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六宥去声 [liù][dòu][告发,自首,动词]寿[详注1][详注2]宿[xiǔ xiù,星宿][详注3][详注4][详注5][fù][详注6][又也,再也,副词][mào][róu][详注7][详注8][详注9][òu,动词][dòu,句读][zhòu][详注10][lóu][còu zòu][详注11][名词][wù][详注12][详注13][详注14][详注15][爭也]


注1:走 《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群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 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注2:覆 敷救切,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诗·大雅》鸟覆翼之。《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左传·隐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注3:守 《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兽。《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
注4:受 《正字通》神咒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
注5:吼 音蔻。《广韵》声也。 又《集韵》《类篇》厚怒声。
注6:留 音溜。宿留,停待也。《前汉·武帝纪》宿留海上。
注7:句 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
注8:收 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注9:仆 《集韵》《韵会》《正韵》敷救切,否去声。顿也。
注10:狃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女救切,音糅。《广韵》习也,就也。
注11:畜 chù,音嗅。《左传·僖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疏》养之曰畜,用之曰牲。《释文》畜,许又反。《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注》六畜,六牲也。《释文》畜,许又反。
注12:飂 liù,作高风貌解时与尤韵同。又《正韵》国名。高阳氏之后。《五音集韵》在南阳湘阳。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音义》力谬反。
注13:油 音狖。浩油,地名。《公羊传·定四年》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注》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与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录》珍膏油其面。
注14:伏 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
注15:蔟 音凑。律名。《礼·月令》律中太蔟。《注》太蔟,言阳气大蔟,达于上也。
末字词组
紫绶绿绶双绶桃绶紫艾绶卷绶鹝绶 
印绶章绶锦绶霞绶綟绶金印紫绶龟绶 
黄绶解绶解印绶文绶佩绶金章紫绶释绶 
结绶青绶玺绶冠绶银绶公绶宝绶 
墨绶朱绶金绶进绶槐绶螭绶弹冠结绶 
组绶花绶黑绶盭绶赤绶桃花绶绿綟绶 
蓝绶艾绶缨绶挂绶衣绶银印青绶狗带绶 

词语解释:紫绶  拼音:zǐ shòu
(1).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 秦 官,金印紫綬。” 唐 李白 《门有车马客行》:“空谈霸王略,紫綬不挂身。” 明 何景明 《送顾汝成》诗:“十年垂紫綬,万里为苍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潘太守诗》:“黄冠紫綬都如梦,红树青霜饯此行。”
(2).即紫薇。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明丽碧天霞,丰茸紫綬花。”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紫薇》:“紫綬花,按谓紫薇也。”参见“ 紫微 ”。
词语解释:紫微  拼音:zǐ wēi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
词语解释:紫微垣  拼音:zǐ wēi yuán
星官名,三垣之一。 中国 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见 唐 丹元子 《步天歌》《史记·天官书》中亦有与之相当的星官,惟名称、星数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词语解释:印绶  拼音:yìn shòu
