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粉署 拼音:fěn shǔ
即粉省。尚书省的别称。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雾雨银章涩,馨香粉署妍。” 唐 牛僧孺 《席上赠刘梦得》诗:“粉署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 清 朱彝尊 《送叶参议映榴督储楚中》诗:“道山槖笔入,粉署含香趋。”词语解释:郎署 拼音:láng shǔ
(1). 汉 唐 时宿卫侍从官的公署。 明 清 称京曹为郎署。《汉书·爰盎传》:“上幸 上林 ,皇后、 慎夫人 从。其在禁中,常同坐。及坐,郎署长布席, 盎 引却 慎夫人 坐。” 颜师古 注:“ 苏林 曰:‘郎署, 上林 中直卫之署也。’ 如淳 曰:‘ 盎 时为中郎将,天子幸署,豫设供帐待之。’”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卷五:“郎者,当时宿卫之官,非谓趣衣小吏;署者,部署之所……郎署,并是郎官之曹局耳。” 唐 杨炯 《浑天赋》:“ 冯唐 入於郎署也,两君而未识; 扬雄 在於 天禄 也,三代而不迁。” 明 刘基 《感兴》诗:“漫説 汉 庭思 李牧 ,未闻郎署遣 冯唐 。” 清 方文 《闻从子蛟峰补济宁兵宪寄此》诗:“旅食京华方十暑,栖迟郎署亦三霜。”
(2).代称皇帝的宿卫、侍从官。《后汉书·马融传》:“ 安帝 亲政,召还郎署,復在讲部。”《文选·李密〈陈情表〉》:“且臣少仕伪朝,歷职郎署。” 张铣 注:“郎署,尚书郎。”《南史·陆琼传》:“﹝ 琼 ﹞识具优敏,文史足用,进居郎署,岁月过淹。” 清 戴名世 《刘退庵先生稿序》:“先生以进士起家,歷官郎署,非其好也。”词语解释:玉署 拼音:yù shǔ
(1).官署的美称。 南朝 梁 刘孝绰 《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终朝守玉署,方夜劳石扉。”《南史·恩幸传论》:“门同玉署,家号金穴。” 宋 杨万里 《送丁子章将漕湖南》诗之三:“看渠还玉署,老我正归耕。” 王闿运 《丁文诫诔》:“光旧德而文通,宜早翔於玉署。”
(2).指玉堂。翰林院别称。 唐 吴融 《闻李翰林游池上有寄》诗:“花飞絮落水和流,玉署词臣奉詔游。” 元 邓元原 《贺圣节表》:“名叨玉署,目极璇霄。” 明 王洪 《留别孙孟博》诗:“草庐晦跡怜君老,玉署登名愧我先。”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惟 康熙 六年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 索尼 ,既未与金甌之卜,亦不由玉署而来,予謚‘文忠’,实为异数。”
(3).指玉宫,道观。 唐 王勃 《九成宫东台山池赋》:“若夫金臺妙境,玉署仙居。” 宋 陶穀 《清异录·兽》:“道家流书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忌。”词语解释:公署 拼音:gōng shǔ
古代官员办公的处所。后多以称公务员等办公的处所。 唐 韩偓 《寄远》诗:“孤竹亭亭公署寒,微霜凄凄客衣单。”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忽一日,杂役兵士於公署壁题之曰:‘无了期,无了期!营基纔了又仓基!’”《清史稿·礼志五》:“﹝ 嘉庆 ﹞十年,帝……復以祭器乖误,革 盛京 礼部侍郎 世臣 职。因諭‘ 丰 沛 旧都,大臣不应忘却’。下其諭各公署,其重祀如此。” 沉从文 《失业》:“那县公署传达会打官腔说你‘延误公事’。”词语解释:三署 拼音:sān shǔ
汉 时五官署、左署、右署之合称。《后汉书·和帝纪》:“引三署郎召见禁中。”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 唐 沉佺期 《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诗:“明朝题 汉 柱,三署有光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 杨雄 为侍郎,乃三署郎,非尚书郎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词语解释:仙署 拼音:xiān shǔ
仙官办事之所。借称道教祠观。 元 倪瓒 《张尊师祠醮感致瑞鹤》诗:“我识 白云君 ,尚友 赤松子 。仙署閟清严,社公随役使。”词语解释:禁署 拼音:jìn shǔ
宫中近侍官署。 唐 黄滔 《汉宫人诵洞箫赋赋》:“如鷰人人,却以词锋而励吻;雕龙字字,爰於禁署而飞声。”《旧唐书·路岩传》:“数年之间,出入禁署,累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新唐书·毕諴传》:“帝悦曰:‘吾将择能帅者,孰谓 颇 牧 在吾禁署?’” 明 高启 《谢友人惠兜罗被歌》:“诗人鹤骨欺霜稜,曾直禁署眠青綾。”词语解释:谏署 拼音:jiàn shǔ
谏官官署。《太平广记》卷二二四引 唐 康骈 《剧谈录·龙复本》:“时 永乐 萧相 寘 亦居諫署。”词语解释:兰署 拼音:lán shǔ
即兰台。指秘书省。 唐 卢照邻 《山庄休沐》诗:“兰署乘閒日,蓬扉狎遁栖。” 唐 李潜 《和主司王起》:“兰署崇资金色重,莲峯高唱玉音清。”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及太夫人令子艺成,学茂德馨,一举而搴芳兰署,再举而振藻彤庭。”参见“ 兰臺 ”。
