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五翰去声 [kān kàn][guàn,楼观][nàn,灾难][sǎn sàn,解散][gàn,树干,干练][guàn,冠军][dàn,名词][名词][音軟。弱也。同愞。][详注1][zuàn][àn][同案][详注2][详注3][详注4]溿[义与寒旱韵同,又通判。][难去声。按也。]


注1:谩 màn,《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莫半切,音缦。《类篇》欺语也。又《增韵》且也。通作漫。 形词
注2:钎 音干。器也。又急也。《庄子·列御寇》有缓而焊。《注》焊,胡旦反。又音干。急也。
注3:酇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旰切,音赞。地名。《玉篇》南阳有酇县。《前汉·萧何传》封为酇侯。
注4:谚 《集韵》鱼旰切《正韵》鱼干切,音岸。《类篇》䛀谚,自矜也。《增韵》畔谚,刚猛也。《韵会》叛谚,不恭也。或作谚。引《论语注》子路失於畔谚。正义曰:旧注作𠯘谚。失言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𠯘谚失於礼容也。
共10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羽翰弄翰宝翰玉翰豪翰良翰远翰诲翰
挥翰洒翰轻翰惟翰笔翰驰翰辍翰作翰
词翰篇翰仙翰霄翰霜翰矫翰琼翰飞文染翰
宸翰内翰书翰弱翰摛翰来翰雁翰华翰
文翰逸翰遗翰锦翰整翰兔翰搦翰觚翰
飞翰藻翰点翰诗翰操翰笺翰翅翰台翰
染翰札翰维翰云翰新翰鳞翰灵翰韬翰
青翰濡翰翠翰妙翰援翰珍翰荣翰函翰
屏翰柔翰辞翰芳翰高翰龙翰调翰邦翰
藩翰彩翰毫翰音翰天翰中翰托翰乘翰

词语解释:羽翰  拼音:yǔ hàn
(1).翅膀。 南朝 宋 鲍照 《咏双燕》之一:“双燕戏云崖,羽翰始差池。” 唐 孟郊 《出门行》之二:“参辰出没不相待,我欲横天无羽翰。” 明 张景 《飞丸记·月下伤怀》:“思痴无羽翰,想极梦魂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已看文彩振鵷鸞,重向青霄刷羽翰。”
(2).飞翔;飞升。 唐 李绅 《华顶》诗:“浮生未有从师地,空诵仙经想羽翰。” 清 汪懋麟 《阻东昌三日》诗:“舟前花鸭凭游戏,天上飞鸿自羽翰。”
(3).指书信或文章。 清 姚鼐 《送江宁郡丞王石丈运饷入蜀》诗:“忆昔趋阶序,初欣见羽翰。” 郭沫若 《纪念孙中山》诗之三:“天高风净雁声还,寄语 臺 澎 托羽翰。”
词语解释:挥翰  拼音:huī hàn
犹挥毫。《晋书·虞溥传》:“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事务,探賾究奇……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唐 沉佺期 《和元舍人万顷临池玩月戏为新体》:“挥翰初难拟,飞名岂易陪。”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 卞户部华伯 在 景泰 间,盛有诗名,对客挥翰,敏捷无比。”
词语解释:词翰  拼音:cí hàn
(1).诗文,辞章。《魏书·儒林传序》:“其餘涉猎典章,关歷词翰,莫不縻以好爵,动貽赏眷。”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争奈匆匆去急,再不见音容瀟洒,空留下这词翰清奇。”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自夫受书,少解词翰,好恶殊别,志在辨惑。”
(2).书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文举 属章,半简必録; 休璉 好事,留意词翰;抑其次也。”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岁餘, 上官仪 伏诛,坐词翰往来,徙居 越 嶲 。” 宋 吴坰 《五总志》:“ 白傅 与 赞皇 不协, 白 每有所寄, 李 缄之一篋,未尝开视。 刘三復 或请之,答曰:‘若见词翰,则回吾心矣。’”
(3).诗文与书法。 唐 杜甫 《醉歌行赠公安颜十一少府请顾八题壁》:“诗家笔势君不嫌,词翰升堂为君扫。”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二:“ 陆升之 仲高 , 山阴 胜流,词翰俱妙。”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宗室宴》:“其联句诗为 成王 所拟书,词翰并妙。”
词语解释:宸翰  拼音:chén hàn
帝王的墨迹。 唐 沉佺期 《立春日内出彩花应制》诗:“花迎宸翰发,叶待御筵披。”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我 渊圣皇帝 居东宫日,亲洒宸翰,画 唐 十八学士,并书姓名序赞,以赐宫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 避暑山庄 前后七十二景,匾对皆先朝宸翰, 高宗 御笔尤多。”
词语解释:文翰  拼音:wén hàn
(1).文章;文辞。《晋书·刘伶传》:“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 唐 韦应物 《扈亭西陂燕赏》诗:“况逢文翰侣,爱此孤舟漾。” 清 蒋士铨 《一片石·宴阁》:“即烦他二人文翰,成我墓志。”《红楼梦》第七九回:“这 夏 家小姐十分俊俏,也略通文翰。”
