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置酒 拼音:zhì jiǔ
陈设酒宴。《战国策·赵策三》:“ 平原君 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 鲁连 寿。” 晋 左思 《蜀都赋》:“吉日良辰,置酒高堂。”《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庄绍光 晚间置酒与娘子作别。”词语解释:置身 拼音:zhì shēn
存身。谓自己处于某种环境或场合。 宋 陆游 《携瘿樽醉梅花下》诗:“肯从 放翁 来住山,谁云置身不得所?”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所居疑在 蓬岛 之间,置身若在 周 秦 以前。” 陈毅 《陪巴西朋友访杭州》诗:“置身如在画屏中,景色 钱塘 傲太空。”词语解释:置邮 拼音:zhì yóu
用车马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焦循 正义:“置、邮、传三字,同为传递之称。以其车马传递谓之置邮,谓之驛。其传递行书之舍,亦即谓之置邮,谓之驛。” 唐 杨炯 《〈王子安集〉旧序》:“教之者逾於激电,传之者速於置邮。” 宋 范成大 《麻线堆》诗:“舟檝避潢潦,置邮疾飞驰。”按,古制,置为马递,邮为步递,原有区别,后即混用。词语解释:置锥 拼音:zhì zhuī
见“ 置锥之地 ”。
词语解释:置锥之地 拼音:zhì zhuī zhī dì
安放锥子的地方。比喻极狭小的地方。亦比喻赖以安身立命之地。《庄子·盗跖》:“ 尧 舜 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荀子·非十二子》:“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且昔者 汉高帝 尝剏业矣,倡义草莽,无置锥之地。”亦省作“ 置锥 ”。 金 元好问 《学东坡移居》诗之四:“置锥良有餘,终身志惩创。”词语解释:置驿 拼音:zhì yì
犹置邮。 唐 杜甫 《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因声置驛外,为觅酒家壚。”《新唐书·刘晏传》:“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驛相望。” 诸宗元 《答刘三见怀》诗:“键关高卧非沉隐,置驛来诗亦累欷。”词语解释:置醴 拼音:zhì lǐ
西汉 楚元王 刘交 敬礼 申公 、 白生 、 穆生 等。 穆生 不嗜酒,每有宴集, 楚元王 皆特为 穆生 置醴。醴,甜酒。见《汉书·楚元王刘交传》。后以“置醴”为崇道尊贤的典实。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晚年务置醴,门引 申 白 宾。”词语解释:置榻 拼音:zhì tà
《后汉书·陈蕃传》:“郡人 周璆 ,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 蕃 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 唐 崔融 《哭蒋詹事俨》诗:“置榻恩逾重,迎门礼自卑。”词语解释:置书邮 拼音:zhì shū yóu
本作“致书邮”。 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语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殷洪乔 作 豫章郡 。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 唐 杜甫 《晚秋长沙蔡五御史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诗:“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 唐 陆龟蒙 《送友人之湖上》诗:“欲寄一函聊问讯, 洪乔 寧作置书邮?”词语解释:置家 拼音:zhì jiā
成家。 欧阳山 《三家巷》一:“ 阿金 也大了,还没有置家,老这么下去也不是法子。”词语解释:置亭 拼音:zhì tíng
驿置邮亭。《汉书·冯奉世传》:“ 羌 虏桀黠,贼害吏民,攻 陇西 府寺,燔烧置亭。” 颜师古 注:“置谓置驛之所也。”参见“ 置邮 ”。
词语解释:置邮 拼音:zhì yóu
用车马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焦循 正义:“置、邮、传三字,同为传递之称。以其车马传递谓之置邮,谓之驛。其传递行书之舍,亦即谓之置邮,谓之驛。” 唐 杨炯 《〈王子安集〉旧序》:“教之者逾於激电,传之者速於置邮。” 宋 范成大 《麻线堆》诗:“舟檝避潢潦,置邮疾飞驰。”按,古制,置为马递,邮为步递,原有区别,后即混用。词语解释:置后 拼音:zhì hòu