词语解释:兰台 拼音:lán tái
(1). 战国 楚 台名。故址传说在今 湖北省 钟祥县 东。《文选·宋玉〈风赋〉序》:“ 楚襄王 游於 兰臺 之宫, 宋玉 、 景差 侍。” 李周翰 注:“ 兰臺 ,臺名。” 唐 张九龄 《登古阳云台》诗:“ 楚国 兹故都, 兰臺 有餘址。”
(2). 汉 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臺,掌图籍祕书。” 汉 焦赣 《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书,藏兰臺,虽遭溃乱,独不逢灾。”
(3).泛指宫廷藏书处。《南史·徐勉传》:“方领矩步之容,事灭於旌鼓;兰臺石室之典,用尽於帷盖。”
(4).指御史台。 汉 代的御史中丞掌管兰台,故称。《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 烧兰臺府署为战场。” 胡三省 注:“兰臺,御史臺也。”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辩》:“盖御史有两丞,其一在兰臺,谓之中丞。”又 东汉 时 班固 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光武本纪》,故史官亦称“ 兰臺 ”。
(5). 唐 代指秘书省。 唐 白居易 《秘书省中忆旧山》诗:“犹喜兰臺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臺类转蓬。” 冯浩 笺注:“《旧书·职官志》:秘书省, 龙朔 初改为兰臺, 光宅 时改为麟臺, 神龙 时復为秘书省。”
(6).相术家指鼻的左侧。《太清神鉴》卷二:“準头主富贵贫贱,百事吉凶……左为兰臺,右为廷尉。”《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 天纲 谓 淹 曰:‘公兰臺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 明 谢谠 《四喜记·诗礼趋庭》:“天庭忒恁低,地阁那曾伟,準头偏,兰臺、廷尉俱亏……恐今生虎榜姓难题。”
(7).道教指肝脏。《云笈七籤》卷十九:“经曰:‘肺为尚书,肝为兰臺,心为太尉公。’”词语解释:省署 拼音:shěng shǔ
旧指中央官署。《新唐书·班宏传》:“右僕射 崔寧 署兵部侍郎 刘迺 为上下考, 宏 不从,曰:‘今军在节度,虽有尺籍伍符,省署不校也。’”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子美 怀 薛据 云:‘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省署开文苑,沧浪忆钓翁。’ 据 之诗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貂帽腰舆》:“京师冬日,例用貂皮煖耳,每遇沍寒,上普赐内外臣工,次日俱戴以廷谢。惟近来主上息止此詔,业已数年,百寮出入省署,殊以为苦,而进阁辅臣为甚。”词语解释:柏署 拼音:bǎi shǔ
御史官署的别称。 唐 王昌龄 《宿灞上寄侍御璵弟》诗:“ 茅山 就一徵,柏署起三载。” 唐 钱起 《送河南陆少府》诗:“朝夕詔书还柏署,行看飞隼集高枝。”参见“ 柏臺 ”。
词语解释:柏台 拼音:bǎi tái
(1).御史台的别称。 汉 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其上。事见《汉书·朱博传》。后因以柏台称御史台。 清 时亦称按察使(臬台)为柏台。 唐 宋之问 《和姚给事寓直之作》:“柏臺迁鸟茂,兰署得人芳。” 宋 陆游 《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未移桑荫之淹,入总柏臺之峻。” 清 赵翼 《芷塘南回谒我于扬州喜赠》诗:“改官柏臺笔如帚,白简威声震朝右。”参阅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辨》。
(2). 柏梁台 的省称。 南朝 梁 江淹 《奏记南徐州新安王》:“ 齐 石即抚,无待 巴 人之唱; 柏臺 已构,寧俟不才之。” 唐 李峤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今日联章处,犹疑上 柏臺 。”词语解释:内署 拼音:nèi shǔ
(1).掌内府衣物的官署。《后汉书·殇帝纪》:“其减太官、导官、尚方、内署诸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 李贤 注:“内署,掌内府衣物。”
(2).指翰林院。因院设宫禁之内,故称。 唐 康骈 《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令狐相国 自 吴兴 郡守授司勋郎中,未居内署,初与学士候对,便以为有宰辅之才。” 宋 欧阳修 《谢对衣金带鞍辔马状》:“神都繁浩,常惧於旷官;内署凝严,遽叨於厕职。”词语解释:官署 拼音:guān shǔ
旧指政府机关。《汉书·霍光传》:“受璽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詔诸官署徵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唐 白居易 《和杨尚书罢相后夏日游永安水亭兼招本曹杨侍郎同行》:“遥爱翩翩双紫凤,入同官署出同游。” 明 何景明 《嗤盗文》:“孟冬始魄,永寧官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锡九》:“移时,至一官署,下车入重门,则母在焉。”词语解释:府署 拼音:fǔ shǔ
