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共8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红紫纡紫绯紫阿紫葡萄紫鲜紫拖金委紫缇紫
青紫垂紫酽紫借紫顺圣紫干道紫惨紫福严紫
朱紫陈紫齐紫绛紫兼朱重紫龙胆紫映山紫端紫
魏紫拾青紫荷紫丹紫北紫黛紫怀银纡紫翔麟紫
金紫赐紫兼紫腰金衣紫蝉紫鼻青眼紫怀金垂紫练紫
拖紫烂紫一紫腰金拖紫血紫传龟袭紫怀金拖紫被朱紫
吹紫龟紫陈家紫酱紫邹缨齐紫泼墨紫怀黄佩紫被朱佩紫
黄紫斗紫宫紫重金兼紫露红烟紫掇青拾紫油紫玫瑰紫
拾紫丽紫酣紫赤紫乾道紫展紫带金佩紫嫣红姹紫
佩紫左紫黑紫千红万紫纡金拖紫拖青纡紫红得发紫纡金曳紫

词语解释:红紫  拼音:hóng zǐ
(1).红色与紫色。古代以青、赤、白、黑、黄为正色,红紫则是正色以外的间色。《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褻服。” 朱熹 集注:“红紫,閒色不正,且近於妇人女子之服也。褻服,私居服也。” 汉 扬雄 《法言·吾子》:“或问‘苍蝇红紫’。曰:‘明视。’” 李轨 注:“苍蝇间於白黑;红紫,似朱而非朱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於红紫。” 清 曹寅 《孔雀》诗:“有时妬红紫,独立愁云天。”
(2).红花与紫花。 唐 韩愈 《晚春》诗:“草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鬭芳菲。” 宋 韩维 《送孔先生还山》诗:“东风吹百花,红紫满巖谷。”
词语解释:青紫  拼音:qīng zǐ
(1).本为古时公卿绶带之色,因借指高官显爵。《汉书·夏侯胜传》:“ 胜 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 王先谦 补注引 叶梦得 曰:“ 汉 丞相大尉,皆金印紫綬,御史大夫,银印青綬。此三府官之极崇者, 胜 云青紫谓此。” 唐 陈子昂 《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不以臣駑怯,更加宠命,授以青紫,遣督 幽州 。”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一折:“自夸经史如流,拾他青紫,唾手不须忧。”
(2).借指显贵之服。《汉书·刘向传》:“今 王氏 一姓乘朱轮华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 唐 杜甫 《夏夜叹》诗:“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所谓立于其朝者,特曰冠貂蝉、袭青紫而已。”
词语解释:朱紫  拼音:zhū zǐ
(1).红色与紫色。《文选·张衡〈西京赋〉》:“木衣綈锦,土被朱紫。” 李善 注:“朱紫,二色也。” 宋 梅尧臣 《洛阳牡丹》诗:“红栖 金谷 妓,黄值 洛川 妃。朱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
(2).《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因以“朱紫”喻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东观汉记·宗资传》:“ 汝南 太守 宗资 ,任用善士,朱紫区别。”《后汉书·陈元传》:“夫明者独见,不惑於朱紫;听者独闻,不谬於清浊。”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见一善则盱衡扼腕,遇一才则扬眉抵掌,雌黄出其脣吻,朱紫由其月旦。” 唐 刘知几 《史通·编次》:“ 班固 踵武,仍加祖述於其间……朱紫以之混淆,冠履於焉颠倒。”
(3).比喻辞采。《南齐书·周颙传》:“ 顒 音辞辩丽,出言不穷,宫商朱紫,发口成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銓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
(4).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谓朱衣紫绶,即红色官服,紫色绶带。《艺文类聚》卷四八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吏部郎表》:“方愧朱紫,永懵钧衡。”
