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共23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洗耳马耳无耳天耳李耳里耳树耳注耳
尔耳熊耳石耳不入耳惊耳逼耳擪耳中耳
入耳垂耳属耳帖耳騄耳禾生耳焉耳养耳
侧耳心耳悦耳提耳弭耳云耳六耳头耳
倾耳清耳塞耳三耳木耳凡耳鹿耳顺耳
到耳逆耳贵耳龙耳执牛耳禾耳涤耳静耳
聒耳俚耳长耳余耳耳耳贯耳啾耳沸耳
俗耳牛耳卷耳鼠耳附耳鼎耳感耳取耳
掩耳苍耳重耳充耳耸耳刮耳枕流耳桑耳
黄耳儋耳病耳穿耳绿耳开耳盥耳竹批耳

词语解释:洗耳  拼音:xǐ ěr
(1).表示厌闻污浊之声。《孟子·尽心上》“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汉 赵岐 注:“乐道守志,若 许由 洗耳,可谓忘人之势矣。”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 尧 让天下於 许由 …… 由 於是遁耕於 中岳 潁水 之阳, 箕山 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尧 又召为九州长, 由 不欲闻之,洗耳於 潁水 滨。”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 李建勋 ﹞尝畜一玉磬,尺餘,以沉香节安柄,叩之,声极清越。客有谈及猥俗之语者,则击玉磬数声於耳。客或问之,对曰:‘聊代洗耳。’” 清 顾炎武 《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诗:“洗耳 苕水 滨,叩舷歌《採菱》。”
(2).形容专心地、恭敬地倾听。 宋 王迈 《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洗耳候凯音,嘉节迫吹帽。” 元 周权 《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熏洗耳听。” 清 李渔 《巧团圆·得妻》:“如今细説一番,待小生洗耳听者。”
词语解释:尔耳  拼音:ěr ěr
〈书〉如此罢了;如此而已:不过~ㄧ聊复~。
词语解释:入耳  拼音:rù ěr
(1).悦耳;中听。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夫文章之体,尤难详赏;苟以入耳为佳,适心为快,尟知忘味之九成,雅颂之风流也。” 梁 萧统 《文选序》:“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王夫人 听了,虽然入耳,只是不信。” 老舍 《二马》第二段十一:“ 马威 越听越觉得不入耳,抓起帽子来说:‘父亲,我得去找 李子荣 。’”
(2).虫名。即蚰蜒。
词语解释:侧耳  拼音:cè ěr
(1).侧转头部,使一耳略前略高。形容恭敬地听。《淮南子·主术训》:“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
(2).形容仔细地听。《史记·张丞相列传》:“ 吕后 侧耳於东箱听,见 周昌 ,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唐 李白 《将进酒》诗:“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叶圣陶 《夜》:“阿弟听呆了,怀着莫可名状的恐惧,侧耳听了听外面有无声息。”
词语解释:倾耳  拼音:qīng ěr
谓侧着耳朵静听。《史记·淮阴侯列传》:“农夫莫不輟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 唐 章碣 《陪浙西王侍郎夜宴》诗:“小儒末座频倾耳,祗怕城头画角催。” 叶圣陶 《穷愁》:“老母倾耳 阿松 榻,微闻转侧。”
词语解释:到耳  拼音:dào ěr
逆耳。 汉 扬雄 《太玄·事》:“到耳顺止,逆闻顺行也。” 司马光 集注:“到与倒同……能纳忠补过不失正顺者也。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药苦口利於病。”
词语解释:聒耳  拼音:guō ěr
指声音刺耳。《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徵於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春鼃长譁,而丑音见患於聒耳。” 唐 罗隐 《城西作》诗:“野禽鸣聒耳,庭草緑侵阶。”《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偶一听之,可也;听久了,也觉嘈嘈杂杂,聒耳得紧。”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二:“这种鸡公车非常多,有时候一来一往在路上连成着一条很长的直线,叽呀叽呀的声音非常聒耳。”
词语解释:俗耳  拼音:sú ěr
听惯尘世之声的耳朵。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
词语解释:掩耳  拼音:yǎn ěr
(1).捂住耳朵不听。《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荀躒 掩耳而走。”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趋走。”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劝参留守謁大尹,言语纔及輒掩耳。”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六:“一日游 西湖 ,望 建业 五色云起,诸君谓为庆云,拟赋诗。 刘 独引大白慷慨曰:‘此王气也,后十年有英主出,吾当辅之。’众皆掩耳。”
(2).指不闻不问。 清 唐孙华 《哭曹九咸明府》诗之四:“折腰怜傲吏,掩耳作家翁。”
(3).御寒护耳的用品。《元典章·礼部五·春牛经式》:“释策牛人罨耳……寅亥时为通气,故揭一边。子丑时芒神全戴掩耳,为严凝时全掩也。”
词语解释:黄耳  拼音:huáng ěr