官署。《后汉书·宦者传序》:“府署第馆,棊列於都鄙。”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诗:“鶯避传呼起,花临府署明。”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郊 思之不已,即强就府署,愿一见焉。”词语解释:廨署 拼音:xiè shǔ
官署。 晋 左思 《吴都赋》:“营屯櫛比,廨署棊布。”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周庐綺合,廨署星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 长安 ﹞城内布列宗庙社稷,百官廨署,不使杂人居住。”词语解释:近署 拼音:jìn shǔ
与帝王接触密切的官署。 汉 孔融 《荐祢衡表》:“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后汉书·窦武传》:“ 武 乃白太后曰:‘故事,黄门常侍,但当给事省内,典门户,主近署财物耳。’”《三国志·吴志·华覈传》:“臣以愚蔽,误忝近署。”词语解释:曹署 拼音:cáo shǔ
犹官署。 唐 白居易 《初除主客郎中知制诰与王十一等同宿话旧》诗:“紫垣曹署荣华地,白髮郎官老丑时。” 明 李东阳 《〈屠丹山诗卷〉跋》:“二公并为吏户尚书,曹署相联接,篇章相倡答。”词语解释:金马署 拼音:jīn mǎ shǔ
西汉 时国家藏书处名。借指集书省、翰林院等机构。《文选·陆厥〈奉答内兄希叔〉》:“属叨 金马署 ,又点 铜龙门 。” 李善 注:“叨 金马署 ,谓为秀才也。《〈两都赋〉序》曰:‘内设 金马 、 石渠 之署。’” 宋 沉遘 《七言送沉景休知常州》:“使君去从 金马署 ,颜朱髮漆意气横。” 明 唐顺之 《送张学士归蜀省亲》诗:“曳履暂违 金马署 ,承欢遥入 锦官城 。”参见“ 金马 ”。
词语解释:金马 拼音:jīn mǎ
(1).金制的马匹。《汉书·张骞传》:“天子既好 宛 马,闻之甘心,使壮士 车令 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 宛王 贰师城 善马……﹝ 宛王 ﹞遂不肯予 汉 使。 汉 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
(2).指 金马门 。《文选·扬雄〈解嘲〉》:“ 公孙 创业於 金马 ,驃骑发跡於 祁连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公孙弘 对策於 金马门 。” 宋 叶适 《题费肃校书遗事》诗:“郤辞 金马 直,归卧 锡山 峯。”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若復使之待詔 金马 , 魏野 所谓断送老头皮也。”
(3).指 汉 代国家藏书之所。 汉 班固 《两都赋》序:“内设 金马 石渠 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 前汉 有 金马 、 石渠 , 后汉 有 兰臺 、 东观 。”
(4).指朝廷或帝都。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自家 章惇 ……鼠钻倖穴,因而位列铜螭;孤假权门,自此威行金马。” 康有为 《和临桂周黻卿翰林有感》:“蹉跎梦金马,感愴泣铜駞。”
(5).借指翰林院。亦指翰林。 宋 徐铉 《柳枝》词:“ 金马 词臣赋小诗,梨园弟子唱新词。” 明 何景明 《春雪诸翰林见过》诗之二:“置酒邀金马,开轩对玉珂。” 清 龚自珍 《洞仙歌》:“又七载低颜软尘红,向 金马 词场,讯他荣悴。”参见“ 金马玉堂 ”。
(6).我国 福建省 沿海 金门 、 马祖 两岛的并称。词语解释:清署 拼音:qīng shǔ
清要的官署。 宋 梅尧臣 《次韵和韩子华内翰于李右丞家移红薇子种学士院》:“丞相旧园移带土,侍臣清署看临除。”词语解释:严署 拼音:yán shǔ
森严的官署。 宋 柳永 《永遇乐》词:“风驰千骑,云拥双旌,向晓洞开严署。”词语解释:香署 拼音:xiāng shǔ
指京畿省台之类的官署。 唐 钱起 《过孙员外蓝田山居》诗:“不知香署客,谢病翠微间。” 明 何景明 《送刘西曹决狱畿内》诗:“香署含清旭,仙闈上白云。”词语解释:鳌署 拼音:áo shǔ
指翰林学士院。 宋 宋祁 《寒食假中作》诗:“鼇署侍臣贪出沐,珉糜珠馅愧颁宣。” 宋 陆游 《真珠帘》词:“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鸞臺鼇署。” 词语解释:神仙署 拼音:shén xiān shǔ
即控鹤府,也称奉宸府。 唐 宿卫近侍官署名, 武后 时置。 唐 卢照邻 《行路难》诗:“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 唐 宋之问 《景龙四年祠海》诗:“三入文史林,两拜神仙署。”参见“ 控鹤 ”。
词语解释:控鹤 拼音:kòng hè
(1).相传 周灵王 太子 王子乔 喜吹笙,学凤鸣,道士 浮丘公 接他上 嵩山 。三十年后,有人找到他,他说:叫我家里人在七月七日那天在 缑氏山 等我。到时候, 王子乔 骑着白鹤在山顶上向大家招手。见 汉 刘向 《列仙传·王子乔》。后因以“控鹤”指得道成仙。 晋 孙绰 《游天台赋》:“ 王乔 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躡虚。” 南朝 齐 孔稚珪 《褚先生伯玉碑》:“是以 子晋 笙歌,驭凤於天海; 王乔 云举,控鹤於玄都。”亦作“ 控鵠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休水 ﹞发侧 緱氏原 ,《开山图》谓之 緱氏山 也,亦云仙者升焉。言 王子晋 控鵠斯阜, 灵王 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
