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寿考 拼音:shòu kǎo
(1).年高;长寿。《诗·大雅·棫朴》:“ 周王 寿考,遐不作人。” 郑玄 笺:“ 文王 是时九十餘矣,故云寿考。”《后汉书·东夷传·倭》:“人性嗜酒,多寿考,至百餘岁者甚众。”《旧唐书·裴潾传》:“和则必臻於寿考,作则心致於伤残。”《红楼梦》第八九回:“从没有弹琴裡弹出富贵寿考来的,只有弹出忧思怨乱来的。”《花月痕》第五二回:“宇宙清平,人民寿考。”
(2).寿数,寿命。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遂作《河梁》之诗,曰:‘……天下安寧寿考长,悲去归兮 河 无梁。’”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允降》:“愿吾王此身长寿考,似 南山 万年无极。”《红楼梦》第九四回:“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復占先梅。”词语解释:祖考 拼音:zǔ kǎo
(1).祖先。《诗·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騂牡,享于祖考。”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春秋霜露,荐敬苹蘩,以享 韩氏 之祖考。”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朱巷》:“既即大位,刻石于 临濠 之陵,并祭四代祖考。”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十一回:“其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事大将军当如事朕,同心协力以图进取,庶祖考英灵,为之欣慰。”
(2).指已故的祖父。 宋 曾巩 《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至公之先始家 南康军 之 星子 ,至公又家 江州 之 德化 。曰 知 ,公曾祖考也;曰 彦璩 ,公祖考也;曰累赠礼部尚书 俊 ,公考也。”《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元年》:“ 骆元光 将杀 徐庭光 ,谋於 韩游瓌 曰:‘ 庭光 辱吾祖考,吾欲杀之, 马公 必怒,公能救其死乎!’” 清 顾炎武 《贞烈堂记》:“余考及二姑年十九而余祖考亡。”
(3).泛指父祖之辈。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上:“ 武 年二十三,为给事黄门侍郎;明年拥旄西 蜀 ,累於饮筵对客骋其笔札。 杜甫 拾遗乘醉而言曰:‘不谓 严定之 有此儿也。’ 武 恚目久之,曰:‘ 杜审言 孙子,拟捋虎鬚?’合座皆笑,以弥缝之。 武 曰:‘与公等饮饌谋欢,何至於祖考矣。’”词语解释:三考 拼音:sān kǎo
(1).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颖达 疏:“言帝命羣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后汉书·朱浮传》:“然以 尧 舜 之盛,犹加三考……而閒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假,三考欲成资。” 宋 苏轼 《与蒲诚之书》:“然某尽今岁方得二年,不知朝廷肯令某成资解去否?若必俟三考,则於 诚之 为太淹缓,安用也。”
(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三考者,试流外之官,一曰书,二曰计,三曰时务。”
(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何典》第九回:“虽然不是三考里出身,也该做此官,行此礼,谁知他却一味里吃食弗管事。”词语解释:皇考 拼音:huáng kǎo
(1).古代对已故曾祖的尊称。《礼记·祭法》:“曰皇考庙。” 孔颖达 疏:“曰皇考庙者,曾祖也。” 清 黄宗羲 《金石要例·书祖父例》:“ 范育 《吕和叔墓表》称曾祖为皇考。”
(2).父祖的通称。《诗·周颂·雝》:“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孔颖达 疏:“考者,盛德之名,可以通其父祖……此与《閔予小子》非曾祖,亦云皇考者,以其散文取尊君之义,故父祖皆得称之。”
(3).对亡父的尊称。《礼记·曲礼下》:“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楚辞·离骚》:“帝 高阳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 王逸 注:“皇,美也;父死称考。”《南史·宋纪上·武帝》:“皇考 翘 ,字 显宗 ,郡功曹。”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惟我皇考 崇公 卜吉於 瀧冈 之六十年,其子 修 始克表於阡。” 宋徽宗 始专用于皇家。《日下尊闻录·西峰秀色》:“﹝ 高宗 纯皇帝 ﹞诗注:‘是地轩爽明敞,户对 西山 ,皇考最爱居此。’”《清史稿·世祖纪二》:“皇考宾天,朕止六岁。”词语解释:文考 拼音:wén kǎo