(2).公文信札。《晋书·温峤传》:“拜侍中,机密大谋,皆所参综,詔命文翰,亦悉豫焉。”《新唐书·薛收传》:“ 元敬 掌文翰,号称职。”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按 唐 旧説,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谓之南宫舍人。”
(3).鸟名。即锦鸡。《逸周书·王会》:“ 蜀 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 孔晁 注:“鸟有文彩者。”
词语解释:飞翰  拼音:fēi hàn
(1).迅速递送书信。《后汉书·孔融传》:“驰檄飞翰,引谋州郡。”
(2).指飞鸟。 晋 陆机 《拟古》诗之十:“思驾归鸿羽,比翼双飞翰。” 唐 柳宗元 《东蛮》诗:“王卒如飞翰,鹏騫骇群龙。”
(3).迅速书写。 清 钮琇 《觚賸·七月天》:“窃駢语以飞翰,操丹铅何工四六。”
词语解释:染翰  拼音:rǎn hàn
(1).以笔蘸墨。翰,笔。 晋 潘岳 《〈秋兴赋〉序》:“於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
(2).指作诗文、绘画等。 南朝 宋 谢惠连 《秋怀》诗:“宾至可命觴,朋来当染翰。”《魏书·崔玄伯传》:“ 玄伯 自非朝廷文誥,四方书檄,初不染翰,故世无遗文。”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抡》诗:“赠诗焉敢坠,染翰欲无聊。” 宋 柳永 《凤衔杯》词:“有美 瑶卿 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 清 吴伟业 《偶成》诗之八:“画虎雕龙染翰,高山流水弹琴。”
(3).指写字。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染翰过草圣,赋诗轻《子虚》。”《明史·文苑传一·宋克》:“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张絃多变易,染翰漫淋漓。”
(4).指书写的墨迹。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絪 ( 郑絪 )为御史,西巡 荆部 商山 歇马亭 ……欲题诗,顾见一絶,染翰尚湿。 絪 大讶其佳絶。”
词语解释:青翰  拼音:qīng hàn
(1).亦称“ 青庄 ”。信天翁的别称。《尚书大传》卷一:“取白狐青翰。” 郑玄 注:“翰,毛之长大者。”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禽鸟下·鹈鹕》:“《正字通》:信天缘,俗名青翰,一名青庄。”
(2).即青翰舟。《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龙文饰轡,青翰侍御。” 吕延济 注:“青翰,船名。” 唐 温庭筠 《昆明池水战词》:“溟池海浦俱喧豗,青翰画鷁相次来。” 清 龚自珍 《虞美人》词:“门前青翰泊双双,怕见芙蓉未敢涉秋江。”参见“ 青翰舟 ”。
词语解释:青翰舟  拼音:qīng hàn zhōu
舟名。刻饰鸟形,涂以青色,故称。 汉 刘向 《说苑·善说》:“君独不闻夫 鄂君 子晳 之汎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 唐 皮日休 《太湖诗·初入太湖》:“好放青翰舟,堪弄白玉笛。” 宋 贺铸 《玉连环·一落索》词:“青翰舟稳绣衾香,谁禁断、东流水。”
词语解释:屏翰  拼音:píng hàn
(1).《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后因以“屏翰”比喻国家重臣。 唐 韩愈 《楚国夫人墓志铭》:“公居 河东 ,子在 鄜畤 ,为王屏翰,有壤千里。”《新唐书·赵德諲传》:“吾为国屏翰,渠敢有他志!”《辽史·天祚皇帝纪三》:“ 平州 带甲万餘, 瑴 有文武材,可用为屏翰。”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好箇有担当的男子,不枉做皇家的屏翰。”
(2).谓屏障辅翼。《明史·张翀传》:“国家所恃为屏翰者,边镇也。”
保卫。《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四年》:“四辅屏翰京师,兵力不可偏重。”《明史·靖江王守谦传》:“以 洪都 重镇,屏翰西南。”
词语解释:藩翰  拼音:fān hàn
(1).《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毛 传:“藩,屏也;翰,干也。”后因以“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 宋 苏舜钦 《祭滕子京文》:“改麾于 吴 ,忽此凶变。人亡师保,国失藩翰。”《清史稿·世祖纪二》:“宗室诸子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宜优遇。”
(2).喻指藩国。《晋书·张方传》:“ 晋氏 之祸难,实始藩翰。”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安边》:“且 光武 居 河南 单于於内郡,以为 汉 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水浒传》第八九回:“於戏!敬事大国,祗畏天地,此藩翰之职也。”
