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职入声 [shí,知识][shí sì,饮食]亿[sè sāi,闭塞][nì][详注1][详注2][fú][pì][yì]


注1:螣 音特。《诗·小雅》去其螟螣。《传》食叶曰螣。《陆玑疏》螣,蝗也。《许慎云》吏乞贷则生螣。
注2:冒 mò,《集韵》《韵会》《正韵》密北切,音默。《增韵》贪也。《左传·昭三十一年》贪冒之民。又犯也。《前汉·卫青传》直冒汉围。又单于名。《史记·匈奴传》及冒顿立,攻破月氏。
末字词组
促织纺织青织趋织酝织徽织裂织目无组织
耕织断织横织趣织钩织羽织缠织 
组织梭织编织东织拔葵去织缝织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机织交织营织幡织斗促织结缔组织孟织 
罗织文织群众组织桑织旗织纴织男耕妇织 
蚕织鲛织软组织针织挑织绩织男耕女织 

词语解释:促织  拼音:cù zhī
蟋蟀的别名。《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唐 杜甫 《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元 薛昂夫 《甘草子》曲:“促织儿啾啾添瀟洒, 陶渊明 欢乐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 宣德 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词语解释:耕织  拼音:gēng zhī
耕种纺织。犹言农桑。《管子·幼官》:“三会诸侯,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毋乏耕织之器。’” 汉 贾谊 《新书·过秦论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乃共入 霸陵山 中,以耕织为业。” 清 方文 《述哀》诗:“方技知卜医,可以代耕织。”
词语解释:组织  拼音:zǔ zhī
(1).经纬相交,织作布帛。《吕氏春秋·先己》《诗》曰:‘执轡如组’” 汉 高诱 注:“组读组织之组。夫组织之匠,成文於手,犹良御执轡於手而调马口,以致万里也。” 宋 欧阳修 《酬学诗僧惟晤》诗:“又如古衣裳,组织烂成文。”《辽史·仪卫志二》:“ 太祖 仲父 述澜 ……始置城邑,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有 辽 王业之隆,其亦肇迹於此乎!”
(2).织成的织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隋书·何稠传》:“ 波斯 尝献金緜锦袍,组织殊丽,上命 稠 为之。”
(3).指诗文的造句构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雕琢情性,组织辞令。” 唐 孟郊 《出东门》诗:“一生自组织,千首大雅言。” 宋 陆游 《答邢司户书》:“退而组织古语,剽裂奇字,大书深刻,以眩世俗。” 清 黄遵宪 《陈葵献偶刻诗文序》:“ 周元公 曰:‘文所以载道也。’今人无道可载,徒欲激昂於篇章字句之间,组织纫缀以求胜,是空无一物而饰其舟车也。”
(4).安排;整顿。 元 姜个翁 《霓裳中序第一·春晚旅寓》词:“园林罢组织,树树东风翠云滴。” 清 龚自珍 《怀我生之先箴》:“今大夫天干琅琅,地支气昌,帝组织我阴阳,庸詎知我非符。” 清 丘逢甲 《梦中》诗:“奔驰日月无停轨,组织 河 山未就功。”
(5).构陷。犹罗织。 唐 李白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
(6).机体中构成器官的单位,是由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细胞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7).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系统加以结合。也指所结合的集体。 毛泽东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人民靠我们去组织。 中国 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这个俗话革命的任务,是一般文化革命的任务,一切革命的文化组织应当担负起来,而尤其是文学的革命组织。”
(8).特指中国共产党组织。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抗战以后咱的军队上来,这才又恢复起地方组织,我续上关系工作到如今。” 西戎 《女婿》:“ 青枝 对着爹的耳朵,严肃地说:‘爹,你不知道吗, 锁柱 是组织里的人,他能不积极带头吗?’”
