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五歌平声 [guō guò,经过][hé huó huo,和平][mó,琢磨][hé,荷花][suō][偏颇,形词][suō][nā nuó][tuō][cuó][详注1][音駝。逶迤,行貌。本作迱。][详注2][音騾。瓠瓢也。又与蠃通][cuó,酂城][媕娿,不決也][详注3][wō][bō bo][详注4][详注5][嵒齬,山勢也][cuó][姓][同沱]妿[同峨][luó][duō][guō wō][详注6]娿


注1:蛇 音移。【詩·召南】委蛇委蛇。【箋】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莊子·庚桑楚】與物委蛇,而同其波。【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又【韻補】龍蛇之蛇,亦讀爲移。【詩·小雅】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羆字、下之字韻。
注2:傩 nuó,音那。指古迎神赛会。如傩神,迷信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
注3:蠃 音騾。蜯屬。【爾雅·釋魚】蠃,小者蜬。【註】蠃,大者如斗,出日南漲海中,可以爲酒杯。
注4:酇 《集韻》才何切,音嵯。《前漢·地理志》沛郡有酇縣。《註》莽曰贊治。應劭曰音嵯。又與醝通。《周禮·天官·酒正·三曰盎齊註》如今酇白也。
注5:番 音婆。鄱阳豫章县。《史记·伍子胥传》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注》索隐曰:盖鄱阳也。
注6:蜗 《韵会》公蛙切,音騧。与娲通。《礼·明堂位》女蜗之笙簧。
共271,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绮罗波罗金叵罗纤罗蜀罗高罗遮罗天罗
森罗搜罗兜罗阿罗纷罗旁罗喽罗收罗
网罗红罗春罗黄罗绫罗和罗交罗修多罗
大罗绿罗骈罗绛罗湘罗博罗偻罗滤罗
香罗叵罗包罗宫罗皂罗带罗娄罗四罗
汨罗越罗娑罗袜罗织罗过罗摩罗秋罗
张罗云罗虞罗素罗陀罗松罗重罗同罗
雀罗翠罗多罗茜罗帕罗砑罗开罗列罗
轻罗画罗解罗罻罗祸罗胸罗百罗笼罗
青罗阎罗修罗爵罗礼罗罝罗霜罗触罗

词语解释:绮罗  拼音:qǐ luó
(1).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汉 徐干 《情诗》:“綺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 唐 秦韬玉 《贫女》诗:“蓬门未识綺罗香,拟托良媒益由伤。”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引狎》:“谩话綺罗,休説珍羞,端不趁儂心苗。” 清 唐孙华 《戏为友人代忆》诗之四:“生小调丝竹,由来足綺罗。”
(2).指穿着绮罗的人。多为贵妇、美女之代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鄴下 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綺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 前蜀 韦庄 《江亭酒醒却寄维扬饯客》诗:“满坐綺罗皆不见,觉来红树背银屏。”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三》:“人主好声色,则 燕 赵 之粉黛, 吴 越 之綺罗,不问而进太子之前矣。”
(3).形容诗风华丽柔靡。 宋 吴坰 《五总志》:“﹝ 贾岛 ﹞尝於 宣城 謁 紫微 ,不遇,乃曰:‘我诗无綺罗铅粉,宜其不售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词至 东坡 ,一洗綺罗香泽之态,寄概无端,别有天地。”
(4).指华美的帷帐。 明 徐渭 《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先以三绝见遗癸丑冬检旧札见之因赋七绝》:“华堂日晏綺罗开,伐鼓吹簫一两迴。”
(5).指繁华的生活。 鲁迅 《无题》诗之二:“ 六代 綺罗成旧梦, 石头城 上月如钩。”
词语解释:森罗  拼音:sēn luó
(1).纷然罗列。 唐 孙揆 《灵应传》:“轻裘大带、白玉横腰而森罗於堦下者,其数甚多。” 郭沫若 《女神·浴海》:“太阳当顶了!无限的 太平洋 鼓奏着男性的音调!万象森罗,一个圆形舞蹈!”
(2).谓树木繁蔚杂陈。 唐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诗:“硕人久沦谢,乔木自森罗。”《西游记》第二八回:“山路崎嶇,甚是难走,却又松林丛簇,树木森罗,切须仔细。”
(3).特指繁密的植物。 明 李东阳 《灵寿杖歌》:“愿栽万本截万杖,穷巖阴谷生森罗。”
词语解释:网罗  拼音:wǎng luó
(1).捕捉鸟兽的工具。《淮南子·兵略训》:“飞鸟不动,不絓网罗。” 南朝 宋 鲍照 《代空城雀》诗:“高飞畏鴟鳶,下飞畏网罗。” 宋 苏轼 《次韵答邦直子由》:“闻道鵷鸿满台阁,网罗应不到沙鸥。” 清 顾炎武 《一雁》诗:“塞上愁书信,人间畏网罗。”
(2).比喻像网的笼罩物。 唐 李山甫 《又代孔明哭先主》诗:“尽驱神鬼随鞭策,全罩英雄入网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这种骗术,直是妖魔鬼怪都逃不出他的网罗。” 曹禺 《日出》第一幕:“她认定自己所习惯的种种生活的方式,是最残酷的桎梏,使她即使怎样羡慕着自由,也难以逃出自己的环境的网罗。”
(3).以网捕物。 唐 元稹 《蜘蛛诗》序:“ 巴 蜘蛛大而毒,其甚者,身边数寸,而踦长数倍其身,网罗竹柏尽死。”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内湖珠兆》:“因网罗之,得蚌径尺。”
(4).比喻法网。《韩非子·解老》:“好用其私智而弃道理,则网罗之爪角害之。” 唐 司空曙 《酬张芬有赦后见赠》诗:“紫凤朝衔五色书,阳春忽布网罗除。” 宋 欧阳修 《〈江邻几文集〉序》:“其间又有不幸罹忧患,触网罗,至困阨流离以至。” 鲁迅 《〈二心集〉序言》:“谨案在‘清党’以后的党国里,讲共产主义是算犯大罪的,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 中国 。”
(5).搜罗;包容。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近自託於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於此乎!”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此圣人所以网罗天下之逸民,追復先王之旧迹。”