(3).指布政使。 清 吴敏树 《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公往以名举人,为县令 湖北 。以才能发闻,洊陟藩翰。”
(4).犹藩篱。比喻界域。 唐 元稹 《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 李 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 宋 秦观 《魏景传》:“如 同叟 者虽不足以窥 老 庄 之藩翰,亦 葛稚川 之流乎?”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三二:“ 温飞卿 、 段柯古 诸君,虽与﹝ 李玉溪 ﹞并名,不能歷其藩翰。”
词语解释:弄翰  拼音:nòng hàn
晋 左思 《咏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羣书。”后以“弄翰”谓执笔写作、绘画。古以羽翰为笔,故称笔为翰。 宋 苏轼 《书太宗御书后》:“天纵之能,溢於笔墨,摛藻尺素之上,弄翰团扇之中。”《宣和画谱·山水》:“或见笔墨在傍,则弄翰游戏,作山林泉石,随意点缀。”
词语解释:洒翰  拼音:sǎ hàn
犹洒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旧唐书·德宗纪论》:“加以天才秀茂,文思雕华。洒翰金鑾,无愧 淮南 之作。” 宋 陈郁 《话腴》:“偶洒翰於小白团扇,书七言十四字。”参见“ 洒笔 ”。
挥笔书写。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洒翰赠言终不许,援琴请尽奴衷素。”
词语解释:洒笔  拼音:sǎ bǐ
犹挥毫。用毛笔书写或绘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唐 李白 《酬张司马赠墨》诗:“今日赠余《兰亭》去,兴来洒笔 会稽山 。”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书象本要乃杨文言作非榕邨》:“壬午秋,访友人於 半圃 ,以律历象数之类垂委参考,别洒笔为图説若干首。”
词语解释:篇翰  拼音:piān hàn
犹篇章,篇简。一般指诗文。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二:“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 明 高启 《秋怀》诗之八:“弱龄弄篇翰,出门结羣贤。”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宋 自 绍兴 以来……百姓莫敢言喘, 放翁 恶得形诸篇翰以自取戾乎!” 谭献 《〈唐诗录〉序》:“丁巳之岁,游学京师……缘情感寓,不忘篇翰。”
词语解释:内翰  拼音:nèi hàn
(1). 唐 宋 称翰林为内翰。 唐 徐夤 《辇下赠屯田何员外》诗:“内翰好才兼好古,秋来应数到君家。”原注:“员外与 杨 老丞翰林同年,恩义最。”《西湖老人繁胜录》:“从驾官单行马:丞相、太师……内翰。”《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后来南渡过 江 ,文章之士极多。惟有 洪内翰 才名,可继 东坡 之作。”
(2). 清 代称内阁中书为内翰。 清 钮琇 《觚賸·石经》:“余既购 西安 石经全本,而未详书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书 频阳 ,询 李子德 内翰。”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鸣盛》:“与 王侍郎 兰泉先生 、 钱少詹 大昕 、 吴内翰 企晋 ……相唱和, 文慤 以为不下 嘉靖 七子。”参阅《清会典事例·吏部官制·内阁》
词语解释:逸翰  拼音:yì hàn
(1).指疾飞的鸟。《晋书·郭璞传》:“蔼若 邓林 之会逸翰,烂若溟海之纳奔涛。”《魏书·段承根传》:“野无投纶,朝盈逸翰。” 唐 高适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诗:“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
(2).指强健善飞的鸟翅。 唐 李白 《大鹏赋》:“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飇而长驱。” 唐 濮阳瓘 《出笼鹘》诗:“摇心长捧日,逸翰镇生风。”
(3).高超的书法。 唐 陈子昂 《祭率府孙录事文》:“ 元常 既没,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 唐 李商隐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诗:“逸翰应藏法,高辞肯浪吟?” 唐 窦臮 《述书赋上》:“ 茂度 逸翰, 景初 清规,或大言而峻薄,或寡誉而拙奇。”
词语解释:藻翰  拼音:zǎo hàn
(1).美丽的羽毛。 晋 潘岳 《射雉赋》:“摛朱冠之赩赫,敷藻翰之陪鳃。”
(2).华丽的文辞;文章。 唐 韦应物 《送刘评事》诗:“声华满 京洛 ,藻翰发阳春。” 清 魏源 《〈诗比兴笺〉序》:“自《昭明文选》专取藻翰, 李善 《选注》专詁名象,不问诗人所言何志,而诗教一敝。” 清 谭嗣同 《仁学》三三:“故夫 江 、 淮 、 大河 以北,古所称……诗书藻翰之津涂也,而今北五省何如哉!”
