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共17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耳目耳聩耳耳耳齐耳尖耳视耳聪目明耳软心活
耳热耳余耳属耳提耳性耳舱耳粪耳闻目见
耳根耳重耳轮耳观耳际耳菜耳级耳跟厢
耳聋耳语耳生耳言耳纩耳视目听耳红面赤耳闻眼见
耳闻耳熟耳音耳背耳雨耳箭耳科耳绊
耳孙耳风耳剽耳目官耳珰耳记耳鉴耳闻目睹
耳畔耳垂耳边风耳识耳珠耳穴耳诵耳闻不如目睹
耳冷耳朵耳门耳学耳环耳蜗耳针耳闭
耳顺耳聪耳食耳坠耳也耳管耳闻目览耳闻不如目见
耳鸣耳界耳快耳衣耳舍耳膜耳软耳轴

词语解释:耳目  拼音:ěr mù
(1).耳朵和眼睛。《礼记·仲尼燕居》:“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史记·五帝本纪》:“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宋 苏轼 《石菖蒲赞》:“菖蒲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臟,通九窍,明耳目。” 鲁迅 《彷徨·伤逝》:“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
(2).犹视听,见闻。引申为审察和了解。《国语·晋语五》:“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於我也,故不敢。”《梁书·武帝纪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钓,致王业於缉熙,被淳风於遐邇。”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广,不能周知民间苦乐,国势安危。”
(3).指视听所系的事物或标志。《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4).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上》:“《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唐 韩愈 《争臣论》:“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 梁启超 《〈清议报〉叙例》:“是以联合同志,共兴《清议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5).比喻辅佐或亲信之人。《书·益稷》:“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孔颖达 疏:“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耳目,大体如一身也。”《旧唐书·姚珽传》:“臣以庸朽,滥居辅弼,虚备耳目。”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举天下至於无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託其心腹,则其势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
(6).指侦察或了解情况。亦指暗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 吏皆为耳目,诸 灌氏 皆亡匿, 夫 繫,遂不得告言 武安 隐事。”《北史·房彦谦传》:“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大 清 又厚抚 辽 人之往来我地者,於是降人与 辽 人皆为我耳目。”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些场合,他不去,会有人告诉他的,至少有 江菊霞 这个耳目。” 周建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派了联络员带领我们躲过了敌人的耳目,通过了层层封锁线。”
词语解释:耳热  拼音:ěr rè
(1).耳朵发热。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唐 韩愈 《酒中留上李相公》诗:“眼穿长讶双鱼断,耳热何辞数爵频。” 明 李东阳 《题丁御史墨竹》诗:“阴风颯颯左右至,耳热不受秋山凉。”
(2).犹耳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人人交口 王辅臣 ,上闻之亦耳热矣。”
(3).旧俗认为是别人背后念及或咒骂自己的一种征兆。 宋 辛弃疾 《定风波·自和》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説儂时。” 元 朱庭玉 《一枝花·女怨》套曲:“不信伊家不耳热,俺好业,俺好呆,怎恁今生,天慳运拙。”
词语解释:耳根  拼音:ěr gēn
(1).耳朵的根部。亦指耳朵。 唐 白居易 《琴酒》诗:“耳根得所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 宋 苏轼 《与梁左藏会饮傅国博家》诗:“试教长笛傍耳根,一声吹裂堦前石。”《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蒋震卿 见问着这话,自觉先前失言,耳根通红。”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羿 想着,觉得惭愧,两颊连耳根都热起来。” 巴金 《将军集·幽灵》:“妻埋下头,过了片刻忽然低声说,声音有些颤抖,连耳根也红了。”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三:“ 虎妞 堵着爸爸的耳根子吹嘘, 刘四爷 对 祥子 笑了笑。”
(2).佛教语。六根之一。指对声境而生耳识者。《楞严经》卷三:“耳根劳故,头中作声。” 唐 雍陶 《安国寺赠广宣上人》诗:“今来合掌听师语,一似敲冰清耳根。” 清 龚自珍 《五重证义》:“又 观世音 用耳根, 香积佛 众香世界用鼻根, 智者大师 用意根,即是六根真常之证。”参见“ 六根 ”。
(3).指缀在鞋跟上的带片。 郭沫若 《瓶》诗之一:“她那 蜀 锦的上衣,青罗的短裙,碧绿的绒线鞋儿上着耳根,这些都还在我如镜的脑中驰骋。”
词语解释:六根  拼音:liù gēn
(1).佛教语。谓眼、耳、鼻、舌、身、意。根为能生之意,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念虑之根。《百喻经·小儿得大龟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寳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朱谦良 《感怀和病侠》:“书生自古崇三戒,侠士何时净六根?”
