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绛去声 [jiàng,升降][音绛。《元稹·送客游岭南诗》山头虹似巾。][zhuàng][音撞。短船。]
首字词组
绛阙绛灌绛罗绛房绛简绛符绛衣娘绛引幡
绛帐绛老绛侯绛台绛纱袍绛紫绛衣大冠绛引
绛纱绛囊绛帻绛仙绛府绛鞲绛鞴绛虬
绛节绛唇绛气绛跗绛趺绛采绛纱系臂绛氛
绛蜡绛宫绛树绛帕绛帕头绛生绛绡头 
绛雪绛帷绛裙绛服绛天绛雰绛县老人 
绛霄绛衣绛云绛缯绛矾绛霄楼绛纱幔 
绛河绛人绛缕绛驺绛脂绛都春绛汗 
绛绡绛英绛烟绛幡绛笼绛麾绛膜 

词语解释:绛阙  拼音:jiàng quē
宫殿寺观前的朱色门阙。亦借指朝廷、寺庙、仙宫等。 晋 陆机 《五等论》:“鉦鼙震於閫宇,锋鏑流乎絳闕。” 唐 独孤及 《送陈兼应辟》诗:“相逢絳闕下,应道轩车迟。” 宋 苏轼 《水龙吟》词:“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处。” 清 钮琇 《觚賸·蛟桥幻遇》:“﹝女﹞迎谓 许 曰:‘来从絳闕,暂寄红尘,三生夙契,今当与君偿之。’”
词语解释:绛帐  拼音:jiàng zhàng
《后汉书·马融传》:“ 融 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絳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后因以“絳帐”为师门、讲席之敬称。 唐 李商隐 《过故崔兗海宅与崔明秀才话旧》诗:“絳帐恩如昨, 乌衣 事莫寻。”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五六:“ 孔 壁微茫坠绪穷,笙歌絳帐启宗风。”
词语解释:绛纱  拼音:jiàng shā
(1).红纱。纱,绢之轻细者。 唐 韦应物 《萼绿华歌》:“仙容矫矫兮杂瑶珮,轻衣重重兮蒙絳纱。” 明 徐渭 《忆潘公》诗之二:“帐底画眉犹未了,寺丞亲着絳纱来。”
(2).犹绛帐。对师门、讲席之敬称。 唐 刘禹锡 《送赵中丞自司金外郎转官参山南令狐仆射幕府》诗:“相府开油幕,门生逐絳纱。” 宋 苏轼 《仙游潭·马融石室》诗:“未应将军聘,初从 季直 游。絳纱生不识,苍石尚能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豫庭 《赠妇翁》云:‘喜我絳纱深有托,半为娇客半门生。’”参见“ 絳帐 ”。
词语解释:绛帐  拼音:jiàng zhàng
《后汉书·马融传》:“ 融 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絳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后因以“絳帐”为师门、讲席之敬称。 唐 李商隐 《过故崔兗海宅与崔明秀才话旧》诗:“絳帐恩如昨, 乌衣 事莫寻。”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五六:“ 孔 壁微茫坠绪穷,笙歌絳帐启宗风。”
词语解释:绛节  拼音:jiàng jié
(1).古代使者持作凭证的红色符节。 南朝 梁简文帝 《让骠骑扬州刺史表》:“故以弹压六戎,冠冕九牧,岂止司隶絳节,金吾緹骑。” 唐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诗:“絳节朱旗分日羽,丹心白刃酬明主。” 明 顾大典 《青衫记·乐天蒙召》:“感吾皇宠召,趋命还朝,絳节朱轮,紫泥丹詔,履舃重登廊庙。”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六:“絳节夹青幢,鸣珂愉且闲。”
(2).传说中上帝或仙君的一种仪仗。 唐 杜甫 《玉台观》诗之一:“中天积翠玉臺遥,上帝高居絳节朝。”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 神霄 ,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繖、曰絳节、曰寳盖、曰珠幢、曰五明扇、曰旌。”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 太清 宫殿九霞高,玉珮羣真絳节朝。”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之三:“诸天过峯头,絳节乘银鸞。”
词语解释:绛蜡  拼音:jiàng là
(1).红色的蜡。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柳眼黄丝纇,花房絳蜡珠。” 宋 苏舜钦 苏舜元 《瓦亭联句》:“朝廷不惜好官爵,絳蜡刻印埋蓬蒿。”