周文王 死后, 武王 颂之为文考。后用为帝王亡父的尊称。《书·泰誓下》:“予克 受 ,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 孔 传:“言 文王 无罪於天下。”《后汉书·明帝纪赞》:“懋惟帝绩,增光文考。” 唐 张说 《上党旧宫述圣颂》:“尊文考而御天,帝王之孝也。” 宋 秦观 《代贺皇太后生辰表》:“弼成文考,既隆逮下之风,共养 太姜 ,益著《思齐》之美。”词语解释:圣考 拼音:shèng kǎo
谓往昔的圣人。多指已故的帝王。 汉 扬雄 《〈法言〉序》:“芒芒天道,在昔圣考,过则失中,不及则不至,不可姦罔,譔《问道》。” 三国 魏 曹丕 《短歌行》:“长吟永嘆,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上》:“大则无以显扬圣考之遗意,小则无以安反侧之心。”词语解释:下考 拼音:xià kǎo
(1).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北史·杜铨传》:“﹝ 正玄 ﹞ 隋 开皇 十五年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僕射 杨素 ,怒曰:‘ 周 孔 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妄举此人?可附下考。’” 宋 张栻 《斜川日雪观所赋》诗:“政拙甘下考,智短空百忧。”
(2).考察臣下。《韩非子·扬权》:“主上不神,下将有因。其事不当,下考其常。” 陈奇猷 集释:“常,谓常例。此谓臣下为事有不当者,而法令又无其文,则以常例考之。”词语解释:汾阳考 拼音:fén yáng kǎo
唐 代京官、外官,每年都要经过考绩。考绩的具体工作,属于考功郎中掌管,由朝廷另派有声望的高官两人主持其事。 汾阳郡王 郭子仪 任中书令时,曾主持考绩达二十四次,故称。参见“ 二十四考中书令 ”。
词语解释:二十四考中书令 拼音:èr shí sì kǎo zhōng shū lìng
唐 郭子仪 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 郭子仪 。《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李义山 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 召公 ,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 温 ( 温庭筠 )曰:‘何不云:近同 郭令 ,二十四考中书。’”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富郑公 ﹞在 青州 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词语解释:击考 拼音:jī kǎo
敲击。 唐 白居易 《敢谏鼓赋》:“始也,土鼓增华,蕢桴改造。外扬音以应物,中含虚而体道。不窕不摦,由巧者之作为;大鸣小鸣,随直臣之击考。” 唐 元稹 《秦制试乐为御赋》:“且跋涉者疲於山川,条畅者格乎穹旻,慕入律而百蛮麏至,锡有功而诸侯轨道。岂出户庭,非专击考。”词语解释:考考 拼音:kǎo kǎo
急迫貌。 前蜀 贯休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舜颂》:“纳隍孜孜,攷攷切切。”
击鼓声。 唐 韩愈 《郓州谿堂诗》:“既歌以舞,其鼓考考。” 宋 吴则礼 《江楼令》词:“凭栏试觅红楼句,听考考城头暮鼓。” 宋 陆游 《晨起》诗:“衰老少睡眠,睡晚觉常早,五更揽衣起,漏鼓犹考考。”词语解释:上考 拼音:shàng kǎo
谓官吏考绩列为上等。《旧唐书·卢迈传》:“转给事中,属校定考课, 迈 固让,以授官日近,未有政绩,不敢当上考,时人重之。”《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岁以八月考其治否……观察使以丰稔为上考,省刑为中考,办税为下考。团练使以安民为上考,惩姦为中考,得情为下考。”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裴景升 为 尉氏 尉,考满,刺史 皇甫亮 曰:‘ 裴尉 岂可使无上考!’为之词曰:‘千里无代步之马,三月乏聚粮之资,清心苦节,从此可知;不旌此人,无以示劝。’”词语解释:烈考 拼音:liè kǎo
显赫的亡父。《诗·周颂·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毛 传:“烈考, 武王 也。” 郑玄 笺:“烈,光也。”后多用为对亡父的美称。 唐 韩愈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烈考 文诲 , 天寳 中实为平卢衙前兵马使。”《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上》:“烈考 国昌 ,本名 赤心 , 唐 朔州 刺史。”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表答用先世语》:“ 文正 范公 《岳阳楼记》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后 东坡 行 忠宣公 辞免批答,径用此语云:‘吾闻之乃烈考曰:君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词语解释:试考 拼音:shì kǎo
