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1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玉绳规绳麻绳蛛绳负绳遵绳连绳法脉准绳
结绳朱丝绳胡绳绦绳句绳进退中绳辫绳正色直绳
金绳从绳中绳缆绳鞴绳契寝绳进退履绳履绳
绳绳直绳鞲绳系绳躧绳累瓦结绳龟绳火绳
丝绳尺绳棕绳井绳鞧绳索绳黑绳牛鼻绳
一绳缰绳钩绳贯绳驮绳縚绳钢丝绳煞绳
准绳自绳蹙绳刀绳跳绳马缰绳枕方寝绳宛转绳
朱绳青绳铁绳锚绳蹈绳世绳枕石寝绳枉墨矫绳
鼻绳赤绳拘绳赭绳踏绳上绳抱表寝绳推绳
引绳践绳头绳走绳诸绳应绳法绳掷绳

词语解释:玉绳  拼音:yù shéng
(1).星名。常泛指群星。《文选·张衡〈西京赋〉》:“上飞闥而仰眺,正睹瑶光与玉绳。” 李善 注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 唐 陆龟蒙 《新秋月夕作吴体以赠》诗之二:“清谈白紵思悄悄,玉绳银汉光离离。”《金瓶梅词话》第二七回:“只见玉绳低度,朱户无声,此景堪羡。”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附录《夕堂永日绪论外编》:“有代字法,诗赋用之,如月曰‘望舒’,星曰‘玉绳’之类。”
(2).比喻雨滴。 唐 张萧远 《兴善寺看雨》逸句:“须臾满寺泉声合,百尺飞簷掛玉绳。”
词语解释:结绳  拼音:jié shéng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易·繫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孔颖达 疏:“结绳者, 郑康成 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於前事。”后以指上古时代。 晋 孙绰 《喻道论》:“夫时移世异,物有薄淳,结绳之前,陶然太和。”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之三:“自结绳以后至三王五帝。”
词语解释:金绳  拼音:jīn shéng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禪,玉牒金绳。”《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2)用于一般拴束。 唐 韩愈 《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2).佛经谓 离垢国 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王琦 注引《法华经》:“国名 离垢 ,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证果》:“看金绳宝筏相招,何须虑永劫沉身不可捞。”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嵐光浮翠黛,塔势界金绳。”
(3).借指地平线。 唐 刘长卿 《龙门八咏·退公龛》:“閒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 康有为 《八月十四夜香港观灯》诗:“空濛海月上金绳,又看秋宵 香港 灯。”
词语解释:绳绳  拼音:mǐn mǐn
(1).戒慎貌。《管子·宙合》:“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 尹知章 注:“绳绳,戒慎也。”《汉书·礼乐志》:“绳绳意变,备得其所。”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尔雅》曰:‘绳绳,戒也。’”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之五:“思虔肃肃,致敬绳绳。”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 敬子 既归,躬锄耰,其乐不改;治庙祀,裁古今,彝制为通行,家事绳绳有法度。”
(2).众多貌;绵绵不绝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朱熹 集传:“绳绳,不絶貌。”《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於无物。” 唐 李邕 《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绳绳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测已。” 明 宋濂 《元故德清县尹陈府君墓志铭》:“既至,伪帅延之上坐,府君为敷陈大义,何者为顺,何者为逆,逆则罹祸,顺得受福,绳绳千餘言,伪帅不觉屈膝,城遂来归。” 清 钮琇 《觚賸·粟儿》:“儿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变容,泪绳绳下。” 康有为 《强学会序》:“夫 中国 之在大地也,神圣绳绳,国最有名。”
