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首字词组
纪纲纪历纪昌纪善纪过纪念馆纪纲仆纪事体
纪年纪实纪念纪法纪念日纪检纪甗纪传体
纪元纪游纪颂纪统纪念册纪要纪理纪事本末
纪律纪信纪功碑纪传纪庸纪经纪系 
纪载纪录纪星纪农纪序纪纲院纪略 
纪行纪述纪纲地纪兴纪念堂纪群交纪识 
纪功纪号纪念碑纪限仪纪念品纪念号纪录影片 
纪事纪极纪委纪限纪纲掾纪念章纪叙 

词语解释:纪纲  拼音:jì gāng
(1).网罟的纲绳。引申为纲领。《吕氏春秋·用民》:“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夫方述一事,得其纪纲,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遂令披閲之者有所懵然。”
(2).法度。《书·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汉 崔瑗 《座右铭》:“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唐 韩愈 《杂说》之二:“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军机御史》:“有阑入者,即时纠劾,然后人不敢私謁,纪纲始严肃焉。” 吴晗 《“一二一”惨案与纪纲》:“政府要保持纪纲,必得先明白是谁在破坏纪纲。”
(3).起纪纲作用之人物。《荀子·尧问》:“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 宋 司马光 《言张田第二状》:“臣窃以吏者,民之纪纲。” 宋 陈亮 《酌古论·李愬》:“夫将者,三军之纪纲也。”
(4).指州郡掾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时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郡纪纲上祠,请杀之。”
(5).特指州郡录事参军。 唐 刘长卿 《题元录事开元所居》诗:“幽居萝薜情,高卧纪纲行。” 唐 喻凫 《送越州高录事》诗:“官曹权纪纲,行李半舟航。”
(6).治理;管理。《国语·晋语四》:“此大夫 管仲 之所以纪纲 齐国 ,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侍御 韩君 ,前领三县,纪纲二州,奏课常为天下第一。”
(7).统领仆隶之人。后泛指仆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秦伯 送卫於 晋 三千人,实纪纲之僕。” 杜预 注:“诸门户僕隶之事,皆 秦 卒共之,为之纪纲。”《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 梁祖 与 揆 牙兵三千为纪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清僧》:“又年餘,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餽遗。”
(8).谋略。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五本第十七出:“胸襟儿纪纲,扶持得帝王。”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一折:“俺这里虽然是有纪纲,知兴败,那里讨 尉迟 这般样一个身材。” 元 尚仲贤 《三夺槊》第一折:“若不是 唐 元帅少年有纪纲,义伏了 徐茂公 ,礼设了 褚遂良 ,智降了 苏定方 。”
词语解释:纪年  拼音:jì nián
(1).记年岁。《左传·襄公三十年》:“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
(2).记年代。我国过去用干支纪年,从 汉武帝 到 清 末又兼用皇帝的年号纪年;公历纪年则用假定的 耶稣 生年为第一年。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 建中 初,天子始纪年更元。”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 日本 纪年,有谓专以 宽永 为号,故钱文如此。”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 共和 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3).我国史书体裁之一。以年月为序排列史实。如《竹书纪年》
词语解释:纪元  拼音:jì yuán
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我国古代以新君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每易一君,改元一次或数次。 西周 共和 元年(公元前841年)为有年号之始。 汉文帝 、 汉武帝 即位后均曾改元。 武帝 建元 元年(公元前140年)后,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 希腊 人曾以公元前776年(第一次奥林匹克竞技会)为纪元; 罗马 人以公元前754年或753年(始建 罗马城 )为纪元; 阿拉伯 人以公元622年( 穆罕默德 由 麦加 迁 麦地那 )为纪元。今世界多数国家采用公元纪年,以假定的 耶稣 降生之年为元年。
词语解释:纪律  拼音:jì lǜ
(1).纪纲;法度。《左传·桓公二年》:“百官於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公在庙堂,总持纪律,一用公直,两忘猜昵。”
(2).规矩;规律。 汉 徐干 《中论·历数》:“昔者圣王之造历数也,察纪律之行,观运机之动。” 宋 邵雍 《和赵充道秘丞见赠诗》:“殊无纪律诗千首,富有云山酒一瓢。”《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若似 花子虚 终日落魄飘风,谩无纪律,而欲其内人不生他意,岂可得乎?”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三十六忠庙题词》:“庙廷立 明 初二碑,其文宂长无纪律。然叙 鄱湖 之战,视他书较详。”