(1).狗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狗一名黄耳。” 唐 元稹 《友封体》诗:“樺烛焰高黄耳吠,柳堤风静紫騮声。”
(2). 晋 陆机 所饲名犬名。《晋书·陆机传》:“初 机 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羈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 机 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繫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 洛 。”后即以“黄耳”喻指信使。 金 元好问 《怀益之兄》诗:“黄耳定从秋后到,白头新自夜来生。” 清 顾炎武 《自笑》诗:“黄耳不来 江 表信,白头终念故山薇。”
(3).用黄金或黄铜所制的器物之耳。《易·鼎》:“六五,鼎黄耳,金鉉利贞。”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 马非百 注:“黄耳,即黄金耳或铜耳。今各地出土古杯,椭圆形,有双耳,就是这种东西。” 清 王筠 《菉友肊说》:“是故 周公 繫爻之辞,以折足覆餗为戒,以黄耳玉鉉为吉。”
词语解释:马耳  拼音:mǎ ěr
山名。在 山东省 诸城市 西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潍水》:“ 潍水 又东北, 涓水 注之。水出 马耳山 ,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名焉。” 宋 苏轼 《雪后书北台壁》诗之一:“试扫北臺看 马耳 ,未随埋没有双尖。”
词语解释:熊耳  拼音:xióng ěr
(1).山名。在 河南省 宜阳县 。 秦岭 东段支脉。《书·禹贡》:“导 洛 自 熊耳 。” 孔 传:“在 宜阳 西。”《后汉书·刘盆子传》:“ 樊崇 乃将 盆子 及丞相 徐宣 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积兵甲 宜阳城 西,与 熊耳山 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洛水 之北有 熊耳 ,双峦竞举,状同熊耳。在 宜阳 也。” 宋 陆游 《小出塞曲》:“明日受降处,甲齐 熊耳 高。”
(2).山名。在 湖南省 。《史记·封禅书》:“南伐至 召陵 ,登 熊耳山 以望 江汉 。” 司马贞 索隐引《荆州记》:“ 耒阳 、 益阳 二县东北有 熊耳 ,东西各一峯,状如熊耳,因以为名。”
词语解释:垂耳  拼音:chuí ěr
(1).两耳下垂。形容驯服的样子。 汉 枚乘 《七发》:“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 唐 张九龄 《酬王六霁后书怀见示》诗:“作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 宋 秦观 《秋夜病起怀端叔作诗寄之》:“彊颜入规模,垂耳受覊鞚。”
(2).下垂到耳。《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唯重瓔珠,以缀衣为饰,乃县颈垂耳。” 宋 苏轼 《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玉釵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
(3).垂挂耳状之物。谓腐木上长木耳等菌类。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木腐或垂耳,草珠竞駢睛。”
词语解释:心耳  拼音:xīn ěr
(1).心与耳。泛指思维与感觉器官。《左传·昭公元年》:“於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 南朝 宋 鲍照 《赠傅都曹别》诗:“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 唐 李白 《题元丹丘山居》诗:“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红楼梦》第七七回:“可知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
(2).生理学名词。指心房上部圆锥形的突出物。
词语解释:清耳  拼音:qīng ěr
(1).静耳。谓专心倾听。 汉 班固 《答宾戏》:“若乃 牙 旷 清耳於管絃, 离娄 眇目於毫分。”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一:“是以轮匠肆目,不乏 奚仲 之妙;瞽叟清耳,而无 伶伦 之察。”
(2).犹净耳。表示不愿意让污浊的话语污染耳朵。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虽能独断,必博纳乎芻蕘;虽务含弘,必清耳於浸润。” 宋 周密 《澄怀录》卷上:“公尝出玉磬尺餘……客有谈及猥俗之事语者,则急起击玉数声,曰:‘聊代清耳。’” 宋 岳飞 《题翠岩寺》诗:“忠义必期清耳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词语解释:逆耳  拼音:nì ěr
刺耳;不顺耳。《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 宋 苏轼 《杭州谢放罪表》之一:“伏念臣早缘刚拙,屡致忧虞,用之朝廷,则逆耳之奏形于言;施之郡县,则疾恶之心见于政。”《红楼梦》第三二回:“ 宝玉 听了,大觉逆耳。” 叶圣陶 《倪焕之》三:“父母正在欣慰,儿子有相当的职业了,当然不好说出逆耳的话伤他们的心。”
词语解释:俚耳  拼音:lǐ ěr
俗人之耳。指没有欣赏音乐能力的人。 宋 欧阳修 《谢石秀才启》:“然而奏磬俚耳,难矣赏音;抱石 荆山 ,终为至寳。” 宋 王安石 《次韵董伯懿松声》:“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词语解释:牛耳  拼音:niú ěr
