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灰平声 [详注1][lái][hāi hái][āi][kē][cāi][zāi][ái][音腮。多鬚貌。][gāi][详注2]

[守宮槐][pēi pī péi][léi][méi][音磓。《广韵》治玉。《集韵》锻也。][kuí][详注3][huī][léi][bēi][音隈。石不平。][傀儡]鼿[kuī][suī][亦手摩物也]


注1:能 《广韵》奴来切《正韵》囊来切。三足鳖。《尔雅·释鱼》鳖三足,能。《注》山海经,从山多三足鳖,今阳羡县君山池亦有之。 又与台通。三能,星名。《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名曰三能。《注》作三台。
注2:欸 ēi,《唐韵》乌开切《集韵》《韵会》《正韵》於开切,音哀。《说文》訾也。一曰然也。《扬子·方言》欸,𧫦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或曰欸,或曰𧫦。 又叹声。《陈芳·芸窗私志》今人暴见事之不然者,必出声曰欸,乌开切,乃叹声也。《楚辞·九章》欸秋冬之绪风。《王逸曰》欸,叹也。
注3:敦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都回切,音堆。《诗·豳风》敦彼独宿。《传》敦敦然独宿也。
首字词组
胎仙胎教胎胞胎虾胎记胎毛胎子 
胎禽胎孕胎蚌胎诲胎膜胎气胎动 
胎息胎元胎骨胎衣胎肩胎位胎具 
胎发胎夭胎里素胎藉胎盘胎孩胎养谷 
胎卵胎养胎食胎袭胎甲胎字胎性 
胎生胎育胎里红胎讳胎毒胎儿  

词语解释:胎仙  拼音:tāi xiān
(1).鹤的别称。古代鹤有仙禽之称,又相传胎生,故名。 元 张养浩 《寨儿令·夏》曲:“见胎仙,飞下九重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鹤》﹝释名﹞引 八公 《相鹤经》:“鹤乃羽族之宗,仙人之驥,千六百年乃胎产,则胎仙之称以此。世谓鹤不卵生者误矣。”
(2).道教神名。《黄庭内景经·上清章》:“琴心三叠儛 胎仙 。” 务成子 注:“ 胎仙 即 胎灵大神 ,亦曰 胎真 ,居明堂中。”
词语解释:胎禽  拼音:tāi qín
鹤的别称。 南朝 梁 陶弘景 《瘗鹤铭》:“相此胎禽, 浮丘 著经。” 宋 吴世延 《十二峰·聚鹤峰》诗:“方怜病羽困樊笼,仰见胎禽唳远空。”参见“ 胎仙 ”。
词语解释:胎仙  拼音:tāi xiān
(1).鹤的别称。古代鹤有仙禽之称,又相传胎生,故名。 元 张养浩 《寨儿令·夏》曲:“见胎仙,飞下九重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鹤》﹝释名﹞引 八公 《相鹤经》:“鹤乃羽族之宗,仙人之驥,千六百年乃胎产,则胎仙之称以此。世谓鹤不卵生者误矣。”
(2).道教神名。《黄庭内景经·上清章》:“琴心三叠儛 胎仙 。” 务成子 注:“ 胎仙 即 胎灵大神 ,亦曰 胎真 ,居明堂中。”
词语解释:胎息  拼音:tāi xī
(1).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后汉书·方术传下·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 李贤 注引《汉武内传》:“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坐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且説 张果 是 帝尧 时一个侍中,得了胎息之道,可以累日不食,不知多少年岁。”
(2).指气息;呼吸。 唐 高彦休 《唐阙史·王居士神丹》:“则以前药復滴於鼻,须臾忽苏,黎明则胎息续矣。” 宋 范成大 《石湖书事》诗:“兀坐胎息匀,不觉清梦熟。”
(3).犹师承;效法。 清 纪昀 《〈陈后山诗钞〉序》:“然胎息古人,得其神髓,而不掩其性情,此 后山 之所以善学 杜 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舍人( 谭莹 ) 乐志堂 集文诗略,亦多胎息六朝之作。” 茅盾 《民间、民主诗人》:“最近, 马凡陀 的胎息于‘吴歌’的新诗,也颇值得称赏。”
词语解释:胎发  拼音:tāi fà
初生婴儿未剃过的头发。 唐 白居易 《阿崔》诗:“腻剃新胎髮,香绷小绣襦。” 宋 陆游 《旅舍偶题》诗:“童颜几岁已辞镜,胎髮今朝还入梳。”《水浒传》第四七回:“你这厮口边奶腥未退,头上胎髮犹存。”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婴儿的软丝似的胎发。”胎发常用以制笔,历代多有记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艺绝》:“ 南朝 有姥善作笔, 萧子云 常书用,笔心用胎髮。” 五代 齐己 《送胎发笔寄仁公》诗:“内惟胎髮外秋毫,緑玉新栽管束牢。” 清 梁同书 《笔史》:“ 萧祭酒 笔用胎髮为柱。”
词语解释:胎卵  拼音:tāi luǎn
胎生与卵生。指鸟兽。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恩及飞鸟,惠加走兽,胎卵得以成育,草木遂其零茂。”《后汉书·卓茂鲁恭等传赞》:“仁感昆虫,爱及胎卵。”《书·尧典》“鸟兽孳尾” 唐 孔颖达 疏:“於时鸟兽皆孕胎卵孳尾匹合。”
