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纚纚 拼音:lí lí
(1).长而下垂貌。《楚辞·离骚》:“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唐 孙樵 《兴元新路记》:“路旁树往往如掛尘缨,纚纚而长,从风纷然。” 清 王又旦 《自千尺峰缘猢狲愁行》:“万状石磑磑,纷垂繘纚纚。”
(2).引申为连绵不断。 唐 柳宗元 《梦归赋》:“风纚纚以经耳兮,类行舟迅而不息。” 明 何大复 《七述》:“若有伏忧,绵绵纚纚,纠缠于心。” 明 杨慎 《东坡书》:“紆细婉转,纚纚如抽茧之丝。”
(3).亦作“ 纚縰 ”。犹縰縰。纷纭貌。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百叠漪漪水皱,六銖纚纚云轻。” 明 何景明 《古冢赋》:“舞袖纚縰以何见兮,鸣瑟寂而无闻。”
(1).有次序。《韩非子·难言》:“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旧注:“纚纚,有编次也。”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书辞数百言,纚纚有条理。”
(2).用以形容文章或言谈连绵不尽。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自序》:“我先君博极羣书,习闻臺阁旧事,每对客语,音吐洪畅,纚纚不得休。” 明 归有光 《五岳山人前集序》:“今见其燁燁尔、洋洋尔、纚纚尔,别之三年而其文之富如此。”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自 唐 以降,缀文者在彼不在此,观其流势,洋洋纚纚,即实不过数语。”词语解释:绋纚 拼音:fú lí
绳索和带子。多指挽船、系船所用。《诗·小雅·采菽》:“汎汎杨舟,紼纚维之。” 毛 传:“紼,繂也;纚,緌也。” 郑玄 笺:“舟人以紼繫其緌以制行之。” 三国 魏 嵇康 《四言诗》之九:“有舟浮覆,紼纚是维。” 唐 刘禹锡 《儆舟》:“ 刘子 浮于 汴 ,涉 淮 而东,亦既释紼纚。”词语解释:离纚 拼音:lí lí
见“ 离簁 ”。
词语解释:离筛 拼音:lí shāi
亦作“ 离褷 ”。亦作“ 离蓰 ”。亦作“ 离纚 ”。亦作“ 离縰 ”。
(1).濡湿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白头吟一》:“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离簁。”一本作“ 簁簁 ”。 唐 韩愈 孟郊 《秋雨联句》:“毛羽皆遭冻,离簁不能劌。” 钱仲联 集释:“ 祝 本、 魏 本作‘篱簁’。《举正》本作‘离簁’。《考异》本、 廖 本、 王 本作‘离蓰’。” 明 何景明 《观春雪》诗:“旖旎结华缨,离縰飘素带。”
(2).毛羽始生貌。《文选·嵇康〈琴赋〉》:“纷文斐尾,慊縿离纚。” 李善 注:“慊縿离纚,羽毛貌。”《文选·木华〈海赋〉》:“鳧雏离褷,鹤子淋渗。” 张铣 注:“离褷、淋渗,毛羽初生貌。” 唐 李白 《雉朝飞》诗:“锦衣綺翼何离褷,犊牧採薪感之悲。”
(3).浓密貌。 明 宋濂 《重荣桂记》:“门墉之内,桂树一章,扶疏而离褷,昼日成阴。” 清 王夫之 《九昭》:“左葳蕤之翠羽兮,右离褷之星施。”词语解释:连纚 拼音:lián lí
连绵不断。 唐 吴融 《祝风三十二韵》:“我有二顷田, 长洲 东百里。环涂为之区,积葑相连纚。”词语解释:飘纚 拼音:piāo lí
轻轻飘动。 南朝 梁 沉约 《秦筝曲》:“罗袖飘纚拂雕桐,促柱高张散轻宫。”词语解释:设纚 拼音:shè lí
用帛为行冠礼的人束发。《仪礼·士冠礼》:“赞者坐櫛设纚。” 郑玄 注:“设,施也。”《隋书·礼仪志四》:“赞冠者又坐櫛,设纚。”词语解释:森纚 拼音:sēn lí
下垂貌。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戴翠毛以表弁,垂緑蕤之森纚。”词语解释:幓纚 拼音:shān lí