(5).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谓红色、紫色官服。 唐 白居易 《偶吟》:“久寄形於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唯大贤忽为人縶维,官至朱紫。” 清 李渔 《奈何天·忧嫁》:“下官只因宦途偃蹇,家计萧条,不以朱紫为荣,但觉素封可羡。”
词语解释:魏紫  拼音:wèi zǐ
牡丹花名贵品种之一。相传为 宋 时 洛阳 魏仁浦 家所植,色紫红,故名。 宋 辛弃疾 《临江仙》词:“魏紫朝来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这牡丹花乃花中之王,惟 洛阳 为天下第一。有‘姚黄’‘魏紫’名色,一本价值五千。”参阅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
词语解释:金紫  拼音:jīn zǐ
(1).见“ 金印紫綬 ”。
(2).金鱼袋及紫衣。 唐 宋 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仕五十年,一为尚书,三歷僕射,六兼大夫,五任司空,再践司徒,三居保傅,阶崇金紫,爵极国公。” 明 陆粲 《庚巳编·见报司》:“到一大官府,有金紫数辈出迎。”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七十致仕》:“突而弁兮,已厠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
词语解释:金印紫绶  拼音:jīn yìn zǐ shòu
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亦为表示品级之服饰。 魏 晋 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绶,因亦称金紫光禄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 秦 官,金印紫綬。”《后汉书·皇后纪论》:“六宫称号,惟皇后贵人,金印紫綬。”亦作“ 金章紫綬 ”。《晋书·舆服志》:“贵人、夫人、贵嬪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綬。”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唐 李白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綬来相趋。”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一三二:“金章紫綬选高班,每每东头近圣颜。”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宅祝寿》:“惟愿取黄卷青灯,及早换金章紫綬。”亦省称“ 金紫 ”。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何可入践常伯,超补三事。紆佩金紫,光国垂勋。”《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南史·江淹传》:“卿年三十五,已为中书侍郎,才学如此,何忧不至尚书金紫。”
词语解释:拖紫  拼音:tuō zǐ
见“ 拖青紆紫 ”。
词语解释:拖青纡紫  拼音:tuō qīng yū zǐ
汉 制,诸侯佩带的印绶为紫色,公卿为青色。因以“拖青紆紫”比喻官位显贵。 梁启超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第三章:“今岁华门一酸儒,来岁可以金马玉堂矣;今日市门一駔侩,明日可以拖青紆紫矣。”亦省作“ 拖紫 ”。《旧唐书·哀帝纪》:“虽蓝衫鱼简,当一见而便许升堂;纵拖紫腰金,若非类而无令接席。” 宋 黄庭坚 《昼夜乐》词:“直待腰金拖紫后,有夫人县君相与争。”
词语解释:吹紫  拼音:chuī zǐ
吹箫或笛。因箫笛多以紫竹为之,故称。 宋 梅尧臣 《历阳过杜挺之》诗:“去约河堤春柳动,与君吹紫步徘徊。”
词语解释:黄紫  拼音:huáng zǐ
黄色与紫色。 唐 韩愈 《杏花》诗:“山榴躑躅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新唐书·马周传》:“品官旧服止黄紫,於是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緑,八品九品青。”
