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六宥去声 [liù][dòu][告发,自首,动词]寿[详注1][详注2]宿[xiǔ xiù,星宿][详注3][详注4][详注5][fù][详注6][又也,再也,副词][mào][róu][详注7][详注8][详注9][òu,动词][dòu,句读][zhòu][详注10][lóu][còu zòu][详注11][名词][wù][详注12][详注13][详注14][详注15][爭也]


注1:走 《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群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 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注2:覆 敷救切,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诗·大雅》鸟覆翼之。《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左传·隐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注3:守 《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兽。《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
注4:受 《正字通》神咒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
注5:吼 音蔻。《广韵》声也。 又《集韵》《类篇》厚怒声。
注6:留 音溜。宿留,停待也。《前汉·武帝纪》宿留海上。
注7:句 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
注8:收 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注9:仆 《集韵》《韵会》《正韵》敷救切,否去声。顿也。
注10:狃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女救切,音糅。《广韵》习也,就也。
注11:畜 chù,音嗅。《左传·僖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疏》养之曰畜,用之曰牲。《释文》畜,许又反。《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注》六畜,六牲也。《释文》畜,许又反。
注12:飂 liù,作高风貌解时与尤韵同。又《正韵》国名。高阳氏之后。《五音集韵》在南阳湘阳。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音义》力谬反。
注13:油 音狖。浩油,地名。《公羊传·定四年》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注》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与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录》珍膏油其面。
注14:伏 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
注15:蔟 音凑。律名。《礼·月令》律中太蔟。《注》太蔟,言阳气大蔟,达于上也。
首字词组
绶带绶笥绶囊绶虉绶带米   
绶花绶鸟绶鸡绶草绶带鸟   

词语解释:绶带  拼音:shòu dài
(1).古代用以系官印等物的丝带。 唐玄宗 《千秋节赐群臣镜》诗:“更衔长綬带,留意感人深。”《新唐书·车服志》:“ 德宗 尝赐节度使时服,以鵰衔綬带。”
(2).指衣带。 前蜀 薛昭蕴 《小重山》词:“忆昔在 昭阳 ,舞衣红綬带,绣鸳鸯。” 宋 陶穀 《清异录·香琼绶带》:“ 薛能 《赏酴醿诗》云:‘香琼綬带雪缨络。’”《武王伐纣平话》卷上:“ 玉女 遂解綬带一条与 紂王 。 玉女 言曰:‘此为信约。’”
词语解释:绶花  拼音:shòu huā
花名。蔓生如绶,故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红綬花,蔓生如綬,有文采,因名焉。” 唐 陈子良 《春晚看群公朝还人为八韵》:“迎风采旄转,照日綬花开。”
词语解释:绶笥  拼音:shòu sì
盛印绶的箱子。《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 陇西 太守 冯緄 始拜郡,开綬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
词语解释:绶鸟  拼音:shòu niǎo
即吐绶鸡。亦称火鸡。因上嘴根有肉绶,呈五色,能伸缩,故名。《埤雅·释鸟四》:“綬鸟,一名鷊,亦或谓之吐綬,咽下有囊如小綬,五色彪炳……亦曰真珠鷄,体有真珠点文。”参见“ 吐綬鸡 ”。
词语解释:吐绶鸡  拼音:tǔ shòu jī
鸟名。也叫吐锦鸡、真珠鸡、七面鸟,俗称火鸡。产于 巴 峡 及 闽 广 山中,今多饲作家禽。以喉下有肉垂,似绶,故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附吐绶鸡》:“出 巴峡 及 闽 广 山中,人多畜玩。大者如家鸡,小者如鴝鵒。头颈似雉,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圆点,如真珠斑。项有嗉囊,内藏肉綬,常时不见,每春夏晴明,则向日摆之。顶上先出两翠角,二寸许,乃徐舒其頷下之綬,长阔近尺,红碧相间,采色焕烂……此鸟生亦反哺。行则避草木,故《禽经》谓之避株,《食物本草》谓之吐锦鸡,《古今注》谓之锦囊,《蔡氏诗话》谓之真珠鸡,《倦游録》谓之孝鸟,《诗经》谓之鷊。”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二韵》:“带箭鸟拖尾,吐綬鸡赘肉。”
词语解释:绶囊  拼音:shòu náng
古代官吏系在腰间盛绶的口袋。《晋书·舆服志》:“ 汉 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綬囊,然则以紫囊盛綬耳。”
词语解释:绶鸡  拼音:shòu jī
即吐绶鸡。
词语解释:绶虉  拼音:shòu yì
草名。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开源宫主》:“甃玉池边綬虉长,吟折紫芝香满手。”
词语解释:绶草  拼音:shòu cǎo
多年生矮小草本。夏季开花,花小,白而带紫红色,可供观赏。根茎可入药,能滋阴益气、凉血解毒。
词语解释:绶带米  拼音:shòu dài mǐ
麦芽。可供药用。 宋 陶穀 《清异录·药谱》:“綬带米,麦糵。”
词语解释:绶带鸟  拼音:shòu dài niǎo
鸟名。亦称寿带鸟。又有练鹊、长尾鶲、一枝花等异名。雄鸟体长连尾羽约30厘米,头、颈和羽冠均具深蓝辉光,身体其馀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中央两根尾羽长达身体的四、五倍,形似绶带,故名。雌鸟较雄鸟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