,偏能变黑白。” 郭沫若 《恢复·血的幻影》:“绵绵的春雨,你洗不尽这大地的腥膻。”
(2).指肉食。《梁书·文学传下·刘杳》:“ 天监 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羶,持斋蔬食。” 唐 徐夤 《溪隐》诗:“絶却腥羶胜服药,断除杯酒合延年。” 清 方文 《赠于息庵先生》诗之一:“垂老岂能忘战伐,长斋不忍近腥羶。”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饮食为例》:“ 欧 美 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膻,亦相习成风。”
(3).旧指入侵的外敌。《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 唐 郑处诲 《刘瑑碑》:“ 天寳 末, 犬戎 乘我多难,无力御姦,遂纵腥羶,不远京邑。” 明 姚茂良 《精忠记·应诏》:“率百万之师,决千里之胜,扫荡腥羶,殄灭无遗,庶可以雪国家之耻。” 清 谭嗣同 《治言》:“吾 中国 帝王之土,岂容溷以腥羴!” 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三场:“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难返,何日里,雪国耻,扫荡腥膻?”词语解释:腥臊 拼音:xīng sāo
(1).腥臭;腥臭的气味。《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唐 李商隐 《楚宫》诗:“空归腐败犹难復,更困腥臊岂易招。” 宋 文天祥 《贾家庄》诗:“行边无鸟雀,卧处有腥臊。” 闻一多 《红烛·孤雁》:“光明底追逐者啊!不信那腥臊的屠场,黑暗的烟灶。”
(2).泛指水产动物。《太平广记》卷三○九引 唐 李玫 《纂异记·蒋琛》:“是知溺名溺利者,不免为水府之腥臊。”
(3).借喻丑恶的事物。《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 韦昭 注:“腥臊,臭恶也。”
(4).借指寇盗、叛军等。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寇二十韵》:“谁云遗毒螫,已是沃腥臊。” 仇兆鳌 注:“毒螫、腥臊,指贼党。” 清 朱琦 《感事》诗:“焚掠为一空,腥臊未湔洗。”词语解释:腥风 拼音:xīng fēng
腥臭之风。亦喻凶残的气氛。 唐 韩愈 《叉鱼招张功曹》诗:“血浪凝犹沸,腥风远更飘。” 宋 陆游 《龙洞》诗:“想当蟠蛰未奋时,腥风逼人云触石。” 明 刘基 《沁园春》词:“奈狐狸夜啸,腥风满地,蛟螭昼舞,平陆成江。”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天地黑如盘,腥风吹雨血。”词语解释:腥血 拼音:xīng xuè
(1).泛指荤腥。 唐 王建 《赠王屋道士赴诏》诗:“能断世间腥血味,长生只要一丸丹。”
(2).腥气的血。 元 耶律楚材 《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川谷流腥血,郊原厌积尸。” 元 迺贤 《答禄将军射虎行》:“雕翎射没锦毛摧,厓石崩腾腥血溅。”词语解释:腥腐 拼音:xīng fǔ
腥臭腐败之物。多用于比喻。 唐 杜甫 《寄韩谏议注》诗之三:“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宋 苏辙 《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之二:“要知丹砂异,不受腥腐触。” 清 辛弃疾 《贺新郎·用韵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余欲令筑陂于其前》词:“劝君且作横空鶚,便休论、人间腥腐,纷纷乌攫。”词语解释:腥秽 拼音:xīng huì