词语解释:拾紫  拼音:shí zǐ
见“ 拾青紫 ”。
词语解释:拾青紫  拼音:shí qīng zǐ
谓获取高官显位。《周书·儒林传论》:“前世通六艺之士,莫不兼达政术,故云拾青紫如地芥。” 清 赵翼 《放歌》:“少年鼻息冲云汉,唾手便思拾青紫。”亦省作“ 拾青 ”、“ 拾紫 ”。 唐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诗:“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唐 顾云 《投刑部赵郎中启》:“偶学杀青,因思拾紫。”参见“ 拾地芥 ”。
词语解释:佩紫  拼音:pèi zǐ
佩挂紫色印绶。 汉 代相国、丞相皆金印紫绶。因以“佩紫”借指荣任高官。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晋书·夏侯湛传》:“被朱佩紫,耀金带白。”参见“ 佩紫怀黄 ”。
词语解释:佩紫怀黄  拼音:pèi zǐ huái huáng
腰间佩挂紫色印绶,怀里揣着黄金官印。 汉 代丞相、太尉等皆金印紫绶。因以“佩紫怀黄”指身居高官。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綬於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对扬我高祖之休命”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列侯诸将,幸攀龙驥,得窃微劳,佩紫怀黄,盖以百数。”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今功臣名将,鴈行有序。佩紫怀黄,讚帷幄之谋;乘軺建节,奉疆埸之任。”
词语解释:纡紫  拼音:yū zǐ
佩紫绶。指身居高位。 汉 王充 《论衡·令禄》:“怀银紆紫,未必 稷 契 之才。”
词语解释:垂紫  拼音:chuí zǐ
悬垂紫色的印绶。 汉 制相国、丞相、太尉、太师、太傅、太保、前后左右将军皆金印紫绶。《后汉书·冯衍传下》:“ 衍 少事名贤,经歷显位,怀金垂紫,揭节奉使,不求苟得,常有陵云之志。” 李贤 注:“金谓印也,紫谓綬也。”
词语解释:陈紫  拼音:chén zǐ
荔枝名品之一。相传为 宋 福建 兴化军 秘书省著作佐郎 陈琦 家所产,色泽鲜紫,故称。《说郛》卷七七引 宋 蔡襄 《荔枝谱》二:“ 兴化军 风俗,园池胜处,唯种荔枝,当其熟时,虽有他果,不復见省,尤重陈紫。”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莆田荔枝》:“ 莆田 荔枝,名品皆出天成,虽以其核种之,终与其本不相类。宋香之后无宋香,所存者孙枝尔。陈紫之后无陈紫,过墙则为小陈紫矣。”亦称“ 陈家紫 ”。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四:“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 宋 范成大 《妃子园》诗:“当时若识陈家紫,何处蛮村更有园?”题注:“然峡中荔子,不及 闽 中远甚,陈紫又 闽 中之最也。”
词语解释:拾青紫  拼音:shí qīng zǐ
谓获取高官显位。《周书·儒林传论》:“前世通六艺之士,莫不兼达政术,故云拾青紫如地芥。” 清 赵翼 《放歌》:“少年鼻息冲云汉,唾手便思拾青紫。”亦省作“ 拾青 ”、“ 拾紫 ”。 唐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诗:“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唐 顾云 《投刑部赵郎中启》:“偶学杀青,因思拾紫。”参见“ 拾地芥 ”。
词语解释:拾地芥  拼音:shí dì jiè
《汉书·夏侯胜传》:“ 胜 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青紫,古时公卿服色。借指高官显爵。后以“拾地芥”比喻取之极易。《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二》:“輜軿青紫,如拾地芥。” 刘良 注:“取之易如拾地草也。”《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凭藉国威,取 王世充 如拾地芥耳!” 胡三省 注引 颜师古 曰:“地芥,谓草芥之横在地上者;俯而拾之,言易而必得也。”亦作“ 拾青 ”、“ 拾芥 ”。 唐 薛逢 《邻相反行》:“涉书猎史无早暮,坐期朱紫如拾青。”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事同拾芥,力易摧枯。”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以汝材力,三百万亦如拾芥,三钱何至于是。”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 满 人中有建立功名者,取王公如拾芥。”
