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二纪 拼音:èr jì
(1).谓日、月。《后汉书·张衡传》:“倚 招摇 、 摄提 以低回剹流兮,察二纪、 五纬 之绸繆遹皇。” 李贤 注:“二纪,日月也。”
(2).二十四年。《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从来渐二纪,始得傍归路。” 李善 注引 孔安国 《尚书传》:“十二年曰纪。” 张铣 注:“自从仕来,渐进得二十四年。”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策名委质,忽焉二纪。”
(3).约指二十余年。 唐 李敬方 《太和公主还宫》诗:“二纪烟尘外,凄凉转战归。”《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吾本天上司书仙人,偶以一念情爱,謫居人间二纪。” 王古鲁 注:“一纪为十二年,此处二纪泛指二十餘岁之意。” 清 刘岩 《哭家西谷侍御》诗:“二纪聚京国,情若同胞亲。”词语解释:一纪 拼音:yī jì
(1).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国语·晋语四》:“ 文公 在 狄 十二年, 狐偃 曰:‘蓄力一纪,可以远矣。’” 韦昭 注:“十二年,岁星一周为一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张衡 研《京》以十年, 左思 练《都》以一纪。” 唐 柳宗元 《见促行骑走笔酬赠》诗:“投荒垂一纪,新詔下荆扉。” 清 顾炎武 《过李子德》诗:“忆昔论交日,星霜一纪更。”但古又有以四岁一小周(《素问·六微旨大论》)、三十年(《素问·天元纪大论》)、七十六年(《易乾凿度》)、一千五百二十岁(《诗·大雅·文王序》疏引《三统历》)为一纪者。
(2).有条理的一部分。《灵枢经·官能》:“ 黄帝 问於 歧伯 曰:‘余闻九鍼於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词语解释:年纪 拼音:nián jì
(1).纪年年数。《史记·晋世家》:“ 靖侯 已来,年纪可推。自 唐叔 至 靖侯 五世,无其年数。”《晋书·四夷传·倭人传》:“不知正岁四节,但计秋收之时,以为年纪。”《红楼梦》第一回:“朝代、年纪、失落无考。”
(2).年号。《文选·班固〈两都赋序〉》:“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 吕延济 注:“并因瑞以为年号之纪。纪,记也。”
(3).年龄。 汉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去官之后,年纪尚少。” 唐 崔氏 《述怀》诗:“不怨 卢郎 年纪大,不怨 卢郎 官职卑。”《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些人家闻得 李雄 年纪止有三十来岁。”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你这样年纪轻轻,便敢这样肆无忌惮的乱说!”
(4).年代;时代。《宋书·索虏传》:“往者 刘 、 石 、 苻 、 姚 ,递据三郡, 司马 琅邪 ,保守 扬 、 越 ,绵绵连连,绵歷年纪。” 清 顾炎武 《兄子洪善北来言及近年吴中有开淞江之役书此示之》诗:“少时来往江东岸,人代更移年纪换。”词语解释:南纪 拼音:nán jì
(1).《诗·小雅·四月》:“滔滔 江 汉 ,南国之纪。” 郑玄 笺:“ 江 也, 汉 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壅滞;喻 吴 楚 之君能长理旁侧小国,使得其所。”后因以指南方。 南朝 梁 江淹 《王侍中为南蛮校尉诏》:“赞政南纪,播惠西夏。” 宋 杨万里 《读罪己诏》诗:“中原仍梦里,南纪且愁边。”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三:“象齿焚身,祸延南纪。”
(2).即南戒。 唐 韩愈 《后苦寒行》之一:“南纪 巫 庐 瘴不絶,太古以来无尺雪。” 仇兆鳌 注引 李淳风 《法象志》:“以天下山河分为两戒,北纪所以限戎狄,南纪所以限蛮夷。” 清 赵翼 《滇城》诗:“南纪河山推重镇,前朝汤沐守通侯。”详“ 南戒 ”。
词语解释:南戒 拼音:nán jiè
古指南方阻隔少数民族的山河界限。戒,界。相当于今 四川 、 陕 南、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福建 一线。《新唐书·天文志一》:“ 一行 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 岷山 、 嶓冢 ,负地络之阳,东及 太华 ,连 商山 、 熊耳 、 外方 、 桐柏 ,自 上洛 南逾 江 、 汉 ,携 武当 、 荆山 ,至于 衡阳 ,乃东循 岭 徼,达 东甌 、 闽中 ,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 清 钱谦益 《新阡八景诗·拂水回龙》:“ 虞山 南戒一枝来,腾踊龙身万里迴。” 清 赵翼 《偕王仲瞿蒋于野游洞庭东西两山》诗:“足跡半天下,南戒徧登眺。”词语解释:纲纪 拼音:gāng jì
(1).大纲要领。《荀子·劝学》:“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明 何景明 《赠向先生序》:“君子之治也,设其纲纪,而有其目,与民守之。”
(2).法度;纲常。《韩诗外传》卷四:“説皆不足合大道,美风俗,治纲纪。”《汉书·礼乐志》:“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 梁启超 《论中国之将强》:“西人之将灭人国也,则必上之於议院,下之於报章,日日言其国政之败坏,纲纪之紊乱。”
(3).治理;管理。《诗·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汉书·律历志上》:“ 汉 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 秦 正朔。” 宋 司马光 《虞部郎中李君墓志铭》:“夫人嫠居二十餘年,抚育诸孤,纲纪家事,大小曲尽其宜。”《镜花缘》第五二回:“故 舜 命 伯夷 典三礼,所以弥纶天地,经纬阴阳,纲纪万物,雕琢六情,莫不以此节之。”