(1).腥臭;秽气。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 孙登 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稼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补编·许建宗》:“ 唐 济阴郡 东北六里, 佐山 龙兴 古寺前,路西第一院井,其水至深,人不可食,腥秽甚,色如血。” 清 戴名世 《成周卜诗序》:“至於屠沽之肆,腥秽之所,飞虫之所集,驱之而不能去。”
(2).指盗匪、外敌等及其残酷屠杀的罪行。 元 王恽 《平原行》:“滔天腥秽思一扫,誓与此羯不两存。” 明 何景明 《城南妇行》:“前年弥 鲁 乱,腥秽入我堂。”词语解释:腥气 拼音:xīng qì
(1).鱼、虾、血等的气味。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三》:“时 鹤滩 已有酒病,畏见腥气。”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朱佩茝》:“ 朱 刀已落,血蓝色,淋漓满衣,腥气入脑。” 瞿秋白 《乱弹·水陆道场》:“一股腥气扑到鼻子里来。”
(2).有腥气。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因为医生说给他吃鱼肝油(清的),从一月以前起,每餐后就给他吃一点,腥气得很,而他居然也能吃。”词语解释:腥腻 拼音:xīng nì
腥气油腻。 唐 韩愈 张籍 《会合联句》:“瘴衣常腥腻,蛮器多疎冗。” 宋 黄庭坚 《戏答陈元舆》诗:“官饔同盘厌腥腻,茶甌破睡秋堂空。”词语解释:腥污
腥秽污浊。亦借指人民横被屠戮的惨象。 宋 曾巩 《鸿雁》诗:“岂同白鷺空洁白,俛啄腥污期满腹。”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阳》诗:“杀戮神人哭,腥污郡邑愁。”词语解释:腥臭 拼音:xīng chòu
又腥又臭。《韩诗外传》卷九:“ 齐王 厚送女,欲妻 屠牛吐 , 屠牛吐 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将见之夜,精爽扰动,通夕不寐。明将盥漱,闻水腥臭。”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骆君小传》:“开门入其室,腥臭不可闻。” 丁玲 《韦护》第二章二:“直到走进了弄堂里,被一股强烈的便溺的腥臭冲进了鼻管,才将那些热闹的影象抹去。”词语解释:腥鱼 拼音:xīng yú
生鱼。《礼记·乐记》:“大饗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郑玄 注:“以腥鱼为俎实,不臑熟之。”《史记·礼书》:“大饗上玄尊,俎上腥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词语解释:腥闻 拼音:xīng wén
原谓酒腥上闻于天。后用指丑恶的名声或恶名远播。《书·酒诰》:“庶羣自酒,腥闻在上。” 孔 传:“ 紂 众羣臣用酒,沉荒腥秽,闻在上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止戈》诗:“韃秽腥闻北斗昏,谁新天地转乾坤?”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狐仙谈历代丽人》:“至若 赵飞燕 合德 之淫妬, 武媚娘 之悍逆,貌非不丽,而腥闻远播,适增其丑。” 王闿运 《〈墨子校注〉序》:“ 墨子 之所以贤者,以其居乱世,君务于战,士甘于死,生人之理絶,而天地腥闻。”词语解释:腥鲜 拼音:xīng xiān
泛指水产动物。 唐 温庭筠 《太液池歌》:“腥鲜龙气连清防,花风漾漾吹细光。”词语解释:腥窍 拼音:xīng qiào
禽类的下窍(生殖腔)。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脯腊》:“﹝五味脯法﹞用鹅、雁、鸡、鸭、鶬、鳵、鳧、雉、兔、鸽、鶉、生鱼,皆得作。乃浄治去腥窍及翠上脂瓶。”词语解释:腥生 拼音:xīng shēng
指生的鱼肉等食物。 汉 王充 《论衡·程材》:“如比于文吏,洗洿泥者以水,燔腥生者用火。”词语解释:腥德 拼音:xīng dé