古代诸侯会盟时,割牛耳取血盛敦中,置牛耳于盘,由主盟者执盘分尝诸侯为誓,以示信守。《周礼·夏官·戎右》:“赞牛耳,桃茢。” 郑玄 注:“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沸之又助之也。”后用以指在某方面居于领袖地位的人。 宋 文天祥 《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向南恸哭》诗:“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清 冯桂芬 《洪鼎邮程诗思图》诗:“ 洪君 清才出吾党,文社儼推牛耳长。” 蒋同超 《挽丘沧海》诗:“七子天南绍 建安 ,当年牛耳执骚坛。”参见“ 执牛耳 ”。
词语解释:执牛耳  拼音:zhí niú ěr
(1).指主持盟会的人。古代诸侯会盟,割牛耳以敦盛血,以珠盘盛牛耳,主盟者执盘,使与盟会者以血涂口(歃血),以示诚信不渝。《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杜预 注:“执牛耳,尸盟者。”《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 汉 郑玄 注:“合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槃以盛牛耳,尸盟者执之。”
(2).后世以称人于某方面居领导地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论文采,天仙吏,謫人间。好教执牛耳,主骚坛。”亦省作“ 执耳 ”。 明 张煌言 《复卢牧舟司马若腾书》:“儻老祖臺肯执耳 齐 盟,则元老临戎,军声克振。”
词语解释:苍耳  拼音:cāng ěr
一年生草本植物。春夏开花,绿色,果实倒卵形,有刺。荒地野生。茎皮可取纤维,植株可制农药;果实称“苍耳子”,可提取工业用的脂肪油,亦可入药。 宋 陆游 《山园草间菊数枝开席地独酌》诗:“君不见诗人跌宕例如此,苍耳林中留 太白 。”
词语解释:儋耳  拼音:dān ěr
(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参阅《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2).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 任 姓, 禺号 子,食穀。”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 。 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 。在今 海南岛 儋县 。《史记·货殖列传》:“ 九疑 苍梧 以南至 儋耳 者,与 江 南大同俗,而 杨 越 多焉。”《文选·左思〈吴都赋〉》:“ 儋耳 黑齿 之酋, 金邻 象郡 之渠。” 刘逵 注:“ 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沉佺期 《初达驩州》诗:“水行 儋耳 国,陆行 雕题 藪。” 宋 苏轼 《桄榔庵铭》:“ 东坡居士 ,謫于 儋耳 。” 清 管抡 《蛮中作》诗:“从来圣世要荒外, 儋耳 龙场 自有人。”《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 聸耳国 ”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变为 聸耳 ,再变则为 儋耳 矣。”
词语解释:无耳  拼音:wú ěr
(1).没有听觉器官。《文子·上德》:“鱉无耳而目不可以蔽,精於明也。” 汉 扬雄 《法言·问明》:“不聪,实无耳也;不明,实无目也。”
(2).古代传说的一种野兽。即混沌。《太平御览》卷九一三引《神异经》:“﹝ 崑崙 西有兽,﹞名曰浑沌,一名无耳,一名无心。”
词语解释:石耳  拼音:shí ěr
附着在石面的地衣类植物,可食。《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 崑崙 之苹,寿木之华…… 汉 上石耳。” 高诱 注:“石耳,菜名也。” 南朝 梁 沉约 《与隐法师书》:“去冬今岁,人鬼见分,石耳紫菜,愴焉兴想。” 唐 皮日休 《过云居院玄福上人旧居》诗:“龕上已生新石耳,壁间空带旧茶烟。” 宋 王质 《林泉结契·石耳》:“石耳色面黑背紫,柔薄,生深巖危壁,与木耳、地耳皆珍。” 明 何景明 《晚至昌平寺中》诗:“山城薄酒无钱买,晚饭僧家石耳香。”
词语解释:属耳  拼音:shǔ ěr
(1).以耳触物。常谓窃听。《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郑玄 笺:“王无轻用谗人之言,人将有属耳於壁而听之者。”《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宰相又於便殿论之,后属耳於屏风后。”参见“ 属垣有耳 ”。
(2).注意倾听。《东观汉记·马援传》:“﹝ 援 ﹞嫺进对,尤善述前事……皇太子、诸王闻者,莫不属耳忘倦。”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属耳听鸎鸣,流目翫儵鱼。” 宋 岳珂 《桯史·郑广文武诗》:“ 广 矍然起于坐,曰:‘ 郑广 麤人,欲有拙诗白之诸官,可乎?’众属耳。乃长吟。”
词语解释:属垣有耳  拼音:zhǔ yuán yǒu ěr
谓以耳附墙,窃听人言。《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朱熹 集传:“君子不可易於其言,恐耳属于垣者,有所观望左右而生谗譖也。”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一折:“这话儿休轻漏,属垣有耳怕难收。”参见“ 属耳 ”。
词语解释:悦耳  拼音:yuè ěr
动听,好听。 汉 枚乘 《七发》:“练色娱目,流声悦耳。” 唐 皇甫湜 《制策》:“欲远小人而好悦耳之言,所以巧諛常进也。” 宋 欧阳修 《春秋论上》:“简直无悦耳之言,而新奇多可喜之论。” 峻青 《秋色赋·乡音》:“啊!多么雄壮悦耳的声音啊!”