词语解释:机织  拼音:jī zhī
用织机织布帛。 唐 张碧 《贫女》诗:“岂是昧容华,岂不知机织?” 宋 黄庭坚 《演雅》诗:“络纬何尝省机织,布穀未应勤种播。”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三节:“那末一定是这些机织的工作已经成了专业,用不着每家的女人都要干这项公事了。”
词语解释:罗织  拼音:luó zhī
(1).谓无中生有地多方构陷。《旧唐书·酷吏传上·来俊臣》:“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欲诬陷一人,即数处别告,皆是事状不异,以惑上下。” 宋 苏轼 《再乞郡札子》:“考其所言,皆是罗织,以无为有。”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二折:“他则待赚离了边关,罗织你些罪过。”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苏报》﹞遂引起 满清 官吏之注目,罗织成狱。”
(2).犹兜揽。《西游记》第六三回:“你原来是取经的和尚,没要紧罗织管事!我偷他的宝贝,你取佛的经文,与你何干,却来厮斗!”
词语解释:蚕织  拼音:cán zhī
蚕桑和纺织。《诗·大雅·瞻卬》:“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毛 传:“休,息也。妇人无与外政,虽王后犹以蚕织为事。”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以毁誉为蚕织,以威福代稼穡。”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细君知蚕织,稚子已能餉。”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三节:“蚕织是妇人应尽的公事,我们从下边的几首诗看来便可以明白。”
词语解释:纺织  拼音:fǎng zhī
纺纱与织布的总称。《墨子·辞过》:“女子废其纺织而脩文采,故民寒。”《隋书·列女传·郑善果母》:“又丝枲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製。”《明史·黄直传》:“贫甚,妻纺织以给朝夕, 直 读书谈道自如。”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陆清献公遗事》:“为利之最厚者,莫如纺织。且人人能为之。”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偶尔有几点星火,想是妇女们还在纺织。”
词语解释:断织  拼音:duàn zhī
(1).相传 孟轲 少时,废学归家, 孟母 方绩,因引刀断其机织,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轲 因勤学自奋,师事 子思 ,遂成大儒。事见 汉 刘向 《列女传·邹孟轲母》。后遂用为母亲督子勤学的典故。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张司马启》:“加以承断织之慈训,得鋭志於书林;奉过庭之严规,遂容情於义圃。”
(2).为妻劝夫勤学之典。见《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东汉 乐羊子 远出求学,以久行怀思,一年即归,妻引刀趋机曰:“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词语解释:梭织  拼音:suō zhī
谓穿梭往来。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省会岁事》:“彼此如猎者交错於道,梭织中衢,日昃不反。”《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况本将军飭目带兵,昼夜梭织巡查,该地方必无抢夺等患。”
词语解释:交织  拼音:jiāo zhī
(1).谓穿梭往来。 清 钱谦益 《罗延光授文林郎制》:“传遽交织,而野无劳人。”
(2).纵横交错或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 李準 《不能走那条路》:“密密的绿叶子交织在一起,象一团帐幕。” 秦牧 《艺海拾贝·哲人小孩》:“思想家的锐利和童稚的纯真互相交织着,形成一种能够紧紧攫住人心的艺术风格。”
词语解释:文织  拼音:wén zhī
(1).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周礼·天官·玉府》:“凡王之献金玉、兵器、文织、良货贿之物,受而藏之。” 郑玄 注:“文织,画及绣锦。”《荀子·礼论》:“卑絻、黼黻、文织、资麤、衰絰、菲繐、菅屨,是吉凶忧愉之情发於衣服者也。” 杨倞 注:“文织,染丝织为文章也。”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明日使人奉黄金百斤、文织百纯,进之 张先生 。”
(2).舞文弄法,罗织人罪。 清 侯方域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何执事文织之深也,窃怪执事常愿下交天下士,而展转蹉跎,乃至嫁祸而灭人之族,亦甚违其本念。”
词语解释:鲛织  拼音:jiāo zhī
指鲛绡。 明 唐顺之 《送王翰林浙江兵备副使》诗:“帆檣万里输鮫织,楼阁三秋吐蜃云。”
词语解释:青织  拼音:qīng zhī
