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语上声 [yǔ,语言][chǔ chú,居住、处理,动形词]屿[详注1][yǔ,给予][yǔ,赐予][详注2][jǔ][详注3][zhù][duō]峿[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諿[详注4]汿


注1:去 墟上声。《集韵》彻也。又藏也。《前汉·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注》去,收藏也。又《集韵》或作弆。《前汉·陈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皆藏弆以为荣。《注》弆,亦藏也。
注2:御 《类篇》偶举切,驭上声。止也。《左传·襄四年》季孙不御。《注》御,止也。《释文》御,鱼吕反。 又鲁邑名。《左传·襄二十二年》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注》御叔,鲁御邑大夫。《释文》御,鱼吕反。
注3:作 zuò,音阻。《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注4:鐻 音巨。与簴同。钟鼓之柎也。《史记·秦始皇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
末字词组
宽纾发纾解纾申纾燕纾夹纾  

词语解释:宽纾  拼音:kuān shū
谓紧张疲困情况得到缓和。 宋 欧阳修 《相度并县牒》之二:“以臣相度,可以将带就近,分割併省,庶使减省官吏,宽紓民力。”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合将助役钱为雇县役,令人户空闲,及得三番,则法意均一,民力宽紓。”
词语解释:发纾  拼音:fā shū
见“ 发抒 ”。
词语解释:发抒  拼音:fā shū
亦作“ 发紓 ”。
(1).表达;表现。 明 袁宏道 《封知县刘公墓志》:“比入闈条对,发紓胸臆,无避忌,遂弃弗收。”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 青莲 工於乐府,盖其才思横溢,无所发抒,輒借此以逞笔力。”《孽海花》第七回:“自己虽因此晓得了些世界大势,交涉情形,却尚不能发抒所学,报称国家,一慰知己於地下。” 郭沫若 《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然而尽管是在暗中摸索了来,他们是摸索着正路的,所以他们的方法得到相当的正确,而作品发抒着光明。”
(2).犹阐发。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时 义宁 陈公 宝箴 抚 楚 ,大相得,赞变法, 公度 乃以其平日之学发紓之, 中国 变法自行省之 湖南 起。”
词语解释:解纾  拼音:jiě shū
犹解除。《书·君奭》“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 蔡沉 集传引 宋 吕祖谦 曰:“盘错棼结,欲其解紓。”
词语解释:申纾  拼音:shēn shū
亦作“ 申抒 ”。亦作“ 申杼 ”。 抒发。《陈书·文学传序》:“大则宪章典謨,裨赞王道,小则文理清正,申紓性灵。”《南史·文学传序》:“自 汉 以来,辞人代有,大则宪章典誥,小则申抒性灵。”《隋书·经籍志四》:“ 楚 有贤臣 屈原 ,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諫。”
词语解释:燕纾  拼音:yàn shū
安闲宽裕。 宋 叶适 《醉乐亭记》:“因城郭之近,必有临望之美,为其人燕紓往来之地。”
词语解释:夹纾  拼音:jiā shū
见“ 夹紵 ”。
词语解释:夹纻  拼音:jiā zhù
亦作“ 夹紓 ”。 塑像的一种方法。先塑成泥胎,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故又称“脱空像”。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 暉 遂造人中夹紵像一躯,相好端严,希世所有。”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紵以漆之。”《太平广记》卷二一三引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厉归真》:“曾游 洪州 信果观 ,见三官殿内功德塑像,是 玄宗 时夹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