考试。《宋史·选举志三》:“任子不係州土,随所寓入学,仍别斋居处,别号试考。”词语解释:资考 拼音:zī kǎo
(1).资格和考绩。 唐 白居易 《大官乏人策》:“校正欠资考者,不署畿官。”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词:“做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论资考。”《金史·李石传》:“他日,上復问曰:‘外任五品职事多闕,何也?’ 石 对曰:‘资考少有及者。’”
(2).供参考。 李大钊 《史观》:“过去的陈编,汗牛充栋,于治史学者亦诚不失为丰富资考的资料。”词语解释:顺考 拼音:shùn kǎo
谓考校古事,择善而行。《书·尧典》“曰若稽古帝 尧 ” 孔 传:“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 尧 。” 孔颖达 疏:“言顺考古道者,古人之道,非无得失,施之当时,又有可否,考其事之是非,知其宜於今世,乃顺而行之。” 宋 王禹偁 《上太保侍中书》:“后代帝王而设諫官,闢諫垣,盖所以顺考古道而乐闻己过也。”词语解释:科考 拼音:kē kǎo
(1). 明 清 科举,乡试前由学官举行的甄别性考试。生员达一定等第,方准送乡试。《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次年,宗师 田洪 録科考, 韩子文 又得 吴太守 一力举荐,拔为前列。”《明史·选举志一》:“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乡试,谓之科考……其等第仍分为六,而大抵多置三等。三等不得应乡试。”《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我要到府里科考。”
(2).指科举考试。豫剧《卷席筒》:“我有心进京科考,怎奈手无盘费,难以起身。”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说自己因科考受绌,弄得走投无路。”词语解释:神考 拼音:shén kǎo
(1).指 宋神宗 赵顼 。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知公于异,识公于微,匪公之思,神考是怀。” 宋 惠洪 《冷斋夜话·秦国大长公主挽词》:“ 秦国大长公主 薨,神考赐挽词三首。”
(2).指 明神宗 朱翊钧 。 清 钱谦益 《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徐良彦授朝议大夫制》:“昔我神考遐不作人,山陵既成,遗老多在。”词语解释:满考 拼音:mǎn kǎo
谓已达到考查官吏政绩的一定期限。 明 文徵明 《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刑部尚书刘公行状》:“ 正德 丁卯再满考,进阶中议大夫,勋赞治尹。”词语解释:五考 拼音:wǔ kǎo
唐 宪宗 时,规定谪贬的官员须经五次考核方可调任。 唐 白居易 《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 杭州 人。”《旧唐书·宪宗纪下》:“今后左降官及责授正员官等,宜从到任经五考满,许量移。”词语解释:夷考 拼音:yí kǎo
考察。《孟子·尽心下》:“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赵岐 注:“考察其行,不能掩覆其言。”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经说·放诸桐》:“今夷考於《书》,竝无放之之文。”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司马欧阳两公荐士》:“ 司马温公 尝手书其所荐士为一册,隶其端曰‘举贤才’。此纸百年前尚在人间,夷考其人,失之者十不一二。” 梁启超 《中国改革财政私案》十:“然夷考当时之督抚其所以相处者,则 秦 晋 之遏糴不是过矣。”词语解释:穷考 拼音:qióng kǎo
深究;彻底追查。《后汉书·杨终传》:“自 永平 以来,仍连大狱,有司穷考,转相牵引。”词语解释:年考 拼音:nián kǎo
(1).年寿。多用于指老者年龄。 唐 韩愈 《商州刺史董府君墓志》:“太师之平 汴州 ,年考益高,挈持维纲,鉏削荒纇,纳之大和而已。”
(2).犹年资。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赵涓 ﹞及刺 衢州 ,年考既深,与观察使 韩滉 不相得, 滉 奏免 涓 官。”词语解释:稽考 拼音:jī kǎo
