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阮上声 [yuǎn,远近][fàn][音苑。蜿蟮,蚯蚓。《博雅》蜿蟺,引无也。][地名][详注1][xuǎn]

[详注2][gǔn yùn]


注1:鄢 音偃。地名。在郑。《正字通》荆州之鄢音焉,鄢城之鄢音偃。
注2:狠 通“很”。义凶狠,凶残。又音恳。本作豤。啮也。
首字词组
缓步缓声缓解缓期缓军缓坡缓歌行缓贫
缓带缓征缓和缓辙缓兵之计缓动缓歌慢舞缓骛
缓缓缓声歌缓火缓召缓性缓决缓步当车缓怠
缓辔缓慢缓役缓辔而行缓心缓师缓狱缓歌缦舞
缓急缓刑缓醒缓亸缓急相济缓降缓服缓泻
缓歌缓报缓纵缓土缓款缓步代车缓悠悠 
缓行缓死缓音缓劲缓带轻裘缓耳缓脉 
缓颊缓留缓箭缓冲缓带之思缓气缓漫 

词语解释:缓步  拼音:huǎn bù
犹徐步。慢行。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 唐 杜甫 《寒雨朝行视园树》诗:“衰颜更觅藜牀坐,缓步仍须竹杖扶。”《儒林外史》第二四回:“ 鲍文卿 道:‘像老爹拄着拐杖,缓步细摇,依我説,这“乡饮大宾”就该是老爹做!’”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曾 宅的近周,沉寂若死,远远在冷落的胡同里有算命瞎子隔半天敲两下寂寞的铜钲,仿佛正缓步踱回家去。”
词语解释:缓带  拼音:huǎn dài
(1).宽束衣带。形容悠闲自在,从容不迫。《穀梁传·文公十八年》:“姪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 杨士勋 疏:“缓带者,优游之称也。”《汉书·匈奴传赞》:“使边城守境之民父兄缓带,稚子咽哺。”《晋书·羊祜传》:“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子玉同年》:“塞垣高垒深沟地,幕府轻裘缓带时。”
(2).犹解带。《后汉书·鲍昱传》:“初, 德 被病数年, 昂 俯伏左右,衣不缓带。”
词语解释:缓缓  拼音:huǎn huǎn
犹徐徐。缓慢貌。 宋 苏轼 《陌上花》诗之一:“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宋 范成大 《南柯子·七夕》词:“银渚盈盈渡,金风缓缓吹。”《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去的时节甚是匆匆;回来的时节甚是缓缓,其故何也?” 鲁迅 《呐喊·白光》:“独有月亮,却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
词语解释:缓辔  拼音:huǎn pèi
谓放松缰绳,骑马缓行。《三国志·蜀志·郤正传》:“盍亦绥衡缓轡,回轨易涂。”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一:“﹝ 陈亚 ﹞每拥骑自衙庭出,或由 鑑湖 缓轡而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赚将》:“ 宛 马嘶风缓轡来, 黄河 水上北门开。”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待到上午,清道的骑士才缓辔而来。”
词语解释:缓急  拼音:huǎn jí
(1).宽舒和急迫;慢和快。《管子·五行》:“昔者 黄帝 以其缓急作立五声,以政五钟。” 尹知章 注:“调政理之缓急作五声也。”《汉书·食货志下》:“岁有凶穰,故穀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唐 顾况 《李供奉弹箜篌歌》:“草亦不知风到来,风亦不知声缓急。”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在摆渡的时候……全凭用篙撑。撑的时候,又要按每段水势的缓急来掌握船身的倾斜度。”
(2).指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孝文 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 周亚夫 真可任将兵。’”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设国有缓急,则审处变故,推择门下士以属任焉。”《水浒传》第四七回:“ 石秀 道:‘我在 蓟州 原曾卖柴,我只是挑一担柴进去卖便了。身边藏了暗器,有些缓急,匾担也用得着。’” 郭沫若 《归国杂吟》一:“缓急劳斟酌,安危费斡旋。”
词语解释:缓歌  拼音:huǎn gē
(1).见“ 缓声歌 ”。
(2).指音调柔缓之歌。详“ 缓歌慢舞 ”。
词语解释:缓声歌  拼音:huǎn shēng gē