(2).红烛。 宋 苏轼 《次韵代留别》:“絳蜡烧残玉斝飞,离歌唱彻万行啼。” 明 汪廷讷 《种玉记·尚主》:“金根车去疾於流,望絳蜡辉煌如昼,耳畔里恍惚笙歌揭天奏。”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烧二尺许絳蜡二三枝。” 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十:“频烧絳蜡迟宵柝,细煮龙涎涴宿熏。”
词语解释:绛雪  拼音:jiàng xuě
(1).炼丹家丹药名。《汉武帝内传》:“其次药有丸丹、金液……元霜,絳雪。” 唐 孟郊 《送萧炼师入四明山》诗:“絳雪为我饭,白云为我田。”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论飞虹絳雪,抽关启钥披玄奥,鍊金丹九转功成,降羽轮三清自召。”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荔枝》:“何烦絳雪与元霜,涤暑仙丸远寄将。”
(2).比喻红色花朵。 宋 刘克庄 《汉宫春·秘书弟家赏红梅》词:“拚醉倒,花间一霎,莫教絳雪离披。” 明 高启 《杏园图为沉日新先生题》诗:“絳雪纷纷满翠条,扣门都是病家邀。”
词语解释:绛霄  拼音:jiàng xiāo
指天空极高处。天之色本为苍青,称之为“丹霄”、“絳霄”者,因古人观天象以北极为基准,仰首所见者皆在北极之南,故借南方之色以为喻。见 明 王逵 《蠡海录·天文类》。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鬱如 蓬莱 之临沧海,憬如 崑崙 之出絳霄。”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之二:“正忧末派沦沧海,忽见高枝拂絳霄。”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琼楼玉宇光笼罩。顷刻飞身到,星河逼絳霄。”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月姊星娥应共语,新添好伴絳霄边。”
词语解释:绛河  拼音:jiàng hé
(1).即银河。又称天河、天汉。古代观天象者以北极为基准,天河在北极之南,南方属火,尚赤,因借南方之色称之。《汉武帝内传》:“ 上元夫人 遣侍女答问云:‘ 阿环 再拜,上问起居。远隔絳河,扰以官事,遂替颜色,近五千年。’” 唐 元稹 《月三十韵》:“絳河冰鑑朗,黄道玉轮巍。”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堪爱今宵佳景,云继絳河耿耿。”《红楼梦》第五十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絳河槎。”
(2).传说中南海河名。《初学记》卷四引 晋 王嘉 《拾遗记》:“ 絳河 去 日南 十万里,波如絳色。多赤龙、赤色鱼,而肥美可食。”
词语解释:绛绡  拼音:jiàng xiāo
红色绡绢。绡为生丝织成的薄纱、细绢。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十:“振髮晞翠霞,解褐被絳綃。” 宋 李清照 《采桑子》词:“絳綃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清 周亮工 《寿陆违之》诗:“莫恨归途晚,新诗满絳綃。”
词语解释:绛灌  拼音:jiàng guàn
汉 绛侯 周勃 与 颍阴侯 灌婴 的并称。均佐 汉高祖 定天下,建功封侯。二人起自布衣,鄙朴无文,曾谗嫉 陈平 、 贾谊 等。《晋书·刘元海载记》:“吾每观书传,常鄙 随 ( 随何 ) 陆 ( 陆贾 )无武, 絳 灌 无文,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人所耻也。” 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诗:“ 椒 兰 争妬忌, 絳 灌 共谗諂。” 清 顾嗣立 《贾傅故宅》诗:“ 絳 灌 不知才子贵,漫轻年少 洛阳 人。” 景耀月 《读史感言》诗:“ 汗漫 学屠龙, 絳 灌 学屠狗;屠狗位通侯,屠龙不糊口。”
词语解释:绛老  拼音:jiàng lǎo
见“ 絳县老人 ”。
词语解释:绛县老人  拼音:jiàng xiàn lǎo rén
