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七霰去声 殿[piàn piān][zhuàn,传记]线便[biàn,便利][详注1][juàn,书卷][shàn,封禅][详注2][xuàn,打转、屡次][动词][同砚][详注3][拊手][yàn][qiàn][详注4][详注5][diàn][yuàn,衣饰][详注6][音伣。《广韵》牵挽也。][详注7]穿[音钏。贯也。《前汉·司马迁传》贯穿经传。][juàn,猪圈][详注8][xuàn][diàn][yuàn][tiàn][详注9][详注10]嬿[jiàn][躁急也]迿[jiàn][详注11][详注12]


注1:转 zhuàn,专去声。凡物自转则上声,以力转物则去声。
注2:援 音院。救助也,接也。《鲁语》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注》所攀援以为助也。
注3:选 《玉篇》去绢切《广韵》思绢切《集韵》《正韵》须绢切,音噀。《礼·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注》选,宣练反。
注4:饭 叶扶霰切,音卞。《苏辙诗》岸上游人暮不归,清香入袖凉吹面。投壶击鞠绿杨阴,共尽清尊餐白饭。
注5:拚 《唐韵》《集韵》《韵会》皮变切,音卞。抃本字。《说文》拊手也。《宋书·何承天传》歌拚就路。《注》手舞貌。互详抃字注。
注6:遣 缱去声。《广韵》人臣赐车马曰遣车。《正韵》将葬而祭曰遣奠。既祭,乃包牲体,载之以车,随柩而行,曰遣车。《礼·檀弓》遣车一乘。《注》人臣赐车马者,乃得有遣车。
注7:煎 音箭。《广韵》甲煎。《南史·范云传》甲煎浅俗比徐湛之。又甲煎,香名。《贞观纪闻》隋主每除夜焚沉香数车,光暗则以甲煎沃之,香闻数里。
注8:先 音霰。《增韵》先之也。《正韵》相导前后曰先后。《周礼·夏官·大司马》以先恺乐,献于社。《注》先犹导也。《史记·郦食其传》沛公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又先事而为曰先。《易·乾卦》先天而天弗违。《礼·月令》先立春三日。又当后而前曰先。《左传·文二年》不先父食。《孟子》疾行先长者。《老子·道德经》先天地生。又《广韵》娣姒曰先后。《前汉·郊祀志》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师古曰: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吴楚呼之为妯娌。
注9:剸 又《唐韵》《集韵》之转切《韵会》之啭切,专去声。断也。《广韵》细割切肉貌。
注10:辗 niǎn zhǎn,展去声。《广韵》水辗也。《集韵》转轮治谷也。
注11:趼 音砚。《说文》兽足企也。《尔雅·释畜》騉蹄趼,善升甗。《注》騉蹄如趼而健,善上山。《疏》趼,平也。谓蹄平正善升。
注12:瞑 音面。瞑眩剧也。又愦乱也。《书·说命》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一作眠眩。互详眠字注。
共8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练练练形练就练甲练肆练覈练祭练戒
练裙练卒练兵练真练达老成练笔练祥练悉
练带练达练军练文练饷练究练行尼练帛
练帨练石练事练裙子练锐练禫练行练实
练衣练气练丹练形术练衲练营练队练字
练色练师练巾练缯练识练舁练简练朱
练影练句练儿练士练饰练紫练洽练核
练日练明练声练主练阅练武练习练川三老
练花练若练鹊练才练红练熟练染练勇
练波练囊练丝练素练要练漂练材练习曲

词语解释:练练  拼音:liàn liàn
洁白貌。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色练练而欲夺,光炎炎其若神。” 唐 杜甫 《泛溪》诗:“练练峯上雪,纤纤云表霓。” 宋 谢懋 《念奴娇·中秋呈徐叔至》词:“河汉无声光练练,涌出银蟾孤絶。”
词语解释:练裙  拼音:liàn qún
亦作“ 练帬 ”。
(1).白绢下裳。亦指妇女所着白绢裙。 宋 苏轼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诗:“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鬭清妍。”