古乐府《杂曲歌辞》之一。缓声,谓歌声柔缓。古辞仅存《前缓声歌》一首。 晋 陆机 , 南朝 宋 孔宁子 、 谢惠连 , 梁 沉约 均有拟作。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五·前缓声歌》。亦省作“ 缓歌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至于 张衡 《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周振甫 注:“ 张衡 的《仙诗》《缓歌》已无考。《缓歌》《缓声歌》,乐府古辞有《前缓声歌》。”
词语解释:缓歌慢舞  拼音:huǎn gē màn wǔ
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 唐 白居易 《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亦作“ 缓歌縵舞 ”。 宋 李纲 《荔枝词》集句:“ 沉香亭 北倚栏干,缓歌縵舞凝丝竹。”
词语解释:缓行  拼音:huǎn xíng
(1).谓对百姓多所馈赠。《管子·法禁》:“莫敢布惠缓行,修上下之交,以和亲於民。” 尹知章 注:“从宽养民,谓之缓行。” 郭沫若 等集校:“‘缓行’当与‘厚财’同意。缓犹宽也。‘行’即《礼记·月令》‘行糜粥饮食’之行, 郑 注云‘行犹赐也’。宽其赠馈,即厚其财贿矣。”
(2).徐步;慢走。 唐 杜甫 《江头四咏·花鸭》:“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德称 因腹馁缓行了几步,被地方拿他做火头,解去官司。”
(3).谓暂缓实行。
词语解释:缓颊  拼音:huǎn jiá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汉王 ﹞谓 酈生 曰:‘缓颊往説 魏豹 ,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汉书·高帝纪上》引此文,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缓颊,徐言引譬喻也。”后用以称婉言劝解或代人讲情。《周书·刘璠传》:“ 璠 正色曰:‘卿欲缓颊於我耶?我与府侯,分义已定,岂以宠辱夷险易其心乎?’” 宋 苏轼 《与钱济明书》之二:“所问已得其端,通缓颊否?不倦日烈,见顾为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训》:“学使欲逐之,某又求当道者为之缓颊。”
词语解释:缓声  拼音:huǎn shēng
(1).指柔缓的乐声或歌声。 唐 白居易 《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清 吴伟业 《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浩唱扇低槐市月,缓声衫动石头风。”
(2).古乐律名。《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
词语解释:缓征  拼音:huǎn zhēng
暂停征收;缓期征集。例如:灾区缓征公粮两年。
词语解释:缓声歌  拼音:huǎn shēng gē
古乐府《杂曲歌辞》之一。缓声,谓歌声柔缓。古辞仅存《前缓声歌》一首。 晋 陆机 , 南朝 宋 孔宁子 、 谢惠连 , 梁 沉约 均有拟作。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五·前缓声歌》。亦省作“ 缓歌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至于 张衡 《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周振甫 注:“ 张衡 的《仙诗》《缓歌》已无考。《缓歌》《缓声歌》,乐府古辞有《前缓声歌》。”
词语解释:缓慢  拼音:huǎn màn
亦作“ 缓漫 ”。 不迅速,迟缓。《书·舜典》“直而温,宽而栗” 唐 孔颖达 疏:“正直者失於太严,故令正直而温和;宽弘者失於缓慢,故令宽弘而庄栗。” 唐 皎然 《诗式·诗有六迷》:“以虚诞而为高古,以缓漫而为冲澹。”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蔡襄 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嬈,行步缓漫,多饰繁华。” 汪东 《法国革命史论》:“ 巴黎 市民,不耐议院举动之缓漫,大举围议院。” 巴金 《寒夜》二九:“母亲也看得出他在用缓慢的脚步走向死亡。”
词语解释:缓刑  拼音:huǎn xíng