(2).泛指五官四肢。《四游记·华光占清凉山》:“ 华光 当天发下誓愿曰:‘ 华光 若寻见得母亲,不来归依佛道,伏侍师父, 华光 六根不得齐全。’”《传统相声集·八扇屏》:“ 王佐 所到之处,不准阻拦于他,他乃六根不全一苦人。”
词语解释:耳聋  拼音:ěr lóng
听不见声音
词语解释:耳闻  拼音:ěr wén
听说,听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鬼非目睹,语非耳闻,恍惚杳冥,茫无实据。”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我只说我当场眼见和后来耳闻的情形,请大家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 中国 !”参见“ 耳闻目见 ”。
词语解释:耳孙  拼音:ěr sūn
《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耳孙者,玄孙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又引 李斐 曰:“耳孙,曾孙也。”又引 晋灼 曰:“耳孙,玄孙之曾孙也。” 颜师古 注:“耳孙,诸説不同。据《平纪》《诸侯王表》,説 梁孝王 玄孙之耳孙。耳音仍……据《尔雅》:‘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则与 晋 説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按,《类篇·耳部》:“昆孙之子为耳孙。”后多以“耳孙”泛指远代子孙。 金 段成己 《题梁氏静乐堂》诗:“ 叔敬 有耳孙,犖犖与时异。” 明 唐寅 《世寿堂》诗:“鷄窠小儿是鼻祖,鳩枝老子为耳孙。”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四:“ 林霽山 《孤山》诗:‘耳孙今白髮,酹酒满寒芜。’” 章炳麟 《秦政记》:“ 明 制贵其宗室孽子,诸王虽不与政柄,而公卿为伏謁;耳孙疏属,皆气稟於县官。”
词语解释:耳畔  拼音:ěr pàn
亦作“ 耳伴 ”。 耳边。《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阿弥陀佛 念几声,耳伴清寧倒伶俐。”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耳畔有促之起者,一举目,则帆檣错杂,烟波浩然,盖已抵 申江 矣。” 茅盾 《子夜》十三:“这一声在耳畔的呼唤,把 朱桂英 乱跳的心镇定了。”
词语解释:耳冷  拼音:ěr lěng
听觉不灵敏。《类说》卷四十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孟弘微 对 宣宗 曰:‘陛下何以不知有臣,不以文字召用?’帝怒曰:‘朕耳冷不知有卿。’翊日,諭辅臣曰:‘此臣躁妄,欲求内相。’乃黜之。”按, 鷟 为 武后 时人, 宣宗 字或误。 唐 白居易 《城盐州》诗:“东西亘絶数千里,耳冷不闻胡马声。” 明 章懋 《与林亨大书》:“耳冷诲言,阔焉二纪,嚮往之怀,如水东注。”
词语解释:耳顺  拼音:ěr shùn
(1).《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耳顺,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也。”后遂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汉书·萧望之传》:“至乎耳顺之年,履折衝之位,号至将军,诚士之高致也。”《旧唐书·刘祥道传》:“壮室而仕,耳顺而退。”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不白》:“ 陈太僕 句山先生 ,年逾耳顺,鬚尚全黑。”
(2).借指六十之数。 清 尹会一 《与王若霖吏部书》:“寄呈耳顺,聊备薪水,节留数月之用,为祷!”