古时大夫死后无子,为死者别置后嗣、暂为丧主之称。《礼记·杂记上》:“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无子,则为之置后。” 孔颖达 疏:“无子则为之置后者,若死者无子,则为死者别置其后;其所置之后,即大夫适子,同得行大夫之礼。此所置之后,谓暂为丧主,假用大夫之礼。”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继嗣非古而礼有可通》:“ 孔 疏‘置后’者,谓借他大夫之子暂为丧主,一若为之后者;而丧毕即撤,仍不立后也。故曰‘为之置后’。若宗子则直为之立后矣。”词语解释:置散 拼音:zhì sàn
安置在闲散的职业。多指任为散官。 唐 韩愈 《进学解》:“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宋 陆游 《霜草》诗:“微官虽置散,束带终自悯。” 宋 岳珂 《吁天辩诬通叙》:“ 李纲 虏所恶,置散可也。”词语解释:置阁
耽搁;迟延词语解释:置怀 拼音:zhì huái
《诗。小雅。谷风》:"将恐将惧,置予于怀。"郑玄笺:"寘,置也。置我于怀,言至亲己也。"后以"置怀"指放在心上。词语解释:置辞 拼音:zhì cí
亦作“ 置词 ”。
(1).措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人有上书告 勃 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 长安 ,逮捕 勃 治之。 勃 恐,不知置辞。”《南史·焦度传》:“为人朴涩,欲就 高帝 ……求 竟陵郡 ,不知所以置辞。” 清 恽敬 《与李汀州书》:“前书止言其读 宋 儒书,并涉释典,不及其他,可知 敬 之置辞矣。”
(2).指申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夫人怒奔女室,詬让之。女惟憨笑,并不一置词。”
(3).指修辞技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是以将閲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词语解释:置闰 拼音:zhì rùn
设置闰月。系调整历法纪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差数的方法。 王国维 《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 商 时置闰皆在岁末,故 殷墟 卜辞屡云十三月。”参见“ 闰年 ”、“ 闰月 ”。词语解释:置论 拼音:zhì lùn
进行评论。 宋 陆游 《跋柳书苏夫人墓志》:“书家以 钟 王 为宗,亦须升 钟 王 之堂,乃可置论耳。” 郭小川 《学习笔记》:“‘十大罪状’,是否有言外之意?不大了解,故不置论。”词语解释:置喙 拼音:zhì huì
插嘴;参预议论。 明 焦竑 《焦氏笔乘·扬子云始末辨》:“近 泰和 胡正甫 辨证甚悉,吠声者当无所置喙矣。”《明史·王允成传》:“ 神祖 与先帝所以处父子骨肉之际,仁义孝慈,本无可以置喙。” 清 林则徐 《定期放告颁发状式告示》:“其中纵有委琐情节,儘可於投审时当堂供明,何得以一面之辞,嘵嘵置喙耶?” 茅盾 《色盲》一:“他实在不知道 赵女士 过去生涯的详情,他无从置喙。”词语解释:置对 拼音:zhì duì
对问;答辩。《汉书·刘向传》:“ 望之 亦坐使子上书自寃前事, 恭 显 白令诣狱置对。” 颜师古 注:“置对者,立为对辞。”《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 哀帝 令 歆 与五经博士讲论其议,诸儒博士或不肯置对。” 李善 注:“言诸博士既不肯立 左氏 ,而又不肯与 歆 论议相对也。”《金史·韩昉传》:“ 昉 復至 高丽 ,移督再三。 高丽 徵国中读书知古今者,商榷辞旨,使酬答专对。凡涉旬乃始置对。”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质学生学地学之进步,灿然可观,惟所以福社会者若何,则论者尚难於置对。”词语解释:置产 拼音:zhì chǎn
购置产业。亦指所购置的产业。《宋史·食货志上六》:“女适人,以奩钱置产,仍以夫为户。”《红楼梦》第一○七回:“愿将祖宗遗受重禄,积餘置产,一併交官。”词语解释:置铅 拼音:zhì qiān
《史记·刺客列传》载: 荆轲 刺 秦王 事败后,其友 高渐离 以善击筑闻于 秦始皇 。 秦始皇 矐其目,仍使击筑。 高渐离 乃以铅置筑中,伺机举筑扑 秦皇 ,不中被诛。后以“置铅”为报仇的典实。 清 吴兆骞 《赠孔叟》诗:“击衣不得心自哀,置铅无成目空矐。”词语解释:置词 拼音:zhì cí
见“ 置辞 ”。
词语解释:置辞 拼音:zhì cí
亦作“ 置词 ”。
(1).措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人有上书告 勃 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 长安 ,逮捕 勃 治之。 勃 恐,不知置辞。”《南史·焦度传》:“为人朴涩,欲就 高帝 ……求 竟陵郡 ,不知所以置辞。” 清 恽敬 《与李汀州书》:“前书止言其读 宋 儒书,并涉释典,不及其他,可知 敬 之置辞矣。”