《左传·襄公三十年》:“二月癸未, 晋悼夫人 食舆人之城 杞 者, 絳县 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於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 师旷 曰:‘……七十三年矣。’ 史赵 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 士文伯 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后因称高寿之人为“絳县老人”。《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昔 絳县老人 屈在泥涂, 赵孟 升之,诸侯用睦。” 清 钱谦益 《〈王氏族谱〉序》:“里中 王氏 兆吉 纂修族谱,既卒事,以余为 絳县 之老人,就而问焉。”亦省作“ 絳人 ”、“ 絳老 ”、“ 絳生 ”。 唐 刘长卿 《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诗:“天清婺女出,土厚 絳 人多。” 宋 秦观 《代谢历日表》:“宣布詔条,预识金穰之岁;省观风俗,不疑 絳 老之年。” 宋 苏辙 《赠史文通奉议》诗之二:“早岁识巖客,近时逢 絳 生。”
词语解释:绛囊  拼音:jiàng náng
(1).红色口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 陈文忠 为枢密。一日,日欲没时,忽有中人宣召,既入右掖,已昏黄,遂引入禁中…… 尧叟 悚慄危坐,上语笑极欢。酒五六行,膳具中各出两絳囊置羣臣之前,皆大珠也。”
(2).喻草木之红色花果。 唐 皮日休 《病中庭际海石榴花盛发感而有寄》诗:“一夜春工绽絳囊,碧油枝上昼煌煌。” 宋 蔡襄 《荔枝谱》三:“暑雨初霽,晚日照曜,絳囊翠叶,鲜明蔽映,数里之间,焜如星火。”
词语解释:绛唇  拼音:jiàng chún
(1).亦作“ 絳脣 ”。朱唇,红唇。 汉 扬雄 《蜀都赋》:“眺朱颜,离絳脣,眇眇之态,吡噉出焉。” 南朝 梁 江淹 《咏美人春游》:“白云凝琼貌,问珠点絳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絳唇皓齿,鬒髮如青丝。” 清 陈维崧 《竹枝·粤东词》:“檳榔酒酿鬱林春, 鬱林 儿女多絳唇。”
(2).借指红色箫孔。《文选·王褒〈洞箫赋〉》:“鎪鏤离洒,絳脣错杂。” 李善 注:“絳脣谓簫孔以朱饰之。”
词语解释:绛宫  拼音:jiàng gōng
(1).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宫殿。 唐 裴漼 《奉和御制平胡》:“庙略占黄气,神兵出絳宫。”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七:“想见 之罘 观海市,絳宫明灭是 蓬莱 。”
(2).道教称心为绛宫。《黄庭内景经·若得章》“重中楼阁十二环” 梁丘子 注:“谓喉咙十二环,相重在心上。心为絳宫,有象楼阁者也。”
词语解释:绛帷  拼音:jiàng wéi
(1).红色帷幕。 汉 刘向 《九叹·远游》:“张絳帷以襜襜兮,风邑邑而蔽之。” 唐 舒元舆 《赠李翱》诗:“ 湘江 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絳帷。”
(2).犹绛帐。对师门、讲席之敬称。《随园诗话补遗》卷一引 清 吴蕙 诗:“有志红窗学咏诗,絳帷深幸侍良师。” 陈家庆 《送天梅先生南旋》诗:“安得絳帷称弟子,追随远道执吟鞭。”参见“ 絳帐 ”。
词语解释:绛帐  拼音:jiàng zhàng
《后汉书·马融传》:“ 融 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絳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后因以“絳帐”为师门、讲席之敬称。 唐 李商隐 《过故崔兗海宅与崔明秀才话旧》诗:“絳帐恩如昨, 乌衣 事莫寻。”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五六:“ 孔 壁微茫坠绪穷,笙歌絳帐启宗风。”
词语解释:绛衣  拼音:jiàng yī
深红色衣服。古代军服常用绛色。《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成帝 绥和 二年八月庚申, 郑通里 男子 王褒 衣絳衣小冠,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 北齐 颜之推 《观我生赋》:“摄絳衣以奏言,忝黄散於官谤。” 王利器 曰:“絳衣谓戎服……摄絳衣,盖指释褐以军功加镇西墨曹参军而言。”《隋书·李德林传》:“ 孝徵 曰:‘ 德林 久滞絳衣,我常恨 彦深 待贤未足。’”
词语解释:绛人  拼音:jiàng rén
见“ 絳县老人 ”。
词语解释:绛县老人  拼音:jiàng xiàn lǎo rén
