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经纶 拼音:jīng lún
(1).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孔颖达 疏:“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於物。”《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 魏武 经纶霸业,南面受朝。” 清 方苞 《读〈周官〉》:“世变虽殊,其经纶天下之大体,卒不可易也。”
(2).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宋 秦观 《滕达道挽词》:“经纶未了埋黄土,精爽还应属斗牛。” 明 沉鲸 《双珠记·军门优恤》:“白面书生今就武,这经纶可惜埋尘坱。” 茅盾 《创造》二:“他把满肚子救国强种的经纶都传授了儿子。”词语解释:丝纶 拼音:sī lún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孔颖达 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羣后。” 唐 杨炯 《为刘少傅谢敕书慰劳表》:“虔奉丝纶,躬亲政事。”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折齿》:“奉丝纶来报里阎,访贤才作楫济艰。”
(2).钓丝。 唐 无名氏 《渔父》词:“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 宋 张先 《满庭芳》词:“金钩细,丝纶慢捲,牵动一潭星。”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笑满船空载明月,下丝纶不愁无处。” 胡惠生 《赠王亦梅》诗:“ 西湖 风景好,何日理丝纶。”
(3).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三国 魏 曹植 《车渠椀赋》:“緼丝纶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词语解释:垂纶 拼音:chuí lún
(1).垂钓。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五:“流磻平皋,垂纶长川。”《南史·王彧传》:“ 文帝 尝与羣臣临 天泉池 ,帝垂纶良久不获。” 明 刘基 《题秋江独钓图》诗:“秋风江上垂纶客,知是 严陵 是 太公 ?” 苏曼殊 《与刘半农书》:“不慧比来胸膈时时作痛,神经纷乱,只好垂纶湖畔。”
(2).传说 吕尚 ( 姜太公 )未出仕时曾隐居 渭 滨垂钓,后常以“垂纶”指隐居或退隐。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盖禄厚者责重,爵尊者神劳。故 漆园 垂纶而不顾卿相之贵, 柏成 操耜而不屑诸侯之高。” 北周 庾信 《拟咏怀》诗之二:“赭衣居 傅巖 ,垂纶在 渭川 。” 唐 李颀 《送乔琳》诗:“汀洲芳杜色,劝尔暂垂纶。” 王闿运 《上征赋》:“任治乱之迭运兮,岂妨余之垂纶。”
(3).借指隐士。 唐 杜甫 《奉寄章十侍御》诗:“朝覲从容问幽仄,勿云 江 汉 有垂纶。”
(4).指钓鱼的用具。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余乃负杖出门,随步所之,遇渔翁,相与闲话,迄翁收拾垂纶,余亦转身归去。”词语解释:纷纶 拼音:fēn lún
(1).杂乱貌;众多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纷纶威蕤,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汉书》作“纷轮”。 宋 苏轼 《三笑图赞》:“万生纷纶,何鄙何妍,各笑其笑,未知孰贤?” 明 高启 张宪 《舞剑联句》:“屋翻影纷纶,地殷势挥霍。” 清 唐孙华 《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一:“纷纶布经籍,汎滥陈篇章。”