(3).指军纪。 宋 苏轼 《王仲仪真赞》:“转运使摄帅事,与副总管议不合,军无纪律。”《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只因武备久弛,军无纪律。” 清 戴名世 《史论》:“观良将之用众也,纪律必严,赏罚必信。”
(4).机关、团体、政党等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要求其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
词语解释:纪载  拼音:jì zǎi
(1).纪,通“ 记 ”。用文字记录。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载。”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九:“ 李延寿 《南北史》成,惟《隋书》别行,餘七史几废。大抵纪载无法,详略失中,故宜行而不远。”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在当时不过草草纪载之笔,而字字可入名人法帖中。”
(2).纪,通“ 记 ”。记载事情的文字。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 李心传 蜀 人,去天万里,轻信纪载,疎舛因宜。” 清 汪懋麟 《铜鼓歌为树百给事作》:“工金工木妙 诸葛 ,考之纪载多流传。”
词语解释:纪行  拼音:jì xíng
记述旅行见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绅》:“集名《追昔游》,多纪行之作。”
词语解释:纪功  拼音:jì gōng
记述功勋。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书圣贤之勋者,谓之纪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明年,閤门舍人 周登 出使,过 赵州 ,观所谓石桥者,已具述其事,纪功勒铭,大书深刻於桥柱矣。”
词语解释:纪事  拼音:jì shì
(1).记叙事实。纪,通“ 记 ”。 汉 王充 《论衡·正说》:“《洪范》五纪,岁月日星,纪事之文,非法象之言也。” 明 宋濂 《文原》:“世之论文者有二,曰载道,曰纪事。纪事之文当本之 司马迁 、 班固 。” 清 孙枝蔚 《大树》诗自注:“ 吴野人 曰:‘结处纪事,悲感无限,得 少陵 之遗。’”
(2).文体名。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别体曰纪事,诗常标题,亦入杂著。”
词语解释:纪历  拼音:jì lì
记时的历法。 晋 陶潜 《桃花源》诗:“虽无纪历誌,四时自成岁。” 宋 梅尧臣 《读月石屏》诗:“吾谓此石之蹟虽似月,不能行天成纪历。” 清 黄遵宪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祇作寻常数圆缺。”
词语解释:纪实  拼音:jì shí
(1).纪,通“ 记 ”。记述实况。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名臣》:“故 子瞻 为公《独乐园诗》曰:‘先生独何事,四海望陶冶。儿童诵 君实 ,走卒知 司马 。’盖纪实也。”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一:“翁於 金陵 狱中《和东坡御史臺寄弟诗》有‘慟哭临江无孝子,徒行赴难有贤妻’之句,盖纪实也。” 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
(2).纪,通“ 记 ”。实况的记录。 倪志亮 《三战三捷》:“这是一九三○年, 鄂 豫 边红一师战斗生活的纪实。” 赵朴初 《读陈毅同志诗词》:“ 陈毅 同志诗词的主要特点,正如 张茜 同志所说,是他自己坚持战斗、辛勤工作的纪实。”
词语解释:纪游  拼音:jì yóu
记述旅游情况。 鲁迅 《热风·估〈学衡〉》:“还有《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连题目都不通了。采集有所务,并非漫游,所以古人作记,务与游不并举,地与游才相连。 匡庐 、 峨眉 ,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六章二:“但这一次的登山,我却有了一首纪游诗,是在那下山途中勉强凑成的。”
词语解释:纪信
公元前?—前204
词语解释:纪录  拼音:jì lù
(1).纪,通“ 记 ”。记录,用文字记载。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古昔之远,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难得纪録。”《魏书·序纪》:“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録焉。”《新唐书·儒学传上·朱子奢》:“帝尝詔:‘起居纪録臧否,朕欲见之以知得失,若何?’”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 汉 兴,大中大夫 陆贾 纪録时功,作《楚汉春秋》。”
(2).纪,通“ 记 ”。记载事情的文字。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自虽二帝三王之盛,若不存纪録,则名氏年代,不闻於兹,功德事业,无可称道焉。” 宋 曾巩 《请访问高骊世次》:“或来使未能尽对,即諭以候归本国,讨寻纪録,因向后别使人附来。” 沉从文 《〈沉从文散文选〉题记》:“至于我这两本习作,能看做探路打前站的哨兵纪录,对家乡同好起点参考作用,就足够了。”
(3).纪,通“ 记 ”。指做记录的人。