(2).《宋书·羊欣传》:“ 献之 尝夏月入县, 欣 著新绢帬昼寝, 献之 书帬数幅而去。 欣 本工书,因此弥善。”后因用作文人乘兴挥毫的典故。 唐 陆龟蒙 《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诗:“重思醉墨纵横甚,书破 羊欣 白练裙。”
词语解释:练带  拼音:liàn dài
白色熟绢制的带子。《礼记·玉藻》:“士练带,率下辟。” 孔颖达 疏:“士用孰帛练为带。” 孙希旦 集解:“愚谓练,白色熟绢也。” 唐 李贺 《春坊正字剑子歌》:“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王琦 汇解:“诗人用‘练带’字,皆谓带之白者。”
词语解释:练帨  拼音:liàn shuì
白色佩巾。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二:“长姬香御四罗列,縞裙练帨无等差。”
词语解释:练衣  拼音:liàn yī
(1).用经过煮练加工的布所制之衣。古礼,亲丧小祥可著练布衣冠。《礼记·檀弓上》:“练,练衣黄里;縓,缘。” 郑玄 注:“小祥,练冠、练中衣,以黄为内,縓为饰。” 孔颖达 疏:“练,小祥也。小祥而著练冠、练中衣,故曰练也。练衣者,练为中衣,黄里者,黄为中衣里也。”
(2).白色布衣。 唐 魏朴 《和皮日休悼鹤》之一:“雪骨夜封苍蘚冷,练衣寒在碧塘轻。” 宋 陆游 《秋日睡起》诗:“白露已过天益凉,练衣初覆篝炉香。”
词语解释:练色  拼音:liàn sè
(1).美色。 汉 枚乘 《七发》:“练色娱目,流声悦耳。”
(2).指修练得道者的美好容色。《文选·左思〈魏都赋〉》:“ 昌容 练色, 犊 配眉连。” 李善 注:“《列仙传》:‘ 昌容 者, 常山 道人也。自称 殷王 女,食蓬累根二百餘年而颜色如年二十人。’故曰练色。”
(3).指白色。 前蜀 韦庄 《酒渴爱江清》诗:“泻甌如练色,漱齿作泉声。” 宋 陆游 《夜赋》:“练色亭皋月,江声木杪风。”
词语解释:练影  拼音:liàn yǐng
指日、月、水波等的白色光影。 唐 无可 《中秋台看月》诗:“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臺。” 清 施闰章 《登岱》诗:“ 邹 鲁 山灵真莽荡, 吴閭 练影漫徘徊。”
词语解释:练日  拼音:liàn rì
选择日期。练,通“ 拣 ”。 南朝 宋 谢庄 《太子元服上太后表》:“练日简辰,显被元服。” 唐 张说 《大唐封祀坛颂》:“ 天姥 练日, 雨师 洒道。” 清 张自超 《扫尘行》:“扫尘练日腊三七,细竹长竿风捲疾。”
词语解释:练花  拼音:liàn huā
即楝花。 宋 陆游 《幽栖》诗之二:“雨便梧叶大,风度练花香。” 宋 陆游 《雨中示子聿》诗:“瓜蔓水生初抹岸,练花寒动却添衣。”
词语解释:练波  拼音:liàn bō
白绢似的水波。 明 李东阳 《题程亚卿所藏刘进画鱼》:“玉如意,金叵罗,激高堂,扬练波。” 明 杨慎 《词品·查荎〈透碧霄〉》:“艤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练波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
词语解释:练形  拼音:liàn xíng
方士修炼形体,以求超脱成仙。《文选·左思〈吴都赋〉》:“ 桂父 练形而易色, 赤须 蝉蜕而附丽。” 刘逵 注引《列仙传》:“ 桂父 , 象林 人也。常服桂叶,以龟脑和之,颜色如童,时黑时白时赤, 南海 人曾事之累世。”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神农经》曰:上药养命,谓五石之练形,六芝之延年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为道者盖流出於仙法,故以练形为上……练形之家,必就深旷,反飞灵,糇丹石,粒芝精,所以还年却老,延华驻彩。”
词语解释:练卒  拼音:liàn zú
(1).精兵。《六韬·略地》:“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吕氏春秋·处方》:“ 章子 甚喜,因练卒以夜奄 荆 人之所盛守,果杀 唐蔑 。” 清 唐甄 《潜书·受任》:“善用兵者,生卒亦胜;不善用兵者,练卒亦败。”