(2).渊博。《后汉书·逸民传·井丹》:“ 井丹 字 大春 ……通五经,善谈论,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纷纶 井大春 。’” 李贤 注:“纷纶,犹浩博也。”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或有渔猎三史,纷纶五经。”
(3).忙碌;忙乱。 唐 杜甫 《丽人行》:“犀箸厌飫久未下,鸞刀缕切空纷纶。”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玉华侍郎》:“人世纷纶,真可厌苦。”
(4).华美。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纷纶翕响,冠众艺兮。” 唐 叶季良 《赋得琢玉成器》:“片玉寄幽石,纷纶当代名。”词语解释:白纶 拼音:bái lún
白色粗丝。 唐 皮日休 《新秋即事》诗之三:“青桂巾箱时寄药,白纶卧具半抛书。”词语解释:钓纶 拼音:diào lún
钓竿上的线。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宫调曲四》:“涧途求板筑,溪源取钓纶。” 唐 方干 《上郑员外》诗:“潜夫岂合干旌旆,甘棹渔舟下钓纶。” 清 雷士俊 《贻孙豹人》诗:“送老干戈际, 秦川 两钓纶。”词语解释:弥纶 拼音:mí lún
(1).统摄;笼盖。《易·繫辞上》:“《易》与天地準,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高亨 注:“《释文》引 京 云:‘準,等也。弥,遍也。’《集解》引 虞翻 曰:‘纶,络也。’弥纶即普遍包络。此二句言《易经》所讲之道与天地齐等,普遍包络天地之道。”《周书·尉迟运等传论》:“斯固弥纶三极,囊括百代。”《朱子语类》卷九八:“弥纶天地,该括古今。” 明 李东阳 《重进〈大明会典〉表》:“肆天心之厌乱,属圣主之开基。俊德神功,弥纶宇宙;宏纲大法,敷賁臣民。”《清史稿·礼志五》:“大行皇帝於皇上为禰庙,非七庙亲尽比,而功德弥纶,又当与列祖、列宗同为百世不祧之室。” 李群 《杀人篇》:“是故新旧之交,杀气弥纶;文运将开,劫运先至。”
(2).经纬,治理。《文选·李康〈运命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於时,行足以应神明而不能弥纶於俗。” 吕延济 注:“言时君不能用之使广理於俗也。” 宋 陈亮 《谢郑侍郎启》:“弥纶妙手,经济长才。” 明 宋濂 《〈郭考功文集〉序》:“文学侍从之臣,亦皆传习经艺,彰露文采,足以备顾问,资政化,所以竭其弥纶辅翼之责,作其发扬蹈厉之勇。”
(3).综括、贯通。 汉 蔡邕 《太傅胡公碑》:“谭其旧章,弥纶古训。”《梁书·刘勰传》:“夫銓叙一文为易,弥纶羣言为难。”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向之数子所撰者,盖不过偏记杂説小卷短书而已,犹且乖滥踳駮,一至於斯,而况责之以刊勒一家,弥纶一代,使其始末圆备,表里无咎,盖亦难矣!”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论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词语解释:演纶 拼音:yǎn lún
谓起草诰命。 宋 王禹偁 《和陈州田舍人留别》之三:“演纶多暇每封章,暂去颁条道更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张秉 ,户部员外郎、知制誥。 唐 故事,首曹罕有掌誥者, 秉 乞退为行内,不试(一作“罢”)演纶之职,遂退为度支员外郎、知制誥,自尔为例。”词语解释:恩纶 拼音:ēn lún
犹恩诏。语本《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宋 苏轼 《贺高阳王待制启》:“伏审显奉恩纶,荣更帅閫。” 明 张居正 《被言乞休疏》:“臣捧读恩纶,涕泗交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今乃乙酉乡试之年,大布恩纶,开科取士。”参见“ 恩詔 ”。
词语解释:恩诏 拼音:ēn zhào
帝王降恩的诏书。 晋 羊祜 《让开府表》:“臣伏闻恩詔,拔臣使同台司。”《南史·王藻传》:“若恩詔难降,披请不申,便当刊肤剪髮,投山窜海。” 唐 岑参 《奉送李宾客荆南迎亲》诗:“迎亲辞旧苑,恩詔下储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 卜子修 如奉恩詔一般,才敢把第二条腿拿了进来,顺手关上车门。”词语解释:青纶 拼音:qīng lún