词语解释:丝绳  拼音:sī shéng
(1).丝编之绳。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絶。”《宋史·舆服志三》:“﹝冕﹞以金饰版侧,以白玉珠为旒,贯之以五采丝绳。”
(2).指钓丝。《红楼梦》第八一回:“ 探春 把丝绳抛下,没十来句话的工夫,就有一个杨叶窜儿,吞着钩子,把漂儿坠下去。”
词语解释:一绳  拼音:yī shéng
(1).一根绳索。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胎之新乳也,一绳制之;及其为牡也,罗网不能禁也。”《后汉书·徐稺传》:“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寧处?”《新唐书·王重荣传》:“ 珂 恃 太原 侮慢我,尔持一绳缚之。”
(2).犹一行。 清 黄景仁 《清平乐·河间晓发》词:“茅檐士銼,著箇凄凉我,替戾声催装上驮,冷雁一绳先过。” 清 吴蔚光 《齐天乐·雁》词:“西风不管,共衰柳寒鸦,一绳吹乱。”
(3). 清 代计算田亩的一种单位。《清文献通考·田赋五》:“ 顺治 元年设立官庄,是时近畿百姓带地来投,设为纳银庄头,愿领入官地亩者,亦为纳银庄头,各给绳地,每四十二亩为一绳。”
词语解释:准绳  拼音:zhǔn shéng
(1).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准,测平面的水准器;绳,量直度的墨线。《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準绳。” 汉 陆贾 《新语·道基》:“故圣人防乱以经艺,工正曲以準绳。”《史记·夏本纪》:“左準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2).喻言行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文子·下德》:“帝者不体阴阳即侵,王者不法四时即削,霸者不用六律即辱,君者失準绳即废。”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提纪纲者,不能以準绳检下,而曰密奏风闻。”《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近科的文章本也华靡过甚,我们既奉命来此,若不趁此着实的洗伐一番,伊于胡底?诸公把这话奉为準绳罢。” 夏衍 《力与巧》:“学了文法就可以使你的文章有规矩,有准绳,而不至于犯不通的错误。”
(3).衡量;裁督。多指严格执行法令制度。《梁书·到洽传》:“领尚书左丞,準绳不避贵戚,尚书省贿赂莫敢通。”
(4).指使严格遵守法制。《新唐书·韩偓传》:“ 偓 因荐御史大夫 赵崇 劲正雅重,可以準绳中外。帝知 偓 , 崇 门生也,嘆其能让。”
(1).测定平直的器具。准,测定平面的水准器;绳,量直线的墨线。《吕氏春秋·分职》:“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 毕沅 校注:“ 李 本作准,别本作準。”
(2).引申为标准;准则。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且日月山水诸文,宛转悉如其像,非若隶书之局就准绳,与形相失。”
词语解释:朱绳  拼音:zhū shéng
(1).弦乐器上的红色丝弦。 唐中宗 《授李承嘉户部尚书制》:“坚同白玉,直若朱绳。” 宋 范仲淹 《移苏州谢两府》:“佩黄裳之文,庶扬於易教;咏朱绳之直,无忝於诗人。”参见“ 朱丝绳 ”。
(2).红色的帘绳。 宋 梅尧臣 《和谢希深会圣宫》:“丛楹琢文石,连网络朱绳。”参见“ 朱网 ”。
词语解释:朱丝绳  拼音:zhū sī shéng
指琴瑟上的丝弦。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参见“ 朱丝 ”。
词语解释:朱网  拼音:zhū wǎng
如网络的红色帘幕。古时挂于殿阁或车箱中,用以装饰或防护。《文选·谢朓〈直中书省〉诗》:“玲瓏结綺钱,深沉映朱网。” 吕延济 注:“綺钱、朱网,并宫殿之饰也。” 唐 贾彦璋 《宿香山阁》诗:“朱网防栖鸽,纱灯护夕虫。” 唐 温庭筠 《台城晓朝曲》:“朱网龕鬖丞相车,晓随叠鼓朝天去。”
词语解释:鼻绳  拼音:bí shéng
指拴在牛鼻上的绳子。《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置其絼,共其水槀”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絼,著牛鼻绳,所以牵牛者。”
