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和羹 拼音:hé gēng
(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孔 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唐 钱起 《陪郭令公东亭宴集》诗:“不愁懽乐尽,积庆在和羹。”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二:“举朝水火和羹苦,于野玄黄战血重。”
(2).喻宰辅之职。 宋 王禹偁 《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弄印之名已著,和羹之命爰行。”词语解释:藜羹 拼音:lí gēng
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庄子·让王》:“ 孔子 穷於 陈 蔡 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 成玄英 疏:“藜菜之羹,不加米糝。”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二:“弊襟不掩时,藜羹常乏斟。” 宋 曾巩 《寄题饶君茂才葆光庵》诗:“适意藜羹与布裘,结庐人境地还幽。” 阿英 《吃茶文学论》引《近世丛语》:“夫小人樵苏以给食,豆粥藜羹,仅以充腹。”词语解释:调羹 拼音:tiáo gēng
(1).《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因以“调羹”喻治理国家政事。 宋 赵善括 《醉蓬莱·魏相国生日》词:“补袞工夫,调羹手段,如今重试。” 明 杨柔胜 《玉环记·延赏庆寿》:“老爷寿诞, 小玉 绣得一枝梅在此间,愿老爷为国调羹。”
(2).指宰相。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本朝状元宰相》:“今七卿中,有 潘芝轩 世恩 、 胡希庐 长龄 、 茹总宪 芬 、 王司空 以衔 、 姚阁学 文田 凡五人,皆有调羹之望焉。”
(3).调和羹汤。《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帝赐食,亲为调羹。”后多用作皇帝赏识臣下之典。 明 屠隆 《綵毫记·湘娥思忆》:“文章献赤墀,甘泉紫芝。凌云辞赋世称奇,至尊叹息幸同时也。降輦调羹,臣子荣遭际。” 清 郑燮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书》:“惟 太白 长流 夜郎 。然其走马上金鑾,御手调羹,贵妃侍砚,与 崔宗之 著宫锦袍游遨江上,望之如神仙。”
(4).泛指烹调。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一旦命皇族之同行者食,御手亲将调羹,呼左右俾出市茴香。” 清 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之三四:“两两鸳鸯挟凤雏,调羹食性各諳姑。”
(5).喻指夫妇和谐的日常生活。《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游仙阁内占离合,拜月亭前问死生;此去愿君心自省,同来与妾共调羹。”
(6).汤匙,舀汤的小勺。 清 吴桭臣 《宁古塔纪略》:“大小人家做黄齏汤,每饭用调羹,不用箸。调羹曰差非,又曰匙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小鸦头来禀命开饭, 苟太太 点点头;一会儿先端出杯、筷、调羹、小碟之类。”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八:“他一口气讲了这么多,感到有点累了,低下头去,用调羹舀了几勺乳油鸡蓉汤喝。”词语解释:莼羹 拼音:chún gēng
用蓴菜烹制的羹。《晋书·陆机传》:“尝诣侍中 王济 , 济 指羊酪谓 机 曰:‘卿 吴中 何以敌此?’答云:‘千里蓴羹,未下盐豉。’时人以为名对。”《说郛》卷十九引 宋 曾三异 《因话录·蓴羹》:“‘千里蓴羹,未下盐豉。’世多以淡煮蓴羹,未用盐与豉相调和。非也!盖末字误书为未, 末下 乃地名, 千里 亦地名。此二处产此二物耳。其地今属 平江郡 。” 清 金农 《闻喜县中早发》诗:“脯腊膎胰非不饱,未免秋风刮面思蓴羹。”
蒓羹:莼菜做的羹。 唐 张志和 《渔父歌》:“ 松江 蟹舍主人欢,菰饭蒓羹亦共餐。” 宋 周邦彦 《蓦山溪》词:“玉簫金管,不共美人游,因箇甚,烟雾底。独爱蒓羹美。”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 张翰 在 西晋 齐王炯 的幕下,因秋风起而思食 江 东莼羹,因而离开了 齐王 。”词语解释:菜羹 拼音:cài gēng