词语解释:赐紫  拼音:cì zǐ
唐 宋 时三品以上官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官为绯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或为皇帝所宠爱者,特加赐紫或赐绯,以示尊宠。《新唐书·牛丛传》:“即赐金紫,谢曰:‘臣今衣刺史所假緋,即赐紫,为越等。’” 金 王处 《青玉案》词:“三宣赐紫 天长观 ,一阐清风岸。”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大臣赐紫》:“国初诸勋臣以开创大功赐紫者,不乏其人。”
词语解释:烂紫  拼音:làn zǐ
深紫色。 宋 苏轼 《食荔支》诗之一:“烂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 宋 范成大 《初秋闲记园池草木》诗之一:“茙葵烂紫终陋,簷卜嫣黄亦香。” 清 汪琬 《送田髴渊南归》诗:“杨梅烂紫登盘美,蓴菜微青上箸空。”
词语解释:龟紫  拼音:guī zǐ
金龟袋与紫服。 唐 宋 时贵官的服饰。 唐 初,五品以上官员皆佩鱼袋,三品以上着紫色公服。 武后 天授 二年改佩鱼为龟,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 中宗 初年罢龟袋,复佩鱼袋。 宋 承 唐 制,唯 元丰 间略有更改,四品以上佩金鱼袋服紫。 宋 欧阳修 《回贺环庆帅天章滕待制谢赐龟紫启》:“伏以龟紫之重,唐制所难。 武元衡 、 牛僧孺 为宰相, 裴度 为中丞, 李宗閔 为学士,方有是赐。” 宋 陆游 《秋兴》诗:“龟紫拜恩如梦寐,残年其实一渔蓑。”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张倅生日》词:“珠履金釵常满座,问谁人,得似 张公子 。驰驥騄,佩龟紫。”参阅《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五》
词语解释:斗紫  拼音:dòu zǐ
指斗、牛二宿之间的紫气。古人以为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所致。因以借指宝剑。 宋 刘克庄 《法驾导引》词:“斗紫一双龙奋蛰,帝青九万里为程,赤脚踏层云。”参见“ 斗牛 ”。
词语解释:斗牛  拼音:dòu niú
(1).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路已分於 湘 汉 ,星犹看於斗牛。” 唐 贾岛 《逢博陵故人彭兵曹》诗:“踏雪携琴相就宿,夜深开户斗牛斜。” 陈毅 《中秋》诗:“夜阑倍觉寒光满,欲向天河射斗牛。”
(2).指 吴 越 地区。因其当斗、牛二宿之分野,故称。 宋 曾巩 《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幸逢怀紱入斗牛,喜得披山收寳玉。”
(3).指斗牛服的服色。《明史·舆服志三》:“寻赐羣臣大红紵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 文斐 《寄赠今希约真》诗:“貺我皆金玉,罗胸尽斗牛。”参见“ 斗牛服 ”。
(4).传说 晋 初时,斗、牛之间常有紫气照射, 雷焕 以为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所致。见《晋书·张华传》。后因以斗牛指代宝剑,亦泛指剑。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吞剑》:“亡命居然弹鋏游,还能饮刃向咽喉。中藏戈戟人间有,莫道胸能吐斗牛。”
亦作“鬭牛”。