词语解释:耳鸣  拼音:ěr míng
(1).谓耳中作嗡鸣之声。多由中耳、内耳或神经系统的疾病所引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隋书·李士谦传》:“或谓 士谦 曰:‘子多阴德。’ 士谦 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耳鸣疑暮角,眼暗助昏霾。”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 广州 番禺县 冯明府 ,於某夜梦醒,遥闻署后街喧声鼎沸……询吏役则若不知也,咸疑其梦后耳鸣。”
(2).古时以耳鸣为占。《汉书·艺文志》杂占家有《嚏耳鸣杂占》十六卷,证以 汉 简,知此术在 汉 代颇为流行。《太平御览》卷四五九引 汉 蔡邕 《广连珠》:“臣闻目瞤耳鸣,近乎小戒也;狐鸣犬嗥,家人小妖也。犹忌慎动作,封镇书符,以防其祸。”参阅 饶宗颐 《选堂集林·居延简术数耳鸣目瞤解》
词语解释:耳聩  拼音:ěr kuì
耳聋。 宋 苏轼 《仇池笔记·徐仲车二反》:“耳聵甚,画地为字,乃始通;终日面壁,不与人接,而四方事无不知。”
词语解释:耳余  拼音:ěr yú
汉 张耳 、 陈馀 的合称。二人始为好友,结为刎颈交,后以势利互相倾轧, 耳 斩 馀 泜水 上。故多用以为朋友凶终隙末之喻。 宋 范成大 《次韵龚养正病中见寄》:“瘠肥邈尔自 秦 越 ,势利纷然皆 耳 餘 。” 陈去病 《有怀刘三钝剑亚子并苦念西狩无畏》诗:“不见 耳 餘 事,千古资譙訶。”
词语解释:耳重  拼音:ěr zhòng
重听,听觉迟钝。 唐 张籍 《咏怀》:“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 唐 韦蟾 《赠商山僧》诗:“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元 刘敏中 《南乡子·老病自戏》词:“耳重眼花多,行则欹危语则讹。”
词语解释:耳语  拼音:ěr yǔ
附耳低语。《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行酒次至 临汝侯 , 临汝侯 方与 程不识 耳语,又不避席。”《后汉书·袁绍传》:“后 绍 遣使诣 邈 ,有所计议,因共耳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七:“方食,有小婢附 崔氏 女耳语久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太仓上书事》:“上坐 乾清宫 ,手招公跪,耳语良久。”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六:“他们互相耳语,前后与卡车上轻轻跳下来的人们耳语。”
词语解释:耳熟  拼音:ěr shú
听来熟悉。 宋 梅尧臣 《寄题洪州李氏涵卢阁》诗:“耳熟 滕阁 美,未为 豫章 游。” 明 章懋 《东园先生张君小传》:“予昔与 东园 为年友,雅知其贤,而作邑 遂安 ,与予乡邑相隣,又耳熟其治绩焉。” 鲁迅 《野草·死后》:“是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睁眼看时,却是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 老舍 《骆驼祥子》二一:“ 祥子 的心一动,这个语声听着耳熟。”
词语解释:耳风  拼音:ěr fēng
见“ 耳朵风 ”。
词语解释:耳朵风  拼音:ěr duǒ fēng
方言。听来的消息。《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金钱会起义歌》:“五月菖蒲正蘢葱, 赵起 听到耳朵风。”按, 赵起 ,金钱会领袖。亦省称“ 耳风 ”。如:这个人近来很不检点,我也有些耳风。
词语解释:耳垂  拼音:ěr chuí
耳廓下端的肥柔部分。也叫耳朵垂儿。
词语解释:耳朵  拼音:ěr duǒ
(1).听觉和平衡器官。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也用以指听觉。 五代 徐仲雅 《闲居》残句:“屋面尽生人耳朵,篱头多是老翁鬚。”《前汉书平话》卷中:“太后令宫人揪住耳朵,将药酒灌之,即死。”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侧著耳朵儿听,躡著脚步儿行。”《红楼梦》第三十回:“ 寳玉 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朵上的坠子一摘。” 沙汀 《涓埃集·闯关》:“用他那经过十年战争训练的耳朵测量了一下远近。”
(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水浒传》第八回:“ 董超 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 林冲 穿。”
(3).借指探听消息的人。 茅盾 《子夜》十三:“我总疑心他是 钱葆生 派来我们这里做耳朵的。” 巴金 《爝火集·等着,盼着》:“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仿佛四处都有耳朵,四面都是眼睛,我多说一句话就会给朋友带来麻烦。”
词语解释:耳聪  拼音:ěr cōng
(1).听觉灵敏。语本《庄子·徐无鬼》:“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聪也殆,心之於殉也殆。”《吕氏春秋·本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 唐 白居易 《秦吉了》诗:“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2).耳鸣病。《晋书·殷仲堪传》:“ 仲堪 父尝患耳聪。”
词语解释:耳界  拼音:ěr jiè
佛教语。指听觉所及的范围。 唐 白居易 《香炉峰下草堂初成》诗之二:“从兹耳界应清浄,免见啾啾毁誉声。”
词语解释:耳耳  拼音:ěr ěr
(1).众盛貌。《诗·鲁颂·閟宫》:“龙旂承祀,六轡耳耳。” 毛 传:“耳耳然,至盛也。” 明 宋濂 《拟晋武帝武功颂》:“皇华载遣,六轡耳耳。”