青色采帛。 宋 朱敦儒 《临江仙》词:“纱帽蓝舆青织盖,儿孙从我嬉游。”《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 西门庆 令 玳安 拿上贺礼,青织金綾紵一端,色段一端。”
词语解释:横织  拼音:héng zhī
纵横交织。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二章:“大同之世,铁道横织於地面,汽球飞舞於天空。”
词语解释:编织  拼音:biān zhī
(1).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七章:“修补好了箩筐,就编织几双草鞋,预备上路以后使用。” 赵树理 《套不住的手》:“他这双手不但坚硬,而且灵巧。他爱编织,常用荆条编成各式各样的生产用具,也会用高粱秆子编成各式各样的儿童玩具。”
(2).引申指酝酿思想、组织材料、构思意境等思维活动。 闻一多 《春之首章》诗:“仿佛一个出神的诗人,在空中编织未成的诗句。” 郭沫若 《雄鸡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他的《故事新编》中的那些作品是取材于神话传说的,有的远到了开天辟地以前,全靠丰富的想象力编织成了绚烂的万花镜图卷。” 周立波 《夏天的晚上》:“就是没有结婚的年轻人,也有几个受了这种情绪的传染,各人依照各人的身世,编织了自己的愁思。”
词语解释:营织  拼音:yíng zhī
构思组织。 唐 孟郊 《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诗之二:“文字徒营织,声华谅疑骄。”
词语解释:群众组织  拼音:qún zhòng zǔ zhī
代表群众利益,有广大群众参加的非政权性质的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等等。
词语解释:软组织  拼音:ruǎn zǔ zhī
身体的柔软组织。医学上指肌肉、纤维、韧带等
词语解释:趋织  拼音:qū zhī
即蟋蟀。《诗·唐风·蟋蟀》“蟋蟀在堂” 三国 吴 陆玑 疏:“蟋蟀,如蝗而小…… 楚 人谓之王孙, 幽州 人谓之趣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趋织鸣,懒妇惊’,是也。”《方言》第十一“蜻蛚, 楚 谓之蟋蟀或谓之蛬” 晋 郭璞 注:“即趋织也。” 戴震 疏证:“趋音促。”
词语解释:趣织  拼音:qù zhī
即蟋蟀。《淮南子·时则训》“蟋蟀居奥” 汉 高诱 注:“蟋蟀,蜻蛚,趣织也。”
词语解释:东织  拼音:dōng zhī
秦 汉 时掌管织造的少府属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 秦 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东织、西织。”
词语解释:幡织  拼音:fān zhī
见“ 幡帜 ”。
词语解释:幡帜  拼音:fān zhì
亦作“ 幡织 ”。 旗帜。《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于城上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 颜师古 注:“织读曰帜。”《后汉书·马防传》:“去 临洮 十餘里为大营,多树幡帜。”《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乘輜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孙子·计》“曲制” 三国 魏 曹操 注:“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
词语解释:桑织  拼音:sāng zhī
谓植桑养蚕,取丝纺织。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天下有始篇》:“衣食耕穫,桑织有餘;福积祸消,人给家赡。”
词语解释:针织  拼音:zhēn zhī
用针将线纱编织成衣物。分机织和手工织两种。《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郫县犀浦和古城两个乡是怎样处理各项具体问题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针织、刺绣和手工编织。”
词语解释:酝织  拼音:yùn zhī
犹罗织。《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 何执中 与 蔡京 同相,凡营立皆预议,至是恶 商英 出己上,与 居中 日夜醖织其短。”
词语解释:钩织  拼音:gōu zhī
钩织者的行为或动作
词语解释:拔葵去织  拼音:bá kuí qù zhī
《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讎其货乎?’”后以“拔葵去织”为居官不与民争利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濯裘布被,拔葵去织。”《宋书·谢庄传》:“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詔不?拔葵去织,实宜深弘。”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拔园葵而去织妇,无三惑而絶四知。”《新唐书·苏良嗣传》:“ 公仪休 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亦省作“ 拔葵 ”。《南史·范泰传》:“王者不言有无,诸侯不説多少,食禄之家不与百姓争利,故拔葵所以明政。” 宋 苏轼 《和阳行先》:“拔葵终相 鲁 ,辟穀会封 留 。”