(1).驱牛相斗比胜负的游戏。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斗牛》:“《成都记》曰:‘ 李冰 为 蜀郡 守,有蛟暴,入水戮之。己为牛形。约曰:江神亦必牛形,白带者我也。须臾有二牛鬭,武士射其神,毙。 蜀 不復病水。’由是鬭牛之戏,今世尚或有之,盖自 秦 世之始也。” 明 罗日褧 《咸宾录·南夷志三·贵南诸夷》:“二人谢去,相谓曰:‘惟鬭牛事可以诱致 溪 ( 苗 砦主 阿溪 )、 剌 ( 阿剌 )也。’” 鲁迅 《伪自由书·观斗》:“看今年的《东方杂志》才知道 金华 又有斗牛,不过和 西班牙 却两样的, 西班牙 是人和牛斗,我们是使牛和牛斗。”
(2).相斗的牛。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二章:“副队长叫着把头一低,像只斗牛般的撞了过来。”
词语解释:丽紫  拼音:lì zǐ
(1).着上紫色。 唐 王勃 《九成宫颂》:“浮丹丽紫,栖霞冠月。”
(2).艳丽的紫色。 宋 黄庭坚 《白山茶赋》:“丽紫妖红,争春而取宠。”
词语解释:左紫  拼音:zuǒ zǐ
亦称“ 左花 ”。 宋 代培育成的一种紫色重瓣牡丹。 宋 周师厚 《洛阳牡丹记》:“左紫,千叶紫花也,色深于安胜,然叶杪微白,近萼渐深,突起圆整,有类魏花,开头可八九寸,大者盈尺。此花最先出,国初时生于豪民 左氏 家。”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花释名》:“左花者,千叶紫花,叶密而齐如截,亦谓之平头紫。”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图》诗:“传闻千叶昔未有,只从左紫名初驰。”
词语解释:绯紫  拼音:fēi zǐ
指红色和紫色官服。古时高官所服。《新唐书·车服志》:“ 开元 初……百官赏緋紫,必兼鱼袋。” 明 王世贞 《哭李于鳞一百二十韵》:“交游尽緋紫,岁月耗丹铅。”
词语解释:酽紫  拼音:yàn zǐ
深紫色。 宋 杨万里 《谢张功父送牡丹》诗:“浅红釅紫各新样,雪白鹅黄非旧名。”
词语解释:齐紫  拼音:qí z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王 好衣紫, 齐 人皆好也。 齐国 五素不得一紫, 齐王 患紫贵。傅说王曰:‘……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羣臣有紫衣进者,曰:“益远,寡人恶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国中莫衣紫;是岁也,境内莫衣紫。’”后因以“齐紫”比喻上行下效。《南史·儒林传论》:“ 邹 缨 齐 紫,且以移俗。”
词语解释:荷紫  拼音:hé zǐ
古代官员服饰。佩带作为衣饰的紫色的囊。《晋书·舆服志》:“八坐尚书荷紫。以生紫为袷囊,缀之服外,加於左肩……或云 汉 世用盛奏事,负之以行。”
词语解释:兼紫  拼音:jiān zǐ
谓一家中有数人为显官。紫,紫色印绶。《后汉书·宦者传·吕强》:“又并及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 李贤 注:“金印紫綬。重、兼,言累积也。”
词语解释:一紫  拼音:yī z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桓公 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 患之,谓 管仲 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后用为典实,指服饰紊乱。《晋书·舆服志》:“六服之冕,五时之路,王之常制,各有等差。逮礼业彫讹,人情驰爽,诸侯征伐,宪度沦亡,一紫乱於 齐 饰,长缨混於 邹 翫。”
词语解释:陈家紫  拼音:chén jiā zǐ
见“ 陈紫 ”。
词语解释:陈紫  拼音:chén zǐ
荔枝名品之一。相传为 宋 福建 兴化军 秘书省著作佐郎 陈琦 家所产,色泽鲜紫,故称。《说郛》卷七七引 宋 蔡襄 《荔枝谱》二:“ 兴化军 风俗,园池胜处,唯种荔枝,当其熟时,虽有他果,不復见省,尤重陈紫。”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莆田荔枝》:“ 莆田 荔枝,名品皆出天成,虽以其核种之,终与其本不相类。宋香之后无宋香,所存者孙枝尔。陈紫之后无陈紫,过墙则为小陈紫矣。”亦称“ 陈家紫 ”。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四:“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 宋 范成大 《妃子园》诗:“当时若识陈家紫,何处蛮村更有园?”题注:“然峡中荔子,不及 闽 中远甚,陈紫又 闽 中之最也。”
