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七洽入声 [详注1][详注2][与歃同。尝也。][《集韵》直甲切,音霅。水貌。义同。]


注1:筴 音夹。针箭具。又与栅同。《庄子·达生篇》祝宗人元端以临牢筴。《注》牢,豕室。筴,木栏。同栅。
注2:哈 hā,音喢。《玉篇》以口歃饮。《淮南子·泛论训》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集韵》本作歃。又姓。《正字通》杨慎希姓有哈永森。动词
末字词组
月胁骈胁诃胁讽胁辟胁畏胁带胁劫胁
山胁逼胁语出月胁进胁追胁滥胁崖胁裹胁
迫胁诱胁诬胁邀胁骗胁拘胁恫胁季胁
折胁驱胁诛胁骿胁抽胁招胁恐胁 
腐胁鼓胁诳胁束胁帖胁心胁篮胁 
威胁豚胁凌胁条胁正胁峰胁要胁 

词语解释:月胁  拼音:yuè xié
亦作“ 月脇 ”。比喻险奥的意境。 唐 皇甫湜 《〈顾况诗集〉序》:“偏於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徃徃若穿天心,出月脇,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 宋 杨万里 《张尉惠诗和韵谢之》之二:“借问锦心能底巧,更从月胁摘将来。”
词语解释:山胁  拼音:shān xié
亦作“ 山脇 ”。犹山峡。 汉 马第伯 《封禅仪记》:“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 伍子胥 从海上穿山胁而持 种 去,与之俱浮於海。” 宋 陆游 《梅市暮归》诗:“白云横谷口,緑篠穿山脇。”
词语解释:迫胁  拼音:pò xié
亦作“ 迫脇 ”。
(1).逼迫、威胁。《史记·吕太后本纪》:“ 赵王 饿,乃歌曰:‘诸 吕 用事兮 刘氏 危,迫胁王侯兮彊授我妃。’”《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单于 安国 ,疎远故 胡 ,亲近新降……右部降者,谋共迫脇 安国 ,起兵背叛。” 宋 岳飞 《奏乞进驻淮甸札子》:“近忽传 淮西 军马溃叛, 酈琼 等迫胁军民而去。然事出仓卒,实非士众本心。” 萧军 《羊·职业一》:“新的呛嗽迫胁着我,不得不暂时蹲下身子。”
(2).局促;困厄。《庄子·山木》:“引援而飞,迫胁而栖。” 郭庆藩 集释引 李颐 曰:“不敢独栖,迫胁在众鸟中,纔足容身而宿,辟害之至也。”《荀子·臣道》:“迫胁於乱时,穷居於暴国。” 清 侯方域 《徐作霖张渭传》:“ 作霖 慷慨意气丈夫也,乌能鬱鬱溷迫胁乎!”
