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4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献纳听纳然纳归纳博茨瓦纳贴纳半筹不纳信纳
纳纳一纳回纳受纳荣纳赇纳聘纳俞纳
吐纳吞纳中纳存纳诛纳关纳聚纳倒纳
出纳包纳选纳敷纳询纳轨纳乡纳亲纳
海纳勤纳进纳嘉纳诱纳附纳顺纳交纳
艾纳接纳言纳引纳取纳贡纳领纳隤纳
输纳了纳赋纳绥纳降纳赔纳买纳俯纳
延纳折纳登纳补纳送纳赏纳起纳加纳
开纳百纳容纳解纳僧纳集纳傅纳莞纳
招纳缴纳笑纳结纳从纳华纳迎纳驱纳

词语解释:献纳  拼音:xiàn nà
(1).指献忠言供采纳。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 司马相如 ……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旧唐书·玄宗纪论》:“昌言嘉謨,日闻於献纳。”《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赏之使諫,尚恐不言,罪其敢言,孰肯献纳!”
(2).指献纳忠言之官,献纳臣。 宋 曾巩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其文章学问有过人者,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
(3).祀奉。《汉书·夏侯胜传》:“有司遂请尊 孝武帝庙 为 世宗庙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纳,以明盛德。”
(4).奉献;进贡。《宋史·富弼传》:“自古唯 唐高祖 借兵於 突厥 ,当时赠遗,或称献纳。”《水浒传》第五十回:“﹝ 李逵 ﹞叫小嘍囉牵了有的马匹,把庄里一应有的财赋,捎搭有四五十驮……却回来献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献纳和贿赂。”
词语解释:纳纳  拼音:nà nà
(1).沾湿貌。《楚辞·刘向〈九叹·逢纷〉》:“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 王逸 注:“纳纳,濡溼貌也。” 唐 刘禹锡 《踏潮歌》:“翌日风迴沴气消,归涛纳纳景昭昭。” 宋 梅尧臣 《石笋峰》诗:“明明落溪口,纳纳喧滩齿。”
(2).包容貌。 唐 杜甫 《野望》诗:“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清 方文 《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诗之一:“乾坤纳纳同心少,何日能忘此际情。”
词语解释:吐纳  拼音:tǔ nà
(1).吐故纳新。道家养生之术。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 林甫 ,若何?”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 摶 不知吐纳修养之理,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圣世?” 清 孙枝蔚 《题华山高枕图寿吴香林》诗:“那用仙家吐纳频,陶然一枕自生春。”
(2).泛指呼吸。 鲁迅 《坟·杂忆》:“因此我常常欣慕现在的青年,虽然生于 清 末,而大抵长于 民国 ,吐纳共和的空气,该不至于再有什么异族轭下的不平之气,和被压迫民族的合辙之悲罢。”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心脏的每一回跳动,鼻息的每一回吐纳,都奏出‘我爱着你’那句话的激动的节拍。”
(3).犹吞吐。吐出与吞进。 汉 王粲 《游海赋》:“苞吐纳之弘量,正宗庙之纪纲。” 晋 郭璞 《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 清 唐孙华 《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吐纳江流九派小,平压雉堞群峰低。”
(4).比喻贸易,买卖。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商品的生产和吐纳的中心,手工业作坊和批发行号的所在地,集中着数量相当巨大的后备手工业工人和小商摊贩。”
(5).言谈;谈吐。《魏书·元翼传》:“美姿貌,善吐纳,兼有将畧。”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竺道生》:“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吐纳既风流,姿容更瓌异。”
(6).指发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崔 记教坊 任智方 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纳悽惋,收敛浑沦。”
词语解释:出纳  拼音:chū nà
亦作“出内”。
(1).传达帝王命令,反映下面意见。《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孔 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后汉书·陈蕃传》:“辅弼先帝,出内累年。”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出纳惟允,劒璽增华。”《旧唐书·代宗纪》:“至于领録天下之纲,综覈万事之要,邦国善否,出纳之由,莫不处正於会府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
(2).掌管出纳王命的官。 周 代内史、 汉 代尚书, 魏 晋 之中书门下,均掌此职。《后汉书·刘茂传》:“ 茂 ,字 叔盛 ,字好礼让,歷位出纳。” 李贤 注:“出纳谓尚书,喉舌之官也。”《北史·窦毅传》:“﹝ 毅 ﹞特为朝廷所委信,虽任兼出内,未尝有矜惰之容。”《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传论》:“ 梁 之崇政使,乃 唐 枢密之职,盖出纳之任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七年》:“右正言 李谊 言:‘ 蠡 职在出纳,理当究心。’”
(3).财物的支出和收入。《墨子·号令》:“收粟米、布帛、钱金,出内畜产,皆平直其贾。” 宋 秦观 《安都》:“大贾之室,敛散金钱以逐什一之利;出纳百货以收倍称之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出纳之际,吏缘为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邻人前世为巨室,君为司出纳,因其倚信,侵食其多金。”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二:“好在慰劳总会是各机关、各团体所共同组织的,而且还有审计处的代表在内,金钱出纳是不会有问题的。”
(4).出入。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鼻能出纳气。”《北史·王悦传》:“﹝ 悦 ﹞性俭约,不营生业,虽出内荣显,家徒四壁而已。” 宋 梅尧臣 《和张簿宁国山门六题·山门》:“青山中穴为大门,下通轨辙高莫论。飞云出纳不计限,双峙平削无刀痕。”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轮船是都市的消化器官和排泄器官,现在却阻塞了。血流停顿,出纳阻塞,不是死象是什么?”