词语解释:札翰  拼音:zhá hàn
(1).书信。《魏书·夏侯道迁传》:“ 道迁 虽学不渊洽,而歷览书史,闲习尺牘,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唐 杜甫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诗:“题诗得秀句,札翰时相投。”
(2).指奏折。《旧唐书·宇文融传》:“遂命百司长吏,方州岳牧,僉议都堂,广徵异见。羣词盈於札翰,环省弥于旬日,庶广朕意,岂以为劳,稽众考言,谓斯折衷。”
(3).泛指文章书画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务尚》:“ 萧诚 自务札翰, 李邕 恒自言别书…… 萧 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翫,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 宋 苏轼 《答言上人》:“比日法体佳胜,札翰愈精健,诗必称是,不蒙见示何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五俗字》:“书字有俗体,一律不可復改者,如冲、凉、况、减、决五字,悉以水为冫(笔陵切,与冰同),虽士人札翰亦然。”
词语解释:濡翰  拼音:rú hàn
谓蘸笔书写或绘画。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终夜不遑寐,叙意於濡翰。” 晋 陆机 《文赋》:“始躑躅於燥吻,终流离於濡翰。” 唐 李咸用 《谢友生遗端溪砚瓦》诗:“寻常濡翰次,恨不到 端溪 。” 唐 皇甫冉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诗:“濡翰生新兴,羣峯忽眼前。”
词语解释:柔翰  拼音:róu hàn
指毛笔。《文选·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羣书。” 刘良 注:“柔翰,笔也。” 唐 韦应物 《过昭国里故第》诗:“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 明 何景明 《水营墅治田圃种树》诗:“汲古缀遗言,欣焉秉柔翰。” 清 曹寅 《雨中病起读诗馆诸公见寄》诗:“嗟哉把柔翰,我俗何时除?”
词语解释:彩翰  拼音:cǎi hàn
犹彩笔。 明 张景 《飞丸记·丸里缄怀》:“悔昔日人情未諳,为恁的轻濡彩翰,落众口登时腾訕。”
犹綵笔。 唐 刘禹锡 《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依本韵》:“叶动惊綵翰,波澄见赬首。”
词语解释:宝翰  拼音:bǎo hàn
皇帝的手迹。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仁宗皇帝御笔》:“院判 蒋恭靖 公 用文 ,家藏宝翰一巨册,乃 恭靖 在太医院时, 仁宗 皇帝居东宫示病症取药御笔也。”
词语解释:轻翰  拼音:qīng hàn
(1).毛笔。 三国 魏 曹植 《娱宾赋》:“文人骋其妙説兮,飞轻翰而成章。”《初学记》卷二一引 晋 傅玄 《笔铭》:“韡韡彤管,冉冉轻翰,正色玄墨,铭心写言。”
(2).轻捷的翅翼。 南朝 梁 沉约 《晨征听晓鸿》诗:“集劲风於弱躯,负重雪於轻翰。”
词语解释:仙翰  拼音:xiān hàn
(1).仙羽,指凤凰。《初学记》卷三○引 唐太宗 《凤赋》:“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復起。”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禽鸟上·凤凰》:“ 唐太宗 赋‘仙翰屈而復还’。按,仙翰谓凤也。”
(2).借喻新登第的进士。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隔坐应须赐御屏,尽将仙翰入高冥。”
(3).指天子的书简。 唐 李峤 《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诗:“委质承仙翰,祗命遄遥策。”
词语解释:书翰  拼音:shū hàn
文字;书信。亦谓作书。 南朝 宋 鲍照 《拟〈青青陵上柏〉》诗:“书翰幸閒暇,我酌子縈絃。”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 王利器 集解:“《类説》……‘勿勿’俱误作‘匆匆’。”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董小宛 ﹞七八岁时,阿母教以书翰,輒了了。” 许杰 《鲁迅与蒋径三》:“《孤雁》是一本书翰的小说集。”
词语解释:遗翰  拼音:yí hàn
前人遗留下来的诗文。 三国 魏 曹植 《柳颂》序:“故著斯文,表之遗翰,遂因辞势,以讥当世之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 李陵 、 班婕妤 ,见疑於后代也。”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以谓翠华不见,赖遗翰之尚存;芳藻言凋,庶先标之可赴耳。”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观 金 人遗翰,载在《中州乐府》者,犹嗣前徽。”
词语解释:点翰
染翰,挥笔书写。《晋书·王羲之传》:“末代去朴归华,舒牋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谢惠连“赠别”》:“点翰咏新赏,开袠莹所疑。” 唐 钱起 《送严士良侍奉詹事南游》诗:“点翰遥相忆,含情向白苹。”
词语解释:维翰  拼音:wéi hàn
《诗·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王后维翰。” 毛 传:“翰,干也。” 郑玄 笺:“王后为之干者,正其政教,定其法度。”后因以“维翰”喻捍卫。亦指保卫国家的重臣。《晋书·宗室八王传序》:“始则 韩 彭 菹醢,次乃 吴 楚 称乱。然虽克灭权偪,犹足维翰王畿。” 南朝 梁 江淹 《萧冠军进号征虏诏》:“门下维翰之重,实资名品。” 明 张居正 《贺少宰镇山朱公重膺殊恩序》:“ 文 武 受命, 召公 维翰。”
词语解释:翠翰  拼音:cuì hàn
(1).翠鸟的羽毛。 三国 魏 曹丕 《大墙上蒿行》:“冠青云之崔嵬,纤罗为缨,饰以翠翰,既美且轻。”《文选·陆机〈日出东南隅行〉》:“美目扬玉泽,蛾眉象翠翰。” 李周翰 注:“眉象翡翠之羽翰也。”
(2).碧色的翅羽。 唐 陆龟蒙 《翠碧》诗:“红襟翠翰两参差,径拂烟华上细枝。”
词语解释:辞翰  拼音:cí hàn
(1).文章,著述。《文选·王俭〈褚渊碑文〉》:“眇眇玄宗,萋萋辞翰。” 李善 注:“ 蔡邕 《何休碑》曰:‘辞述川流,文章云浮。’” 李周翰 注:“言辞翰盛如草华也。” 唐 皮日休 《白太傅》诗:“谁谓辞翰器,乃是经纶贤。” 清 黄宗羲 《钱屺轩先生七十寿序》:“所谓古文者,非辞翰之所得专也。一规一矩,一折一旋,天下之至文生焉。其又何假於辞翰乎?”