(4).纪,通“ 记 ”。官吏有功绩或犯有罪过,记录在案,以为其后升迁、黜罚之依据。《旧唐书·突厥传上·默啜》:“功合纪録,以劝戎行。” 明 唐寅 《与文徵明书》:“为国家出死命,使功劳可以纪録。”《明律·名例律·职官有犯》:“其犯应该笞决、罚俸、收赎、纪録者,不在奏请之限。”又 清 制,官吏有功绩者,议叙之法,一曰纪录,二曰加级。纪录计以次,有纪录一次、二次、三次之别,级一当纪录四次。
(5).纪,通“ 记 ”。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八章:“他竟然创造了打死五个敌人的最高纪录。” 秦牧 《长街灯语·中国的书龙》:“这些年来, 美国 和 日本 的最畅销的文学书,都已经达到了八百万册以上的纪录。”
词语解释:纪述  拼音:jì shù
记载叙述。纪,通“ 记 ”。 唐 司空图 《解县新城碑》:“宠传褒詔,喜动邻封,方属沉緜,难辞纪述。”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时公已致仕在 潁川 ,以其间纪述有未欲广者,因尽删去之。” 朱自清 《中国歌谣》:“客籍人有一种风俗,很有可纪述的价值的。”
词语解释:纪号  拼音:jì hào
(1).名称,标题。 汉 蔡邕 《明堂月令论》:“ 秦 相 吕不韦 著书,取月令为纪号。”
(2).年号。 宋 范仲淹 《鄠郊友人王君墓表》:“时 祥符 纪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宋史·王觌传》:“ 建中 之名,虽取皇极,然重袭前代纪号,非是,宜以 德宗 为戒。”《元典章·诏令一·元贞改元》:“履端伊邇,纪号惟新,可改 至元 三十二年为 元贞 元年。”
词语解释:纪极  拼音:jì jí
(1).终极;限度。《左传·文公十八年》:“聚敛积实,不知纪极。”《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採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於 交阯郡 界。”《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且 董卓 贪淫骄陵,志无纪极。”
(2).引申为穷尽。《北史·李先传》:“国家政化长远,不可纪极。” 宋 姜夔 《白石诗说》:“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復是奇;方以为奇,忽復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
词语解释:纪昌  拼音:jì chāng
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学射于 飞卫 。尝以氂悬虱于窗牖,引弓射之,贯虱之心而氂不断。见《列子·汤问》
词语解释:纪念  拼音:jì niàn
(1).深切怀念;思念不忘。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 先生!” 曹禺 《雷雨》第二幕:“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以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十章:“让我们永远纪念牺牲了的同志们!”
(2).用以表示纪念的事物。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郁达夫 《二诗人》二:“那女性奉赠了他许多赞话,并且一定要他即席做一首诗出来做今晚的纪念。”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五章:“ 莱特 摇摇头,认真地说,‘让它留给你们做一个纪念好了。’”
(3).纪念活动;纪念日。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我还没有亲自遇见过黄花节的纪念,因为久在北方。” 巴金 《关于〈父与子〉》:“再过五年便是 屠格涅夫 逝世的一百周年纪念。”
(4). 清 代官吏朝珠旁之小串装饰品。多用珊瑚珠、伽南香之类制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便把所穿的香珠,凑了一百零八颗,配了一副烧料的佛头、纪念,穿成一掛朝珠……作一份礼送了去。”
词语解释:纪颂  拼音:jì sòng
铭记颂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汳水》:“国相 东莱 王璋 字 伯仪 ,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乃与长史 边乾遂 树之玄石,纪颂遗烈。”
词语解释:纪功碑  拼音:jì gōng bēi
记载功绩的石碑。《旧唐书·姜行本传》:“其处有 班超 纪功碑。”《新五代史·梁太祖纪上》:“十月,天子使来,赐王纪功碑。”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一章:“抗战胜利纪功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 长江 、 嘉陵江 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原注:“现为 重庆市 人民解放纪念碑。”
词语解释:纪星  拼音:jì xīng
岁星名。《史记·天官书》:“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
词语解释:纪纲地  拼音:jì gāng dì
伸张法纪之地。多特指谏官职务。《新唐书·卢景亮传》:“ 宪宗 时,以直諫知名者,又有 王源中 …… 源中 上言:‘臺宪者,纪纲地,府县责成之所。’” 宋 叶适 《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上患之,择耆艾质厚不与 赵 张 同好恶者居纪纲地,共持国论。”
词语解释:纪念碑  拼音:jì niàn bēi
为纪念伟大功绩、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而建立的石碑。 巴金 《再访巴黎》:“不过我的确喜欢 巴黎 的那些名胜古迹,那些出色的塑像和纪念碑。”