(2).宿卫近侍之官。 唐武后 尝置控鹤府,后改称奉宸府,寻废。 昭宗 时复置控鹤排马官。其后历代禁军亦有以控鹤为名者, 五代 有控鹤军; 宋 有控鹤监,亦设有控鹤军。参阅《新唐书·则天皇后纪》、《新唐书·兵志》、《新五代史·唐明宗纪》、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元史·世祖纪》。词语解释:衙署 拼音:yá shǔ
官署。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籍没二相之害》:“迨 江陵 籍没后,此第又入官为衙署矣。” 清 袁枚 《新齐谐·梁朝古冢》:“衙署旷荡,每夕人语譁然。” 鲁迅 《南腔北调集·沙》:“所以官僚虽然依靠朝廷,却并不忠于朝廷,吏役虽然依靠衙署,却并不爱护衙署。”词语解释:朝署 拼音:cháo shǔ
朝廷官署。 唐 韩愈 《送灵师》诗:“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遗贤。” 明 方孝孺 《代董学士表》:“髹几玉杖,法古制之多仪;奎画云章,锡佳名以怡老,朝署夸其荣幸,縉绅嘆此遭逢。”词语解释:宪署 拼音:xiàn shǔ
(1).犹宪衔。 唐 元稹 《王炅兼侍御史制》:“送迎新旧之际,不无夙夜之劳,言念功庸,宜升秩序,庸以宪署,命之崇班,特示加恩,匪用彝典。”参见“ 宪衔 ”。
(2).犹宪台。指御史之类的衙门。 宋 徐铉 《送宣州丘判官》诗:“宪署游从阻,平臺道路赊。”
词语解释:宪衔 拼音:xiàn xián
唐 宋 以来官制中在正职外所加的御史之类虚衔。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唐宪衔使头使下》:“ 唐 世节度、观察等使辟置官属,许理年转入臺官,至侍御史止。其御史中丞须有军功乃得转入。已上皆名宪衔。”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唐 建中 赦,许带宪衔。遇赦加恩,踵为故事。”《宋史·职官志四》:“﹝御史大夫﹞ 宋 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有至检校御史大夫者。”词语解释:宫署 拼音:gōng shǔ
宫禁中的衙署。 唐 白居易 《酬令狐留守尚书见赠十韵》:“ 嵩 少 当宫署, 伊 瀍 入禁渠。”词语解释:连署 拼音:lián shǔ
(1).连名,联合署名。《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 崔季舒 等将諫也, 之推 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諫人, 之推 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差肩承詔旨,连署进封章。”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尔礼部事当奏即自奏,何必要我连署耶?”
(2).同一官署。《唐律·名例五·同职犯公坐》“诸同职犯公坐者” 唐 长孙无忌 疏议:“同职者,谓连署之官。” 唐 张籍 《题韦郎中新亭》诗:“成名同日官连署,此处经过有几人。”词语解释:乌署 拼音:wū shǔ
古代御史台的别称。 唐中宗 《授杨再思检校左台大夫制》:“佇因献替,兼肃权豪。宜分务於鸞扃,俾效能於乌署。” 清 梁章鉅 《称谓录·都察院》:“ 唐中宗 制乌臺峻秩。又云‘俾效能於乌署。’”参见“ 乌府 ”。
词语解释:乌府 拼音:wū fǔ
《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餘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因称御史府为“乌府”。 唐 林宽 《寄省中知己》诗:“门掩清曹晚,静将乌府邻。” 宋 苏轼 《钱安道席上令歌者道服》诗:“乌府先生铁作肝,霜风捲地不知寒。” 清 顾炎武 《哭李侍御灌溪先生模》诗:“落照辞乌府,秋风散赤墀。”词语解释:联署 拼音:lián shǔ
联合署名。《新唐书·源乾曜传》:“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新唐书·归登传》:“故同列有所諫正,輒联署,无所回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此后通判制逐渐成为普遍全国的定制,各州行文,必须知州和通判联署。”参见“ 连署 ”。
词语解释:连署 拼音:lián shǔ
(1).连名,联合署名。《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 崔季舒 等将諫也, 之推 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諫人, 之推 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差肩承詔旨,连署进封章。”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尔礼部事当奏即自奏,何必要我连署耶?”