(3).迫窄;狭陋。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下》:“夫横行则中絶,从行则迫胁。”《文选·张衡〈西京赋〉》:“狭百堵之侧陋,增九筵之迫胁。” 李善 注:“以九筵为迫胁,故增广之。” 吕延济 注:“迫胁,迫窄也。”
(4).附着。
词语解释:折胁  拼音:shé xié
战国 时, 魏 范雎 随 须贾 使 齐 ,因 齐王 喜 雎 有辩才,致以金、牛、酒。 雎 虽未受,但 须贾 疑其以 魏国 阴事告 齐 。 魏 相知之,大怒,使人笞击 雎 ,折胁折齿几死。后奔 秦 ,得重用。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后因以“折胁”为受诬遭辱的典实。《韩非子·难言》:“ 宰予 不免於 田常 , 范雎 折胁於 魏 。”《陈书·蔡景历传》:“昔折胁游 秦 ,忽逢盼採;檐簦入 赵 ,便致留连。” 唐 柳宗元 《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俾折胁臏脚之伦,得自拂饰,以期效命於鞭策之下。”
词语解释:腐胁  拼音:fǔ xié
谓由于沉湎于酒而使胸部溃烂。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下:“凡溺於酒者,往往以 嵇 阮 为例,濡首腐胁,亦何恨於死邪。”参见“ 腐胁疾 ”。
词语解释:腐胁疾  拼音:fǔ xié jí
因过度饮酒而引起的脓胸穿孔症。 唐 皮日休 《七爱诗·李翰林》:“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腐胁疾’,顾名思义,当是慢性脓胸穿孔。”
词语解释:威胁  拼音:wēi xié
威逼胁迫。用威力使人服从。《史记·刺客列传》:“ 秦 地徧天下,威胁 韩 、 魏 、 赵 氏。”《晋书·王敦传》:“将以威胁朝廷,倾危宗社。” 宋 苏轼 《乞约鬼章讨阿里骨札子》:“若得休息数年,蓄力养鋭,假吾爵命,以威胁诸 羌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 小倩 ,姓 聂 氏,十八夭殂。葬寺侧,輒被妖物威胁,歷役贱务。” 巴金 《海的梦》后篇一:“他想这样也许可以威胁我,使我屈服。”
词语解释:骈胁  拼音:pián xié
亦作“ 駢脇 ”。
(1).肋骨紧密连接为一,是一种生理上的畸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 曹 , 曹共公 闻其駢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杜预 注:“駢胁,合干。”《史记·管蔡世家》:“ 共公 十六年,初, 晋 公子 重耳 其亡过 曹 , 曹 君无礼,欲观其駢胁。”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駢者,并干也。”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事同》:“ 晋文 駢脇, 张仪 亦駢脇。”
(2).肌肉健壮,不显肋骨。《史记·商君列传》:“多力而駢胁者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文选·左思〈吴都赋〉》:“袒裼徒博,拔距投石之部。猨臂駢胁,狂趭獷猤。” 李周翰 注:“駢胁,亦壮士也。” 明 高启 《拟唐平蜀露布》:“駢脇者尽操闟戟,蓬头者皆垂縵胡。” 严复 《原强》:“ 孔 孟 二子皆有魁桀之姿,彼古之 希腊 、 罗马 人亦知之……而 柏拉图 乃以駢胁著号。”
词语解释:逼胁  拼音:bī xié
亦作“ 逼脇 ”。犹胁迫。《后汉书·献帝纪》:“ 郭氾 使其将 伍习 夜烧所幸学舍,逼胁乘舆。”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入长罗之逼胁,负高缴之樊縈。”《太平广记》卷四七八引 唐 李玫 《纂异记·徐玄之》:“大王逼脇生人,滞留幽穴,锡兹咎梦,由天怒焉。”《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 操 虽 汉 相实 汉 贼,逼脇万乘迁神京。” 清 柯悟迟 《漏网喁鱼集·咸丰十年》:“到镇安民,遂逼胁多人,授以师旅名目。” 龚振黄 《青岛潮》附录《国民外交协会宣言》:“不知当时此约,实下哀的美敦书以恐吓逼脇取得之。”
胁迫。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有偪胁之人为之乡导负运。”《花月痕》第四回:“此数万人未必皆无父母兄弟妻子田产,大半为贼偪胁出来。”
