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东平声 [zhōng,中间][kōng,空虚、空旷]鸿[lóng lǒng][详注1][chōng,直上、深远、淡泊]窿[详注2][tōng][tóng][cōng][详注3]罿[chóng][méng][méng,目不明][lóng][详注4][倥侗][cóng][详注5][tōng][详注6]糿[音蒙]


注1:逢 《集韻》《正韻》蒲紅切,音蓬。鼓聲也。《詩·大雅》鼉鼓逢逄。
注2:梦 音蒙。《潘岳·哀永逝文》既遇目兮无兆,曾寤寐兮弗梦。爰顾瞻兮家道,长寄心兮尔躬。
注3:拢 《集韻》《韻會》盧東切,音聾。理也。鄭氏曰:从攏轉註。
注4:庞 《集韵》《韵会》卢东切,音笼。《集韵》充实也。《诗·小雅》四牡庞庞。《前汉·司马相如传》湛恩庞洪。又《集韵》蒲蒙切,音蓬。充牣也。
注5:釭 音工。《班固·西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前汉·赵皇后传》壁带往往为黄金釭。《注》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於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釭,音工,流俗音江,非也。韵会云:俗谓金釭为灯,音杠。又书作缸,字义、字音、字画皆误。
注6:汎 音冯。亦浮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汎淫泛监。
末字词组
耳聋痴聋愚聋蒙聋郑昭宋聋不瞽不聋醒聩震聋眼瞎耳聋
盲聋喑聋顽聋诈瞎装聋震耳欲聋不痴不聋喑聋 
治聋装聋详聋诈瞽徉聋舌敝耳聋不哑不聋启瞶振聋 
三日聋凡聋发瞽披聋葱聋暗聋三日耳聋警愦觉聋 

词语解释:耳聋  拼音:ěr lóng
听不见声音
词语解释:盲聋  拼音:máng lóng
眼瞎耳聋。亦喻愚昧无知。《韩非子·解老》:“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 元 房皞 《扣角歌赠史吉甫》:“夫子不言人益蒙,著成《大传》开盲聋。”
词语解释:治聋  拼音:zhì lóng
医治耳聋。古代传说社日饮酒可治耳聋。 宋 陆游 《丙寅元日》诗:“春枕方浓从卖困,社醅虽美倦治聋。” 清 钱谦益 《答新安方望子投诗枉访》诗:“无酒治聋心悒怏,有文起躄兴蹣跚。”参见“ 治聋酒 ”。
词语解释:治聋酒  拼音:zhì lóng jiǔ
社日饮的酒。传说社日饮酒可以治聋,故名。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世言社日饮酒治聋,不知其何据。 五代 李涛 有《春社从李昉求酒诗》云:‘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徧,依稀巡到第三厅……则其传亦已久矣。’”
词语解释:三日聋  拼音:sān rì lóng
见“ 三日耳聋 ”。
词语解释:三日耳聋  拼音:sān rì ěr lóng
三天失去听觉。极言受震动之烈。《景德传灯录·怀让禅师》:“一日,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 马大师 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宋 陆游 《戏用方外语示客》诗:“踞牀一喝君闻否?三日犹应觉耳聋。” 清 钱谦益 《天都瀑布歌》:“愕眙莫讶诗思穷,老夫三日犹耳聋。”亦作“ 三日聋 ”。 清 龚自珍 《题吴南芗东方三大图》诗:“小臣若上议,廷臣三日聋。”
词语解释:痴聋  拼音:chī lóng
亦作“痴聋”。 又痴又聋。谓呆笨无知。《韩非子·内储说上》:“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两下里都把真心瞒起来,一边假作痴聋,一边假为欢笑,倒弄得各怀一番假意了。” 瞿秋白 《文艺杂著·鞘声八》:“不要快活了! 满 蒙 的利益还轮不到你痴聋的阿家翁呢。”
词语解释:喑聋  拼音:yīn lóng
(1).哑和聋。《淮南子·泰族训》:“瘖者不言,聋者不闻,既瘖且聋,人道不通。故有瘖聋之病者,虽破家求医不顾其费。”
(2).喻对事物不闻不问,闭目塞听。《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 永平 五年,詔书捕男子 周虑 。 虑 素有名称,而善於 敏 , 敏 坐繫免官。及出,叹曰:‘瘖聋之徒,真世之有道者也,何谓察察而遇斯患乎?’” 宋 梅尧臣 《前以诗答韩三子华后得其简因叙下情》诗:“偶尔道瘖聋,多疑已窃指。”
词语解释:装聋  拼音:zhuāng lóng
装作聋子。谓假装听不见。 茅盾 《子夜》十三:“管车们好像是‘装聋’,却不‘装哑’。”
词语解释:凡聋  拼音:fán lóng
平庸昏聩的人。 唐 孟郊 《劝善吟》:“知君方少年,少年怀古风。藏书拄屋脊,不惜与凡聋。” 唐 李群玉 《呈同馆诸公二十四韵》:“庶期《白雪》调,一奏惊凡聋。”
词语解释:愚聋  拼音:yú lóng
犹蒙蔽。《魏书·李彪传》:“肆志傲然,愚聋视听,此而可忍,谁不可怀!”