(1).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 持守头,佩其印綬。”《旧唐书·裴度传》:“带丞相之印綬,所以尊其名;赐诸侯之斧鉞,所以重其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 兗州府 ﹞连忙委了本府经歷厅,到 嶧县 去摘了印綬,权时代理县事。”
(2).借指官爵。 唐 韦应物 《饵黄精》诗:“终期脱印綬,亦与天壤存。”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三:“旧説见龟蛇集者有印綬之喜。”
词语解释:黄绶  拼音:huáng shòu
(1).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 唐 刘长卿 《送从弟贬袁州》诗:“名羞黄綬繫,身是白眉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
(2).借指官吏或官位。 唐 陈子昂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奈何苍生望,卒为黄綬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惜其伟才,只到黄綬,故其论家,往往高於众作。” 明 徐渭 《龛山凯歌》之二:“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綬着戎衣。”
词语解释:结绶  拼音:jié shòu
佩系印绶。谓出仕为官。《汉书·萧育传》:“﹝ 萧育 ﹞少与 陈咸 、 朱博 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 王阳 、 贡公 ,故 长安 语曰:‘ 萧 朱 结綬, 王 贡 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唐 皇甫冉 《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我来结綬未经秋,已厌微官忆旧游。”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不允》:“结綬 金马 庭,高议 云臺 上。” 郁达夫 《自汉皋至辰阳流亡途中口占》:“岂为行吟来 楚 泽,终期结綬到南枝。”
词语解释:墨绶  拼音:mò shòu
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 秦 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綬。”《后汉书·蔡邕传》:“墨綬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綬”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唐 岑参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诗:“县花迎墨綬,关柳拂铜章。” 宋 司马光 《送上雒王推官经臣》诗:“墨綬百里宰,红蕖幕府僚。” 清 方文 《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部》诗:“昔为 真州 宰,墨綬垂芬芳。”
词语解释:组绶  拼音:zǔ shòu
(1).古人佩玉,用以系玉的丝带。《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綬,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綬,士佩瓀玟而緼组綬。” 郑玄 注:“綬者,所以贯佩玉相承受者也。”《魏书·高祖纪下》:“八月乙亥,给尚书五等品爵已上朱衣、玉珮、大小组綬。”
(2).借指官爵。 唐 韩偓 《赠易卜崔江处士》诗:“门传组綬身能退,家学渔樵跡更奇。” 明 徐渭 《赠沉母序》:“由此观之,人固不可以无实,至於实之名否,则其权不在管毫,而在组綬也的然矣。” 清 唐孙华 《忆颐儿时就婿外家》诗:“所愿绍家学,非必袭组綬。”
词语解释:蓝绶  拼音:lán shòu
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丝带的不同颜色,标识官吏的身份和等级。蓝绶表示等级较低的官吏。 五代 齐己 《送司空学士》诗:“蓝綬乍称新学士,白衫初脱旧神仙。” 宋 苏舜钦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诗:“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綬还乡亦可夸。”
词语解释:绿绶  拼音:lǜ shòu
见“ 緑綟綬 ”。
词语解释:绿綟绶  拼音:lǜ lì shòu
一种黑黄而近绿色的丝带。古代三公以上用绿綟色绶带。《晋书·卫瓘传》:“及 杨骏 诛,以 瓘 録尚书事,加緑綟綬,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陈书·高祖纪上》:“其进位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 陈公 ,备九锡之礼,加璽紱、远游冠、緑綟綬,位在诸侯王上。”亦省作“ 緑綬 ”。《后汉书·舆服志下》:“诸国贵人、相国皆緑綬。” 刘昭 注:“ 徐广 曰:‘金印緑綟綬。’綟音戾,草名也。以染似緑,又云似紫。”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惭闻紆緑綬,即候挂朝簪。”