词语解释:诱胁  拼音:yòu xié
亦作“ 诱脇 ”。诱骗胁迫。 唐 韩愈 《华山女》诗:“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三:“今 智高 据 邕州 ,财力富强,必诱胁诸蛮,再图进取。” 明 王直 《诸葛武侯祠记》:“ 建安 以来, 曹氏 最为雄盛,逞其诈力,以诱脇天下,豪杰之士,莫不折而服之。” 毛泽东 《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 日本 将发起东方 慕尼黑 ,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 中国 订立城下之盟。”
词语解释:驱胁  拼音:qū xié
亦作“ 驱脇 ”。亦作“駈胁”。驱使胁迫。 唐 陆贽 《普王荆襄江西等道兵马都元帅制》:“驱胁丁壮,暴骸於原野;攘夺羸老,转死於沟壑。” 明 屠隆 《昙花记·木侯夜逃》:“小鬼乃 临洮 人氏,身充禁军,被叛贼 朱泚 駈胁从乱。” 清 薛福成 《赠资政大夫前兵部侍郎广西巡抚壮节邹公行状》:“ 陆公 退入 金陵 ,贼驱脇益众。”
词语解释:鼓胁  拼音:gǔ xié
亦作“ 鼓脇 ”。
(1).拍击腋下。 宋 王令 《秋夜》诗:“秋夕不自晓,百虫齐一鸣。时节适使然,鼓胁亦有声。”
(2).鼓动威胁。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鼓脇徒众,舳艫蔽 江 东下,未浹月而 金陵 又告失陷矣。”
词语解释:豚胁  拼音:tún xié
猪肋肉。《周礼·天官·醢人》“豚拍鱼醢” 汉 郑玄 注:“豚拍,肩也。今 河间 名豚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雷曹》:“﹝ 乐云鹤 ﹞遂命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雷曹﹞又尽数人之餐。”
词语解释:诃胁  拼音:hē xié
呵斥胁迫。《宋书·萧惠开传》:“ 偃 恃恩使贵,欲使人靡二情,便訶胁主者,手定文案,割落臣议,专载己辞。”
词语解释:语出月胁  拼音:yǔ chū yuè xié
同“语出月脇”。
谓出语惊人,非同寻常。语本唐皇甫湜《<顾况集>序》:"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
词语解释:诬胁  拼音:wū xié
欺骗胁迫。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三:“诬胁臣邻,何足缕道;上干君父,可不辨乎?”
词语解释:诛胁  拼音:zhū xié
惩治、胁迫。 宋 辛弃疾 《审势》:“始逆 亮 ( 完颜亮 )南寇之时,皆是诛脇酋长,破灭资产,人乃肯从。”
词语解释:诳胁  拼音:kuáng xié
谎骗威胁。《三国志·魏志·王基传》:“ 淮南 之逆,非吏民思乱也, 俭 等誑胁迫惧,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羣聚耳。若大兵临偪,必土崩瓦解。”
词语解释:凌胁  拼音:líng xié
欺侮,威胁。《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洎朕纂承,益相侮慢, 復恭 、 重遂 逞其祸, 道弼 、 季述 继其兇,幽辱朕躬,凌胁孺子。”
淩脅:欺压威胁。《新唐书·奸臣传下·崔胤》:“时王室不竞,南北司各树党结蕃镇,内相凌胁。”
词语解释:讽胁  拼音:fěng xié
暗示、胁迫。 宋 苏轼 《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自后因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讽胁州县,废格詔书,名为情愿,其实抑配。”
词语解释:进胁  拼音:jìn xié
犹进迫。《宋书·南平穆王铄传》:“贼进胁 寿阳 ,因东过与 燾 会於 江 上。”《孙子·行军》“辞诡而强进驱者,退也” 宋 梅尧臣 注:“欲退者,使既词壮,兵又强进胁我也。”
词语解释:邀胁  拼音:yāo xié
要挟;威胁。《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三》:“近者已来,凡是死亡,皆是臺司左右巡举勘检,施行已久,仍恐所差人吏及街市胥徒,同於民家,因事邀胁。”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甚者假夷狄盗贼以邀胁其君。”
词语解释:骿胁  拼音:pián xié