(2).《三国志·魏志·崔琰传》:“与 训 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有白 琰 此书傲世怨谤者, 太祖 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於是罚 琰 为徒隶。”后因以“耳耳”表示有所不足之辞,犹言罢了罢了。 宋 苏轼 《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之一:“平生无一女,谁復嘆耳耳。” 元 柯芝 《耳耳》诗:“耳耳非佳语,陆陆难为颜。”
(3).挺拔貌。 宋 梅尧臣 《得馀干李尉书录示唐人干越亭诗因以寄题》诗:“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峯碧耳耳。”
词语解释:耳属  拼音:ěr shǔ
《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郑玄 笺:“王无轻用谗人之言,人将有属耳於壁而听之者,知王有所受之,知王心不正也。”后因以“耳属”谓窃听。《晋书·苻坚载记上》:“禁中无耳属之理,事何从泄也?”《新五代史·唐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宰相论于 延英 ,后於屏间耳属之。”
词语解释:耳轮  拼音:ěr lún
(1).耳郭的边缘,下连耳垂。亦指耳朵。 唐 王建 《晚秋病中》诗:“万事风吹过耳轮,贫儿活计亦曾闻。”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二折:“我头直上髮似揪,耳轮边热似火。”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丘生》:“生大惧,投地求释,众置若罔闻,或揪耳轮,或扔髮辫。”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王头刚到水面, 眉间尺 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地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
(2).指一种耳饰。《瑜伽师地论》卷五六:“诸受欲者必以安缮那等先粧眉眼,次以耳璫耳轮等庄严其耳。”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二:“彼国王等或用金银作此耳轮,形如鉢支,著耳匡中,用以装饰,故名耳轮也。”
词语解释:耳生  拼音:ěr shēng
听来生疏。与“耳熟”相对。如:这个名字耳生。
词语解释:耳音  拼音:ěr yīn
听力:瞧你这~,连我的声音也听不出来了。
词语解释:耳剽  拼音:ěr piāo
谓仅凭耳闻所得,犹如窃取。《汉书·朱博传》:“廷尉本起於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颜师古 注:“剽,劫也,犹言行听也。” 唐 刘禹锡 《楚望赋》:“非耳剽以臆説兮,固幽永而纵观。”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六:“今人有蓄书画者,往往耳剽不识真,所藏未必善。” 严复 《救亡决论》:“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於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餘,於其实际,从未讨论。”
词语解释:耳边风  拼音:ěr biān fēng
耳边吹过的风。比喻过耳即逝,不放在心上的话。语本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 唐 杜荀鹤 《赠题兜率寺闲上人院》诗:“百岁有涯头上雪,万般无染耳边风。”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你将我这口中言看成做耳边风。”《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荆公 道:常言‘宰相腹中撑得船过’。从来人言不足恤:言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只当耳边风过去便了,切莫揽事。” 巴金 《春》三:“爹常常骂他,他也不在乎,就当作耳边风一样。”
词语解释:耳门  拼音:ěr mén
(1).耳孔,外听道口。《楞严经》卷六:“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以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相书云:‘耳门小者,其人富而恡。’”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五:“赶车的仍然央告他两人下车, 小喜 夺出鞭子照耳门打了他一鞭杆。赶车的用手去摸耳朵,第二下又打在他手上。”
(2).人体经穴名。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前。见《针灸甲乙经》
(3).正院或正房以及大门两旁的侧门。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房舍》:“凡有故作迂途以取别致者,必另开耳门一扇,以便家人之奔走。”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二:“ 高贵 已拿灯笼引着 葛寰中 由轿厅上的耳门跨进客厅。”
词语解释:耳食  拼音:ěr shí
(1).谓不加省察,徒信传闻。《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於所闻,见 秦 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司马贞 索隐:“言俗学浅识,举而笑 秦 ,此犹耳食不能知味也。”《明史·邹元标传》:“论一事当惩前虑后,毋轻试耳食。” 清 李楷 《〈嵞山集〉序》:“后之学者,不得其精神之所存,而皮相之,耳食之,羣而吠之,以轻、俗、寒、瘦概古人之一生,古之人其心折乎!”
