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六宥去声 [liù][dòu][告发,自首,动词]寿[详注1][详注2]宿[xiǔ xiù,星宿][详注3][详注4][详注5][fù][详注6][又也,再也,副词][mào][róu][详注7][详注8][详注9][òu,动词][dòu,句读][zhòu][详注10][lóu][còu zòu][详注11][名词][wù][详注12][详注13][详注14][详注15][爭也]


注1:走 《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群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 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注2:覆 敷救切,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诗·大雅》鸟覆翼之。《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左传·隐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注3:守 《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兽。《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
注4:受 《正字通》神咒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
注5:吼 音蔻。《广韵》声也。 又《集韵》《类篇》厚怒声。
注6:留 音溜。宿留,停待也。《前汉·武帝纪》宿留海上。
注7:句 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
注8:收 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注9:仆 《集韵》《韵会》《正韵》敷救切,否去声。顿也。
注10:狃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女救切,音糅。《广韵》习也,就也。
注11:畜 chù,音嗅。《左传·僖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疏》养之曰畜,用之曰牲。《释文》畜,许又反。《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注》六畜,六牲也。《释文》畜,许又反。
注12:飂 liù,作高风貌解时与尤韵同。又《正韵》国名。高阳氏之后。《五音集韵》在南阳湘阳。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音义》力谬反。
注13:油 音狖。浩油,地名。《公羊传·定四年》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注》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与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录》珍膏油其面。
注14:伏 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
注15:蔟 音凑。律名。《礼·月令》律中太蔟。《注》太蔟,言阳气大蔟,达于上也。
末字词组
华胄齿胄氏胄末胄冠胄村胄景胄皇胄
世胄教胄系胄清胄饮胄远胄苗胄 
甲胄宝胄裔胄洪胄躬擐甲胄鸿胄绪胄 
介胄名胄国胄英胄血胄铠胄天潢贵胄 
免胄贝胄地胄胤胄遥遥华胄支胄纂胄 
帝胄遥胄鱼胄发胄遗胄枝胄士胄 
贵胄训胄龙胄试胄鲜胄悬胄神胄 
贤胄门胄高胄金胄遐胄望胄玄胄 

词语解释:华胄  拼音:huá zhòu
(1).华夏后代。指 汉 族。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四)》:“古人做过的事,无论什么,今人也都会做出来……况且我们是神州华胄,敢不‘绳其祖武’么?” 闻一多 《忆菊》诗:“啊!四千年华胄的名花呀!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
(2).指显贵者的后代。《晋书·石季龙载记上》:“镇远 王擢 表 雍 秦 二州望族,自东徙已来,遂在戍役之例,既衣冠华胄,宜蒙优免。”《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贞顺皇后武氏》:“承戚里之华胄,昇后庭之峻秩,贵而不恃,谦而益光。” 清 赵翼 《入冬日饮牛乳一升以代朝粥戏成绝句》之二:“笑问妳婆何姓氏,遥遥华胄出奇章。”
词语解释:世胄  拼音:shì zhòu
世家子弟;贵族后裔。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旧唐书·高祖记》:“ 隋 右驍卫大将军 李金才 、左光禄大夫 李敏 ,并鼎族高门,元功世胄,横受屠杀,朝野称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 何 大姓,世胄也,豪纵好客,灯火达旦。” 章炳麟 《訄书·客帝匡谬》:“ 中夏 共主,非 仲尼 之世胄则谁乎?”