(4).古代公府及州郡主簿。《后汉书·文苑传下·张升》:“仕郡为纲纪,以能出守 外黄 令。”《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纲纪: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微 管 之叹,抚事弥深。” 李善 注:“纲纪,谓主簿也。教,主簿宣之,故曰纲纪,犹今詔书称门下也。”《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二年》:“有詔:‘ 王敦 纲纪除名,参佐禁錮。’” 胡三省 注:“纲纪,综理府事者也。”
(5).称管理一家事务的仆人为“纲纪”。亦称“ 纲纪僕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六:“﹝ 智士 ﹞心鬱然不乐,召纲纪僕让之曰:‘此第高广而圊不称。’” 苏曼殊 《绛纱记》:“尔日有纲纪自酒肆来,带 英 人及巡捕入屋,将家具细软一一记以数号,又一一註於簿籍。”词语解释:五纪 拼音:wǔ jì
(1).指岁、月、日、星辰、历数。《书·洪范》:“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厤数。” 孔颖达 疏:“凡此五者,皆所以纪天时,故谓之五纪也。”《旧唐书·代宗纪》:“叶五纪者,建号以体元;授四时者,布和而顺气。” 明 张居正 《万寿无疆颂》:“布歷推筴,仰测鸿濛;三统五纪,四分九宫;机智可尽,太虚无穷。”
(2).五伦。《庄子·盗跖》:“五纪六位,将何以为别乎?” 郭庆藩 集释引 俞樾 曰:“五纪即五伦也。”
(3).一纪为十二年,五纪为六十年。《南齐书·高帝纪论》:“ 宋氏 正位八君,卜年五纪。”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姪阿宜诗》:“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多是 抚州 写,今来五纪强。” 宋 苏轼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二:“五纪归来鬢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词语解释:星纪 拼音:xīng jì
(1).星次名。十二次之一。与十二辰之丑相对应,二十八宿中之斗、牛二宿属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而淫於玄枵。” 杜预 注:“星纪在丑,斗牛之次。”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上当星纪,下裂坤维。” 清 钮琇 《觚賸·石言》:“ 端州 分野直星纪。”
(2).泛指岁月。 晋 陶潜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南齐书·虞悰传》:“﹝臣﹞猥属兴运,荷窃稠私,徒越星纪,终慙报答。” 唐 张继 《送窦十九判官使江南》诗:“游客淹星纪,裁诗鍊土风。”词语解释:天纪 拼音:tiān jì
(1).指时日等。《书·胤征》:“俶扰天纪,遐弃厥司。” 孔 传:“纪谓时日。” 清 顾炎武 《元日》诗:“东夷扰天纪,反以晦为元。”
(2).上天之纪纲。借指国家法纪。 汉 扬雄 《博士箴》:“ 秦 作无道,斩决天纪。”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诗:“ 嬴氏 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明 杨慎 《封建》:“ 蚩尤 亦诸侯也,上干天纪,下肆民残。”
(3).星名。属天市垣,凡九星。《汉书·天文志》:“天纪属贯索。”《晋书·天文志上》:“天纪九星,在贯索东。九卿也,主万事之纪。”词语解释:半纪 拼音:bàn jì
古代纪年十二年为一纪,半纪就是六年。《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因檀越心田慈善,上帝命延寿半纪。”词语解释:人纪 拼音:rén jì
人之纲纪,指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书·伊训》:“先王肇修人纪。” 孔 传:“言 汤 始修为人纲纪。”《旧唐书·杨绾传》:“行为人纪,文合典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不独国纪荡然,抑且人纪顿丧。”词语解释:世纪 拼音:shì jì
(1).记录帝王世系的书。古有《尚书世纪》。 晋 皇甫谧 撰《帝王世纪》,载上古以来帝王之事;《金史》于《太祖本纪》之前,先立《世纪》以叙其先世。参阅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一。
(2).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世纪。 冰心 《三寄小读者》一:“我三次荣幸地和亲爱的小读者通讯之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秦牧 《古战场春晓》:“十九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壮年期,这一个世纪里面,殖民主义者完全不披任何外衣,象野兽一样到处闯撞掠夺。”
(3).时代。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人民之世纪,震撼魔王宫。” 夏衍 《呵,这一百年》:“法西斯注定了要灭亡,人民的世纪注定了要到来了。”词语解释:经纪 拼音:jīng jì
(1).纲常,法度。《管子·版法》:“天地之位,有前有后,有左有右,圣人法之,以建经纪。”《汉书·司马迁传》:“《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经纪。”《后汉书·卓茂传》:“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 宋 叶适 《觉斋记》:“人之大伦,天下国家之经纪,取极於是矣。”
(2).天文进退迟速的度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郑玄 注:“经纪,谓天文进退度数。”
(3).条理;秩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此谓论之大体也,必有经纪。”《淮南子·俶真训》:“夫道有经纪条贯,得一之道,连千枝万叶。”
(4).通行。《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崙 。” 高诱 注:“经,行也;纪,通也。”