(2).指申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夫人怒奔女室,詬让之。女惟憨笑,并不一置词。”
(3).指修辞技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是以将閲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词语解释:置法 拼音:zhì fǎ
立法;执法。《礼记·表记》:“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管子·八观》:“置法出令,临众用民。”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 魏武 置法,案以从事。”词语解释:置社 拼音:zhì shè
古时大夫、士庶共同设置的供奉社神之所。《礼记·祭法》:“大夫以下成羣立社曰置社。” 郑玄 注:“大夫不得特立社,与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今时里社是也。” 孔颖达 疏:“大夫以下,谓包士庶,成羣聚而居,其羣众满百家以上得立社。为众特置,故曰置社。”词语解释:置刍 拼音:zhì chú
《后汉书·徐穉传》:“ 林宗 有母忧,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后以“置蒭”指致送吊丧礼物。词语解释:置都 拼音:zhì dōu
建都。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论》:“天下大器,置都大事,曾是 项王 而漫付之。”词语解释:置设 拼音:zhì shè
犹设置,安放。 宋 司马光 《招子骏范尧夫》诗:“楸枰颇光洁,置设儼相待。”词语解释:置念 拼音:zhì niàn
放在心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妾偶从游嬉富贵者数载,过即不復置念。”词语解释:置手 拼音:zhì shǒu
犹插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报之观察中国时局》:“ 日本 窥窃 长江 利权,乘我之危,置手於汉阳铁厂、汉冶萍煤矿及招商局航船,其心至不可测。”词语解释:置室
安置妻室;取妻词语解释:置疑 拼音:zhì yí
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如:不容置疑;无可置疑。词语解释:置评 拼音:zhì píng
加以评论。例如:不予置评。词语解释:置堇 拼音:zhì jǐn
下毒。语本《国语·晋语二》:“ 驪姬 受福,乃寘鴆於酒,寘堇於肉。” 韦昭 注:“堇,乌头也。” 宋 无名氏 《释常谈·置堇》:“下毒药谓之置堇。”按,乌头含乌头碱,有剧毒。词语解释:置顿 拼音:zhì dùn
设置安顿的处所。《陈书·鲁悉达传》:“ 悉达 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仍於 新蔡 置顿以居之。”《隋书·炀帝纪下》:“每之一所,輙数道置顿,四海珍羞殊味,水陆必备焉。”《宋史·礼志七》:“令三司沿 汴 、 蔡 、 御河 入 广济河 运仪仗什物赴 兖州 ,发上供木,由 黄河 浮筏至 鄆州 ,给置顿费用。”词语解释:置问 拼音:zhì wèn
犹过问,究问。《金史·方伎传·胡德新》:“君此去事业甚远,不必置问。”词语解释:置锥之地 拼音:zhì zhuī zhī dì
安放锥子的地方。比喻极狭小的地方。亦比喻赖以安身立命之地。《庄子·盗跖》:“ 尧 舜 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荀子·非十二子》:“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且昔者 汉高帝 尝剏业矣,倡义草莽,无置锥之地。”亦省作“ 置锥 ”。 金 元好问 《学东坡移居》诗之四:“置锥良有餘,终身志惩创。”词语解释:置想 拼音:zhì xiǎng
设想,想象。 林纾 《译〈孝女耐儿传〉序》:“奸獪駔酷,至於人意所未尝置想之局,幻为空中楼阁,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至於不能自已。”词语解释:置厕 拼音:zhì cè
谓置人于复壁中。《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上从 东垣 还,过 赵 , 贯高 等乃壁人 柏人 ,要之置厕。” 司马贞 索隐:“ 文颖 云:‘置人厕壁中,以伺 高祖 也。’ 张晏 云:‘凿壁空之,令人止中也。’今按:云‘置厕’者,置人於复壁中,谓之置厕,厕者隐侧之处,因以为言也。”一说,“置者,邮传之名。厕与侧同,非厕溷之厕也。伏人於置侧,欲要而杀之。”参阅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卷八。词语解释:置造 拼音:zhì zào