《左传·襄公三十年》:“二月癸未, 晋悼夫人 食舆人之城 杞 者, 絳县 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於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 师旷 曰:‘……七十三年矣。’ 史赵 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 士文伯 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后因称高寿之人为“絳县老人”。《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昔 絳县老人 屈在泥涂, 赵孟 升之,诸侯用睦。” 清 钱谦益 《〈王氏族谱〉序》:“里中 王氏 兆吉 纂修族谱,既卒事,以余为 絳县 之老人,就而问焉。”亦省作“ 絳人 ”、“ 絳老 ”、“ 絳生 ”。 唐 刘长卿 《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诗:“天清婺女出,土厚 絳 人多。” 宋 秦观 《代谢历日表》:“宣布詔条,预识金穰之岁;省观风俗,不疑 絳 老之年。” 宋 苏辙 《赠史文通奉议》诗之二:“早岁识巖客,近时逢 絳 生。”
词语解释:绛英  拼音:jiàng yīng
红花。 唐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移席牵緗蔓,迥橈扑絳英。” 宋 王安石 《闲行》诗:“欲知前面花多处,颠倒青苔落絳英。” 元 吴弘道 《梧叶儿》曲之四:“桃花树,落絳英,和闷过清明。”
词语解释:绛罗  拼音:jiàng luó
红色纱罗。《隋书·礼仪志七》:“鹿皮弁,九琪,服絳罗襦,白罗裙。” 唐 罗隐 《牡丹花》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絳罗高卷不胜春。”《宋史·舆服志三》:“ 乾道 九年,又用履袍,袍以絳罗为之。”
词语解释:绛侯  拼音:jiàng hòu
汉 周勃 以布衣从 高祖 定天下,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 绛 八千一百八十户,号 绛侯 。 勃 为人朴质敦厚, 高祖 以为可托大事。 高祖 崩, 勃 与 陈平 定计诛诸 吕 ,立 文帝 ,以功为右丞相。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后用为受遗诏辅国之典。 唐 李华 《杂诗》之五:“ 絳侯 与 博陆 ,忠朴受遗顾。”
词语解释:绛帻  拼音:jiàng zé
红色头巾。 汉 代宿卫之士著绛帻,传鸡唱。见《汉官仪》。后泛指传更报晓者之服色。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絳幘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天雨花》第十五回:“须臾滴尽莲花漏,絳幘鷄人报晓鸣。”
词语解释:绛气  拼音:jiàng qì
赤色霞光。 南朝 梁 江淹 《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絳气下縈薄,白云上杳冥。” 唐 王勃 《采莲赋》:“怜曙野之絳气,爱晴天之碧云。”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牛小姐赏月》:“玉楼絳气,卷霞綃云浪寒光澄澈。”
词语解释:绛树  拼音:jiàng shù
(1).神话传说中的仙树。《淮南子·墬形训》:“﹝ 昆仑山 ﹞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絳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八二:“絳树彤云户半开,守花童子怪人来。”
(2).古代歌女名。亦借指美女。 三国 魏 曹丕 《答繁钦书》:“今之妙舞莫巧於 絳树 ,清歌莫善於 宋臈 。” 南朝 陈 徐陵 《杂曲》:“ 碧玉 宫伎自翩妍, 絳树 新声最可怜。” 唐 张鷟 《游仙窟》:“ 韩娥 、 宋玉 ,见则愁生; 絳树 、 青琴 ,对之羞死。” 清 吴伟业 《圆圆曲》:“遍索 緑珠 围内第,强呼 絳树 出雕阑。”
(3).珊瑚的别名。 唐 韦应物 《咏珊瑚》:“絳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
词语解释:绛裙  拼音:jiàng qún
(1).红裙。 唐 王涯 《宫词》之二六:“春深欲取黄金粉,绕树宫娥著絳裙。”
(2).借指妇女。 明 徐复祚 《红梨记·豪宴》:“况有无数絳裙。有无数絳裙,荐夕总横陈,东邻岂足问。”
词语解释:绛云  拼音:jiàng yún
(1).红色的云。传说天帝所居常有红云拥之。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悬臺凌紫汉,峻阶登絳云。”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八:“北闕临玄水,南宫生絳云。” 唐 卢照邻 《赠李荣道士》诗:“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絳云。”