(2).指书翰。《北史·房彦谦传》:“﹝ 薛道衡 ﹞重 彦谦 为人,深加友敬。及为 襄州 总管,辞翰往来,交错道路。”
词语解释:毫翰  拼音:háo hàn
(1).指毛笔。亦借指文字、文章。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精微之求,存乎其人,固非毫翰之所备缕也。” 唐 沉佺期 《伤王学士》诗:“目絶毫翰洒,耳无歌讽期。” 唐 孟浩然 《洗然弟竹亭》诗:“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朕昨亲援毫翰。”
(2).指书法。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此二十一人,并擅毫翰,动成楷则。” 北周 庾信 《谢赵王示新诗启》:“八体六文,足惊毫翰。四始六义,实动性灵。”
词语解释:玉翰  拼音:yù hàn
(1).书札的美称。 南朝 梁 萧统 《十二月启·中吕四月》:“今因去雁,聊寄芻蕘。如遇回鳞,希垂玉翰。”玉翰,一本作“ 金玉 ”。
(2).犹玉牒。告祭亡灵的文书。 金 王喆 《临江仙·发牒》词:“外庭中呈玉翰,衣列行齐分。圭已许奏新文。词同转,把信章焚。”参见“ 玉牒 ”。
词语解释:玉牒  拼音:yù dié
(1).古代帝王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史记·孝武本纪》:“封 泰山 下东方,如郊祠 泰一 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祕。”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郊禅》:“ 开元 十三年, 玄宗 既封禪,问 贺知章 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 知章 对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祈福不劳藏玉牒,礼天须至用金泥。”
(2).记载帝王谱系、历数及政令因革之书。至 宋 代,每十年一修。《新唐书·百官志三》:“﹝ 宗正寺 ﹞知图谱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玉牒修书,始於 大中 祥符 ,至於 政 宣 而极备……编年以纪帝系,而戴其历数及朝廷政令之因革者,为《玉牒》。” 明 何景明 《寄樊国宾》诗:“业绍青緗旧,名沾玉牒香。”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第九章:“我曾根据一九三七年修订的‘玉牒’和妹妹弟弟们提供的材料,做过一个统计。”
(3).泛指典册、史籍。《文选·左思〈吴都赋〉》:“鸟策篆素,玉牒石记。” 张铣 注:“玉牒、石记,皆典策类也。”《文选·张协〈七命〉》:“生必耀华名於玉牒,没则勒洪伐於金册。” 李周翰 注:“玉牒、金册,并国史也。”
(4).指佛道之书。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玉牒记》云:‘天下悠悠,皆可长生也;患於犹豫,故不成耳。’” 隋 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前佛后佛,谅同金口;即教当教,寧殊玉牒。”《云笈七籤》卷七:“三元布经皆刻金丹之书,盛以自然云锦之囊,封以三寳神之章,藏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谓之玉牒金书。”
(5).神仙名籍。 唐 韦应物 《萼绿华歌》:“有一人兮升紫霞,书名玉牒兮 萼緑华 。”
词语解释:惟翰  拼音:wéi hàn
汉 王莽 时所称九州内外区域名之一。参见“ 惟藩 ”。
词语解释:惟藩  拼音:wéi fān
《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寧,宗子维城。”维,一本作“ 惟 ”。 王莽 时仿古代六服,以“惟城”、“惟寧”、“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称九州内外区域。《汉书·王莽传中》:“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公作甸服,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寧;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在宾服,是为惟屏;在揆文教,奋武卫,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藩:各以其方为称,总为万国焉。”参见“ 六服 ”。
词语解释:霄翰  拼音:xiāo hàn
指毛笔。 北魏 宗钦 《赠高允》诗之五:“口吐琼音,手挥霄翰。”
词语解释:弱翰  拼音:ruò hàn
指毛笔。 汉 扬雄 《答刘歆书》:“ 雄 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 晋 陆云 《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诗:“岂无弱翰,才不克赡。” 章炳麟 《再与友论国学书》:“昔 子云 把弱翰齎油素以问卫卒、孝廉,归乃槧次异语,二十七岁始有成书。”
词语解释:锦翰  拼音:jǐn hàn