建造。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苟不志道而游艺,却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掛做门面,不知将掛在何处。”词语解释:置递 拼音:zhì dì
犹置邮。《旧唐书·刘晏传》:“自诸道巡院距京师,重价募疾足,置递相望,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参见“ 置邮 ”。
词语解释:置邮 拼音:zhì yóu
用车马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焦循 正义:“置、邮、传三字,同为传递之称。以其车马传递谓之置邮,谓之驛。其传递行书之舍,亦即谓之置邮,谓之驛。” 唐 杨炯 《〈王子安集〉旧序》:“教之者逾於激电,传之者速於置邮。” 宋 范成大 《麻线堆》诗:“舟檝避潢潦,置邮疾飞驰。”按,古制,置为马递,邮为步递,原有区别,后即混用。词语解释:置重 拼音:zhì zhòng
侧重;着重。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陈天华投海》:“革命之中,有置重于民族主义者,有置重于政治问题者。” 鲁迅 《花边文学·论重译》:“最要紧的是要看译文的佳良与否,直接译或间接译,是不必置重的。”词语解释:置言 拼音:zhì yán
(1).犹进谏。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 汉文 缺三推之义, 贾生 置言。”
(2).立言。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立行可模,置言成范。”
(3).埋怨。《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娘子今日何置言?贫富多(前)生恶业牵。”词语解释:置若罔闻 拼音:zhì ruò wǎng wén
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去过问或不予关心。《红楼梦》第十六回:“ 寧 荣 两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 宝玉 置若罔闻。” 清 林则徐 《会谕义律分别准驳事宜》:“如再游移观望,或竟置若罔闻,即不能不声罪致讨矣。”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二章:“不料沿途岗哨,居然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词语解释:置棋不定 拼音:zhì qí bù dìng
弈棋时不知如何下子。比喻临事犹豫不决。 宋 李纲 《议责成》:“譬犹弈者,置棋不定,不足以胜敌。”参见“ 举棋不定 ”。
词语解释:举棋不定 拼音:jǔ qí bù dìng
(1).着棋下子犹豫不决。《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2).喻临事无决断。《新唐书·郁林王恪传》:“ 晋王 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词语解释:置放 拼音:zhì fàng
放置;安放。例如:把电视机置放在小柜子上。词语解释:置措 拼音:zhì cuò
犹措置。 宋 苏舜钦 《谘目七》:“苟置措乖方,有所当责,如此则不敢推避。”词语解释:置答 拼音:zhì dá
作出回答。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三)》:“﹝ 冯史登堡 ﹞不立刻置答。” 李昌 《回忆民先队》:“最后他理屈词穷,不能置答。”词语解释:置立 拼音:zhì lì
设立。《墨子·尚同上》:“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墨子·天志下》:“故 子墨子 置立天志以为仪法。”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该部置立号簿,发记註销。”词语解释:置水之情 拼音:zhì shuǐ zhī qíng
《后汉书·庞参传》:“ 参 为 汉阳 太守。郡人 任棠 者,有奇节,隐居教授。 参 到,先候之。 棠 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於户下。主簿白以为倨。 参 思其微意,良久曰:‘ 棠 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后以“置水之情”表示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尽 任棠 置水之情,弘 郭伋 待期之信。”亦作“ 置水之清 ”。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置水之清必励,则人知敬。”词语解释:置水不漏 拼音:zhì shuǐ bù lòu
