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庚平声 [héng xíng,行走][héng,纵横][gēng,更改][bīng bìng,相从也,合也,兼也][líng,使令][zhēng,正月][chéng,盛受][zhēng][chēng][详注1][cāng chen][音彭、祊。《说文》所以辅弓弩者。][héng][péng][qīng][qióng][音傖。搶攘,亂貌。][详注2][zhēng][hēng][tāng][xíng][chéng][míng][chēng][zhēng kēng][衆也,疾也。][zhēng][详注3][yíng hōng]櫿[音庚。《说文》秦晋谓坑为埂。]


注1:枪 《集韵》《韵会》楚耕切《正韵》抽庚切,音峥。《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亦叶音锵。《宋·谢瞻·张子房诗》婉婉幕中画,辉辉天业昌。鸿门销薄蚀,垓下陨欃枪。
注2:拼 俗拚字。又《唐韻》北萌切,音繃。與抨同。又《集韻》披耕切,音怦。《爾雅·釋詁註》拼荓同。詩大雅,荓云不逮。又有隨從之義。
注3:黾 《集韻》《類篇》眉耕切,音盲。地名。《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正義曰》黽隘之塞在申州。
首字词组
缨络缨佩缨绅缨徽缨毦缨裳缨穗缨纕
缨绂缨组缨黻缨绥缨帽缨索缨縻 
缨冠缨簪缨情缨笏缨锁缨裙游缨摔 
缨緌缨绶缨蕤缨铰缨顶缨网缨缴 
缨弁缨冕缨绋缨子缨导缨络枣缨繸 

词语解释:缨络  拼音:yīng luò
(1).用珠玉串成戴在颈项上的饰物。多作颈饰。《晋书·四夷传·林邑国》:“其王服天冠,被缨络。” 宋 苏轼 《无名和尚颂观音偈》:“纍纍三百五十珠,持与 观音 作缨络。”《红楼梦》第三回:“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繫着一块美玉。”
(2).指似缨络的饰物。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寺中突起喇嘛白塔,金顶缨络,高矗云霄。”
(3).带穗子的物品。亦指穗状饰物及像穗子的东西。《红楼梦》第五三回:“﹝几上﹞又有紫檀雕嵌的大纱透绣花草诗字的缨络。” 丁玲 《东村事件》:“自卫军的梭标,都成行的伸出人头,一些红缨络,在阳光下,更显得火也似的,在人海中燃烧着。” 刘白羽 《昆仑山的太阳》:“这条莽荡的 黄河 ,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缨络闪烁飘拂,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
(4).缠绕。比喻世俗的束缚。《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序》:“方解缨络,永託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李善 注:“缨络,以喻世网也。” 刘良 注:“缨络,縈缠也。” 唐 权德舆 《拜昭陵过咸阳墅》诗:“终当解缨络,田里谐因缘。”
(5).松树名。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植物》:“罗汉松:《通州物产志》:‘松有茸针、缨络、罗汉诸名,州北钟 秀山 ,又 西山 有缨络,状如胆瓶,大荫天井。’”
词语解释:缨绂  拼音:yīng fú
亦作“ 缨黻 ”。
(1).冠带与印绶。亦借指官位。 南朝 梁 沉约 《梁三朝雅乐歌·俊雅二》:“珩珮流响,缨紱有容。”《北史·魏彭城王勰传》:“ 彦和 、 季豫 等年在冲蒙,早此缨紱。” 唐 孟浩然 《宿天台桐柏观》诗:“愿言解缨紱,从登去烦恼。”《资治通鉴·唐高宗永徽六年》:“ 武氏 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闈。” 明 张居正 《七贤咏·王安丰》:“虽有缨紱累,终知世网疏。”
(2).比喻世俗的束缚。《庄子·逍遥游》“绰约若处子” 晋 郭象 注:“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於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璽,便谓足以缨紱其心矣。”
词语解释:缨冠  拼音:yīng guān
(1).《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髮缨冠而救之,可也。”谓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后因以“缨冠”形容急迫或急切救助他人。 明 李东阳 《邃庵太宰先生初度迭前韵奉寿》:“缨冠义切烦趋赴,鼎釜生餘藕保全。”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若非鴇母缨冠,几乎不能面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当予等被逮戒严, 成都 函电均不能发, 邵岷叔 至 资州 发电发函呼吁,乃得同乡京官缨冠相救。”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之三:“赠策漫教论往事,缨冠竟自失天机。”