(2).指传闻。 茅盾 《亡命生活》:“从而知道凡写风景之类,可以凭详细之耳食,再加以想象,非必亲身经历。”
词语解释:耳快  拼音:ěr kuài
谓声音悦耳,使人快意。《隋唐演义》第一回:“説来也使人心快,听来也使人耳快,看来也使人眼快。”
词语解释:耳齐  拼音:ěr qí
谓凭听觉调整。 宋 苏轼 《真一酒歌》引:“布算以步五星,不如仰观之捷;吹律以求中声,不如耳齐之审。”
词语解释:耳提  拼音:ěr tí
谓恳切教导。 清 曾国藩 《台州墓表》:“ 国藩 愚陋,自八岁侍府君於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詔之。”参见“ 耳提面命 ”。
词语解释:耳提面命  拼音:ěr tí miàn mìng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孔颖达 疏:“非但对面命语之,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耳提面命”谓教诲殷切,要求严格。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二》:“耳提面命,颇有得于父师。”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準绳,载之於书者,不异耳提面命。” 严复 《原强》:“今微论西方宗教何如,然而七日来復,必有人焉,聚其民而耳提面命之。”
词语解释:耳观  拼音:ěr guān
谓但凭耳闻。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七:“晚节始极旁搜,使事该切,措法操纵,虽思探溟海,而不堕魔境。世之耳观者,乃谓其比前少退,可笑也。” 明 王世贞 《与俞仲蔚书》之十:“僕自寳 褚河南 《哀册》,后偶再閲 宋景濂 、 方希古 二跋,定知彼所见 詹 本之为摹,或为贋也,第恐耳观者翻据以蜉蝣撼我。”
词语解释:耳言  拼音:ěr yán
犹耳语。 唐 韩愈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晢晢兮目存,丁寧兮耳言,忽不见兮不闻,莽谁穷兮本源!”《旧唐书·姚绍之传》:“ 仲之 、 延庆 言曰:‘宰相中有附会 三思 者。’ 嶠 与 承嘉 耳言,復説诱 绍之 ,其事乃变。”
词语解释:耳背  拼音:ěr bèi
听觉不灵。《古尊宿语录·神照禅师》:“师云:‘老僧耳背,高声问来。’”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四折:“老夫年纪高大,耳背了。”《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那老汉大概有点耳背。他把一只手拢在耳朵后边,两眼望着 林秀 。”
词语解释:耳目官  拼音:ěr mù guān
(1).指耳、目两种器官。《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 杨伯峻 注:“耳朵眼睛这类的器官不会思考,故为外物所蒙蔽。”
(2).借指负责视听的亲近侍从之臣。《书·冏命》:“尔无昵於憸人,充耳目之官。” 孔 传:“汝无亲近於憸利小子之人,充备侍从,在视听之官。”
(3).专称御史。《新唐书·韩琬传》:“御史乃耳目官,知而不言,尚何赖?”《新唐书·韦思谦传》:“耳目官固当特立,鵰、鶚、鹰、鸇,岂众禽之偶?”
词语解释:耳识  拼音:ěr shí
(1).佛教语。“六识”之一。指耳根对声境所发生的识别作用。 清 吴伟业 《赠刘虚受》诗之一:“悟物谈功进,忘情耳识空。” 清 龚自珍 《〈蒙古象教志〉序》:“而此 震旦 耳根非劣,耳识非殊,虽有高僧,不臻神悟,故撰《象教志》,专以推尊因明门中声明一门,而非讚叹夫食肉衣黄,堕邪师见也。”参见“ 六识 ”。
(2).犹赏识。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哼!‘孰谓 鄹 人之子知礼乎?’我那么恭维他,他才不大耳识我。”
词语解释:六识  拼音:liù shí
佛教所称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六识”为大、小乘之共说,而位于大乘八识中之前六识,故亦称“ 前六识 ”。 明 破悭道人 《一文钱》第六出:“内六尘,外六根,中六识,去缚解粘,立登般若。”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列子 知西方有圣人矣,其曰:‘以耳视,以目听。’曰:‘视听不以耳目。’於圣人六根互用之法,六识之相,庶近似之,皆非 庄周 所知者。”参阅《成唯识论》五。
词语解释:耳学  拼音:ěr xué
语出《文子·道德》:“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后因指仅凭听闻所得为耳学。《宋书·沉庆之传》:“ 庆之 厉声曰:‘众人虽见古今,不如下官耳学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又尝见谓矜诞为夸毗,呼高年为富有春秋,皆耳学之过也。” 宋 朱熹 《答陈肤仲书》之一:“今人耳学,都不将心究索,难与论是非也。”
词语解释:耳坠  拼音:ěr zhuì
妇女佩戴的下垂的耳饰。 后蜀 欧阳炯 《南乡子》词之五:“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红楼梦》第三一回:“猛一瞧,活脱儿就像是 寳兄弟 --就是多两个耳坠子。” 萧红 《小城三月》:“带穗的耳坠子,洋手表,样样都有了。”
词语解释:耳衣  拼音:ěr yī
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 唐 李廓 《送振武将军》诗:“金装腰带重,铁缝耳衣寒。”
词语解释:耳尖  拼音:ěr jiān
形容听觉锐敏。
词语解释:耳性  拼音:ěr xìng
(1).犹记性。指受告诫后能够牢记。《红楼梦》第二八回:“众人都道:‘再多説的,罚酒十杯!’ 薛蟠 连忙自己打了一个嘴巴子,説道:‘没耳性,再不许説了。’” 管桦 《闯台》:“要么我说你们怎么没耳性呢?”