犹滴水不漏。形容说理严密,毫无错漏。《朱子语类》卷一一四:“今有学者在某门者,其於考理,非不精当,説得来置水不漏,直是理会得好。然所为却颠倒错繆,全然与所知者相反。”词语解释:置槷 拼音:zhì niè
亦作“ 置臬 ”。 设置测日影的表柱。《周礼·考工记·匠人》:“置槷以县,眡以景。” 郑玄 注:“槷,古文臬,假借字。於所平之地中央树八尺之臬,以县正之,眡之以其景。”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陈圭置臬,瞻星揆地。” 北周 王褒 《京师突厥寺碑》:“命司空而度地,监匠人而置臬。”词语解释:置揭 拼音:zhì jié
树立木桩。多用于墓前,以作标志。《周礼·秋官·蜡氏》:“若有死於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 清 钱谦益 《义冢碑铭》:“道路不掩,沟壑斯毙,莫司置楬,莫掌除骴。”词语解释:置沟壑 拼音:zhì gōu hè
1.见"寘壑谷"。词语解释:置水之清 拼音:zhì shuǐ zhī qīng
见“ 置水之情 ”。
词语解释:置水之情 拼音:zhì shuǐ zhī qíng
《后汉书·庞参传》:“ 参 为 汉阳 太守。郡人 任棠 者,有奇节,隐居教授。 参 到,先候之。 棠 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於户下。主簿白以为倨。 参 思其微意,良久曰:‘ 棠 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后以“置水之情”表示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尽 任棠 置水之情,弘 郭伋 待期之信。”亦作“ 置水之清 ”。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置水之清必励,则人知敬。”词语解释:置籍 拼音:zhì jí
载列簿籍。《汉书·外戚传上·孝文窦皇后》:“﹝ 竇姬 ﹞家在 清河 ,愿如 赵 ,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 赵 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籍 代 伍中。”《宋史·食货志上一》:“又令县具归业民数及垦田多寡,月上之州……户部置籍以攷之。”《明史·詹仰庇传》:“内官监岁入租税至多,而岁出不置籍。”词语解释:置议 拼音:zhì yì
议论,评论。 宋 王溥 《五代会要·王府官》“ 后唐 长兴 四年四月,以祕书监 刘赞 为 秦王 傅”原注:“时言事者,请为 秦王 置师傅。上顾问近臣,皆以 秦王 名势隆盛,不敢置议。”词语解释:置局 拼音:zhì jú
(1).设置官署。《宋史·司马光传》:“ 光 常患歷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 英宗 悦之,命置局祕阁,续其书。”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下:“ 宣和 中,御前置局求书。”
(2).设置骗局。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伯美》:“﹝ 吴蒙 ﹞輒敢倚同气以置局於輦下,植死党而为阱於国中。”词语解释:置换 拼音:zhì huàn
(1).替换。 郭沫若 《天地玄黄·新缪司九神礼赞》:“假使把对象置换成人民大众,像街头出卖的连环画那样,廉价印行,就把一万张全部印出来,应该也不会怎样困难的吧。”
(2).化学名词。指一种元素把某种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替换出来,如镁和硫酸铜作用而置换出铜。词语解释:置办 拼音:zhì bàn
(1).购置。《水浒传》第二十回:“﹝ 宋江 ﹞讨了一所楼房,置办些家伙什物,安顿了 阎婆惜 娘儿两个在那里居住。”《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三回:“我自己去替你置办东西。” 郑振铎 《离别》:“我们俩除同出去置办行装外,相聚的时候很少。”
(2).筹办。《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明日,置办一祭,奠了两柩。”词语解释:置信 拼音:zhì xìn
相信。 欧阳山 《三家巷》一:“那轮回报应的迷信传说,毕竟是虚妄无稽,不足置信的。”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那时他便更阴狠毒辣,想出令人不能置信的荒唐方式,来实现他主子的阴谋。”词语解释:置备 拼音:zhì bèi
