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罽裘 拼音:jì qiú
古代一种外来的毛织品制成的衣裘。又称罽宾裘。 晋 傅玄 《傅子·阙题》:“ 谢旗 房陵 都尉,战有功, 太祖 赐 旗 罽裘、豹裀。” 唐 杜牧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诗:“赠以 蜀 马箠,副之 胡 罽裘。” 宋 王安石 《送郑叔熊归闽》诗:“黄尘雕罽裘,逆旅同逼仄。” 李壁 注:“ 罽宾 裘、 日本 裘,皆以外国得名。”参见“ 罽宾 ”。
词语解释:罽宾 拼音:jì bīn
(1). 汉 魏 时西域国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作“迦湿弥罗”。即今之 克什米尔 。
(2). 唐 代西域国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作“迦毕试”。约今 卡菲里斯坦 地方至 喀布尔河 中下游之间。词语解释:罽庭 拼音:jì tíng
指北方少数民族的朝廷。因使用罽幕,故称。 宋 梅尧臣 《送石昌言舍人使匈奴》诗:“闻到罽庭尤苦寒,译言揉耳不讥弹。” 宋 梅尧臣 《丁端公北使》诗:“罽庭观拜舞,不似 未央 中。”词语解释:罽宾 拼音:jì bīn
(1). 汉 魏 时西域国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作“迦湿弥罗”。即今之 克什米尔 。
(2). 唐 代西域国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作“迦毕试”。约今 卡菲里斯坦 地方至 喀布尔河 中下游之间。词语解释:罽毯 拼音:jì tǎn
毛毯。《宋史·礼志十六》:“凡大宴,宰相、使相坐以绣墩;参知政事以下用二蒲墩,加罽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及归,则自门达堂,悉以罽毯贴地,百千笼烛,灿列如锦。”词语解释:罽茵 拼音:jì yīn
毛毯。 唐 张说 《安乐郡主花烛行》:“罽茵饰地承琱履,花烛分阶移锦帐。”词语解释:罽衣 拼音:jì yī
毛织物制的衣服。《周礼·春官·司服》“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毳,罽衣也。”词语解释:罽绣 拼音:jì xiù
绣花毛毡。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罽绣弇汗,垂珥胡鲜。”词语解释:罽幕 拼音:jì mù
亦作“ 罽幙 ”。 毛毡制的帐幕。《后汉书·南匈奴传论》:“破龙祠,焚罽幕,阬十角,梏閼氏,铭功封石,倡呼而还。”词语解释:罽帻 拼音:jì zé
毛织物制的头巾。《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坚 常著赤罽幘。”词语解释:罽帐 拼音:jì zhàng
罽幕。《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横分单于,屠裂百蛮,烧罽帐,繫閼氏,燔 康居 ,灰珍奇。”词语解释:罽车 拼音:jì chē
有毛毡帷幕的坐车。《新唐书·石雄传》:“旦登 振武 城望之,见罽车十餘乘,从者朱碧衣,谍者曰:‘公主帐也。’”词语解释:罽锦 拼音:jì jǐn
有花纹的毛织物。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罽锦丽而且坚。”《宋史·外国传三·高丽》:“ 高丽 进奉使礼宾卿 崔元信 等入见,贡罽锦衣褥。”词语解释:罽袍公子 拼音:jì páo gōng zǐ
犹言纨袴子弟。 前蜀 韦庄 《立春》诗:“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