(2).操练兵卒。 唐 杜甫 《新安吏》诗:“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词语解释:练达  拼音:liàn dá
(1).熟练通达。《旧唐书·良吏传下·薛珏》:“ 珏 刚严明察,练达法理。” 宋 苏轼 《乞用刘季孙状》:“况其练达武经,讲习边政,乃其家学。”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三章:“尚有侍者三人,於诸事殊练达。” 茅盾 《一个女性》四:“他自己在十六、七时是浑浑噩噩的,所以觉得十六岁的女孩子便那么练达人情世故,不是‘寿相’。”
(2).谓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旂叟 号 西堂先生 ,开明练达,遇事如破竹。”《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皇孙出镇 怀孟 ,帝为选老成练达旧臣护之。”《再生缘》第六一回:“真练达,实精明,料理何尝要寡人。”
词语解释:练石  拼音:liàn shí
中医治疗外肿的一种药物。《北齐书·方伎传·马嗣明》:“ 杨令 患背肿, 嗣明 以练石涂之便差。作练石法:以粗黄色石鹅鸭卵大,猛火烧令赤,内淳醋中,自屑,频烧至石尽,取石屑曝乾,擣下簁。和醋以涂肿上,无不愈。”
词语解释:练气  拼音:liàn qì
指习静呼吸以求长生之术。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之一:“ 淮南王 ,好长生,服食练气读仙经。” 宋 苏轼 《养生偈》:“闲邪存诚,练气养精。” 清 魏源 《偶然吟》之十:“神仙祇畏穷,苦矣身为累。练气遗形骸,饮啄皆不事。”
词语解释:练师  拼音:liàn shī
炼师。旧称德行高超的道士。《唐六典·礼部尚书·祠部郎中》:“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练师。”
词语解释:练句  拼音:liàn jù
锤炼文句。 宋 李廌 《济南先生师友谈记》:“ 少游 言,凡赋句全藉牵合而成,其初两事甚不相侔,以言贯穿之,便可为吾所用,此练句之法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巫史非诗人,其职虽止於传事,然厥初亦凭口耳,虑有愆误,则练句协音,以便记诵。”
词语解释:练明  拼音:liàn míng
洁白明净。 唐 李白 《悲清秋赋》:“澄湖练明,遥海上月。”
词语解释:练若  拼音:liàn ruò
佛教语。即阿兰若。梵语的音译。意为寂静处。原指僧侣修行处,后指佛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闍国》:“汝於先身,在此林中为练若苾芻而精勤不懈,承兹福力,为此王子。” 五代 齐己 《渚宫莫问诗》之八:“旧峯呵练若,松径接 匡庐 。”
词语解释:练囊  拼音:liàn náng
绢袋。《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仲翔 预製下练囊二箇,装 保安 夫妇骸骨。”
词语解释:练就  拼音:liàn jiù
练成。 孙犁 《澹定集·乡里旧闻二》:“只是练就一笔好字,村里有什么文书上的事,都是求他。”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六章:“这支军队,在 井冈山 以来的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练就了一种罕见的行军力。”
词语解释:练兵  拼音:liàn bīng
(1).精兵。
(2).训练士兵。 明 张居正 《请谕戒边臣疏》:“选将练兵,积餉修守等项事务,都要着实举行。” 清 曾国藩 《复彭丽生书》:“刻下所志,惟在练兵除暴二事。”
(3).比喻竞赛或表演前的训练活动。如:女篮此次集训是为奥运会预选赛练兵。如:在举行优质服务技术表演以前,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练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词语解释:练军  拼音:liàn jūn