查考,考核。 宋 苏辙 《论雇河夫不便札子》:“虽有官司,无由稽考。”《元典章·刑部一·繫狱》:“其有庸医用药差误,无从稽考。” 明 张居正 《请裁定宗藩事例疏》:“比时礼官,亦自以稽考累朝典制,博采诸宗建白,斟酌损益,既殫厥心矣。”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刊一书目提要,不特译书者有所稽考,即购稿者亦不至无把握。”词语解释:正考 拼音:zhèng kǎo
(1).正式考试。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宾兴考试》:“童生正考宜分别已、未冠出题。”
(2).官名。科举时代掌管考试的主考官。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附 清 徐邻唐 评:“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以如此策入彀,吾辈且得罪。”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附 清 徐邻唐 评:“正考迟回良久。”词语解释:显考 拼音:xiǎn kǎo
(1).古代称高祖。《礼记·祭法》:“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孔颖达 疏:“曰显考庙者,高祖也。显,明。高祖居四庙最上,故以高祖目之。”
(2).古代对亡父的美称。 元 以后专称亡父为显考。《书·康诰》:“惟乃丕显考 文王 ,克明德慎罚。” 孔 传:“惟汝大明父 文王 能显用俊德,慎去刑罚,以为教育。”《文选·曹植〈王仲宣诔〉》:“伊君显考,弈叶佐时。” 李周翰 注:“考,父也。”按, 清 徐乾学 《读礼通考·神主》:“古人于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 元 大德 朝始詔改皇为显,以士庶不得称皇也。不知皇之取义,美也,大也,初非取君字之义。”词语解释:胡考 拼音:hú kǎo
犹寿考。年纪大。亦指老年人。《诗·周颂·载芟》:“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毛 传:“胡,寿也;考,成也。” 马瑞辰 通释:“胡考犹寿考也。”词语解释:县考 拼音:xiàn kǎo
即县试。《儒林外史》第四回:“就如前月县考,把二小儿取在第十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知县 胡公 作宰,忽有马夫,着红布履来告假。问:‘何事?’曰:‘明日要赴县考。’” 鲁迅 《呐喊·白光》:“ 陈士成 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参见“ 县试 ”。
词语解释:县试 拼音:xiàn shì
清 代由县官主持的考试。取得出身的童生,由本县廪生保结后才能报名赴考。约考五场,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有参加上一级府试资格。词语解释:深考 拼音:shēn kǎo
细加研求。《太平御览》卷二四一引《汉名臣奏》:“丞相 薛宣 奏: 汉 兴以来,深考古义,推万变之备。” 金 王若虚 《〈扬子法言微旨〉序》:“乃知 子云 之意,初非苟然,但学者未之深考也。” 明 李东阳 《东湖书屋记》:“谓其居近在湖侧,若不以相孙者,予未暇深考。”词语解释:思考 拼音:sī kǎo
指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巴金 《〈家〉后记》:“它跟我的其他的作品一样,缺少冷静的思考和周密的构思。”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七:“ 韦克 就是这样引导学生不断地动脑筋去思考。”词语解释:博考 拼音:bó kǎo
普遍广泛地查考。《〈书〉序》:“博考经籍,採摭羣言,以立训传。”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三:“增此三字,文义始明,书所以贵乎博考也。”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焉。”词语解释:参考 拼音:cān kǎo
参照他事他说,加以考察。《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 軾 寻以敦仁之策,参考众议,皆谓允当。” 孙犁 《耕堂读书记·〈三国志·关羽传〉》:“ 司马迁 参考《国语》、《战国策》等书,并加实地考察,成为一家之言的《史记》。”词语解释:研考 拼音:yán kǎo
研究考查。《后汉书·苏竟传》:“君处 阴 中,土多贤士,若以须臾之间,研考异同,揆之图书,测之人事,则得失利害,可陈於目。”《宋书·礼志一》:“ 晋 氏 江 左,礼物多闕,后代因袭,未遑研考。” 五代 齐己 《览延栖上人卷》诗:“今体雕鏤妙,古风研考精。” 李大钊 《“今”与“古”》:“ 培根 认循环说为知识发展上最大的障碍……但他的新时代将来的进展是否无限,他于此未加研考。”词语解释:招考 拼音:zhāo kǎo
用公告的方式叫人来应考。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没有几天辰光,正好沪江纱厂招考接头工。” 丁玲 《县长家庭》一:“一一五师现正招考看护,她们投考了。”词语解释:翼考 拼音:yì kǎo