词语解释:甲胄  拼音:jiǎ zhòu
(1).铠甲和头盔。《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书·说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孔 传:“甲,鎧;胄,兜鍪也。”《汉书·王莽传上》:“甲胄一具,秬鬯二卣。”《西游记》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绰刀在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字的两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历史上的名人,文戴纱帽,武披甲胄。”
(2).泛指兵器。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任甲胄於忠信,施干櫓於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变东作西成之器。”
(3).披甲戴盔。《礼记·表记》:“是故君子衰絰则有哀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国语·晋语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旧唐书·刘玄佐传》:“明晨,衙兵皆甲胄,拥 士寧 登重榻。”
(4).指战争。 清 赵翼 《偶书所见》诗:“小则兴讼狱,大则兴甲胄。”
词语解释:介胄  拼音:jiè zhòu
(1).铠甲和头盔。《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介胄生蟣蝨,民无所告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二张援襄》:“有浮尸遡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水浒传》第八十回:“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
(2).披甲戴盔。《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於军门。” 汉 贾谊 《新书·解县》:“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新唐书·来济传》:“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副净扮 高杰 ,末扮 黄得功 ……俱介胄上。”
(3).甲冑之士。指武士。《陈书·鲁广达传》:“爪牙背义,介胄无良。” 明 何景明 《点兵行》:“富豪输钱脱籍伍,贫者驱之充介胄。”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登堂来万民,下及介胄属。”
词语解释:免胄  拼音:miǎn zhòu
(1).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国语·周语中》:“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 韦昭 注:“免,脱也。脱胄而下敬天王也。” 唐玄宗 《饯王晙巡边》诗:“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餘。” 宋 王安石 《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投戈更讲诸儒艺,免胄争趋上将风。”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其韵》:“城门免胄经相识,异地归元不忍看。”
(2).指决死。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既有志於免胄,岂无心於丧元。”
词语解释:帝胄  拼音:dì zhòu
皇族。 金 麻革 《密国公挽词》:“人知尊帝胄,我但识儒冠。” 清 龚自珍 《资政大夫庄公神道碑铭》:“帝胄天孙,不能旁览杂氏,惟赖幼习五经之简,长以通於治天下。”
词语解释:贵胄  拼音:guì zhòu
贵族的后裔。《陈书·江总传》:“中权将军、 丹阳 尹 何敬容 开府,置佐史,竝以贵胄充之,仍除 敬容 府主簿。” 宋 李清照 《长寿乐·南昌生日》词:“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柔石 《没有人听完她底哀诉》:“三四个贵胄式的妇人走进城来。”
词语解释:贤胄  拼音:xián zhòu
贤良的后代。 唐 沉亚之 《河中府参军厅记》:“观其意,盖欲以清人贤胄之子弟,将命试任,使以雅地出之耳。”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赵忠定抡才》:“ 崇实 为相家贤胄。”
词语解释:齿胄  拼音:chǐ zhòu
指太子入学与公卿之子依年龄为序。《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出龙楼而问竖,入虎闈而齿胄。” 李周翰 注:“公卿之子为胄子。言太子入学,以年大小为次,不以天子之子为上,故云齿胄。齿,年也。” 唐 韩愈 《贺皇帝即位表》:“爰自主鬯春宫,齿胄国学,孝友之美,实形四方。” 宋 徐铉 《文献太子挽歌词》之五:“綵仗清晨出,非同齿胄时。”《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四》:“太常丞 段顒 请国学五经博士各讲本经,以申横经齿胄之义,从之。”
词语解释:教胄  拼音:jiào zhòu
(1).《书·舜典》:“帝曰:‘ 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 孔 传:“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说文》引作“教育子”,《史记·五帝本纪》作“教稺子”。 王引之 曰:“凡未冠者,通谓之稺子。稺子即育子,故曰:‘命汝典乐,教育子’ 西汉 经师如 夏侯 、 欧阳 必有训育子为稺子者,故 史公 以稺代育,盖有所受之。育、胄古声相近,作胄者假借字耳…… 马 注曰:‘胄,长也,教长天下之子弟。’训胄为长,始与 史公 异义。然云‘教长天下之子弟’,则是以教胄二字连读而训为教长。”见《经义述闻·尚书上》。后以“教胄”谓向后学讲解经义。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参解讲启》:“将应让齿,反降教胄之恩。”
(2).谓教育国子。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耆儒教胄,龙种传经,古元子入学遗法也。”
词语解释:宝胄  拼音:bǎo zhòu