(2).楼名。 清 初 钱谦益 藏书之所,后毁于火。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竹垞先生 嗜书若命,典试 江 左时 絳云 已熸,闻 牧斋 族子 钱遵王 撰《读书敏求记》,载 宋 板 元 钞,次第完闕甚备,撤棘求一见之。”
词语解释:绛缕  拼音:jiàng lǚ
红色丝线。 唐 杜牧 《出宫人》诗之一:“十年一梦归人世,絳缕犹封繫臂纱。”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内人争用絳缕绊其(蛺蝶)脚,以为首饰。”
词语解释:绛烟  拼音:jiàng yān
红色的烟霞。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既抱紫霞,亦漱絳烟。” 北齐 刘昼 《新论·荐贤》:“朝之乏贤,若凤亏六翮,欲望背摩青天,臆冲絳烟,终莫由也。” 唐 韦应物 《温泉行》:“玉林瑶雪满寒山,上昇玄阁游絳烟。”
词语解释:绛房  拼音:jiàng fáng
指红色花朵。 唐 李商隐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晴暖感餘芳,红苞杂絳房。” 宋 苏轼 《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诗:“縹蔕緗枝出絳房,緑阴青子送春忙。”
词语解释:绛台  拼音:jiàng tái
(1). 春秋 晋平公 在国都 绛 所建之高台。一说 晋灵公 所造。《后汉书·冯衍传下》:“饁 女齐 於 絳臺 兮,饗 椒举 於 章华 。” 李贤 注:“ 絳 , 晋国 所都。《国语》曰:‘ 晋平公 为九层之臺。’” 唐 李商隐 《戏题赠稷山驿吏王会》诗:“ 絳臺 驛吏老风尘,躭酒成仙几十春。” 冯集梧 注:“《説苑》:‘ 晋灵公 造九层之臺。’《元和郡县志》:‘ 晋灵公 臺在 絳州 西北二十一里。《左传》 灵公 从臺上弹人即此。’”
(2).指灯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絳臺高,金荷小,银釭犹灿。”
词语解释:绛仙  拼音:jiàng xiān
隋 代美女名。 吴 姓, 炀帝 宫妃。 炀帝 每倚帘视 绛仙 ,移时不去,顾内谒者云:“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 絳仙 真可疗飢矣。”见 唐 颜师古 《隋遗录上》
词语解释:绛跗  拼音:jiàng fū
亦作“ 絳趺 ”。 红色花萼。 晋 束晳 《补亡诗·白华》:“白华絳趺,在陵之陬。”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钓石封苍蘚,芳蹊艳絳跗。”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兰省和韵》:“絳趺朱蕚庭阶盛,愧读兰陔洁养诗。”
词语解释:绛帕  拼音:jiàng pà
见“ 絳帕头 ”。
词语解释:绛帕头  拼音:jiàng pà tóu
红色包发头巾。帕头为古代男子裹头巾帻。《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 阴欲袭 许 ,迎 汉帝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昔 南阳 张津 为 交州 刺史,舍前圣典训,废 汉 家法律,常著絳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 宋 陆游 《正旦后一日》诗:“羊映红缠酒,花簪絳帕头。”自注:“絳帕头,葢以絳帕饰巾幘之类。”亦省作“ 絳帕 ”。 宋 苏轼 《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诗:“从今免被 孙郎 笑,絳帕蒙头读道书。” 清 黄遵宪 《养疴杂诗》之十三:“絳帕白衣偏袒舞,时闻巷犬吠流萤。”
词语解释:绛服  拼音:jiàng fú
赤色之服。古官服常用绛色。《晋书·职官志》:“太尉虽不加兵者,吏属皆絳服。” 唐 王建 《和蒋学士新授章服》:“五色箱中絳服春,笏花成就白鱼新。”《宋史·舆服志四》:“其朝会,执事高品以下,并服介幘、絳服、大带、革带、韈、履,方心曲领。”
词语解释:绛缯  拼音:jiàng zēng
红色缯帛。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石贤士神》:“輜輦轂击,帷帐絳繒。”《晋书·舆服志》:“其(皇太子)侍祀则平冕九旒,衮衣九章,白纱絳缘中单,絳繒韠,采画织成衮带,金辟邪首,紫緑二色带。”
词语解释:绛驺  拼音:jiàng zōu
(1).红色蜻蜓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蜻蛉,一曰蜻蝏……小而赤者曰赤卒,一名絳騶,一名赤衣使者,好集水上,亦名赤弁丈人。”