词语解释:大罗  拼音:dà luó
(1).即大罗天。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三清上曰大罗。” 唐 王建 《同于汝锡游降圣观》诗:“ 秦 时桃树满山坡,骑鹿先生降大罗。”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诗:“《霓裳》曲记大罗咏, 广寒 斧是前身脩。”参见“ 大罗天 ”。
(2).古官名。即大罗氏。 唐 杨谏 《大蜡赋》:“ 伊耆 之礼不易,大罗之职有常。”参见“ 大罗氏 ”。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词语解释:大罗天  拼音:dà luó tiān
道教所称三十六天中最高一重天。《云笈七籤》卷二一:“《玉京山经》曰: 玉京山 冠於八方诸大罗天……《元始经》云:大罗之境,无復真宰,惟大梵之气,包罗诸天太空之上。” 唐 王维 《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诗:“大罗天上神僊客, 濯锦江 头花柳春。” 唐 李商隐 《留赠畏之》诗之一:“空记大罗天上事,众仙同日咏《霓裳》。” 清 赵翼 《石庵相公挽诗》:“才送还朝数月前,俄惊仙驭大罗天。”
词语解释:大罗氏  拼音:dà luó shì
古官名。即《周礼·夏官》之“罗氏”。《礼记·郊特牲》:“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 孔颖达 疏:“谓为大罗者, 郑 云:能以罗捕鸟兽者也。”
词语解释:香罗  拼音:xiāng luó
绫罗的美称。 唐 杜甫 《端午日赐衣》诗:“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宋 孔平仲 《子明棋战两败输张寓墨并蒙见许夏间出箧中所藏以相示诗索所负且坚元约》诗:“古锦缀为囊,香罗裁作帕。” 明 黄子锡 《艳曲》诗:“学织九张机,香罗叠舞衣。”
词语解释:汨罗  拼音:mì luó
(1).江名。 湘江 支流。在 湖南省 东北部。上游 汨水 有东西两源:东源出 江西省 修水县 境,西源出 湖南省 平江县 东北境 龙璋山 。两源在 平江县 城西汇合后称 汨罗江 ,西流到 湘阴县 北注入 洞庭湖 。 战国 时 楚 诗人 屈原 忧愤国事,投此江而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 ﹞於是怀石遂自投 汨罗 以死。” 汉 刘向 《九叹·离世》:“惜 师延 之浮渚兮,赴 汨罗 之长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 原 在 湘 沅 之间九年,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作《离骚》。终怀石自投 汨罗 以死,时盖 顷襄王 十四五年(前二八五或六)也。”
(2).借指 屈原 。 清 姚康 《〈嵞山集〉序》:“谓诗文必穷而后工者,大约取证 汨罗 、 杜陵 诸君子。”
词语解释:张罗  拼音:zhāng luo
(1).张设罗网以捕鸟兽。《战国策·东周策》:“譬之如张罗者,张於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白云观》:“张罗释兔求雉,投博呼卢得梟。”
(2).形容冷落少人迹。 南朝 梁 何逊 《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还入平原逕,穷巷可张罗。”《隋书·循吏传·刘旷》:“狱中无繫囚,争讼絶息,囹圄尽皆生草,庭可张罗。” 宋 苏轼 《次韵杨褒早春》:“细雨郊园聊种菜,冷官门户可张罗。”参见“ 门可罗雀 ”。
(3).喻张设法网。《后汉书·寇荣传》:“张罗海内,设置万里。” 隋 薛道衡 《老氏碑》:“尚贤饰智,悬法张罗。”
(4).引申为预设圈套,陷人于罪。 清 钱谦益 《〈申比部诗〉序》:“执政张罗鉤党,毒螫善类。”
(5).搜罗;罗致。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恨张罗玉石无分,嗟悬鐸薰蕕相绞。” 明 金銮 《王西庄宴集》曲:“这的是开东阁张罗了俊杰,不争你卧 南阳 埋伏着龙蛇。”
(6).指物色,寻找。 老舍 《全家福》第一幕:“我说老大,别光学这个那个,也得张罗了媳妇,省得衣破无人补啊!”
(7).招揽;招集。 鲁迅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我虽然深知自己是怎么瘦,又是公的,并没有乳,然而想到他们为张罗生意起见,情有可原,只要出售的不是毒药,也就不说什么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 永祥 兄说的真对!有个聚餐会,十分方便,大家到日期就可以碰头,也不要到处张罗。”
(8).筹划;料理;安排。 元 张养浩 《新水令·辞官》套曲:“自相度,图箇甚,谩张罗,得磨驼且磨驼。”《红楼梦》第一一○回:“如今只有他几个自己的人瞎张罗,背前面后的也抱怨。”《恨海》第五回:“五姐儿叹口气道:‘出门人自然是苦的。’説罢,下去,张罗弄水洗脸。” 丁玲 《记游桃花坪》:“我们赶快起身,忙着张罗吃早饭。”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五章:“一九四三年春季, 王老虎 跟 冬梅 张罗着成亲,敌人来了一次‘奔袭’,把他们冲散了。”
词语解释:门可罗雀  拼音:mén kě luó què
形容门庭冷落,来客绝少。语出《史记·汲郑列传论》:“始 翟公 为廷尉,宾客闐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梁书·到溉传》:“及卧疾家园,门可罗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僮奴婢媪皆散,不半载,门可罗雀矣。”《人民日报》1981.2.7:“在这期间,我原来门可罗雀的住处忽然热闹起来。”亦作“ 门可张罗 ”、“ 门堪罗雀 ”。《太平广记》卷一八七引 唐 韦述 《两京记》:“ 唐 初,祕书省唯主写书贮掌勘校而已,自是门可张罗。”《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三年》:“西府车骑填凑,东第门可张罗。”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然 丁晋公 诗固尝云‘屋可占乌曾贵仕,门堪罗雀称衰翁’矣。” 金 元好问 《寄西溪相禅师》诗:“门堪罗雀仍未害,釜欲生鱼当奈何。” 清 李渔 《慎鸾交·绝见》:“体统乖,威仪褻,纲常没半些,又不是门堪罗雀无宾客。”
词语解释:雀罗  拼音:què luó