(1).指帝位。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帝哀策文》:“若水传帝,熏风御民,重光所集,世载於 陈 ,赫矣 高祖 ,悠哉上旻,蝉联宝胄,暉焕郊禋。” 吴兆宜 注:“ 梁 沉约 曰:爵位蝉联。”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 高祖 太武帝 ,虹星湛色,开宝胄於金壶;蛟电凝阴,发皇明於石纽。”
(2).对人后裔的美称。 唐 玄宗 《送张说巡边》诗:“命将绥边服,雄图出庙堂。三台入武帐,八座起文昌。宝胄匡 韩 主,华宗辅 汉 王。”
词语解释:名胄  拼音:míng zhòu
名门的后代。《新唐书·严绶传》:“ 綬 既名胄,於吏事有方略,然鋭进取,素议薄之。”
词语解释:贝胄  拼音:bèi zhòu
(1).用文贝装饰的头盔。《诗·鲁颂·閟宫》:“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 毛 传:“贝胄,贝饰也。”《文选·左思〈吴都赋〉》:“贝胄象弭,织文鸟章。” 刘逵 注:“胄,兜鍪,以贝饰之。”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器用·蛮甲胄》:“诸蛮唯 大理 ,甲胄以象皮为之,黑漆坚厚,復閒以朱缕,如中州之犀毘器皿,又以小白贝缀其缝,此岂《诗》所谓‘贝胄朱綅’者耶!” 元 姚燧 《徽州路总管府达噜噶兼管内劝农事虎公神道碑》:“先皇賚之騕褭以乘,雕弓贝胄,华衣昼映。”
(2).借指戴头盔的兵士。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鱼甲烟聚,贝胄星罗。” 唐 皮日休 《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次韵》:“ 檀溪 试戈船, 峴岭 屯贝胄。” 明 许三阶 《节侠记·围猎》:“流星剑指空,蜿虹旗捲风,星罗贝胄真雄猛。”
词语解释:遥胄  拼音:yáo zhòu
谓后世子孙。 明 吴承恩 《述寿赋》:“衍餘庆於遥胄,启华腴於世传。”
词语解释:训胄  拼音:xùn zhòu
教导胄裔。《周书·儒林传论》:“以先王之道,饰腐儒之姿,达则不过侍讲训胄,穷则终於弊衣簞食。”
词语解释:门胄  拼音:mén zhòu
门阀世系。《宋书·范晔传》:“ 曄 素有闺庭论议,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娶。” 南朝 陈 徐陵 《答诸求官人书》:“自古有吏部尚书者,品藻人伦,简其才能,寻其门胄,逐其少多,量其官爵。”《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初, 太宗 命诸儒撰《氏族志》,甄差羣姓,其后门胄兴替不常, 冲 请改脩其书。”
词语解释:氏胄  拼音:shì zhòu
世家大族的后裔。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氏胄曩兴,焕乎坟典。”
词语解释:系胄  拼音:xì zhòu
子孙后裔。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挟 旦奭 之谋謨,袭 韦 平 之系胄。” 明 刘基 《独冷先生传》:“或曰先生姓 张 氏,盖 子房 之系胄。”
词语解释:裔胄  拼音:yì zhòu
后代。《左传·襄公十四年》:“昔 秦 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惠公 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 四岳 之裔胄也,毋是翦弃。” 杜预 注:“裔,远也;胄,后也。” 宋 叶适 《长潭王公墓志铭》:“ 严子陵 葬 越 ,墓侧皆 严 也; 阮遥集 葬 婺 ,山旁皆 阮 也:彼非贤者之裔胄耶?”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永佚神明裔胄,灌输美满之源泉;从兹老大病夫,洗涤野蛮之名号。”
词语解释:国胄  拼音:guó zhòu
帝王或贵族的子弟。 晋 潘岳 《闲居赋》:“右延国胄,左纳良逸。”《晋书·慕容廆载记》:“ 平原 刘讚 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 皝 率国胄束脩受业焉。”《旧唐书·太宗纪下》:“詔以 左丘明 ……等二十一人,代用其书,垂於国胄,自今有事於太学,并命配享 宣尼 庙堂。”
词语解释:地胄  拼音:dì zhòu
南北朝 时,称皇族帝室为天潢,世家豪门为地胄。后亦泛指门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王襃 地胄清华,才学优敏。”《旧唐书·李宗闵杨嗣复等传论》:“ 宗閔 、 嗣復 ,承宗室世家之地胄,有文学政事之美名,徊翔清华,出入隆显。” 宋 秦观 《贺吕相公启》:“既天资之篤实,加地胄以高华;四世五公,勋在王室,一门万石,宠冠廷臣。”
词语解释:鱼胄  拼音:yú zhòu
鱼皮制、饰的甲胄。 唐 李绅 《到宣武三十韵》:“虎符三校列,鱼胄万夫迎。”
词语解释:龙胄  拼音:lóng zhòu
龙的子孙。借指帝王和贵族后裔。
词语解释:高胄  拼音:gāo zhòu
高门世家。《艺文类聚》卷五十引 晋 傅玄 《江夏任君铭》:“承洪苗之高胄,稟岐嶷之上姿。”《宋书·蔡兴宗传》:“ 兴宗 女无子嫠居,名门高胄,多欲结姻。”《南史·后妃传上·齐鬱林王何妃》:“ 王俭 以 南郡王 妃,便为将来外戚,唯须高胄,不须强门。”亦指名门之后。 宋 梅尧臣 《留题可及明心堂》诗:“上人本高胄,季父践清列。”
词语解释:末胄  拼音:mò zhòu
子孙;后裔。 汉 刘向 《九叹·逢纷》:“伊 伯庸 之末胄兮,谅皇直之 屈原 。”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天开之祚,末胄称王。” 清 龚自珍 《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 丁 氏出自 齐太公 之孙 丁公 ,世霸 营邱 ,末胄播迁,入本朝,家於 江 南之 通州 。”
词语解释:清胄  拼音:qīng zhòu
指皇帝或贵族的子孙。 唐 陆龟蒙 《读〈襄阳耆旧传〉作五百言寄皮袭美》诗:“缅思 齐 梁 降,寂寞寡清胄。”
词语解释:洪胄  拼音:hóng zhòu
王侯贵族的后代。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诞育洪胄,纂戎于 鲁 。” 南朝 梁 王僧孺 《从子永宁令谦诔》:“昭昭洪胄,映策光书。”
词语解释:英胄  拼音:yīng zhòu
俊秀的后裔。 唐 陈子昂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诗》序:“ 李参军 白云英胄,紫气仙人。”
词语解释:胤胄  拼音:yìn zhòu
后裔。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 吴郡 满璋之 ,相承云是 高平 旧族, 宠 奋 胤胄。” 唐 韩愈 《送灵师》诗:“ 灵师 皇甫 姓,胤胄本蝉联。”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且今之握图籍、操政柄者,岂犹是 白 项 之胤胄乎?”