(1).放宽刑罚。《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 贾公彦 疏:“三曰缓刑者,谓凶年犯刑缓纵之。” 汉 刘向 《说苑·贵德》:“ 孝宣皇帝 初即位,守廷尉吏 路温舒 上书言尚德缓刑。” 明 方孝孺 《凝命神宝颂》:“上帝之心,恶杀好生。皇宣慈惠,任德缓刑。”
(2).法律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对犯人所判处的刑罚延期执行或不执行。缓刑期间,如果没有再犯新罪,原判刑罚即不再执行;如果再犯新罪,撤销缓刑,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合并执行。
词语解释:缓报  拼音:huǎn bào
谓延迟报聘。聘,指诸侯之间的互相访问。《左传·襄公七年》:“ 季武子 如 卫 ,报 子叔 之聘,且辞缓报,非贰也。” 杜预 注:“ 子叔 聘在元年,言国家多难,故不时报。”
词语解释:缓死  拼音:huǎn sǐ
(1).谓宽赦死罪。《易·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孔颖达 疏:“故君子以议其过失之狱,缓捨当死之刑也。” 宋 苏轼 《获鬼章二十韵》:“缓死恩殊厚,求生尾屡摇。”
(2).延长寿命。《新唐书·柳浑传》:“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
词语解释:缓留  拼音:huǎn liú
缓慢迟钝。 汉 王充 《论衡·物势》:“利剑长戟,手足健疾者胜,顿刀短矛,手足缓留者负。”
词语解释:缓解  拼音:huǎn jiě
使丧失锋芒;使钝。例如:稍微缓解了公众不满情绪的锐势。
疾病、痛苦等的减轻
词语解释:缓和  拼音:huǎn hé
(1).犹和缓。与“紧张”相对。多用以形容气氛、局势等。 冰心 《南归》:“他拟这电稿的时候,虽然有万千的斟酌使词气缓和,而背后隐隐的着急与悲哀是掩不住的。” 峻青 《黎明的河边·老交通》:“紧张的空气缓和下来了。”
(2).使之和缓。 孙中山 《建国方略·第二计划》:“由 江阴 窄路之水深以判断之,必须有一英里半阔之河身,以缓和此地方湍流之速力。”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六章:“他总是用温柔的声音去缓和她那火暴暴的性子。”
词语解释:缓火  拼音:huǎn huǒ
犹文火。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煮醴酪》:“煮醴法:与煮黑餳同……尤宜缓火,急则焦臭。”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约》:“茶须缓火炙,活火煎,当使汤无妄沸。”
词语解释:缓役  拼音:huǎn yì
缓期服兵役。 洪深 《包得行》第一幕:“ 周保长 :病得很厉害,据说一时不会好,恐怕不久要办一个请求缓役的手续。”
词语解释:缓醒  拼音:huǎn xǐng
犹苏醒。昏迷后又醒过来。 老舍 《赶集·柳家大院》:“他进来了,掐她的人中,用草纸熏;其实他知道她已缓醒过来,故意的惩治她。”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赶她经过注射强心剂,忽忽悠悠缓醒过来,她正躺在医务所里,眼上包着纱布,凡是伤处都绑好了。”
词语解释:缓纵  拼音:huǎn zòng
谓松弛乏力。《周书·艺术传·姚僧垣》:“自腰至脐,似有三缚,两脚缓纵,不復自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至则四肢缓纵,口噤不能言,惟心目中了了而已。”
词语解释:缓音  拼音:huǎn yīn
慢读之音。 郭沫若 《孔雀胆》附录《昆明景物》:“又《昆明县志》云:‘今考 龙王庙 祀 元 平章 段功 , 阿姑狱庙 祀 梁王 女 阿盖 。’二庙今尚存。‘ 阿姑狱 ’盖即 阿盖 之缓音也。”
词语解释:缓箭  拼音:huǎn jiàn
(1).缓慢的银箭。古时用银箭刻漏记时。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优游少託,寂寞多闲。厌 长乐 之疏鐘,劳中宫之缓箭。”
(2).去势微弱之箭。《太平广记》卷二五四引 隋 侯白 《启颜录·欧阳询》:“ 瑀 箭俱不着垜,一无所获。 欧阳询 咏之曰:‘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彊弓。’”
词语解释:缓期  拼音:huǎn qī
推迟原定的日期。《韩诗外传》卷九:“因为 由余 请缓期,使其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宋书·南郡王义宣传》:“所以积行缓期,冀弟不远而悟。”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大奶奶,您说人家究竟肯不肯缓期呀?”