词语解释:胎生  拼音:tāi shēng
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通过胎盘自母体获得营养,到一定阶段脱离母体,叫做胎生。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礼记·乐记》:“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庄子·知北游》:“而万物以形相生,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按,佛教分众生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类,称四生。
词语解释:胎教  拼音:tāi jiào
孕妇谨言慎行,心情舒畅,给胎儿以良好影响,谓之“胎教”。《大戴礼记·保傅》:“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韩诗外传》卷九:“吾怀姙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汉 贾谊 《新书·胎教》:“ 周 妃后姙 成王 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駡,胎教之谓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天雨花》第七回:“胎教须当循古礼,生子聪明胜过人。”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盖生人之始本於胎教,成於母训为多。”
词语解释:胎孕  拼音:tāi yùn
(1).身孕。《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如是三年,其妻果然有了胎孕。”《红楼梦》第八十回:“﹝ 香菱 ﹞虽然在 薛蟠 房中几年,皆因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
(2).犹孕育。 明 胡应麟 《诗薮·周汉》:“予窃谓后世之文,鼻祖於 夏 ;中诗胎孕於 商 也。” 清 黄景仁 《黄山松歌》:“丹砂虎珀共胎孕,亭亭上结朱霞封。” 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夫泰西史上之新时代,大率以生计问题为枢钮焉,即胎孕革命者,此亦其重要之一原因也。”
词语解释:胎元  拼音:tāi yuán
(1).道教谓人的元气。《太平广记》卷二七引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唐若山》:“ 若山 尝好长生之道,弟 若水 ,为 衡岳 道士,得胎元谷神之要。”《全元散曲·点绛唇·道词》:“若説着胎元根蒂,只除是含光默默守虚极。”
(2).中医谓母体中培养胎儿的元气。《医宗金鉴·痘症心法要诀·痘原》:“痘禀胎元出不再,毒之深浅重轻识。”注:“古人谓痘禀胎毒,此定论也。惟禀於胎元,故一出不再出也。”《天雨花》第二四回:“谁知伤了胎元,至今未愈。”
(3).事物的初始。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三:“先从文艺的胎元形态……追求出文艺的细胞成分。”
词语解释:胎夭  拼音:tāi yāo
指刚出生及尚未出生的小动物。《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毋杀孩虫胎夭飞鸟。” 孔颖达 疏:“胎,谓在腹中未出;夭,为生而已出者。” 南朝 梁武帝 《藉田》诗:“仁化洽孩虫,德令禁胎夭。”
词语解释:胎养  拼音:tāi yǎng
(1).养育。《后汉书·鲁恭传》:“今始夏,百穀权舆,阳气胎养之时。”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后汉书》:“胎亦养也……此言阳气胎养万物。”《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胎养必全,则孕者无自伤之哀。”
(2).犹胎息。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从 太一宫 王道録 行胎养之术岁餘,勤至不怠。”参见“ 胎息 ”。
词语解释:胎息  拼音:tāi xī
(1).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后汉书·方术传下·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 李贤 注引《汉武内传》:“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坐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且説 张果 是 帝尧 时一个侍中,得了胎息之道,可以累日不食,不知多少年岁。”
(2).指气息;呼吸。 唐 高彦休 《唐阙史·王居士神丹》:“则以前药復滴於鼻,须臾忽苏,黎明则胎息续矣。” 宋 范成大 《石湖书事》诗:“兀坐胎息匀,不觉清梦熟。”