(1).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后汉书·仲长统传》:“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窃三辰龙虎章之服。” 李贤 注引《说文》:“纶,青丝綬也。” 宋 陈师道 《甲亭》诗:“早知乘下泽,不再结青纶。”
(2).借指高官。 宋 沉辽 《寄才仲》诗:“公子负文华,少年成青纶。”
即纶布、昆布。海藻类植物。《文选·郭璞〈江赋〉》:“青纶竞纠,縟组争映。” 李善 注引《尔雅》:“纶,似纶;组,似组。 东海 有之。” 刘良 注:“青纶、縟组,二草名,皆有彩色。” 南朝 梁 萧子云 《玄圃园讲赋》:“漂青纶之蓑折,荡碧组之鬖髿。”词语解释:掌纶 拼音:zhǎng lún
执掌起草诏诰。 唐 白居易 《重到江州感旧游题郡楼十一韵》:“掌纶知是忝,剖竹信为荣。”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天上掌纶手,閫外折衝才。”词语解释:投纶 拼音:tóu lún
(1).垂钓。《列子·汤问》:“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鉤,手无轻重,物莫能乱。”
(2).投弃钓具。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此 宁子 商歌之秋,而 吕望 所以投纶而逝也。” 赵幼文 校注:“投,弃也。”词语解释:诏纶 拼音:zhào lún
诏书。 宋 文同 《谢知兴元府启》:“某曏输私悃,上凟公朝,音驛既行,实怀忧於重謫,詔纶忽下,果见听於愚诚。”词语解释:老经纶 拼音:lǎo jīng lún
指治理国家有丰富经验的人。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渠诗》:“救世詎无术,习传自先王,念非老经纶,岂易识此方?”词语解释:出纶 拼音:chū lún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 孔颖达 疏:“言纶粗於丝……綍又大於纶。”谓帝王的话关系重大。后以“出纶”指帝王的诏命。 辽 刘詵 《耶律宗允墓志铭》:“式旌扈蹕之劳,荐降出纶之命,重判忠顺军事,仍赐推诚功臣。”词语解释:明纶 拼音:míng lún
指帝王的诏令。《明史·公鼐传》:“凡一月间明纶善政,固大书特书;其有闻见异词及宫闈委曲之妙用,亦皆直笔指陈,勒成信史。”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城乡分讲》:“须于通衢建立榜题讲约所,庶于有司恪奉明纶,遵行讲读。”词语解释:长纶 拼音:cháng lún
指长的钓丝。 唐 李贺 《钓鱼诗》:“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词语解释:宸纶 拼音:chén lún
帝王的诏书、制令。 明 张居正 《答陈松谷相公》:“谢疏已如命封进,旋奉宸纶眷誉,书之史册,焜耀百禩矣。”词语解释:帝纶 拼音:dì lún
皇帝的诏命。语本《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纶”。 唐 王勃 《春思赋》:“朝昇玉署调天纪,夕憇金闺奉帝纶。” 宋 王安石 《题中书壁》诗:“夜开金钥詔辞臣,对御抽毫草帝纶。” 明 王世贞 《太保刘文安公挽诗》:“帝纶昭似日,云锦烂生花。”词语解释:纤纶 拼音:xiān lún
指钓丝。 三国 魏 嵇康 《酒会》诗:“轻丸毙翔禽,纤纶出鱣鮪。”词语解释:言纶 拼音:yán lún
指诏书。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节度》:“载更斋鉞,已锡言纶。”参见“ 言丝 ”。
词语解释:言丝 拼音:yán sī
指诏书。语出《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宋 宋庠 《祫飨礼成》诗:“蝇笔言丝慎,鸡场赦鼓催。”词语解释:红纶 拼音:hóng lún
见“ 红轮 ”。
词语解释:红轮 拼音:hóng lún
(1).比喻红日。 唐 李咸用 《晓望》诗:“碧浪催人老,红轮照物忙。” 元 白朴 《恼煞人》曲:“又是红轮西坠,残霞照万顷银波。”《西游记》第三六回:“师徒们玩着山景,信步行时,早不觉红轮西坠。”