(5).犹内外。《梁书·江革传》:“﹝ 江革 ﹞才思通赡,出内有闻,在朝正色,临危不挠,首佐台鉉,实充僉谐。”《北史·羊祉传》:“言 祉 诚著累朝,効彰出内。”
(6).支出。 宋 叶适 《除太府卿淮东总领谢表》:“必吝出纳,是为有司之常。”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周乐轩》:“昨议处兵餉等事,部中犹执成説,吝於出纳。”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兵备道 田灝 者,阿大吏意,吝出纳以旁掣之,事且败。”
(7).担任出纳工作的人。《花城》1981年第2期:“ 小赵 是百货商店的出纳。”《作品与争鸣》1984年第3期:“他自己就是队长、经理、会计、出纳、保管、文书,外兼采购员、通讯员、伙食团长。”
词语解释:海纳  拼音:hǎi nà
(1).喻容受量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李周翰 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太史听鼓而论功,司马张旃而赏获。上则云布雨施,下则山藏海纳。”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中:“ 韩公 曰:‘史官,国之枢机也。其如海纳之醉乎?’”
(2).谓广泛采纳。 唐 陆贽 《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輟沐吐哺,虚襟坦怀;海纳风行,不疑不滞。”
词语解释:艾纳  拼音:ài nà
亦作“ 艾蒳 ”。
(1).也称大艾。菊科。木质草本植物,叶互生,春末开花。我国产于 广东 、 广西 和 台湾 等省、自治区。将其叶片蒸馏后所得艾粉,精炼成艾片(也称冰片或艾脑香),可供药用,有解热、驱风、止痛、镇静之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艾纳香》﹝集解﹞引 马志 曰:“《广志》云:艾纳出西国,似细艾。”
(2).古松、梅等树皮上生出的一种莓苔。有香气。 唐 陆龟蒙 《苔赋》:“质被緑钱之美,香闻艾纳之奇。” 宋 周密 《浩然斋雅谈》卷中:“ 东坡 《梅》诗云:‘凭仗幽人收艾纳,国香和雨入莓苔。’艾纳,梅枝上苔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艾纳香》﹝集解﹞引 马志 曰:“《广志》云:……松树皮上緑衣,亦名艾纳,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
词语解释:输纳  拼音:shū nà
缴纳。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官租日输纳,村酒时邀迓。”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繇赋》:“如此之类,银数不多,而乃使在京之民向外输纳,不亦劳乎?” 邹鲁 《中国同盟会》:“我 汉 人无异为其牛马,辛苦所得者,尽以输纳,犹以为未足,劳力已尽,生命随之,其絶 汉 人之生计者三也。”
词语解释:延纳  拼音:yán nà
(1).引见接纳。《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 睦 少好学,博通书传, 光武 爱之,数被延纳。”《旧唐书·德宗纪上》:“时犹多难,宜广延纳,以达下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穆宗皇帝 方御 养心殿 ,延纳多士。”
(2).容受,容纳。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远北则长江永归,巨海延纳。”
(3).迎进,迎入。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復完垒。”
词语解释:开纳  拼音:kāi nà
(1).广泛采纳。《晋书·张寔传》:“偃聪塞智,开纳羣言。”
(2).见“ 开内 ”。
(3).接纳,允许往来通好。 宋 王安石 《与赵卨龙图书》:“议者多言遽欲开纳西人,则示之弱,彼或崛强。以事情料之,殆不如此。” 宋 陆游 《蜡弹省札》:“应有据以北州郡归命者,即其所得州郡,裂土封建……机会之来,时不可失,各宜勇决,以称朝廷开纳之意。”《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朝廷开纳 夏国 ,本欲宽财息民。”
词语解释:开内  拼音:kāi nèi
亦作“ 开纳 ”。 使开悟接受。《荀子·荣辱》:“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见之耳……君子非得埶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季敬姜》:“推而往引而来者,综也。综可以为开内之师主。”《新唐书·段平仲传》:“羣臣畏帝苛察,无敢言。 平仲 常曰:‘上聪明神武,但臣下畏怯,自为循默耳。使我一日得召见,宜大有开纳。’”