词语解释:引绳  拼音:yǐn shéng
(1).牵拉绳索。《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为緜蕞野外” 司马贞 索隐引 三国 吴 韦昭 曰:“引绳为緜,立表为蕞。” 郭沫若 《前茅·暴虎辞五》:“悬未及地召止之,令人引绳不令落。”
(2).特指木工拉墨线。 宋 洪刍 《板屋》诗:“风吟日暴雨所沐,巧匠引绳如解玉。” 清 曾国藩 《邓湘皋先生墓表》:“引绳落斧,剖晰毫釐。”
词语解释:规绳  拼音:guī shéng
规矩绳墨。比喻法度。《孔子家语·五仪解》:“ 孔子 曰:‘所谓贤人者,德不踰闲,行中规绳。’” 唐 司空图 《解县新城碑》:“初公密计地宜,且稽农隙,裁其经纬,授以规绳,吏既克勤,期不愆素。”《西游记》第三六回:“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参见“ 规矩绳墨 ”。
词语解释:规矩绳墨  拼音:guī ju shéng mò
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绳墨,木匠画直线所用的工具。多比喻标准法度。《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绳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宋 叶适 《黄观复墓志铭》:“余友礼部尚书名 度仲 子,检身一以正,不中於规矩绳墨,不行也。” 清 薛福成 《叙曾文正公幕府官僚》:“其成之也,始之以规矩绳墨,继之以斧斤锥凿,终之以磋磨文饰。”
词语解释:朱丝绳  拼音:zhū sī shéng
指琴瑟上的丝弦。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参见“ 朱丝 ”。
词语解释:朱丝  拼音:zhū sī
(1).红色的丝绳。《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侯 伐 齐 ,将济 河 , 献子 以朱丝繫玉二瑴而祷。”《淮南子·说山训》:“圣人用物若用朱丝约芻狗,若为土龙以求雨。” 章炳麟 《驳神我宪政说》:“今假众乐之言,以文饰其帝国主义,是犹借兼士之名,以文饰其兼併主义, 墨 孟 有知,必縈以朱丝,攻以雷鼓无疑也。”
(2).朱弦。用熟丝制的琴弦。 唐 刘禹锡 《调瑟词》:“朱丝二十五,闕一不成曲。” 清 唐孙华 《种树》诗:“珍材伐琴瑟,清音发朱丝。”
(3).借指琴瑟。 唐 元孚 《送李四校书》诗:“朱丝写别鹤泠泠,诗满红笺月满庭。” 宋 苏轼 《渚宫》诗:“緑窗朱户春昼闭,想见深屋弹朱丝。”
词语解释:从绳  拼音:cóng shéng
(1).依照绳墨取直。《书·说命上》:“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諫则圣。” 孔 传:“言木以绳直,君以諫明。”
(2).比喻匡正君失。 唐 朱湾 《咏柏板》:“赴节心长在,从绳道可观。”《旧唐书·李蔚传》:“臣过忝渥恩,言亏匡諫,但举从绳之义,少裨负扆之明。”
(3).指笔直之木。比喻有用之材。 明 李贽 《八物》:“譬之於鸟则宾鸿,於兽则猎犬,於草则国老,於木则从绳。同於鸟兽草木,而又不同於鸟兽草木,则以其为鸟兽草木本类之独著耳。”
词语解释:直绳  拼音:zhí shéng
(1).正直如绳墨。《晋书·李胤传》:“迁御史中丞,恭恪直绳,百官惮之。”《南史·褚玠传》:“及为御史中丞,甚有直绳之称。” 唐 杜甫 《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诗:“使君传旧德,已见直绳心。”
(2).指正直的人。 唐 卢纶 《早春游樊川野居却寄李端校书》诗:“投足经危路,收才遇直绳。”
(3).以法制裁。《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直绳则亏丧恩旧,橈情则违废禁典;选德则功不必厚,举劳则人或未贤。” 三国 魏 曹操 《与太尉杨彪书》:“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北史·裴延儁传》:“ 延儁 在臺阁,守职而已,不能有所裁断直绳也。” 宋 曾巩 《待制王尧臣知单州制》:“无直绳肃下之谊,有浮言罔上之迹。”
(4).喻法制。《北史·李彪传论》:“逮於直绳在手,厉气明目,持坚无路,末路蹉跎。”《魏书·高恭之传》:“ 道穆 外秉直绳,内参机密,凡是益国利民之事,必以奏闻。” 唐 高适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诗:“彼邦本倔强,习俗多骄矜,翠羽干平法,黄金挠直绳。”
词语解释:尺绳  拼音:chǐ shéng