词语解释:斗促织  拼音:dòu cù zhī
亦作“鬭促织”。 斗蟋蟀。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是月始鬭促织,壮夫士人亦为之。鬭有场,场有主者,其养之又有师,鬭盆筩礶,无家不贮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 三吴 有鬭促织之戏,然极无谓。”
词语解释:旗织  拼音:qí zhī
同“ 旗帜 ”。 《汉书·食货志下》:“治楼船,高十餘丈,旗织加其上,甚壮。” 颜师古 注:“织,读曰‘帜’。”参见“ 旗帜 ”。
词语解释:旗帜  拼音:qí zhì
(1).各种旗子的总称。《墨子·杂守》:“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内外立旗帜。”《史记·留侯世家》:“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唐 元稹 《古社》诗:“壮声鼓鼙震,高焰旗帜翻。” 洪深 《青龙潭》第三幕:“各家藏着的旗帜,各色各种都要。”
(2).犹旗语。
(3).旗号。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霸州贼》:“后又增入 杨虎 、 赵鐩 、 刘惠 等共二十五名,分为二十八营,共有人马十七万五千,各授伪官,张打奉天征讨元帅旗帜。”参见“ 旗号 ”。
(4).比喻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 毛泽东 《祝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十月革命的旗帜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法西斯势力则必归于消灭。”《文汇报》1989.5.4:“他指出:‘科学,近代民主制,社会主义,乃是近代人类社会三大天才的发明,至可宝贵。’举的旗帜除民主与科学外,还多了社会主义一面。”
(5).比喻榜样。 耿简 《爬在旗杆上的人》:“你当了人民代表,成了旗帜,见了 毛主席 。”
词语解释:挑织  拼音:tiāo zhī
(1).用针编织。 邹韬奋 《〈萍踪寄语〉初集弁言》:“﹝ 她 ﹞死前最后的一件事,还替两岁半的最小的女儿挑织一件外衣。”
(2).在布上按经纬的网目用针线织出各种花纹图案。
词语解释:徽织  拼音:huī zhī
同“ 徽识 ”。 《管子·事语》:“农夫寒耕暑耘,力归於上,女勤於缉绩徽织,功归於府者,非怨民心伤民意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管子十》:“徽织即徽识。《周官·司常》注曰:‘徽识,旌旗之细也。’识或作织。”《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 汉 郑玄 笺:“织,徽织也;鸟章,鸟隼之文章。将帅以下衣皆著焉。” 马瑞辰 通释:“按《周官·司常》 贾 疏两引《诗》皆作‘识文鸟章’。‘识’为正字,今作‘织’者,假借字,或通作‘帜’。”
词语解释:羽织  拼音:yǔ zhī
日本人穿的一种长至膝部的短和服,与大衣类似
词语解释:缝织  拼音:fèng zhī
缝纫编织。 谢觉哉 《唱的喜欢,听的奋起》:“在瘫痪同志宿舍里,有躺着看书的,躺着修理车子的,躺着安装矿石收音机的,躺着缝织的。”
词语解释:结缔组织  拼音:jié dì zǔ zhī
人或动物体内具有支持、营养、保护和连接机能的组织
词语解释:纴织  拼音:rèn zhī
亦作“絍织”。 纺织。《北史·萧大圜传》:“侍儿五三,可充絍织;家僮数四,足代耕耘。” 明 陈子龙 《〈佩月堂诗稿〉序》:“盖古者民间之诗,多出于絍织井臼之餘,劳苦愁慕之语,动于情之不容已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 十四娘 为人勤俭洒脱,日以絍织为事。”
词语解释:绩织  拼音:jì zhī
纺织。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 五原 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绩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乃集婢媪,按日责其绩织。”
词语解释:裂织  拼音:liè zhī
相传 孟轲 少时,废学归家, 孟母 方织,因引刀断其机织,激其勤学自奋,遂成大儒。事见 汉 刘向 《列女传·邹孟轲母》。又 汉 乐羊子 “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羊子 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於机杼,一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羊子 感其言,复还终业。事见《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后遂以“裂织”称颂妇女教子、劝夫的贤德。 明 袁宗道 《金太宜人墓铭》:“裂织示训,妇德未称;捐金流誉,母仪尠闻。太宜人不两有令名耶!”