犹锦笔。对他人文章的美称。 唐 郑愔 《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之四:“愿奉舆图泰,长开锦翰裁。”
词语解释:诗翰  拼音:shī hàn
诗文手迹。 明 胡广 《游阳山记》:“寺僧出 东坡 诗翰,有 元 诸名公品题。”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六:“ 用脩 謫 滇 中,有 东山 之癖。诸夷酋欲得其诗翰,不可,乃以精白綾作裓,遗诸伎服之,使酒间乞书。” 清 阮元 《蝶梦园记》:“癸酉春, 吴门 杨氏 补帆 为画园图,即以 思翁 诗翰装冠卷首,以记春明游跡焉。”
词语解释:云翰  拼音:yún hàn
(1).指富于才藻之士。 明 沉鲸 《双珠记·军门优恤》:“料应文曜未舒芒,可怜云翰不遂翱翔。”
(2).对他人书信的美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粤省将军参赞报两江总督裕札》:“接读云翰,欣悉二兄大人荣膺简命,总制 两江 。”
词语解释:妙翰  拼音:miào hàn
(1).指佳妙的书法作品。 宋 张淏 《云谷杂记·黄庭经》:“ 晋 有道士好《黄庭》之术,意专书写,尝求于人。闻 王右军 精于草隶而性復爱白鹅,遂以数头赠之,得其妙翰。”
(2).对他人书信的美称。 宋 陆游 《与蜀州同官启》:“特詒妙翰,俾生枯枿之春。”
词语解释:芳翰  拼音:fāng hàn
对他人翰墨的敬称。 唐玄宗 《登蒲州逍遥楼》诗:“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元 陈樵 《长安有狭斜行》:“ 班姬 輟芳翰,紈扇从风扬。”
词语解释:音翰  拼音:yīn hàn
诗文;书信。《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念昔良游,兹焉永叹,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吕延济 注:“音翰,谓诗笔也。”《宋书·徐湛之传》:“昔蒙眷顾,不容自絶,音翰信命,时相往来。”
词语解释:豪翰  拼音:háo hàn
(1).指毛笔。豪,通“ 毫 ”。《宋书·隐逸传·王弘之》:“君家高世之节,有识归重,豫染豪翰,所应载述。”
(2).引申为诗文。 傅熊湘 《〈钝庵诗〉自序》:“涕霑胸臆,愤发豪翰。”
(3).指文才出众的人。 唐 杜甫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爱客满堂尽豪翰,开筵上日思芳草。” 清 张锡祚 《寒食日龙友于旦招集归愚书屋感旧述怀》诗:“满堂豪翰笔不停,猛气纷紜鼓已更。”
词语解释:笔翰  拼音:bǐ hàn
(1).毛笔。 唐 李白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诗:“今年敕放 巫山 阳,蛟龙笔翰生辉光。”
(2).指写作、著述。亦指写作、著述的才能。《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 桂阳王 休范 在 寻阳 ,以 巨源 有笔翰,遣船迎之,餉以钱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 任彦升 甲部闕如,才长笔翰,善缉流略,遂有 龙门 之名。”
(3).指书画诗文作品。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一挥挥就一笔诗,笔翰与 羲之 无二。”《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二年》:“幸 元符观 资善堂 ,宴从臣及 寿春郡王 ……并出 寿春郡王 诗什、笔翰示宰相。”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职志》:“《华严经诸臣联名序》,其文则 彭大司空 所撰,大司空笔翰为上所赏,自此序始。”
词语解释:霜翰  拼音:shuāng hàn
指白雁。 明 顾文昱 《白雁》诗:“万里西风吹羽仪,独传霜翰向南飞。”
词语解释:摛翰  拼音:chī hàn
犹摛藻。 晋 左思 《魏都赋》:“抗旍则威噞秋霜,摛翰则华纵春葩。” 晋 郭璞 《〈尔雅〉序》:“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鈐键,学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摛翰振藻,非为乏人,朝廷洪笔,何故假手凡贱?”
词语解释:整翰  拼音:zhěng hàn
整刷羽毛。 晋 左思 《吴都赋》:“湛淡羽仪,随波参差。理翮整翰,容与自玩。” 隋 卢思道 《孤鸿赋》:“ 彭蠡 方春, 洞庭 初緑,理翮整翰,羣浮侣浴。”
词语解释:操翰  拼音:cāo hàn
执笔为文。《新唐书·吕温传》:“ 温 操翰精富,一时流辈推尚。” 明 张居正 《〈锦冰集〉叙》:“夫士操翰掞藻欲有施於世者,何可胜道。”
词语解释:新翰  拼音:xīn hàn
新的题字;新的作品。 唐 郑愔 《同韦舍人早朝》诗:“闻有题新翰,依然想旧林。”
词语解释:援翰  拼音:yuán hàn
执笔。 晋 向秀 《思旧赋》:“佇驾言其将迈兮,故援翰以写心。”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顾司空 时为 扬州 别驾,援翰曰:‘ 王光禄 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羣下不寧,不审尊体起居何如?’”
