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末字词组
伊耆黄耆老耆薄耆元耆屠耆同耆瘢耆
焉耆乡耆养耆村耆里耆宿耆绅耆 
英耆年耆胥耆追趋逐耆俊耆拘耆衿耆 

词语解释:伊耆  拼音:yī qí
(1).见“ 伊耆氏 ”。
(2).亦作“ 伊祈 ”、“ 伊祁 ”。复姓。 宋 罗泌 《路史后纪·炎帝上》:“ 炎帝 神农氏 ,姓 伊耆 ,名 轨 ……其初国 伊 ,继国 耆 ,故氏 伊耆 。”《周礼·秋官·序官》“ 伊耆 氏下士一人” 清 孙诒让 正义:“《易·繫辞》 孔 疏引《帝王世纪》:‘ 帝尧 陶唐氏 , 伊祈 姓。’ 伊祈 ,即 伊耆 ,二者并无塙证…… 魏孝文 时, 魏怀州 民 伊耆苟 聚众於 重山 作乱。”按: 伊耆苟 ,《魏书·高祖纪上》作“伊祈苟”,一本又作“伊祁”。耆、祈、祁,三字同音。
词语解释:伊耆氏  拼音:yī qí shì
(1).古帝号。即 神农 ,一说即 帝尧 。《礼记·郊特牲》:“ 伊耆氏 始为蜡。” 郑玄 注:“ 伊耆氏 ,古天子号也。” 孔颖达 疏:“《明堂》云:‘土鼓、苇籥, 伊耆氏 之乐。’《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蕢桴而土鼓。’俱称土鼓,则 伊耆氏 , 神农 也。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也。” 陆德明 释文:“耆,巨夷反,或云即 帝尧 也。”亦省称“ 伊耆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昔 伊耆 始蜡,以祭八神。” 周振甫 注:“ 伊耆 , 神农氏 ,为三皇之一。”《清史稿·礼志三》:“ 高宗 諭曰:‘大蜡之礼,昉自 伊耆 , 三代 因之,古制夐远,传注参错。’”
(2).周代官名。《周礼·秋官·伊耆氏》:“掌国之大祭祀,共其杖咸,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各解》:“ 尧 称 伊耆氏 ,人所知也,《周礼·大司寇》之属,有‘ 伊耆氏 掌国之大祭祀,供其杖咸’。则 伊耆氏 又官名也。”亦省称“ 伊耆 ”。《周礼·秋官·序官》“ 伊耆氏 下士一人,徒二人” 汉 郑玄 注:“ 伊耆 ,古王者号,始为蜡,以息老物。此主王者之齿杖,后王识 伊耆氏 之旧德,而以名官与。”
词语解释:焉耆  拼音:yān qí
古 西域 国名。又作 乌耆 、 乌缠 、 阿耆尼 。国都在 员渠城 (今 新疆 焉耆 西南 四十里城市 附近)。居民务农、捕鱼、畜牧。有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初属 匈奴 , 西汉 神爵 二年(公元前60年)后属 汉 西域都护府 。 西汉 末又属 匈奴 。 东汉 永元 六年(公元94年) 班超 破 匈奴 ,又内属。 唐 初附 西突厥 。
词语解释:英耆
年老有德有智的人
词语解释:黄耆  拼音:huáng qí
药草名。多年生草本。夏季开花,黄色。根甚长,可入药。《新唐书·方技传·许胤宗》:“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 胤宗 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牀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黄耆》:“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词语解释:乡耆  拼音:xiāng qí
乡里中年高德劭的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家产》:“父母亡故,兄弟未经分析者,无论妾婢所生,俱得均分;宜命党族、尊长、乡耆、里老等将所遗产业,备造一册,呈官照分均派。”
词语解释:年耆  拼音:nián qí
年老。古代年六十曰耆。《庄子·寓言》:“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伏见先 武皇帝 武臣宿将,年耆即世者有闻矣。”
词语解释:老耆  拼音:lǎo qí
泛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汉书·景帝纪》:“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词语解释:养耆  拼音:yǎng qí
奉养老人。《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陈登 者” 裴松之 注引 李氏 《先贤行状》:“ 陈登 年二十五,举孝廉,除 东阳 长,养耆育孤,视民如伤。”
词语解释:胥耆  拼音:xū qí
老吏。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狡僧》:“ 李 高其行,命住持某寺,董修殿之役,出疏自捐百金, 湖 属得数千,同事胥耆,鐍之篋笥。”
词语解释:薄耆  拼音:báo qí
用兽类脊上的肉切成的薄片。《文选·枚乘〈七发〉》:“熊蹯之臑,勺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鱠。” 李善 注:“薄耆,未详。一曰,薄切兽耆之肉而以为炙也。耆,今人谓之耆头。” 张铣 注:“取兽薄耆上着滑肉为炙。”
词语解释:村耆  拼音:cūn qí
乡村老者。《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近啟遣五官 殷濔 、典籤 刘僧瑗 到诸县循履,得 丹阳 、 溧阳 、 永世 等四县解,并村耆辞列,堪垦之田,合计荒熟有八千五百五十四顷。”
词语解释:追趋逐耆  拼音:zhuī qū zhú qí
谓追逐时尚。《汉书·扬雄传下》:“今夫弦者,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试为之施《咸池》,揄《六茎》,发《簫韶》,咏《九成》,则莫有和也。” 颜师古 注:“追趋逐耆,随所趋嚮爱耆而追逐之也。趋,读趣。耆,读嗜。”
词语解释:元耆  拼音:yuán qí
犹元老。《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 吕侯 ,国之元耆。” 胡三省 注:“元耆,犹言元老也。”
词语解释:里耆  拼音:lǐ qí
乡里的耆老。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崇祀名贤》:“学校里耆,利其厚赂。”
词语解释:俊耆  拼音:jùn qí
才德卓异的老人。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官诰荣封》:“方纔见天生大儒,方纔见皇家俊耆。”
词语解释:屠耆  拼音:tú qí
匈奴 语译音。义译为贤。《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屠,一作诸。”
词语解释:宿耆  拼音:sù qí
耆宿。年高望重的人。《“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生终止罢课之宣言》:“国中宿耆,邦人父老,常承不吝教言。”
词语解释:拘耆  拼音:jū qí
梵语。鸟名。产于 印度 。
词语解释:同耆  拼音:tóng qí
相同的嗜好。《孟子·告子上》:“口之於味,有同耆也。”
词语解释:绅耆  拼音:shēn qí
旧称地方上的绅士和年老有声望的人。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一月冬至》:“绅耆庶士,奔走往来。” 清 曾国藩 《复彭丽生书》:“故急急访求各州县公正绅耆,佐我不逮。”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而 邢大老爷 ,那位全县知名的绅耆,可以使这控告成为事实,也可以打消它。”
词语解释:衿耆  拼音:jīn qí
儒生中的耆老。 清 林则徐 《札发编查保甲告示条款转发衿耆查照办理》:“兹本大臣明定章程,悉由地方官敦请邑中公正绅士为之总理,再由绅士公举各乡公正衿耆分理本乡事宜。”《廿载繁华梦》第二十回:“先由乡内衿耆,在码头一揖迎接,也一齐到了祖祠。”
词语解释:瘢耆  拼音:bān qí
指马脊疮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