用蔬菜煮的羹。《礼记·玉藻》:“子卯,稷食菜羹。” 孔颖达 疏:“以稷穀为饭,以菜为羹而食之。”《论语·乡党》:“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后汉书·崔瑗传》:“居常蔬食菜羹而已。”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乃用瓦盆盛粟米饭,瓦罐盛菜羹。”词语解释:鱼羹 拼音:yú gēng
鱼做的糊状食物。《南齐书·孝义传·乐颐》:“吏部郎 庾杲之 甞往候, 颐 为设食,枯鱼菜菹而已。 杲之 曰:‘我不能食此。’母闻之,自出常膳鱼羹数种。” 前蜀 李珣 《渔歌子》词之二:“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徐珂 《清稗类钞·饮食·鱼羹》:“鱼羹亦有块、整之别:整鱼以白腮鱸鱼为上品,其次鯽鱼;块鱼以青鱼为上品,其次鲤鱼。” 碧野 《青山常在水长流》:“它们(水貂)被养育在水边的铁丝笼里,每只每天吃三两鱼羹。”词语解释:大羹 拼音:dà gēng
不和五味的肉汁。《礼记·乐记》:“大饗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郑玄 注:“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唐 郑薰 《赠巩畴》诗:“淡薄贵无味, 羊斟 惭大羹。” 明 李东阳 《土室》诗:“大羹及元酒,此味久已识。”词语解释:一杯羹 拼音:yī bēi gēng
一杯浓汤。桮,亦作“ 盃 ”、“ 杯 ”。《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 曰:‘吾与 项羽 俱北面受命 怀王 ,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汉书·项籍传》作“一盃羹”。 唐 李亢 《独异志》卷下:“ 武宗 朝,宰相 李德裕 奢侈极,每食一杯羹,费钱约三万。”参见“ 分我杯羹 ”。
词语解释:分我杯羹 拼音:fēn wǒ bēi gēng
语出《史记·项羽本记》:“当此时, 彭越 数反 梁 地,絶 楚 粮食, 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 太公 其上,告 汉王 曰:‘今不急下,吾烹 太公 。’ 汉王 曰‘吾与 项羽 俱北面受命 怀王 ,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桮,即“杯”。后谓从他人那里分享利益为“分我杯羹”。 黄小配 《大马扁序》:“徒希望於首领赐环之后,而分我以一杯羹,然卒以是而流离海外,客囊羞涩,终其身有不能归见父母妻子者矣。”参见“ 分羹 ”。词语解释:太羹 拼音:tài gēng
大羹。 明 何景明 《赠肖文彧号古峰序》:“摽支野鹿,貌之古矣;太羹元酒,文之古矣。”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调太羹而注黄流兮,荐馨香而攸宜。”参见“ 大3羹 ”。词语解释:羊羹 拼音:yáng gēng
(1).以羊肉制作的羹。《战国策·中山策》:“ 中山君 饗都士大夫, 司马子期 在焉。羊羹不遍, 司马子期 怒而走於 楚 。”《南史·毛修之传》:“ 修之 尝为羊羹荐 魏尚书 ,尚书以为絶味。”
(2).用赤小豆粉、琼脂、砂糖等制成的一种糕点。如 天津 栗羊羹。词语解释:芼羹 拼音:mào gēng
用菜和肉做成的羹。芼,通“ 毛 ”。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羹臛法》:“食膾鱼蓴羹:芼羹之菜,蓴为第一。” 宋 王安石 《次韵约之谢惠诗》:“闻説芼羹臛,芬香出邻壁。” 清 钱谦益 《先太淑人述》:“饘酏芼羹,手自调糝,遣侍婢视其食否以告。”词语解释:分羹 拼音:fēn gēng
借指父子不和,没有情义。《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六年》:“夫孝於其亲,岂不慈於其子!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嗤鄙·衍圣公》:“今公不知何故久居赐第,数年不归。或云父子不咸,恐有分羹之祸,以此避地,未知信否。”参见“ 分我杯羹 ”。
词语解释:分我杯羹 拼音:fēn wǒ bēi gēng
语出《史记·项羽本记》:“当此时, 彭越 数反 梁 地,絶 楚 粮食, 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 太公 其上,告 汉王 曰:‘今不急下,吾烹 太公 。’ 汉王 曰‘吾与 项羽 俱北面受命 怀王 ,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桮,即“杯”。后谓从他人那里分享利益为“分我杯羹”。 黄小配 《大马扁序》:“徒希望於首领赐环之后,而分我以一杯羹,然卒以是而流离海外,客囊羞涩,终其身有不能归见父母妻子者矣。”参见“ 分羹 ”。词语解释:吴羹 拼音:wú gēng