词语解释:宫紫  拼音:gōng zǐ
紫色颜料。因宫中多用之,故称。 唐 温庭筠 《苦楝花》诗:“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
词语解释:酣紫  拼音:hān zǐ
深紫。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晴霞亙天末,併染川流,醺黄酣紫,照映下上。”
词语解释:黑紫  拼音:hēi zǐ
深紫色。 鲍昌 《庚子风云》第十二章:“窟窿的四周满是黑紫色的血痂。”
词语解释:阿紫  拼音:ā zǐ
狐狸的别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 羡 ( 陈羡 )使人扶 孝 ( 王灵孝 )以归,其形颇象狐矣,略不復与人相应,但啼呼‘阿紫’。阿紫,狐字也。后十餘日,乃稍稍了悟。云:‘狐始来时,於屋曲角鸡栖间,作好妇形,自称“阿紫”,招我。如此非一。忽然便随去,即为妻,暮輒与共还其家。遇狗不觉。’云乐无比也。道士云:‘此山魅也。’《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 阿紫 ,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 阿紫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 梁 以百金为贐,并送之以诗,中有‘ 阿紫 相依千载期’之句,始知 梁 为狐婿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陆水部》:“特笑老翁不学,命名 阿紫 。夫阿紫者,狐狸之称,淫妇之所化也,奈何取以名女。”
词语解释:借紫  拼音:jiè zǐ
唐 宋 时规定官员的服色,三品以上服紫,未至三品者特许服紫,称为“借紫”。 宋 王溥 《唐会要·内外官章服》“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詔”注:“ 天授 二年八月二十日,左羽林大将军 建昌王 攸寧 ,赐紫金带。九月二十六日,除纳言,依旧著紫带金龟。借紫自此始也。”《宋史·舆服志五》:“ 太宗 太平兴国 二年,詔朝官出知节镇及转运使、副,衣緋、緑者并借紫。知防御、团练、刺史州,衣緑者借緋,衣緋者借紫;其为通判,知军监,止借緋。”《宋史·舆服志五》:“或为通判者,许借緋;为知州、监司者,许借紫;任满还朝,仍服本品,此借者也。”
词语解释:绛紫  拼音:jiàng zǐ
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词语解释:丹紫  拼音:dān zǐ
(1).紫红色。 晋 王嘉 《拾遗记·方丈山》:“以龙膏为灯,光耀百里,烟色丹紫。”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於目上下,谓之‘血晕粧’。”
(2).红色与紫色。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 如来 放大光明,现希有事,雄雄吐色,珠火非儔,曈曈上映,丹紫竞发。”
(3).泛指绚丽的色彩。《北史·苏威传》:“玉以洁润,丹紫莫能渝其质;松表岁寒,霜雪莫能凋其采。”
词语解释:腰金衣紫  拼音:yāo jīn yì zǐ
犹腰金拖紫。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二出:“自叹緑袍难掛体,腰金衣紫是何人?”《前汉书平话》卷下:“久在琴堂,整理词讼,量职吃俸,腰金衣紫,廕子孙之荣华,光祖宗之塋墓也。” 明 无名氏 《白兔记·访友》:“那时腰金衣紫,日转九阶,一朝荣贵,名扬四海。”《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博得箇腰金衣紫,也是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词语解释:腰金拖紫  拼音:yāo jīn tuō zǐ
喻身居高官。金,金印;紫,紫绶。《宋书·沉攸之传》:“ 沉攸之 少长庸贱,擢自阎伍,邀百战之运,乘一捷之功,鐫山裂地,腰金拖紫,穷贵於国,极富於家。” 唐 白居易 《哭从弟》诗:“一片緑衫消不得,腰金拖紫是何人?”《太平广记》卷十七引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裴谌》:“且腰金拖紫,图影 凌烟 ,厠卿大夫之间,何如哉!”