捕雀的网罗。常用以形容门庭冷落。《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时谓 道子 为东録, 元显 为西録。西府车骑填凑,东第门下可设雀罗矣。”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雀罗弔廷尉,秋扇悲婕妤。” 清 钱谦益 《岁暮杂怀》诗:“卒岁闻门有雀罗,流年徂谢意如何。”参见“ 雀罗门 ”。
词语解释:雀罗门  拼音:què luó mén
《史记·汲郑列传》:“始 翟公 为廷尉,宾客闐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后以“雀罗门”形容冷落的门庭或失势之家。 唐 刘禹锡 《有感》诗:“昨宵 凤池 客,今日雀罗门。”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惟君綈袍信,到我雀罗门。” 明 唐顺之 《宪副饶湖田见过陈渡草堂赋此为赠》:“岂知綉斧客,还过雀罗门。”
词语解释:轻罗  拼音:qīng luó
一种质地较薄的丝织品。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轻罗雾縠,冶服之丽也,而不可以御流鏑。” 宋 曾巩 《南湖行》之一:“著红少年里中出,百金市上裁轻罗。”《花月痕》第十一回:“又见 采秋 晚粧如画,头上乌云,一丝不乱,一身轻罗薄縠,映着玉骨冰肌,遂把前事忘了。”
词语解释:青罗  拼音:qīng luó
(1).青色丝织物。《隋书·礼仪志七》:“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 郭沫若 《瓶》诗之一:“她那蜀锦的上衣,青罗的短裙……这些都还在我如镜的脑中驰骋。”
(2).喻曲折环绕的碧水。 宋 孔武仲 《炭步港观萤》诗:“ 九华 之南芦苇长,流萤夕起不计双。烂如神仙珠玉闕,青罗掩映千明缸。” 宋 刘弇 《清真观斋轩》诗:“矗橚晓声来杂珮,涟漪春脉涨青罗。” 宋 范成大 《贺乐丈先生南郭新居》诗:“卜迁不我遐,一水明青罗。”
词语解释:波罗  拼音:bō luó
(1).即虎。古代 南诏 语。 唐 赵叔达 《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诗:“法驾避星回,波罗毘勇猜。”原注:“波罗,虎也;毘勇,野马也。”
(2).悲愁貌。 元 李爱山 《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嘴古都釵头玉燕,面波罗镜里青鸞,画不尽春山宛转。”一本作“魔罗”。
(3).梵语“波罗蜜”之省。 明 李贽 《得上院信》诗:“世事由来不可论,波罗忍辱是玄门。”参见“ 波罗蜜 ”。
(4).即凤梨。亦写作“波萝”。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蜜有波罗甜,绵岂班枝燠。”参见“ 凤梨 ”。
词语解释:波罗蜜  拼音:bō luó mì
(1).亦作“ 波罗密 ”。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十二:“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慳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 明 无名氏 《精忠记·诛心》:“我只得忍辱波罗蜜,这的是念彼 观音 力。”
(2).即木波罗。通称波罗蜜树。常绿乔木。果椭圆形,味甜,可食。原产 印度 和 马来西亚 ,我国 华南 各地有栽培。参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
词语解释:凤梨  拼音:fèng lí
(1).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剑状,密生,螺旋状排列。花序顶生,由叶丛中抽出,椭圆形,状似松球。花紫红色。果实密集在一起,外部呈鳞片状,果肉味甜酸,有很浓的香味。产于热带,我国 广东 、 台湾 等地都有出产。
(2).这种植物的果实。也称菠萝、菠萝蜜。
词语解释:搜罗  拼音:sōu luó
(1).访求罗致;搜集。 唐 范传正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白新墓碑》:“ 代宗 之初,搜罗俊逸,拜公左拾遗。”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本朝承 五季 之后,无復字画可称,至 太宗皇帝 始搜罗法书。” 明 唐顺之 《答俞教谕书》:“僕於甲科人才固未尝专有眷眷搜罗之心。” 朱光潜 《艺文杂谈·谈书牍》:“ 赖古堂 《尺牍新钞》搜罗较富。”
(2).亦作“ 搜逻 ”。谓巡回搜索。 宋 欧阳修 《南獠》诗:“搜罗一月餘,不战师自罢。” 宋 司马光 《和王介甫烘虱》:“我归彼出疲奔命,备北惊南厌搜逻。”《红楼梦》第一○二回:“这样的大排场,我打量拿着妖怪给我们瞧瞧到底是些甚么东西,那里知道是这样搜罗!”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由于自卫团搜逻得很厉害,没有出城的变兵都躲藏了起来。”
蒐羅:搜罗;搜集。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总年数三百二十七万,称尊号一百八十餘君,总不如 唐 虞 氏把七政蒐罗成历象。” 明 吴承恩 《二郎搜山图歌》:“星飞电掣各奉命,蒐罗要使山林空。” 清 李渔 《风筝误·嘱鹞》:“开卷益偏多,古和今,任蒐罗,清磨岁月惟书可。”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余曾有续刻《皇清经解》之议,因博访通人,蒐罗众籍。”
词语解释:红罗  拼音:hóng luó
(1).红色的轻软丝织品。多用以制作妇女衣裙。《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紈素声。”
(2).荔枝品种名。参阅《广群芳谱·果谱七·荔支一》引 唐 郑熊 《广中荔支谱》
词语解释:绿罗  拼音:lǜ luó
(1).绿色的绮罗。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紇那》披緑罗。”
(2).比喻绿水微波。 唐 张祜 《题于越亭》诗:“山衔落照攲红盖,水蹙斜文捲緑罗。” 宋 欧阳修 《玉楼春》词:“杏腮轻粉日催红,池面緑罗风卷皱。”
(3).荔枝名。 宋 杨万里 《走笔谢吉守赵判院分饷三山生荔子》诗:“ 西川 红锦无此色, 南海 緑罗犹带酸。”自注:“ 五羊 荔子上上者名緑罗。”参见“ 緑萝 ”。
词语解释:绿萝  拼音:lǜ luó
(1).绿色藤萝。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緑萝缘玉树,光曜粲相暉。”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四:“緑萝纷葳蕤,繚绕松栢枝。” 宋 孙觌 《小园春事》诗之一:“緑萝高张翠羽盖,苍巘中断青玉玦。” 元 赵孟頫 《桃源春晓图》诗:“ 桃花源 里得春多,洞口春烟摇緑萝。”