词语解释:招纳  拼音:zhāo nà
(1).招引接纳。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高楼观而下道德,广苑囿而狭招纳。”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刘桢》:“广川无逆流,招纳厕羣英。”《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所过剽掠,自为甲兵,招纳亡命。”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挫权》:“丞相自嫌家族单寒,把天下同姓,尽行招纳。” 宋教仁 《宋渔父日记·一九○五年七月》:“去岁, 柳州 之役,彼等间关至 香港 招纳人才时,余在 美国 ,而无以应之也。”
(2).犹招降。《三国志·魏志·梁习传》:“ 习 到官,诱諭招纳。”《南史·鲁爽传》:“ 文帝 累遣招纳,许以为 司州 刺史。” 宋 范仲淹 《王君墓表》:“言事者或请夷灭,或请招纳。”
词语解释:听纳  拼音:tīng nà
听从采纳;听谏纳善。《后汉书·桓谭传》:“臣 谭 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讖记,又何误也!”《新唐书·李绛传》:“ 玄宗 尝歷试官守,知人之艰难,临御初,任用 姚崇 、 宋璟 ,励精听纳,故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诚见陛下圣德宽大,听纳不疑。” 明 张居正 《请戒谕群臣疏》:“有言责者,公是公非,各宜奋讜直,以资听纳。”
词语解释:一纳  拼音:yī nà
犹一味。 明 沉自徵 《鞭歌妓》曲:“正是饱諳世事慵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看人情似壠外秋云陌上花,一纳地粧聋做哑。” 明 冯惟敏 《四边静·徐我亭归田》套曲:“谁识俺放浪形骸,寄傲乾坤外?须不是闭户穷愁儍秀才,一纳里无聊赖。”
词语解释:吞纳  拼音:tūn nà
汇合;容纳。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瀦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 宋 李纲 《论水便宜六事奏状》:“陂泽相接,自西徂东,地势倾下;加以雨潦,不能吞纳,则决溢东注。” 明 许浩 《两湖麈谈录》:“ 太湖 吞纳众流,犹人之腹。”
词语解释:包纳  拼音:bāo nà
(1).包含容纳。 唐 李白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 宋 沉括 《梦溪续笔谈》:“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
(2).接受。《金史·外国传上·西夏》:“所进帐本非珍异,使人亦已到边,若不蒙包纳,则下国深诚无所展效。”
(3).谓承担代缴。《元典章·圣政二·恤流民》:“逃户差税,已尝戒飭,毋令见在人户包纳。”
(4).苞苴纳贿。谓受礼受贿。《明史·宣宗纪》:“禁司仓官包纳,戒法司慎刑狱。”
词语解释:勤纳  拼音:qín nà
殷勤接待。 宋 梅尧臣 《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见其酋长时,国礼何勤纳。”
词语解释:接纳  拼音:jiē nà
(1).结交罗致。《后汉书·岑彭传》:“ 光武 深接纳之。”《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先是,司徒 王允 以 布 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宫门外设一宾馆,令上大夫 裴仲 接纳天下之士。” 邹鲁 《广西光复》:“并开华熙客栈,实欲借此为机关,接纳志士以谋大举。”
(2).接待,招待。《水浒传》第七三回:“里面太公张时,看见 李逵 生得凶恶,暗地教人出来接纳。”
(3).接受。 秦牧 《艺海拾贝·〈哲人·小孩〉》:“他必然是较多地接纳了人民观点的人。” 赵树理 《三里湾·三个场上》:“当大家猜透他的谜,不愿接纳他的时候, 金生 说:‘……可以让他试一年。’”
词语解释:了纳  拼音:le nà
指完纳赋税。 宋 辛弃疾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词:“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词语解释:折纳  拼音:shé nà
唐 时实行两税法,称按钱折价交纳粟帛为折纳。 宋 时亦称以产业偿还官欠。参阅《旧唐书·食货志二》、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词语解释:百纳  拼音:bǎi nà