词语解释:酱紫  拼音:jiàng zǐ
绛紫。暗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杨朔 《模范班》五:“阳光是透明的金色,泥土是黄的,人们的膀子却晒得酱紫,滚着热汗。”
词语解释:重金兼紫  拼音:zhòng jīn jiān zǐ
谓一门中有数人佩金印紫绶,极言荣显。 秦 汉 列侯以上皆金印紫绶。《后汉书·宦者传·吕强》:“中常侍 曹节 、 王甫 、 张让 等,及侍中 许相 ,并为列侯……又并及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 李贤 注:“金印紫綬。重、兼,言累积也。”
词语解释:赤紫  拼音:chì zǐ
紫红色。 宋 杜绾 《云林石谱·端石》:“后歷石在 端州 之北十里,色赤紫,石极细。”《宋史·乐志四》:“其宫架赤紫,用雷鼓、雷鼗。”
词语解释:千红万紫  拼音:qiān hóng wàn zǐ
(1).形容百花竞艳。 宋 辛弃疾 《水龙吟·寄题京口范南伯知县家文官花》词:“人间得意,千红万紫,转头春尽。”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三章:“会议上反映出的英雄事迹,直如百花争妍,千红万紫,比漫山遍野的繁花还要绚丽多彩。”
(2).借指百花。 明 何景明 《秋日杂兴》诗之七:“千红万紫都看过,只有黄花与白梅。”
词语解释:葡萄紫  拼音:pú táo zǐ
深紫中带灰的颜色。
词语解释:顺圣紫  拼音:shùn shèng zǐ
紫色牡丹花的一种。 宋 周师厚 《洛阳花木记·牡丹》:“千叶紫花其别有十:双头紫、左紫、紫绣毬、安胜紫、大宋紫、顺圣紫、陈州紫、袁家紫、婆臺紫、平头紫。”亦省称“ 顺圣 ”。《广群芳谱·花谱十一·牡丹一》:“顺圣、千叶花也。色深类陈州紫。每叶上有白缕数道,自唇至萼,紫白相间,深浅同,开头可八九寸许, 熙寧 中方有。”
词语解释:兼朱重紫  拼音:jiān zhū zhòng zǐ
谓兼任很多显耀官职。朱,朱衣;紫,紫绶。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服冕乘軺,兼朱重紫,则若固有之,常如布衣。此至人之用怀也。”
词语解释:北紫  拼音:běi zǐ
指用北方的染紫技术染出的紫色。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淳熙 中,北方染紫极鲜明,中国亦效之,目为北紫。盖不先染青,而以緋为脚,用紫草极少,其寔復古之紫色,而诚可夺朱。”
词语解释:蝉紫  拼音:chán zǐ
(1).花名。《文献通考·四裔九》:“ 注輦国 花有白茉莉、散丝、蛇脐、佛桑丽秋、青黄碧婆罗、瑶莲、蝉紫、水蕉之类。”
(2).蝉冠紫绶。古代高官服饰。亦泛指达官显贵。《南齐书·崔祖思传》:“决狱无寃,庆易枝裔,槐衮相袭,蝉紫传辉。”
词语解释:血紫  拼音:xuè zǐ
紫红色。《镜花缘》第七六回:“我倒看见有枝血紫的灵芝,可惜被狗衔了去。”
词语解释:邹缨齐紫  拼音:zōu yīng qí z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桓公 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 患之…… 管仲 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於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又:“ 邹君 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 邹君 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后因以“邹缨齐紫”为上行下效之典。《南史·儒林传论》:“语云:‘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是以 邹 缨 齐 紫,且以移俗。”
词语解释:露红烟紫  拼音:lù hóng yān zǐ
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 宋 曾巩 《芍药厅》诗:“小碧阑干四月天,露红烟紫不胜妍。”亦作“露红烟緑”。 宋 晏几道 《泛清波摘遍》词:“催花雨小,著柳风柔,都似去年时候好。露红烟緑,儘有狂情鬭春早。”
词语解释:乾道紫  拼音:qián dào zǐ
牡丹花品种之一。 宋 陆游 《天彭牡丹谱·花释名》:“乾道紫,色稍淡而晕红,出未十年。”