本指工匠量长短、较曲直的工具,引申为约束,拘囿。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盖去古法愈远,而倜儻跅弛之士,其不谐尺绳於科目,受羈馽於銓曹者,少得以自达矣。”
词语解释:缰绳  拼音:jiāng shéng
系马的绳索。《水浒传》第五回:“原来心慌不曾解得韁绳,连忙扯断了,骑着摌马飞走。”
繮繩:牵牲口的绳子。《西游记》第五三回:“ 孙大圣 前边引路, 猪八戒 拢了繮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我心中无限焦燥,只得拉着繮绳步行一程,再骑一程。”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一章:“正说着, 吴忠 赶上来了,从首长手里接去骡子的缰绳,就拉着下山。”
词语解释:自绳  拼音:zì shéng
约束自己。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 宋 苏轼 《祭黄几道文》:“入为御史,以直自绳。” 孙中山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既不能以纪律自绳,也不能以纪律绳人。”
词语解释:青绳  拼音:qīng shéng
青色的绳子。古时用它缠束图版、界划天子经过的御道和围范帝王郊祀的坛场。《宋书·符瑞志上》:“乃有龙马衔甲……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青绳。” 唐 王建 《温泉宫行》:“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宋史·礼志二》:“南郊坛制…… 元丰 元年二月,詔内壝之外,众星位周环,每二步植一杙,繚以青绳,以为限域。”
词语解释:赤绳  拼音:chì shéng
赤色绳子。传说月下老人以此系男女之足,使成夫妇。事见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明 张景 《飞丸记·梨园鼓吹》:“寃翻恩结,姻联月下之赤绳;媒倩丸投,事类沟中之红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我日为君物色佳偶,今始得之。适在内作小术,求月老繫赤绳耳。”参见“ 赤绳繫足 ”。
词语解释:赤绳系足  拼音:chì shéng xì zú
相传月下老人主司人间婚姻,其囊中有赤绳,于冥冥之中系住男女之足,双方即注定为夫妇。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韦固 少未娶,旅次 宋城 ,遇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因问之。答曰:‘此幽明之书。’ 固 曰:‘然则君何主?’曰:‘主天下之婚姻耳。’因问囊中赤绳子,曰:‘此以繫夫妇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繫之,终不可易。’”《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五百年前合为夫妇,月下老赤绳繫足。” 清 蒲松龄 《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月老翻书,幸赤绳繫足;天孙隔渡,赖乌鹊填桥。”亦作“ 赤绳綰足 ”。 明 张景 《飞丸记·盟寻泉石》:“想赤绳綰足再难逃,只愿得同谐到老,歷天长地久,永把瑟琴调。”亦作“ 赤绳繫踪 ”。 明 陆采 《怀香记·飞报捷音》:“ 蓝田 璧先种,赤绳繫踪。”
词语解释:践绳  拼音:jiàn shéng
遵循法度规矩。比喻正直。《吕氏春秋·知分》:“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三 晋 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高诱 注:“践绳之节,正直也。”
词语解释:麻绳  拼音:má shéng
麻制的绳。《陈书·沉众传》:“﹝ 众 ﹞恆服布袍芒屩,以麻绳为带。”《水浒传》第六十回:“两边都是挠钩手,早把两个搭将起来,便把麻绳绑缚了,解上山坡请功。”《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和尚﹞腾出自己那隻手来,在僧衣里抽出一根麻绳来,十字八道,把公子的手捆上。”
词语解释:胡绳  拼音:hú shéng
香草名。《楚辞·离骚》:“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王逸 注:“胡绳,香草也。” 唐 陆龟蒙 《采药赋》:“胡绳繫晷以难驻,曷车载春而不返。” 清 方文 《盛林玉阁中喜遇李三石》诗:“石上偶然窥宛委,花前纔与结胡绳。” 清 方文 《自题采药图用谈长益韵》:“却讶 灵均 好奇服,製荷衣又索胡绳。”