语出《书·大诰》:“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 孔 传:“其父敬事创业,而子不能继成其功,其肯言我有后、不弃我基业乎?”后以“翼考”为先父之美称。 晋 陆机 《赠弟士龙》诗之三:“昔予翼考,惟斯伊抚。今予小子,繆寻末绪。”词语解释:理考 拼音:lǐ kǎo
犹考核。《元史·选举志三》:“而理考通以三十月为则。”《元史·选举志四》:“其未满受除者,一体理考定拟。”词语解释:期考 拼音:qī kǎo
学校在学期结束前举行的考试。词语解释:大考 拼音:dà kǎo
(1). 清 制翰林、詹事的升职考试。凡詹事府少詹事以下,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每十年左右,临时宣布召集考试。考试结果分四等,分别予以超擢、升阶、罚俸、降调、休致、革职。《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紧接着又有了大考的旨意。这大考是京城有口号的,叫做:‘金顶朝珠褂紫貂,羣仙终日任逍遥;忽传大考魂皆落,告退神仙也不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法式善 ﹞祭酒雄文邃学,清班二十载未尝一与文衡,两应大考俱左迁。”参阅《清续文献通考·选举八》。
(2).指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且説是年正值‘大比之年’,那姓 赵 的,便送孙子去赶大考……仔细一打听,都説 赵相公 考中了举人了。”
(3).学校中学期终了的考试。 巴金 《家》二九:“他们回到家里, 觉民 开始温习功课,准备大考。”
(4).称已故的祖父。 宋 曾巩 《江都县主簿王君夫人曾氏墓志》:“曾大考,尚书水部员外郎,讳 仁旺 ;大考,右諫议大夫,讳 致尧 ;先君,太常博士,讳 易占 。” 宋 王安石 《尚书度支郎中葛公墓志铭》:“ 贯 ,曾大考也; 遇 ,大考也; 旺 ,累赠都官郎中,考也。”词语解释:初考 拼音:chū kǎo
第一次考试。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王魁传》:“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第,復弥之以送覆考再定,乃付详定。发初考所等以对覆考,如同既已,不同则详其程文为定。”词语解释:宪考 拼音:xiàn kǎo
即显考。指亡父。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及我宪考,一牧正之。” 唐 元稹 《萧俛等加勋制》:“惟朕宪考集大命于朕躬,宅忧昏逾,罔克攸济。” 唐 韩愈 《崔倰授尚书户部侍郎制》:“惟朕宪考,亟征不庭,薰剔幽妖,擒灭罪戾,用力滋广,理财是切。”词语解释:预考 拼音:yù kǎo
指正式考试之前进行的考试。在预考中选拔参加正式考试的人员。《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公子 已是一甲三名,授过职的,例应预考,便早晚用起功来。”词语解释:咨考 拼音:zī kǎo
询问查考。 宋 苏洵 《谱例》:“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録其祖,而谱遂大废。昔者 洵 尝自先子之日而咨考焉,由今而上得五世。”词语解释:详考 拼音:xiáng kǎo
详细考查。 清 曾国藩 《覆刘霞仙中丞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古礼残闕若此,则其他虽可详考,又奚足以经纶万物。”词语解释:论考 拼音:lùn kǎo
讨论研究。《史记·太史公自序》:“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 三代 ,録 秦 汉 ,上记 轩辕 ,下至于兹。”《后汉书·杨终传》:“於是詔诸儒於 白虎观 论考同异焉。”词语解释:询考 拼音:xún kǎo
询问察访。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苟无至诚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词语解释:传考 拼音:chuán kǎo
逮捕审问。《后汉书·陈禅传》:“时刺史为人所上受纳臧赂, 禪 当传考。” 李贤 注:“传谓逮捕而考之也。”词语解释:会考 拼音:huì kǎo
(1).综合考课官吏政绩。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十:“ 东坡 即条上其( 李直方 )功状,以小不应格,推赏不及。 东坡 復为言於朝,请以年劳合改朝散郎一官为 直方 赏,亦不听。后吏部以 东坡 当迁以符会考。 东坡 自谓已许 直方 ,卒不报。”
(2).学生毕业时,除校内毕业考试以外,会同他校毕业生参加教育行政机关所主持的一次考试,称为会考。 鲁迅 《准风月谈·智识过剩》:“要用‘严厉的’会考制度,像铁扫帚似的--刷,刷,刷,把大多数的智识青年刷回‘民间’去。” 邹韬奋 《学生救亡动动的缺点》:“会考是沿袭科举的恶习,流弊很多,我们是应该反对的。”如:我校学生在这次会考中成绩优良。词语解释:送考 拼音:sòng kǎo