词语解释:塞耳  拼音:sè ěr
堵住耳朵。谓有意不听。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下不钳口,上不塞耳,则可有闻矣。”《列子·力命》:“於彼我而有二心者,不若揜目塞耳,背阪面隍亦不坠仆也。”《三国志·魏志·王脩传》:“愿明使君塞耳勿听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戒淫亵》:“戏文中花面插科,动及淫邪之事……无论雅人塞耳,正士低头,惟恐恶声之污听。”
词语解释:贵耳  拼音:guì ěr
(1).以耳食之言为贵。谓轻信传闻。 隋炀帝 《赐史祥》诗:“贵耳唯闻古,贱目詎知今。” 元 袁桷 《海盐州儒学教授袁府君墓表》:“考 闽 、 蜀 、 东浙 、 永嘉 、 湖南 、 江西 之儒,先合其异同,不在於贵耳,杂书袭讹辑言行者尊之,吾与子所当辨。” 清 檀萃 《楚庭稗珠录·黔囊·金星石》:“此石生蛮荒溪峒,名不甚著,贵耳者目而陋之;然幸如是,足以自全其天。”
(2).贵者之耳。 明 李开先 《琴》诗:“ 秦 楚絃中变,风涛指下惊;不堪闻贵耳,只可悦閒情。”
词语解释:长耳  拼音:cháng ěr
驴的别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以贤妻激劝而得者》:“时 伉 ( 彭伉 )方跨长耳纵游於郊郭。”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王叟阴德》:“今商贩家,自 临洮 山外,以长耳负甘草来。”
词语解释:卷耳  拼音:juàn ěr
(1).菊科植物,又称“苍耳”或“枲耳”。《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 传:“卷耳,苓耳也。” 朱熹 集传:“卷耳,枲耳。叶如鼠耳,丛生如盘。”
(2).石竹科植物。多年簇生草本,根状茎细长,茎基部匍匐,上部直立,绿色并常带淡紫红色。花白色,种子肾形略扁,褐色。生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分布于我国 东北 、 华北 及 欧 亚 温带其他地区。
(3).《诗·周南》篇名。《诗序》说此诗是写后妃“辅助君子”,“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外无险詖私謁之心”。 朱熹 则谓“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 宋 秦观 《代中书舍人谢上表》:“虽节俭正直,在位若《羔羊》之时;而思念忧勤,进贤如《卷耳》之际。” 明 谢谠 《四喜记·翠阁耽思》:“深情免使傍人议,嗟我怀人天际,专一须看《卷耳》书。”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诗序》:“﹝诗﹞有託为其人之言寓意者,《卷耳》《江有汜》《采緑》之类是也。”
词语解释:重耳  拼音:zhòng ěr
即重较。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重耳,古重较也。文官青耳,武官赤耳。”参见“ 重较 ”。
词语解释:重较  拼音:zhòng jiào
指古代卿士所乘车箱前左右有伸出的弯木(车耳)可供倚攀的车子。《诗·卫风·淇奥》:“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陆德明 释文:“较,古岳反。车两傍上出軾者。” 朱熹 集传:“重较,卿士之车也。较两輢上出軾者,谓车两傍也。”
词语解释:病耳  拼音:bìng ěr
重听不聪之耳。 宋 杨万里 《过湖口县上下石钟山》诗:“愿闻大声开病耳,今夜明月正无滓。” 宋 范成大 《元夕》诗之四:“尚爱乡音醒病耳,隔墙时有卖餳人。”
词语解释:天耳  拼音:tiān ěr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俱舍论记》第二七:“天眼、天耳,是所依根。”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明 李贽 《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付其儿参将》:“惜哉犹有酸气,则以一种道学之习渐塞其天耳,然时时露出本色,则以其天者全也。”
词语解释:不入耳  拼音:bù rù ěr
犹言不中听;不堪听取。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左右之人,见 陵 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词语解释:帖耳  拼音:tiē ěr
(1).耳朵下垂,驯服的样子。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明 方孝孺 《杨乔赞》:“捕虎者未尝畏其为虎,故帖耳妥尾,而惟吾之擒。知其为虎而畏之,则必为所噬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潍水狐》:“驴之为物龎然也……倘执束芻而诱之,则帖耳辑首,喜受羈勒矣。”
(2).贴近耳边。 宋 梅尧臣 《戏答持烛之句依韵和永叔》:“红烛射眸从结客,清歌帖耳苦怜翁。”
词语解释:提耳  拼音:tí ěr
语出《诗·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孔颖达 疏:“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提耳”指恳切教导。《后汉书·循吏传·刘矩》:“民有争讼, 矩 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 宋 司马光 《除兼侍读学士乞先次上殿札子》:“伏蒙圣恩,曲赐手詔,过加奬待,諭以至意,温密纤悉,提耳谆谆。” 清 钱谦益 《兵科给事中李遇知父友竹加赠征仕郎兵科给事中制》:“生而有气谊可见,殁而有风骨可詒,式穀之似,有深於提耳者与!”
词语解释:三耳  拼音:sān ěr
(1).传说 隋 董慎 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 常州 秀才 张审通 掌书记。 慎 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 慎 怒,以方寸肉塞其耳。 审通 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 慎 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后 审通 复活,觉额痒,涌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为典,谓人聪明颖悟,异于往常。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参阅 施元之 注 苏 诗引 宋 张君房 《脞说》
(2).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 先秦 名家诡辩论题之一。《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词语解释:龙耳  拼音:lóng ěr
旧时堪舆家称风水特好的葬地。《晋书·郭璞传》:“ 璞 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 郭璞 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邪?’答曰:‘能致天子问耳。’”
词语解释:余耳  拼音:yú ěr
秦 末 陈馀 、 张耳 的并称。 陈馀 、 张耳 ,原为刎颈之交,居约时,相然信死,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交友不终。后因以为势利之友的典故。 明 高启 《北郭秋夜喜徐幼文远来兼南游》诗:“愿君穷达存此心,勿使千年笑 餘 耳 。”参阅《汉书·张耳陈馀传》
词语解释:鼠耳  拼音:shǔ ěr
(1).谓像鼠耳朵样子。《艺文类聚》卷八八引《庄子》:“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八:“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2).鼠曲草的别名。 唐 皮日休 《鲁望以躬掇野蔬兼示雅什用以酬谢》诗:“深挑乍见牛脣液,细掐徐闻鼠耳香。”
词语解释:充耳  拼音:chōng ěr
(1).塞住耳朵。《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郑玄 笺:“充耳,塞耳也。言 卫 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荀子·礼论》:“充耳而设瑱。” 清 钱谦益 《吴士熙授承德郎制》:“昔 有宋 青溪 盗发,比疆连壤,褎如充耳。”
(2).指声音充满耳朵。 许地山 《七宝池上底乡思》:“你岂不闻这里有等等妙音充耳;岂不见这里有等等庄严宝相?”
