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肄业 拼音:yì yè
(1).修习课业。古人书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左传·文公四年》:“ 衞 宁武子 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陈书·吴兴王胤传》:“ 胤 性聪敏,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博通大义,兼善属文。”《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考过,宗师着实称赞,取在一等第一;又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
(2).今称在学校学习为“肄业”。多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 巴金 《家》六:“在中学肄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年轻的继母。”如:大学肄业生;肄业证书。
(3).谓各就其业。 晋 陆云 《言事者启使部曲将司马给事复校诸官财用出入启》:“选众官材,庶工肄业。”《周书·权景宣传》:“ 景宣 至,并除之,唯修起城楼,多备器械,寇盗歛迹,民得肄业。”《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词语解释:肄习 拼音:yì xí
学习;练习;演习。《后汉书·公孙述传》:“﹝ 公孙述 ﹞遂大作营垒,陈车骑,肄习战射。” 唐 韩愈 《处州孔子庙碑》:“又为置讲堂,教之行礼,肄习其中。” 宋 姜夔 《暗香》词序:“作此两曲, 石湖 把玩不已,使工妓肄习之。”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著议第六》:“及其衰也,在朝者自昧其祖宗之遗法,而在庠序者犹得据所肄习以为言。” 梁启超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量中材所能肄习者,定为课分,每日一课。”词语解释:肄仪 拼音:yì yí
古代王者因事举行祭祀,例须预习威仪,谓之“肄仪”。《周礼·春官·小宗伯》:“凡王之会同、军旅、甸役之祷祠,肄仪为位。”词语解释:肄业上庠
在京都学堂读书词语解释:肄武 拼音:yì wǔ
练习武事。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今募民之集而为兵者,择旷土而使之耕,暇而肄武,递入而为卫。”《宋史·黄洽传》:“上方鋭志肄武。”《清史稿·食货志一》:“ 南苑 本肄武地,例禁开田。”词语解释:肄练 拼音:yì liàn
犹操练。 明 李东阳 《应天府乡试策问》之二:“肄练有法,而作止或有未齐。”词语解释:肄旧 拼音:yì jiù
谓沿袭旧有的。 清 方苞 《读〈史记〉八书》:“ 汉 之乐,自 文 景 以前,习常肄旧而已。”词语解释:肄治 拼音:yì zhì
学习研究。 鲁迅 《坟·人之历史》:“故 黑格尔 曰,此其为学,肄治滋难,决非个体发生学所能较也。”词语解释:肄诵 拼音:yì sòng
学习,诵读。 明 李东阳 《改建忻州庙学记》:“四散而周环者,为肄诵之室、委积之所,为庖,为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