吴 人所作的羹。以味美著称。故常用指美味佳肴。《楚辞·招魂》:“和酸若苦,陈 吴 羹些。” 王逸 注:“言 吴 人工作羹,和调甘酸,味若苦而復甘也。” 唐 陆龟蒙 《五歌·食鱼》:“且作 吴 羹助早餐,饱卧晴簷曝寒背。” 宋 范成大 《次韵唐子光教授河豚》:“世间尤物美恶并, 江 乡未用夸 吴 羹。”词语解释:玉糁羹 拼音:yù shēn gēng
食品名。 宋 苏轼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香味奇绝天上酥酡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莫作 北海 金虀鱠,轻比 东坡 玉糝羹。”《国老谈苑》引 宋 陈达叟 《本心斋蔬食谱》云:“土酥,芦菔也,一名地酥,作玉糝羹。” 宋 陆游 《晚春感事》诗:“酿成 西蜀 鹅雏酒,煮就 东坡 玉糝羹。”词语解释:翻羹 拼音:fān gēng
《后汉书·刘宽传》:“ 宽 简略嗜酒……夫人欲试 宽 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飜污朝衣。婢遽收之, 宽 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南史·萧勱传》:“ 勱 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后以“翻羹”为待人宽厚的典实。 明 归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其在于古,若偿金、脱驂、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词语解释:沸羹 拼音:fèi gēng
(1).《诗·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汉 郑玄 笺:“其笑语沓沓,又如汤之沸羹之方熟。”后遂以“沸羹”喻嘈杂的声音或纷纷的议论。 宋 宋祁 《闻蝉》诗:“衰意先鶗鴃,繁音伴沸羹。” 清 钱谦益 《尚宝司卿归子顾授奉政大夫制》:“处羣言沸羹之时,默为榰柱。”
(2).比喻动荡混乱的局势。 张謇 《热河都统溥颋奏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失所之民,穷而思乱,止无可止,防不胜防,沸羹之势将成,曲突之谋已晚。”词语解释:饭羹 拼音:fàn gēng
犹饭菜。《宋史·刘錡传》:“城上鼓声不絶,乃出饭羹,坐餉战士如平时,敌披靡不敢近。”词语解释:惩羹 拼音:chéng gēng
见“ 惩羹吹韲 ”。
词语解释:惩羹吹韲 拼音:chéng gēng chuī jī
人被滚汤烫过,以后吃冷菜也要吹一下。羹,滚汤;韲,细切的肉菜,冷食品。比喻戒惧过甚。语出《楚辞·九章·惜诵》:“惩於羹者而吹韲兮,何不变此志也?”《晋书·汝南王亮等传序》:“ 汉祖 勃兴,爰革斯弊。於是分王子弟,列建功臣……然而矫枉过直,惩羹吹韲,土地分疆,踰越往古。” 清 夏燮 《中西纪事·互市档案》:“然则闭关之议可行乎?曰:惩羹吹韲,因噎废食之见也。”亦作“ 惩羹吹虀 ”。 宋 秦观 《谢馆职启》:“束緼还妇,虽蒙假借之私;惩羹吹虀,尚虑谴訶之及。”亦省作“ 惩羹 ”。词语解释:枭羹 拼音:xiāo gēng
以枭肉制的羹汤。古代夏至日皇帝制之以赐臣下,寓有除绝邪恶之意。《史记·孝武本纪》“祠 黄帝 用一梟破镜” 裴駰 集解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 汉 使 东郡 送梟,五月五日为梟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宋 苏辙 《学士院端午帖子太皇太后阁》诗之五:“百官却拜梟羹赐,凶去方知 舜 有功。” 明 夏完淳 《端午赋》:“萧条佳节,惨淡餘生。盘中角黍,杯底梟羹。” 清 钱谦益 《王氏南轩世祠记》:“流风浇薄,家训刓敝,衣冠华胄,天属近亲,靡不家饗梟羹,人怀鴟饗。”词语解释:豆羹 拼音:dòu gēng
(1).豆器中的羹。喻微小、细微。《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见於色。” 赵岐 注:“诚非好名者,争簞食豆羹,变色,讼之致祸。 郑 子公 染指魭羹之类是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簞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寧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