(3).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毛 传:“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 清 王夫之 《诗经稗疏·小雅》:“充耳者,瑱也,冕之饰也。”
词语解释:穿耳  拼音:chuān ěr
为戴耳环而在耳垂上穿孔。《庄子·德充符》:“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之才捷,皆此类也” 裴松之 注引《诸葛恪别传》:“母之於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於仁?” 唐 张籍 《昆仑儿》诗:“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拳不裹头。” 鲁迅 《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从前独将女人缠足穿耳,也可以说不过是区别。”
词语解释:李耳  拼音:lǐ ěr
虎的别称。《太平御览》卷八九一引 汉 应劭 《风俗通》:“呼虎为李耳。俗説虎本 南郡 中庐 李氏公 所化为,呼‘李耳’因喜,呼‘班’便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虎》:“李耳当作狸儿,盖方言狸为李,儿为耳也。”
词语解释:惊耳  拼音:jīng ěr
使人听到后震惊、惊异。 汉 王充 《论衡·案书》:“ 齐 有三 邹衍 之书,瀇洋无涯,其文少验,多惊耳之言。” 宋 苏辙 《次韵子瞻记十月十六日所见》:“平生未见实惊耳,稍远不知如隔墙。”
词语解释:騄耳  拼音:lù ěr
亦作“ 騄駬 ”。 良马名。 周穆王 八骏之一。《竹书纪年》卷下:“﹝ 周穆王 ﹞八年春, 北唐 来宾,献一驪马,是生騄耳。”《史记·秦本纪》:“ 造父 以善御幸於 周繆王 ,得驥、温驪、驊駵、騄耳之駟。西巡狩,乐而忘归。”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曰:“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 唐 曹唐 《病马五首呈郑校书章三吴十五先辈》诗之一:“騄駬何年别渥洼,病来颜色半泥沙。” 清 方文 《赠张甥晢如冠》诗:“凤毛原有种,騄耳岂无舆。”
词语解释:弭耳  拼音:mǐ ěr
犹帖耳。形容动物搏杀前敛抑之貌。亦指驯服、安顺貌。《六韬·发启》:“鷙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淮南子·人间训》:“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弭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擒也。”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虎弭耳下山,随者骇惧。” 宋 苏轼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之一:“我虽穷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形容虽似丧家狗,未肯弭耳争投骨。”《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待他弭耳受教,便好全他那片孝心,成这老头儿这番义举,也完我父子的一腔心事。”
词语解释:木耳  拼音:mù ěr
菌的一种,生于朽木上,亦可人工栽培,形状如人耳,褐色,胶质,可供食用及药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菹藏生菜法》:“木耳菹,取枣、桑、榆、柳树边生,犹软溼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木耳》:“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审。”
词语解释:执牛耳  拼音:zhí niú ěr
(1).指主持盟会的人。古代诸侯会盟,割牛耳以敦盛血,以珠盘盛牛耳,主盟者执盘,使与盟会者以血涂口(歃血),以示诚信不渝。《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杜预 注:“执牛耳,尸盟者。”《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 汉 郑玄 注:“合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槃以盛牛耳,尸盟者执之。”
(2).后世以称人于某方面居领导地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论文采,天仙吏,謫人间。好教执牛耳,主骚坛。”亦省作“ 执耳 ”。 明 张煌言 《复卢牧舟司马若腾书》:“儻老祖臺肯执耳 齐 盟,则元老临戎,军声克振。”
词语解释:耳耳  拼音:ěr ěr
(1).众盛貌。《诗·鲁颂·閟宫》:“龙旂承祀,六轡耳耳。” 毛 传:“耳耳然,至盛也。” 明 宋濂 《拟晋武帝武功颂》:“皇华载遣,六轡耳耳。”
(2).《三国志·魏志·崔琰传》:“与 训 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有白 琰 此书傲世怨谤者, 太祖 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於是罚 琰 为徒隶。”后因以“耳耳”表示有所不足之辞,犹言罢了罢了。 宋 苏轼 《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之一:“平生无一女,谁復嘆耳耳。” 元 柯芝 《耳耳》诗:“耳耳非佳语,陆陆难为颜。”