清 代军队编制的名称。 清 代练军之创建,酝酿于 咸丰 年间。 同治 元年于 天津 创练洋枪队。二年,以 直隶 额兵酌改练军。四年,兵部、户部诸臣会议选练 直隶 六军,始定练军之名。各省练兵乃踵行之。练军虽在额设制兵内选择,而营哨饷章均按 湘 淮 军制,与防军相同。练军驻屯于通都重镇,其作用亦与防军相同。 光绪 中叶后,防、练军均改为巡防队。 光绪 、 宣统 之间又改为陆军。参阅《清史稿·兵志三》
词语解释:练事  拼音:liàn shì
熟谙世事。《虞初新志》卷六引 清 吴肃公 《五人传》:“诸父老练事者,亦旋悔。”
词语解释:练丹  拼音:liàn dān
炼丹。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故 赤斧 以练丹頳髮, 涓子 以朮精久延……若此之类,不可详载也。”参见“ 炼丹 ”。
词语解释:炼丹  拼音:liàn dān
道教法术。源于古代方术,原指置朱砂于炉中炼制。后有内丹、外丹之分。以气功修炼人体精、气、神谓之内丹,以炉火烧炼药石谓之外丹。古代炼丹术对化学知识的积累有一定意义。《晋书·葛洪传》:“至 广州 ,刺史 邓岳 留不听去。 洪 乃止 罗浮山 炼丹。”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真西山》:“有道人於山间结庵炼丹。”
鍊丹:1.道家法术之一。源于古代方术,原指置朱砂于炉中炼制。后有内丹、外丹之分。以气功修炼人体精、气、神谓之内丹,以炉火烧炼药石谓之外丹。《晋书·葛洪传》:“从祖 玄 , 吴 时学道得仙,号曰 葛仙公 ,以其鍊丹秘术授弟子 郑隐 。” 唐 李白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闭剑琉璃匣,鍊丹紫翠房。”《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 衍 既立, 宗寿 为太子太保奉朝请,以鍊丹养气自娱。”
(2).丹药名。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第六之丹,名鍊丹。服之十日仙也。又以汞合,火之亦成黄金。”
词语解释:练巾  拼音:liàn jīn
白色的头巾。 宋 王安石 《诉衷情·和俞秀老〈鹤词〉》词:“练巾藜杖白云间,有兴即躋攀。”
词语解释:练儿  拼音:liàn ér
南朝 梁武帝 萧衍 的小字。《梁书·武帝纪上》:“ 高祖武皇帝 讳 衍 ,字 叔达 ,小字 练儿 。”
词语解释:练声  拼音:liàn shēng
以歌曲或讲演练习嗓音器官
词语解释:练鹊  拼音:liàn què
鸟名。属鸣禽类,体似鸲鹆而小。雄鸟有羽冠,尾部有两根长羽毛,头部黑色,发蓝色的光,背部深褐色。腹部白色。雌鸟背部和头部均褐色,羽冠不显著,尾部无长羽毛。生活在树林或竹林中,为捕食害虫的益鸟。其肉可以入药,能益气治风疾。以雄鸟尾羽特长,如拖练带,故又有带鸟、绶带鸟、寿带鸟、拖白练等异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三·练鹊》。 金 元好问 《过刘子中新居》诗:“先生爱画如惜玉,练鹊翔鸞餘百轴。”
词语解释:练丝  拼音:liàn sī
未染色的熟丝。《管子·地员》:“其麻……大者不类,小者则治,揣而藏之,若众练丝。” 汉 王充 《论衡·率性》:“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后汉书·杨终传》:“《诗》曰:‘皎皎练丝,在所染之。’” 李贤 注:“逸诗也。”
词语解释:练甲  拼音:liàn jiǎ
精兵。《韩非子·十过》:“ 秦 得 韩 之都一,驱其练甲, 秦 韩 为一以南乡 楚 ,此 秦王 之所以庙祠而求也。”
词语解释:练真  拼音:liàn zhēn
古代方士谓通过修练而返朴归真。《晋书·文苑传·曹毗》:“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不营练真之术,不慕内听之聪。”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诗:“练真变金骨,飘飘朝玉京。”
词语解释:练文  拼音:liàn wén