肋骨并成一片。《国语·晋语四》:“﹝ 晋文公 ﹞自 衞 过 曹 , 曹共公 亦不礼焉,闻其骿胁,欲观其状。” 韦昭 注:“骿,并干。” 晋 左思 《吴都赋》:“猿臂骿胁。”
词语解释:束胁  拼音:shù xié
犹威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政闻社宣言书》:“今日之 中国 ,殆哉岌岌乎!政府棼瞀於上,列强束胁於外,国民怨讟於下。”
词语解释:条胁  拼音:tiáo xié
犹言裹胁。《新唐书·李晟传》:“ 晟 屯 安国寺 。斩贼用事者及臣贼宦竖于市……条胁污于贼者,请以不死。”
词语解释:辟胁  拼音:pì xié
见“ 辟翕 ”。
词语解释:辟翕  拼音:pì xī
亦作“ 辟胁 ”。 开合。语本《易·繫辞上》:“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闢,是以广生焉。” 高亨 注:“坤,地也。《集解》引 宋衷 曰:‘翕犹闭也。’ 陆德明 曰:‘闢,开也。’地静而不生草木,则土闭;地动而生草木,则土开。唯其能闭能开,是以能广生。”《汉书·王莽传中》:“《春秋》记地震,《易·繫》《坤》动,动静辟胁,万物生焉。灾异之变,各有云为。” 颜师古 注:“辟音闢。闢,开也。胁,收敛也。《易·上繫》之辞曰:‘夫《坤》,其动也闢,其静也翕,是以广生焉。’故 莽 引之也。翕胁之声相近,义则同。”《资治通鉴·王莽天凤三年》作“辟翕”。
开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跳神》:“妇吻闢翕,杂鼓声,不甚辨了。”
词语解释:追胁  拼音:zhuī xié
追赶逼迫。《宋书·索虏传》:“虏众向 青州 ,前后济 河 凡六万骑,三月,三万骑前追胁。”
词语解释:骗胁  拼音:piàn xié
欺骗威胁。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方回》:“其处乡专以骗胁为事,乡曲无不被其害者,怨之切齿。”《元典章·户部七·杂例》:“或原无留额,妄行飞射,一勾到官,便则枷禁决挞,恣意骗胁,以供餽节之费。民户惊怕不得安居。”
词语解释:抽胁  拼音:chōu xié
古代酷刑之一。抽去其肋骨致死。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太仓女》:“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詔曰:‘……其除肉刑。’自是之后,凿颠者髡,抽胁者笞,刖足者钳。 淳于公 遂得免焉。”《汉书·刑法志》:“陵夷至於 战国 , 韩 任 申子 , 秦 用 商鞅 ,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鑊亨之刑。”
词语解释:帖胁  拼音:tiē xié
拘束不展貌。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今天下能不有万一於阁下之才略,而犹跼足帖胁私自怜爱其志力哉。”
词语解释:正胁  拼音:zhèng xié
三分牲牢之胁,中胁为正胁。《仪礼·少牢馈食礼》:“短胁一,正胁一,代胁一。” 郑玄 注:“胁旁中为正。” 胡培翚 正义:“脊两旁之肋谓之胁,胁有三:前为代胁,中为正胁,后为短胁。”
词语解释:畏胁  拼音:wèi xié
吓唬,威胁。 明 宋濂 《游锺山记》:“饮半酣, 刘君 澄 坐至二更,或撼之作儛笑,钓之出异响,畏胁之皆不动。予与 夏君 方困睫,交不可擘,乃就寝。”
词语解释:滥胁  拼音:làn xié
古琴名。《淮南子·修务训》:“服剑者期於銛利,而不期於墨阳、莫邪;乘马者期於千里,而不期於驊騮緑耳;鼓琴者,期於鸣廉脩营,而不期於滥脇号鐘。” 王念孙 《读书杂志·淮南子十九》:“ 刘绩 曰:‘滥脇、号钟,皆古琴名。 梁元帝 《纂要》以为 齐桓公 琴,是也,作蓝胁。’ 念孙 案, 刘 説是也。”
词语解释:拘胁  拼音:jū xié
胁制。《荀子·君道》:“天下之变,境内之事,有弛易齵差者矣,而人主无由知之,则是拘胁蔽塞之端也。”
词语解释:招胁  拼音:zhāo xié
劝谕威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辽 南京权留守 韩德让 惧甚,与知三司事 刘弘 登城,日夜守御,而城外招胁甚急,人怀二心。”
词语解释:心胁  拼音:xīn xié
喻指要害之处。《新唐书·忠义传上·张道源》:“会 建德 寇 河 南,间遣人诣朝,请乘虚擣贼心胁。”
词语解释:峰胁  拼音:fēng xié
山腰。 前蜀 贯休 《避寇上唐台山》诗:“苍黄缘鸟道,峯胁见楼臺。”