词语解释:发胄  拼音:fā zhòu
见“ 发逐 ”。
词语解释:发逐  拼音:fā zhú
出发追逐。《文选·班固〈西都赋〉》:“六师发逐,百兽骇殫。” 张铣 注:“言天子纵六军,逐百兽。”《后汉书·班固传上》作“发胄”。
词语解释:试胄  拼音:shì zhòu
考试贵族子弟。《陈书·儒林传序》:“ 武帝 或紆鑾驾,临幸庠序,释奠先师,躬亲试胄,申之醼语,劳之束帛,济济焉斯盖一代之盛矣。”
词语解释:金胄  拼音:jīn zhòu
谓贵族子弟。 清 冯桂芬 《太上感应篇图说序》:“ 吴道子 画地狱变相,杂金胄於桎梏,识者谓其得隲阳授阳作阴报之理。”
词语解释:冠胄  拼音:guān zhòu
官宦子孙。 南朝 梁 沉约 《授王繢蔡约王师制》:“ 繢 华宗冠胄,器质详和。”
词语解释:饮胄  拼音:yǐn zhòu
谓戴头盔。
词语解释:躬擐甲胄  拼音:gōng huàn jiá zhòu
谓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言长官坐镇军中亲自指挥。《左传·成公十三年》:“ 文公 ( 晋文公 )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险阻,征东之诸侯。”《梁书·元帝纪》:“我是以董率皋貔,躬擐甲胄,霜戈照日,则晨离夺暉,龙骑蔽野,则平原掩色。” 唐 张说 《论神兵军大总管功状》:“既而王躬擐甲胄,吐诚师旅,誓在尽敌,以报前讎。”
词语解释:血胄  拼音:xuè zhòu
后裔。 黄公 《大魂篇》:“有覥面目,遂忘所生,以高贵神明血胄,乃下儕於 犹太 、 三韩 之列。”
词语解释:遥遥华胄  拼音:yáo yáo huá zhòu
谓名人的远裔。嘲人自夸出于名门。 清 唐孙华 《草圣祠》诗:“遥遥华胄人谁辨,应似 林宗 问 阿贞 。”
词语解释:遗胄  拼音:yí zhòu
子孙;后裔。 南朝 陈 徐陵 《梁贞阳侯与陈司空书》:“武皇遗胄,皆陷虏庭,乞命偷生,何能支久。” 宋 叶适 《祭吕太史文》:“畅群儒之异旨,续先民之遗胄。”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满 人既不可欺,富贵既不可復,而反使 炎 黄 遗胄,受其蒙蔽,而缓於自立之图。”
词语解释:鲜胄  拼音:xiān zhòu
少后嗣。《国语·周语下》:“ 晋 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 韦昭 注:“鲜,寡也;胄,后也。”
词语解释:遐胄  拼音:xiá zhòu
犹远裔。《晋书·挚虞传》:“有 轩辕 之遐胄兮,氏 仲任 之洪裔。” 晋 潘岳 《伤弱子辞》:“伊遂古之遐胄,逮祖考之永延。”
词语解释:村胄  拼音:cūn zhòu
见“ 村紂 ”。
词语解释:村纣  拼音:cūn zhòu
亦作“ 村胄 ”。 粗俗,粗野。 元 周文质 《斗鹌鹑·咏小卿》套曲:“今日小生做箇盟甫,改正那村紂的 冯魁 ,疎驳那俊雅的 通叔 。” 元 无名氏 《耍孩儿·拘刷行院》套曲:“待呼 卜卿 不姓 苏 ,待呼 月仙 不姓 周 ,你 桂英 性子实村紂。” 明 无名氏 《东平府》第二折:“看这扶犁叟,多村胄,纷纷怒气怎生收。”
词语解释:远胄  拼音:yuǎn zhòu
指帝王或贵族的后裔。《魏书·礼志二》:“其旁枝远胄,岂得同四庙之亲哉?”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 帝唐 远胄, 御龙 遥绪。”
词语解释:鸿胄  拼音:hóng zhòu
显赫的后裔。《梁书·张率传》:“种北 唐 之絶类,嗣西 宛 之鸿胄。”
词语解释:铠胄  拼音:kǎi zhòu
铠甲和头盔。
词语解释:支胄  拼音:zhī zhòu
宗族的分支。《新唐书·窦威传赞》:“ 竇 宗自 魏 讫 唐 ,支胄扶疏,所冯厚矣。”
词语解释:枝胄  拼音:zhī zhòu
分支后裔。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其祖 李伯阳 周 柱下史,覿衰世而遯焉……自 战国 及 汉 ,名臣继踵,枝胄散迁,其于 宛 尚矣。”
词语解释:悬胄  拼音:xuán zhòu