见“ 百衲 ”。
词语解释:百衲  拼音:bǎi nà
(1).亦作“ 百纳 ”。指僧衣。衲谓补缀,百言其多。 唐 李端 《秋日忆暕上人》诗:“雨前缝百衲,叶下闭重关。” 唐 白居易 《戏赠萧处士清禅师》诗:“三盃嵬峩忘机客,百纳头陀任运僧。” 宋 苏轼 《石塔戒衣铭》:“云何此法衣,补缉成百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僧》:“ 济南 一僧,不知何许人。赤足衣百衲。”湘剧《思凡》:“身入空门,受尽折磨……身穿百衲,腰系绳索。”
(2).见“ 百衲琴 ”。
词语解释:缴纳  拼音:jiǎo nà
交纳。多用于交付规定的财物给公家。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 何兑 ﹞以所作行状缴纳,乞付史馆立传。”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沉竹楼》:“﹝ 沉竹楼 ﹞遣僕从将帑金缴纳。”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阔,也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
词语解释:然纳  拼音:rán nà
谓同意采纳。《南齐书·褚渊传》:“想体殊常,深思然纳。”《新唐书·逆臣传上·史思明》:“ 朝义 然纳,以骑兵五千夜出。”
词语解释:回纳  拼音:huí nà
谓奉还别人赠送之物。 宋 苏轼 《与开元明师书》:“谨留笔一束,以领雅意,餘回纳,不讶不讶。”
词语解释:中纳  拼音:zhōng nà
宋 代募商人运粮秣至边境地区,以供军需,而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指定地点领取现金或盐茶等物,谓之“入中”,亦称“ 中纳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缮备》:“这盐呵,是银山雪障连天晃,海煎成夏草秋粮。平看取盐花灶场,儘支排中纳边商。”
词语解释:选纳  拼音:xuǎn nà
(1).选择纳娶。《后汉书·皇后纪序》:“ 高祖 帷薄不修, 孝文 衽席无辩。然而选纳尚简,饰翫少华。”
(2).选取。 唐 袁高 《茶山》诗:“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词语解释:进纳  拼音:jìn nà
(1).犹引进。《梁书·羊侃传》:“ 景 遣仪同 傅士哲 呼 侃 与语曰:‘ 侯王 远来问讯天子,何为闭距,不时进纳?’”
(2). 宋 时称交纳钱粮买取官爵。 宋 李纲 《与右相条具事宜札子》:“ 纲 昨过 衢州 ,窃见都督行府札子,颁降官告,劝诱上户进纳。”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一书用好纸数十幅,近年纸价高,田俸入尽索於此,亲朋间目之为纸进纳。盖纳粟得官号进纳。”《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元年》:“按贡举条制,进纳及工商杂类有奇材异行者,亦听取解。”
词语解释:言纳  拼音:yán nà
见“ 言訥 ”。
词语解释:言讷  拼音:yán nè
亦作“ 言纳 ”。 说话迟钝不流畅。语出《论语·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邢昺 疏:“訥,迟钝也;敏,疾也,言君子但欲迟钝於言敏捷於行,恶时人行不副言也。”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天下谓我》:“容疏言纳,貌朴而鄙。”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欲学为佞,则患言訥词直,卒事不成。” 唐 柳宗元 《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色平气柔,言訥性鲁。”
词语解释:赋纳  拼音:fù nà
(1).谓普遍采纳。赋,通“ 敷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杨伯峻 注:“赋为敷之借字,徧也。”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且臣闻之,古者以言赋纳,岂虚美哉?盖用之也。”
(2).指缴纳的田赋。《清史稿·食货志一》:“北路 镇 迪 各属,垦熟地不过十二三,赋纳既亏,閭里窳敝。”
词语解释:登纳  拼音:dēng nà
选入。 唐 楼颖 《〈国秀集〉序》:“自 开元 以来,维 天寳 三载,谴謫芜秽,登纳菁英,可被管弦者都为一集。”
词语解释:容纳  拼音:róng nà