(2).用豆煮成的糊状食品。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宾婚相召,则豆羹白饭。”词语解释:铏羹 拼音:xíng gēng
古祭祀时盛在铏器中的调以五味的羹。《周礼·天官·亨人》:“祭祀,共大羹、鉶羹。宾客亦如之。” 贾公彦 疏:“云‘鉶羹’者,皆是陪鼎膷肿膮,牛用藿,羊用苦,豕用薇,调以五味,盛之於鉶器,即谓之鉶羹。”《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周宗庙乐府舞辞》:“振其鼗鼓,洁以鉶羹。” 清 毛奇龄 《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三:“又将鼎肉入之小鼎,而和菜作羹,所谓鉶羹也。”词语解释:榆羹 拼音:yú gēng
用榆荚和榆面煮成的羹。 唐 韦应物 《清明日忆诸弟》诗:“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词语解释:忆莼羹 拼音:yì chún gēng
犹忆莼鲈。 宋 陆游 《芒屦》诗:“清秋故不远,回首忆蒓羹。”词语解释:颉羹 拼音:jiá gēng
相传 汉高祖 微时,常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与客来。刮釜底,佯为羹尽,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有羹, 高祖 由此怨其嫂。及称帝,乃封其子为 颉羹侯 ,以示不忘旧怨。见《史记·楚元王世家》。后以“頡羹”为讥人吝啬之典。 元 李俊民 《代乐仲和张温甫处督米》:“欲向 田文 弹鋏去,恐因丘嫂頡羹还。” 清 赵翼 《友人以家难系狱论罪悼之》诗:“事异頡羹衔嫂怨,情同冒刃代兄行。”词语解释:絮羹 拼音:xù gēng
加盐、梅于羹中以调味。《礼记·曲礼上》:“毋絮羹。” 郑玄 注:“絮,犹调也。” 孔颖达 疏:“毋絮羹者,絮谓就食器中调和盐梅也。若得主人羹,更於器中调和,是嫌主人食味恶也。”词语解释:蛇羹 拼音:shé gēng
用蛇肉所作之羹。 前蜀 贯休 《送人之岭外》诗:“小店蛇羹黑,空山象粪枯。” 宋 朱彧 《萍洲可谈》:“ 广南 人食虵,市中鬻蛇羹。”词语解释:藿羹
豆叶煮成的菜羹。指古代平民吃的粗菜词语解释:食羹 拼音:shí gēng
指羹汤一类食物。词语解释:戛羹 拼音:jiá gēng
《史记·楚元王世家》:“始 高祖 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櫟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 高祖 由此怨其嫂。及 高祖 为帝,封昆弟,而 伯 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 高祖 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於是乃封其子 信 为 羹頡侯 。”后因称嫂为“戛羹”。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兄弟》:“常谈谓嫂曰戛羹。”词语解释:啜羹 拼音:chuò gēng
《战国策·中山策》:“ 乐羊 为 魏 将,攻 中山 。其子时在 中山 , 中山 君烹之,作羹致於 乐羊 。 乐羊 食之。”后因以“啜羹”为残忍而不仁慈的典故。《后汉书·公孙述传》:“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 宋 黄庭坚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之二:“啜羹不如放麑, 乐羊 终愧 巴西 。”词语解释:东坡羹 拼音:dōng pō gēng
指 苏轼 所烹调的一种菜羹。 宋 苏轼 《东坡羹颂》引:“东坡羹,盖 东坡居士 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薺,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在菜汤中,入生米为糝。” 宋 苏轼 《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诗:“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谁知南 粤 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嗜羶腥。”词语解释:碧涧羹 拼音:bì jiàn gēng