(5).管理照料。《三国志·魏志·朱建平传》:“初 潁川 荀攸 、 钟繇 相与亲善。 攸 先亡,子幼。 繇 经纪其门户,欲嫁其妾。”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自 子厚 之斥, 遵 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 子厚 ,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宋 叶适 《陈漫翁祭器述》:“至於经纪学舍资用,虽簞食瓢饮,家法当然,而调度宏展,无所寒乏,固其餘力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仙》:“父母远去,一家十餘口,俱託 胡郎 经纪。”
(6).指对产业的经营管理。《宋书·谢弘微传》:“ 弘微 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宋 苏轼 《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仍是客人 李球 於去年六月内,请 杭州 市舶司公凭,往 高丽国 经纪。” 清 曾国藩 《新宁刘君墓碑铭》:“当君初贾异县,颇求饶益,以娱亲心。既而经纪有方,智足以扩其业,利足以仁其三族,所得貲财,随手散去,壹以济物为功。” 钱锺书 《围城》八:“她真会经纪呢!她刚才就劝我母亲快买外汇,我看女人全工于心计的。”
(7).指经营买卖。《朱子语类》卷二六:“譬如人作折本经纪相似。”《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却不想小经纪若折了分文,一家不得喫饱饭。”
(8).即经纪人。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有的买牛人假装生气,独自走开去;牛经纪就向两边讲好话,又去拉回买牛人。”参见“ 经纪人 ”。
词语解释:经纪人 拼音:jīng jì rén
(1).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取得佣金的中间商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夫人放买市,这经纪人都来赶趁,街上便热闹。” 梁启超 《托辣斯之利》:“各托辣斯以废经纪人之故,最少者岁增五千元,最多者岁增二十万元。” 沉从文 《边城》十九:“中寨人是个米场经纪人,话说得极有斤两。”
(2).特指交易所经纪人。即按照规定,具有一定资格,并向交易所缴纳保证金,代客进行买卖以取得佣金的中间商人。词语解释:地纪 拼音:dì jì
(1).维系大地的绳子。古代认为天圆地方,传说天有九柱支撑,使天不下陷;地有大绳维系四角,使地有定位。《庄子·说剑》:“此剑……上决浮云,下絶地纪。”
(2).借指大地。 唐太宗 《春日望海》诗:“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四:“湖滙万泉清地纪,春迴北斗见天标。”词语解释:恩纪 拼音:ēn jì
犹恩情。《后汉书·孔融传》:“孤与 文举 既非旧好,又於 鸿豫 亦无恩纪,然愿人之相美,不乐人之相伤,是以区区思协欢好。”《南史·蒯恩传》:“ 恩 益自谦损,与人语常呼官位,自称鄙人,抚士卒甚有恩纪。” 宋 司马光 《送祖择之守陕》诗:“粉署疏恩纪,甘棠寄典刑。” 清 曾国藩 《新宁刘君墓碑铭》:“ 郑太夫人 恭俭宽仁,悉秉夫教,姒妇娣妇寡居,敬之终身有恩纪。”词语解释:成纪 拼音:chéng jì
(1).成其纪纲,合乎法度。《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发音在咏,动容成纪。” 李善 注:“《韩诗》曰:‘……成其纪纲。’”
(2).复姓。 唐 代有 成纪慕仁 。见《续通志·氏族八》。词语解释:穷纪 拼音:qióng jì
(1).《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 郑玄 注:“言日月星辰运行于此月,皆周匝于故处也。次,舍也。纪,会也。”后因以“穷纪”为农历十二月的代称。 南朝 齐 谢朓 《高松赋》:“至於星迴穷纪,沙雁相飞。”《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唐 杨炯 《祭汾阴公文》:“月穷纪兮日上丁,籍白茅兮无咎。”
(2).全部记载。《文选·陆机〈吴趋行〉》:“淑美难穷纪,商榷为此歌。” 李善 注引《国语》 贾逵 注:“纪,犹録也。”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数丈后,愈转愈廓,玉笋左右森罗,升降曲折,杳不可穷纪。”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人道之苦无量数不可思议,因时因地苦恼变矣,不可穷纪之。”词语解释:行纪 拼音:xíng jì
犹行程。 唐 司空图 《江行》诗之一:“行纪添新梦,羇愁甚往年;何时 京洛 路,马上见人烟。”词语解释:十纪 拼音:shí jì
(1).古代传说,自天地开辟,人皇以来,至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共二百七十六万年,分为十纪: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禅通、疏讫。见《广雅·释天》。 司马贞 补《史记·三皇本纪》引《春秋纬》,谓十纪为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循蜚”作“脩飞”、“因提”作“回提”、“疏讫”作“流讫”,其余名目相同。
(2).十代,十世。《汉书·叙传上》:“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於上京。”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十纪, 汉 十世也。”
(3).指一百二十年。《文选·潘岳〈西征赋〉》:“图万载而不倾,奄摧落於十纪。” 李善 注引 孔安国 《尚书》传:“十二年曰纪。”词语解释:岁纪 拼音:suì jì
(1).十二年。 宋 曾巩 《应举启》:“矧罹祸衅,屡抱忧哀。是以三遇文闈,一逾岁纪,足跡不游於塲屋,姓名不署於乡閭。”参见“ 岁星 ”。
(2).指年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开闢草昧,岁纪緜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