词语解释:章绶  拼音:zhāng shòu
(1).官印和系印的丝带。亦泛指官印。《西京杂记》卷二:“ 朱买臣 为 会稽 太守,怀章綬还至舍亭,而国人未知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上益加知遇,面赐章綬,累召对。”
(2).指官位。 宋 曾巩 《归老桥记》:“今 柳侯 ……方为天子致其材力以惠元元之时,虽欲遗章綬之荣,从湖山之乐,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一门群从,章綬鼎盛,可谓殊荣曼福,备於一身已。”
词语解释:解绶  拼音:jiě shòu
见“ 解印綬 ”。
词语解释:解印绶  拼音:jiě yìn shòu
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汉书·薛宣传》:“ 游 ( 谢游 )得檄,亦解印綬去。”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 敬子 解其意。一夕,解印綬遁去。” 梁启超 《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 噶苏士 既解印綬,旋察 古鲁家 之异志,知事不可为,乃避难于 突厥 。”亦省作“ 解綬 ”、“ 解印 ”。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郡政有错,争之不从,即解綬去。” 唐 王维 《济上四贤咏》:“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 元 张可久 《朱履曲·归兴》曲:“堂上先生解印,松边稚子迎门。”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下官 苏州 太守 卜康民 ,地处衝繁,事多盘错,未得掛冠之便,难萌解綬之心。”
词语解释:青绶  拼音:qīng shòu
(1).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亦借指官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 秦 官,位上卿,银印青綬,掌副丞相。”《后汉书·舆服志下》:“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 刘昭 注:“﹝青綬,﹞一号青緺綬。” 唐 刘禹锡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身在絳纱传六艺,腰悬青綬亚三台。”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 清 方文 《送杜于皇北上廷试》诗:“旧交强半拖青綬,政府谁当坏白麻。”
(2).借指高级官吏。《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卓 兵见 坚 士众甚整,不敢攻城” 裴松之 注引 汉 王粲 《英雄记》:“ 陈郡 太守 胡軫 ……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綬,乃整齐耳。’”
(3).喻植物藤蔓。 清 谭嗣同 《怪石歌七古》:“石兮石兮何痀僂,女萝纷披带青綬。”
词语解释:朱绶  拼音:zhū shòu
红色丝带。古代用以系印章、玉佩和帷幕之类。 唐 钱起 《送丁著作佐台郡》诗:“佐郡紫书下,过门朱綬新。” 唐 钱起 《送河南陆少府》诗:“ 云间 陆生 美且奇,银章朱綬映金羈。” 宋 陆游 《草堂拜少陵遗像》诗:“至今壁间像,朱綬意萧散。”
词语解释:花绶  拼音:huā shòu
系官印用的织有花彩的丝带。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彫材滥杞梓,花綬接鵷鸿。” 隋 江总 《赋得谒帝承明庐》:“香貂拜黻衮,花綬拂玄除。” 唐 张说 《恩赐乐游园宴》诗:“花綬光连榻,朱颜畅饮醇。”
词语解释:艾绶  拼音:ài shòu
系印纽的绿色丝带。 汉 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后汉书·冯鲂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劒、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贤 注:“艾即盭,緑色,其色似艾。”《后汉书·酷吏传·董宣》:“以 宣 尝为二千石,赐艾綬,葬以大夫礼。”
词语解释:双绶  拼音:shuāng shòu
两条绶带。 唐 代五品以上官员朝服所佩。 唐 皇甫曾 《国子柳博士兼领太常博士辄申贺赠》诗:“朝衣辨色处,双綬更宜看。” 唐 李贺 《感讽》诗:“我待紆双綬,遗我星星髮。” 唐 刘禹锡 《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步嫌双綬重,梦入九城偏。”参阅《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
词语解释:锦绶  拼音:jǐn shòu