比喻像白练飘动般的波纹。 唐 皎然 《赋得石梁泉送崔逵》:“天晴虹影渡,风细练文斜。”
词语解释:练裙子  拼音:liàn qún zi
《南史·任昉传》载 昉 子 西华 “冬月著葛帔綀裙”。“綀”误为“练”,后因谓贫穷之人为“练裙子”。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哀哉练裙子,负薪躡破履。”
词语解释:练形术  拼音:liàn xíng shù
道教谓修炼形体,以期脱胎换骨,位登仙品。《南史·刘劭传》:“时道士 范材 修练形术,是岁自言死期,如期而死。”
词语解释:练缯  拼音:liàn zēng
白色缯帛。《礼记·内则》“櫛、縰、笄、緫” 唐 孔颖达 疏:“緫者,裂练繒为之,束髮之本,垂餘於髻后,故以为饰也。”
词语解释:练士  拼音:liàn shì
(1).精兵。《管子·地图》:“缮器械,选练士,为教服,连什伍,徧知天下,审御机数,此兵主之事也。”《吕氏春秋·爱类》:“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
(2).训练士兵。
(3).选拔士兵。 清 魏源 《〈圣武记〉叙》:“楨富柄强……以之蒐器,器不窳;以之练士,士无虚伍。”
词语解释:练主  拼音:liàn zhǔ
古代练祭时所立的神主。奉祀于祖庙。《公羊传·文公二年》:“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练主用栗。用栗者,藏主也。” 何休 注:“谓期年练祭也。理虞主於两阶之间,易用栗也。”《国语·周语上》“设桑主,布几筵” 三国 吴 韦昭 注:“主, 献公 之主也。练主用栗,虞主用桑。”
词语解释:练才  拼音:liàn cái
指文才练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练才洞鉴,剖字钻响,识疎阔略,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籟, 南郭 之吹竽耳。”
词语解释:练素  拼音:liàn sù
白绢。 汉 王充 《论衡·累害》:“清受尘,白取垢,青蝇所污,常在练素。”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序》:“斯乃 杨朱 哭於岐路, 墨翟 悲於练素者也。”
词语解释:练肆
染坊
词语解释:练达老成  拼音:liàn dá lǎo chéng
老练稳重。指阅历多而通晓人情世故。例如:那进退维谷的时候,便是个练达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况于你。——·文康《儿女英雄传》
词语解释:练饷  拼音:liàn xiǎng
(1). 明 末为练兵所需军饷而征收的一种苛税。 崇祯 十二年下令抽练边兵和加练民兵,于是加征田赋每亩练饷银一分,全国共征收七百三十万两。与 辽 饷、剿饷当时并称为“三餉”。见《明史·食货志二》。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三六:“﹝ 崇禎 ﹞十二年餉尽而贼未平,於是又从 嗣昌 及督餉侍郎 张伯鲸 议,勦餉外又增练餉七百三十万。”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 明 之末年,加练兵十有八万, 辽 餉、剿餉、练餉,至千有七百餘万,弊亦同之。”
(2). 清 代练兵的军需费用。《清史稿·兵志三》:“兵部诸臣会议,以 同治 初年创议练兵,京师神机营及 直隶省 六军,别筹练餉,特立营制。”《清史稿·兵志三》:“﹝ 同治 ﹞九年, 曾国藩 於 直隶省 增募马勇千人,分为四营,原有额兵,增足万人,分练马队、步队,奏定各营哨之制,及底餉、练餉、出征加餉之制,为北方重镇。”
词语解释:练锐  拼音:liàn ruì
精锐。《吴子·图国》:“此五者,军之练鋭也。”
词语解释:练衲  拼音:liàn nà
漂染过的僧衣。借指僧人。《剪灯馀话·至正妓人行》:“练衲正宜参般若,赤绳无奈堕痴缘。”
词语解释:练识  拼音:liàn shí
熟知。《晋书·儒林传·孔衍》:“于时庶事草创, 衍 经学深博,又练识旧典,朝仪轨制,多取正焉。”
词语解释:练饰  拼音:liàn shì