(2).荔枝名。亦名挂绿。 清 吴应逵 《岭南荔支谱》卷四:“挂緑、玉栏、金井,如夜光无价,非可以金钱得之……緑萝,即指挂緑也。”
(3).溪名。在今 湖北省 。 宋 欧阳修 《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岁之仲春,自 荆南 西拜其亲於 万州 。维舟 夷陵 ,予与之登高以远望,遂游 东山 ,窥 緑萝溪 ,坐磐石。”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欧阳公 謫 夷陵 时,诗云:‘江上孤峰蔽 緑萝 ,县楼终日对嵯峨。’盖 夷陵县 治下临峡,江名 緑萝溪 。自此上泝,即 上牢关 ,皆山水清絶处。”
词语解释:叵罗  拼音:pǒ luó
(1).西域语音译,当地的一种饮酒器,口敞底浅。亦泛指酒杯。《北齐书·祖珽传》:“ 神武 宴寮属,於坐失金叵罗, 竇泰 令饮酒者皆脱帽,於 珽 髻上得之。” 唐 李白 《对酒》诗:“蒲萄酒,金叵罗, 吴 姬十五细马驮。” 瞿蜕园 朱金城 校注:“叵罗, 胡 语酒杯也。《旧唐书·高宗纪》作颇罗。” 明 唐寅 《进酒歌》:“吾生莫放金叵罗,请君听我进酒歌。” 清 黄遵宪 《樱花歌》:“鶬金寳鞍金盘陀,螺鈿漆盒携叵罗。” 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2).即沙罗。供盥洗用的浅盆。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八:“近世以洗为叵罗。” 宋 叶适 《永嘉端午行》诗:“立瓶叵罗银价踊,冰衫雪袴胭脂勒。” 宋 陈昉 《颍川语小》卷下:“ 叶文定公 《端午》诗云:‘立瓶叵罗银价踊。’是直以沙罗为叵罗。沙罗者,今之盥,古之洗也。当俟博古者。”
词语解释:越罗  拼音:yuè luó
越 地所产的丝织品,以轻柔精致著称。 唐 刘禹锡 《酬乐天衫酒见寄》诗:“酒法众传 吴 米好,舞衣偏尚 越 罗轻。” 前蜀 韦庄 《诉衷情》词:“ 越 罗香暗销,坠花翘。” 宋 陆游 《初夏》诗:“ 越 罗 蜀 锦吾何用,且备豳人卒岁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初试 越 罗新,还妆画榜行。”
词语解释:云罗  拼音:yún luó
(1).如网罗一样遍布上空的阴云。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嵇康〈言志〉》:“旷哉宇宙惠,云罗更四陈。”借指整个天空。 唐 李商隐 《春雨》诗:“玉璫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云笈七籤》卷四二:“羽车曜云罗,令我飞上清。”
(2).高入云天的网罗。《文选·鲍照〈舞鹤赋〉》:“厌江海而游泽,掩云罗而见羈。” 吕延济 注:“云罗,言罗高及云。”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五:“ 崑崙 见玄凤,岂復虞云罗。” 元 刘因 《太常引》词:“冥鸿有意避云罗。问何处、是行窝。”
(3).比喻组成包围圈的军队。《宋书·邓琬传》:“云罗四掩,霜锋交集。”《魏书·郭祚传》:“今云罗西举,开纳 岷 蜀 ;戎旗东指,镇靖 淮 荆 ; 汉 沔 之间,復须防捍。”
(4).轻柔如云的丝绸织品。 隋 王眘 《七夕》诗之二:“长裙动星珮,轻帐揜云罗。”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白琼仙》:“见五人悉係女子,袭云罗,曳雾縠,高髻堆鸦,不类近时装束。”
(5).形容盛多。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星期假日,游人云罗。”
词语解释:翠罗  拼音:cuì luó
緑色的丝织物。 唐 许浑 《韶州韶阳楼夜宴》诗:“待月西楼捲翠罗,玉杯瑶瑟近星河。” 宋 蒋捷 《蝶恋花·风莲》词:“偷把翠罗香被展,无眠却又频翻转。”
词语解释:画罗  拼音:huà luó
有画饰的丝织品。 唐 温庭筠 《和友人悼亡》:“玉貌 潘郎 泪满衣,画罗轻鬢雨霏微。” 宋 周邦彦 《过秦楼》词:“閒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 元 马祖常 《上京效李长吉》诗:“龙沙秋浅云光薄,画罗宫衣侵晓著。”
词语解释:阎罗  拼音:yán luó
(1).梵语的略译,佛教称主管地狱的神。通称 阎王 。《铁城泥犁经》:“ 阎罗 言:‘汝何以不自改为善耶?’”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论十王荐亡之诞》:“一云,佛言 琰魔罗 ,盖主捺落迦者,止一 琰魔罗王 耳, 阎罗 盖 琰魔罗 之讹也。” 曹禺 《原野》第三幕第四景:“我死了,见了五殿 阎罗 ,我也得问个清楚。”
(2).旧时比喻刚直的清官。 宋 叶□ 《爱日斋丛钞·阎罗王》:“予谓如 包孝肃 君 开封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 包老 。’ 孝寿 尹 开封 ,亦号 李阎罗 。特喻其刚严,即史云咸称神明之义。”
(3).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他可也性子利害母 阎罗 。” 陈毅 《梅岭》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词语解释:金叵罗  拼音:jīn pǒ luó
金制酒器。《北齐书·祖珽传》:“ 神武 宴寮属,于坐失金叵罗, 竇泰 令饮酒者皆脱帽,于 珽 髻上得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东坡 诗:‘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罗。’按《北史》, 祖珽 盗 神武 金叵罗,盖酒器也。” 清 黄遵宪 《元武湖歌》:“酒波光溢金叵罗,银鱸锦鸭甘芳多。” 陈世宜 《醉歌》:“手捧金叵罗,拾级趋山阿。”一说指饮酒用的金质吸管。《文学遗产》1982年第1期:“我认为,金叵罗应是饮酒用的金质吸管。 东晋 、 十六国 时期是有用吸管饮酒的习惯的……至今 藏 族同胞饮酒仍普遍使用吸管。因此,金叵罗应是这种形状的酒器。只有这种较细的管状物, 祖珽 才能把它像簪子一样插在髻上。”
词语解释:兜罗  拼音:dōu luó
(1).收拾。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四折:“眼见得这场做作,官司里怎好兜罗?”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二折:“那贼也,正掌着威权大。但有搀搓,谁与兜罗!”