谓准备下某物;购置。《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 海马 周三 ﹞又置备了一份香烛纸錁,着人先送到前途等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那边房子收拾好了,我便置备了些木器,搬了过去。”词语解释:置臬 拼音:zhì niè
见“ 置槷 ”。
词语解释:置槷 拼音:zhì niè
亦作“ 置臬 ”。 设置测日影的表柱。《周礼·考工记·匠人》:“置槷以县,眡以景。” 郑玄 注:“槷,古文臬,假借字。於所平之地中央树八尺之臬,以县正之,眡之以其景。”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陈圭置臬,瞻星揆地。” 北周 王褒 《京师突厥寺碑》:“命司空而度地,监匠人而置臬。”词语解释:置之脑后 拼音:zhì zhī nǎo hòu
凡事不加记忆,完全忘却;亦比喻根本不重视别人所说的话。例如: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文明小史》词语解释:置辩 拼音:zhì biàn
申辩;反驳。《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君家不信,难以置辩。”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妇猝为所中,无可置辩,亦受污。” 鲁迅 《呐喊·孔乙己》:“ 孔乙己 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词语解释:置之不顾 拼音:zhì zhī bù gù
搁在一旁,不予理会。《红楼梦》第八十回:“那 薛蟠 得了 宝蟾 ,如获珍宝,一概都置之不顾。” 鲁迅 《〈热风〉题记》:“所以我的应时的浅薄的文字,也应该置之不顾,一任其消灭的。”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这些条件不具备时,虽有优良阵地,也只得置之不顾,继续退却,以就自己所欲的条件。”词语解释:置之弗论 拼音:zhì zhī fú lùn
见“ 置之不论 ”。
词语解释:置之不论 拼音:zhì zhī bù lùn
搁在一旁,不予理论。 鲁迅 《而已集·文艺和革命》:“这之前,有时恐怕也有青年潜入宣传,工人起来暗助,但这些人们大抵已经死掉,或则无从查考了,置之不论。”亦作“ 置之弗论 ”。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词语解释:置之度外 拼音:zhì zhī dù wài
搁在忖度之外。即不放在心上。语出《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 嚣 子内侍, 公孙述 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於度外耳。’”《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东南不宾,为日已久,先朝已来,置之度外。” 清 李渔 《怜香伴·香泳》:“就是功名也听其有无,寿也任其修短,一切置之度外。”亦作“ 置诸度外 ”。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我考虑得很纯熟。我是早把生死置诸度外的。”词语解释:置买 拼音:zhì mǎi
购置。《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万延之 ﹞自此营建第宅,置买田园,扳结婚姻。”《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儜才説的一百银子,不知算功德钱呢?还是给他置买衣服同那动用器皿呢?” 王汶石 《大木匠》:“票子花够一河滩,啥也没置买个啥,就收了那些破铜烂铁。”词语解释:置之高阁 拼音:zhì zhī gāo gé
比喻弃置一旁,不睬不用。 清 黄宗羲 《蒋万为墓志铭》:“二塲三塲,置之高阁,去取止在头塲。”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纵有 黄帝 握奇、 太公 阴符、 孙吴 心法, 诸葛 八阵,或置之高阁,或视为陈言。”亦作“ 置诸高阁 ”。 廖仲恺 《作事必须有恒心》:“当时兄弟以为这种书干燥无味,太没意趣,所以不甚当心,遂置诸高阁。”词语解释:置辨 拼音:zhì biàn
(1).置辩。 清 徐作肃 《侯方域〈太子丹论〉》评:“刺骨之论,起 宋 儒而质之,当不復置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生词穷,不能置辨。”
(2).辨别。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上古中古之史,其文体若何,又何从以置辨哉!”词语解释:置诸高阁 拼音:zhì zhū gāo gé
见“ 置之高阁 ”。