锦制的绶带。《宋史·舆服志四》:“其冕无额花者,玄衣纁裳,悉画,小白綾中单,师子锦綬,二银环。” 宋 秦观 《和王通叟琵琶》:“风流云散令人瘦,忍看麴尘昏锦綬。” 元 迺贤 《投赠赵祭酒二十韵》:“锦綬还乡乘駟马,绣衣行部去襜帷。”
词语解释:解印绶  拼音:jiě yìn shòu
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汉书·薛宣传》:“ 游 ( 谢游 )得檄,亦解印綬去。”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 敬子 解其意。一夕,解印綬遁去。” 梁启超 《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 噶苏士 既解印綬,旋察 古鲁家 之异志,知事不可为,乃避难于 突厥 。”亦省作“ 解綬 ”、“ 解印 ”。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郡政有错,争之不从,即解綬去。” 唐 王维 《济上四贤咏》:“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 元 张可久 《朱履曲·归兴》曲:“堂上先生解印,松边稚子迎门。”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下官 苏州 太守 卜康民 ,地处衝繁,事多盘错,未得掛冠之便,难萌解綬之心。”
词语解释:玺绶  拼音:xǐ shòu
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借指印玺。《汉书·高帝纪下》:“使 陆贾 即授璽綬, 它 稽首称臣。”《晋书·琅邪王伷传》:“平 吴 之役,率众数万出 涂中 , 孙晧 奉笺送璽綬,诣 伷 请降。”《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 王宗弼 ﹞劫迁 蜀 主及太后后宫诸王于西宫,收其璽綬。”
词语解释:金绶  拼音:jīn shòu
金印紫绶。指代高官。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玉蹄裂鸣水,金綬忽照门。拂拭贫士席,拜候丞相辕。”
词语解释:黑绶  拼音:hēi shòu
(1).黑色绶带。《汉书·百官志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 成帝 绥和 元年长相皆黑綬。”《后汉书·滕抚传》:“ 阴陵 人 徐凤 、 马勉 等,復寇郡县,杀略吏人, 凤 衣絳衣,带黑綬,称‘无上将军’。”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
(2).古代小官之印常系黑色绶带,故用以指级别不高的官吏。《梁书·王僧孺传》:“久为尺板斗食之吏,以从皁衣黑綬之役。” 唐 王贞白 《送马明府归山》诗:“免遭黑綬束,不与白云疎。”
词语解释:缨绶  拼音:yīng shòu
冠带与印绶。借指官位。 唐 张说 《游洞庭湖湘》诗之二:“城池自縶笼,缨綬为徽纆。” 宋 苏轼 《祭柳子玉文》:“慨然怀归,投弃缨綬。”
词语解释:桃绶  拼音:táo shòu
(1).即桃花绶。亦泛指印绶。 唐 李商隐 《临发崇让宅紫薇》诗:“桃綬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 章臺 。” 冯浩 注:“ 梁武帝 赋:‘或带桃花之綬。’桃綬泛用,不拘品秩。”参见“ 桃花綬 ”。
(2).指桃红色的丝带。 清 陈维崧 《百字令·客有善丝竹者以笺索词漫为赋此》词:“旗亭旧事,记曾经,见汝寳釵楼侧……翠滑鸞鞾,红香桃綬,絶艺千金值。”
(3).指桃花。 宋 宋祁 《春宴行乐家园》诗:“身轻早蝶千回舞,技痒新禽百种啼。乘暖草茵侵坐软,畏风桃綬向林低。”
词语解释:桃花绶  拼音:táo huā shòu
汉 代九卿二千石系印的绶带。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或带桃花之綬,乍响 玄山 之王。”
词语解释:霞绶  拼音:xiá shòu
红色的绶带。《元史·礼乐志五》:“次八队,妇女二十人,冠凤翘冠,翠花鈿,服宽袖衣,加云肩、霞綬、玉珮,各执宝盖,舞唱前曲。”
词语解释:文绶  拼音:wén shòu
彩色丝带。 唐 虞世南 《琵琶赋》:“开寳拨以更运,带文綬而旁垂。体备角商,韵包宫羽。”
词语解释:冠绶  拼音:guān shòu
泛指官吏的服饰制度。冠,礼帽;绶,印绶。《宋史·舆服志四》:“请以官为定,庶名实相副,轻重有準,仍乞分官为七等,冠綬亦如之。”
词语解释:进绶  拼音:jìn shòu
进升官阶。绶,丝带,用来系印环或玉佩。古时常用不同颜色的丝带标识官吏的身分和等级。 唐 源乾曜 《奉和御制乾曜与张说宋璟同日上官命宴都堂赐诗》:“进綬怀三少,承光尽百身。”綬,一本作“ 级 ”。
词语解释:盭绶  拼音:lì shòu
诸侯王佩的印绶。色黄而近绿,因用荩草染制,故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诸侯王, 高帝 初置,金璽盭綬。”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盭,草名也,出 琅邪 平昌县 ,似艾,可染緑,因以为綬名也。”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 杨妃 专宠帝室,金印盭綬,宠徧於 銛 釗 ;象服鱼轩,荣均於 秦 虢 。”
词语解释:挂绶  拼音:guà shòu