(2).亦作“ 红纶 ”。红色巾披。 唐 李贺 《谢秀才有妾缟练》诗之四:“泪湿红轮重,栖乌上井梁。” 王琦 汇解:“ 庾信 诗:‘步摇釵朵动,红轮披角斜。’ 李頎 诗:‘织成花映红纶巾。’二诗轮纶字体虽殊,详义则一。疑是妇女所佩巾披之类,故为泪所沾湿也。”词语解释:竿纶 拼音:gān lún
钓竿和钓线。 汉 王充 《论衡·验符》:“ 爵 ( 陈爵 )问 挺 曰:‘钓寧得乎?’ 挺 曰:‘得。’ 爵 即归取竿纶。”词语解释:龙纶 拼音:lóng lún
圣旨,诏旨。 南唐 李中 《献乔侍郎》诗:“人间传凤藻,天上演龙纶。”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五:“忽蒙 舜 日龙纶召,便侍 尧 天佛会观。”《石林燕语》卷二作“龙轮”。参见“ 龙綍 ”。
词语解释:龙綍 拼音:lóng fú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后因以“龙綍”指帝王的诏旨。 唐 骆宾王 《上廉察使启》:“列职春宫,标离光於青殿;代工天府,明台耀於紫宸。故得龙綍垂光,戢两星而开照;鹤盖浮影,翼五云以连阴。” 陈熙晋 笺注:“喻衔詔出使也。”词语解释:王纶 拼音:wáng lún
天子的诏令。语本《礼记·缁衣》:“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唐 张说 《梁国公姚崇神道碑》:“再三军国,一二訏謨。戎柄尤重,王纶最枢。”词语解释:吹纶 拼音:chuī lún
见“ 吹纶絮 ”。
词语解释:吹纶絮 拼音:chuī lún xù
(1).古代丝织品名。《后汉书·章帝纪》:“﹝建初二年﹞癸巳,詔 齐 相省冰紈,方空縠、吹纶絮。” 李贤 注:“纶,似絮而细,吹者,言吹嘘可成,亦纱也。”亦省作亦省作亦省作亦省作“吹纶”。 南朝 梁 张缵 《谢皇太子赉果然褥启》:“吹纶愧暖,挟纊慙温。”
(2).比喻柳絮。《艺文类聚》卷八九引 南朝 梁 元帝 《咏阳云楼檐柳》诗:“枝边通粉色,叶里映吹纶。”词语解释:温纶 拼音:wēn lún
皇帝诏令的敬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吴江 陆朗夫 中丞燿外任时,母已年高……及为方伯,母夫人以痰疾颠狂益甚,必中丞侍侧,少息叫号,乃上疏陈情,即蒙温纶垂允。”词语解释:敷纶 拼音:fū lún
宣诏。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话言之詔,貽在英粹。寅亮大宝,敷纶妙秘。”词语解释:翠纶 拼音:cuì lún
用翡翠装饰的钓丝。 晋 孙绰 《望海赋》:“华组依波而锦披,翠纶扇风而绣举。” 宋 叶清臣 《松江秋泛赋》:“拖翠纶兮波上,膾蝉翼兮柈中。”参见“ 翠纶桂饵,反以失鱼 ”。词语解释:缯纶 拼音:zēng lún
射鸟的箭和钓丝。比喻危机或羁绊。繒,通“ 矰 ”。 唐 王昌龄 《送任五之桂林》诗:“羇谴同繒纶,僻幽闻虎豹。”词语解释:腈纶 拼音:jīng lún
用丙烯腈合成的纤维。耐光、耐腐蚀,柔软蓬松极似羊毛。用以纺制毛线,制造人造毛皮和经常接触阳光的纺织品,如窗帘、帐篷布等。词语解释:锦纶 拼音:jǐn lún
中国 所产聚己内酰胺纤维的商品名,也称尼龙。因在 锦西 首先试制成功,因此称为锦纶。适合做袜子、手套、渔网、绳索等。词语解释:丹纶 拼音:dān lún
帝王的诏令。 清 张廷玉 等《上明史表》:“伏以瑶图应运,丹纶繙竹素之遗; 雒 鼎凝庥,玉局理汗青之业。”词语解释:丙纶 拼音:bǐng lún
即聚丙烯纤维,一种合成纤维,多用于制造地毯、渔网、绳索及滤布等词语解释:世掌丝纶 拼音:shì zhǎng sī lún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词语解释:鼎纶 拼音:dǐng lún
指皇帝的旨意。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昼锦》:“鼎纶仙吏,谱梨园吐蠒丝。”词语解释:涤纶 拼音:dí lún
英语terylene的译音。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织的确良或制造绝缘材料、绳索等。其耐折皱性特好,超过其他纤维;弹性接近羊毛;强度和耐磨性略低于尼龙;吸水性差。词语解释:满腹经纶 拼音:mǎn fù jīng lún