词语解释:高翰  拼音:gāo hàn
指高飞的鸟。 宋 王安石 《馀寒》诗:“把酒谢高翰,我知思故乡。”
词语解释:天翰  拼音:tiān hàn
皇宫所藏翰墨。 清 黄景仁 《灵壁磬石歌》:“ 澄心堂 砚秘制出, 宣和 天翰尤淋淋。”
词语解释:良翰  拼音:liáng hàn
贤良的辅佐。《诗·大雅·崧高》:“ 周 邦咸喜,戎有良翰。” 郑玄 笺:“翰,榦也。”《周书·史宁权景宜等传论》:“总戎薄伐,著剋敌之功;布政蒞民,垂称职之誉。若此者,岂非有国之良翰歟?”
词语解释:驰翰  拼音:chí hàn
犹驰毫。《文选·刘桢〈杂诗〉》:“驰翰未暇食,日昊不知晏。” 吕向 注:“驰翰,谓走笔。”
词语解释:矫翰  拼音:jiǎo hàn
展翅。 唐 凌敬 《游清都观寻沉道士》诗:“矫翰 雷门 鹤,飞来 叶县 鳧。” 唐 郑愔 《贬降至汝州广城驿》诗:“疲駑劳垂耳,騫腾詎矫翰。”
词语解释:来翰  拼音:lái hàn
来信。古代用羽翰为笔,因以翰为书写文字的代称。《宋书·吴喜传》:“前驱之人,忽获来翰,披寻狂惑,良深悵骇。” 宋 叶适 《赠徐灵渊》诗:“今日观来翰,如亲见古人。” 清 尹会一 《答王玉清书》:“来翰切中之言,当为铭佩。”
词语解释:兔翰  拼音:tù hàn
毛笔。 唐 黄滔 《误笔牛赋》:“况乎鸟文黛暗,駮彩花新,兔翰初停,旁起落毛之想;鼠鬚尚对,遥怀食角之因。”
词语解释:笺翰  拼音:jiān hàn
(1).纸笔。《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 知章 ﹞又善草隶书,好事者供其牋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寳之。”
(2).书翰。 唐 黄滔 《崔右丞启》:“既兹负累,合在弃嫌,而又荐以覊游,仰干牋翰,虽弘容之不改,且循省以何安?”
词语解释:鳞翰  拼音:lín hàn
指鱼鸟。 南朝 宋 颜延之 《侍游曲阿后湖作》诗:“民灵騫都野,鳞翰耸渊丘。” 李周翰 注:“鳞翰,鱼鸟也。”
词语解释:珍翰  拼音:zhēn hàn
(1).犹墨宝。 金 王若虚 《跋王进之墨本孝经》:“ 李君 追慕其亲,以不得竭力为恨,而沦於非道为忧,故常玩意於斯文,而名卿珍翰以昭於不朽。” 明 郑潜 《东壁亭纪咏》:“储皇赐珍翰,腾翥鸞凤化。一挥万钧力,什袭连城价。”
(2).对人书信的美称。 元 侯克中 《予客姑苏王御史持李鹏举书至知检讨太常以诗答之》:“故人北去寂无闻,珍翰南来意甚勤。”
词语解释:龙翰  拼音:lóng hàn
犹龙毛,龙鳞。《汉书·扬雄传上》:“ 飞廉 、 云师 ,吸嚊潚率,鳞罗布列,攒以龙翰。” 颜师古 注:“言布列则如鱼鳞之罗,攒聚则如龙之豪翰。”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自太平王佐,委龙翰於芳年,礼义霸臣,摧器文於华月。”
词语解释:中翰  拼音:zhōng hàn
(1).指皇宫内收藏图书文籍之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内阁老臣无暇留心及此,徒付筦钥於中翰涓人之手,渐以汩没,良可嘆也。”
(2). 明 、 清 时内阁中书的别称。《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前月中翰 顾老先生 来 天竺 进香。”
词语解释:远翰  拼音:yuǎn hàn
指远行的人。 南朝 宋 鲍照 《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昧心附远翰,炯言藏佩韦。” 钱振伦 注:“远翰,谓远行者。”
词语解释:辍翰  拼音:chuò hàn
停笔,搁笔。《后汉书·文苑传上·王逸》:“﹝ 王延寿 ﹞少游 鲁国 ,作《灵光殿赋》。后 蔡邕 亦造此赋,未成,及见 延寿 所为,甚奇之,遂輟翰而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相如 含笔而腐毫, 扬雄 輟翰而惊梦。” 唐 白居易 《鸡距笔赋》:“輟翰停毫,既象乎翘足就栖之夕;挥芒拂鋭,又似乎奋拳引鬭之时。”
词语解释:琼翰  拼音:qióng hàn
对他人书信、字迹的美称。 唐 王勃 《宇文德阳宅秋夜山亭宴序》:“披琼翰者,仰高筵而不暇。”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旧好飞琼翰,新诗灌玉壶。” 明 张居正 《谢堂楼额名并赐金疏》:“琼翰辉煌,倬彼云章之丽;玉音谆復,蔚焉袞字之褒。”
词语解释:雁翰  拼音:yàn hàn
指雁的翅膀。 唐 陆龟蒙 《有别》诗之二:“池上已看鶯舌默,云间应即雁翰开。”
词语解释:搦翰  拼音:nuò hàn
犹执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唐 李峤 《上雍州高长史书》:“所以低迴岐路,杼轴蓬心,搦翰操觚,而不能自已者也。”
词语解释:翅翰  拼音:chì hàn
即翅膀。 元 查德卿 《寄生草·问别》曲:“姻缘簿做了鞋样,比翼鸟搏了翅翰。”参见“ 翅膀 ”。
词语解释:翅膀  拼音:chì bǎng