词语解释:带胁  拼音:dài xié
(1).谓如带之环绕四周,形成威胁。《汉书·严安传》:“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列城数十,形束壤制,带胁诸侯,非宗室之利也。” 颜师古 注:“带者,言诸侯之於郡守,譬若佩带,谓轻小也;胁,谓其威力足以胁之也。一曰带在胁旁,附著之义也。”
(2).方言。带累;连累。 李劼人 《大波》第四部第一章“输不起,就莫来!手气瘟的,别带行了我们”原注:“带行,理应念作‘带胁’,即连累之意。这句方言,至今尚流行于大部分 四川 地方。”
词语解释:崖胁  拼音:yá xié
山崖中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 汉成帝 鸿嘉 三年, 天水 冀南山 有大石自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著崖胁,去地百餘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则有兵。”《汉书·五行志上》作“岸胁”。
词语解释:恫胁  拼音:dòng xié
恐吓威胁。《明史·孙传庭传》:“士大夫厌苦 传庭 所为……相与危语恫胁之曰:‘ 秦 督不出 关 ,收者至矣。’” 郭沫若 《羽书集·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化进无限的民族生命里去》:“ 日本 人就因为得到了这些甜头,他常常得寸进尺,一步一步地来压迫我们,恫胁我们。”
词语解释:恐胁  拼音:kǒng xié
恐吓威胁。《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武人奬乱,更相恐胁。”《陈书·高帝纪下》:“其部曲妻儿各令復业,所在及军人若有恐胁侵掠者,皆以劫论。”《元典章·户部十·不得打量汉军地土》:“狡獪之徒恐胁军户,与旧无异。”
词语解释:篮胁  拼音:lán xié
古琴名。《初学记》卷十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古琴名有清角、鸣廉、脩况、篮胁、号鐘、自鸣、空中、绕梁、緑綺、燋尾、凤皇。”
词语解释:要胁  拼音:yào xié
要挟胁迫。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杂智·永嘉舟子》:“后为黠僕要胁,闻于官。”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今更恃强挟迫,无理要胁,大欲难填,野心不死,是不义也。”
词语解释:劫胁  拼音:jié xié
亦作“刼胁”。
(1).威逼胁迫。《礼记·儒行》“刼之以众” 汉 郑玄 注:“刼,刼胁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 唐 世也。”
(2).指胁从者。 唐 柳宗元 《剑门铭》:“左师出於 剑门 ,大攘顽嚚,諭引劫胁,蚁溃鼠骇,险无以固。”
词语解释:裹胁  拼音:guǒ xié
亦作“ 裹脇 ”。用胁迫手段使人跟从(做坏事),或被胁迫而跟从别人(做坏事)。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记忠贼事》:“时值 洪 逆煽众作乱,经其村乃裹脇而去。” 清 毛祥麟 《对山馀墨·钱鹤皋》:“然四方之兵,或起自緑林,或裹胁成众,皆非定乱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庶奸宄之徒知有国法,使愚民不致裹胁,地方不致蹂躪,则乱事前途尚可收拾。” 毛泽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样,就不能把敌人营垒中被裹胁的人们,过去是敌人而今日可能做友军的人们,都从敌人营垒中和敌人战线上拉过来。”
词语解释:季胁  拼音:jì xié
胁下小肋骨。《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脇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张隐庵 集注:“季脇,两脇之下杪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胸背部》:“﹝胸骨﹞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脇;脇下小肋骨名曰季脇,俗名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