(2).穿红色戎装的导从骑士。《通典·职官六》:“ 宋 颜延之 为御史中丞, 何尚之 与书曰:‘絳騶清路,白简深劾。取之 仲容 ,或有亏耶。’” 唐 皎然 《南湖春泛》诗:“鏗鏘佩苍玉,躞蹀驱絳騶。”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前队儼成行,满路絳騶声唱。”
词语解释:绛幡  拼音:jiàng fān
赤色旗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絳幡之素蜺兮,载云气而上浮。”《金史·礼志九》:“少府监设鸡竿於楼下之左,竿上置大盘,盘中置金鸡,鸡口衔絳幡,幡上金书‘大赦天下’四字,卷而衔之。”
词语解释:绛简  拼音:jiàng jiǎn
即赤章。道教祀天奏章用“玉书絳简赤丹文”。见《黄庭内景经·仙人章》。以其用丹朱书写,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与陶弘景书》:“方当名书絳简,身游元闕。” 唐 李商隐 《郑州献从叔舍人褒》诗:“絳简尚参黄纸案,丹炉犹用紫泥封。”
词语解释:绛纱袍  拼音:jiàng shā páo
深红色纱袍。古代常用为朝服。《晋书·舆服志》:“﹝天子朝服﹞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颜,黑介幘,絳纱袍,皁缘中衣。”《隋书·礼仪志六》:“又有通天冠,高九寸,前加金博山、述,黑介幘,絳纱袍,皁缘中衣,黑舃,是为朝服。”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香色定制》:“古之东宫,皆服絳纱袍,盖次明黄一等。”
词语解释:绛府  拼音:jiàng fǔ
神话中仙人居住之所。 唐 吴筠 《步虚词》之五:“真气溢絳府,自然思无邪。” 元 吴荣 《射的山龙瑞宫问阳明洞天洞盖是禹穴诗》:“黄庭或秘景,絳府尚灵仙。”
词语解释:绛趺  拼音:jiàng fū
见“ 絳跗 ”。
词语解释:绛跗  拼音:jiàng fū
亦作“ 絳趺 ”。 红色花萼。 晋 束晳 《补亡诗·白华》:“白华絳趺,在陵之陬。”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钓石封苍蘚,芳蹊艳絳跗。”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兰省和韵》:“絳趺朱蕚庭阶盛,愧读兰陔洁养诗。”
词语解释:绛帕头  拼音:jiàng pà tóu
红色包发头巾。帕头为古代男子裹头巾帻。《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 阴欲袭 许 ,迎 汉帝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昔 南阳 张津 为 交州 刺史,舍前圣典训,废 汉 家法律,常著絳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 宋 陆游 《正旦后一日》诗:“羊映红缠酒,花簪絳帕头。”自注:“絳帕头,葢以絳帕饰巾幘之类。”亦省作“ 絳帕 ”。 宋 苏轼 《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诗:“从今免被 孙郎 笑,絳帕蒙头读道书。” 清 黄遵宪 《养疴杂诗》之十三:“絳帕白衣偏袒舞,时闻巷犬吠流萤。”
词语解释:绛天  拼音:jiàng tiān
把天空染为红色。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玄甲耀日,朱旗絳天。” 晋 陆云 《南征赋》:“朱光俛而丹野,炎暉仰而絳天。” 唐 孙樵 《潼关甲铭》:“ 潼 之甲可以烛日, 潼 之旗可以絳天。”
词语解释:绛矾  拼音:jiàng fán
明矾之一种。由靑矾煅成,呈赤色,为透明结晶体。产于 山西 、 安徽 等地。可用于粉刷涂料及油漆。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绿矾》:“緑矾、 晋 地、 河 内、 西安 、 沙州 皆出之,状如焰消。其中拣出深青莹浄者,即为青矾。煅过变赤,则为絳矾。入圬墁及漆匠家多用之。”
词语解释:绛脂
大红胭脂
词语解释:绛笼  拼音:jiàng lóng
红色灯笼。 明 李东阳 《早朝露坐》诗:“清漏水声催玉箭,絳笼灯影动金铺。” 明 李东阳 《郊祀喜晴有述》诗:“清珮缓随驰道月,絳笼高应午门灯。”
词语解释:绛符  拼音:jiàng fú
道教用以召神驱鬼的红色符箓。 唐 杨衡 《赠罗浮易炼师》诗:“默书絳符遍,晦步斗文成。”
词语解释:绛紫  拼音:jiàng zǐ
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词语解释:绛鞲  拼音:jiàng gōu