(2).笼络。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二折:“甜句儿将我紧兜罗,口如蜜钵。”
(3).见“ 兜罗绵 ”。
词语解释:兜罗绵  拼音:dōu luó mián
(1).[梵tūla]棉。亦为草木花絮之总称。《翻译名义集·沙门服相》:“兜罗,此云细香……或名妬罗绵。妬罗,树名。绵从树生,因而立称如柳絮也。亦翻杨华。” 明 曹昭 《格古要论·古锦论·兜罗绵》:“兜罗绵,出南番、西番、 云南 ,莎罗树子内绵织者,与剪绒相似,阔五六尺,多作被,亦可作衣服。”
(2).喻云或雪。 宋 杨万里 《题曾无愧月窗》诗:“阿兄作云巢,阿弟作月窗……兜罗绵上住兄子,银色界中著吾弟。” 金 元好问 《读书山雪中》诗:“山灵为渠也放颠,世界幻入兜罗绵。” 清 赵翼 《途遇大雪》诗:“世界幻入兜罗绵,恍见洪荒万万古。”亦省作“ 兜罗 ”。 赵朴初 《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诗:“凿巖造佛高数丈,示现手如兜罗绵。”
词语解释:春罗  拼音:chūn luó
丝织品的一种。 唐 李贺 《神仙曲》:“春罗书字邀 王母 ,共宴红楼最深处。”《金史·百官志四》:“平章政事……春罗秋綾各二十五匹。” 元 萨都剌 《织女图》诗:“纤纤玉指柔且和,香钩小袜裁春罗。”
词语解释:骈罗  拼音:pián luó
骈比罗列。 汉 王逸 《九思·哀岁》:“羣行兮上下,駢罗兮列陈。”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景云蔚岳,秀星駢罗。” 宋 司马光 《枢密院开启圣节道场排当散念作语》:“肴羞交错,笙磬駢罗。”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至若於各行省中,择其人物之駢罗,土产之丰阜,山川之险要者,命将军都统之,而 汉 人不得居其职。”
词语解释:包罗  拼音:bāo luó
包容;容纳。 汉 赵岐 《〈孟子〉题辞》:“著书七篇……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 宋 陈亮 《题喻季直文编》:“其文蔚茂驰骋,盖将包罗众体,而一字不苟,读之亹亹而无厌也。”《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老太师学问渊博,有包罗天地之抱负。” 高士其 《天的进行曲》:“天包罗着一切,包罗着所有的星云,包罗着所有的恒星。”
词语解释:娑罗  拼音:suō luó
梵语的译音。植物名。即柳安。原产于 印度 、 东南亚 等地。常绿大乔木,木质优良。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娑罗》:“ 盛弘之 《荆州记》曰:‘ 巴陵县 南有寺,僧房牀下,忽生一木,随生旬日,势凌轩栋。道人移房避之,木长便迟,但极晚秀。有外国沙门见之,名为娑罗也。’” 繆启愉 校释:“娑罗是龙脑香科的shorearobustaGaertn。其木材俗名柳安木,在 印度 等地是次于柚木的重要木材。其树脂可作沥青的代用品。”亦附会为七叶树或月中桂树。 宋 欧阳修 《定力院七叶木》诗:“ 伊 洛 多佳木,娑罗旧得名。常於佛家见,宜在月中生。”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娑罗树》:“世俗多指言月中桂为娑罗树,不知所起。” 元 马祖常 《送华山隐之宗阳宫》诗:“高谈见明月,为我问娑罗。”
词语解释:虞罗  拼音:yú luó
原指掌山泽之虞人所张设的网罗。泛指渔猎者设置的网罗。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三:“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宋 司马光 《重经车辋谷》诗:“我生微尚在丘壑,强若麋鹿婴虞罗。” 明 文徵明 《八月六日事》诗:“冥鸿已在虞罗外,残鮪方游鼎釜间。” 清 郑燮 《道情》之十:“黄沙白草无人跡,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
词语解释:多罗  拼音:duō luó
(1).梵文Pattra的译音。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恭建那补罗国》:“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餘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採用。” 唐 杜甫 《山寺》诗:“吾知多罗树,却倚莲花臺。”参阅《翻译名义集·林木》
(2).食器。《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毗騫王 ﹞常遗 扶南王 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椀者受一升。”
(3).脂粉盒。《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 南朝 宋 何承天 《纂文》曰:“多罗,粉器。”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之十六:“玉牎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也用作脂粉的代称。 唐 顾甄远 《惆怅诗》之七:“若为多罗年少死,始甘人道有风情。”多罗年少,指傅粉人。
(4).鲁莽。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我可也千不合,万不合,一时间做事忒多罗。”
(5).满语美称,加在爵位的前面。如“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又称郡王、贝勒的女儿为“多罗格格”。
词语解释:解罗  拼音:jiě luó
犹解网。 南朝 梁简文帝 《玄圃园讲颂序》:“鳞羽被解罗之泽,黎元沐仁寿之慈。”
词语解释:修罗  拼音:xiū luó
梵语Asura的译音,“ 阿修罗 ”的省称。意译为“不端正”或“非天”,是古 印度 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住在海底,常与天神战斗。佛教采用其名,把它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又列为轮回六道之一。 唐 吕岩 《敲爻歌》:“声闻缘觉冰消散,外道修罗缩项惊。” 明 屠隆 《昙花记·西来遇魔》:“生平慾怒逞豪雄,貌似修罗气吐虹。” 清 赵翼 《拟老杜诸将之作》诗:“总为修罗能障日,迁延酿祸至今貽。”
词语解释:纤罗  拼音:xiān luó
(1).细薄透气的丝织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於是 郑 女曼姬,被阿锡,揄紵縞,襍纤罗,垂雾縠。” 汉 傅毅 《舞赋》:“珠翠的皪而炤燿兮,华袿飞髾而杂纤罗。” 南朝 梁 何逊 《和刘谘议守风》:“纤罗若不御,跂予中上泽。”
(2).细眼网。《后汉书·马融传》:“矰碆飞流,纤罗络縸。”
词语解释:阿罗  拼音:ā luó
见“ 阿罗汉 ”。
词语解释:阿罗汉  拼音:ā luó hàn
梵语Arhat的译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称断绝嗜欲,解脱烦恼,修得小乘果的人。《百喻经·入海取沉水喻》:“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昔 健驮逻国 有阿罗汉,常受此池龙王供养。”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阿罗汉圣相威仪,比 雪山 三十六万亿佛。” 清 赵翼 《游金陵杂诗》:“ 灵山 五百阿罗汉,一个 观音 请客难。”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右丞画渡水罗汉》:“ 王右丞 作《雪里芭蕉》,盖是戏弄翰墨,不顾寒暑,今世传 右丞 所画渡水罗汉,亦是意也。而 山谷 云:‘阿罗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西游记》第三六回:“不曾丢瓦抛砖伤佛殿,阿罗脸上剥真金。”
词语解释:黄罗  拼音:huáng luó
黄色罗纱。《隋书·礼仪志七》:“鞠衣,黄罗为之。”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车驾幸学》:“次日,诸斋生员,尽行搬出学外安泊,各斋门竝用黄封,学官预拟御课题,用黄罗装背大册,面僉云:‘太学某斋生臣姓某供。’”
词语解释:绛罗  拼音:jiàng luó
红色纱罗。《隋书·礼仪志七》:“鹿皮弁,九琪,服絳罗襦,白罗裙。” 唐 罗隐 《牡丹花》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絳罗高卷不胜春。”《宋史·舆服志三》:“ 乾道 九年,又用履袍,袍以絳罗为之。”
词语解释:宫罗  拼音:gōng luó
一种质地较薄的丝织品。 元 袁桷 《次韵继学竹枝宛转词》:“宫罗叠雪捻金龙,郎去香奩手自封。”
词语解释:袜罗  拼音:wà luó
罗袜。丝罗制的袜。 宋 张元干 《青玉案·载酒浩歌西湖南山间写我滞思》词:“菱歌风断,韈罗尘散,总是关情处。”
词语解释:素罗  拼音:sù luó