车饰下垂貌。《汉书·扬雄传上》:“於是乘舆乃登夫凤皇兮翳华芝,駟苍螭兮六素虯,蠖略蕤绥,灕虖幓纚。” 颜师古 注:“灕虖幓纚,车饰貌也。”词语解释:幡纚 拼音:fān lí
亦作“ 幡洒 ”。 飞扬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条扶於,落英幡纚。”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晏 曰:“幡纚,飞扬貌。”《镜花缘》第八八回:“夫落英幡洒,则沉墨之非固也;嘉卉灌丛,则苴槖之所赋也。”词语解释:栉纚 拼音:zhì lí
同“ 櫛縰 ”。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跣上》:“其言叙次甚明,犹上文盥潄,櫛纚。”词语解释:棼纚 拼音:fén lí
纷错下垂貌。词语解释:洋纚 拼音:yáng lí
见“ 洋洋纚纚 ”。
词语解释:洋洋纚纚 拼音:yáng yáng lí lí
形容盛美而有条理。《韩非子·难言》:“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陈奇猷 集释引旧注:“洋洋,美;纚纚,有编次也。”亦省作“ 洋纚 ”。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说稗·绘真记》:“洋纚数万言,颇可观。”词语解释:洋洋纚纚 拼音:yáng yáng lí lí
形容盛美而有条理。《韩非子·难言》:“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陈奇猷 集释引旧注:“洋洋,美;纚纚,有编次也。”亦省作“ 洋纚 ”。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说稗·绘真记》:“洋纚数万言,颇可观。”词语解释:笄纚 拼音:jī lí
束发物。《礼记·问丧》“亲始死,鸡斯徒跣” 汉 郑玄 注:“鸡斯当为笄纚,声之误也。亲始死去冠,二日,乃去笄纚括髮也。”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鸡斯通作笄纚。”词语解释:綝纚 拼音:chēn lí
(1).衣裳、毛羽下垂貌。《楚辞·王褒〈九怀·通路〉》:“舒佩兮綝纚,竦余剑兮千将。” 洪兴祖 补注:“綝,林、森二音。纚,力知、所宜二切。衣裳毛羽垂貌。”
(2).盛装貌。《后汉书·张衡传》:“冠咢咢其映盖兮,佩綝纚以煇煌。” 李贤 注:“綝音林,纚音离,盛貌也。”词语解释:缁纚 拼音:zī lí
束发的黑缯。《仪礼·士冠礼》:“緇纚,广终幅,长六尺。” 郑玄 注:“纚,今之幘梁也。终,充也。纚一幅长六尺,足以韜髮而结之矣。”按,古人用黑巾笼发再加冠。词语解释:组纚 拼音:zǔ lí
见“ 组丽 ”。
词语解释:组丽 拼音:zǔ lì
亦作“ 组纚 ”。 华美。用以形容丝织品或诗文。 汉 扬雄 《法言·吾子》:“或曰雾縠之组丽。” 李轨 注:“言可好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纚也。”纚, 唐 写本作“丽”。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一:“大抵欲造平澹,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澹之境,如此则 陶 谢 不足进矣。” 宋 王安石 《示德逢》诗:“深藏组丽三千牘,静占宽闲五百弓。”词语解释:襂纚 拼音:shān lí
亦作“ 襂襹 ”。亦作“ 襂褷 ”。 毛羽下垂貌。《文选·扬雄〈甘泉赋〉》:“蠖略蕤绥,灕虖襂纚。” 李善 注:“灕虖襂纚,龙翰下垂之貌也……纚,所宜切。” 唐 李德裕 《振鹭赋》:“独立涟漪,意态閒暇,羽毛襂襹。” 宋 欧阳修 《戏答圣俞》诗:“羽毛襂褷眼睛活,若动不动如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