词语解释:岁星 拼音:suì xīng
(1).即木星。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将周天分为十二分,称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即以其所在星次来纪年,故称岁星。《韩非子·饰邪》:“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数年在西也。”《史记·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旧唐书·宪宗纪上》:“壬申夜,月掩岁星。” 清 黄遵宪 《十月十九日至沪》诗:“海水萍踪仍此地,岁星荔实忽周天。”
(2).即太岁。用以喻灾祸。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其韵》之一:“廿载江湖负壮心,终看 吴 越 岁星临。”参见“ 太岁 ”、“ 岁破 ”。
(3).相传 汉 东方朔 仕 汉武帝 为大中大夫。 武帝 暮年好仙术,与 朔 狎昵,从 朔 求不老之药及吉云、甘露等。 朔 尝谓同舍郎曰:“天下知 朔 者唯 大王公 耳”。及 朔 卒, 武帝 召 大王公 问之,对以不知。问何能,对以善星历。乃问诸星皆在否,曰:“诸星具在,独不见岁星十八年,今復见耳。”帝仰天叹曰:“ 东方朔 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哉!”事见旧题 汉 郭宪 《东方朔传》。后遂用为典实。 清 王图炳 《游仙》诗:“君王欲乞长生术,不道郎官是岁星。”词语解释:历纪 拼音:lì jì
(1).历数纲纪。《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如儒林刑辟,歷纪图典之用,稍增焉。” 李善 注:“歷纪,歷数纲纪也。”
(2).经历的世代。《文选·史岑〈出师颂〉》:“歷纪十二,天命中易。” 李善 注:“《汉书》曰, 汉 起元 高祖 ,终于 孝平 王莽 之诛,十有二世也。”
(3).经历一纪。极言历时之久。古历法以十九年为章,四章为蔀,二十蔀为纪。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范伯传》:“天运歷纪,千岁一至。”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而吾子乃欲延蟪蛄之命,令有歷纪之寿。”词语解释:乱纪 拼音:luàn jì
(1).败坏或违反法纪。《晏子春秋·谏下十二》:“乱纪失民,危道也。”《礼记·礼运》:“是谓天子坏法乱纪。”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六经·成法》:“循名復一,民无乱纪。”
(2).乱世。《汉书·天文志》:“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是为乱纪,人民流亡。”
(3).淆乱头绪。 晋 陆机 《浮云赋》:“朱丝乱纪,罗袿失领。”词语解释:六纪 拼音:liù jì
(1).指封建社会中的六种伦常关系。 汉 班固 《白虎通·三纲六纪》:“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礼记·乐记》“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 唐 孔颖达 疏引《礼纬含文嘉》:“六纪,谓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是六纪也。” 明 宋濂 《默斋铭》:“维人之生,内则五性七情,外则三纲六纪。”
(2).传说自 遂人氏 至 伏羲氏 凡六纪。 唐 孔颖达 《〈礼记正义〉序》:“《六艺论》又云:‘ 遂皇 之后,歷六纪九十一代至 伏牺 ,始作十二言之教’……案,《广雅》云:‘一纪,二十七万六千年。’ 方叔机 注《六艺论》云:‘六纪者,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洛纪、连通纪、序命纪,凡六纪也。’”词语解释:月纪 拼音:yuè jì
指极西之地。语本《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日穷于次,月穷于纪。”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南越鑠石,北极天沙,东迈日枝,西踰月纪。”《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南郊乐歌》:“日次月纪,方极。九州万邦,献力。”词语解释:国纪 拼音:guó jì
(1).国家的礼制法纪。《国语·晋语四》:“夫礼,国之纪也。”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御史温肃奏折附片二》:“不独国纪荡然,抑且人纪顿丧。”
(2).治理国家的人。《管子·侈靡》:“择其好名,因使长民,好而不已,是以为国纪。” 郭沫若 等集校:“谓以其人为国之经纪也。”
(3).指本朝的编年史。 清 姚鼐 《明赠太常卿山东左布政使张公祠碑文》:“义果章於一家,忠烈光於国纪。”词语解释:传纪 拼音:chuán jì
正史记述人物的两种体裁“纪”和“传”的合称。亦泛指史传。《后汉书·孔融传》:“窃观故事,前 梁怀王 、 临江愍王 、 齐哀王 、 临淮怀王 并薨无后,同产昆弟,即 景 、 武 、 昭 、 明 四帝是也,未闻前朝修立祭祀。若临时所施,则不列传纪。”词语解释:政纪 拼音:zhèng jì
指机关、团体所制定的行政纪律。例如:处以政纪。词语解释:别纪 拼音:bié jì
正史外记录遗闻佚事所成之书。 姚华 《论文后编》:“纪始於《吕氏春秋》,而帝纪兴於《史记》, 吕 书纪言, 迁 书纪事……餘若外纪、别纪之属,都成著书。”参见“ 别传 ”。
词语解释:别传 拼音:bié zhuàn
史部分类之一,属于杂史。“别传”一般记载一人的遗闻逸事,可以补本传之不足。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贤士贞女,类聚区分,虽百行殊涂,而同归於善。则有取其所好,各为之録。若 刘向 《列女》、 梁鸿 《逸民》、 赵采 《忠臣》、 徐广 《孝子》,此之谓别传者也。”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曰合传,数人一传也;曰别传、外传,一人数传也。”词语解释:凤纪 拼音:fèng jì