(2).指听力。 清 龚自珍 《世上光阴好》诗:“玉茁心苗嫩,珠穿耳性聪。”
词语解释:耳际  拼音:ěr jì
耳畔。例如:一想到金牌,《国歌》就在我耳际回响。
词语解释:耳纩  拼音:ěr kuàng
指耳衣。 唐 韩愈 《苦寒》诗:“褰旒去耳纊,调和进梅盐。”按,纩,絮衣之丝。耳衣多絮棉,故名。
词语解释:耳雨  拼音:ěr yǔ
谓年老聋聩,耳中常作雨声。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老人十拗》:“予年七十二,目视昏花,耳中无时不作风雨声,而实雨却不甚闻,因补一联云:‘夜雨稀闻闻耳雨,春花微见见空花。’是亦两拗也。”
词语解释:耳珰  拼音:ěr dāng
(1).妇女的耳饰。《后汉书·舆服志下》:“珥,耳璫垂珠也。”《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衙官坐位刀离面,九姓行哀截耳璫。”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女饰》:“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璫也。”
(2).卷耳、苍耳子的别名。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卷耳……叶清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中璫,今或谓之耳璫草。”《诗·周南·卷耳》 唐 孔颖达 疏:“卷耳草,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璫,今或谓之耳璫。”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枲耳》
词语解释:耳珠  拼音:ěr zhū
即耳璫。《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 汉 应劭 《风俗通》:“耳珠曰璫。”参见“ 耳璫 ”。
词语解释:耳珰  拼音:ěr dāng
(1).妇女的耳饰。《后汉书·舆服志下》:“珥,耳璫垂珠也。”《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衙官坐位刀离面,九姓行哀截耳璫。”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女饰》:“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璫也。”
(2).卷耳、苍耳子的别名。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卷耳……叶清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中璫,今或谓之耳璫草。”《诗·周南·卷耳》 唐 孔颖达 疏:“卷耳草,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璫,今或谓之耳璫。”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枲耳》
词语解释:耳环  拼音:ěr huán
耳饰,多用金、银、玉石等制成。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老残游记》第二回:“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 丁玲 《母亲》二:“头上也光溜溜的,只一根金簪子绾着发髻,耳环戒指都不戴。”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五章:“她回头一看,一个浓装艳抹戴着珠子耳环的贵妇人,正向她亲切地笑着点头。”
词语解释:耳也  拼音:ěr yě
犹而已。《管子·臣乘马》:“阴冻释而蓺稷,百日不蓺稷,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也。”《晏子春秋·问上十五》:“ 景公 问 晏子 曰:‘寡人持不仁,其无义耳也。’” 清 王引之 《经传释词·耳》:“‘耳也’者,‘而已也’也。”
词语解释:耳舍  拼音:ěr shè
即耳房。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既而移觴中堂,以及曲房夹室,迴廊耳舍,无不若是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少间,妇出,导入耳舍。” 清 冯桂芬 《上海果育堂记》:“堂有楼凡三楹……其耳舍为治事之地。”参见“ 耳房 ”。
词语解释:耳房  拼音:ěr fáng
正房或厢房两侧连着的小房间。言其在门内左右如两耳然。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一折:“既然如此,这所在不是説话处,喒去那耳房里説话去来。”《水浒传》第三三回:“ 花荣 见 刘高 不出来,立了一回,喝叫左右去两边耳房里搜人。”《红楼梦》第三回:“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丁西林 《压迫》:“一间 中国 旧式的房子。后面一扇门通院子,左右壁各一门通耳房。”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九章:“﹝ 韩百仲 ﹞不由得笑了笑,又回到小耳房里。”