词语解释:顽聋  拼音:wán lóng
丧失听觉。比喻暗于事理。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十:“习乐莫习声,习声多顽聋。”
词语解释:详聋  拼音:xiáng lóng
佯聋,假装耳聋。详,通“ 佯 ”。《楚辞·九章·抽思》:“兹歷情以陈辞兮,蓀详聋而不闻。” 洪兴祖 补注:“详,诈也。与佯同。”
词语解释:发瞽披聋  拼音:fā gǔ pī lóng
张开瞽目,打通聋耳。犹言恢复视觉和听觉能力。 汉 枚乘 《七发》:“当是之时,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傴起躄,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
词语解释:蒙聋  拼音:méng lóng
目不见,耳不闻。喻糊里糊涂。 明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
词语解释:诈瞎装聋  拼音:zhà xiā zhuāng lóng
假装未看见,未听到。《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少不得闹过几次,奈何他不下,到只得诈瞎装聋,含糊忍痛。”
词语解释:诈瞽徉聋  拼音:zhà gǔ yáng lóng
犹言诈瞎装聋。 明 沉鲸 《双珠记·术士玄谋》:“窃自谓宾主相看,深惭劳动,毋得推三阻四,诈瞽徉聋。”
词语解释:葱聋  拼音:cōng lóng
亦作“葱聋”。 一种野羊。《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八十里,曰 符禺之山 ……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 郝懿行 笺疏:“此即野羊之一种,今夏羊亦有赤鬣者。”
词语解释:郑昭宋聋  拼音: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左传·宣公十四年》:“ 楚子 使 申舟 聘於 齐 ,曰:‘无假道於 宋 。’亦使 公子冯 聘於 晋 ,不假道於 郑 。 申舟 以 孟诸 之役恶 宋 ,曰:‘ 郑 昭 宋 聋, 晋 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 犀 而行。及 宋 , 宋 人止之……乃杀之。” 杜预 注:“昭,明也。聋,闇也。”后以“郑昭宋聋”比喻情况不同。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 郑 昭 宋 聋,一以免患,一以召祸。况各国竞騖於聪明,而我岸然自安其愚闇,将以求免,不亦难乎?”
词语解释:震耳欲聋  拼音:zhèn ěr yù lóng
形容声音大到快要把耳朵震聋了的程度。例如: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词语解释:舌敝耳聋
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
词语解释:暗聋  拼音:ān lóng
口哑耳聋。《文子·符言》:“ 老子 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闻者所以通人於己也。既闇且聋,人道不通。’故有闇聋之病者,莫知事通。岂独形骸有闇聋哉!心亦有之塞也。”
词语解释:不瞽不聋  拼音:bù gǔ bù lóng
见“ 不痴不聋 ”。
词语解释:不痴不聋  拼音:bù chī bù lóng
古代谚语。语本《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与“不成姑公”等连用,谓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婆阿公。意指长辈要宽宏大量。《宋书·庾炳之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隋书·长孙平传》:“臣不胜至愿,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一:“ 郭曖 尝与 昇平公主 琴瑟不调, 曖 駡公主……尚父拘 曖 ,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公,小儿女子闺幃之言,大臣安用听?’”《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既然如此,你我两个便学个不痴不聋的阿姑阿翁,好让他三人得亲顺亲,去为人为子。” 钱锺书 《围城》七:“人全贪小利的;‘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罢。”
词语解释:不痴不聋  拼音:bù chī bù lóng
古代谚语。语本《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与“不成姑公”等连用,谓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婆阿公。意指长辈要宽宏大量。《宋书·庾炳之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隋书·长孙平传》:“臣不胜至愿,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一:“ 郭曖 尝与 昇平公主 琴瑟不调, 曖 駡公主……尚父拘 曖 ,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公,小儿女子闺幃之言,大臣安用听?’”《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既然如此,你我两个便学个不痴不聋的阿姑阿翁,好让他三人得亲顺亲,去为人为子。” 钱锺书 《围城》七:“人全贪小利的;‘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罢。”
词语解释:不哑不聋  拼音:bù yǎ bù lóng
同“ 不痴不聋 ”。 《古尊宿语录·大慧普觉禅师》:“ 绍兴 二十八年:‘敢问大众,因甚不觉?岂不见道,不哑不聋,不做大家公。’”
词语解释:三日耳聋  拼音:sān rì ěr lóng
三天失去听觉。极言受震动之烈。《景德传灯录·怀让禅师》:“一日,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 马大师 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宋 陆游 《戏用方外语示客》诗:“踞牀一喝君闻否?三日犹应觉耳聋。” 清 钱谦益 《天都瀑布歌》:“愕眙莫讶诗思穷,老夫三日犹耳聋。”亦作“ 三日聋 ”。 清 龚自珍 《题吴南芗东方三大图》诗:“小臣若上议,廷臣三日聋。”
词语解释:醒聩震聋  拼音:xǐng kuì zhèn lóng
犹言振聋发聩。 陶曾佑 《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一跃而登此庄严美丽之舞臺中,一奋而萃此醒聵震聋之盘涡里。”
词语解释:喑聋  拼音:yīn lóng
(1).聋哑。 汉 班固 《白虎通·考黜》:“诸侯喑聋、跛躄、恶疾不免黜者何?尊人君也。”
(2).喻人庸碌鄙陋。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凤及 以喑聋不才,而輒议一代大典,凡所撰録,皆素责私家行状,而世人叙事罕能自远。”
词语解释:启瞶振聋
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清 邓显鹤 《邹君墓志铭》:“居德善俗,启瞶振聋,儒者之效,匪徒言説。” 清 秋瑾 《望海潮·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姊回国》词:“仗粲花莲舌,启瞶振聋。唤起大千姊妹,一听五更鐘。”
词语解释:警愦觉聋  拼音:jǐng kuì jué lóng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愦的人警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釐定,以为警憒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
词语解释:眼瞎耳聋  拼音:yǎn xiā ěr lóng
比喻对周围情况全不了解。京剧《平原作战》第八场:“ 日本 鬼子眼瞎耳聋,就靠汉奸给他当拐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