白色纱罗。亦指如白色纱罗之纹痕。 晋 郭璞 《建木赞》:“皮如蛇缨,叶有素罗。”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花月痕》第十五回:“ 荷生 也不晓得是什么,接过手轻飘飘,将手一捏,觉鬆鬆的,便拆开封皮,见是一块素罗,像是帕子。”
词语解释:茜罗  拼音:qiàn luó
绛红色的薄丝织品。 后蜀 毛熙震 《南歌子》词:“远山愁黛碧,横波慢脸明。腻香红玉茜罗轻。”
词语解释:罻罗  拼音:wèi luó
(1).捕鸟的网。《礼记·王制》:“鳩化为鹰,然后设罻罗。” 郑玄 注:“罻,小网也。”《楚辞·九章·惜诵》:“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王逸 注:“罻罗,鸟网也。” 宋 司马光 《白鹘图》诗:“罻罗不可取,灭影还云霄。” 明 杨慎 《书兴》诗:“争传鸣凤巢阿阁,又见飞鸿出罻罗。”
(2).借喻法网。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符瑞虽臻,而罻罗犹密。” 陈去病 《恻恻》诗:“惻惻中原徧罻罗,侧身天地一婆娑。”
词语解释:爵罗  拼音:jué luó
捕雀的网。爵,通“ 雀 ”。《汉书·郑当时传》:“ 下邽 翟公 为廷尉,宾客填门,及废,门外可设爵罗。”
词语解释:蜀罗  拼音:shǔ luó
蜀 中织造的轻罗。 唐 杜牧 《江上雨寄崔碣》诗:“春半 平江 雨,圆纹破 蜀 罗。”《宋史·食货志下六》:“一日,内出 蜀 罗一端,为印朱所渍者数重。因詔天下税务,毋輒污坏商人物帛。”
词语解释:纷罗  拼音:fēn luó
杂然罗列。 唐 韩愈 《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唐 元稹 《有酒》诗之三:“念万古之纷罗,我独慨然而浩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元少先生》:“既就馆,酒炙纷罗,劝客自进,并无主人。”
词语解释:绫罗  拼音:líng luó
泛指丝织品。 晋 张华 《轻薄篇》:“童僕餘粱肉,婢妾蹈綾罗。” 晋 木华 《海赋》:“若乃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綾罗被光於螺蚌之节。”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绢人书画》:“人以通草为面,綾罗为袵裳。”
词语解释:湘罗  拼音:xiāng luó
湘江 与 汨罗江 的并称。借指 湖南省 。《文选·陆倕〈石阙铭〉》:“折简而禽 庐 九 ,传檄以下 湘 罗 。” 李善 注:“ 湘 罗 ,二水名也。”
词语解释:皂罗  拼音:zào luó
亦作“皁罗”。 一种色黑质薄的丝织品。亦指以皂罗制的头巾。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视五色损目》:“ 李氏 有 江 南日,中书皆用皂罗糊屏风,所以养目也。” 宋 苏轼 《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 緑珠 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皁罗。”《金史·舆服志下》:“巾之制,以皁罗若纱为之,上结方顶,折垂於后。”
词语解释:织罗  拼音:zhī luó
罗织。谓虚构罪名,陷害无辜。 唐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人生实难,逢此织罗。”《新五代史·唐臣传·毛璋》:“ 璋 前经推劾,已蒙昭雪,而 延祚 以责赂之故,復加织罗。” 宋 曾巩 《徐孺子祠堂记》:“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於不容,而织罗鉤党之狱起。”《元典章·圣政二·理冤滞》:“比者尚书省 脱忽脱 、 三寳奴 等织罗煅炼,滥杀立威。”
词语解释:陀罗  拼音:tuó luó
即陀螺。 清 翟灏 《通俗编·俳优》:“《景物略》:‘陀罗者,木製,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卓于地,急掣其鞭则转,顶光旋旋,影如不动也。’﹝按﹞ 宋 时儿戏物有千千,见《武林旧事》《道古堂集·妆域诗序》云:妆域者,形圆圜如璧。径四寸,以象牙为之,当背中央凸处置铁鍼,仅及寸,界以局,手旋之,使鍼卓立,轮转如飞,復以袖拂,则久久不能停,踰局者有罚。相传为前代宫人角胜之戏,如 宋 人所谓千千也。此皆陀罗之类。”《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一进门儿,把眼前的这点儿差使她陀罗儿似的当了个风雨不透。”参见“ 陀螺 ”。
词语解释:陀螺  拼音:tuó luó
(1).儿童玩具。形状略似海螺,通常用木头制成,能使之在地上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陀螺者,木製如小空鐘,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復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 老舍 《骆驼祥子》一:“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
(2).方言。周围;附近一带地方。 陈登科 《活人塘》一:“从此在 新河集 的陀螺三十里之内的老百姓,一天一天的变了样子,大户变小户,小户变光蛋。”
词语解释:帕罗  拼音:pà luó
丝织的巾子。 宋 史达祖 《齐天乐·赋橙》词:“入手温存,帕罗香自满。”
词语解释:祸罗  拼音:huò luó
指灾祸的罗网。 唐 杜甫 《前出塞》诗:“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词语解释:礼罗  拼音:lǐ luó
以礼罗致。 唐 戴叔伦 《寄禅师寺华上人》诗:“礼罗加璧至,荐鶚与云连。” 明 文徵明 《题七姬权厝志后》:“其礼罗之勤,有可知者。”
词语解释:高罗  拼音:gāo luó
高张的罗网。 三国 魏 嵇康 《五言赠秀才诗》:“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晋书·乐志下》:“宏猷允塞,高罗云布。”
词语解释:旁罗  拼音:páng luó
(1).犹遍及。《史记·五帝本纪》:“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
(2).测天度的器具。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天文·旁罗》:“旁罗乃测天度之器,如今之晷地罗也。”
(3).借指测度。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皇帝﹞爰命日官,草创新器。於是俯察旁罗,登臺升库。”
(4).广泛搜罗。 宋 曾巩 《亡弟湘潭县主簿子翎墓志铭》:“至於法制度数,造物立器,解名释象,声音训詁,纤息委曲,贯穿旁罗,无不极其説。”
词语解释:和罗  拼音:hé luó
(1).香名。
(2).排列匀称。 唐 崔损 《浮沤赋》:“远而望之的皪和罗,若众星之列长河。”
词语解释:博罗  拼音:bó luó
(1).芋头的异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上》:“博罗,《蔬谱》:大者谓之芋头, 嘉定 名之博罗,旁生小者谓之芋嬭。”
(2).蒙古语boru音译。青色;灰褐色。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孛罗者,青也。亦作博罗。”
词语解释:带罗  拼音:dài luó
系腰的罗带。 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陈仁和韵》词:“玉簫声远忆驂鸞,几悲欢,带罗宽。”
词语解释:过罗  拼音:guò luó
草名。即苦丁。《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引 沉怀远 《南越志》:“ 龙州县 有皋芦草,叶似茗,味苦澁,土人以为饮,今 南海 谓为过罗,或曰拘罗。”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十七:“ 南越 茗苦涩,谓之过罗。又云,即今之苦丁,亦名皋卢。”
词语解释:松罗  拼音:sōng luó
风“松萝”。
词语解释:砑罗  拼音:yà luó
一种砑光的丝织品。 明 高启 《秦筝曲》:“娇絃细语发砑罗,臂动玉釧鸣相和。” 明 唐寅 《和沉石田落花诗》之二八:“拾向砑罗方帕里,鸳鸯一对正当中。”
词语解释:胸罗  拼音:xiōng luó
胸中罗列着。指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或远大的理想、抱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上》:“彼皆目下十行,胸罗万卷,旁蒐广擷,集厥大成,名世之称,良非袭取。”《镜花缘》第六回:“不但才情敏捷,而且语句清新,真是胸罗锦绣,口吐珠璣。” 太平天囯 洪仁玕 《止戈》诗:“志顶江山心欲奋,胸罗宇宙气潜吞。”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五章:“你这样气量窄,将来如何能独当一面,肩挑五岳,胸罗百川,统帅百万大军!”