琢磨修饰。多用于文辞。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今之所作,有异於是,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
词语解释:练阅  拼音:liàn yuè
训练检阅。 宋 苏舜钦 《京兆求罢表》:“既练閲未精,又餉馈不足,士不习山川之险阻,将不知巢穴之深浅。”
词语解释:练红  拼音:liàn hóng
古礼亲丧小祥后所着之练衣。用黄里红饰,故名。见《礼记·檀弓上》《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 臻 及弟 蒸乡侯 俭 并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毁眥。至服练红,兄弟追念初丧父,幼小,哀礼有闕,因復重行丧制。” 李贤 注:“既祥之后而服练也。《礼记》曰:‘练衣,黄里、縓缘。’縓,即红也。縓音七绢反。 郑玄 注《周礼》曰:‘浅絳也。’”
词语解释:练要  拼音:liàn yào
谓精诚专一,操守坚贞。
词语解释:练覈
见“ 练核 ”。
词语解释:练核  拼音:liàn hé
亦作“ 练覈 ”。精细务实;精心考查。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陶公 性俭厉,勤於事”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侃 练核庶事,勤务稼穡,虽戎陈武士,皆劝厉之。” 唐 陆贽 《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但速登延之路,罕施练覈之方。” 宋 王安石 《取材》:“圣人之於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覈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
词语解释:练笔  拼音:liàn bǐ
练习写作。如:随时练笔,可以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词语解释:练究  拼音:liàn jiū
犹精研。《宋书·自序传》:“﹝ 沉璞 ﹞好学不倦,善属文,时有忆识之功。尤练究万事,经耳过目,人莫能欺之。”
词语解释:练禫  拼音:liàn dàn
练与禫,均古祭礼名。练为小祥之祭,禫为除服之祭。古礼禫祭之月有二说: 汉 郑玄 以二十五月为大祥,二十七月而禫,二十八月而作乐。 三国 魏 王肃 以二十五月为大祥,其月为禫,二十六月而作乐。见《仪礼·士虞礼》《礼记·檀弓上》“ 孟献子 禫” 孔颖达 疏。亦用作丧家祭礼的统称。《北史·王肃传》:“又詔曰:‘ 肃 丁荼虣世,志等 伍胥 ,穷踰再期,蔬緼不改。有司依礼喻之,为裁练禫之制。’”《隋书·高祖纪下》:“儒者徒拟三年之丧,立练禫之节,可谓苟存其变,而失其本,欲渐於夺,乃薄於丧。”
词语解释:练营  拼音:liàn yíng
始建于 清 同治 初年的军队编制。详“ 练军 ”。
词语解释:练军  拼音:liàn jūn
清 代军队编制的名称。 清 代练军之创建,酝酿于 咸丰 年间。 同治 元年于 天津 创练洋枪队。二年,以 直隶 额兵酌改练军。四年,兵部、户部诸臣会议选练 直隶 六军,始定练军之名。各省练兵乃踵行之。练军虽在额设制兵内选择,而营哨饷章均按 湘 淮 军制,与防军相同。练军驻屯于通都重镇,其作用亦与防军相同。 光绪 中叶后,防、练军均改为巡防队。 光绪 、 宣统 之间又改为陆军。参阅《清史稿·兵志三》
词语解释:练舁  拼音:liàn yú
谓以白布担架扛抬。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有伤病者,令士练舁以行,不忍弃。”
词语解释:练紫  拼音:liàn zǐ
染成紫色的缯帛。 汉 刘向 《说苑·反质》:“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羣臣之所奢太也。”
词语解释:练武  拼音:liàn wǔ
精通武艺;操练军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文武之术,左右惟宜, 郤縠 敦书,故举为元帅,岂以好文而不练武哉!”《中国歌谣资料·土地还家》:“一手锄头一手枪,生产练武忙。”