亦作“ 送攷 ”。
(1).送考生参加考试。 明 王世贞 《科试考二》:“是岁始令先投诗文,礼部择可取者送考。”
(2).送交考问。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据禀,以其种地三十亩,节年欺隐未入流水,卑职以匆匆之 曲阜 送攷,但准差拘,未究其欺隐果实与否。”词语解释:院考 拼音:yuàn kǎo
即院试。《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便封出二两银子来送他:‘这是我分俸些须,你拿去奉养父母。到家并发忿加意用功,府考、院考的时候你再来见我,我还资助你的盘费。’”《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过了两年,正逢科考,就给他送了名字。接着院考,竟中了本旗批首。”参见“ 院试 ”。
词语解释:院试 拼音:yuàn shì
清 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曾经府试录取的士子可参加院试。因学政称提督学院,故由学政主持的考试,亦名院试,又以旧制称提学道,故亦沿称道考。录取者即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曰入学,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词语解释:镜考 拼音:jìng kǎo
借鉴并考校。《汉书·谷永传》:“愿陛下追观 夏 、 商 、 周 、 秦 所以失之,以镜考己行。” 颜师古 注:“镜谓监照之。考,校也。”词语解释:主考 拼音:zhǔ kǎo
(1).主持考试。 明 陆深 《科场条贯》:“ 永乐 十五年,两京始命翰林春坊官主考。”《明史·选举志二》:“ 成化 十五年,御史 许进 请各省俱视两京例,特命翰林主考。”
(2).指主考官。《明史·选举志二》:“主考,乡、会试俱二人。”《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翰林院里的人都是清贵之品,将来放了外任,不是主考,就是学政。”
(3).泛指主持考试的人。词语解释:句考 拼音:jù kǎo
检查,考核。 宋 曾巩 《比部制》:“内外经费之事,总於句考之司,郎实主之,位重省闥。”《宋史·神宗纪二》:“命中书句考四方詔狱。”《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谬言 阿哈玛特 家资隐寄者多,如尽得之,可资国用,遂句考捕繫,连及无辜,京师骚动。”词语解释:九考 拼音:jiǔ kǎo
谓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挺身取命,干兹奥秘。踌躇紫闥,喉舌是执。九考不移,有入无出。” 裴松之 注:“《尚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九考则二十七年。”词语解释:鞫考 拼音:jū kǎo
审讯拷问。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六:“凡 冲卿 亲戚官属,皆鞫考钩致其语。”词语解释:具考 拼音:jù kǎo
详细推问。《后汉书·桥玄传》:“ 玄 到,悉收 昌 宾客,具考臧罪。”词语解释:赶考 拼音:gǎn kǎo
前往应试。多指赶赴科举考试。《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魁星是管念书赶考的人中不中的。”《文明小史》第十五回:“学院按临,别人家也要动身去赶考。”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五七回:“为了读书赶考,更弄得两手空空。”词语解释:识考 拼音:shí kǎo
指有关考证的记载。 清 恽敬 《散季敦说》:“图之上下书 程让堂 贤良、 董小查 太史所作识考,而揭敦文於其右。”词语解释:谴考 拼音:qiǎn kǎo
贬谪传考。《后汉书·虞诩传》:“ 詡 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词语解释:讯考 拼音:xùn kǎo
亦作“ 讯栲 ”。 拷问;刑讯。《隋书·刑法志》:“自前代相承,有司讯考,皆以法外。或有用大棒束杖,车辐鞵底,压踝杖桄之属,楚毒备至,多所诬伏。” 明 范景文 《先母马宜人行述》:“初理 东郡 ,闻讯栲声,为愀然不乐。”词语解释:赴考 拼音:fù kǎo
犹赶考,前往应试。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我家又没人读书,没人赴考,有甚么喜事报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想起从前父亲赴考时候的景象,越觉冷暖不同。”《三侠五义》第七一回:“ 倪继祖 递名去赴考,高高的中了生员。”词语解释:讲考 拼音:jiǎng kǎo
讲习研讨。《新唐书·刑法志》:“其虽有心於治者,亦不能讲考大法。”词语解释:勾考 拼音:gōu kǎo
