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若耶 拼音:ruò yē
亦作“ 若邪 ”。 山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南。又溪名。出 若耶山 ,北流入 运河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 西施 浣纱于此,故一名 浣纱溪 。《史记·东越列传》:“ 越侯 为戈船、下瀨将军,出 若邪 、 白沙 。” 唐 李白 《子夜吴歌·夏歌》:“五月 西施 採,人看隘 若耶 。” 宋 陆游 《斋中杂兴》诗:“道逢 若耶 叟,握手开苍颜。” 清 秋瑾 《剑歌》:“ 若耶 之水赤厪铁,铸出霜锋凛冰雪。”词语解释:毗耶 拼音:pí yē
亦作“ 毗邪 ”。亦作“毘耶”。
(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又译作“毗耶离”、“毘舍离”、“吠舍离”。古 印度 城名。《维摩经》说, 维摩诘 (意译 净名 )居士住 毗耶城 (在今 印度 比哈尔邦 南部)。 释迦牟尼 于该地说法时, 维摩诘 称病不去。 释迦 派 文殊师利 前往问疾。 文殊师利 问 维摩诘 :“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 默然不对。 文殊师利 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代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的典故。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启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 唐 陆龟蒙 《奉酬裘美早春病中书事》诗:“欲入 毘耶 问,无人敌 浄名 。” 宋 张孝祥 《踏莎行》词:“故人相见尤堪喜, 山阴 乘兴不须回。 毗耶 问疾难为对。”
(2).指 维摩诘菩萨 。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说佛理之人。 唐 贾岛 《和孟逸人林下道情》:“陋巷贫无闷, 毗耶 疾未调。” 清 钱谦益 《赠胡泌水》诗:“谈天欲杜 毘耶 口,午夜燃灯礼 浄名 。” 清 姚鼐 《硕士约过舍久俟不至》诗:“巵言聊一放,闭口终 毘耶 。”
(3).指《维摩经》。 宋 王安石 《北窗》诗:“北窗枕上春风暖,谩读 毗耶 数卷书。”词语解释:摩耶 拼音:mó yē
释迦牟尼 之母。名 摩诃摩耶 ,相传为 天臂城 释迦 族 善觉长者 之女, 迦毘罗卫国 净饭王 之王后。生 悉达多太子 (即后来的 释迦牟尼 ),逾七日而殁。 唐 顾况 《八月五日歌》:“四月八日明星出, 摩耶夫人 降前佛。” 苏曼殊 《本事诗》之二:“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 摩耶 问夙缘。”词语解释:莫耶 拼音:mò yē
同“ 莫邪 ”。 《韩诗外传》卷八:“且妾闻 奚公 之车,不能独走,莫耶虽利,不能独断,必有以动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耶。 莫耶 , 干将 之妻也。”词语解释:阿耶 拼音:ā yē
(1).见“ 阿爷 ”。
(2).象声词。《警世通言·福禄寿三星度世》:“﹝ 刘本道 ﹞只听得外面有人声唤:‘阿耶!阿耶!我不撩拨你,却打了我!这人不到别处去,定走来我庄上借宿。’”
词语解释:阿爷 拼音:ā yé
(1).父亲。古乐府《木兰诗》:“阿爷无大儿, 木兰 无长兄。”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三:“阿爷恶见伊,阿孃嫌不悦。”《儒林外史》第九回:“ 邹三 走去叫道:‘阿爷,三少老爷、四少老爷在此。’” 丁以布 《题吹万伤昙录》诗:“最难忘是弥留顷,目注阿耶噤不声。”
(2).主人。《隋书·五行志下》:“ 开皇 末, 渭南 有人寄宿他舍,夜中闻二豕对语。其一曰:‘岁将尽,阿耶明日杀我供岁。何处避之?’一答曰:‘可向水北姊家。’因相随而去。”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嘉兴 许应逵 为 东平 守,甚有循政,而为同事所中,得论调去,吏民哭泣不絶。 许君 晚至逆旅,谓其僕曰:‘为吏无所有,只落得百姓几眼泪耳。’僕嘆曰:‘阿爷囊中不着一钱,好将眼泪包去,作人事送亲友。’ 许 为一拊掌。”
(3).祖父。《中篇小说选刊》1983年第2期:“不能让阿奶他们知道我们在卖东西,阿奶阿爷要生气的。”词语解释:伽耶 拼音:qié yē
梵语的译音。象。《翻译名义集·畜生》:“伽耶,或那伽,或那先,此云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象》:“伽耶,出《北户録》。”今本《北户录》作“伽那”。词语解释:镆耶 拼音:mò yē
泛指剑戟等兵器。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鏌耶之锋,冰销於倐忽。”参见“ 鏌鋣 ”。
词语解释:镆铘
亦作“ 鏌邪 ”。亦作“ 鏌釾 ”。 即莫邪。剑、戟之属。常指利剑。或谓 春秋 吴 莫邪 善铸剑,故称。《庄子·大宗师》:“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鏌鋣’,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成玄英 疏:“鏌鋣,古之良剑名也。昔 吴 人 干将 为 吴王 造剑,妻名 鏌鋣 ,因名雄剑曰干将,雌剑曰鏌鋣。” 唐 杨宇 《赠舍弟》诗:“袖里鏌鋣光似水,丈夫不合等閒休。” 碧野 《江汉行·纪南故城》:“这是干将?这是鏌鋣?这宝剑使人想起古代英雄为国征战的忠勇。”词语解释:朱耶 拼音:zhū yē