(3).犹师承;效法。 清 纪昀 《〈陈后山诗钞〉序》:“然胎息古人,得其神髓,而不掩其性情,此 后山 之所以善学 杜 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舍人( 谭莹 ) 乐志堂 集文诗略,亦多胎息六朝之作。” 茅盾 《民间、民主诗人》:“最近, 马凡陀 的胎息于‘吴歌’的新诗,也颇值得称赏。”
词语解释:胎育  拼音:tāi yù
(1).犹胎教。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周成汉昭论》:“夫 孝昭 父非 武王 ,母非 邑姜 ……体不承圣,化不胎育,保无仁孝之质,佐无隆平之治。”
(2).犹生育;孕育。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故肾为胎育之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一:“所以先初爻,次中爻、终乃至上爻,此《易》之叙亦胎育之理也。物之处胎中莫不倒生,自下而生者,自然之理也。” 朱自清 《什么是文学的生路》:“﹝ 杨先生 ﹞主张‘综合中外新旧,胎育我们新文化的蓓蕾以发为新文艺的花果。’”
词语解释:胎胞  拼音:tāi bāo
胎儿的胞衣。 宋 梅尧臣 《和王仲仪咏瘿二十韵》:“膨脝厕无首,臃肿异臚顶;难将面目施,可与胎胞逞。”《红楼梦》第四五回:“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儿,主子的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认字。”
词语解释:胎蚌  拼音:tāi bàng
怀珠之蚌。 明 杨慎 《怀音篇寄张惟信学士》诗:“烛龙屡迁舍,胎蚌几盈虚。”
词语解释:胎骨  拼音:tāi gǔ
(1).指坯子或骨架。 宋 陶穀 《清异录·缕子脍》:“造缕子膾,其法用鯽鱼肉鲤鱼子,以碧笋或菊花为胎骨。”《元典章·礼部五·春牛经式》:“释造春牛……用桑柘木为胎骨。”《水浒传》第一二○回:“州人庙祝,随塑 戴宗 神像於庙里,胎骨是他的真身。”
(2).指人的骨格,身材。《三侠五义》第十二回:“瞧不得这条好汉,原来是一个諂諛的狗才,可惜他辜负了好胎骨。”
词语解释:胎里素  拼音:tāi lǐ sù
生来就吃素的人。《西游记》第七二回:“那长老闻了闻,见那腥膻,不敢开口,欠身合掌道:‘女菩萨,贫僧是胎里素。’”
词语解释:胎食  拼音:tāi shí
古时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
词语解释:胎里红  拼音:tāi lǐ hóng
生于富贵人家的人
词语解释:胎虾  拼音:tāi xiā
虾仁。 三国 魏 曹植 《名都篇》:“膾鲤臇胎鰕,寒鳖炙熊蹯。” 邱英生 高爽 注:“胎鰕,鰕仁。”
词语解释:胎诲  拼音:tāi huì
犹胎教。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周成汉昭论》:“ 周成王 体上圣之休气,稟贤妣之胎诲。”
词语解释:胎衣  拼音:tāi yī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胎衣。用作中药时叫紫河车,是治疗劳伤和虚弱的滋补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人胞》:“胞衣、胎衣、紫河车……人胞,包人如衣。方家讳之,别立诸名焉。”
词语解释:胎藉  拼音:tāi jiè
犹蹂躏。
词语解释:胎袭  拼音:tāi xí
犹胎息。 朱自清 《陶诗的深度》:“考 渊明 引用《论语》诸处,除了字句的胎袭,不外‘游好在六经’,‘忧道不忧贫’两个意思。”参见“ 胎息 ”。
词语解释:胎息  拼音:tāi xī
(1).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后汉书·方术传下·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 李贤 注引《汉武内传》:“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坐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且説 张果 是 帝尧 时一个侍中,得了胎息之道,可以累日不食,不知多少年岁。”
(2).指气息;呼吸。 唐 高彦休 《唐阙史·王居士神丹》:“则以前药復滴於鼻,须臾忽苏,黎明则胎息续矣。” 宋 范成大 《石湖书事》诗:“兀坐胎息匀,不觉清梦熟。”
(3).犹师承;效法。 清 纪昀 《〈陈后山诗钞〉序》:“然胎息古人,得其神髓,而不掩其性情,此 后山 之所以善学 杜 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舍人( 谭莹 ) 乐志堂 集文诗略,亦多胎息六朝之作。” 茅盾 《民间、民主诗人》:“最近, 马凡陀 的胎息于‘吴歌’的新诗,也颇值得称赏。”
词语解释:胎讳  拼音:tāi huì
犹乳名。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正末云]你还认的个 李玉娥 么?[小末云]这是我母亲的胎讳,你怎生知道?”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 李春郎 云]您孩儿是 李春郎 。[正末云]这个是你的胎讳,你那 清德 呢?”