包容受纳。 晋 干宝 《晋纪总论》:“﹝ 高祖宣皇帝 ﹞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 唐 李德裕 《赐回鹘书意》:“朕想可汗公主以久修邻好,累降嘉姻,望我国家,如归亲戚。朕每宏容纳之意,固无纤芥之嫌。”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 韦贯之 ﹞裨赞朝略,未尝有私。性沉厚,容纳进退情理。而士大夫亲昵交友,莫能知者。”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阿稚》:“翁见粧奩堆积,深以所居狭隘不能容纳为忧。”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天王 是圣明之主,一定能够容纳忠言。”
词语解释:笑纳  拼音:xiào nà
请人接受馈赠时说的套语。《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再带去些微土物,千里送鹅毛,笑纳可也。”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送了这点菲薄的礼物,以备阁下和阁下的舍人们回 魏国 去的路费,真是菲薄得很,希望阁下笑纳。”
词语解释:归纳  拼音:guī nà
(1).归还。 宋 欧阳修 《与宋龙图书》:“先假通録,谨先归纳,烦聒岂胜惶悚。” 宋 苏轼 《与郑靖老书》之二:“向不知公所存,又不敢带行,封作一笼寄 迈 处,令访寻归纳。”
(2).归入;加入。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 东州 平衍, 兖 、 鄆 、 单 、 济 、 曹 、 濮 诸河,其所归纳,惟 梁山 、 张泽 两濼。” 曹亚伯 《武昌日知会之运动》:“渐次军学两界之有心革命者,均归纳於 高家巷 日知会。” 张謇 《致内阁书》:“今为 满 计,为 汉 计,为 蒙 、 藏 、 回 计,无不以归纳共和为福利。”
(3).归并;收拢。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二):“这里尽可能的简单化,归纳为容易把握容易记住容易实践的六件事。” 叶紫 《杨七公公过年》:“然后再把一年中辛辛苦苦的结果:--百十捆稻草都归纳起来,统统堆到小船上面。”
(4).逻辑学术语。一种由许多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与“演绎”法相对。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举例作证是归纳的方法。” 秦牧 《艺海拾贝·惠能和尚的偈语》:“把这些事情归纳起来,很可以看出其中是有不少道理的。”
词语解释:受纳  拼音:shòu nà
(1).受取;容纳。《后汉书·宦者传·侯览》:“ 桓帝 初为中常侍,以佞猾进,倚埶贪放,受纳货遗以巨万计。”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后唐 明宗 尝入仓观受纳,主吏惧责其多取,乃故为轻量。”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九》:“所有‘彼’与‘丈夫’的心中,便都是这‘圣武’的产生所,受纳所。”
(2).接受贿赂。《北史·崔光传》:“ 光 弟 敬友 ,本州从事。颇有受纳,御史案之,乃与守者俱逃。”《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二年》:“ 祚 ( 于祚 )颇有受纳。 怀 ( 源怀 )将入镇, 祚 郊迎道左, 怀 不与语,即劾奏免官。”
词语解释:存纳  拼音:cún nà
容纳,接纳。《三国志·蜀志·马良传》:“寡君遣掾 马良 通聘继好,以绍 昆吾 、 豕韦 之勋。其人吉士, 荆楚 之令,鲜於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
词语解释:敷纳  拼音:fū nà
谓臣下陈奏善策,天子择善采纳。《书·益稷》:“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 孔颖达 疏:“使陈布其言而纳受之。” 蔡沉 集传:“敷纳者,下陈而上纳也。”
词语解释:嘉纳  拼音:jiā nà
赞许并采纳。多为上对下而言。《汉书·循吏传·黄霸》:“天子嘉纳 敞 ( 张敞 )言,召上计吏,使侍中临飭如 敞 指意。”《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 魏徵 入卧内,访以得失; 徵 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祝太史 芷塘 以诗集见示,予小献蒭蕘,太史深为嘉纳。” 茅盾 《子夜》九:“ 赵伯韬 嘉纳似的一笑,回到他的沙发里。”
词语解释:引纳  拼音:yǐn nà