谓辞官。綬,系在印纽上的丝带。 唐 元稹 《归田》诗:“ 陶君 三十七,挂綬出都门。”参见“ 挂印 ”。
词语解释:挂印  拼音:guà yìn
亦作“掛印”。
(1).离任;弃官。 唐 白居易 《罢府归旧居》诗:“陋巷乘篮入,朱门挂印迴。”《三国演义》第二六回回目:“ 袁本初 败兵折将, 关云长 掛印封金。”《儒林外史》第八回:“只为 寧王 反叛,弟便挂印而逃。”
(2).谓挂元帅印。《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掛印来。”《前汉书平话》卷上:“﹝ 萧何 ﹞暗想: 韩信 未遇,吾曾举荐他掛印,东荡西除,亡 秦 灭 楚 ,收伏天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第十五回以下,则 郑和 挂印,招兵西征。”
词语解释:紫艾绶  拼音:zǐ ài shòu
紫绿色绶带。《后汉书·冯鲂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餘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贤 注:“艾即盭,緑色也,其色似艾。”
词语解释:綟绶  拼音:lì shòu
即绿綟绶。一种黑黄而近绿色的丝带。古代丞相以上官吏用作印绶。《东观汉记·百官表》:“印綬: 汉 制,公侯紫綬,九卿青綬。 建武 元年,復设诸侯王金璽綟綬。”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
词语解释:佩绶  拼音:pèi shòu
一种彩色丝带,用来标志身分、等级,或佩系官印、勋章。 郭沫若 《天地玄黄·叶挺将军的诗》:“ 希夷夫人 用红丝线来订上了佩绶,还用红墨水来加上了边沿。”
词语解释:银绶  拼音:yín shòu
犹银青。银印青绶。 唐 高适 《东平留赠狄司马》诗:“入幕綰银綬,乘軺兼铁冠。” 刘开扬 笺注引《汉书·百官表》:“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綬。”
词语解释:槐绶  拼音:huái shòu
三公的印绶。绶,印纽丝带。借指印。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緑紱紆槐綬,黄金饰侍蝉。”
词语解释:赤绶  拼音:chì shòu
古代官服上系印纽的赤色丝带。《后汉书·舆服志下》:“诸侯王赤綬。”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赤綬紫驳,星含露分。” 明 高启 《送董湖州》诗:“五马贵专城,花兼赤綬明。”
词语解释:衣绶  拼音:yī shòu
朝服与佩绶。 唐 白居易 《有感》诗之一:“鬢髮已斑白,衣綬方朱紫。”
词语解释:卷绶  拼音:juàn shòu
卷束绶带。谓官吏辞职。《艺文类聚》卷五九引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庆州牧书》:“必欲卷綬避贤,辞病收迹。”
词语解释:金印紫绶  拼音:jīn yìn zǐ shòu
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亦为表示品级之服饰。 魏 晋 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绶,因亦称金紫光禄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 秦 官,金印紫綬。”《后汉书·皇后纪论》:“六宫称号,惟皇后贵人,金印紫綬。”亦作“ 金章紫綬 ”。《晋书·舆服志》:“贵人、夫人、贵嬪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綬。”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唐 李白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綬来相趋。”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一三二:“金章紫綬选高班,每每东头近圣颜。”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宅祝寿》:“惟愿取黄卷青灯,及早换金章紫綬。”亦省称“ 金紫 ”。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何可入践常伯,超补三事。紆佩金紫,光国垂勋。”《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南史·江淹传》:“卿年三十五,已为中书侍郎,才学如此,何忧不至尚书金紫。”
词语解释:金章紫绶  拼音:jīn zhāng zǐ shòu
见“ 金印紫綬 ”。
词语解释:金印紫绶  拼音:jīn yìn zǐ shòu