检查考核。《宋史·高宗纪六》:“﹝ 绍兴 十一年十二月﹞癸酉,命尚书省置籍,勾考诸路滞狱。”《元史·世祖纪》:“己未,遣 要束木 勾考 荆湖 行省钱粮。”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考工记》乃制度式样册子,上令士大夫习之,勾考工程,而下可令工匠解了。”词语解释:逮考 拼音:dǎi kǎo
逮捕拷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 淮南王 不发封餽侍者,皆弃市。”《后汉书·窦武传》:“近者姦臣 牢脩 ,造设党议,遂收前司隶校尉 李膺 、太僕 杜密 、御史中丞 陈翔 、太尉掾 范滂 等逮考,连及数百人,旷年拘録,事无効验。”词语解释:通考 拼音:tōng kǎo
(1).典志体史书的一种。以记载古今典章制度源流为主。如 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 清 徐乾学 《读礼通考》、 清 秦蕙田 《五礼通考》之类。唯《文献通考》常简称《通考》。
(2).谓全面考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三·伯劳》:“今通考其得失: 王 説已谬,不必致辩。”词语解释:道考 拼音:dào kǎo
犹道试。《负曝闲谈》第一回:“ 陆鹏 看看离着道考尚远,父子两个,趁了原船,回至 甪直 。”词语解释:遴考 拼音:lín kǎo
经考核而选拔。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选庶吉士之始》:“是科即有庶吉士 杨靖 者,试事於吏科,寻出使还,即陞户部侍郎,则遴考庶常,似是此年创始。”词语解释:信考 拼音:xìn kǎo
确考,清楚地证明。 清 恽敬 《文昌宫碑阴录》:“其説至后世,益乖歧,无可信考者。”词语解释:过考 拼音:guò kǎo
通过考试。 闻一多 《家书给弟》:“至于从前科举时代凡是读书过考,谁不要会作几句诗!”《人民文学》1981年第6期:“又不是小学生过考,问一句答一句,像话吗?”词语解释:亡考 拼音:wáng kǎo
先父,去世的父亲。《孔丛子·执节》:“然,吾亦闻之,是亡考起时之言,非礼意也。”词语解释:陪考 拼音:péi kǎo
辅助,陪同主考人主持考试
陪考人词语解释:朕皇考
我的已故父亲的名字词语解释:类考
学院的科考词语解释:高考 拼音:gāo kǎo
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考试。《文汇报》1992.8.15:“高考的标准是相对的,因此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考生自己。”词语解释:两考
官吏的两次考绩词语解释:府考 拼音:fǔ kǎo
府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京兆府考而升者,谓之等第。” 明 李贽 《覆夏道甫》:“ 江鼎甫 府考无名,想时未到耳。”《儒林外史》第十六回:“﹝ 匡超人 ﹞到府,府考过,接着院考。”词语解释:核考 拼音:hé kǎo
审核拷问。《后汉书·班彪传上》:“ 固 弟 超 恐 固 为郡所覈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闕上书,得召见,具言 固 所著述意。” 词语解释:杂考 拼音:zá kǎo
(1).犹会审。《汉书·刘向传》:“辞果服,遂逮 更生 繫狱,下太傅 韦玄成 、諫大夫 贡禹 ,与廷尉杂考。”《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事发觉,帝遂使中常侍 张慎 与尚书 陈褒 于掖庭狱杂考案之。”
(2).《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的一个小类。《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一》:“辨证者谓之杂考。”词语解释:应考 拼音:yìng kǎo
参加考试。《儒林外史》第十六回:“现今考试在即,叫他报名来应考。”《清史稿·食货志一》:“ 嘉庆 十四年,又以 徽州 、 寧国 、 池州 三府世僕捐监应考,常为地方所訐控。”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他中举之后,还没等进京应考,正赶上 康 梁 变法维新。”词语解释:校考 拼音:xiào kǎo
(1).核实考察。《隋书·王劭传》:“校考众事,太平主出於 亳州 陈留 之地,皆如所言。”
(2). 唐 代官名。属吏部,主管考核官员功过。《新唐书·百官志一》:“ 贞观 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其后屡置监考、校考、知考使。”词语解释:引考 拼音:yǐn kǎo
长寿。《书·洛诰》:“惠篤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于乃德, 殷 乃引考。” 蔡沉 集传:“ 殷 人亦永寿考也。”词语解释:追考 拼音:zhuī kǎo
查考;追查。《宋史·乐志一》:“追考 成周 分乐之序,辨正二舞容节。”《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实话驳不倒,谎话怕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