词语解释:罝罗  拼音:jū luó
泛指捕捉鸟兽的网。《国语·鲁语上》:“兽虞於是乎禁罝罗。” 韦昭 注:“罝,兔罟;罗,鸟罟也。”《文选·张衡〈西京赋〉》:“但观罝罗之所羂结。” 吕向 注:“罝,罗网也。” 宋 梅尧臣 《和民乐》:“会待朔雪时,狐兔生罝罗。”
词语解释:遮罗  拼音:zhē luó
亦作“ 遮逻 ”。
(1).拦截捕捉。 唐 韩愈 《石鼓歌》:“蒐于 岐阳 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宋 黄庭坚 《演雅》诗:“桑蚕作茧自缠裹,蛛蝥结网工遮逻。” 宋 李纲 《与张相公书》之十四:“近遣属官 程圭 率兵将四面遮罗,深入讨捕,期於必取。” 金 元好问 《并州少年行》:“或当大猎 燕 赵 间,黄羆朱豹皆遮罗。”
(2).遮拦保护。 元 马臻 《飞霜歌》:“不如牡丹根,密幄相遮罗。” 明 刘基 《和石末公种棘用胡元望韵》:“力役困年侵,种棘代遮罗。” 清 赵翼 《虎丘寺玉兰树歌》:“得非身本紫玉魂,常有百灵为遮逻。”
词语解释:喽罗  拼音:lóu luó
见“ 嘍囉 ”。
词语解释:喽啰  拼音:lóu luō
亦作“ 嘍罗 ”。
(1).伶俐能干;有本领。 唐 郑綮 《题中书壁》诗:“侧坡蛆蜫蜦,蚁子竞来拖。一朝白雨中,无钝无嘍囉。”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二折:“剗地你拽大拳人面前逞嘍囉,请起来波小哥!”《水浒传》第八四回:“郎主道:‘引兵的那蛮子,是甚人?这等嘍罗!’”
(2).旧称占有固定地盘的强人部众,现在多比喻追随恶人的人。《水浒传》第二回:“如今近日上面添了一伙强人,扎下一个山寨,在上面聚集着五七百个小嘍罗,有百十匹好马。”《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那 赤松林 下 着地滚 周进 ,屯住四五十嘍囉。” 鲁迅 《南腔北调集·题记》:“他( 梁实秋 )在北方一面做教授,一面编副刊,一位喽罗儿就在那副刊上说我和 美国 的 门肯 (H.L.Mencken)相像,因为每年都要出一本书。”
(3).扰乱;喧噪。 明 刘基 《送人分题得鹤山》诗:“前飞乌鳶后驾鹅,啄腥争腐声嘍囉。” 清 洪昇 《长生殿·冥追》:“恶噷噷一场嘍囉,乱匆匆一生结果。”
词语解释:交罗  拼音:jiāo luó
(1).交杂罗列。 宋 叶适 《沉仲一墓志铭》:“冰肝雪胆自琢磨,书林画苑纷交罗。”
(2).犹交织。 明 袁宗道 《江上游记》:“左江右湖,烟水交罗。” 刘大白 《心印》诗:“告诉你,吾爱!只有心和心,才能交罗地互印。”
词语解释:偻罗
1.干练,伶俐,机灵。《敦煌曲子词·定风波》:“功(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僂儸。”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五:“《五代史》: 汉 刘銖 恶 史肇弘 、 杨邠 。於是 李业 譖二人於帝而杀之。 銖 喜谓 业 曰:‘君可谓僂罗儿矣。’僂罗,俗言猾也。 欧 史间书俗语甚奇。”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他那里精神一掇显僂囉,他那里尖着舌语剌剌,我这里掩着面笑呵呵。”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辨证》:“俗云僂儸,演义谓干办集事之称。《篇海》训儸字曰健而不德,据是二説,皆狡猾能事意也。”
2.喽啰。旧称强盗或绿林头领的部众。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遂唤几个小僂儸,传令众攛掇。”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一折:“有我八拜交的哥哥 晁盖 知某有难,领僂儸下山。”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阳货篇七》:“盗贼之有渠帅,有僂儸,一般底尊卑之序,也恰像个礼。”
3.象声词。形容言语不清,难懂。 清 赵翼 《闽言》诗:“满耳啾啁不辨何,近来渐解説僂罗。始知 公冶 非神技,只为听他鸟语多。”按,《北史·王昕传》:“尝有 鲜卑 聚语, 崔昂 戏问 昕 曰:‘颇解此否?’ 昕 曰:‘楼罗,楼罗,实自难解。’”此“楼罗”正与“僂罗”用法同,盖拟声也。
词语解释:娄罗  拼音:lóu luó
(1).语音含混、嘈杂貌。有轻视意。《南齐书·顾欢传》:“夫蹲夷之仪,娄罗之辩,各出彼俗,自相聆解。”
(2).委曲;繁琐。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唯答云许,终是娄罗,梦无所知究,自怀愁虑,为復断隔耳。” 清 黄生 《义府》卷下:“娄罗,别作覼缕,犹言委曲也。言梦中事委曲不能的知其故。”
(3).机灵;精明强干。《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我长於诸处,夸汝娄罗。”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娄罗者,干办集事之称。世曰 娄敬 、 甘罗 ,非也。” 元 无名氏 《玉抱肚》曲:“逞甚么娄罗,当初有个 郑元和 ,早收心休恋我。”
(4).强盗部下。 元 施惠 《幽闺记·山寨巡逻》:“领钧旨,大娄罗巡山,小娄罗打更。” 明 贾仲名 《昇仙梦》第三折:“ 钟离 扮邦老领娄罗上。”
词语解释:摩罗  拼音:mó luó
(1).百合的别名。《政和证类本草·草部中品之上·百合》:“一名重箱,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 荆州 川谷。”
(2).鳄鱼。《翻译名义集·畜生》:“摩罗:《善见》云鶚鱼,长二丈餘,有四足,似鼉。”
(3).梵语译音。即魔。意为扰乱,障碍。佛经中原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 波旬 。后泛指一切障道之法。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摩罗之言,假自 天竺 ,此云天魔, 欧 人谓之撒但,本以目 裴伦 (G.Byron)。” 赵朴初 《临江仙·题萧淑芳画花卉长卷》词之二:“岂独爱花兼爱刺,锋銛何减吴戈?不辞流血对摩罗。”