(2).同一官署。《唐律·名例五·同职犯公坐》“诸同职犯公坐者” 唐 长孙无忌 疏议:“同职者,谓连署之官。” 唐 张籍 《题韦郎中新亭》诗:“成名同日官连署,此处经过有几人。”词语解释:列署 拼音:liè shǔ
百官之署。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屯坊列署,三十有二。” 吕延济 注:“列署,百官诸曹。” 唐 王维 《送郑五赴任新都序》:“搢绅先生,居多结友,诸曹列署。”词语解释:冷署 拼音:lěng shǔ
冷落清闲的官署。 明 陈元素 《赠锦衣卫经历白超宗》诗:“冷署久淹殊不恶,请看三载著书存。” 清 方文 《雨夜宿徐子九明府署中》诗:“荒城如古塞,冷署若秋山。”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而身为州县者,又往往急催科,缓抚字,瘠百姓,肥身家,案牘付之幕僚,耳目寄之胥吏,閲歷利弊,适济奸贪,又不如京朝官之冷署浮沉,不致殃民误国也。”词语解释:含香署 拼音:hán xiāng shǔ
指尚书省。以尚书郎含鸡舌香奏事,故名。 唐 李颀 《圣善阁送裴迪入京》诗:“旧託含香署,云霄何足难。”参见“ 含香 ”。
词语解释:含香 拼音:hán xiāng
(1).带着香气。 南朝 梁 江淹 《待罪江南思北归赋》:“桂含香兮作叶,藕生莲兮吐丝。” 唐 李百药 《笙赋》:“柳佩翠而辞寒,梅含香而受日。”
(2).古代妇女衔香于口以增芬芳之气。 唐 张鷟 《游仙窟》:“艳色浮粧粉,含香乱口脂。” 宋 辛弃疾 《瑞鹤仙·赋梅》词:“溪奩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粧难学。”
(3).谓含服香药。香,指春药。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助情花》:“ 明皇 正宠妃子,不视朝政……﹝ 安禄山 ﹞因进助情花香百粒,大小如粳米而色红。每当寝处之际,则含香一粒助情发兴,筋力不倦。”
(4).古代尚书郎奏事答对时,口含鸡舌香以去秽,故常用指侍奉君王。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通典·职官四》:“尚书郎口含鷄舌香,以其奏事答对,欲使气息芬芳也。” 唐 王维 《重酬苑郎中》诗:“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你且去近侍君王,准被着簪笔彤墀,含香画省,起草 明光 。”词语解释:云署 拼音:yún shǔ
官署。 唐 周繇 《送杨环校书归广南》诗:“初著蓝衫从远嶠,乍辞云署泊轻艘。”词语解释:部署 拼音:bù shǔ
(1).安排,布置。《史记·项羽本纪》:“ 梁 部署 吴中 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唐 薛调 《无双传》:“我以妻女为念,略归部署。疾召 仙客 与我勾当家事。” 清 戴名世 《孑遗录》:“ 可法 部署既定,因遂亲巡所属之州郡,问民间疾苦,抚循军士。”
(2).军中武官。《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詔以 天平 节度使 李嗣源 为招讨使, 武寧 节度使 李绍荣 为部署。” 胡三省 注:“部署之官始见於《通鑑》,本在招讨使之下,其后有都部署,遂为专任主帅之任。” 宋 曾巩 《故朝散大夫孙公行状》:“边将 刘沪 谋立 水洛城 ,与部署 狄青 、 尹洙 议不合, 沪 违其节度,遂立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初, 昇 命部署 刘涣 讨叛 羌 , 涣 逗遛不进。 昪 奏以 郭恩 代之。”
(3). 元 明 俗语。指拳棒教师或擂台比武的主持人。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三折:“外扮部署领打拳打棍四人上。”《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 马都头 道:‘我乃使棒部署,你敢共我使一合棒?’”《水浒传》第七四回:“一箇年老的部署,拏着竹批,上得献臺,参神已罢,便请今年相扑的对手出马争交。”词语解释:受署 拼音:shòu shǔ
接受委任。 三国 魏 曹操 《爵封田畴令》:“及孤奉詔征定 河 北……时加礼命, 畴 即受署。” 唐 柳宗元 《唐故岭南经略副使御史马君墓志》:“君凡受署,往来 桂州 、 岭南 、 江西 、 荆南道 ,皆大府。”词语解释:法署 拼音:fǎ shǔ
司法衙署。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禀启附·候许刑馆》:“风霜严法署,九霄分使者之符。”词语解释:宾署 拼音:bīn shǔ
幕府。 唐 韩愈 《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其末咸有见及语樊封以示愈依赋十四韵以献》:“ 樊子 坐宾署,演 孔 刮 老 佛。”词语解释:掖署 拼音:yè shǔ
唐 代指门下、中书两省。后世亦指类似的中央部门。 宋 林逋 《寄钱紫微易》诗:“画轂坊门远,苍苔掖署春。”参见“ 掖垣 ”。
词语解释:掖垣 拼音:yè yuán
(1).皇宫的旁垣。 唐 杜甫 《春宿左省》诗:“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仇兆鳌 注:“掖垣,禁墙也。” 宋 王安石 《次韵祖择之登紫微阁》之一:“漠漠秋阴护掖垣,青云祗在两楹间。”