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公及 邾 师战于 升陘 ,我师败绩。 邾 人获公胄,悬诸 鱼门 。”后以“悬胄”为形容战功显赫之典。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况以弦木六钧,函犀七属,门多悬胄,箭必中鞍。”
词语解释:望胄  拼音:wàng zhòu
显贵家族子弟。《梁书·张率传》:“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望胄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足为卿誉。”
词语解释:景胄  拼音:jǐng zhòu
嫡子的尊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祕仪景胄,图光 玉绳 。” 唐 长孙无忌 《进〈律疏〉表》:“景胄以之硕茂,宝祚於是克崇。”
词语解释:苗胄  拼音:miáo zhòu
犹苗裔。《隶释·汉成阳灵台碑》:“ 汉 感赤龙, 尧 之苗胄。当脩 尧 祠,追远復旧。”《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苗胄枝分,相土眿居,因氏 唐 焉。”
词语解释:绪胄  拼音:xù zhòu
世系和后代。 南朝 梁 陆倕 《志法师墓志铭》:“绪胄莫详,邑居罕见。”
词语解释:天潢贵胄  拼音:tiān huáng guì zhòu
指皇族或其后裔。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七:“天潢贵胄,大臣礼当致敬。”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禄相公》:“夫以天潢贵胄,而不学无术至此,安可以当调羹重任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其实也可怜得很,他们又不能作买卖,説是説得好听得很,‘天潢贵胄’呢,谁知一点生机都没有,所以就只能靠着那带子上的颜色去行诈了。”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九:“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 清 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
词语解释:纂胄  拼音:zuǎn zhòu
继嗣后裔。 北周 庾信 《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发源纂胄,叶派枝分,开国承家,珠联璧合。”
词语解释:士胄  拼音:shì zhòu
士族;阀阅世家子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元人》:“ 元 名臣文士,如 移剌楚才 ……事功、节义、文章,彬彬极盛,虽 齐 、 鲁 、 吴 、 越 衣冠士胄,何以过之。”
词语解释:神胄  拼音:shén zhòu
帝王后裔的美称。 明 许承钦 《汉光武生处》诗:“ 铜马 悬弧日, 昭阳 灭火秋;蹶兴同草泽,神胄自炎 刘 。”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嗟乎!世之夷视曲也久矣!舆儓虽贱,同祖 轩辕 ,皇皇神胄,本原非诬。”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五章第四节引《宣布满清皇室罪状檄》:“况復 黄 炎 神胄,忍堕狱城。爰举国民义兵,歼除大盗。”
词语解释:玄胄  拼音:xuán zhòu
远代子孙。《汉书·叙传上》:“系 高頊 之玄胄兮,氏中叶之炳灵。” 王先慎 补注引 王先慎 曰:“系,本也;玄,远也。言本 高頊 之远胄也。”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缅吾祖之赫羲,帝 高阳 之玄胄。”
词语解释:皇胄  拼音:huáng zhòu
皇帝的后代。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答王太尉书》:“若建承华,本归皇胄;口心相誓,惟拟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