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祃去声 [xià,降也,动词][shě shè,庐舍][huà,姓华][bà][jiè][xià,春夏][详注1][jiǎ jià,姓贾,或通价][jià,休假][详注2][chà,短缺][详注3][shà][zhà][duō][xià][详注4]


注1:泻 《广韵》《正韵》司夜切《集韵》《韵会》四夜切,音卸。卤也。《王充·论衡·书解篇》地无毛,则为泻土。
注2:帕 《集韵》普驾切,音怕。《释名》帕腹,横帕其腹也。
注3:籍 音谢。《前汉·义纵传》治敢往少温籍。《注》言无所含容也。 又地名。《史记·秦本纪》灵公十年城籍姑。《括地志》籍姑,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
注4:嗻 zhè,音蔗。《说文》遮也。又《广韵》多语之貌。
首字词组
耙腹耙耧耙耱耙路机耙梳耙子耙地耙复

词语解释:耙腹  拼音:pà fù
亦作“ 袙复 ”。 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俗称兜肚,亦称抹胸。《晋书·齐王司马冏传》:“初, 冏 之盛也,有一妇人诣大司马府求寄产。吏詰之,妇人曰:‘我截齐便去耳。’识者闻而恶之。时又謡曰:‘著布袙腹,为齐持服。’俄而 冏 诛。” 南朝 梁 王筠 《行路难》诗:“裲襠双心共一抹,袙复两边作八撮。”一本作“ 袹复 ”。 唐 段成式 《嘲飞卿》诗之四:“见説自能裁袙腹,不知谁更著帩头。”
词语解释:耙耧  拼音:pá lóu
用耙子捞取聚拢。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猪》:“猪性甚便水生之草;耙耬水藻等令近岸;猪则食之,皆肥。” 缪启愉 校释:“ 金 抄作‘把楼’……‘耙’同‘杷’,《要术》一般作‘杷’,‘把’是‘杷’之误。《尔雅·释詁下》:‘楼,聚也。’但《要术》作‘耬’不作‘楼’。”
词语解释:耙耱  拼音:pá mò
土地翻耕后碎土和平地的统称。如:这一大片棉田正在施肥浇水,耕翻平整,耙耱保墒。
词语解释:耙路机  拼音:bà lù jī
一种敲碎磨损路面的筑路机器
词语解释:耙梳  拼音:pá shū
整理,使有条理。 郭沫若 《天地玄黄·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一个大脑表皮贴满了重重迭迭的招贴,实在是不大容易耙梳了。”
词语解释:耙子  拼音:pá zǐ
聚拢和疏散柴草、谷物或平整土地的农具,有长柄,一端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词语解释:耙地  拼音:bà dì
用耙进行的一种表土耕作,通常在犁耕后、播种前或早春保墒时进行,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温等作用
词语解释:耙复  拼音:pà fù
(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