形容人饱学而有处理大事的才能。经纶,原指整理丝缕,引申为人的才能、本领。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神童对》:“方朝见,适 直隶 贡蟹至焉。 英宗 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 程 对曰:‘凤凰遍体文章。’ 李 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茅盾 《子夜》二:“ 仲老 ,真佩服,满腹经纶!这果然是奥妙!”词语解释:泠纶 拼音:líng lún
见“ 泠沦氏 ”。
词语解释:泠沦氏 拼音:líng lún shì
传说为 黄帝 时的乐官。古以为乐律的创始者。见《汉书·古今人表》。又《律历志上》作“泠纶”。参见“ 伶伦 ”。
词语解释:伶伦 拼音:líng lún
(1).传说为 黄帝 时的乐官。古以为乐律的创始者。《吕氏春秋·古乐》:“昔 黄帝 令 伶伦 作为律。”《汉书·古今人表》作“ 泠沦氏 ”,又《律历志上》作“ 泠纶 ”。 清 陈梦雷 《题友人墨竹》诗:“ 伶伦 已往 嶰谷 空,对此令人空嘆息。”
(2).乐人或戏曲演员的代称。 唐 沉既济 《任氏传》:“某, 秦 人也,生长 秦城 ,家本伶伦。”《旧唐书·德宗纪论》:“解鹰犬而放伶伦,止榷酤而絶贡奉。”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二折:“因此处有个伶伦,姓 许 名 坚 ,乐名 蓝采和 。”词语解释:慈纶 拼音:cí lún
皇帝对母亲旨意的敬称。《清史稿·世祖纪二》:“ 端敬皇后 於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词语解释:氨纶 拼音:ān lún
聚氨基甲酸酯纤维的中国商品名。弹性强;延伸度为本身的4~8倍,为合成纤维中延伸度最大的一种;拉伸回复性、耐酸碱性、耐溶剂性、耐磨性、染色性都较好;耐热性和抗老化性优于橡胶。主要用于织制袜子、手套、运动衣、游泳衣、松紧带、绷带、紧身衣裤等。词语解释:沈纶 拼音:shěn lún
沉入水中的钓丝。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飞高缴以下轻鸿,引沉纶以拔潜鳞。”词语解释:微纶 拼音:wēi lún
细的钓丝。《淮南子·原道训》:“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鉤箴芒距,微纶芳饵,加之以 詹何 娟嬛 之数,犹不能与网罟争得也。”词语解释:綍纶 拼音:fú lún
帝王诏书。《水浒传》第七九回:“年来教授隐 安仁 ,忽召军前捧綍纶。”词语解释:缔纶 拼音:dì lún
缔造经营。《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缔纶霸业之初,翼讚皇基之始,孝睦著於乡閭,忠谅彰乎邦邑。”词语解释:触纶 拼音:chù lún
投入罗网。《文选·左思〈吴都赋〉》:“精衞衔石而遇缴,文鰩夜飞而触纶。” 李周翰 注:“纶,小网也。”词语解释:耐纶 拼音:nài lún
[英nylon]也译作“尼龙”、“尼隆”、“尼纶”。聚酰胺纤维的商品属名。词语解释:缗纶 拼音:mín lún
钓鱼用的丝线。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緡纶不投,罝罗不披。”词语解释:缣纶 拼音:jiān lún
泛指丝织物。《晋书·武帝传论》:“絶縑纶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词语解释:维纶 拼音:wéi lún
[英vinylon]或译维尼龙、维尼纶等。是一种用乙炔、乙烯、醋酸、甲醛为原料合成的纤维。性质与棉纤维相近而强度较高,耐磨而轻。可做衣料,也可用制绳索、渔网等。词语解释:婴纶 拼音:yīng lún
犹羁缚。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孙兴公 、 许玄度 皆一时名流”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宋明帝 《文章志》曰:‘ 绰 博涉经史,长於属文,与 许询 俱有负俗之谈。 询 卒不降志,而 绰 婴纶世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