(2). 唐 代称门下、中书两省。因分别在禁中左右掖,故称。后世亦用以称类似的中央部门。《新唐书·权德舆传》:“左右掖垣,承天子誥命,奉行详覆,各有攸司。”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上:“ 梁丞相 叔子 , 乾道 初,任掖垣兼讲席。” 清 王焜 《虎丘三姜先生祠》诗:“掖垣抗疏触天威,拜杖淋漓血染衣。”词语解释:芸署 拼音:yún shǔ
秘书省的别称。 唐 元稹 《天坛上境》诗:“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亦作“ 芸香署 ”。 宋 苏舜钦 《留别原叔八丈》诗:“既出芸香署,又下 金华 席。”词语解释:灵署 拼音:líng shǔ
犹仙府。 唐 顾况 《谢王郎中见赠琴鹤》诗:“ 子乔 翔 邓林 , 王母 游 层城 ,忽如启灵署,鸞凤相和鸣。”词语解释:卿署 拼音:qīng shǔ
九卿的官署。《后汉书·宦者传序》:“改以金璫右貂,兼领卿署之职。”词语解释:题署 拼音:tí shǔ
(1).在宫室楹联或其他器物上题写的文字。《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引用 荆州 名士 韩嵩 、 邓义 等” 裴松之 注引 晋 卫恒 《〈四体书势〉序》:“ 鵠 ( 梁鵠 )字 孟黄 , 安定 人。 魏 宫殿题署,皆 鵠 书也。” 章炳麟 《辨诗》:“铭者自名,器有题署,若士卒扬徽,死者题旌,下及楬木以记化居,落马以示毛物,悉铭之属。”
(2).在宫室楹联或其他器物上题书署名。 唐 韩愈 《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几重包裹自题署,不以珍怪夸荒夷。”
(3).谓签署,签发。《北堂书钞》卷六九“弔贺之礼则题署”注引 晋 干宝 《司徒仪》:“记室之职,凡掌文墨章表啟奏弔贺之礼,则题署也。”《清会典事例·户部二百·俸饷》:“遇有因公叅罚事件,皆照委任官例,议以罚俸,其已经题署者,照题署之任,以奉旨日为始。”
(4).谓标列篇目。《梁书·王筠传》:“ 筠 为草木十咏,书之於壁,皆直写文词,不加篇题。 约 ( 沉约 )谓人云:‘此诗指物呈形,无假题署。’”
(5).题写书籍杂志的封面。 阿英 《关于〈巴黎茶花女遗事〉》:“至 丁可钧 题署、 王运长 书签的玉情瑶怨馆木刻本,究为谁氏所刊,现在还未能查清。”词语解释:霜署 拼音:shuāng shǔ
御史台的别称。 唐 王勃 《上从舅侍郎启》:“昨弟 勛 至,奉命以宪臺诗十首垂示,气横霜署,彩洞云扃。” 唐 陈子昂 《为陈御史上奉和秋景观竞渡诗表》:“鞠躬霜署,谬覩于天章;逖听钧臺,侧闻於帝乐。” 唐 苏味道 《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御》诗:“薄游忝霜署,直指戒冰心。”参见“ 霜臺 ”。
词语解释:霜台 拼音:shuāng tái
御史台的别称。御史职司弹劾,为风霜之任,故称。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乐府者,侍御史 贾君 之所作也……霜臺有暇,文律动於京师;绣服无私,锦字飞於天下。”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 懿皇 以 同昌公主 薨谢,怒其医官 韩宗绍 等,縶於霜臺。” 宋 岳珂 《桯史·任元受启》:“自昔虽称为雄剧,比岁或乖於选抡,汚我霜臺,赖公雪耻,輙陈管见,少助风闻。”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杜紫微 掊击 元 白 不减霜臺之笔,至赋《杜秋》诗,乃全法其遗响。”词语解释:亲署 拼音:qīn shǔ
亲自署名。 唐 曹唐 《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诗:“长生碧字期亲署,延寿丹泉许细看。”《宋史·礼志一》:“祝版当进署者,并命秘阁吏书,上亲署讫,御寳封给之。”词语解释:财署 拼音:cái shǔ
治理财货的官署。《管子·幼官图》:“凡数财署,杀僇以聚财,劝勉以选众。”词语解释:芸香署 拼音:yún xiāng shǔ
见“ 芸署 ”。
词语解释:芸署 拼音:yún shǔ
秘书省的别称。 唐 元稹 《天坛上境》诗:“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亦作“ 芸香署 ”。 宋 苏舜钦 《留别原叔八丈》诗:“既出芸香署,又下 金华 席。”词语解释:荒署 拼音:huāng shǔ
对所在衙署的谦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就请下榻荒署,共议军情。” 清 恽敬 《与李守斋书》:“得閒可来荒署,作十日游, 敬 亦将示以所得也。”词语解释:印署 拼音:yìn shǔ
谓盖印签押。《新唐书·嗣曹王皋传》:“以物遗人,必自视衡量,库帛皆印署,以杜吏谩。”《金史·宣宗纪中》:“请令本路为製誥勅,类赴朝廷,以求印署。”《元典章·圣政一·抚军士》:“死者给烧埋中统钞二十五两,据该州县凭准管军官印署公文,於本处课程钱内随即支付。”词语解释:调署 拼音:diào shǔ
调任。《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老爷拆开一看,原来是自己调署了 高堰 外河通判。”词语解释:参署 拼音:cān shǔ