词语解释:缓辙  拼音:huǎn zhé
指缓行的车辆。《文选·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河流有急澜,浮驂无缓辙。” 李善 注:“言彼去河有急澜而不止,己旋驂无缓辙而不留,言相背之疾也。”
词语解释:缓召
军事用语。应受动员召集或临时召集的后备军人以及国民兵,因故延缓征召的,称为缓召
词语解释:缓辔而行
信马由缰地慢走
词语解释:缓亸  拼音:huǎn duǒ
松弛下垂。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口噤不能声,四肢缓嚲不能举。”
词语解释:缓土  拼音:huǎn tǔ
柔软而松散的土壤。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耕田》:“二月:阴冻毕泽,可菑美田、缓土及河渚小处。”
词语解释:缓劲  拼音:huǎn jìn
使更加柔和、缓和或缓慢。例如:他在路边歇了一下,好缓一缓劲儿。
词语解释:缓冲  拼音:huǎn chōng
使冲突缓和。 茅盾 《子夜》十五:“ 陈月娥 焦灼地睁大了眼睛。 苏伦 就出来作缓冲:‘ 玛金 !你的主张怎样?说出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一章:“为什么这样呢?她猜来猜去猜到这可能是 宋郁彬 从中缓冲的原故。”
词语解释:缓军  拼音:huǎn jūn
延缓进军。《三国志·魏志·荀攸传》:“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
词语解释:缓兵之计  拼音:huǎn bīng zhī jì
延缓敌方进攻的计策。比喻暂时拖延,使事态缓和,然后俟机再动的策略。《三国演义》第九九回:“ 孔明 用缓兵之计,渐退 汉中 ,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谓调和只是敌人的缓兵之计。”
词语解释:缓性  拼音:huǎn xìng
慢性
词语解释:缓心  拼音:huǎn xīn
(1).性情缓慢。《韩非子·亡徵》:“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陈奇猷 集释:“心缓即缓心,谓行事迟迟也。”
(2).舒缓其心情。《后汉书·袁谭传》:“愿将军缓心抑怒,终省愚辞。”
词语解释:缓急相济  拼音:huǎn jí xiāng jì
凡遇到困难,不管缓急,都进行帮助。例如:朋友本来有通财之义,何况我们世交,这缓急相济,更是平常的事了。——·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词语解释:缓款  拼音:huǎn kuǎn
缓慢;和缓。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魏允迪 中翰以余文捷,戏云:‘……若使画眉须缓款,那容横扫笔尖儿?’”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叶訒菴 司寇晚年駘背,行步缓款欹侧,时人谓如乃字。”《再生缘》第五九回:“须缓款,莫刚强,触忤龙颜更费商。”
词语解释:缓带轻裘  拼音:huǎn dài qīng qiú
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 张彦 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
词语解释:缓带之思  拼音:huǎn dài zhī sī
《穀梁传·文公十八年》:“姪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后遂以“缓带之思”表示求子心切。 清 姚鼐 《伍母陈孺人六十寿序》:“﹝ 杨孺人 ﹞贤明而好义,急缓带之思,乃得生母 陈孺人 来归,生子 瑛 及 光瑜 。”参见“ 缓带 ”。
词语解释:缓带  拼音:huǎn dài
(1).宽束衣带。形容悠闲自在,从容不迫。《穀梁传·文公十八年》:“姪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 杨士勋 疏:“缓带者,优游之称也。”《汉书·匈奴传赞》:“使边城守境之民父兄缓带,稚子咽哺。”《晋书·羊祜传》:“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子玉同年》:“塞垣高垒深沟地,幕府轻裘缓带时。”
(2).犹解带。《后汉书·鲍昱传》:“初, 德 被病数年, 昂 俯伏左右,衣不缓带。”
词语解释:缓坡  拼音:huǎn pō
与水平夹角小的坡地;平缓的斜坡