见“ 朱邪 ”。
词语解释:朱邪 拼音:zhū xié
亦作“ 朱耶 ”。 唐 时 西突厥 部族族名,世居 沙陀 ,后归 唐 。族人以 朱邪 为复姓。 唐德宗 时 朱邪赤心 以功赐姓 李 ,名 国昌 。 五代 后唐 庄宗 李存勗 即其后。《新五代史·唐庄宗纪上》:“ 庄宗光圣神閔孝皇帝 ,其先本号 朱邪 ,盖出於 西突厥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自 朱耶 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词语解释:阿罗耶 拼音:ā luó yē
见“ 阿罗耶识 ”。
词语解释:阿罗耶识 拼音:ā luó yē shí
即阿赖耶识。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臧者,瑜伽师所谓阿罗耶识(此从 真諦 译, 真諦 又译阿梨耶。 玄奘 则译阿赖耶。今审其音,以阿罗耶为正),谓其能臧所臧执臧。持诸种,故为能臧矣。受诸熏,故为所臧矣。任诸根,故为执臧矣。”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 庄周 亦云:‘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虽多,一属於縿,谓之天游。指縿以拟阿罗耶;指流以拟六识。无阿罗耶,则六根、六识相纷拏。斯执臧之説已。”参见“ 阿赖耶识 ”。词语解释:阿赖耶 拼音:ā lài yē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谓能藏一切。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与阿赖耶互相为因。”词语解释:赖耶 拼音:lài yē
佛教语。“阿赖耶识”的略称。意译为“藏识”。大乘唯识宗把内心活动分为八类,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佛教认为这第八识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它含藏着一切现象的“种子”(即潜能)。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言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颂眼等识,次三颂意识,次三末那,次三赖耶。”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赖耶惟以自识见分,缘自识中一切种子以为相分。故其心不必现行,而其境可以常在。”参见“ 八识 ”。
词语解释:八识 拼音:bā shí
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合称八识。《天地八阳神咒经》:“云何名八识?眼是色识,耳是声识,鼻是香识,舌是味识,身是触识,意是分别识。六根是六识。舍藏识,阿赖耶识,是名曰八识。”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言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颂眼等识,次三颂意识,次三末那,次三赖耶。”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 孙卿 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其能知八识者矣。”词语解释:耶耶 拼音:yē yē
(1).父亲。《南史·王绚传》:“ 绚 字 长素 ,早惠。年五六岁,读《论语》至‘ 周 监於二代’,外祖父 何尚之 戏之曰:‘可改耶耶乎文哉’ 绚 应声答曰:‘尊者之名,安可戏,寧可道草翁之风必舅?’”按, 南朝 俗称父为耶。《论语》此句为“彧彧乎文哉”, 彧 是 绚 父之名,故 何 戏改为耶。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陈 隋 诸帝与诸王书,自称耶耶。” 周立波 《腊妹子》:“﹝ 王腊梅 ﹞腊月里生的,出世的那天,碰巧她家屋前一株腊梅花开了,她耶耶就给她起了这个现成的名字。”
(2).祖父。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永清县宋石幢》:“其称大父‘耶耶’,则北人犹有此称……又县南 信安镇 龙泉寺 有 金 大定 三年碑,其文亦有‘ 王 孝子耶耶’之文,当亦谓其大父耳。”
(3).叹词。表示惊讶。《水浒传》第四六回:“ 时迁 道:‘见鬼了耶耶!我自路上买得这隻鸡来喫,何曾见你的鸡!’”词语解释:也耶 拼音:yě yē
同“ 也邪 ”。 宋 苏轼 《后赤壁赋》:“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词语解释:昔耶 拼音:xī yē
见“ 昔邪 ”。
词语解释:昔邪 拼音:xī xié
亦作“ 昔耶 ”。 即乌韭。生长在墙垣上的苔类。 晋 张华 《情诗》之一:“昔耶生户牖,庭内自成阴。” 南朝 梁 王僧孺 《鼓瑟曲有所思》:“夜风吹熠燿,朝光照昔邪。” 唐 温庭筠 《洞户二十二韵》:“昔邪看寄迹,梔子咏同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垣衣》﹝集解﹞引 苏恭 曰:“此(垣衣)即古墙北阴青苔衣也。其生石上者名昔邪,一名乌韭;生屋上者名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