招致接纳。《后汉书·刘陶传》:“ 灵帝 宿闻其名,数引纳之。” 唐 李翱 《劝河南尹复故事书》:“某道无可重,每为阁下所引纳。” 明 叶式 《题诚意伯刘公集》:“盖自贼 操 引纳五胡,遗秽中国,遂乃歷载数百。”
词语解释:绥纳  拼音:suí nà
安抚接纳。《北史·江文遥传》:“后为 安州 刺史,善於绥纳,甚得物情。”《新唐书·王铎传》:“绥纳流宂,益募军,完器鎧,武备张设。”
词语解释:补纳  拼音:bǔ nà
(1).缝补。《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葬高陵”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雅性节俭……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2).补阙献纳。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后贤志·文立》:“ 文立 字 广休 , 巴郡 临江 人也…… 立 自内侍,献可替否,多所补纳。”
(3).补充交纳。 宋 刘克庄 《鹊桥仙·乡守赴丞相生日》词:“更将补纳放宽些,便是箇, 西京 循吏。”
词语解释:解纳  拼音:jiě nà
解送缴纳。《元典章·户部八·契本》:“即今遵守契本必用纸张颜料之物,改收 至元 钞三钱,明开另项解纳,不在增酬之数。”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宫庄子粒》:“有解纳太僕寺者,牧马草场银肆拾玖两玖钱壹分肆厘。”《明史·刘体乾传》:“帝尝问九边军餉、太仓岁发及四方解纳之数。”
词语解释:结纳  拼音:jié nà
(1).犹结交。《汉书·佞幸传·石显》:“是时,明经著节士 瑯玡 贡禹 为諫大夫, 显 使人致意,深自结纳。”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五:“ 李溥 为 江 淮 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三国演义》第六回:“却説 荆州 刺史 刘表 ……幼好结纳,与名士七人为友,时号‘ 江夏 八俊’。” 王旡生 《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 元美 生长华阀,抱奇才,不可一世,乃因与 杨仲芳 结纳之故,致为 严嵩 所忌,戮及其亲,深极哀痛,无所发其愤。”
(2).纳采。古代婚俗,订婚时男方向女方送的聘礼。《周书·文帝纪上》:“初, 魏 帝在 洛阳 ,许以 冯翊长公主 配 太祖 ,未及结纳,而帝西迁。”
词语解释:博茨瓦纳  拼音:bó cí wǎ nà
南非内陆国。面积582万平方千米。人口142万(1994年)。首都哈博罗内。地处卡拉哈里盆地,地势东高西低。高温少雨,中南部沙漠广布。采矿业为经济主要支柱。钻石生产居世界前列。畜牧业为重要经济部门,以养牛为主。
词语解释:荣纳  拼音:róng nà
谓受宠幸重用。《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荣纳由於闪揄,孰知辨其蚩妍。” 李贤 注:“行倾佞者则享荣宠而见纳用。”
词语解释:诛纳  拼音:zhū nà
诛杀和纳受之数。《后汉书·皇甫规传》:“幸蒙威灵,遂振国命, 羌 戎 诸种,大小稽首,輒移书营郡,以访诛纳,所省之费,一亿以上。” 李贤 注:“ 规 言 羌 种既服,臣即移书军营及郡,勘问诛杀并纳受多少之数目也。”
词语解释:询纳  拼音:xún nà
谓向人请教并采纳其意见。 汉 崔駰 《车右铭》:“询纳耆老,于我是匡。”《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上垂询纳之弘,下有匡救之责。”《梁书·夏侯详传》:“诚宜大弘经略,询纳羣言。”
词语解释:诱纳  拼音:yòu nà
招引接纳。《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南齐书·曹虎传》:“ 虎 形干甚毅,善於诱纳,日食荒客常数百人。”
词语解释:取纳  拼音:qǔ nà
索取或收受财物。《北齐书·神武帝纪上》:“时 乾 ( 高乾 )次弟 慎 在 光州 ,为政严猛,又纵部下取纳, 魏帝 使代之。”《南史·王琨传》:“南土沃实,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 广州 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 琨 无所取纳,表献禄俸之半。”
词语解释:降纳  拼音:jiàng nà
投诚归附。《魏书·李苗传》:“今 陇 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於疾攻,日有降纳,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遗。”
词语解释:送纳  拼音:sòng nà