词语解释:纪委  拼音:jì wěi
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简称。
词语解释:纪善  拼音:jì shàn
明 代亲王属官名,掌讲授之职。 明 方孝孺 《题会稽张处士墓铭后》:“少子 遯 亦以通儒术荐为纪善。”
词语解释:纪法
法律;法规
词语解释:纪统  拼音:jì tǒng
常道;准则。《国语·齐语》:“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 韦昭 注:“统,犹经也。”
词语解释:纪传  拼音:jì chuán
(1).纪传体史书中的本纪与列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纪传为式,编年缀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当 汉 代史书以 迁 固 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於文为烦,颇难周览。”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
(2).指纪传体史书体裁。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自斯已后,作者相继。为编年者四族,创纪传者五家。”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 司马迁 《史记》为纪传之祖。”
(3).指纪传体史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阮孝绪 《七録》:一经典,二纪传,三子兵,四文集,五伎术,六佛,七道。”
词语解释:纪农
治理农事
词语解释:纪兴
记录兴致
词语解释:纪限仪  拼音:jì xiàn yí
即六分仪。轻便测角仪器。航海或航空时用来测定天体的高度以及地面上远处两点所成的视角。《老残游记》第一回:“那三人却俱是空身,带了一个最準的向盘,一个纪限仪,并几件行船要用的物件,下了山。”
词语解释:纪限  拼音:jì xiàn
极限。 清 王韬 《原字》:“独於西曰 昧谷 者,盖在极西之地而无所纪限也。”
词语解释:纪过  拼音:jì guò
记录过失。纪,通“ 记 ”。 前蜀 杜光庭 《上元玉局化众修黄箓斋词》:“三官纪过,五帝司非。”
词语解释:纪念日  拼音:jì niàn rì
发生过重大事情值得纪念的日子。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不过, 中山先生 的纪念日却遇见过了:在学校里,晚上来看演剧的特别多,连凳子也踏破了几条,非常热闹。” 巴金 《怀念萧珊》:“今天是 萧珊 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
词语解释:纪念册  拼音:jì niàn cè
请人题写文字等留作纪念的册子。 吴伯箫 《北极星·努力奋斗》:“要跟区队长分手的时候,很留恋,想请区队长在一本纪念册上留言。”
词语解释:纪庸  拼音:jì yōng
记录功绩。纪,通“ 记 ”。《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疏爵纪庸,恤孤表嗣。” 吕延济 注:“纪,録;庸,功也。”
词语解释:纪序  拼音:jì xù
纲纪次序。《史记·历书》:“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天下无道,则正朔不行於诸侯。” 宋 叶适 《龟山杨先生祠堂记》:“其守 延平 ,乃更详缓曲折,野人有讼,呼案前儿女语之,收敛锋鍔以立纲目,昼勤夜思,各就纪序。”
词语解释:纪念堂  拼音:jì niàn táng
为纪念某一著名人物而建造的建筑物。 鲁迅 《书信集·致沉雁冰》:“最失败的是 许钦文 ,他募款建 陶元庆 纪念堂,后来收款寥寥,自己欠一批债。”
词语解释:纪念品  拼音:jì niàn pǐn
留作纪念的物品。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小人们也遵先王遗教,非常敬老,所以要请您老留下一点纪念品。” 巴金 《秋》二:“就只剩下这十多幅,这是纪念品。”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四章:“还有他回国时少先队员送他的签满了名字的红领巾,以及其它纪念品等等。”
词语解释:纪纲掾  拼音:jì gāng yuàn
指录事参军。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臣职下》:“纪纲掾,録事是。”
词语解释:纪念馆  拼音:jì niàn guǎn
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机构。大多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和人物出生、居住、工作的地方为馆址,保存和恢复历史原状;也可另辟馆址,集中陈列有关历史资料或人物生平资料。如 上海 有鲁迅纪念馆。
词语解释:纪检  拼音:jì jiǎn
指对纪律进行检查
词语解释:纪要  拼音:jì yào
记述要点的文字。 清 顾祖禹 有《读史方舆纪要》。今又多用为会议文件名。 周恩来 《一年来的谈判及前途》:“ 毛泽东 同志去 重庆 ,在去年十月十日发表了《双十会谈纪要》。在此纪要中,解决了许多问题,但同时还有几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
词语解释:纪经  拼音:jì jīng
纲常。《文选·曹植〈七启〉》:“今吾子弃道艺之华,遗仁义之英;耗精神乎虚廓,废人事之纪经。” 刘良 注:“纪经,常理也。”
词语解释:纪纲院  拼音:jì gāng yuàn
指录事参军。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幕职》:“郡督邮、纪纲院、纠司、纠职,今皆録事参军。”
词语解释:纪群交