词语解释:中绳  拼音:zhōng shéng
(1).符合墨线。《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韩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
(2).喻符合标准。《吕氏春秋·离俗》:“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
(3).谓适度。 明 何景明 《进舟赋》:“量左右以中绳兮,察缓急之所宜。”
词语解释:鞲绳  拼音:gōu shéng
拴住韝鹰的绳子。借指羁绊。 宋 刘子翚 《谕俗》诗之四:“养成羽翮雄,飞掣韝绳外。”
词语解释:棕绳  拼音:zōng shéng
以棕毛搓制的绳索
词语解释:钩绳  拼音:gōu shéng
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工具。《管子·形势解》:“ 奚仲 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鉤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文选·左思〈魏都赋〉》:“工徒拟议而骋巧,阐鉤绳之筌绪。” 吕延济 注:“鉤,曲尺也,绳所以直木者。”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理鉤绳於日用,凭藻繢於天成。”
词语解释:蹙绳  拼音:cù shéng
荡秋千。
词语解释:铁绳  拼音:tiě shéng
犹铁链。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茶燋缚奴投火》:“ 鸿渐 怒,以铁绳缚奴投火中。”《金史·忠义传三·禹显》:“军内变,城破被擒,帅义之,不欲加害,初以铁绳鈐之,既而密与旧部曲二十人遁去。” 赵树理 《催粮差》:“ 九孩 再不往下问,掏出小铁绳来套在 甲午 的脖子上,用小铁锁崩的一声锁住。”
词语解释:拘绳  拼音:jū shéng
两头有搭钩的绳子。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只有这一个放下他那抅绳匾担立在道旁,明明是个打柴的了。”
词语解释:头绳  拼音:tóu shéng
用棉纱、棉毛混纺或塑料等制成的细绳子。主要用来扎发髻或辫子。 元 柯丹丘 《荆钗记·见母》:“袖儿里脱下孝头绳,莫不是恁儿媳妇丧幽冥?”《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他自己收拾行李衣服,又买了几件 南京 的人事--头绳、肥皂之类。”《白雪遗音·马头调·货郎儿》:“玉容香皂擦粉面,头绳似血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想了半天,取出一枝对笔,一根头绳,一枝帐竿竹子。”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第一场:“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 喜儿 扎起来!”
词语解释:蛛绳  拼音:zhū shéng
蛛丝。 唐 姚合 《酬任畴协律夏中苦雨见寄》诗:“丝网张空际,蛛绳续瓦沟。”
词语解释:绦绳  拼音:tāo shéng
丝带子。 唐 徐凝 《回施先辈见寄新诗》之一:“九幽仙子西山卷,读了絛绳繫又开。”
縚繩:丝带子。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方当开兹縹帙,散此縚绳,永对翫於书帷,长循环於纤手。”
词语解释:缆绳  拼音:lǎn shéng
由棕、麻等多股拧成的粗绳。旧时多用以缆船,故称。 袁鹰 《深深的怀念》:“他把一船红军送过江来,在岸边拢好缆绳,等他们下船。”
词语解释:系绳  拼音:jì shéng
将动物系于桩上的绳子
用来拴住动物使它只能在允许范围内活动或喂食的物件;好像系绳、系链那样使用的东西(如绳、缆)
词语解释:井绳  拼音:jǐng shéng
从井里打水用的绳子。例如: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词语解释:贯绳  拼音:guàn shéng
穿钱绳。 元 虞集 《河图仙坛之碑》:“直如贯绳,上升梁间。” 清 周煌 《琉球国志略·赋役》:“或三十为一贯,或五十,或一百以至一千,皆自成贯,以草绳穿定,绳头紧札,以纸封固,用黑硃小印鈐记之,或贯绳散断,印文擦损,则不堪用。”
词语解释:刀绳  拼音:dāo shéng
刀和绳。用指自尽之具。《新五代史·杂传·杨崇本》:“大丈夫不能庇其伉儷,我已为 朱公 妇矣,无面视君,有刀绳而已!”