送交,输纳。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又请令所在及农隙时,併召车牛,般盐送纳都仓,不得令有闕絶者。”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今来所欠,并是下等贫困之人,无可送纳。”
词语解释:僧纳  拼音:sēng nà
见“ 僧衲 ”。
词语解释:僧衲  拼音:sēng nà
亦作“ 僧纳 ”。
(1).僧衣。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俄有一人荷插,负芋栗自外归,被髮,体皆黄毛,衣故败僧衲,直入坐土榻。”
(2).指穿衲衣为僧。 清 冯登府 《金石综例》卷二:“ 金 京兆府 《重修府学记》:‘僧纳四十六。’ 王 氏 昶 曰:‘纳即衲字,不云僧腊而云僧纳,谓其著衲衣四十六年也。’”
词语解释:从纳  拼音:cóng nà
依从采纳。《南齐书·褚渊传》:“朝廷机事,多与諮谋,每见从纳,礼遇甚重。”
词语解释:贴纳  拼音:tiē nà
谓补贴交纳(息钱)。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除已有人承买交业外,并特给还未足者,许贴纳收赎,仍不限年。”《宋史·食货志下五》:“是时数年间,有司以京师切须钱,商人旧执交引至场务即付物,时或特给程限,踰限未至者,每十分復令别输二分见緡,,谓之贴纳。”
词语解释:赇纳  拼音:qiú nà
贿赂。《韩非子·八经》:“尊私行以贰主威,行賕纳以疑法。” 陈奇猷 集释引 孙诒让 曰:“纳,谓纳货财子女也。”
词语解释:关纳  拼音:guān nà
(1).表达,献送。 汉 王充 《论衡·明雩》:“雩祭请祈,人君精诚也。精诚在内,无以效外,故雩祀尽己惶惧,关纳精心於雩祀之前。”
(2).进纳。《元典章·户部七·仓库》:“凡有收支逐物旋关纳,仍令提调官轮番赴库,牵照一切。”
词语解释:轨纳  拼音:guǐ nà
谓纳入某种范围。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必可修一中庸之道,而轨纳于正理,决无荡检逾闲之虞也。”
词语解释:附纳  拼音:fù nà
依附交结。 汉 王充 《论衡·骨相》:“ 韩生 谢遣相工,通刺 倪宽 ,结胶漆之交,尽筋力之敬,徙舍从 宽 ,深自附纳之。”《新唐书·萧至忠传》:“ 太平 寖用事, 至忠 乃自附纳,且丐还。”《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盖自 王安石 罢相, 括 恐大臣於法令有所改易,故潜纳此説以窥伺其意,为附纳之资尔。”
词语解释:贡纳  拼音:gòng nà
纳贡,进贡。 刘师培 《文说》:“甚至加虚鍊饰,博采諛言,喻过其体,词没其义:论逆臣则称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记贡纳必饰百牢,叙朝会必称万国。”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 商 代遗址中出土的龟甲、鲸鱼骨、鲟鱼骨、海贝、玉石等,有的产于 东海 或 南海 ,有的产于西北。这些都是 商 朝通过交换或贡纳方式得来的,说明 商 朝的影响远远超出其统治区域。”
词语解释:赔纳  拼音:péi nà
赔偿缴纳亏损。《元典章·户部七·仓库》:“中间谓有不足之数,拟合著当该人等依数赔纳。”《明史·食货志四》:“课额每亏,民多赔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尤可恨者,花户钱粮,年年听其包揽,里社吞声赔纳。”
词语解释:赏纳  拼音:shǎng nà
称赞结纳。《南史·周弘正传》:“ 弘正 幼孤,及弟 弘让 、 弘直 俱为伯父 捨 所养。年十岁,通《老子》《周易》…… 河东 裴子野 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
词语解释:集纳  拼音:jí nà
收集、归纳在一起。例如:集纳宋版书。
词语解释:华纳  拼音:huá nà
有雕饰的台阶。纳,即纳陛。 明 杨慎 《过石椿村访唐河东刺史王仁求碑》诗之二:“城荒吊华纳,山远问葱蒙。”
词语解释:半筹不纳  拼音:bàn chóu bù nà
半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半点办法也没有。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若是 越 勾践 姑苏臺 上见他,那 西施 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元 朱凯 《昊天塔》第二折:“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喒手里半筹不纳。”
词语解释:聘纳  拼音:pìn nà