(1).鸟翅的通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夜猫子白日里又不出窝,忽然听得人声,只道有人掏他的崽儿来了,便横衝了出来,一翅膀正扇在那骡子的眼睛上。”《〈艾青诗选〉自序》:“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所有滞重的物质长上翅膀。”
(2).物体上形状或作用像翅膀的部分。 朱自清 《欧游杂记·威尼斯》:“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
词语解释:灵翰  拼音:líng hàn
神鸟羽翼的美称。 晋 支遁 《述怀》诗之一:“翔鸞鸣 崑 崿,逸志腾冥虚。惚怳迴灵翰,息肩栖南嵎。”
词语解释:荣翰  拼音:róng hàn
惠函。敬称他人的来信。 宋 陆游 《答交代杨通判启》:“萍踪无定,悵候问之未遑。敢谓劳谦,特先荣翰。”
词语解释:调翰  拼音:diào hàn
媒雉。《文选·潘岳〈射雉赋〉》:“何调翰之乔桀,邈儔类而殊才。” 徐爰 注:“调翰,谓媒也;媒性调良,故谓调翰。”参见“ 鸟媒 ”。
词语解释:鸟媒  拼音:niǎo méi
用以引诱他鸟而拴系的活鸟。 唐 陆龟蒙 《江墅言怀自和》:“鸟媒呈不一,鱼寨下仍重。” 宋 梅尧臣 《与二弟过溪至广教兰若》诗:“道逢张罗归,鸟媒兼死悬。” 清 唐甄 《潜书·主进》:“且彼进贤之人,其先进也,皆以是物也,岂鸟媒而致凤哉!”
词语解释:托翰  拼音:tuō hàn
寓情文墨。《魏书·胡叟传》:“何用宣忧怀,託翰寄辅仁。”
词语解释:诲翰  拼音:huì hàn
对对方书信的敬称。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书(治平四年)》:“忽辱诲翰,感慰兼深。” 宋 尹洙 《答秦凤路招讨使文龙图书》之一:“伏承诲翰,乃有颁遗,不任悚荷之至。”
词语解释:作翰  拼音:zuò hàn
谓为柱石重臣。翰,桢榦。 唐 刘禹锡 《代慰王太尉薨表》:“方膺作翰之寄,遽迫归泉之期。”
词语解释:飞文染翰  拼音:fēi wén rǎn hàn
翰,毛笔。染翰,以笔蘸墨。谓挥笔疾书;撰写文章。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於縹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湘帙。”《旧五代史·唐书·卢程传》:“ 承业 叱之曰:‘公称文士,即合飞文染翰,以济霸国,尝命草辞,自陈短拙,及留职务,又以为辞,公所能者何也?’”
词语解释:华翰  拼音:huá hàn
对他人来信的美称。 南朝 陈 徐陵 《答周处士书》:“仰披华翰,甚慰翘结。” 唐 刘禹锡 《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西游记》第十七回:“ 行者 道:‘正来进拜,不期路遇华翰,见有‘佛衣雅会’,故此急急奔来,愿求见见。’”
词语解释:觚翰  拼音:gū hàn
木简与笔。借指文辞。 明 宋濂 《申鲜生辞》:“溺觚翰者,以古今之学无出於文而不知有经术之渊奥。” 明 张居正 《宝谟记》:“国政有暇,独以觚翰自适。”
词语解释:台翰  拼音:tái hàn
(1).犹台辅。翰,辅翼。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 杨震 ﹞忝当台翰之任,故不敢不尽言之。”
(2).对人来函的敬称。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书》:“获捧台翰,伏承经寒、动止万福,下情欣慰。”
词语解释:韬翰  拼音:tāo hàn
犹韬笔。谓不写作。 南朝 梁 刘孝绰 《答湘东王书》:“韜翰吮墨,多歷寒暑。”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梁元帝萧绎》:“听讼之暇,众艺之餘,时遇挥毫,造化惊絶,足使 荀 卫 阁笔, 袁 陆 韜翰。”
词语解释:函翰  拼音:hán hàn
缄封文翰。 唐 黄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毉至,粒药以授。师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不之饵。其后札偈以遗法子,函翰以别王庭。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木惨悴,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俗寿八十有七。”
词语解释:邦翰  拼音:bāng hàn
《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毛 传:“翰,干也。”后因以“邦翰”喻国家的中坚之臣。 唐 王维 《京兆尹张公德政碑》:“五代相 韩 ,七叶侍 汉 ,及我圣朝,亦生邦翰。” 赵殿成 笺注:“《诗·大雅》:‘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毛萇 传:‘翰,榦也。’邦翰者,互文借用为邦家楨榦之臣也。”
词语解释:乘翰
乘白马
共10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