用芹菜、芝麻、茴香、盐等制成的羹。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二:“鲜鯽银丝膾,香芹碧涧羹。”按, 宋 林洪 《山家清供》卷上:“荻芹取根,赤芹取叶与茎,俱可食。二月三月作羹时采之。洗浄,入汤焯过,取出,以苦酒研芝蔴,入盐少许,与茴香渍之,可作葅。惟瀹而羹之者,既清而馨,犹碧涧然。”词语解释:骨董羹 拼音:gǔ dǒng gēng
取鱼肉蔬菜等杂混烹制而成的羹。 宋 苏轼 《仇池笔记·盘游饭谷董羹》:“ 罗浮 颖老 取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 宋 范成大 《素羹》诗:“氊芋凝酥敌 少城 ,土藷割玉胜 南京 。合和二物归藜糝,新法儂家骨董羹。” 明 李东阳 《谢邵地官汝学馈陶鼎次韵》:“茅柴火底春风软,骨董羹中滋味长。”词语解释:鼋羹 拼音:yuán gēng
(1).《史记·郑世家》:“ 楚 献黿于 灵公 。 子家 、 子公 将朝 灵公 , 子公 之食指动,谓 子家 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 灵公 进黿羹, 子公 笑曰:‘果然!’ 灵公 问其笑故,具告 灵公 。 灵公 召之,独弗予羹。 子公 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后因以“黿羹”指精美的食物。 元 方回 《寓杭久无诗长至后偶赋怀归五首呈仁近仲实》之四:“归与儿曹煮春薺,故应有味胜黿羹。”
(2).比喻精美的东西。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及再覈视,其寻常经史之外,不过坊间俗板滥恶文集耳。黿羹、鴞炙,一纸不可得也。”参见“ 黿鼎 ”。
词语解释:鼋鼎 拼音:yuán dǐng
春秋 楚 人献鼋于 郑灵公 ,公以享诸大夫。 子公 ( 公子宋 )入,先动食指,公闻而弗与。 子公 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史记·郑世家》。后用以为典。 宋 范成大 《河豚叹》:“黿鼎 子公 怒,羊羹 华元 衄。” 宋 陆游 《杂咏园中果子》之三:“黿鼎若为占食指,麴车未用堕馋涎。”词语解释:遗羹 拼音:yí gēng
郑庄公 因 共叔段 之事,与其母不和。一次 庄公 赐食 颍考叔 , 考叔 故意舍不得吃肉。 庄公 问其原因,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庄公 为之感动,遂与母和好。事见《左传·隐公元年》。后以“遗羹”为赞颂孝道之典。 宋 王禹偁 《乞赐终南山人种放孝赠表》:“比 考叔 之遗羹,一时小惠;较 郑均 之义穀,千古同涂。”词语解释:术羹 拼音:shù gēng
用术制成的羹。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一:“ 洛阳 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杨花粥;端午,术羹艾酒,以花丝楼阁插髩,赠遗避瘟扇。”词语解释:谷董羹 拼音:gǔ dǒng gēng
一种杂煮的饮食。《历代诗话》卷五九引 宋 陆道士 诗:“投醪谷董羹锅里,闕窖盘游饭盌中。” 宋 苏轼 《仇池笔记·盘游饭谷董羹》:“ 罗浮 颖老 取凡饮食杂烹之,名谷董羹。”词语解释:陈羹 拼音:chén gēng
过时的羹汤。指陈腐之物。 清 钱谦益 《宋子建〈遥和集〉序》:“虽其駢花丽叶,餘波綺丽,亦将化为陈羹涂饭,而矧其諓諓者乎?” 清 魏源 《公羊春秋论下》:“ 清 兴百有餘年……于以扩清诸儒据赴告、据 左氏 、据《周官》之积蔀,箴砭众説无日月、无名字、无褒贬之陈羹。”词语解释:尘羹 拼音:chén gēng
“尘饭涂羹”之省。 清 黄遵宪 《初闻京师义和团事感赋》诗:“儘将儿戏尘羹事,付与尸居木偶人。” 陶曾佑 《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昌明暗线,诱掖国民,慎毋弁髦视之,尘羹弃之,鄙琐忽之。” 黄人 《〈清文汇〉序》:“而攄词幽雅,穷理则吐尘羹,订古则谢餖飣。”词语解释:年羹 拼音:nián gēng
过年时吃的羹汤。 明 杜岕 《元旦》诗:“称心分岁火,绕膝送年羹。”词语解释:瓠羹 拼音:hù gēng
见“ 瓠叶羹 ”。
词语解释:瓠叶羹 拼音:hù yè gēng
用瓠叶等煮成的浓汁食品。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羹臛法》:“作瓠叶羹法:用瓠叶五斤,羊肉三斤,葱二升,盐蚁五合,口调其味。”亦省作“ 瓠羹 ”。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旧京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煮槃案,亦復擅名。如…… 徐 家瓠羹, 郑 家油饼, 王 家乳酪。”词语解释:鹄羹 拼音:hú gēng