(2).仕宦的代称。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布衣韦带,白首不仕者有矣;结髮缨冠,老而不退者有矣。”《明史·赵永传》:“大学士 杨一清 重其才,欲引以自助,乃以他语挑之。 永 正色曰:‘可以缨冠污吾道乎?’遂请致仕去。”
词语解释:缨緌  拼音:yīng ruí
亦作“ 缨绥 ”。 冠带与冠饰。亦借指官位或有声望的士大夫。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于时缨緌之徒,绅珮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缨緌为徽纆,文宪焉可踰。” 唐 李益 《秋晚溪中寄怀大理齐司直》诗:“明质鶩高景,飘颻服缨绥。”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两堦腾肆乐之懽,四海庆寝兵之候,缨緌毕集,玉帛交陈。” 清 唐孙华 《送门人时期五贡入太学》诗:“邑中恶子任猖狂,往往缨緌被蹂躪。”
词语解释:缨弁  拼音:yīng biàn
仕宦的代称。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幽客滞 江 皋,从赏乖缨弁。” 唐 皇甫冉 《题高云客舍》诗:“时人趣缨弁,高鸟违罗网。” 明 李东阳 《寿舅氏刘公八十》诗序:“故缨弁介胄之家,论恬退者必归之。”
词语解释:缨佩  拼音:yīng pèi
见“ 缨珮 ”。
亦作“ 缨佩 ”。 官服的饰物。 南朝 宋 谢灵运 《辞禄赋》:“服缨佩於两宫,执鞭笏於宰蕃。”《文选·沉约〈学省愁卧〉诗》:“缨珮空为忝,江海事多违。” 刘良 注:“缨珮,官服饰也。” 隋炀帝 《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缨佩既济济,鐘鼓何鍠鍠。” 唐 王维 《谒璿上人》诗:“浮名寄缨珮,空性无羈鞅。”
词语解释:缨组  拼音:yīng zǔ
结冠的丝带。亦借指官宦。《南史·文学传·锺嵘》:“服既缨组,尚为臧获之事。” 唐 王建 《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且欢身体适,幸免缨组束。” 明 归有光 《戴素庵七十寿序》:“ 西野 既解缨组之累,先生亦释絃诵之负。” 清 申涵光 《家诫示舍弟》诗:“朱门曳长裾,谭讌杂缨组。”
词语解释:缨簪  拼音:yīng zān
缨和簪,古代显贵的冠饰。借指贵官。 唐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诗:“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
词语解释:缨绶  拼音:yīng shòu
冠带与印绶。借指官位。 唐 张说 《游洞庭湖湘》诗之二:“城池自縶笼,缨綬为徽纆。” 宋 苏轼 《祭柳子玉文》:“慨然怀归,投弃缨綬。”
词语解释:缨冕  拼音:yīng miǎn
仕宦的代称。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 王源 ﹞忝籍世资,得参缨冕。”《北史·李谔传》:“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厠缨冕。”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自古缨冕无丑士,酸寒一洗朱颜酡。”
词语解释:缨绅  拼音:yīng shēn
冠带与腰带。借指显贵。 唐 颜师古 《奉和正日临朝》:“肃肃皆鵷鷺,济济盛缨绅。”
词语解释:缨黻  拼音:yīng fú
见“缨绂”。
词语解释:缨绂  拼音:yīng fú
亦作“ 缨黻 ”。
(1).冠带与印绶。亦借指官位。 南朝 梁 沉约 《梁三朝雅乐歌·俊雅二》:“珩珮流响,缨紱有容。”《北史·魏彭城王勰传》:“ 彦和 、 季豫 等年在冲蒙,早此缨紱。” 唐 孟浩然 《宿天台桐柏观》诗:“愿言解缨紱,从登去烦恼。”《资治通鉴·唐高宗永徽六年》:“ 武氏 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闈。” 明 张居正 《七贤咏·王安丰》:“虽有缨紱累,终知世网疏。”
(2).比喻世俗的束缚。《庄子·逍遥游》“绰约若处子” 晋 郭象 注:“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於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璽,便谓足以缨紱其心矣。”
词语解释:缨情  拼音:yīng qíng
犹系心。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虽假容於江皋,乃缨情於好爵。”
词语解释:缨蕤  拼音:yīng ruí
