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纺绩 拼音:fǎng jì
把丝麻等纤维纺成纱或线。古代纺指纺丝,绩指缉麻。《管子·轻重乙》:“大冬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也,此之谓冬之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是之时,男子疾耕不足于糟穅,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復东行 涨海 千餘里,至 自然大洲 ,其上有树生火中,洲左近人剥取其皮,纺绩作布,以为手巾。” 宋 梅尧臣 《和孙端叟蚕具·纺车》:“蚕月必纺绩,丝车方挑掷。”《红楼梦》第四回:“﹝ 李守中 ﹞生了 李氏 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 许地山 《桃金娘》:“她也不怨恨人家,每天帮助姑母做些纺绩之外,有工夫就到山上去找好看的昆虫和花草。”词语解释:纺织 拼音:fǎng zhī
纺纱与织布的总称。《墨子·辞过》:“女子废其纺织而脩文采,故民寒。”《隋书·列女传·郑善果母》:“又丝枲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製。”《明史·黄直传》:“贫甚,妻纺织以给朝夕, 直 读书谈道自如。”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陆清献公遗事》:“为利之最厚者,莫如纺织。且人人能为之。”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偶尔有几点星火,想是妇女们还在纺织。”词语解释:纺车 拼音:fǎng chē
手工纺纱或纺线的工具。用手摇或脚踏使轮子转动,以传动纺锭。 元 刘詵 《野人家》诗:“月色夜夜照纺车,木棉纺尽白雪纱。” 清 蒋士铨 《鸣机夜课图记》:“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 吴伯箫 《记一辆纺车》:“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 延安 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 蓝家坪 了。”词语解释:纺砖 拼音:fǎng zhuān
(1).纺锤。《诗·小雅·斯干》“载弄之瓦” 毛 传:“瓦,纺塼也。” 陈奂 传疏:“传以纺塼释瓦。纺即丝纺,塼所以持丝,以瓦为之。”一说,即用以镇定纺车之砖。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余见今世纺车之式,下有木一纵一横,往往以塼镇之,或于纵木上,或于横木上,盖防其摇动也。岂即所谓纺塼乎?”
(2).《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毛 传:“瓦,纺塼也。” 孔颖达 疏:“瓦,纺塼,妇人所用。”后遂以“纺塼”为女孩的代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训女》:“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 谢 女 班 姬女校书。”词语解释:纺纑 拼音:fǎng lú
纺丝绩麻。纑,麻缕。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首奉懿旨撰》诗之二一:“教女学纺纑,举足疾且轻。”词语解释:纺织娘 拼音:fǎng zhī niáng
(1).纺织女工。如: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
(2).虫名。身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小,触角细长,吃食瓜类花朵、瓜穰等。雄虫前翅部有发声器官,鸣声“轧织、轧织”,似纺车纺纱之声,故称。也称莎鸡、络纬、络丝娘、纺线娘等。 端木蕻良 《浑河的急流》:“纺织娘是没有了,土蛤蟆也不叫。”词语解释:纺织品 拼音:fǎng zhī pǐn
用棉、麻、丝、毛等纤维经过纺织及其复制加工的产品。包括单纱、股线、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毡毯等。词语解释:纺绸 拼音:fǎng chóu
丝织品名。以生丝、绢丝织成,再经练漂、染色等。旧时常以产地命名, 浙江 杭州 所产者称杭纺, 江苏 吴江 之 盛泽 所产者为盛纺,皆平纹素地,质地柔韧轻薄,宜作夏季衣料。今亦有以人造丝为原料者。 曹禺 《雷雨》第一幕:“她( 四凤 )穿一身纺绸的裤褂、一双略旧的布鞋。”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三:“ 小喜 见进来的人,穿着纺绸大衫,留着八字胡,知道有些来历,赶紧顺手连纸烟带料子往烟盘里一扔,心里暗暗埋怨站岗的。”词语解释:纺织纤维 拼音:fǎng zhī xiān wéi
