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龙脊 拼音:lóng jǐ
指山脊。 明 汤式 《湘妃引·山中乐四阕赠友人》曲:“山盘龙脊露巖崖,屋络蜂房绕第宅。溪分燕尾通津瀨,可知道其中有俊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但既过险,龙脊上甚难行,亦强弩之末埶也。”词语解释:山脊 拼音:shān jǐ
山的高处象兽类脊骨似的隆起部分。《尔雅·释山》“山脊,冈。” 郭璞 注:“谓山长脊。” 邢昺 疏:“ 孙炎 云:‘长山之脊也,言高山之长脊名冈。’” 唐 刘禹锡 《莫猺歌》:“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 宋 沉与求 《右题灵祐观》诗:“山脊层坛古,松根曲径微。” 徐迟 《狂欢之夜》:“稻田爬山了,爬过了山脊,山的那一面又是千顷万顷的黄金的熟稻田。”词语解释:虎脊 拼音:hǔ jǐ
本谓骏马毛色如虎。后用作骏马的代称。《汉书·礼乐志》:“天马徠,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马毛色如虎脊(者)有两也。”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三:“龙文虎脊皆君驭,歷块过都见尔曹。”词语解释:屋脊 拼音:wū jǐ
(1).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南史·王琳传》:“所居屋脊,无故剥破,出赤蛆数升,落地化为血。”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这黑大门是个四脚落地,屋脊起龙的门楼。”
(2).指屋栋,栋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犹援庙桷动於甍” 唐 孔颖达 疏:“《説文》云:‘甍,栋梁也。’此是屋上之长材,椽所以冯依者也。今俗谓之屋脊。” 唐 孟郊 《劝善吟》:“藏书拄屋脊,不惜与凡聋。”词语解释:天下脊 拼音:tiān xià jǐ
比喻雄踞天下的北方高峻山脉。《史记·张仪列传》:“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 常山 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司马贞 索隐:“ 常山 於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夫 河 北方二千里, 太行 横亘中国,号为天下脊。”词语解释:劈脊
正对着脊背词语解释:雪脊 拼音:xuě jǐ
(1).雪亮的剑脊。 唐 无名氏 《秦客相剑赋》:“阳散阴漫,霜鍔雪脊。”
(2).白色的屋脊。 宋 王安石 《过法云寺》诗:“路过潮沟八九盘,招提雪脊隐云端。” 李壁 笺注:“招提雪脊,谓寺之屋棱也。必加堊,故云雪脊。” 宋 孙觌 《横山堂》诗:“波间指点见青红,雪脊嶒稜倚半空。”词语解释:霜脊 拼音:shuāng jǐ
刀剑的脊。亦借指刀剑。 唐 陆龟蒙 《吴俞儿舞歌·剑俞》:“枝月喉,櫂霜脊,北斗离离在寒碧。”词语解释:背脊 拼音:bèi jǐ
背部。《朱子语类》卷七十:“故於卦之三四爻发虎尾义,便是阴去躡他阳背脊后处。”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两个车轮几乎全部埋在水里,白鼻也只露出一个大背脊,好像是浮在水上,努力挣扎。”词语解释:鱼脊 拼音:yú jǐ
鱼鳍。《礼记·少仪》“夏右鰭” 唐 孔颖达 疏:“鰭谓鱼脊,夏时阳气上在鱼脊。”词语解释:瘦脊 拼音:shòu jǐ
形容山势尖削。 宋 苏轼 《登玲珑山》诗:“何年僵立两苍龙,瘦脊盘盘尚倚空。”词语解释:蛇脊 拼音:shé jǐ
比喻蜿蜒的山脊。 宋 晁补之 《开梅山》诗:“躋攀鸟道出薈蔚,下视蛇脊相夤缘。”词语解释:石脊 拼音:shí jǐ
山石的脊背。 宋 欧阳修 《忆山示圣俞》诗:“林枯松鳞皴,山老石脊瘦。”词语解释:狗脊 拼音:gǒu jǐ
(1).草名。《太平御览》卷九九○引《神农本草经》:“狗脊一名百丈,味苦平,生川谷,治要背。”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拔揳与萆薢相似,一名狗脊。”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狗脊》:“狗脊有二种:一种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种有金黄色,如狗形。皆可入药。”
(2).古扇名。《太平御览》卷七○二引 晋 傅咸 《狗脊扇赋》:“尚不媿狗脊之为号,亦焉顾九华之妙形。”词语解释:地脊 拼音:dì jǐ
古人谓大地的脊梁,指山。 唐 孟郊 《登华严寺楼望终南山赠林校书兄弟》诗:“地脊亚为崖,耸出冥冥中。”词语解释:瓦脊 拼音:wǎ jǐ
瓦片覆盖的屋脊。 宋 杨万里 《晴雪》诗:“瓦脊生春总琼玉,梅梢着纷忽琅玕。”词语解释:刀脊 拼音:dāo jǐ