词语解释:练熟  拼音:liàn shú
熟练。 明 张居正 《拟日讲仪注疏》:“国家政务,久之自然练熟。”
词语解释:练漂  拼音:liàn piāo
纺织物精练和漂白的总称。也就是退浆、精练、漂白、丝光等加工过程的统称。
词语解释:练祭  拼音:liàn jì
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又称“小祥”。《礼记·曾子问》:“小祥者,主人练祭而不旅。” 孙希旦 集解:“三年之丧,谓之小祥,小祥练冠、练衣。练祭,谓练冠以祭也。”《公羊传·文公二年》“练主用栗” 汉 何休 注:“谓期年练祭也。”《北史·刘芳传》:“ 孝文 袭歛,暨乎启祖、山陵、练祭,始末丧事,皆 芳 撰定。” 明 宋濂 《先夫人木像记》:“古者既葬而反虞,虞主用桑;期年而练祭,练主用栗。”
词语解释:练祥  拼音:liàn xiáng
小祥与大祥。均古代祭礼。《周礼·春官·大祝》:“言甸人读祷,付练祥,掌国事。” 贾公彦 疏:“练,谓十三月小祥,练祭;祥,谓二十五月大祥,除衰杖。” 清 顾炎武 《墟里》诗:“古制存练祥,变哀固其理。”
词语解释:练行尼  拼音:liàn xíng ní
佛教指修练戒行的比丘尼。《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后素有德操,遂居 瑶光寺 为练行尼。” 胡三省 注:“练行,谓修练戒行也。”
词语解释:练行  拼音:liàn xíng
佛教语。谓修练戒行。《太平广记》卷一一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僧道宪》:“时刺史 元 某欲画 观世音 七铺,以 宪 练行,委之勾当。”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列刹 皇姑寺 ,驮经内道塲。侍鬟称练行,小像刻沉香。”
词语解释:练队  拼音:liàn duì
为某种需要而练习排列或变换队形
词语解释:练简  拼音:liàn jiǎn
训练挑选。《宋史·兵志四》:“今之义勇……若稍加练简,与 唐 府兵何异?”
词语解释:练洽  拼音:liàn qià
练达博洽。《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武后 时,已郊,遂享明堂,封 嵩山 ,詔与 韦叔夏 等草仪具,众推其练洽。”
词语解释:练习  拼音:liàn xí
(1).操练;训练。《三国志·魏志·张范传》:“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北齐书·高昂传》:“ 敖曹 所将部曲,练习已久。” 元 李文蔚 《蒋神灵应》第一折:“开闢田畴,练习军士。” 清 黄遵宪 《陆军官学校开校礼成》诗:“制胜非有他,所贵在练习。”
(2).反复学习,以求熟练。《英烈传》第六八回:“你做父亲,不令练习女工,反事末务!”《老残游记》第七回:“当初传下这个拳法来的时候,专为和尚们练习了这拳,身体可以结壮,精神可以悠久。” 老舍 《月牙儿》十三:“我的字还需要练习。”
(3).熟悉谙习。《晋书·胡毋辅之传》:“父 原 ,练习兵马, 山涛 称其才堪边任。”《北史·阎毗传》:“ 煬帝 嗣位,盛修军器,以 毗 性巧,练习旧事,詔典其职。” 宋 司马光 《赠卫尉少卿司马府君墓表》:“驾部君宽厚有守,练习法令,善为政吏,民不能欺。”《明史·高拱传》:“ 拱 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
词语解释:练染  拼音:liàn rǎn
(1).煮练丝麻加以染色。《后汉书·百官志三》:“平準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知物贾,主练染,作采色。”
(2).练染过的布帛。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论人》:“ 管子 文锦也,虽丑登庙; 子产 练染也,虽美不尊。”
词语解释:练材  拼音:liàn cái
(1).精选的优质材料。练,通“ 拣 ”。《韩诗外传》卷八:“此弓者, 太山 之南, 乌号 之柘, 燕 牛之角, 荆 麋之筋, 河 鱼之胶也。四物者,天下之练材也。”