绛红色臂套。《后汉书·舆服志上》:“驛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幘絳韝。”《隋书·百官志上》:“其尚书令、僕、御史中丞,各给威仪十人。其八人武官絳韝,执青仪囊在前。”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驺唱不入宫》:“ 梁 制尚书令、僕、御史中丞,各给威仪十人,其七人武官絳韝。”
词语解释:绛采  拼音:jiàng cǎi
红色文采。 南朝 梁 江淹 《闽中草木颂·石榴》:“縹叶翠蕚,红华絳采。” 明 唐顺之 《和咏雾中榴花》:“为问江头歌絳采,何如玄女裛清芬。”
词语解释:绛生  拼音:jiàng shēng
见“ 絳县老人 ”。
词语解释:绛县老人  拼音:jiàng xiàn lǎo rén
《左传·襄公三十年》:“二月癸未, 晋悼夫人 食舆人之城 杞 者, 絳县 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於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 师旷 曰:‘……七十三年矣。’ 史赵 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 士文伯 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后因称高寿之人为“絳县老人”。《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昔 絳县老人 屈在泥涂, 赵孟 升之,诸侯用睦。” 清 钱谦益 《〈王氏族谱〉序》:“里中 王氏 兆吉 纂修族谱,既卒事,以余为 絳县 之老人,就而问焉。”亦省作“ 絳人 ”、“ 絳老 ”、“ 絳生 ”。 唐 刘长卿 《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诗:“天清婺女出,土厚 絳 人多。” 宋 秦观 《代谢历日表》:“宣布詔条,预识金穰之岁;省观风俗,不疑 絳 老之年。” 宋 苏辙 《赠史文通奉议》诗之二:“早岁识巖客,近时逢 絳 生。”
词语解释:绛雰  拼音:jiàng fēn
见“ 絳氛 ”。
词语解释:绛氛  拼音:jiàng fēn
亦作“ 絳雰 ”。 赤色雾气。 南朝 梁 江淹 《赤虹赋》:“於是紫雾上河,絳氛下汉。” 北魏 袁翻 《思归赋》:“岸上兮氤氲,駮霞兮絳雰。”
词语解释:绛霄楼  拼音:jiàng xiāo lóu
(1).古楼台名。指 春秋 晋平公 (一说为 晋灵公 )建于国都 绛 之高台。 明 徐元 《八义记·权作熊掌》:“今 晋侯 起一 絳霄楼 ,安排御宴,诸般野味都有,只少熊掌煮羹。”
(2).古楼台名。 宋徽宗 在 汴梁 所造“艮岳”中之楼。 宋 张淏 《艮岳记》:“其( 艮岳 )宫室臺榭,卓然著闻者,曰 琼津殿 、 絳霄楼 、 緑蕚华堂 。”
词语解释:绛都春  拼音:jiàng dōu chūn
(1).词调名。有平仄两体。平韵九十八字,始见于 宋 陈允平 《日湖渔唱》。仄韵一百字,始见于 宋 吴文英 《梦窗词》。见 清 万树 《词律》卷十六。
(2).曲牌名。 明 汤显祖 《南柯梦》、 清 李渔 《奈何天》均有此曲。
词语解释:绛麾  拼音:jiàng huī
红色指挥旗。古代帝王仪仗之一。《新唐书·仪卫志上》:“次玄武幢一,叉一,居絳麾内。次絳麾二,左右夹玄武幢。次细矟十二,孔雀为毦,左右横行,居絳麾后。”《宋史·仪卫志六》:“絳麾如幢,止三层,紫罗囊蒙之。”
词语解释:绛衣娘  拼音:jiàng yī niáng
荔枝的别名。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托名》:“若夫 广州 酒名甜娘, 东海 酒名二娘,荔枝名絳衣娘,鸚鵡名雪衣娘,则物亦有借重耳。”
词语解释:绛衣大冠  拼音:jiàng yī dà guān
深红色衣服、大帽子。古代武官之服。《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曰‘ 伯升 杀我’。及见 光武 絳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復为之’,乃稍自安。” 李贤 注:“ 董巴 《舆服志》曰:‘大冠者,谓﹝武冠﹞,武官冠之。’《东观记》曰:‘上时絳衣大冠,将军服也。’”
词语解释:绛鞴  拼音:jiàng bèi
1.绛红色臂套。
词语解释:绛纱系臂  拼音:jiàng shā xì bì
《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 泰始 九年,帝( 晋武帝 )多简良家子女以充内职,自择其美者,以絳纱繫臂。”后代亦有用作定亲标记者。
词语解释:绛绡头  拼音:jiàng xiāo tóu