(3).挺拔貌。 宋 梅尧臣 《得馀干李尉书录示唐人干越亭诗因以寄题》诗:“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峯碧耳耳。”
词语解释:附耳  拼音:fù ěr
(1).贴近耳朵。指窃窃私语状。《淮南子·说林训》:“附耳之言,闻於千里也。” 高诱 注:“附,近也。近耳之言,谓窃语。”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丁寧附耳莫漏洩,薄命正值 飞廉 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 博如 又附耳教了这甚么法子,方才畅饮而散。” 周立波 《懒蛋牌子》:“ 栽花先生 摆摆手……又把身子靠近他附耳低言道:‘他才办事。’”
(2).将耳朵贴近物体(细听;窃听)。 前蜀 朱希济 《妖妄传·素娥》:“忽於堂奥隙中,闻兰麝芬馥,乃附耳而听,即 素娥 语音也。”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耿先生》:“上自起,附耳听之,果闻滴沥声。”
(3).星名。
词语解释:耸耳  拼音:sǒng ěr
(1).竖起耳朵。形容注意地听。《国语·周语下》“听无耸” 三国 吴 韦昭 注:“不耸耳而听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典略》:“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耸耳。”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九花虬即 范阳 节度 李德山 所贡,额高九寸,毛拳如麟,头颈鬃鬣,真虬龙也。每一嘶,则羣马耸耳。”
(2).高起的耳朵。《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神仪明秀,朗目疎眉,细形长额耸耳,耳孔各有十餘毛,出外二寸许。”
词语解释:绿耳  拼音:lǜ ěr
亦作“绿駬”。 古骏马名。传说为 周穆王 八骏之一。《穆天子传》卷四:“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右服华騮,而左緑耳。” 唐 韩愈 《寄卢仝》诗:“近来自説寻坦途,犹上虚空跨緑駬。” 宋 石介 《感兴》诗:“倚鞍思骏骨,抚轡念緑駬。” 清 汤璥 《〈交翠轩笔记〉后序》:“然而走其野而无 九方 之法以相之,则赤驥、緑耳与駑马、草驹齐价矣。”
词语解释:里耳  拼音:lǐ ěr
俚俗人之耳。比喻平民低下的欣赏能力和趣味。《庄子·天地》:“大声不入於里耳。” 明 绿天馆主人 《〈古今小说〉叙》:“ 茂苑野史氏 家藏古今通俗小説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 章炳麟 《訄书前录·客帝匡谬》:“ 咸池 之均,弗可以入里耳矣。”参见“ 俚耳 ”。
词语解释:俚耳  拼音:lǐ ěr
俗人之耳。指没有欣赏音乐能力的人。 宋 欧阳修 《谢石秀才启》:“然而奏磬俚耳,难矣赏音;抱石 荆山 ,终为至寳。” 宋 王安石 《次韵董伯懿松声》:“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词语解释:逼耳  拼音:bī ěr
谓声音直往耳朵里灌。 唐 韩愈 《赠张籍》诗:“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
词语解释:禾生耳  拼音:hé shēng ěr
见“ 禾头生耳 ”。
词语解释:禾头生耳  拼音:hé tóu shēng ěr
亦称“ 禾生耳 ”。 谓庄稼遭雨后禾头长出卷曲如耳形的芽蘖。古谚有所谓“秋雨甲子,禾头生耳。”见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禾生耳,预示收成不好。 唐 杜甫 《秋雨叹》诗之一:“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南唐 李建勋 《闲出书怀》诗:“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鶯啼黍熟时。” 宋 杨万里 《明发石山》诗:“便恐禾生耳,寧论客断魂。”一说,“禾头生耳”之“禾”,乃“木”字之误。参阅 明 陈士元 《俚语解》卷二及《九家集注杜诗》卷一。
词语解释:云耳  拼音:yún ěr
见“ 云尔 ”。
饰有云纹提梁的酒器。 宋 王千秋 《醉蓬莱·送汤》词:“紫府春长,凤池天近,看提携云耳。” 清 曹寅 《金缕曲·寿郭汝霖八十初度》词:“满尊前、云耳盈怀抱。倾露醑,醉瑶草。”
词语解释:云尔  拼音:yún ěr
亦作“ 云耳 ”。
(1).用于语尾,表示如此而已。《论语·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穀梁传·隐公元年》:“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
(2).表示限止的语气,相当于“而已”。《孟子·滕文公下》:“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望之,欲以为君。”《孟子·离娄下》:“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明 李贽 《复刘肖川书》:“ 弱侯 是天上人,家事萧条如洗,全不掛意,只知读书云耳。”
(3).常用于句子或文章的末尾,表示结束。《孟子·公孙丑下》:“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 赵岐 注:“云尔,絶语之辞也。”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序》:“既不知其名字远近,故假为之号曰 冥漠君 云尔。” 唐 李翱 《寄从弟正辞书》:“吾故书其所怀以张汝,且以乐言吾道云耳。”