累世之交。《三国志·魏志·陈羣传》:“ 鲁国 孔融 高才倨傲,年在 纪 羣 之间,先与 纪 友,后与 羣 交,更为 纪 拜,由是显名。”按, 陈纪 为 陈羣 之父。 清 钱谦益 《嘉定金氏寿宴序》:“余既耄老,尤获以 纪 羣 旧交为登堂燕喜之客。” 清 赵翼 《里中杭生汭潮先友杭云龙之子感赋》诗之一:“世无 朱 郭 侠,我忝 纪 羣 交。”
词语解释:纪念号  拼音:jì niàn hào
为纪念某一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而编辑出版的刊物专号。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现在正在弄《托尔斯泰纪念号》,不暇吃饭也。”
词语解释:纪念章  拼音:jì niàn zhāng
为表示纪念而制作发行的徽章。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二十六日》:“他把旅行证和飞机票交给了我,同时又送了我一个科学院的纪念章,圭形,有撇针可挂。”
词语解释:纪纲仆  拼音:jì gāng pú
仆人。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三:“ 器之 色不动,留客饭,谈笑自若,对客取笔书数纸,徐呼其纪纲之僕。”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严辛》:“有 严辛 者, 严氏 纪纲僕也。”
词语解释:纪甗  拼音:jì yǎn
古代 纪国 宝器名。《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 使 宾媚人 赂以 纪 甗、玉磬与地。” 杜预 注:“甗,玉甑;皆灭 纪 所得。” 清 王又旦 《古鼎篇》:“天球河图与大鏞,蜼敦 纪 甗争舂容。”
词语解释:纪理  拼音:jì lǐ
经纪,管理。 汉 班固 《白虎通·宗族》:“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羣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宋 叶适 《修职郎监和剂局吴君墓志铭》:“外弟 傅寅 ,字 同叔 ,博通古书,特有隐趣,君严事如师,逊爱如兄,多出资用纪理其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 柴 躬自纪理,劬劳甚苦,而家中米盐,不食自尽。”
词语解释:纪系  拼音:jì xì
记载联属。《通志·总序》:“至於歷代实蹟,无所纪繫。”
词语解释:纪略  拼音:jì lüè
(1).仿纲目体例记事之书。《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四·龙飞纪略》:“ 明 吴朴 撰。 朴 字 华甫 , 詔安 人。是编仿纲目体例,纪 明太祖 事蹟,初名《征伐礼乐书》,后改今名。”
(2). 清 代方略馆所编记历代军、政大事之文字。《清会典·办理军机处·方略馆》“方略馆总裁,掌修方略”原注:“每次军功告蕆,及遇有政事之大者,奉旨纂辑成书,纪其始末,或曰方略,或曰纪略,皆由馆承办。”
(3).犹纪要。 清 马建忠 《巴黎覆友人书》:“第二场试交涉之学,凡三题:一公法新论;一交涉纪略;一或舆图或商务各一条。”
词语解释:纪识  拼音:jì shí
记住;记载。纪,通“ 记 ”。 汉 王充 《论衡·正说》:“传文纪识恐忘。”《后汉书·郎顗传》:“时卒有暴风, 宗 占知京师当有大火,记识时日,遣人参候,果如其言。”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纪识本末,标目裁篇,后之纪传,悉源乎此。”
词语解释:纪录影片  拼音:jì lù yǐng piān
纪录真人真事的影片。系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的、完整的真实记录,不容许任何夸张与虚构。按照题材及表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时事报导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和传记纪录片等。
词语解释:纪叙  拼音:jì xù
记叙。纪,通“ 记 ”。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桥名》:“如 运瀆 青溪 所跨,试以遗跡参之,次第可考,而纪叙无法。”
词语解释:纪事体  拼音:jì shì tǐ
记叙事实的文体。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姚姬传之正》:“公为 方灵皋 弟子,故古文学 归震川 ,而精粹过之。其纪事体多模仿 庐陵 ,殊多神逸。”
词语解释:纪传体  拼音:jì chuán tǐ
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创始于 司马迁 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用“世家”记述王侯封国;用“表”排比大事;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后历代所修正史,基本上采用这一体例。
词语解释:纪事本末  拼音:jì shì běn mò
(1).史书体裁之一。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创始于 南宋 袁枢 的《通鉴纪事本末》《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五·纪事本末类》:“至 宋 袁枢 以《通鑑》旧文,每事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其始终,命曰纪事本末,史遂又有此一体。”
(2).借指对某事的完整记述。 瞿秋白 《乱弹·〈铁流〉在巴黎》:“任何故意宣传鼓动的小说诗歌,都没有这种真实的平心静气的纪事本末来得响亮,来得雄壮--这是革命的凯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