词语解释:耳视  拼音:ěr shì
谓以耳代目。 宋 司马光 《迂书·官失》:“衣冠所以为容观也,称体斯美矣。世人捨其所称,闻人所尚而慕之,岂非以耳视者乎!”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三》:“ 宋 周朗 有櫝带寳笥著衣之论, 司马文正公 有耳视目食之説,皆足以儆世迷。”参见“ 耳视目听 ”。
词语解释:耳视目听  拼音:ěr shì mù tīng
古代道家的一种修养境界,认为视听由精神所主宰,可不受器官的限制。《列子·仲尼》:“ 老聃 之弟子有 亢仓子 者,得 聃 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张湛 注:“夫形质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牖。神苟彻焉,则视听不因户牖,照察不阂墙壁耳。”
词语解释:耳舱  拼音:ěr cāng
船只舷侧的舱室。《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船老闆不相信,亲自到耳舱裡看了一遍,又掀开地板找了一会,统通没有,连称奇怪。”
词语解释:耳菜  拼音:ěr cài
菌类食物的通称。
词语解释:耳视目听  拼音:ěr shì mù tīng
古代道家的一种修养境界,认为视听由精神所主宰,可不受器官的限制。《列子·仲尼》:“ 老聃 之弟子有 亢仓子 者,得 聃 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张湛 注:“夫形质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牖。神苟彻焉,则视听不因户牖,照察不阂墙壁耳。”
词语解释:耳箭  拼音:ěr jiàn
旧时重犯示众时插在颈后耳旁的箭牌。 清 林则徐 《禁止贫民藉荒滋扰告示》:“本司等现已札行各州县,见有成羣结队匪徒,立将为首勾结之犯,先插耳箭,游示通衢,再行按律惩办。”
词语解释:耳记  拼音:ěr jì
在耳上作的,尤其在家畜的耳上作的辨认记号(如剪出的或划割的)
词语解释:耳穴  拼音:ěr xué
耳部的穴位。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人体各部分(包括内脏)都与之有密切关系,患病时多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上出现反应。这些部位就是耳针治疗的刺激点,统称耳穴。
词语解释:耳蜗  拼音:ěr wō
在内耳的最前部。内有淋巴和听神经,为听觉的感受器。状如蜗牛壳,故称。
词语解释:耳管  拼音:ěr guǎn
即耳朵。 茅盾 《风景谈》:“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参见“ 耳朵 ”。
词语解释:耳朵  拼音:ěr duǒ
(1).听觉和平衡器官。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也用以指听觉。 五代 徐仲雅 《闲居》残句:“屋面尽生人耳朵,篱头多是老翁鬚。”《前汉书平话》卷中:“太后令宫人揪住耳朵,将药酒灌之,即死。”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侧著耳朵儿听,躡著脚步儿行。”《红楼梦》第三十回:“ 寳玉 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朵上的坠子一摘。” 沙汀 《涓埃集·闯关》:“用他那经过十年战争训练的耳朵测量了一下远近。”
(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水浒传》第八回:“ 董超 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 林冲 穿。”
(3).借指探听消息的人。 茅盾 《子夜》十三:“我总疑心他是 钱葆生 派来我们这里做耳朵的。” 巴金 《爝火集·等着,盼着》:“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仿佛四处都有耳朵,四面都是眼睛,我多说一句话就会给朋友带来麻烦。”
词语解释:耳膜  拼音:ěr mó
耳中鼓膜。 郁达夫 《沉沦》:“单调的轮声,一声声连连续续的飞到他的耳膜上来。” 姚雪垠 《长夜》二:“‘你们是干啥子的?’一个跑在最前的麻脸土匪喘着气问,声音像擂鼓一样的震击着人的耳膜。”
词语解释:耳聪目明  拼音:ěr cōng mù míng
听觉好,视力强。常用以形容眼光敏锐,头脑清楚。 汉 焦赣 《易林·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朱子语类》卷三五:“譬如人之服药,初时一向服了,服之既久,则耳聪目明,各自得力。”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异事》:“貌如六十许人,耳聪目明,步履甚疾。”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 泰山 崩, 黄河 溢,隐士们目无见,耳无闻,但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的一伙的,则虽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便耳聪目明,奋袂而起,好像事件之大,远胜于宇宙之灭亡者。”