词语解释:缓动  拼音:huǎn dòng
缓慢移动、上升、下降或滑动
词语解释:缓决  拼音:huǎn jué
对死刑犯人暂缓处决。 清 制,各省死罪人犯,每岁审拟,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诸项,报部。至秋审时由刑部会同九卿详核分拟,请旨裁决。见《清史稿·刑法志三》。 清 龚自珍 《〈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本朝死刑别二等:曰情实,曰缓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谳狱引律同而不同》:“刑部律例:凡调姦妇女未成,致妇女羞忿自尽者厥罪应绞,而有情实、缓决之分。”
词语解释:缓师  拼音:huǎn shī
延迟出兵。《左传·文公七年》:“既不受矣,而復缓师, 秦 将生心。”《宋史·太祖纪三》:“ 江南主 贡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乞缓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徐铉》:“ 南唐 以 徐鉉 使北,请缓师。”
词语解释:缓降  拼音:huǎn jiàng
逐渐降低(拱形物或拱顶的支架),以使拱形物或拱顶安全达到最终平衡安放状态
词语解释:缓步代车  拼音:huǎn bù dài chē
亦作“ 缓步当车 ”。 徐步行走以代乘车。多形容安贫守分。 北齐 祖鸿勋 《与阳休之书》:“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隋书·儒林传·刘炫》:“玩文史以怡神,閲鱼鸟以散虑,观省野物,登临园沼,缓步代车,无罪为贵。”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乃缓步以当车,復谢崇而慕闲。”
词语解释:缓耳  拼音:huǎn ěr
(1).垂耳。《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伯乐相马经》:“凡相马之法,先观三羸五駑……谓五駑者,大头缓耳,一駑也。”
(2).古地名。即 儋耳 。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序:“南服 缓耳 ,西覉 反舌 。”参见“ 儋耳 ”。
词语解释:儋耳  拼音:dān ěr
(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参阅《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2).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 任 姓, 禺号 子,食穀。”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 。 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 。在今 海南岛 儋县 。《史记·货殖列传》:“ 九疑 苍梧 以南至 儋耳 者,与 江 南大同俗,而 杨 越 多焉。”《文选·左思〈吴都赋〉》:“ 儋耳 黑齿 之酋, 金邻 象郡 之渠。” 刘逵 注:“ 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沉佺期 《初达驩州》诗:“水行 儋耳 国,陆行 雕题 藪。” 宋 苏轼 《桄榔庵铭》:“ 东坡居士 ,謫于 儋耳 。” 清 管抡 《蛮中作》诗:“从来圣世要荒外, 儋耳 龙场 自有人。”《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 聸耳国 ”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变为 聸耳 ,再变则为 儋耳 矣。”
词语解释:缓气  拼音:huǎn qì
恢复正常呼吸。多指疲劳之后的休息。如:乘胜追击,不给敌人缓气的机会。
词语解释:缓歌行  拼音:huǎn gē xíng
古乐府《杂曲歌辞》名。本出于《缓声歌》。 南朝 宋 谢灵运 、 唐 李颀均 著有歌辞。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五·前缓声歌》。参见“ 缓声歌 ”。
词语解释:缓声歌  拼音:huǎn shēng gē