词语解释:置之高阁 拼音:zhì zhī gāo gé
比喻弃置一旁,不睬不用。 清 黄宗羲 《蒋万为墓志铭》:“二塲三塲,置之高阁,去取止在头塲。”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纵有 黄帝 握奇、 太公 阴符、 孙吴 心法, 诸葛 八阵,或置之高阁,或视为陈言。”亦作“ 置诸高阁 ”。 廖仲恺 《作事必须有恒心》:“当时兄弟以为这种书干燥无味,太没意趣,所以不甚当心,遂置诸高阁。”词语解释:置诸度外 拼音:zhì zhū dù wài
见“ 置之度外 ”。
词语解释:置之度外 拼音:zhì zhī dù wài
搁在忖度之外。即不放在心上。语出《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 嚣 子内侍, 公孙述 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於度外耳。’”《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东南不宾,为日已久,先朝已来,置之度外。” 清 李渔 《怜香伴·香泳》:“就是功名也听其有无,寿也任其修短,一切置之度外。”亦作“ 置诸度外 ”。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我考虑得很纯熟。我是早把生死置诸度外的。”词语解释:置身事外 拼音:zhì shēn shì wài
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对事情漠不关心或推卸责任。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晋康帝》:“虽然,胡不若 徐庶 之置身事外而不与共功名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此刻兄弟已经死了,又没留下一男半女,弟妇将来的事,我做大伯子的,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悲观的由来,是在置身事外不辨是非,而偏要关心于文坛。”词语解释:置质 拼音:zhì zhì
(1).犹委质。谓臣下向君主呈献礼物,以示献身。质,通“ 贄 ”。《吕氏春秋·执一》:“今日置质为臣,其主安重?今日释璽辞官,其主安轻?” 高诱 注:“置,犹委也。”《荀子·大略》“错质之臣” 唐 杨倞 注:“置质,犹言委质也。”
(2).派遣人质作担保,以示信守盟约或臣服。《史记·六国年表》:“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汉书·西域传赞》:“其大国 莎车 、 于闐 之属,数遣使置质於 汉 ,愿请属都护。”词语解释:置之不问 拼音:zhì zhī bù wèn
搁在一边,不予过问。 清 袁枚 《新齐谐·抬轿郎君》:“乃闭锁书舍中,未几逃出,又为人抬轿矣。如是者再三,祖父无如何,置之不问。” 巴金 《秋》一:“ 郑 家至今尚无安葬的意思,大舅也置之不问。”词语解释:置之不论 拼音:zhì zhī bù lùn
搁在一旁,不予理论。 鲁迅 《而已集·文艺和革命》:“这之前,有时恐怕也有青年潜入宣传,工人起来暗助,但这些人们大抵已经死掉,或则无从查考了,置之不论。”亦作“ 置之弗论 ”。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词语解释:置之死地而后生 拼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谓置于不战则死的境地,然后方能奋勇战斗,取胜得生。语本《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北史·僭伪附庸传·刘武》:“军士去家二千里,后有 黄河 之难,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词语解释:置之不理 拼音:zhì zhī bù lǐ
搁之一旁,不加理睬。 清 顾炎武 《华阴王氏宗祠记》:“人主之於民,赋歛之而已尔,役使之而已尔,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现代书局的稿子,函索数次,他们均置之不理。”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那种独断专行,把同盟者置之不理的态度,是不对的。”词语解释:置传 拼音:zhì chuán
汉 代驾以四匹良马的驿车。《汉书·高帝纪下》“ 横 惧,乘传诣 雒阳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律,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 明 杨慎 《升庵经说·置邮传命》:“ 汉 制,四马高足为置传,皆君与大夫所乘。其行安舒,故不得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