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胭脂 拼音:yān zhī
亦作“臙脂”。 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 唐 杜甫 《曲江对雨》诗:“林花着雨臙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敦煌曲子词·柳青娘》:“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脣。” 金 元好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之一:“翠叶轻笼豆颗匀,臙脂浓抹蜡痕新。” 明 张景 《飞丸记·坚持雅操》:“我情愿甘劳役,思量忍命穷,拚得臙脂委落如云鬞。” 清 孙枝蔚 《后冶春次阮亭韵》:“梨花独自洗胭脂, 虢国夫人 别样姿。” 杨朔 《走进太阳里去》:“张眼一望,遍地都是齐腿腕子深的小麦,麦梢上平涂着一层胭脂色的朝阳。”词语解释:胭粉 拼音:yān fěn
脂粉,借指妇女词语解释:胭脂井 拼音:yān zhī jǐng
亦作“臙脂井”。 即 南朝 陈 景阳宫 的 景阳井 ,故址在今 南京市 。 隋 兵南下, 后主 与妃 张丽华 、 孔贵嫔 并投此井,卒为 隋 人牵出,故又名 辱井 。井有石栏,呈红色,好事者附会为胭脂所染,呼为 胭脂井 。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记金陵登览》:“ 辱井 者,三人俱投之井也,在寺之南。甚小而水可汲,意其地良是,而井则可疑。世传二妃将坠,泪渍石栏,故石脉类臙脂,俗又呼 臙脂井 。” 元 萨都剌 《满江红·金陵怀古》词:“《玉树》歌残秋露冷, 胭脂井 坏寒螿泣。” 清 赵翼 《莫愁湖》诗:“始怜百尺 胭脂井 ,不及双栖玳瑁梁。” 林学衡 《访胭脂井》诗:“ 胭脂井 底无情水,忍把江山换美人。”词语解释:胭脂山 拼音:yān zhī shān
亦作“臙脂山”。
(1).即 燕支山 。古在 匈奴 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 匈奴 失此山,曾作歌曰:“失我 燕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因水草丰美,宜于畜牧,向为塞外值得怀念的地方。 清 纳兰性德 《满江红》词:“ 代 北 燕 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谁想念 臙脂山 下,悲哉秋气。”
(2).古代 闽中郡 北 莲花峰 下的一座小山,因土色红如胭脂而得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闽中郡 北 莲花峯 下有小阜,土色殷红,俗谓之 胭脂山 ,相传 闽 越王 女弃脂水处也。”词语解释:胭花 拼音:yān huā
亦作“臙花”。 谓浓妆艳抹的女子。旧时特指妓女。 唐 吕岩 《敲爻歌》:“也饮酒,也食肉,守定胭花断淫慾。”《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石郎驸马传》:“你是招容胭花女,风流门下贱夫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 吴大郎 上下一看,只见不施脂粉,淡雅梳妆,自然内家气象,与那臙花队里的迥别。”词语解释:胭红 拼音:yān hóng
胭脂一样的红色。例如:胭红的百合花。词语解释:胭脂花 拼音:yān zhī huā
亦作“臙脂花”。 即紫茉莉。夏季开花,花有紫、红、白、黄等色,供观赏。胚乳粉质,可作化妆粉用。《广群芳谱·花谱二二·紫茉莉》引《草花谱》:“紫茉莉,草本,春间下子,早开午收。一名臙脂花,可以点唇。子有白粉,可傅面。亦有黄白二色者。”词语解释:胭脂虎 拼音:yān zhī hǔ
谓悍妇。 宋 陶穀 《清异录·胭脂虎》:“ 朱氏 女沉惨狡妬,嫁 陆慎言 为妻。 慎言 宰 尉氏 ,政不在己,吏民语曰胭脂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醉态益狂,榻上胭脂虎,亦并忘之。” 清 赵翼 《石女歌》:“若论平日粗豪气,也愁变作胭脂虎。” 清 蒋士铨 《香祖楼·蚓悔》:“忌惮全无,蛇口蜂针一般毒,遍体蜈蚣足,一隻胭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