古乐府《杂曲歌辞》之一。缓声,谓歌声柔缓。古辞仅存《前缓声歌》一首。 晋 陆机 , 南朝 宋 孔宁子 、 谢惠连 , 梁 沉约 均有拟作。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五·前缓声歌》。亦省作“ 缓歌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至于 张衡 《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周振甫 注:“ 张衡 的《仙诗》《缓歌》已无考。《缓歌》《缓声歌》,乐府古辞有《前缓声歌》。”
词语解释:缓歌慢舞  拼音:huǎn gē màn wǔ
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 唐 白居易 《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亦作“ 缓歌縵舞 ”。 宋 李纲 《荔枝词》集句:“ 沉香亭 北倚栏干,缓歌縵舞凝丝竹。”
词语解释:缓步当车  拼音:huǎn bù dāng chē
见“ 缓步代车 ”。
词语解释:缓步代车  拼音:huǎn bù dài chē
亦作“ 缓步当车 ”。 徐步行走以代乘车。多形容安贫守分。 北齐 祖鸿勋 《与阳休之书》:“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隋书·儒林传·刘炫》:“玩文史以怡神,閲鱼鸟以散虑,观省野物,登临园沼,缓步代车,无罪为贵。”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乃缓步以当车,復谢崇而慕闲。”
词语解释:缓狱  拼音:huǎn yù
宽缓刑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温舒 之缓狱, 谷永 之諫仙,理既切至,辞亦通畅。”
词语解释:缓服  拼音:huǎn fú
宽大舒适的官服。与戎装等紧身衣服相对而言。《宋书·张畅传》:“但以不武,受命统军,戎阵之间,不容缓服。”《宋书·沉庆之传》:“上见而惊曰:‘卿何意乃尔急装?’ 庆之 曰:‘夜半唤队主,不容缓服。’”
词语解释:缓悠悠  拼音:huǎn yōu yōu
慢悠悠,动作迟缓的样子。例如:老师缓悠悠地展开教案,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起来。
词语解释:缓脉  拼音:huǎn mài
(1).中医脉象。弛缓松懈之脉。常见于湿邪及脾胃虚弱等症。
(2).中医脉象。和缓均匀之脉。此为平人之脉。
词语解释:缓漫  拼音:huǎn màn
见“ 缓慢 ”。
词语解释:缓慢  拼音:huǎn màn
亦作“ 缓漫 ”。 不迅速,迟缓。《书·舜典》“直而温,宽而栗” 唐 孔颖达 疏:“正直者失於太严,故令正直而温和;宽弘者失於缓慢,故令宽弘而庄栗。” 唐 皎然 《诗式·诗有六迷》:“以虚诞而为高古,以缓漫而为冲澹。”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蔡襄 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嬈,行步缓漫,多饰繁华。” 汪东 《法国革命史论》:“ 巴黎 市民,不耐议院举动之缓漫,大举围议院。” 巴金 《寒夜》二九:“母亲也看得出他在用缓慢的脚步走向死亡。”
词语解释:缓贫  拼音:huǎn pín
犹安贫。《墨子·非儒下》:“且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 张纯一 集解:“缓贫谓不事生业。” 王焕镳 校释:“缓贫,犹‘安贫’。”
词语解释:缓骛  拼音:huǎn wù
缓慢行走。《文选·鲍照〈舞鹤赋〉》:“长扬缓騖,并翼连声。” 张铣 注:“言长举头缓行,相并连声而鸣也。”
词语解释:缓怠  拼音:huǎn dài
缓慢松懈;拖延怠忽。《管子·重令》:“人心之变,有餘则骄,骄则缓怠……缓怠者民乱于内。” 梁启超 《美国政治略评》二:“中央之司法机关无有也,仅恃各省之捐欵以充国用,而各省所捐又皆缓怠,时或无有。”
词语解释:缓歌缦舞  拼音:huǎn gē màn wǔ
见“ 缓歌慢舞 ”。
词语解释:缓歌慢舞  拼音:huǎn gē màn wǔ
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 唐 白居易 《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亦作“ 缓歌縵舞 ”。 宋 李纲 《荔枝词》集句:“ 沉香亭 北倚栏干,缓歌縵舞凝丝竹。”
词语解释:缓泻  拼音:huǎn xiè
用性质缓和的泻药或减少泻药用量的方法泻下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