(1).刀背。《北齐书·方伎传·綦母怀文》:“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
(2).喻陡险之道。 明 袁宏道 《游天门开》诗:“一步一惊魂,路荒不容趾。黏壁行刀脊,下视深无底。”词语解释:蹿房越脊 拼音:cuān fáng yuè jǐ
指跳上房顶在上面快速行走;形容盗贼在屋顶上跳跃奔走的技能词语解释:鸳鸯瓦脊
互相成对的瓦建成的屋脊词语解释:飞檐走脊 拼音:fēi yán zǒu jǐ
同“ 飞檐走壁 ”。 《天雨花》第十一回:“小的曾学过飞檐走脊的本事,还能飞石打人,百发百中。”词语解释:脡脊 拼音:tǐng jǐ
牲体脊骨的中间部分。《仪礼·少牢馈食礼》:“正脊一,脡脊一,横脊一。”词语解释:脊脊 拼音:jǐ jǐ
混乱;互相践踏。《庄子·在宥》:“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攖人心。” 陆德明 释文:“脊脊,音藉,在亦反,相践藉也。本亦作肴肴。《广雅》云:‘肴,乱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龚遂》:“今则不然,无事弄做有事,小事弄做大事,事生不以为罪,事定反以为功,人心脊脊思乱,谁之过与?”词语解释:书脊 拼音:shū jǐ
书籍上被装订住的一边。新式装订的书脊上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名称等。 鲁迅 《徬徨·弟兄》:“ 靖甫 伸手要过书去,但只将书面一看,书脊上的金字一摩,便放在枕边。” 巴金 《爝火集·一颗红心》:“他为了找参考书……用一只手扶着书架,另一手支起眼镜框,眼睛几乎贴着书脊,一本一本地挑选。”词语解释:软背脊 拼音:ruǎn bèi jǐ
比喻没主见,不坚定。 茅盾 《创造》:“他绝对自信他不是中道而废的软背脊的人儿。”词语解释:冈脊 拼音:gāng jǐ
山脊。《诗·大雅·公刘》“廼陟南冈” 唐 孔颖达 疏:“乃又升彼南山冈脊之上,乃见其可居而为都邑者於京之地。” 宋 朱熹 《云谷记》:“南循冈脊,下得横径,径南即谷口小山。” 明 钱宰 《长江霁雪图》诗:“ 岷峨 冈脊来蜿蜒, 青城 一峰高插天。”词语解释:兽脊 拼音:shòu jǐ
饰有兽形的屋脊。《明史·与服志四》:“今拟公主第,厅堂九间,十一贺,施花样兽脊,梁、栋、斗栱、簷桷彩色绘饰,惟不用金。”词语解释:软脊脊
比喻没有主见,不坚定词语解释:镇脊
镇守屋脊,以驱邪魔词语解释:高压脊 拼音:gāo yā jǐ
在同高度上,高气压中心向外突出的部分,其气压高于其他部分。又叫高空脊或高压楔。词语解释:朽脊 拼音:xiǔ jǐ
犹朽骨。《管子·度地》:“春不收枯骨朽脊,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一说,此“朽脊”与“枯骨”对文,谓腐肉。见 郭沫若 等《管子集校》。词语解释:伦脊 拼音:lún jǐ
道理;条理。语本《诗·小雅·正月》:“维号斯言,有伦有脊。” 毛 传:“伦,道;脊,理也。”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引作“维号斯言,有伦有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文海》:“ 淳熙 间,詔 临安府 开《文海》, 周益公 奏:‘《文海》乃近时 江鈿 编类,殊无伦脊。’” 章炳麟 《訄书·订文》:“是故国有政者,其伦脊必析,纲纪必秩,官事民志日以孟晋。”词语解释:杖脊 拼音:zhàng jǐ
以杖挞脊背。杖刑中最重的一种。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下:“ 王保和 革为 开封 尹,专尚威猛,凡盗一钱皆杖脊配流。”《宋史·刑法志二》:“ 真宗 时, 蔡州 民二百一十八人有罪,皆当死。知州 张荣 、推官 江嗣宗 议取为首者杖脊,餘悉论杖罪。”词语解释:平脊 拼音:píng jǐ
谓脊背平直宽阔。古代相马,以马脊背平直宽阔者为良。词语解释:楼脊 拼音:lóu jǐ
楼房的屋脊。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赚将》:“那楼脊兽头边,闪闪绰绰,似有人影。快快放箭。”词语解释:黑狗脊 拼音:hēi gǒu jǐ
贯众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贯众》。词语解释:里脊 拼音:lǐ jǐ
牛、羊、猪等食用畜脊椎骨内侧的条状嫩肉,做肉食时称为里脊。如:里脊肉丝;糖醋里脊。词语解释:打脊 拼音:dǎ jǐ
鞭笞背部。古时肉刑的一种。亦用作詈词。犹该死。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卢延让 《哭边将诗》曰:‘自是磠砂发,非干礮石伤。牒多身上职,盎大背边疮。’人谓此是打脊诗也。”《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打脊魍魎!你这廝许了我人情又不还。”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打脊的髠囚!怎敢把爷违拗!”《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王兴 ﹞駡道:‘打脊贱人!见我恁般苦,不去问你使头借三五百钱来做盘缠?’”使头,家主。 明 徐渭 《南词叙录》:“打脊,古人鞭背,故詈人曰打脊, 唐 之遗言也。”词语解释:正脊 拼音:zhèng jǐ