《楚辞·天问》“缘鵠饰玉、后帝是饗” 汉 王逸 注:“后帝,谓 殷汤 也。言 伊尹 始仕,因缘烹鵠鸟之羹,脩玉鼎,以事於 汤 。”后以“鵠羹”指御赐的美食。 宋 梅尧臣 《赐食》诗:“玉饌满盘来禁裡,鵠羹分鼎下天中。”词语解释:豉羹 拼音:chǐ gēng
即豆豉。 清 钱芳标 《击鲜行》:“麴米渍成鱘枕脆,豉羹调出篛腴新。”参见“ 豆豉 ”。
词语解释:豆豉 拼音:dòu chǐ
一种豆制食品。一般用大豆或黑豆蒸煮以后,经发酵制成,多用于调味。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豉》“作麦豉法”自注:“香美乃胜豆豉。” 杨明显 《故都风味小吃》:“它(指卤煮小肠)的作法是……用清水淘洗几次,然后用一百度开的沸水煮,配上去腥味的八角茴香,花椒大料瓣儿,快熟时再放落上好的口蘑酱油,豆豉。”词语解释:玉叶羹 拼音:yù yè gēng
菜肴名。 宋 苏轼 《上巳日出游随所见作句》:“故人餽我玉叶羹,水冷烟消谁为煮。” 明 孔迩 《云蕉馆纪谈》:“ 陈有谅 宫中有 桑妃 者, 陈 所至爱,喜食玉叶羹,以 西山 罗汉菜及 曲江 金花鱼为之。”词语解释:胾羹 拼音:zì gēng
肉汤。《诗·鲁颂·閟宫》:“毛炰胾羹,籩豆大房。” 南朝 梁 江淹 《学梁王兔园赋》:“青黏黄粱,臛鳖胾羹。” 宋 王得臣 《麈史·论文》:“《楚辞·招魂》、《大招》,其末盛称洞房翠帷之饰,美颜秀领之列,琼浆胾羹之烹,新歌 郑 卫 之娱。”词语解释:肉羹 拼音:ròu gēng
用肉作成的浓汤。《汉书·王莽传下》:“ 莽 闻城中飢饉,以问 业 。 业 曰:‘皆流民也。’乃市所卖粱飰肉羹,持入视 莽 曰:‘居民食咸如此。’ 莽 信之。”《后汉书·刘宽传》:“夫人欲试 宽 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飜污朝衣。”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人生夜叉》:“﹝夜叉﹞后遇持肉羹者,即飞出夺而食之。”词语解释:豺羹 拼音:chái gēng
用豺肉煮成的羹汤。《楚辞·大招》:“内鶬鸽鵠,味豺羹只。” 王逸 注:“言宰夫巧於调和,先定甘酸,乃内鶬鸽黄鵠,重以豺肉,故羹味尤美也。” 明 黄道周 《壬午七夕题于三宿岩》诗:“浆酒一簸扬,龙脯味豺羹。”词语解释:卯羹 拼音:mǎo gēng
兔肉羹。 宋 陶穀 《清异录·馔羞》:“其家故书中尚有食帐,今择奇异者略记……卯羹。”原注:“纯兔。”词语解释:谄羹 拼音:chǎn gēng
谓以烹调羹汤取悦于人。典出《史记·殷本纪》:“ 伊尹 名 阿衡 , 阿衡 欲奸(干) 汤 而无由,乃为 有莘氏 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説 汤 ,致于王道。” 唐 柳宗元 《天对》:“空桑鼎 殷 ,諂羹厥鵠。”词语解释:脯羹 拼音:fǔ gēng
肉羹;肉汁。《礼记·内则》:“脯羹兔醢。” 孔颖达 疏:“‘脯羹兔醢’者,脯羹即上析脯为羹,以兔醢配之。”词语解释:分我杯羹 拼音:fēn wǒ bēi gēng
语出《史记·项羽本记》:“当此时, 彭越 数反 梁 地,絶 楚 粮食, 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 太公 其上,告 汉王 曰:‘今不急下,吾烹 太公 。’ 汉王 曰‘吾与 项羽 俱北面受命 怀王 ,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桮,即“杯”。后谓从他人那里分享利益为“分我杯羹”。 黄小配 《大马扁序》:“徒希望於首领赐环之后,而分我以一杯羹,然卒以是而流离海外,客囊羞涩,终其身有不能归见父母妻子者矣。”参见“ 分羹 ”。
词语解释:分羹 拼音:fēn gēng
借指父子不和,没有情义。《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六年》:“夫孝於其亲,岂不慈於其子!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嗤鄙·衍圣公》:“今公不知何故久居赐第,数年不归。或云父子不咸,恐有分羹之祸,以此避地,未知信否。”参见“ 分我杯羹 ”。
词语解释:分我杯羹 拼音:fēn wǒ bēi gēng
语出《史记·项羽本记》:“当此时, 彭越 数反 梁 地,絶 楚 粮食, 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 太公 其上,告 汉王 曰:‘今不急下,吾烹 太公 。’ 汉王 曰‘吾与 项羽 俱北面受命 怀王 ,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桮,即“杯”。后谓从他人那里分享利益为“分我杯羹”。 黄小配 《大马扁序》:“徒希望於首领赐环之后,而分我以一杯羹,然卒以是而流离海外,客囊羞涩,终其身有不能归见父母妻子者矣。”参见“ 分羹 ”。词语解释:佩羹 拼音:pèi gēng