词语解释:锚绳  拼音:máo shéng
系锚的绳索。如:锚绳随着沉井的摆动猛烈地跳动着,随时都有崩断的危险。
词语解释:赭绳  拼音:zhě shéng
古代木匠画线用的细绳,因色赤,故称。 明 杨慎 《艺林伐山·赭绳》:“《商君书》:‘赭绳束枉木。’古之匠人用赭绳,即今之墨斗也。”
词语解释:走绳  拼音:zǒu shéng
杂技节目之一。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至於舞竿走绳,特其平平者耳。”《孽海花》第六回:“ 江知县 道:‘是一班 粤 西来的跑马卖解的,里头有两个 云南 的 苗 女,走绳的技术,非常高妙,能在绳上腾踏纵跳,演出各种把戏。’”参见“ 走索 ”。
词语解释:走索  拼音:zǒu suǒ
古代百戏之一。也称高絙、踏索、履索、走绳等。演员在绳索上表演各种动作。相传始于 汉 。《文选·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薛综 注:“索上长绳繫两头於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儛絙者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 张 如期至其地,见妇走索於市中,唤之即下。” 清 周锷 《观绳伎诸戏》诗:“少焉更呈走索能,坐客羣起各翘企。”参见“ 走钢丝 ”。
词语解释:走钢丝  拼音:zǒu gāng sī
杂技的一种。渊源于古代百戏的走索。演员在一根两头拴住的钢丝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 杨荫深 《事物掌故丛谈·游戏娱乐·杂耍》:“至於走索,亦称为高絙、踏索、履索、走绳等等,近又有走钢丝,是不过将绳索易为钢丝而已,技术尽同,最早亦始于 汉 。”参见“ 走索 ”。
词语解释:负绳  拼音:fù shéng
(1).指衣裳的背缝上下相当。《礼记·深衣》:“负绳及踝以应直。” 郑玄 注:“绳谓裻与后幅相当之缝也。” 孔颖达 疏:“衣之背缝及裳之背缝上下相当,如绳之正,故云‘负绳’,非谓实负绳也。” 汉 刘向 《说苑·修文》:“衣必荷规而承矩,负绳而準下。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得。”
(2).指用墨绳打直线于木。 汉 刘向 《说苑·正谏》:“土负水者平,木负绳者正,君受諫者圣。”
词语解释:句绳  拼音:jù shéng
即钩绳。正曲直的工具。《文子·自然》:“若夫规矩句绳,巧之具也,而非所以为巧也。”
词语解释:鞴绳  拼音:bèi shéng
拴住鞴鹰的绳子。借指羁绊。
词语解释:躧绳  拼音:xǐ shéng
杂技名。在悬空的长绳上行走。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舞索序》:“﹝舞索﹞俗名躧绳。施横绳半空,妇上履之如平地,甚危也。”
词语解释:鞧绳
络在牲口股后的皮带
词语解释:驮绳
捆缚负载之物所用的绳子
词语解释:跳绳  拼音:tiào shéng
一种体育活动或儿童游戏。把绳子挥舞成圆圈,人趁绳子近地时跳过去。
词语解释:蹈绳  拼音:dǎo shéng
遵守规矩。 汉 王充 《论衡·状留》:“遵礼蹈绳,修身守节。” 明 汤显祖 《新建汀州府儒学记》:“故 宋 之君子醇正详雅,履规蹈绳。”
词语解释:踏绳  拼音:tà shéng
即走绳。杂技的一种。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又称踏索。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 昌 ( 贾昌 )度胜负既决,强者前,弱者后,随 昌 鴈行,归於鸡坊。角觝万夫,跳剑寻撞,蹴毬踏绳,舞於竿颠者,索气沮色,逡巡不敢入。” 清 李芝 《解马行》:“踏绳舞罢舞穿梯,衣衩层分蓝与茜。”
词语解释:诸绳  拼音:zhū shéng
传说中的水名。《山海经·东山经》:“又南四百里,曰 高氏之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诸绳之水 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词语解释:遵绳  拼音:zūn shéng
遵守法度。《荀子·王霸》:“百官则将齐其制度,重其官秩,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
词语解释:进退中绳  拼音:jìn tuì zhōng shéng