犹凤历。 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功昭凤纪,德契云名。”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刼灰。”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乾元肇啟于鸿钧,圣寿崇增于凤纪。”参见“ 凤历 ”。
词语解释:凤历 拼音:fèng lì
《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 少皥挚 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於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后因用“凤历”称岁历。含有历数正朔之意。 北周 庾信 《周宗庙歌·昭夏》:“龙图革命,凤历归昌。”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凤历 轩辕 纪,龙飞四十春。” 明 张居正 《恭颂圣德》诗之一:“凤历万年归圣主,鸿图十代授神孙。”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皇帝御极十有七载,凝龙图於黼座,握凤历於璇宫。”词语解释:大纪 拼音:dà jì
(1).谓对天时的纪载。《国语·晋语四》:“且以辰出而以参入,皆 晋 祥也,而天之大纪也。” 韦昭 注:“所以大纪天时。”《汉书·律历志上》:“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
(2).犹纲纪。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今若本三圣之用明,思显授之实理,推忠贤之暗权,论为国之大纪。”
(3).指对百姓基本情况的纪录。《南齐书·虞玩之传》:“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词语解释:重纪 拼音:zhòng jì
一个朝代内重复使用的年号。如 元世祖 、 元顺帝 均用“至元”作年号,后代叙述 元顺帝 至元 时事,则加“重纪”,以资区别。 明 宋濂 《上天竺慈光妙应普济大师东溟日公碑铭》:“ 元 重纪 至元 四年,行宣政院采诸人望,以主列刹。”词语解释:伦纪 拼音:lún jì
(1).伦常纲纪。 汉 贾谊 《新书·服疑》:“谨守伦纪,则乱无由生。”《元史·后妃传一·仁宗后阿纳失失里》:“上以奉宗祏之重,下以敍伦纪之常。”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伦纪所关,事干天律。”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2).条理。 章炳麟 《辨诗》:“按《切韵》本考合南北正音,不失伦纪,《唐韵》因之。”词语解释:皇纪 拼音:huáng jì
帝王统治天下的法制。《后汉书·祭祀志赞》:“淫乃国紊,典惟皇纪。” 明 李沂 《玉壶吟》:“ 尧 之圣兮 舜 为弼,皇纪张兮定八极。”词语解释:帝纪 拼音:dì jì
(1).天帝之位。《汉书·李寻传》:“《书》云‘天聪明’,盖言紫宫极枢,通位帝纪。”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紫宫,天之北宫也。极,天之北极星也,枢是其廻转者也。《天文志》曰:‘天极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天皇大帝也,与通极为一体,故曰通位帝纪也。”
(2).犹帝典。指帝王的法则。《后汉书·崔駰传》:“古者阴阳始分,天地初制,皇纲云绪,帝纪乃设,传序历数,三代兴灭。”
(3).指史书中的帝王本纪。《南史·周舍传》:“时议国史,疑 文帝 纪传之名。 捨 以为‘帝纪之笼百事,如《乾象》之包六爻,今若追而为纪,则事无所包;若直书功德,则传而非纪。应於上纪之前,略有仰述’。从之。”词语解释:方纪 拼音:fāng jì
(1919- )作家。河北束鹿(今辛集)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曾在《解放日报》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任随军记者。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著有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散文集《挥手之间》等。词语解释:民纪 拼音:mín jì
人民行为的准则。《礼记·祭义》:“致物用,以立民纪也。” 朱彬 训纂:“民丰物用,则知荣辱礼节,故可以立人纪也。”《国语·齐语》:“昔吾先王 昭王 、 穆王 ,世法 文 武 远绩以成名,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皇太子侍宴饯衡阳南平二王应诏诗》:“大仪在御,皇圣居贞。旁缉民纪,仰纬天经。”词语解释:群纪 拼音:qún jì
指各种史书。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昔在幼壮,微涉羣纪。皇王之轨,贤智之跡,侧闻其略,敢辱其详。” 词语解释:邦纪 拼音:bāng jì
国家大法。《宋史·乐志九》:“赫赫 英皇 ,总提邦纪。”词语解释:寿纪 拼音:shòu jì
犹寿数。 宋 程俱 《自宽吟戏效白乐天体》诗:“人言病压身,往往延寿纪。”词语解释:干纪 拼音:gàn jì
(1).违犯法纪。语出《左传·襄公十三年》:“干国之纪,犯门斩关。”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犯关干纪,莫不诛殛。”《北齐书·王晞传》:“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为干纪。”《清史稿·高宗纪一》:“王其严加约束,毋俾干纪。”
(2).犹干系;责任。《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虽然学问未充,养他一两科,年还不长,且脱了 鲜于同 这件干纪。”《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这门上是我的干纪,出入都是我通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请把门房锁了,不然,丢了东西是小的们的干纪。”词语解释:云纪 拼音:yún jì