方言。鱼鳔。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卷二:“ 丁正臣 賫玉腴来馆中, 沉景休 云: 福州 人谓之珮羹,鱼脬也。”词语解释:赐床调羹
唐 李阳冰 《〈唐李翰林草堂集〉序》:“ 天宝 中,皇祖下詔,徵就 金马 ,降輦步迎,如见 綺 皓。以七宝牀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后世即以“赐牀调羹”谓 唐 诗人 李白 见知于 玄宗 。词语解释:千里莼羹
见“ 千里蓴羹 ”。词语解释:千里莼羹 拼音:qiān lǐ chún gēng
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 诣 王武子 , 武子 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 陆 曰:‘卿 江东 何以敌此?’ 陆 曰:‘有 千里 蓴羹,但未下盐豉耳!’” 千里 ,湖名,在 江苏 溧阳县 。蓴羹,用蓴菜煮的汤。原为具有 吴 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 千里蒓羹 ”。 金 王渥 《驿口桥看白莲》诗:“百年蓬鬢关心切, 千里 蒓羹与愿违。”亦省作“ 千里蓴 ”。 唐 杜甫 《赠别贺兰铦》诗:“我恋 岷山 芋,君思 千里 蓴。”参阅《晋书·陆机传》、 宋 曾三异 《因话录·莼羹》。词语解释:菁羹 拼音:jīng gēng
菁菜羹。亦泛指穷人所食的粗菜。 南朝 梁 萧秀 《为荆州刺史下教》:“或橡饭菁羹,惟日不足;或葭墙艾席,乐在其中。” 唐 陆龟蒙 《幽居赋》:“橡饭菁羹,笑谋生之太简。” 清 唐孙华 《夏月盛暑贫甚戏作》诗之一:“菁羹糲饭吾能给,若比 焦先 未是穷。”词语解释:吃闭门羹 拼音:chī bì mén gēng
羹:流汁食品。吃闭门羹,比喻串门时,主人不在家,被拒绝进门或受其他冷遇词语解释:麦饭豆羹
指农家的粗菜便饭词语解释:蛋羹 拼音:dàn gēng
鲜蛋去壳打成糊状,加入适当的水和佐料,蒸成的食物词语解释:蜩螗沸羹 拼音:tiáo táng fèi gēng
《诗·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后因以“蜩螗沸羹”形容声音嘈杂喧闹,好像蝉噪、水滚、羹沸一样。常以喻纷扰不宁。 清 钱谦益 《贺文司理诗册序》:“於是小人抵隙,遂如蜩螗沸羹。” 清 戴名世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 泰昌 、 天启 间,红丸之役,移宫之役,中朝相争,如蜩螗沸羹,与梃击号为三案。”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 民国 现状,蜩螗沸羹,事实章章,不可掩蔽。”亦省作“ 蜩羹 ”。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四:“嗣以和战聚讼,廷议蜩羹,孤军莫援,公卒身受数十创以殉,天下痛之。”词语解释:蜩羹 拼音:tiáo gēng
见“ 蜩螗沸羹 ”。
词语解释:蜩螗沸羹 拼音:tiáo táng fèi gēng
《诗·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后因以“蜩螗沸羹”形容声音嘈杂喧闹,好像蝉噪、水滚、羹沸一样。常以喻纷扰不宁。 清 钱谦益 《贺文司理诗册序》:“於是小人抵隙,遂如蜩螗沸羹。” 清 戴名世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 泰昌 、 天启 间,红丸之役,移宫之役,中朝相争,如蜩螗沸羹,与梃击号为三案。”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 民国 现状,蜩螗沸羹,事实章章,不可掩蔽。”亦省作“ 蜩羹 ”。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四:“嗣以和战聚讼,廷议蜩羹,孤军莫援,公卒身受数十创以殉,天下痛之。”词语解释:血蒜羹 拼音:xuè suàn gēng
用禽畜的血加大蒜煮成的羹,食之可使身体发热。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弘正 曰:‘不可。今旦犯冷,已买血蒜羹餐矣!’”词语解释:血羹 拼音:xuè gēng
用禽、畜的血做成的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参军 张伯瑜 諮公言:向为血羹,频不能就。”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其餘小酒店,亦卖下酒如煎鱼、鸭子、炒鷄兔、煎燠肉、梅汁、血羹、粉羹之类。”词语解释:造羹 拼音:zào gēng