前进后退均合规矩。《庄子·达生》:“ 东野稷 以御见 庄公 ,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 以为文弗过也。” 成玄英 疏:“进退抑扬中绳之直。”《吕氏春秋·适威》:“ 颜闔 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造父 之御无以过焉。”亦作“ 进退履绳 ”。《列子·汤问》:“内得於中心,而外合於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淮南子·主术训》:“内得於心中,外合於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
词语解释:契寝绳
比喻行为符合准则
词语解释:累瓦结绳
比喻堆砌重复,多余无用的言词
词语解释:索绳
紧绳
词语解释:縚绳
丝带子
词语解释:马缰绳  拼音:mǎ jiāng shéng
扎住马上唇的一圈绳索或皮带、附带交织而成的手柄,作为控制装置
词语解释:世绳  拼音:shì shéng
社会的礼法。《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輒优文答报” 裴松之 注引 晋 鱼豢 《魏略》曰:“固当羈绊於世绳,维繫於禄位。”
词语解释:上绳
捆绑
词语解释:应绳  拼音:yìng shéng
(1).合乎绳墨。《庄子·马蹄》:“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应绳。”
(2).喻符合规矩法度。 晋 陆机 《文赋》:“苟銓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词语解释:连绳  拼音:lián shéng
纤绳、缰绳等一类长绳。 明 刘基 《赠道士蒋玉壶长歌》:“属车九九如连绳,最后雷軺子所乘。” 清 查为仁 《莲坡诗话》卷中:“千里共积素,篙工失慓矫。此物遂桅行,连绳在缠缴。”
词语解释:辫绳  拼音:biàn shéng
(1) [ropet;braid]∶分股交叉编成的像发辫一样的绳子
(2) [string for binding a plait]∶扎发辫用的头绳
词语解释:进退履绳  拼音:jìn tuì lǚ shéng
见“ 进退中绳 ”。
词语解释:进退中绳  拼音:jìn tuì zhōng shéng
前进后退均合规矩。《庄子·达生》:“ 东野稷 以御见 庄公 ,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 以为文弗过也。” 成玄英 疏:“进退抑扬中绳之直。”《吕氏春秋·适威》:“ 颜闔 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造父 之御无以过焉。”亦作“ 进退履绳 ”。《列子·汤问》:“内得於中心,而外合於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淮南子·主术训》:“内得於心中,外合於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
词语解释:龟绳  拼音:guī shéng
犹奄绶。借指官印。 唐 元稹 《告赠皇祖祖妣文》:“冠冕之盛,重於一时。 燕 寇突来,人士骇散。荫籍朘削,龟绳用稀。”
词语解释:黑绳  拼音:hēi shéng
佛家所谓八热地狱的第二狱。《俱舍颂疏》卷八:“地狱有八……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后方斩锯,故名黑绳。”《法苑珠林》卷十一:“﹝第二黑绳大地狱﹞何故名黑绳?其诸狱卒,捉彼罪人,扑热铁上,舒展其身,以热铁绳拼之。”
词语解释:钢丝绳  拼音:gāng sī shéng
用几根钢丝绞成一股,再由几股绞成的绳。较粗的钢丝绳中间夹有麻绳,多用做起重的绳索。 周立波 《铁水奔流》八:“车上堆着法蓝盘,橡皮管和钢丝绳。”
词语解释:枕方寝绳  拼音:zhěn fāng qǐn shéng
枕方石,睡绳床。《淮南子·览冥训》:“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 高诱 注:“方,榘四寸也。寝绳,直身而卧也。” 杨树达 证闻:“寝绳谓织绳为牀,人寝其上。 高 説非。”《文子·精神》作“枕石寝绳”。
词语解释:枕石寝绳  拼音:zhěn shí qǐn shéng
见“ 枕方寝绳 ”。
词语解释:枕方寝绳  拼音:zhěn fāng qǐn shéng