冠上饰物。亦借指文人士大夫。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六:“当缨蕤之盛集,攄风雅之秘思,率以賡载,始成编轴。”
词语解释:缨绋  拼音:yīng fú
(1).冠带与印带。《后汉书·党锢传序》:“至 王莽 专伪,终於篡国,忠义之流,耻见缨紼。”
(2).犹拂尘。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菓垒、掌扇、缨紼之类。”
(3).绳索。引申为缠缚。《宋书·索虏传》:“自缨紼世务,情兼家国,徒存日昃,终有惭德。” 宋 李纲 《召赴文字库祇候引对札子》:“臣固知黄屋不足以缨紼 帝尧 之心,所以敢言者,正持陛下体道而轻外物也。”
词语解释:缨徽  拼音:yīng huī
妇女所佩的香囊。《文选·嵇康〈琴赋〉》:“新衣翠粲,缨徽流芳。” 李善 注:“《尔雅》曰:‘妇人之徽谓之縭。’ 郭璞 曰:‘今之香缨也。’” 南朝 宋 鲍照 《梦归乡》诗:“开奩夺香苏,探袖解缨徽。”
词语解释:缨绥  拼音:yīng suí
见“ 缨緌 ”。
词语解释:缨緌  拼音:yīng ruí
亦作“ 缨绥 ”。 冠带与冠饰。亦借指官位或有声望的士大夫。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于时缨緌之徒,绅珮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缨緌为徽纆,文宪焉可踰。” 唐 李益 《秋晚溪中寄怀大理齐司直》诗:“明质鶩高景,飘颻服缨绥。”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两堦腾肆乐之懽,四海庆寝兵之候,缨緌毕集,玉帛交陈。” 清 唐孙华 《送门人时期五贡入太学》诗:“邑中恶子任猖狂,往往缨緌被蹂躪。”
词语解释:缨笏  拼音:yīng hù
冠带和手板。亦借指官吏。《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缨笏匝序,巾卷充街。” 李善 注:“缨笏,垂缨秉笏也,皆朝臣之服,故举服以明人。”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讲解移晷,缨笏塞巷,巾卷充街,莫不倾听忘倦。”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宫恕堂》:“落落餘数子,趋朝繫缨笏。”
词语解释:缨铰
捆绑人的绳子与枷锁。比喻拘限
词语解释:缨子  拼音:yīng zǐ
(1).系在衣帽或器物上的穗状饰物。《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头上戴着缨子帽儿,金玲瓏儿,金井玉栏杆圈儿。”
(2).像缨子的东西。多指萝卜、芥菜等的叶。 高玉宝 《高玉宝》第五章:“ 玉宝 妈端了一筐萝卜缨子出来,在院子里,吩咐 玉容 拿到井台边去洗。”
词语解释:缨毦  拼音:yīng ěr
用毛制成的穗状饰物。《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齎黄金,旄牛毦” 李贤 注引 南朝 陈 顾野王 曰:“毦,结毛为饰也,即今马及弓槊上缨毦也。”
词语解释:缨帽  拼音:yīng mào
清 朝官吏所戴的帽子,帽顶有红缨子。 清 梁恭辰 《广东火劫记》:“又见有似差役,头带缨帽,手持铁练者三十餘人,拥入戏棚捉人。”《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一个个倒是缨帽缎靴,长袍短褂。”
词语解释:缨锁  拼音:yīng suǒ
缨与锁。比喻束缚之物。 南朝 梁 王筠 《与东阳盛法师书》:“弟子恨此樊笼,迫兹缨锁,无由问道,抚躬如失。”
词语解释:缨顶  拼音:yīng dǐng
红缨和顶子。 清 朝皇族官吏的帽饰。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八:“走过旧货摊子我们也蹲下,对那些皇朝缨顶挂珠出神。”
词语解释:缨导  拼音:yīng dǎo
冠上饰物。《周书·武帝纪下》:“﹝ 宣政 元年三月﹞甲戌,初服常冠。以皁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
词语解释:缨裳  拼音:yīng cháng
官服。借指官职。 唐 元稹 《告赠皇考皇妣文》:“衅罪不死,重罹缨裳。迁换因循,遂阶荣位。”
词语解释:缨索  拼音:yīng suǒ
冠带。《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偶然风吹烛灭,有一人从暗中牵美人之衣。美人扯断了他繫冠的缨索,诉与 庄王 。”
词语解释:缨裙游  拼音:yīng qún yóu
指 汉成帝 偕 赵飞燕 游 太液池 之事。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下》:“帝常以三秋闲日,与 飞燕 戏於 太液池 ……令佽飞之士,以金鏁缆云舟於波上。每轻风时至, 飞燕 殆欲随风入水。帝以翠缨结 飞燕 之裙,游倦乃返。 飞燕 后渐见疏,常怨曰:‘妾微贱,何復得预缨裙之游?’”