(1).制作浓汤。 唐 苑咸 《为李林甫谢赐鱼状》:“内品官 叶惠仙 至,奉宣圣旨,赐臣魴鱼一盘,仍便令造羹。”
(2).一种琉璃碗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食店》:“吾辈入店,则用一等琉璃浅稜椀,谓之‘碧椀’,亦谓之‘造羹’。”词语解释:遥指空中雁做羹 拼音:yáo zhǐ kōng zhōng yàn zuò gēng
喻虚情假意。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都只待遥指空中雁做羹,那个肯为朝廷。”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腾腾、再不消停,抵多少遥指空中雁做羹。”词语解释:鹿羹 拼音:lù gēng
烧熟的带汁鹿肉块。 汉 黄宪 《天禄阁外史·君赐》:“ 鲁王 以鹿羹餽徵君,徵君谓使者曰:‘ 宪 有疾,不能陈谢,亦不敢尝。’”词语解释:甘豆羹
一种甜豆羹词语解释:驼羹 拼音:tuó gēng
用驼峰或驼蹄做的羹。 清 吴伟业 《雪中遇猎》诗:“金鵞箭褶袍花溼,挏酒驼羹马前立。”词语解释:鳝羹 拼音:shàn gēng
亦作“鱓羹”。 鳝鱼肉烹煮的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 江陵 刘氏 ,以卖鱓羹为业。”词语解释:鲊羹 拼音:zhǎ gēng
用腌鱼做的羹。 清 黄遵宪 《番客篇》:“千里封鮓羹,絶域通枸酱。”词语解释:鲍羹 拼音:bào gēng
用腌鱼做的羹汤。 汉 焦赣 《易林·豫之小畜》:“蝙蝠夜藏,不敢昼行。酒为酸浆,魴臰鲍羹。”词语解释:鸭羹 拼音:yā gēng
即鸭臛。词语解释:鸭脚羹 拼音:yā jiǎo gēng
菜羹名。用鸭脚葵的花制成,故称。 宋 林洪 《山家清供》卷下:“鸭脚羹:葵,似今蜀葵。丛短而叶大以倾阳,故性温。其法与羹菜同。《豳风·六月》所烹者,是也…… 白居易 诗云:‘禄米麞牙稻,园蔬鸭脚葵。’因名。”词语解释:橡饭菁羹 拼音:xiàng fàn jīng gēng
以橡实作饭,芜菁为羹。泛指饮食粗劣。《梁书·安成王秀传》:“或橡饭菁羹,惟日不足;或葭墙艾席,乐在其中。” 唐 陆龟蒙 《幽居赋》:“橡饭菁羹,笑谋生之太简。”词语解释:闭门羹 拼音:bì mén gēng
(1).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迷香洞》:“ 史凤 , 宣城 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谓仅作羹待客而不与相见。后指拒客进门,不与相见。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品艳》:“不见者三年,拟重访之,恐其效闭门羹故事。”《小说月报》1981年第1期:“ 小邹 准是吃过几次闭门羹,当然不来了。”
(2).泛指对某事拒绝商谈。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五:“他说 广州 的报刊实在太多了,应该取缔一下才行。这样,先给我一杯闭门羹,使我连开口的余地都没有了。”词语解释:不乃羹 拼音:bù nǎi gēng
古 交趾 食品名。一种用羊、鹿、鸡、猪肉等连骨熬制的浓汤。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 交趾 之人,重不乃羹。羹以羊鹿鸡猪肉和骨,同一釜煮之,令极肥浓。漉去肉,进葱薑,调以五味,贮以盆器,置之盘中。”词语解释:鼠屎污羹 拼音:shǔ shǐ wū gēng
比喻加进了不好的东西,从而破坏了原来美的事物。 宋 孙觌 《跋吴省元真赞》:“ 吴公 前辈盛德,予宿昔所敬慕,製一偈自赞,皆佛菩萨语,啟诵三过,欲下一句而家有识真者,恐得鼠屎污羹之誚。”词语解释:三蛇羹 拼音:sān shé gēng
广东 名菜。以三种毒蛇肉制成的羹。 大木 《三蛇羹》:“ 广东 香山 一带,多畜蛇为羹。其最毒者,首巨而扁,能挺立而逐人,次则黑白之纹间杂,又次之则纯黑。凡为羹,必合此三蛇,去皮而取其肉,和以五味。”词语解释:龙羹 拼音:lóng gēng
龙肉所作之羹。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汉 元和 元年大雨,有一青龙堕於宫中,帝命烹之,赐羣臣龙羹各一杯,故 李尤 《七命》曰:‘味兼龙羹。’”词语解释:七宝羹 拼音:qī bǎo gēng
旧俗,农历正月初七日采七种菜蔬拌和米粉作羹,称“七宝羹”。 清 黄景仁 《人日集翁学士覃溪诗境斋》诗:“艳以三阳节,分来七宝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