词语解释:缠织  拼音:chán zhī
(1).缠缚编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履考》:“《青州杂记》曰:‘桃花有一种,盛开时,垂丝二三尺者,采之炼以松脂,递相缠织成履,寄都下,人皆不辨何物。’”
(2).犹缠绵。病久不愈。《陈书·后主纪》:“哀惸切虑,疹恙缠织。”参见“ 缠緜 ”。
词语解释:缠绵  拼音:chán mián
亦作“ 缠绵 ”。
(1).情意深厚。 晋 陆机 《文赋》:“誄缠緜而悽愴,铭博约而温润。” 唐 张籍 《节妇吟》:“感君缠绵意,繫在红罗襦。” 元 丁鹤年 《采莲曲》:“採莲復採莲,藕亦不可弃。中有不断丝,似妾缠绵意。” 蠡勺居士 《〈昕夕闲谈〉小序》:“邪正之辨不可混,善恶之鑑不可淆,使徒作风花雪月之词,记儿女缠绵之事,则未免近於导淫,其蔽一也。”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一对男女从互相吸引到终于恋着,中间总不免说些应有的近于痴迷又像有点儿肉麻的缠绵话,他们却缺漏了那一段。”
(2).引申为爱悦;亲近。 清 程麟 《此中人语·广寒宫扫花女》:“遂与 郑 为夫妇,缠绵数十年。”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八章:“两个人从此便缠绵起来,也无话不说。”
(3).固结不解;萦绕。 晋 潘岳 《寡妇赋》:“思缠緜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愴惻。”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祸福交错乎倚伏之间,兴亡缠绵乎盈虚之会。”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诗:“苟非同根蒂,缠绵安得固?”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闻笛动情》:“幽恨缠绵,思之成疾。” 冰心 《往事(二)》三:“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
(4).纠缠。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 宋 苏轼 《和陶〈饮酒〉》之一:“我不如 陶生 ,世事缠緜之。” 元 李文蔚 《蒋神灵应》第三折:“他退一步非灾怎免,退一步横祸缠绵。”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三:“ 刘三金 越讨厌他,他越是缠绵,越是不丢手。”
(5).病久不愈。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凝圆寺》:“ 宋云 远在絶域,因瞩此芳景,归怀之思,独軫中肠,遂动旧疹,缠绵经月。” 五代 齐己 《荆州新秋病起杂题》诗之九:“开时闻馥鬱,枕上正缠绵。” 明 张居正 《给假治疾疏》:“病根未除,缠绵至今。” 茅盾 《一个女性》六:“母亲的病只是不轻不重的缠绵着。”
(6).犹绵绵。连续不断。 孙中山 《建国方略·动议》:“时间动议,最妙能发于开始之前,其用处一面在防止缠绵之讨论,而同时又使能得适度之讨论。” 苏曼殊 《无题》诗:“罗幙春残欲暮天,四山风雨总缠绵。” 刘大白 《我愿》诗:“当你一心念我的时候,念一声‘我爱’,掐一粒念珠;缠绵不绝地念着。”
词语解释: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拼音:pú sà mán (píng lín mò mò yān rú zhī )
词篇名。相传为唐代李白作。上片渲染山林清寒伤心之景,下片由景入情,写闺中思妇伫立盼望游子归来的哀伤。全篇意境苍凉,笔法浑厚,结尾含蓄不尽,是给人以深刻启迪的最早文人词之一。
词语解释:孟织  拼音:mèng zhī
指 孟母 断织教子事。 唐 黄滔 《祭钱塘秦国太夫人文》:“训逾 孟 织,智迈 谢 围。”参见“ 孟母 ”。
词语解释:孟母  拼音:mèng mǔ
孟子 的母亲。姓 仉 。曾三次迁移,选择良邻;断所织之布,以激励 孟子 勤奋学习。旧时奉为贤母的典范。事见 汉 刘向 《列女传·邹孟轲母》。 晋 潘岳 《闲居赋》:“此里仁所以为美, 孟母 所以三徙也。”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 陶 家客,弦诵常叨 孟母 邻。”《宋史·苏易简传》:“及 易简 参知政事,召 薛氏 入禁中,赐冠帔,命坐,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 孟母 也。’”
词语解释:男耕妇织  拼音:nán gēng fù zhī
男的耕田,女的织布。形容辛勤劳动。亦形容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生活
词语解释:男耕女织  拼音:nán gēng nǚ zhī
男的耕田,女的织布。旧时指农家男女分工辛勤劳动。 宋 罗泌 《路史·后纪十二·夏后氏》:“男耕女织,不夺其时。” 元 萨都剌 《过居庸关》诗:“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陈宣帝三》:“地之力,民之劳,男耕女织之所有,殫力以营之,积日以成之,委输以将之。”
词语解释:目无组织  拼音:mù wú zǔ zhī
不顾组织纪律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