词语解释:缨网  拼音:yīng wǎng
喻世俗束缚。 唐 白居易 《题赠郑秘书徵君石沟溪隐居》诗:“终当解缨网,卜筑来相从。”
词语解释:缨络枣  拼音:yīng luò zǎo
枣名。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七月·时品》:“都门枣品极多,大而长圆者为缨络枣。”
词语解释:缨穗  拼音:yīng suì
即缨子。 刘占江 《我们是红色少先队》:“拿切菜刀--这样的家伙不能背,也不好拴红缨繐。”参见“ 缨子 ”。
词语解释:缨子  拼音:yīng zǐ
(1).系在衣帽或器物上的穗状饰物。《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头上戴着缨子帽儿,金玲瓏儿,金井玉栏杆圈儿。”
(2).像缨子的东西。多指萝卜、芥菜等的叶。 高玉宝 《高玉宝》第五章:“ 玉宝 妈端了一筐萝卜缨子出来,在院子里,吩咐 玉容 拿到井台边去洗。”
词语解释:缨縻  拼音:yīng mí
拘系。《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屈膝厥角,请受缨縻。” 张铣 注:“缨、縻,皆係也,言请受国家拘係以输贡赋也。”
词语解释:缨摔  拼音:yīng shuāi
方言。掸子。 梁斌 《红旗谱》三:“ 朱老忠 从柜房里拿出把缨摔,掸着满身的尘土。”
词语解释:缨缴  拼音:yīng jiǎo
中箭。缨,通“ 婴 ”。缴,箭上的丝绳。借指箭。《文选·陆机〈文赋〉》:“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一本作“婴缴”。 李善 注:“《説文》曰:‘缴,生丝缕也。’谓缕繫矰矢而以弋射。” 瞿蜕园 注:“婴缴,中箭。”
词语解释:缨繸  拼音:yīng suì
即缨络。 李大钊 《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这结绳的文字,如用小绳绕一大纲上,或绕一木棍上,形成一组缨繸的样子。”参见“ 缨络 ”。
词语解释:缨络  拼音:yīng luò
(1).用珠玉串成戴在颈项上的饰物。多作颈饰。《晋书·四夷传·林邑国》:“其王服天冠,被缨络。” 宋 苏轼 《无名和尚颂观音偈》:“纍纍三百五十珠,持与 观音 作缨络。”《红楼梦》第三回:“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繫着一块美玉。”
(2).指似缨络的饰物。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寺中突起喇嘛白塔,金顶缨络,高矗云霄。”
(3).带穗子的物品。亦指穗状饰物及像穗子的东西。《红楼梦》第五三回:“﹝几上﹞又有紫檀雕嵌的大纱透绣花草诗字的缨络。” 丁玲 《东村事件》:“自卫军的梭标,都成行的伸出人头,一些红缨络,在阳光下,更显得火也似的,在人海中燃烧着。” 刘白羽 《昆仑山的太阳》:“这条莽荡的 黄河 ,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缨络闪烁飘拂,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
(4).缠绕。比喻世俗的束缚。《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序》:“方解缨络,永託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李善 注:“缨络,以喻世网也。” 刘良 注:“缨络,縈缠也。” 唐 权德舆 《拜昭陵过咸阳墅》诗:“终当解缨络,田里谐因缘。”
(5).松树名。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植物》:“罗汉松:《通州物产志》:‘松有茸针、缨络、罗汉诸名,州北钟 秀山 ,又 西山 有缨络,状如胆瓶,大荫天井。’”
词语解释:缨纕  拼音:yīng rǎng
马的颈带与腹带。《国语·晋语二》:“亡人之所怀挟缨纕,以望君之尘垢者。” 韦昭 注:“缨,马缨也;纕,马腹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