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羔雁 拼音:gāo yàn
亦作“ 羔鴈 ”。
(1).小羊和雁。古代用为卿、大夫的贽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卿执羔,大夫执雁。” 郑玄 注:“羔,小羊,取其羣而不失其类。雁,取其候时而行。” 汉 班固 《白虎通·文质》:“卿大夫贄,古以麑鹿,今以羔雁。”
(2).用作征召、婚聘、晋谒的礼物。《后汉书·陈纪传》:“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羔鴈成群。” 晋 傅玄 《艳歌行有女篇》:“媒氏陈素帛,羔雁鸣前堂。” 唐 杨炯 《杜袁州墓志》:“ 太丘 之门,执其羔雁。” 清 龚自珍 《与人笺》:“然犹有可言者,曰致其羔雁,而甲乙其时艺,则亦举业之师也。”词语解释:羔羊 拼音:gāo yáng
(1).小羊。《诗·豳风·七月》:“朋酒斯饗,曰杀羔羊。” 唐 杜甫 《杜鹃》诗:“鸿鴈及羔羊,有礼太古前。”
(2).《诗·召南》篇名。因《羔羊》诗序曰:“羔羊,鹊巢之功致也。 召南 之国化 文王 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故后用以称美士大夫操行洁白、进退有节。《汉书·儒林传·张山拊》:“德配 周 召 ,忠合羔羊。”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立朝则以砥矢为操,居己则以羔羊为节。”词语解释:羔儿 拼音:gāo ér
即羊羔酒。 宋 陆游 《醉中作》诗:“名醖羔儿拆密封,香粳玉粒出新舂。”参见“ 羊羔 ”。
词语解释:羊羔 拼音:yáng gāo
(1).小羊。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羊羔乳食其母。”
(2).羊胎。《红楼梦》第四九回:“头一样是牛乳蒸羊羔, 贾母 就説:‘这是我们有年纪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吃不得。’”
(3).酒名。 元 宋伯仁 《酒小史》:“ 汾州 乾和酒, 山西 羊羔酒。”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一壁厢添上兽炭,他把那羊羔来浅注。” 明 唐寅 《醉扶归·冬景》曲:“懒安排锦帐饮羊羔,只思量玉手拈蓍草。”词语解释:羔裘 拼音:gāo qiú
用紫羔制的皮衣。古时为诸侯、卿、大夫的朝服。《诗·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论语·乡党》:“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刘宝楠 正义:“ 郑 注云:‘緇衣羔裘,诸侯视朝之服,亦卿、大夫、士祭於君之服。’……经传凡言羔裘,皆谓黑裘,若今称紫羔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孙叔敖 ﹞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词语解释:羔儿酒 拼音:gāo ér jiǔ
即羊羔酒。 宋 苏轼 《二月三日点灯会客》诗:“试开 云梦 羔儿酒,快泻 钱塘 药玉船。” 宋 刘过 《鹧鸪天》词:“一杯自劝羔儿酒,十幅销金暖帐笼。”参见“ 羊羔 ”。
词语解释:羊羔 拼音:yáng gāo
(1).小羊。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羊羔乳食其母。”
(2).羊胎。《红楼梦》第四九回:“头一样是牛乳蒸羊羔, 贾母 就説:‘这是我们有年纪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吃不得。’”
(3).酒名。 元 宋伯仁 《酒小史》:“ 汾州 乾和酒, 山西 羊羔酒。”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一壁厢添上兽炭,他把那羊羔来浅注。” 明 唐寅 《醉扶归·冬景》曲:“懒安排锦帐饮羊羔,只思量玉手拈蓍草。”词语解释:羔子 拼音:gāo zǐ
(1).初生小羊。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羖羊,但留母一日。寒月者,内羔子坑中。日夕,母还,乃出之。”
(2).指某些兽类的幼崽。如:兔羔子;鹿羔子。
(3).俗用作骂人语。《红楼梦》第七回:“没良心的忘八羔子,瞎充管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那姓 朱 的还在那里羔子、王八蛋的乱駡。”词语解释:羔皮 拼音:gāo pí
小羊、小鹿等的毛皮。词语解释:羔币 拼音:gāo bì
小羊和帛,古代行聘问时用的礼品。亦泛指礼物。《后汉书·周燮传》:“ 安帝 以玄纁羔币聘 燮 及 南阳 冯良 ,二郡各遣丞掾致礼。” 清 邓显鹤 《船山遗书目录序》:“顾诸君子肥遯自甘,声名益炳,羔币充庭,干旌在野。”词语解释:羔羊素丝 拼音:gāo yáng sù sī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毛 传:“小曰羔,大曰羊。素,白也。紽,数也。古者素丝以英裘,不失其制。大夫羔裘以居。” 孔颖达 疏:“ 毛 以为 召南 大夫皆正直节俭。言用羔羊之皮以为裘,缝杀得製,素丝为英饰,其紽数有五。既外服羔羊之裘,内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从公门入私门,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动而有法,可使人踪跡而效之。言其行服相称,内外得宜。”后因以“羔羊素丝”称誉士大夫正直节俭、内德与外仪并美。 明 唐顺之 《与吕通竹屿书》:“用于世则为羔羊素丝之风,不用于世则励蔬食饮水之志。”亦省作“ 羔丝 ”。 清 龚自珍 《国朝春曹题名记序》:“此诸前辈秉心渊雅,用羔丝退食之暇辑是书之志也。”词语解释:羔犊 拼音:gāo dú
小羊和小牛。常比喻弱的一方。《汉书·邹阳传》:“夫以区区之 济北 而与诸侯争彊,是以羔犊之弱而扞虎狼之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若庙筭既内不揆德进取,又外不量力,犹轻羽之没洪鑪,飞雪之委沸鑊,朝菌之试干将,羔犊之犯虣虎也。”词语解释:羔丝 拼音:gāo sī
见“ 羔羊素丝 ”。
词语解释:羔羊素丝 拼音:gāo yáng sù sī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毛 传:“小曰羔,大曰羊。素,白也。紽,数也。古者素丝以英裘,不失其制。大夫羔裘以居。” 孔颖达 疏:“ 毛 以为 召南 大夫皆正直节俭。言用羔羊之皮以为裘,缝杀得製,素丝为英饰,其紽数有五。既外服羔羊之裘,内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从公门入私门,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动而有法,可使人踪跡而效之。言其行服相称,内外得宜。”后因以“羔羊素丝”称誉士大夫正直节俭、内德与外仪并美。 明 唐顺之 《与吕通竹屿书》:“用于世则为羔羊素丝之风,不用于世则励蔬食饮水之志。”亦省作“ 羔丝 ”。 清 龚自珍 《国朝春曹题名记序》:“此诸前辈秉心渊雅,用羔丝退食之暇辑是书之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