词语解释:耳粪  拼音:ěr fèn
外耳道分泌物的干黄色结节
词语解释:耳级  拼音:ěr jí
旧指割下的耳朵。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查倒毙》:“夫马之倒毙在局者,係何马夫所养,该马夫具呈报官,呈内叙明……於某日得何病医治不瘥,於某日在局倒毙,取其耳级呈验。” 清 杨积中 《续御寇略》:“割取首级十八颗,耳级九副。”
词语解释:耳红面赤  拼音:ěr hóng miàn chì
赤:红。形容羞愧,也形容着急发怒的样子。例如: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说岳全传》
词语解释:耳科  拼音:ěr kē
专治耳朵疾病的诊室
词语解释:耳鉴  拼音:ěr jiàn
谓鉴藏书画,但凭耳闻,并无真识。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 钟 、 王 、 顾 、 陆 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
词语解释:耳诵  拼音:ěr sòng
谓耳闻即能成诵。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耳诵》:“凡读书聪敏者,曰‘过目成诵’。 唐 宋若昭 《牛应贞传》云:‘少而聪颖,经耳必诵。’耳诵甚新,可与耳学作証。”
词语解释:耳针  拼音:ěr zhēn
针刺疗法的一种。在耳郭上针刺耳穴,以治疗身体内某一部位的疾患。
词语解释:耳闻目览  拼音:ěr wén mù lǎn
同“ 耳闻目见 ”。 唐 孙揆 《灵应传》:“ 寳 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
词语解释:耳软  拼音:ěr ruǎn
谓容易轻信人言。 王西彦 《死在担架上的担架兵》:“为人不能耳软!他对我这样好,不会做丧天伤理的事情!”亦作“ 耳朵软 ”。 郭小川 《病》一:“他的致命的缺点,就是魄力小,耳朵软。”
词语解释:耳软心活  拼音:ěr ruǎn xīn huó
谓轻信人言毫无主见。《红楼梦》第七七回:“那 司棋 也曾求了 迎春 ,实指望能救,只是 迎春 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作主的。”
词语解释:耳闻目见  拼音:ěr wén mù jiàn
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歌舞 吴中 第一人,緑鬢双鬟纔十五,耳闻目见是何事,不谓其人乃如许。”亦作“ 耳闻眼见 ”、“ 耳闻目击 ”。 唐 元稹 《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説。” 明 王廷相 《慎言·作圣》:“圣人之心未尝忘天下,仁也。耳闻目击,不忍民之失所也,故随其所遇,尽力而为之。”
词语解释:耳跟厢  拼音:ěr gēn xiāng
耳旁;耳朵边。《全元散曲·归来乐》:“快活煞,心窝里无牵掛,耳跟厢没嘈杂。”
词语解释:耳闻眼见  拼音:ěr wén yǎn jiàn
见“ 耳闻目见 ”。
词语解释:耳绊  拼音:ěr bàn
鞋帽上作带子穿系之用的扣绊,以状如耳,故名。 郭沫若 《广寒宫》:“他又戴一顶红耳绊儿的黄风帽儿。” 郭沫若 《豕蹄·漆园吏游梁》:“有时应该上耳绊的时候,他又打过了,只得退转来再打。退转来又把耳绊上歪了的时候也有。”
词语解释:耳闻目睹  拼音:ěr wén mù dǔ
同“ 耳闻目见 ”。 鲁迅 《呐喊·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九:“在‘北新’看的一些新书和洋学堂里耳闻目睹的种种现象,使我的头脑里有了反帝的意识。”
词语解释:耳闻不如目睹  拼音:ěr wén bù rú mù dǔ
见“ 耳闻不如目见 ”。
词语解释:耳闭  拼音:ěr bì
耳背。《西游记》第三四回:“那魔道:‘你怎么不应我?’ 行者 道:‘我有些耳闭,不曾听见。’” 贺敬之 《秦洛正》第二场:“ 王济良 :‘ 洛正哥 ,我紧跟着你叫了你好几声哪,你怎么没听见?’ 秦 妻:‘哎,他耳闭,嘿嘿,耳闭。’”
词语解释:耳闻不如目见  拼音: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谓听到的不如看到的可靠。 汉 刘向 《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魏书·崔浩传》:“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 张天翼 《大林和小林》第九章:“ 包包 说:‘天使的翅膀都是这样的。’‘啊,是的是的,真是耳闻不如目见。天使呀,您来有什么话对我说。’”亦作“ 耳闻不如眼见 ”、“ 耳闻不如目睹 ”。《旧唐书·辛替否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説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二年》:“自古失道破国亡家者,口説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词语解释:耳轴  拼音:ěr zhóu
为旋转或倾斜 某物而装在支承上的枢轴或心轴
连杆在其上旋转的十字头轴销
共17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