红色包发头巾。《后汉书·独行传·向栩》:“﹝ 向栩 ﹞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髮,著絳綃头。” 李贤 注:“《説文》:‘綃,生丝也,从糸肖声。’音消。案:此字当作‘幧’,音此消反,其字从‘巾’。古诗云:‘少年见 罗敷 ,脱巾著幧头。’”
词语解释:绛县老人  拼音:jiàng xiàn lǎo rén
《左传·襄公三十年》:“二月癸未, 晋悼夫人 食舆人之城 杞 者, 絳县 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於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 师旷 曰:‘……七十三年矣。’ 史赵 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 士文伯 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后因称高寿之人为“絳县老人”。《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昔 絳县老人 屈在泥涂, 赵孟 升之,诸侯用睦。” 清 钱谦益 《〈王氏族谱〉序》:“里中 王氏 兆吉 纂修族谱,既卒事,以余为 絳县 之老人,就而问焉。”亦省作“ 絳人 ”、“ 絳老 ”、“ 絳生 ”。 唐 刘长卿 《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诗:“天清婺女出,土厚 絳 人多。” 宋 秦观 《代谢历日表》:“宣布詔条,预识金穰之岁;省观风俗,不疑 絳 老之年。” 宋 苏辙 《赠史文通奉议》诗之二:“早岁识巖客,近时逢 絳 生。”
词语解释:绛纱幔  拼音:jiàng shā màn
犹绛帐。《晋书·列女传·韦逞母宋氏》:“时博士 卢壼 对曰:‘废学既久,书传零落,比年缀撰,正经粗集,唯《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太常 韦逞 母 宋氏 ,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闕,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於是就 宋氏 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絳纱幔而受业,号 宋氏 为 宣文君 ,赐侍婢十人,《周官》学復行於世。”
词语解释:绛汗  拼音:jiàng hàn
犹血汗。 西域 大宛 产汗血马,一日千里,汗红如血。见《汉书·武帝纪》。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蹄蹶红尘,膺流絳汗。”
词语解释:绛膜  拼音:jiàng mó
红色薄膜。多指果的内皮。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佳瓜判青肤,熟李吸絳膜。” 清 戴名世 《徐文虎稿序》:“而 闽 之南有荔枝者,丹囊絳膜,有皱玉星毬之称。”
词语解释:绛引幡  拼音:jiàng yǐn fān
亦作“ 絳引幡 ”。 旗帜名。古代帝王仪仗中之赤色引旛。旛为长幅下垂之旗。《新唐书·仪卫志上》:“左右领军卫黄麾仗,首尾厢皆絳引旛,二十引前,十掩后。”《宋史·仪卫志五》:“次外仗。青衣十二,车辐棒十二,戟九十,絳引幡六。”《元史·舆服志二》:“絳引旛,四角,朱緑盖,每角垂罗文杂佩,繫於金铜钩竿,竿以朱饰,悬五色间晕罗,下有横木板,作碾玉文。”亦省作“ 絳引 ”。《元史·舆服志二》:“﹝告止旛﹞立仗者红罗销金升龙,餘如絳引。”
词语解释:绛引  拼音:jiàng yǐn
见“ 絳引旛 ”。
词语解释:绛引幡  拼音:jiàng yǐn fān
亦作“ 絳引幡 ”。 旗帜名。古代帝王仪仗中之赤色引旛。旛为长幅下垂之旗。《新唐书·仪卫志上》:“左右领军卫黄麾仗,首尾厢皆絳引旛,二十引前,十掩后。”《宋史·仪卫志五》:“次外仗。青衣十二,车辐棒十二,戟九十,絳引幡六。”《元史·舆服志二》:“絳引旛,四角,朱緑盖,每角垂罗文杂佩,繫於金铜钩竿,竿以朱饰,悬五色间晕罗,下有横木板,作碾玉文。”亦省作“ 絳引 ”。《元史·舆服志二》:“﹝告止旛﹞立仗者红罗销金升龙,餘如絳引。”
词语解释:绛虬  拼音:jiàng qiú
见“ 絳虯 ”。
亦作“ 絳虬 ”。 传说中的赤色虬龙。 汉 陈琳 《神女赋》:“文絳虯之奕奕,鸣玉鸞之嚶嚶。” 晋 郭璞 《〈山海经〉序》:“夫蘙薈之翔,叵以论垂天之凌;蹏涔之游,无以知絳虬之腾。”
词语解释:绛氛  拼音:jiàng fēn
亦作“ 絳雰 ”。 赤色雾气。 南朝 梁 江淹 《赤虹赋》:“於是紫雾上河,絳氛下汉。” 北魏 袁翻 《思归赋》:“岸上兮氤氲,駮霞兮絳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