(4).如此说。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足下又云:‘ 汉 与功臣不薄。’子为 汉 臣,安得不云尔乎!” 晋 葛洪 《神仙传·陈安世》:“二人曰:‘前者云在,旋言不在,何也?’答曰:‘大家君教我云耳。’” 宋 范成大 《晓发纪事》诗:“我岂知天道, 吴 农谚云尔。” 清 唐甄 《潜书·独乐》:“子未识隐者之情,是以云尔也。”
词语解释:凡耳  拼音:fán ěr
常人的耳朵。指普通人。 南朝 梁 丘迟 《题琴朴奉柳吴兴》诗:“凡耳非所别,君子特见知。”
词语解释:禾耳  拼音:hé ěr
指禾头上的耳状芽蘖。 宋 司马光 《和安之久雨》:“秋霖逢甲子,禾耳恐须生。”参见“ 禾头生耳 ”。
词语解释:禾头生耳  拼音:hé tóu shēng ěr
亦称“ 禾生耳 ”。 谓庄稼遭雨后禾头长出卷曲如耳形的芽蘖。古谚有所谓“秋雨甲子,禾头生耳。”见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禾生耳,预示收成不好。 唐 杜甫 《秋雨叹》诗之一:“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南唐 李建勋 《闲出书怀》诗:“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鶯啼黍熟时。” 宋 杨万里 《明发石山》诗:“便恐禾生耳,寧论客断魂。”一说,“禾头生耳”之“禾”,乃“木”字之误。参阅 明 陈士元 《俚语解》卷二及《九家集注杜诗》卷一。
词语解释:贯耳  拼音:guàn ěr
(1).古代刑罚之一。以箭穿耳。《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子玉 復治兵於 蔿 ,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汉书·原涉传》:“诸豪则曰:‘ 原巨先 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箭贯耳,诣廷门谢辠,於君威亦足矣。’”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其不用命者,纵不能尽如临阵之刑,而军令所谓鞭抶、贯耳等类,许将官督操亦时一行之以示威。” 清 韩菼 《江阴城守纪》下:“而号令严肃,凡偷安不法者必贯耳、鞭背示众,虽豪右不少贷。”
(2).指穿耳戴环以妆饰。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神武罗》:“有神 武罗 ,细腰白齿,声如鸣佩,以鍰贯耳。” 元 白珽 《湛渊静语》卷一:“妇人不缠足,不贯耳。”
(3).借指有穿耳习俗的方外民族。 明 张居正 《圣寿节贺表》之一:“嘉木灵毳,纷呈动植之珍;贯耳雕题,毕集梯航之贡。”
(4).古代投壶术语。 明 江禔 《投壶仪节·投壶图》:“贯耳,谓耳小於口,而能中之,是亦用心愈精,故赏之。”《孽海花》第二十回:“説话未了,忽然微风中吹来一阵笑语声。一个説:‘我投了个双驍,比你的贯耳高得多哩!’一个道:‘让我再投个双贯耳你看。’ 小燕 道:‘咦!谁在那里投壶?’”
(5).入耳;充耳。《水浒传》第六二回:“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 感惺 《游侠传·侠踪》:“上至王公,下至臣虏,谁不贯耳如雷。”
词语解释:鼎耳  拼音:dǐng ěr
(1).鼎上两耳。《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国语·晋语四》:“ 郑 人以 詹 予 晋 , 晋 人将烹之……乃就烹,据鼎耳而疾号。”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宝气浮鼎耳,神光生剑脊。”
(2).《书序》:“ 高宗 祭 成汤 ,有飞雉升鼎耳而雊。” 孔颖达 疏:“ 高宗 祭其太祖 成汤 於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而雊鸣,其臣 祖己 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脩德政。”后以“鼎耳”为劝王修德政的典故。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三:“野鸟无故数入宫,此正灾异。使 魏徵 在,必以 高宗 鼎耳之祥諫也。 遂良 ( 褚遂良 )不知此,捨鼎耳而取陈宝,非忠臣也。”参见“ 鼎雉 ”。
词语解释:鼎雉  拼音:dǐng zhì
《书·高宗肜日》:“ 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祖己 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孔颖达 疏:“ 高宗 既祭 成汤 ,肜祭之日,於是有雊鸣之雉在於鼎耳,此及怪异之事,贤臣 祖己 见其事而私自言曰:‘惟先世至道之王遭遇变异,则正其事而异自消也。’”后因以“鼎雉”指灾异的征象。《后汉书·刘陶传》:“故 武丁 得 傅説 ,以消鼎雉之灾, 周宣 用 申 甫 ,以济 夷厉 之荒。”《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昔 高宗 脩己以消鼎雉之异, 宋景 崇德以退荧惑之变。”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接望》:“追思寄食真如梦,喜充鼎雉膏成用,念不得糟糠妇同,空怀愧禄千钟。”
词语解释:刮耳  拼音:guā ěr
犹聒耳。刺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是晚十二时,天微雨,各处电线均已割断,黑云密罩,全城无光,北风渐起,惨声刮耳。”
词语解释:开耳  拼音:kāi ěr
犹悦耳。 郭光 《仅仅是开始》五:“后边,老远的地方,轻轻的叮当乱响,那是破路呢。谁要是爬在这铁轨上来听一听,真是开耳呀!”