简称“纤维”。用于制造纺织品的纤维。有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有一定的强度和细度,柔韧而富有弹性,相互间有抱合力,有一定保温性和吸湿性,化学性能稳定,宜于纺织加工。词语解释:纺织工业 拼音:fǎng zhī gōng yè
生产织物和生产制成织物的纤维、纱、线和其他原料的工业部门词语解释:纺丝 拼音:fǎng sī
虫名。纺织娘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樗鸡》:“莎鸡居莎草间,蟋蟀之类。 罗愿 《尔雅翼》以莎鸡为络纬,即俗名纺丝者。”词语解释:纺线娘 拼音:fǎng xiàn niáng
昆虫名。即纺织娘。 明 袁宏道 《瓶花斋集·畜促织》:“又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南人谓之纺线娘,食丝瓜花及瓜穰,音声与促织相似,而清越过之。”参见“ 纺织娘 ”。
词语解释:纺织娘 拼音:fǎng zhī niáng
(1).纺织女工。如: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
(2).虫名。身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小,触角细长,吃食瓜类花朵、瓜穰等。雄虫前翅部有发声器官,鸣声“轧织、轧织”,似纺车纺纱之声,故称。也称莎鸡、络纬、络丝娘、纺线娘等。 端木蕻良 《浑河的急流》:“纺织娘是没有了,土蛤蟆也不叫。”词语解释:纺手 拼音:fǎng shǒu
指纺纱、纺线的人。 吴伯箫 《记一辆纺车》:“熟练的纺手趁着一豆灯光或者朦胧的月光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优游自如。”词语解释:纺塼
亦作“ 纺砖 ”。
1.纺锤。《诗·小雅·斯干》“载弄之瓦” 毛 传:“瓦,纺塼也。” 陈奂 传疏:“传以纺塼释瓦。纺即丝纺,塼所以持丝,以瓦为之。”一说,即用以镇定纺车之砖。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余见今世纺车之式,下有木一纵一横,往往以塼镇之,或于纵木上,或于横木上,盖防其摇动也。岂即所谓纺塼乎?”
2.《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毛 传:“瓦,纺塼也。” 孔颖达 疏:“瓦,纺塼,妇人所用。”后遂以“纺塼”为女孩的代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训女》:“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 谢 女 班 姬女校书。”
词语解释:纺砖 拼音:fǎng zhuān
(1).纺锤。《诗·小雅·斯干》“载弄之瓦” 毛 传:“瓦,纺塼也。” 陈奂 传疏:“传以纺塼释瓦。纺即丝纺,塼所以持丝,以瓦为之。”一说,即用以镇定纺车之砖。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余见今世纺车之式,下有木一纵一横,往往以塼镇之,或于纵木上,或于横木上,盖防其摇动也。岂即所谓纺塼乎?”
(2).《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毛 传:“瓦,纺塼也。” 孔颖达 疏:“瓦,纺塼,妇人所用。”后遂以“纺塼”为女孩的代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训女》:“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 谢 女 班 姬女校书。”词语解释:纺缉 拼音:fǎng jī
纺丝和缉麻。泛指纺织之事。《旧唐书·列女传·杨三安妻李氏》:“ 李 昼则力田,夜则纺缉。”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 东山 守 吴兴 ,夫人( 东山 之母)尝於郡囿种苧,躬纺缉以为衣,时年盖八十餘矣。”词语解释:纺缁 拼音:fǎng zī
黑色有夹里的衣服。《吕氏春秋·淫辞》:“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緇也,今子之衣襌緇也,以襌緇当纺緇,子岂不得哉。” 陈奇猷 校释引 俞樾 曰:“纺与襌对,纺犹复也。纺字从方,方之本义为两舟相并,其字亦或作舫。衣之复者谓之纺,犹舟之并者谓之舫矣。”词语解释:纺锭 拼音:fǎng dìng
见〖纱锭 〗。词语解释:纺锤 拼音:fǎng chuí
一种纺纱的工具。古代用瓦制,以后有用铁、木或牛骨等做的。纺锤两端尖,中间粗,把棉絮条或棉纱的一端固定在上面,通过纺锤的旋转,就可以纺成纱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