传说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鸟变龙工,凤书云纪。”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云纪 轩皇 代,星高太白年。” 前蜀 杜光庭 《皇太子为皇帝修金箓斋词》:“所以春皇秋帝,云纪火官,承妙用以御寰瀛,体无为而统天地。”词语解释:载纪 拼音:zǎi jì
犹记载。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序》:“非载纪无以赞大猷,非昭宣何以光盛业。”《“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我大总统是否甘愿手造此歷史上悲痛之载纪?”词语解释:道纪 拼音:dào jì
(1).道的规律。《老子》:“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文子·微明》:“故随时而不成,无更其刑,顺时而不成,无更其理,时将復起,是谓道纪。”
(2).道纪司的官员。 明 冯梦龙 《双雄记·赏荷造谋》:“道是阴阳各色官,又不曾随着僧纲道纪,可在府里点个卯。”《清史稿·食货志一》:“寺观僧道,令僧纲、道纪按季册报。”词语解释:木纪 拼音:mù jì
旧指木德王朝的世运。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之一:“木纪谢,火运昌。炳南陆,耀炎光。”参见“ 木德 ”。
词语解释:木德 拼音:mù dé
(1). 秦 汉 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胜,附会王朝的命运,以木胜者为木德。《史记·封禅书》:“ 夏 得木德,青龙止於郊,草木畅茂。” 三国 魏 曹植 《帝喾赞》:“祖自 轩辕 , 玄嚣 之裔。生言其名,木德帝世。”《周书·明帝纪》:“自火行至今,木德应其运矣。” 唐 窦常 《奉送职方崔员外摄中丞新罗册使》诗:“辨方知木德,开国有金家。”
(2).谓上天生育草木之德。亦特指春天之德,谓其能化育万物。语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孔颖达 疏:“盛德在木者,天以覆盖生民为德,四时各有盛时,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 晋 傅玄 《柳赋》:“美允灵之鑠气兮,嘉木德之在春。” 唐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诗:“春野变木德,夏天临火星。”词语解释:律纪 拼音:lǜ jì
纪律。 汪东 《革命今势论》第三:“去年 萍 醴 之师,今岁 钦 廉 之役,无西无东,皆濡丹染墨,以为纪载,赞嘆其军律纪之整肃,比于 清 军则为远过。”词语解释:友纪 拼音:yǒu jì
犹纲纪。《诗·大雅·云汉》:“旱既太甚,散无友纪。” 郑玄 笺:“人君以羣臣为友,散无纲纪者,凶年禄餼不足,人无赏赐也。” 章炳麟 《箴新党论》:“今 满 人习於承平之乐,惟声色狗马是务,诸所举措,纷无友纪。”词语解释:中世纪 拼音:zhōng shì jì
欧洲 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时代。一般指公元四、五世纪到十六世纪这段时期。 郭沫若 《星空·吴淞堤上》:“堤内是中世纪的风光,堤外是未来派的血海。” 巴金 《灭亡》第八章:“房子底外形颇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词语解释:杂纪 拼音:zá jì
见“ 杂记 ”。
词语解释:杂记 拼音:zá jì
(1).混杂记录。《礼记·杂记》 陆德明 释文引 汉 郑玄 曰:“杂记者,以其杂记诸侯及士之丧事。” 孙希旦 集解:“此篇所记,有与《小记》相似者,有与《大记》相似者,又有非丧事而亦记之者,以其所记者杂,故曰《杂记》。”
(2).亦作“ 杂纪 ”。指正史以外的史料,其中包括记载异闻逸事等笔记。《旧唐书·经籍志上》:“乙部为史,其类十有三……三曰杂史,以纪异体杂纪。”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修志十议》:“凡事属琐屑,而不可或遗者……当於正传之后,用杂著体,零星纪录,或名外编,或名杂记,另成一体。”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史传之外,别有託传,始 东方朔 ;有行状,始 胡翰 。碑誌杂记,皆其遗裔也。”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四)》:“历史上都写着 中国 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
(3).文体的一种。题材多样,以记叙风景、琐事、感想为主。 薛凤昌 《文体论·杂记体》:“杂记一体,所包甚广。凡濬渠筑塘,以及祠宇亭臺,登山涉水,游讌觴咏,金石书画古器物之考订,宦情隐德,遗闻軼事之叙述,皆记也。或施之刻石,则近于碑记;或侈为考据,又近于序跋;虽综名为记,其体不一,是诚杂也。”词语解释:暮纪 拼音:mù jì
一年将尽之时。 唐太宗 《除夜》诗:“岁阴穷暮纪,献节啟新芳。”词语解释:逾纪 拼音:yú jì
超过十二年;超过十二岁。 汉 王粲 《登楼赋》:“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一本作“踰纪”。 唐 柳宗元 《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驱锡逾纪,而 秦 人蒙利者益众。”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护法·元崇》:“春秋逾纪,服勤道务,彝伦有敍,时众是瞻。” 清 黄廷鉴 《〈金文最〉序》:“迺岁未逾纪,成此巨编。”词语解释:遐纪 拼音:xiá jì
高龄;高寿。 汉 蔡邕 《太傅胡广碑》:“亮皇圣于六世,嘉庶绩于九有,穷生民之先宠,享黄耇之遐纪。” 三国 魏 曹植 《五游咏》:“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宜享遐纪,长保天秩。” 唐 权德舆 《大唐四镇北庭行军刘公纪功碑》:“十有五年,肃清边鄙,宜登介祉,永锡遐纪。”词语解释:来纪 拼音:lái jì
来年。《艺文类聚》卷三引 晋 曹毗 《咏冬诗》:“今载忽已暮,来纪奄復仍。”词语解释:常纪 拼音:cháng jì
正常规律。 明 何景明 《星变》诗:“星变干常纪,花开与令违。”词语解释:本纪 拼音:běn jì
(1).根本纲纪。《管子·问》:“凡立朝廷,问有本纪。” 尹知章 注:“所问之事,必有根本纲纪。”