词语解释:胎记  拼音:tāi jì
人体上天生的深色印记。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这小家伙穿一条衩裆棉裤,有块蓝色胎记的肥胖的小白屁股裸露在外边。”
词语解释:胎膜  拼音:tāi mó
包裹在胎儿外面的膜状物。对胎儿的发育具有保护、营养、呼吸、排泄等作用。
词语解释:胎肩  拼音:tāi jiān
小猪。
词语解释:胎盘  拼音:tāi pán
介于母体的子宫内壁和胎儿之间的圆饼状组织,通过脐带和胎儿相连,是胎儿和母体的主要联系物。
词语解释:胎甲  拼音:tāi jiǎ
犹胎壳。喻事物尚处于初始阶段。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六子生於乾坤之包中,如物之处於胎甲者。”
词语解释:胎毒  拼音:tāi dú
中医指初生婴儿所患疮疖等的病因,大多是母体内的热毒。
词语解释:胎毛  拼音:tāi máo
胎发。亦指初生哺乳动物身上的毛。《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口内奶牙由(犹)未落,头上胎毛未更生。” 明 袁宏道 《与方子公书》:“小儿子未落胎毛,詎识之无?”参见“ 胎髮 ”。
词语解释:胎发  拼音:tāi fà
初生婴儿未剃过的头发。 唐 白居易 《阿崔》诗:“腻剃新胎髮,香绷小绣襦。” 宋 陆游 《旅舍偶题》诗:“童颜几岁已辞镜,胎髮今朝还入梳。”《水浒传》第四七回:“你这厮口边奶腥未退,头上胎髮犹存。”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婴儿的软丝似的胎发。”胎发常用以制笔,历代多有记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艺绝》:“ 南朝 有姥善作笔, 萧子云 常书用,笔心用胎髮。” 五代 齐己 《送胎发笔寄仁公》诗:“内惟胎髮外秋毫,緑玉新栽管束牢。” 清 梁同书 《笔史》:“ 萧祭酒 笔用胎髮为柱。”
词语解释:胎气  拼音:tāi qì
(1).道教谓自然的正气。《黄庭内景经·百穀章》:“臭乱神明胎气零。” 梁丘子 注:“胎气,谓无味之味,自然之正气也。”
(2).中医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气血运行的情况。胎气不顺有恶心、呕吐及下肢浮肿等现象。《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她一时躲不及,两隻手赶紧往怀里一握,却是怕碰了她的肚子,伤了胎气。”《官场现形记》第五回:“太太的病本是鬱怒伤肝,又闪了一点力,略略动了胎气。看来还不要紧。” 老舍 《四世同堂》三四:“她已决定不再随便的啼哭或暗自发愁,免得伤了胎气。”
词语解释:胎位  拼音:tāi wèi
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和姿势。胎位异常(如胎儿横卧或头部朝上)会引起难产。
词语解释:胎孩  拼音:tāi hái
板起面孔,表示庄严的样子。引申为威严,有气概。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五折:“一个个志气胸怀,马上胎孩。” 明 康海 《王兰卿》第四折:“出身在柳陌花街,做出来倜儻胎孩。”
词语解释:胎字  拼音:tāi zì
抚育,安抚。 南朝 梁 徐勉 《始兴忠武王萧憺碑》:“帝曰钦哉,胎字南服。”
词语解释:胎儿  拼音:tāi ér
母体内的幼体(通常指人的幼体,兽医学上也指家畜等的幼体)。 茅盾 《春蚕》二:“她第一次怀孕时胎儿在肚子里动,她也是那样半惊半喜的!”
词语解释:胎子  拼音:tāi zǐ
犹坯子。指天生的模样。《红楼梦》第四四回:“ 凤丫头 和 平儿 还不是个美人胎子?”《红楼梦》第六六回:“我们看他倒好,原来这样。可惜了一个好胎子!”
词语解释:胎动  拼音:tāi dòng
胎儿在母体内蠕动。一般在怀孕四个月后开始。
词语解释:胎具  拼音:tāi jù
(1).也叫胎模。制造土模、砂型或某些产品时所依据的模型。
(2).也叫胎模。按产品规格、形状制造的模具。
词语解释:胎养谷  拼音:tāi yǎng gǔ
汉 代奖励生育发给孕妇的谷物。《后汉书·章帝纪》:“今诸怀姙者,赐胎养穀人三斛。”
词语解释:胎性  拼音:tāi xìng
犹本性。《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 上元夫人 谓 汉武帝 曰:‘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五者恒舍於荣卫之中,五藏之内,虽获良针,固难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