词语解释:树耳  拼音:shù ěr
木耳。 宋 朱熹 《次刘秀野蔬食·木耳》诗:“树耳黑垂聃,登盘今亦乍。”
词语解释:擪耳  拼音:yè ěr
掩耳。亦以喻不闻世事。 宋 陆游 《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 杜郎 苦瘦帽擫耳, 程子 久贫衣露肘。” 宋 陆游 《咏史》:“剑忽拄颐都将相,帽曾擪耳隐山林。”
词语解释:焉耳  拼音:yān ěr
见“ 焉尔 ”。
词语解释:焉尔  拼音:yān ěr
亦作“ 焉耳 ”。 于是,而已。《穀梁传·僖公二十年》:“秋, 齐 人 狄 人盟於 邢 , 邢 为主焉尔。” 何休 注:“焉尔,犹於是也。”《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焦循 正义:“焉耳,当作焉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鲁迅 《〈嵇康集〉序》:“恨学识荒陋,疏失盖多,亦第欲存留旧文,得稍流布焉尔。”
词语解释:六耳  拼音:liù ěr
谓第三者。《西游记》第二回:“ 悟空 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弟子一人。’”参见“ 六耳不同谋 ”。
词语解释:鹿耳  拼音:lù ěr
(1).鹿的耳朵。 唐 孟郊 《寄洺州李大夫》诗:“鸟巢忧迸射,鹿耳骇惊闻。”
(2).见“ 鹿耳门 ”。
词语解释:鹿耳门  拼音:lù ěr mén
地名。在今 台湾省 台南市 安平港 北。1661年, 郑成功 率大军驱逐 荷兰 侵略者,即自此登陆,后湾内淤浅,海道亦废。今为平陆。亦省作“ 鹿耳 ”。 清 丘逢甲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诗:“如闻 鹿耳 鯤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旂。”
词语解释:涤耳  拼音:dí ěr
洗耳。表示恭敬地倾听。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整身倦世,探隐拯沉;不远遐路,幸见光临;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词语解释:啾耳  拼音:jiū ěr
谓在耳际鸣响。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瘁肌遭蚝刺,啾耳闻鸡生。” 宋 范成大 《甲辰人日病中吟六言六首以自嘲》之一:“攒眉輒作山字,啾耳惟闻水声。”
词语解释:感耳  拼音:gǎn ěr
触耳。《管子·小称》:“明王惧声以感耳,惧气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矣。” 尹知章 注:“人以恶声惧己,耳闻而感,则心不敢念非。”
词语解释:枕流耳  拼音:zhěn liú ěr
谓江湖隐者的清净之耳。 宋 陆游 《幽居示客》诗:“聊将枕流耳,静听属私蛙。”参见“ 枕流漱石 ”。
词语解释:枕流漱石  拼音:zhěn liú shù sh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孙子荆 年少时欲隐,语 王武子 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 王 曰:‘流可枕石可漱乎?’ 孙 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齿。’”后以喻隐居山林。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湖海伴渔樵,任尘埃暗寳刀,枕流漱石吾堪老。”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刘时卿语》:“时而我用也,累裀列鼎不为侈;时而我舍也,枕流漱石不为枯。如是而已耳。”参见“ 枕石漱流 ”。
词语解释:盥耳  拼音:guàn ěr
相传 尧 时高士 许由 闻 尧 欲以天下相让,以为污言,乃临池洗耳。见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后用为典实。《后汉书·崔駰传》:“君子通变,各审所履,故士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词语解释:注耳  拼音:zhù ěr
倾耳。《文选·马融〈长笛赋〉》:“攒乎下风,收精注耳。” 李善 注:“注耳专听。”《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巡街歷巷,注耳倾心。”
词语解释:中耳  拼音:zhōng ěr
外耳和内耳之间的部分,内有三块互相连接的听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也叫鼓室。
词语解释:养耳  拼音:yǎng ěr
调养听觉,满足耳朵对美好声音的需要。《荀子·正论》:“和鸞之声,步中《武》《象》,騶中《韶》《护》以养耳。”《吕氏春秋·孝行》:“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史记·礼书》:“鐘鼓管弦,所以养耳也。”
词语解释:头耳  拼音:tóu ěr
比喻福分。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朕不惜一副紫袈裟,但师头耳稍薄,恐不胜耳!”
词语解释:顺耳  拼音:shùn ěr
(1).和顺悦耳。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高谈娱心,哀筝顺耳。” 唐 元稹 《祭亡妻韦氏文》:“况夫人之生也,选甘而味,借光而衣,顺耳而声,便心而使。”
(2).多指合乎心意,听着舒服。 巴金 《沉落》:“从前有几次我对他这种话也曾用心地听过,可是如今听起来总觉得有点不顺耳。” 老舍 《二马》第四段五:“ 马威 听着不顺耳,赌气子一推碟子,站起来,出去了。”
词语解释:静耳  拼音:jìng ěr
使耳根清静。 北齐 刘昼 《新论·清神》:“圣人清目而不视,静耳而不听。”
词语解释:沸耳  拼音:fèi ěr
谓声音喧腾,不绝于耳。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蟆》诗:“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二:“ 虎丘 泛舟,以朱翠炫目胜; 秦淮 泛舟,以丝竹沸耳胜; 平山堂 泛舟,以园林池馆称心胜。”
词语解释:取耳  拼音:qǔ ěr
挖除耳垢。《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 西门庆 直待篦了头,又教 小周儿 替他取耳。”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遂薙髮留辫,解足缠,易男子装,学剃头取耳以为业。”
词语解释:桑耳  拼音:sāng ěr
生于桑树上的菌。可食。亦可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木耳》﹝释名﹞引 陶弘景 曰:“桑耳,桑檽,又呼为桑上寄生,名同物异也。”
词语解释:竹批耳  拼音:zhú pī ěr
见“ 竹批双耳 ”。
词语解释:竹批双耳  拼音:zhú pī shuāng ěr
亦称“ 竹批耳 ”。 古代《相马经》称良马的双耳为“耳如削竹”、“耳如杨叶”。意谓其双耳外形小而尖削,犹如被斜削的竹筒,或如杨树的叶片。 唐 杜甫 《房兵曹胡马》诗:“ 胡 马 大宛 名,锋稜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仇兆鳌 注:“ 贾思勰 《齐民要术》:‘马耳欲小而鋭,犹如斩竹筒。’ 黄注 :批竹,即《马经》‘削筒’。批,削也。 卢 注: 太宗 敍十驥,耳根尖鋭,杉竹难方。‘竹批双耳峻’本此。” 宋 楼钥 《题高丽行看子》诗:“竹批双耳风入蹄,霜鬣剪作三花齐。”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昂昂八尺阜且伟,首扬渴乌竹批耳。”渴乌,古代吸水的竹筒。
共23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