(2).始末原委。《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愿明府勿以 仲父 之言假於小草,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
(3).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五帝本纪》第一。”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及 司马迁 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后世因之,守而勿失。”《史记·五帝本纪》 唐 张守节 题解:“ 裴松之 《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本者,繫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繫之年月,名之曰纪。”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各史例目异同》:“古有《禹本纪》、《尚书》、《世纪》等书, 迁 用其体,以述帝王。”词语解释:小纪 拼音:xiǎo jǐ
(1).野史名称之一。如 宋 熊克 《中兴小纪》叙 宋 室南渡事迹; 清 刘尚友 《定思小纪》记 李自成 农民军进京时的所见所闻。专记名物者,或亦以“小纪”称之。 清 施闰章 《蠖斋诗话·蓴菜》:“ 李长蘅 有《煮蓴歌》,亦可称蓴之小纪矣。”
(2).犹细目。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盖法之质,在乎大纲,一定不易;法之文,在乎小纪,每多变迁。”词语解释:兵纪 拼音:bīng jì
(1).军事要事。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辛文悦 , 后周 通经史里儒, 太祖 幼尝从其学。 显德 中为殿前都检点,节制方面,兵纪繁剧,与 辛 久不相见,上每亦念之。”
(2).军纪。 清 马建忠 《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初到之时,以为 欧洲 各国富强专在製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词语解释:衡纪 拼音:héng jì
即玉衡星。亦借指北斗星。《文选·谢惠连〈捣衣〉诗》:“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 张铣 注:“衡纪,玉衡星也。” 唐 司空图 《王纵追述碑》:“虽 荆州 罢市,衡纪屡迁,而 蜀郡 奉祠,謌謡未息。”词语解释:官纪 拼音:guān jì
指任官的法度。《新唐书·杜佑传》:“ 神龙 中,官纪荡然,有司大集选者,既无闕员,则置员外官二千人,自是以为常。”词语解释:炎纪 拼音:yán jì
指 汉 朝年代。 清 黄景仁 《赠程厚孙》诗:“何如老 秦 壁,甓甃任頽压,虽然千百年,名义固非之,缅维炎纪英,纷纶工羽翣。”参见“ 炎祚 ”。
词语解释:炎祚 拼音:yán zuò
(1).五行家谓 刘汉 、 赵宋 皆以火德王,因以“炎祚”指 汉 或 宋 的国统。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后妃命数》:“中兴炎祚,成四百年之基者, 发 之五世孙 光武 也。”《宋史·乐志七》:“盛德在火,相我炎祚。”
(2). 三国 蜀 刘备 自称得 汉 之正统,故亦指 蜀汉 。 清 刘师恕 《卧龙冈武侯祠》诗:“大星堕地终炎祚,古柏参天傍草庐。”词语解释:前纪 拼音:qián jì
关于前代历史的记载。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北史·崔浩传》:“乃詔 浩 总理史务,务从实録。於是监祕书事,以中书侍郎 高允 ,散骑侍郎 张伟 参著作,续成前纪。”词语解释:称纪 拼音:chēng jì
记述。《宋书·符瑞志中》:“甘露频降,状如细雪,京都及郡国处处皆然,不可称纪。” 宋 叶适 《东塘处士墓志铭》:“其行常损己益物,种植甚远,积累而可称纪者众矣,然最著者在 东塘 。”词语解释:贰纪 拼音:èr jì
古礼中添饭加菜的规章。《管子·弟子职》:“周还而贰,唯嗛之视,同嗛以齿,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谓贰纪。” 郭沫若 等集校引 洪亮吉 曰:“贰纪,谓增益菜羹之法。”词语解释:创世纪 拼音:chuàng shì jì
纳西族创世史诗。分为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上天求婚、迁徙人间、艰苦创业等部分。洪荒时期,混沌未开,神男神女开辟天地。但因兄妹通婚,触怒天神普降暴雨,致使洪水泛滥。从忍利恩得到东神帮助,死里逃生,与天女相爱,艰苦创业,繁衍后代,形成藏族、白族、纳西族三个民族。史诗幻想奇特丰富,反映了纳西族祖先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解释。词语解释:受纪 拼音:shòu jì
见“ 受记 ”。
词语解释:受记 拼音:shòu jì
(1).亦作“ 受纪 ”。指接受祭享。《汉书·司马迁传》:“五年而当 太初 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记。”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以元新改,立明堂,朝诸侯及郡守受正朔,各有山川之祀,故曰诸神受记。” 明 唐顺之 《观中州进贺长至表笺恭述时寓信阳》诗:“诸神将受纪,四海共迎祥。”
(2).佛教语。称佛记弟子来生因果及将来成佛之事为记别,接受记别,叫做受记。 唐 李邕 《嵩岳寺碑》:“密意所传称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记,法中出家。”《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长老知是 范道 要求受记,故此昼夜啼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佛经上常説:‘受记成佛。’你能受记,就能成佛;你不受记,就不能成佛。”词语解释:谱纪 拼音:pǔ jì
亦作“ 谱记 ”。 谱系之记载。《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 兴以来,至于 太初 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彊弱之原云以世。”《南齐书·文学传·贾渊》:“先是谱学未有名家, 渊 祖 弼之 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词语解释:节纪 拼音:jié jì