谓以礼娶亲。古代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聘指问名,纳指纳征,亦称纳币。《淮南子·泰族训》:“待媒而结言,聘纳而取妇,紱絻而亲迎,非不烦也,然而不可易者,所以防淫也。”《文选·范晔〈后汉书·皇后纪论〉》:“所以明慎聘纳,详求淑哲。” 李周翰 注:“聘,问;纳,取也。”《太平广记》卷三七二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不疑》:“聘纳则无,市一婢耳。”
词语解释:聚纳  拼音:jù nà
聚敛纳贿。《南史·萧思话传》:“以为 豫章 内史,听其肆意聚纳,由是在郡著贪暴之声。”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 薛吉 不厉清节,守 汾州 有聚纳之响。”
词语解释:乡纳  拼音:xiāng nà
谓同意并加采纳。《汉书·萧望之传》:“四人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 颜师古 注:“乡,读曰嚮。意信嚮之而纳用其言。”
词语解释:顺纳  拼音:shùn nà
顺从采纳。《新唐书·郭承嘏传》:“ 承嘏 言:‘宰相调和阴阳,安黎庶。若使閲视簿书,校緡帛,非所宜。’帝顺纳。”《新唐书·韦温传》:“ 温 固諫:‘今 河南 水, 江 淮 旱歉,京师雪积五尺,老稚冻仆,此非崇饰虚名时。’帝顺纳,乃谢羣臣。”
词语解释:领纳  拼音:lǐng nà
接受。 北周 庾信 《又移齐河阳执事文》:“马驴甲兵,具条相勒,封人宜依领纳。”《梁书·诸夷传·狼牙修国》:“今奉薄献,愿大家曲垂领纳。”
词语解释:买纳  拼音:mǎi nà
征购。《宋史·食货志下四》:“亭户煎盐,官为买纳,比旧既增矣。”《元典章·户部八·课程》:“今后诸盐场遇有买纳及支客盐,无致留难。”
词语解释:起纳  拼音:qǐ nà
交纳。《元典章·户部六·钞》:“各路平准行用库元关钞、本买到金银、倒下昏钞并工墨息钱,不见起纳,诚恐埋没。”
词语解释:傅纳  拼音:fù nà
使之陈述意见并加以採纳。《汉书·成帝纪》:“古之选贤,傅纳以言,明试以功。”《汉书·叙传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精。” 颜师古 注:“传读曰敷。《虞书·舜典》曰:‘敷纳以言。’敷,陈也。谓有陈言者则纳而用之。”今本《书·舜典》作“敷奏以言”。
词语解释:迎纳  拼音:yíng nà
欢迎和接纳。《洪秀全演义》第四二回:“ 温绍原 见援兵已至,见敌兵追赶,恐援兵为人所乘,急开门迎纳 陈升 。” 郭沫若 《落叶·第三十二信》:“到怡乐的圣诞节的时候,是定要并且是真实地迎纳充满着欢乐的幸福和感谢的圣诞。”
词语解释:信纳  拼音:xìn nà
相信和采纳。《三国志·吴志·周鲂传》:“ 魴 远在边隅,江汜分絶,恩泽教化,未蒙抚及,而於山谷之间,遥陈所怀,惧以大义,未见信纳。”《晋书·裴秀传》:“顷之,为廷尉正,歷 文帝 安东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或异略嘉谋,为上信纳者,自有特恩改迁,非磨勘之可滞也。”
词语解释:俞纳  拼音:yú nà
应允;接受。
词语解释:倒纳  拼音:dǎo nà
犹言反戴。《水浒传》第七五回:“前面又撞出 呼延灼 ,引着一支马军,大杀一阵,杀的 李成 、 闻达 金盔倒纳,衣甲飘零。”
词语解释:亲纳  拼音:qīn nà
亲近结纳。《后汉书·臧宫传》:“ 光武 察 宫 勤力少言,甚亲纳之。”
词语解释:交纳  拼音:jiāo nà
(1).结交。《宋书·自序传》:“ 仪 淳深隐默,守道不移,风操贞整,不妄交纳。”《儒林外史》第一回:“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
(2).奉献;交付。 宋 苏轼 《论高丽进奉状》:“印板既成,公然於海舶载去交纳,却受本国厚赏,官私无一人知觉者。”《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大张员外 叫 张胜 同来 王招宣 府中,説将数珠交纳。”《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哥哥昨晚回来,今日到寺里交纳利钱去了。”
词语解释:隤纳  拼音:tuí nà
谓坠入深渊。《隶释·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遭遇隤纳,人物俱堕。” 洪适 释:“人物俱堕,则隤纳谓坠渊也。”
词语解释:俯纳  拼音:fǔ nà
敬语。采纳。《花月痕》第四六回:“伏维圣鉴,俯纳芻蕘,特伸乾断。” 龚振黄 《青岛潮》第十三章:“应请俯纳危言,审慎主持。”
词语解释:加纳
加官受职
词语解释:莞纳
笑纳
词语解释:驱纳  拼音:qū nà
谓驱赶进入。 清 秦镛 《四诫歌》之三:“讼理未得直,驱纳网罟中。劳攘復何益?不如归课农。”
共14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