枕方石,睡绳床。《淮南子·览冥训》:“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 高诱 注:“方,榘四寸也。寝绳,直身而卧也。” 杨树达 证闻:“寝绳谓织绳为牀,人寝其上。 高 説非。”《文子·精神》作“枕石寝绳”。
词语解释:抱表寝绳  拼音:bào biǎo qǐn shéng
坐卧不离准则。意谓坚持德操。《文子·下德》:“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精神与鬼神齐灵,戴圆履方,抱表寝绳,内能理身,外得人心,发施号令,天下从风。”
词语解释:法绳  拼音:fǎ shéng
(1).以法律制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禁卫·舍人校尉》:“此辈紈絝,非可以理喻法绳者。”
(2).捆绑犯人的绳子。 许地山 《危巢坠简·归途》:“巡警忽然看见离尸体不远处有一把浮现在雪上的小手枪,于是进前去,用法绳把它拴起来。” 蒲州梆子 《归宗图》第二场:“俱家人带法绳伏罪进京。”
词语解释:法脉准绳  拼音:fǎ mài zhǔn shéng
犹言法则标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授曲》:“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準绳载之于书者。”
词语解释:正色直绳  拼音:zhèng sè zhí shéng
谓严正执法。《南史·孔休源传》:“﹝ 孔休源 ﹞迁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廻避,百寮惮之。”
词语解释:履绳  拼音:lǚ shéng
谓践行直道。《文子·上德》:“步於林者,不得直道;行於险者,不得履绳。”《淮南子·主术训》:“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取道致远而气力有餘,诚得其术也。” 高诱 注:“绳,直正也。”
词语解释:火绳  拼音:huǒ shéng
(1).古代枪炮的引火绳。《镜花缘》第八回:“ 林之洋 提着鸟枪、火绳, 唐敖 身佩寳剑,曲曲弯弯,越过前面山头。”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搬运子药、火绳及一切军装等项,共用长夫三十名。”
(2).用艾、草等搓成的绳,燃烧发烟,用来驱除蚊虫或引火。 柳杞 《好年胜景》:“还有成捆成辫用野蒿野艾编成的火绳。这种火绳是熏除蚊子用的,驱邪味用的……露宿时警戒野兽用的,是人们走夜路照明壮胆用的。”
词语解释:牛鼻绳  拼音:niú bí shéng
系在牛鼻环上用以牵牛的绳子。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般载杂卖》:“梢横一木,以独牛在辕内,项负横木,人在一边,以手牵牛鼻绳驾之。”
词语解释:煞绳  拼音:shà shéng
用来勒紧车上装载的东西的绳子。
词语解释:宛转绳  拼音:wǎn zhuǎn shéng
古时北方妇女在端午日佩带的结成人像的绳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礼异》:“﹝ 北朝 妇人﹞五月,进五时图、五时花,施帐之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皆结为人像带之。”
词语解释:枉墨矫绳  拼音:wǎng mò jiǎo shéng
比喻违背准绳、准则。 南朝 梁 江淹 《尚书符》:“箕赋深敛,毒被南 郢 ;枉墨矫绳,害著西 荆 。” 胡之骥 注:“ 宋玉 《九辩》曰:‘背绳墨而改错。’ 王逸 注曰:‘违废圣典,背仁义也。’”
词语解释:推绳  拼音:tuī shéng
审问处治。《北齐书·酷吏传·毕义云》:“前为 汲郡 太守 翟嵩 启列: 义云 从父兄 僧明 负官债,先任京畿长吏,不受其属,立限切徵,由此挟嫌,数遣御史过郡访察,欲相推绳。”《梁书·张缅传》:“ 缅 居宪司,推绳无所顾望,号为劲直。”《旧唐书·许敬宗传》:“若使嫌隙是实,即合据法推绳。”
词语解释:掷绳  拼音:zhì shéng
古百戏的一种。《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水饰图经》:“木人奏音声……及为百戏,跳劒,舞轮,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
共11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