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亦为表示品级之服饰。 魏 晋 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绶,因亦称金紫光禄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 秦 官,金印紫綬。”《后汉书·皇后纪论》:“六宫称号,惟皇后贵人,金印紫綬。”亦作“ 金章紫綬 ”。《晋书·舆服志》:“贵人、夫人、贵嬪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綬。”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唐 李白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綬来相趋。”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一三二:“金章紫綬选高班,每每东头近圣颜。”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宅祝寿》:“惟愿取黄卷青灯,及早换金章紫綬。”亦省称“ 金紫 ”。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何可入践常伯,超补三事。紆佩金紫,光国垂勋。”《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南史·江淹传》:“卿年三十五,已为中书侍郎,才学如此,何忧不至尚书金紫。”
词语解释:公绶  拼音:gōng shòu
指高官显贵。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张齐贤 ﹞日与故旧乘小车,携觴游钓。榜於门曰:老夫已毁裂轩冕,或公綬垂访,不敢拜见。”
词语解释:螭绶  拼音:chī shòu
螭纽及系纽的丝带。指官印。 唐 杜牧 《唐故岐阳公主墓志铭》:“上有舅姑高堂,儼然螭綬龟章。”
词语解释:桃花绶  拼音:táo huā shòu
汉 代九卿二千石系印的绶带。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或带桃花之綬,乍响 玄山 之王。”
词语解释:银印青绶  拼音:yín yìn qīng shòu
白银印章和系印的青色绶带。 秦 汉 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以后用作高级阶官名号。《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 秦 官,位上卿,银印青綬,掌副丞相。”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茂陵书》: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亦省作“ 银青 ”。 唐 高适 《遇冲和先生》诗:“三命謁金殿,一言拜银青。”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今官制:光禄大夫转银青,银青转金紫,金紫转特进。”
词语解释:鹝绶  拼音:yì shòu
比喻诗文的文理色彩。
词语解释:龟绶  拼音:guī shòu
龟纽印绶。亦借指官爵。《后汉书·西域传论》:“先驯则赏籝金而赐龟綬。” 李贤 注:“龟谓印文也。《汉旧仪》曰:‘银印皆龟纽,其文刻曰“某官之章”。’”
词语解释:释绶  拼音:shì shòu
犹让位。《文选·曹冏〈六代论〉》:“ 汉 宗室王侯解印释綬,贡奉社稷,犹惧不得为臣妾。” 张铣 注:“解印释綬,谓夺其位也。”
词语解释:宝绶  拼音:bǎo shòu
帝王、皇后的印玺。 唐 令狐楚 《郑尚书贺册皇太后表》:“献宝綬于内朝,宣玉册于中禁。”《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夏四月, 温 ( 徐温 )奉玉册,宝綬尊 隆演 ( 杨隆演 )即 吴王 位。”
词语解释:弹冠结绶  拼音:tán guān jié shòu
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汉书·萧育传》:“﹝ 育 ﹞少与 陈咸 、 朱博 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 王阳 、 贡公 ,故 长安 语曰:‘ 萧 朱 结綬, 王 贡 弹冠’,言其相荐达也。”《后汉书·朱晖传论》:“若夫文会辅仁,直谅多闻之友,时济其益,紵衣倾盖,弹冠结綬之夫,遂隆其好,斯固交者之方焉。” 宋 苏轼 《谢量移汝州表》:“建原庙以安祖考,正六宫而修典刑,百废具兴,多土爰集,弹冠结綬,共欣千载之逢;掩面向隅,不忍一夫之泣。”
词语解释:绿綟绶  拼音:lǜ lì shòu
一种黑黄而近绿色的丝带。古代三公以上用绿綟色绶带。《晋书·卫瓘传》:“及 杨骏 诛,以 瓘 録尚书事,加緑綟綬,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陈书·高祖纪上》:“其进位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 陈公 ,备九锡之礼,加璽紱、远游冠、緑綟綬,位在诸侯王上。”亦省作“ 緑綬 ”。《后汉书·舆服志下》:“诸国贵人、相国皆緑綬。” 刘昭 注:“ 徐广 曰:‘金印緑綟綬。’綟音戾,草名也。以染似緑,又云似紫。”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惭闻紆緑綬,即候挂朝簪。”
词语解释:狗带绶  拼音:gǒu dài shòu
有狗图形的丝带。《后汉书·五行志一》:“ 熹平 中,省内冠狗带綬,以为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