(2).拳勇有力之材。《吕氏春秋·简选》:“老弱罢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 高诱 注:“练材,拳勇有力之材。”
词语解释:练戒  拼音:liàn jiè
佛教语。修练戒行。《陈书·江总传》:“暮齿……深悟苦空,更復练戒,运善於心,行慈於物,颇知自励。”
词语解释:练悉  拼音:liàn xī
熟悉。《宋书·王僧绰传》:“好学有理思,练悉朝典。”《南史·王准之传》:“ 彪之 博闻多识,练悉朝仪。”
词语解释:练帛  拼音:liàn bó
(1).熟帛。谓煮练过的帛。《仪礼·士丧礼》:“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 胡培翚 正义:“练帛:熟帛。”
(2).大帛。谓粗疏之缯帛。《墨子·兼爱中》:“昔者 晋文公 好士之恶衣,故 文公 之臣,皆……练帛之冠。” 孙诒让 间诂:“练帛,盖即大帛。” 汉 刘向 《说苑·反质》:“﹝ 齐桓公 ﹞於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 齐国 俭也。”
词语解释:练实  拼音:liàn shí
竹实。以色白,故名。《庄子·秋水》:“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成玄英 疏:“练实,竹实也。”
词语解释:练字  拼音:liàn zì
(1).推敲诗文中的用字遣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篇。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练句,句中练字,乃得工耳。”
(2).练习写字。
词语解释:练朱  拼音:liàn zhū
(1).经过练制的红色(丝弦)。《礼记·乐记》“朱弦而疏越” 汉 郑玄 注:“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 孔颖达 疏:“‘朱弦,练朱弦’者,案《虞书》传云:古者帝王升歌清庙之乐,大瑟练弦。此云朱弦者,明练之可知也。”
(2).谓练朱丝以为弦。 元 熊朋来 《瑟赋》:“本以黄钟,度以周尺,遂练朱而成丝,虽绘景而贵质。”
词语解释:练核  拼音:liàn hé
亦作“ 练覈 ”。精细务实;精心考查。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陶公 性俭厉,勤於事”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侃 练核庶事,勤务稼穡,虽戎陈武士,皆劝厉之。” 唐 陆贽 《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但速登延之路,罕施练覈之方。” 宋 王安石 《取材》:“圣人之於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覈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
词语解释:练川三老  拼音:liàn chuān sān lǎo
明 代继 归有光 之后以文著称的三位老人。《明史·文苑传四·唐时升》:“﹝ 唐时升 ﹞与里人 娄坚 、 程嘉燧 并称曰‘ 练川 三老’。”按, 唐时升 等均 嘉定县 人,其南有 练祁塘 ,亦名 练川 ,故称。
词语解释:练勇  拼音:liàn yǒng
清 代地方武装团练、乡勇等的统称。《清史稿·兵志七》:“其考选练勇也,招沿海渔户年壮者充之。”《冷眼观》第二二回:“县官并不临场捉贼,只派了几名练勇,在县署前狠命的通通通放洋砲。”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二章:“因为习惯上所说的乡勇在公事上叫做练勇,组织这种地主武装叫做办团练,所以旗上绣了个斗大的‘练’字。”
词语解释:练习曲  拼音:liàn xí qǔ
锻炼乐器演奏技术的乐曲。通常包含一种或几种特定技术课题。十七世纪末 意大利 的“托卡塔”即为练习曲的一种。大量练习曲(尤其是钢琴练习曲)的出现和应用始于十九世纪初。后又有可供艺术表演的练习曲,常称音乐会练习曲,如 肖邦 、 李斯特 所作的练习曲。
共8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