词语解释:重罗  拼音:zhòng luó
(1).重重罗网。 唐 司空图 《喜山鹊初归》诗之一:“翠衿红觜便知机,久避重罗稳处飞。”
(2).器具名。即细罗筛。
词语解释:开罗  拼音:kāi luó
埃及首都。位于尼罗河畔。重要交通枢纽。人口 600 万(1978),连郊区共 800 万(1976)。该城建于 969 年
美国伊利诺伊州城市
词语解释:百罗  拼音:bǎi luó
种种不幸的遭遇。 晋 戴逵 《释疑论》:“又有束修履道,言行无伤,而天罚人楚,百罗备婴。”参见“ 百罹 ”。
词语解释:百罹  拼音:bǎi lí
种种不幸的遭遇。《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毛 传:“罹,忧。” 晋 张协 《七命》:“羇旅怀土之徒,流宕百罹之畴。”《宋书·少帝纪》:“未亡人婴此百罹,虽存若陨。”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鲸以兴君身,失所逢百罹。” 宋 文天祥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之十一:“浩刼风尘暗,衣冠痛百罹。”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下:“我生不辰,逢此百罹。”
词语解释:霜罗  拼音:shuāng luó
白色丝织物。 唐 崔融 《嵩山启母庙碑》:“霜罗曳曳,云锦披披。” 宋 范成大 《绿萼梅》诗:“朝罢 东皇 放玉鸞,霜罗薄袖緑裙单。”
词语解释:天罗  拼音:tiān luó
(1).犹天网。《陈书·高祖纪上》:“公回兹地轴,抗此天罗,曾不崇朝,俾无遗噍。” 唐 韩愈 《月食诗效玉川子作》:“后时食月罪当死,天罗磕帀何处逃女刑?”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吟剑诗》:“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2).古代兵家谓林木纵横的地形。《孙子·行军》:“凡地有絶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梅尧臣 注:“草木蒙密,锋鏑莫施。” 王晳 注:“罗谓如网罗也。”
(3).古代战具。《六韬·军用》:“天罗、虎落、锁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
词语解释:收罗  拼音:shōu luó
(1).多方寻求人才或物品,使聚集在一起。《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收罗英雄,弃瑕取用。” 刘良 注:“收罗,谓采访贤才。” 清 陈梦雷 《绝交书》:“宜加防备逆贼水师,战船宜早收罗。”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但 中国 青年新作品,可以收罗一二十张。”
(2).收场;了结。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难道他不寻思到此怎收罗。” 元 无名氏 《小张屠》第二折:“儿也,咱两个义絶恩断在这垜,人穰穰闹呵呵,无个收罗。”
词语解释:修多罗  拼音:xiū duō luó
梵语音译,指佛教经典。也写作“修妬路”、“素怛囕”、“苏怛囉”、“修单兰多”。《法门名义集·理教品》:“修多罗者是一切本经一切论法,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无问卷数多少,皆言修多罗。”又亦省作“ 修多 ”。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盖闻 如来 説法,万万 恒 沙……岂直优波提舍、祗夜修多而已哉!”
词语解释:滤罗  拼音:lǜ luó
见“ 滤水罗 ”。
词语解释:滤水罗  拼音:lǜ shuǐ luó
亦省作“ 滤罗 ”。 以轻纱、粗葛布等制成的滤水器。 唐 白行简 《滤水罗赋》:“惟滤罗之用也大哉,故去此而取彼。”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诗话·滤水罗诗》:“僧家戒律,欲全水虫之命,故滤而后饮。 白行简 有《滤水罗赋》, 灵一 诗:‘滤泉侵月起,扫径避虫行。’”
词语解释:四罗  拼音:sì luó
(1).四处广布。 晋 夏侯湛 《禊赋》:“云幕高接,丹组四罗。”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天兵四罗,旂常妸娜。”
(2).道教语。指尘世。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篇四》:“悼此四罗内,百忧常在心。”
词语解释:秋罗  拼音:qiū luó
一种质薄而轻,有条纹的丝织品。 唐 温庭筠 《张静婉采莲歌》:“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
词语解释:同罗  拼音:tóng luó
我国古代部落名。 回纥 诸部之一。 唐 贞观 年间内附,于其地置 龟林 都督府。《新唐书·回鹘传下》:“ 同罗 在 薛延陀 北, 多览葛 之东,距京师七千里而赢,胜兵三万。 贞观 二年,遣使者入朝。久之,请内属,置 龟林 都督府,拜酋俟利发 时健啜 为左领军大将军,即授都督。 安禄山 反,劫其兵用之,号‘曳落河’者也。”
词语解释:列罗  拼音:liè luó
罗列,陈列。 南朝 梁 萧统 《殿赋》:“雕丹文於簷际,鏤华形以列罗。”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太守》:“每至则醇醪饍饈,满前列罗,不审从何处得来。”
词语解释:笼罗  拼音:lóng luó
包罗。《晋书·刘聪载记》:“ 元达 笑曰:‘彼人姿态卓犖,有笼罗宇宙之志,吾固知之久矣。’”
词语解释:触罗  拼音:chù luó
(1).投入罗网。 唐 白居易 《感兴》诗之二:“鱼能深入寧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
(2).打鱼。谓隐退。 唐 李群玉 《留别马使君》诗:“俱来海上叹烟波,君佩银鱼我触罗。”
共271,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