犹节期。纪为纪年的单位,若干年循环一次为一纪。《汉书·谷永传》:“陛下承八世之功业,当阳数之标季,涉三七之节纪,遭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阸。”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至 平帝 乃三七二百一十岁之厄,今已涉向其节纪。”词语解释:阴纪 拼音:yīn jì
按照古代纳音之法,十二律与十二支相配,凡属寅、午、戌、亥、卯、未者为“阴纪”。一说,自蕤宾相生,至於应钟而终止,谓之“阴纪”。参阅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词语解释:阳纪 拼音:yáng jì
按照古代纳音之法,十二律与十二支相配,凡属申、子、辰、巳、酉、丑者为“阳纪”。一说,自黄钟相生,至于中吕而中止,谓之“阳纪”。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纳音之法:申、子、辰、巳、酉、丑为阳纪,寅、午、戌、亥、卯、未为阴纪。”词语解释:八纪 拼音:bā jì
犹八维。 唐 杨炯 《浑天赋》:“部之以三门,张之以八纪。”词语解释:代纪 拼音:dài jì
即世纪。记载帝王世系及其事迹的史籍。 唐 代避 太宗 讳,改“世”为“代”。《史记·殷本纪》“ 帝甲 崩,子 帝廩辛 立” 唐 司马贞 索隐:“《汉书·古今人表》及《帝王代纪》皆作‘ 冯辛 ’。”词语解释:军风纪 拼音:jūn fēng jì
军队的作风、纪律以及军容等。《中国歌谣资料·四季劝郎歌》:“再劝我的郎,赶快转连上,严守军风纪,勇敢上战场。”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民族革命军队的军风纪的建立,部队的巩固,是建筑在政治的民族的觉悟上的。”词语解释:军纪 拼音:jūn jì
军队的纪律。 谷斯范 《新桃花扇》第九回:“我的部下,上到总兵参将,下到把总、走卒,我敢说个个都是严守军纪的。”词语解释:贞纪 拼音:zhēn jì
谓清明盛世。 唐 薛存诚 《仙石灵台赋》:“总群瑞以考徵,实表盛乎贞纪。”词语解释:饬纪 拼音:chì jì
整饬纪纲。谓使令奴仆。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真赏难逢》:“世俗以夫妇之事为敦伦,以使令奴僕为飭纪。”词语解释:风纪 拼音:fēng jì
(1).风教纲纪。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分司宪臺,风纪由振。”《元史·刑法志一》:“ 仁宗 之时,又以格例条画有关於风纪者,类集成书,号曰《风宪宏纲》。”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下》:“诚一代风纪之纲目,万化沿革之载记。”
(2).作风和纪律。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一若此次风潮,为校长整飭风纪之所致。”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一章:“他想到,人民军在军容风纪上是很讲究的,就把自己也从上到下整饬了一番。” 词语解释:九头纪 拼音:jiǔ tóu jì
传说远古 人皇氏 兄弟九人共政,称为九头纪。为“十纪”之一。《春秋命历序》:“ 人皇 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山谷口,分长九州,各立域邑,凡一百五十一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宋均 注:“九头,兄弟九人。”参见“ 十纪 ”。
词语解释:十纪 拼音:shí jì
(1).古代传说,自天地开辟,人皇以来,至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共二百七十六万年,分为十纪: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禅通、疏讫。见《广雅·释天》。 司马贞 补《史记·三皇本纪》引《春秋纬》,谓十纪为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循蜚”作“脩飞”、“因提”作“回提”、“疏讫”作“流讫”,其余名目相同。
(2).十代,十世。《汉书·叙传上》:“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於上京。”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十纪, 汉 十世也。”
(3).指一百二十年。《文选·潘岳〈西征赋〉》:“图万载而不倾,奄摧落於十纪。” 李善 注引 孔安国 《尚书》传:“十二年曰纪。”词语解释:协光纪 拼音:xié guāng jì
古代神话中五天帝之一 黑帝 的名字。《文选·张衡〈东京赋〉》“四灵懋而允怀” 李善 注引《河图》:“ 黑帝 神名 协光纪 。”按,“协”与“叶”同音,又作“叶光纪”。“叶”与“汁”形近,又作“汁光纪”。参见“ 叶光 ”、“ 五帝 ”。词语解释:丹纪 拼音:dān jì
朱笔书写的文书。 南朝 梁 任昉 《抚军桂阳王墓志铭》:“於昭帝绪,擅美前王。緑图丹纪,金简玉筐。”词语解释:顿纲振纪 拼音:dùn gāng zhèn jì
整顿朝纲,重振法纪。《资治通鉴·周显王四十八年》:“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 胡三省 注“顿,谓整顿。”词语解释:顺纪 拼音:shùn jì
顺从纪纲。《隋书·虞世基传》:“虽復顺纪合符之后,望云就日之君,且修战於 版泉 ,亦治兵於 丹浦 。”词语解释:九纪 拼音:jiǔ jì
(1).谓据九种自然法则理政治事。《逸周书·小武开》:“顺道九纪……一辰以纪日;二宿以纪月;三日以纪德;四月以纪刑;五春以纪生;六夏以纪长;七秋以纪杀;八冬以纪藏;九岁以纪终。” 朱右曾 校释:“纪,理也。”
(2).指九臟的功能。《国语·郑语》:“建九纪以立纯德。” 韦昭 注:“九纪,九藏也,正藏五,又有胃、旁胱、肠、胆也。纪,所以经纪性命,立纯德也。《周礼》曰:‘九藏之动。’ 贾唐 云:‘九纪,九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