谓为官。多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三国 蜀 诸葛亮 《与参军掾属教》:“前参军 董幼宰 ,每言輒尽,数有諫益……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未有忠於国如 幼宰 者。”词语解释:节署 拼音:jié shǔ
官署;官衙。 清 冯桂芬 《重刻段氏〈说文解字注〉序》:“ 朱氏 筠 视学吾 皖 ,梓旧本《説文》於节署,其书乃大显。”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 粤东 大乱,西人入居节署及民廛,文武官避居 佛山镇 。”词语解释:县署 拼音:xiàn shǔ
县级行政单位执行公务的处所。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泰山秦篆十字残石》:“ 秦 李斯 篆书,在 泰山 顶 玉女池 上……后人摹刻 岱庙 ,邑人 聂剑光 又勒於县署土地祠。”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凡事取决于县长和革命民众团体的联合会议。这种会议,由县长召集,在县署开。”词语解释:词署 拼音:cí shǔ
词臣的官署,如翰林院之类。 宋 宋祁 《谢覃恩转给事中表》:“伏念臣性分疏拙,学习空虚,逢时盛明,与众伦比,向尘词署,自抵禁条。尝从解籍之科,亟沐赐环之召。”参见“ 词垣 ”。
词语解释:词垣 拼音:cí yuán
词臣的官署,如翰林院之类。 宋 宋庠 《送石舍人赐告还乡》诗:“几日词垣栖健笔,九秋朝橐冒征尘。” 明 徐光启 《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臣猥以浅陋,职在词垣,兵旅之事,向未经歷。” 林纾 《清文林郎翰林院编修黄冈王君墓志铭》:“甲午成进士,入词垣。”参见“ 词署 ”。
词语解释:词署 拼音:cí shǔ
词臣的官署,如翰林院之类。 宋 宋祁 《谢覃恩转给事中表》:“伏念臣性分疏拙,学习空虚,逢时盛明,与众伦比,向尘词署,自抵禁条。尝从解籍之科,亟沐赐环之召。”参见“ 词垣 ”。词语解释:译署 拼音:yì shǔ
清 政府于1861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严复 《原强》:“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词语解释:使署 拼音:shǐ shǔ
使馆。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新使署在 法郎培侯锐街 十号, 许竹篔 星使已驻於此。” 清 黄遵宪 《〈人境庐诗草〉自序》:“《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嚮往之。’聊书於此,以俟他日。 光绪 十七年六月在 伦敦 使署, 公度 自序。”词语解释:阃署 拼音:kǔn shǔ
地方长官的官衙。 清 戴名世 《道墟图诗序》:“ 尔卓 读书閫署,方从事制举之学。”词语解释:关署 拼音:guān shǔ
签署批覆。《宋书·王敬弘传》:“ 元嘉 三年,为尚书僕射,关署文案,初不省读。”词语解释:典牧署 拼音:diǎn mù shǔ
掌管畜牧及畜产品的官署。 唐 代为太仆寺的下属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三》:“典牧署,令三人,正八品上;丞六人,从九品上。掌诸牧杂畜给纳及酥酪脯脂之事。”词语解释:附署 拼音:fù shǔ
犹副署。 方志敏 《李烈钧原来如此》:“﹝我们﹞都应起来声讨附署这次非法命令的一般反革命分子。”词语解释:营署 拼音:yíng shǔ
(1).旧时营妓的坊署。《宋书·后废帝纪》:“ 昱 渐自放恣,太妃不復能禁。单将左右,弃部伍,或十里、二十里,或入市里,或往营署,日暮乃归。”《南史·齐纪下·废帝郁林王》:“帝独住 西川 ,每夜輒开后堂阁,与诸不逞小人,至诸营署中淫宴。”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齐书·前废帝纪》云:夜开后阁与左右淫宴诸营署,皆军市也。”
(2).指营舍官署。 宋 马令 《南唐书·嗣主三》:“三月, 建康 大火踰月,庐舍、营署殆尽。”词语解释:六署 拼音:liù shǔ
南朝 齐 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所领导的六个官署。《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上躬亲细务,纲目亦密;於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莫不启闻,取决詔敕。” 胡三省 注:“按 萧子显 《齐志》:六署者,尚书左右僕射、左右丞所通署除署、功论、封爵、贬黜、八议、疑讞六案也。”参阅《南齐书·百官志》。词语解释:判署 拼音:pàn shǔ
签字画押。《魏书·良吏传·羊敦》:“﹝ 羊敦 ﹞出为本州别驾。公平正直,见有非法, 敦 终不判署。”词语解释:区署 拼音:qū shǔ
犹廨舍。官吏办事及居住的处所。《新唐书·房琯传》:“时 玄宗 有逸志,数巡幸,广 温泉 为 华清宫 ,环宫所置百司区署。”词语解释:医署 拼音:yī shǔ