丑恶的品行。 汉 徐干 《中论·虚道》:“是以辜罪昭著,腥德发闻,百姓伤心,鬼神怨痛。” 唐 陆贽 《兴元论解姜公辅状》:“怨讟溢于下国而耳不欲闻,腥德达于上天而心不求寤,迨乎颠覆,犹未知非。”《新唐书·祝钦明传赞》:“ 钦明 以经授 中宗 ,为朝大儒,乃诡圣僻説,引艷妻郊见上帝,腥德播闻,享胙不终。” 章炳麟 《箴新党论》:“ 满洲 之亡, 汉 人之幸也。所恨者,天下习於学生之腥德,怯懦持下,寧为牛后。”词语解释:腥氛 拼音:xīng fēn
犹妖氛。用以指黑暗凶残势力。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然六人回 湘 之后,会同巡防营队长 徐鸿斌 ,復组织敢死军一队,以期誓扫腥氛。”词语解释:腥味儿 拼音:xīng wèi ér
像鱼的气味儿词语解释:腥风咸雨 拼音:xīng fēng xián yǔ
犹腥风血雨。 元 冯子振 《鹦鹉曲·拔宅冲昇图》:“ 八公山 九转丹成,洗尽腥风醎雨。”词语解释:腥翠 拼音:xīng cuì
禽类腥气的尾腺。词语解释:腥羴 拼音:xīng shān
见“ 腥膻 ”。
词语解释:腥膻 拼音:xīng shān
亦作“ 腥羶 ”。亦作“ 腥羴 ”。
(1).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南朝 梁 沉约 《需雅》诗之三:“终朝采之不盈掬,用拂腥羶和九穀。”《西游记》第七二回:“那长老闻了一闻,见那腥膻,不敢开口。” 清 唐孙华 《憎蝇》诗:“但知逐腥羶,偏能变黑白。” 郭沫若 《恢复·血的幻影》:“绵绵的春雨,你洗不尽这大地的腥膻。”
(2).指肉食。《梁书·文学传下·刘杳》:“ 天监 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羶,持斋蔬食。” 唐 徐夤 《溪隐》诗:“絶却腥羶胜服药,断除杯酒合延年。” 清 方文 《赠于息庵先生》诗之一:“垂老岂能忘战伐,长斋不忍近腥羶。”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饮食为例》:“ 欧 美 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膻,亦相习成风。”
(3).旧指入侵的外敌。《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 唐 郑处诲 《刘瑑碑》:“ 天寳 末, 犬戎 乘我多难,无力御姦,遂纵腥羶,不远京邑。” 明 姚茂良 《精忠记·应诏》:“率百万之师,决千里之胜,扫荡腥羶,殄灭无遗,庶可以雪国家之耻。” 清 谭嗣同 《治言》:“吾 中国 帝王之土,岂容溷以腥羴!” 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三场:“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难返,何日里,雪国耻,扫荡腥膻?”词语解释:腥蝼 拼音:xīng lóu
腥臭似蝼蛄。《列子·周穆王》:“王之厨饌腥螻而不可饗,王之嬪御膻恶而不可亲。” 张湛 注:“螻,蛄臭也。”按, 杨伯峻 集释引 胡怀琛 说,以为“螻”应作“僂”,与下文“膻”互讹。此当作“腥膻”,下文当作“僂恶”。词语解释:腥膏 拼音:xīng gāo
腥荤肥腻的食物。 明 唐顺之 《与王尧衢书》:“閒饮食於富贵之家,腥膏满案,且噦之而投筯矣。”词语解释:腥风血雨 拼音:xīng fēng xuè yǔ
刮着腥味的风,下着如血的雨。比喻残酷的战乱和屠杀或极其险恶的局势。 清 陈天华 《警世钟》:“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梁启超 《劫灰梦·独啸》:“俺曾见素衣豆粥陪鑾驾,俺曾见腥风血雨冬和夏。” 杨朔 《东风第一枝·历史的指针》:“不错, 朝鲜 人民的性格就像 金刚山 一样:壮丽、雄伟,而又刚强,任凭腥风血雨,也不能把它沾污。” 袁鹰 《悲欢·深深的怀念》:“在那个腥风血雨的黑暗年月,当地群众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偷偷地把烈士们的遗体掩埋起来。”词语解释:腥臊膻香 拼音:xīng sāo shān xiāng
同“腥臊羶香”。
指鸡、犬、羊、牛的各种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