三分牲牢之脊,前脊为正脊。《仪礼·少牢馈食礼》:“正脊一,脡脊一,横脊一。” 郑玄 注:“脊从前为正。” 胡培翚 正义:“脊有三,前为正脊,中为脡脊,后为横脊。”词语解释:泥鳅脊 拼音:ní qiū jǐ
屋面两坡筒瓦瓦垅过脊时呈卷棚式,状如泥鳅,故称。多见于皇家苑囿建筑中。《红楼梦》第十七回:“ 贾政 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筒瓦泥鰍脊。”词语解释:戗脊 拼音:qiàng jǐ
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词语解释:枯骨朽脊 拼音:kū gǔ xiǔ jǐ
指暴露于野外无主的尸骸。《管子·度地》:“春不收枯骨朽脊,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词语解释:戳背脊 拼音:chuō bèi jǐ
背后指责讥笑。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二章:“我们妇道人家,还要在社会上出头露面的,那些戳背脊的闲话,可受不了呀!”词语解释:局脊 拼音:jú jǐ
跼蹐。谨慎小心貌。《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引《民报·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 清 人之治国,如居室然,不於其未雨而稠(绸)繆,而维弥逢补漏,跼脊以处。”词语解释:断脊 拼音:duàn jǐ
腰斩。古代的一种酷刑。参阅《商君书·赏刑》。词语解释:曲脊 拼音:qǔ jǐ
弯腰。《韩诗外传》卷七:“有鼠出游,狸见於屋,循梁微行,造焉而避,厌目曲脊,求而不得。”引申为屈服顺从。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闻知 王粲 学成满腹文章,只是矜骄傲慢,不肯曲脊於人。”词语解释:合脊 拼音:hé jǐ
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脊,也称合龙。《梁书·康绚传》:“於 钟离 南起 浮山 ,北抵 巉石 ,依岸以筑土,合脊於中流。” 宋 秦观 《浮山堰赋》:“依两崖以受土兮,羌合脊於中央。”参见“ 合龙 ”。
词语解释:合龙 拼音:hé lóng
修筑堤坝或桥梁时从两端开始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称“合龙”。亦称“ 合龙门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凡塞河决,垂合,中间一埽,谓之‘合龙门’,功全在此。”《中国现在记》第十回:“转眼就是腊月,水落归槽,河工也就合龙。”《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五月钢梁架设在六号墩处合龙,两岸引桥亦先后完成。”词语解释:一茅三脊 拼音:yī máo sān jǐ
有三条脊骨的茅草,即菁茅,又名灵茅。《管子·封禅》:“ 江 淮 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 尹知章 注:“所得灵茅。”《管子·轻重丁》:“ 江 淮 之间,有一茅而三脊,毋至其本,名之曰菁茅……诸从天子封於 太山 、禪於 梁父 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禪藉,不如令者不得从。”古时帝王封禅都用菁茅滤酒。参阅《史记·封禅书》。参见“ 三脊茅 ”。
词语解释:三脊茅 拼音:sān jǐ máo
江 淮 间产的一种茅草。茎有三稜。亦名菁茅。古代以为祥瑞,多用于祭祀。《南史·江夏王刘义恭传》:“ 大明 元年,有三脊茅生 石头 西岸,又劝封禪,上甚悦。” 宋 刘敞 《三脊茅记》:“古之祭祀无不用茅者,而至於封禪则必三脊茅以为神藉。三脊茅出於 江 淮 之间,盖非其地不生。而 江 淮 之间则皆 楚 越 国也,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自 三代 之君莫不患之。故封禪者,必三脊茅,其意以为能服 楚 越 ,使以其职来贡。”词语解释:疏脊 拼音:shū jǐ
亦作“疎脊”。 贫瘠,不肥沃。 清 顾炎武 《〈劳山图志〉序》:“五穀不生,环山以外,土皆疎脊。”词语解释:硗脊 拼音:qiāo jǐ
土地坚硬瘠薄。《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那 青城县 本在穷山深谷之中,田地磽脊,歷年岁歉民穷,盗贼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