古代掌医药的官署。《魏书·世宗纪》:“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考其能否,而行赏罚。”词语解释:假署 拼音:jiǎ shǔ
(1).谓正式任命官职前暂时代理。《后汉书·百官志三》:“﹝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右丞假署印綬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六年》:“ 广平 游纶 、 张豺 拥众数万,据 苑乡 ,受 王浚 假署。” 胡三省 注:“假署者,承制权宜而补署,假以职名。”
(2).犹言伪授,伪职。《周书·武帝纪上》:“ 洛州 民 周共 妖言惑众,假署将相,事发伏诛。”《周书·杨敷传》:“先是蛮左等多受 齐 假署,数为乱逆。”词语解释:通署 拼音:tōng shǔ
(1).兼署,代理。《通典·职官五》:“其选试之任,皆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
(2).共同办公。《金史·百官志一》:“六部,国初与左、右司通署, 天眷 三年始分治。”词语解释:道署 拼音:dào shǔ
道台衙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他便拿了这个契据,到道署里转道契。” 郭孝成 《江西光复记》:“遂于是夜焚烧道署。 九江道 保恒 , 九江府 璞良 ,及防营 张检 ,均逃走。”词语解释:遥署 拼音:yáo shǔ
犹遥授。《三国志·蜀志·吕凯传》:“时 雍闓 等闻 先主 薨於 永安 ,骄黠滋甚…… 闓 又降於 吴 , 吴 遥署 闓 为 永昌 太守。 永昌 既在 益州郡 之西,道路壅塞,与 蜀 隔絶,而郡太守改易, 凯 与府丞 蜀郡 王伉 帅厉吏民,闭境拒 闓 。”词语解释:陵署 拼音:líng shǔ
典守天子陵园的官署。《新唐书·礼乐志四》:“二十年詔: 建初 、 启运 、 兴寧 、 永康陵 ,岁四时、八节,所司与陵署具食进……陵司旧曰署,十三载改 献 、 昭 、 乾 、 定 、 桥 五陵署为臺,令为臺令,陞旧一阶,是后诸署皆称臺。”词语解释:兼署
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词语解释:逭署
避署词语解释:中署 拼音:zhōng shǔ
(1).宫廷内府。《后汉书·宦者传·吕强》:“每郡国贡献,先输中署,名为导行货。” 李贤 注:“中署,内署也。”
(2).指厅堂。 唐 白行简 《三梦记》:“羣女旋进,金石丝竹鏗鏘,震响中署。”词语解释:专员公署 拼音:zhuān yuán gōng shǔ
省称“专署”。我国原在省、自治区下的专区设立的派出机关。代表省、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督促、检查、指导所辖县、市人民委员会的工作,并办理上级人民委员会主管部门交办的事项。1978年宪法改称“行政公署”。词语解释:鸠署 拼音:jiū shǔ
简陋的衙门。 清 钱谦益 《送南刑部侯主事入贺冬至节觐省其尊人太傅公兼奔长公之丧》诗:“ 石城 皓月悬鳩署, 易水 风寒掠雁羣。”词语解释:专署 拼音:zhuān shǔ
专员公署的简称。 赵树理 《杨老太爷》:“要是没有问题的话,后天下午还可以乘专署的汽车赶回专署去!”详“ 专员公署 ”。
词语解释:专员公署 拼音:zhuān yuán gōng shǔ
省称“专署”。我国原在省、自治区下的专区设立的派出机关。代表省、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督促、检查、指导所辖县、市人民委员会的工作,并办理上级人民委员会主管部门交办的事项。1978年宪法改称“行政公署”。词语解释:平署 拼音:píng shǔ
犹连署。在公文上一起署名。《后汉书·李膺传》:“案经三府,太尉 陈蕃 却之。曰:‘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不肯平署。” 李贤 注:“平署,犹连署也。”词语解释:权署 拼音:quán shǔ
谓暂时代理或充任某官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土司·老挝反复》:“上以师老兵疲,遂废 交阯 布政司,以 黎利 权署国事。”《明史·外国传一·朝鲜》:“臣自权署之初,不敢遑寧。”《何典》第十回:“ 活死人 便教 无常鬼 权署城隍事,自己领了众鬼,奏凯还朝。”词语解释:榷易署 拼音:què yì shǔ
宋 代官署名。掌管与外国通商之事。《宋史·张逊传》:“ 岭南 平后, 交阯 岁入贡,通关市。并海商人遂浮舶贩易外国物……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 逊 请於京置榷易署,稍增其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緡,以济经费。”词语解释:榷署 拼音:què shǔ
宋 置掌管过境贸易的机构。《宋史·食货志下八》:“ 乾德 二年,禁商旅毋得渡 江 ,於 建安 、 汉阳 、 蘄口 置三榷署,通其交易……缘 江 百姓及煎盐亭户,恣其樵渔,所造屨席之类,榷署给券,听渡 江 贩易。 开寳 三年,徙 建安 榷署於 扬州 。 江 南平,榷署虽存,止掌茶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