词语解释:纡金拖紫
佩带金银珠宝,穿着绫罗绸缎
词语解释:鲜紫  拼音:xiān zǐ
鲜明的紫色。 徐珂 《清稗类钞·植物·荔枝》:“荔枝,实上圆下鋭,大可径寸,壳若罗纹,初青渐红,夏熟时,香气清远,色泽鲜紫,膜如桃花,核如丁香。”
词语解释:干道紫  拼音:gàn dào zǐ
牡丹花品种之一。
词语解释:龙胆紫  拼音:lóng dǎn zǐ
一种染料,含有副玫瑰红的一个或多个甲基的衍生物,用作生物学着色剂以及杀菌剂、杀霉菌剂和打虫药
词语解释:黛紫  拼音:dài zǐ
深紫色
词语解释:鼻青眼紫  拼音:bí qīng yǎn zǐ
同“ 鼻青眼肿 ”。 张石山 《甜苣儿》:“果然,没隔几天,场里打麦子的时候, 四黑牛 找个碴儿,劈头盖脑地把 甜苣儿 打个鼻青眼紫。”
词语解释:传龟袭紫  拼音:chuán guī xí zǐ
谓继承高爵显位。 汉 制,公侯皆佩紫绶龟纽金印。《后汉书·阴识传赞》:“恂恂苗胤,传龟袭紫。” 李贤 注:“公侯皆紫綬金印龟纽。” 明 宋濂 《赠马氏复姓序》:“夫孝者,非以传龟袭紫为也,非以玉帛充牣为也。”
词语解释:泼墨紫  拼音:pō mò zǐ
牡丹花名。 宋 陆游 《天彭牡丹谱》:“紫绣球,一名新紫花……泼墨紫者,新紫花之子花也,单叶深黑如墨。”
词语解释:掇青拾紫  拼音:duō qīng shí zǐ
谓获取高官显位。青、紫,古时公卿的服色。《歧路灯》第五二回:“况你颇有聪明,实指望掇青拾紫。我问你,至今功名何如?”参见“ 拾地芥 ”、“ 拾青紫 ”。
词语解释:展紫  拼音:zhǎn zǐ
辽 金 职官的紫色公服。《金史·舆服志中》:“太子太师出入宫中则展紫,至东宫则展皂。”参见“ 展裹 ”。
词语解释:展裹  拼音:zhǎn guǒ
辽 金 职官公服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大 辽 大使顶金冠,后簷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 汉 服。”《辽史·仪卫志二》:“公服:谓之‘展裹’,著紫。”
词语解释:拖青纡紫  拼音:tuō qīng yū zǐ
汉 制,诸侯佩带的印绶为紫色,公卿为青色。因以“拖青紆紫”比喻官位显贵。 梁启超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第三章:“今岁华门一酸儒,来岁可以金马玉堂矣;今日市门一駔侩,明日可以拖青紆紫矣。”亦省作“ 拖紫 ”。《旧唐书·哀帝纪》:“虽蓝衫鱼简,当一见而便许升堂;纵拖紫腰金,若非类而无令接席。” 宋 黄庭坚 《昼夜乐》词:“直待腰金拖紫后,有夫人县君相与争。”
词语解释:拖金委紫  拼音:tuō jīn wěi zǐ
佩带紫绶金印。比喻官高位显。 沉钧儒 《挽某君殉难》诗:“十年説法伤心事,一例捐生抗战时。愧杀伪京奴妾辈,拖金委紫只行尸。”
词语解释:惨紫  拼音:cǎn zǐ
浅紫色。《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光宅元年》:“自是太后常御 紫宸殿 ,施惨紫帐以视朝。” 胡三省 注:“紫色之浅者为惨紫。”
词语解释:映山紫  拼音:yìng shān zǐ
映山红的一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词语解释:怀银纡紫  拼音:huái yín yū zǐ
指显贵。银,银印;紫,紫绶。 汉 制,相国、丞相、太尉、公侯皆紫绶;秩二千石皆银印。 汉 王充 《论衡·命禄》:“怀银紆紫,未必 稷 契 之才。积金累玉,未必 陶朱 之智。”
词语解释:怀金垂紫  拼音:huái jīn chuí zǐ
形容显贵。金,金印;紫,系印的紫色丝带。《后汉书·冯衍传下》:“ 衍 少事名贤,经歷显位,怀金垂紫,揭使奉节。”亦作“怀金拖紫。”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復得扶老携幼,生出狱户,怀金拖紫,退就散辈。”
词语解释:怀金拖紫  拼音:huái jīn tuō zǐ
见“ 怀金垂紫 ”。
词语解释:怀金垂紫  拼音:huái jīn chuí zǐ
形容显贵。金,金印;紫,系印的紫色丝带。《后汉书·冯衍传下》:“ 衍 少事名贤,经歷显位,怀金垂紫,揭使奉节。”亦作“怀金拖紫。”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復得扶老携幼,生出狱户,怀金拖紫,退就散辈。”
词语解释:怀黄佩紫  拼音:huái huáng pèi zǐ
谓怀里揣着金印,腰间佩着紫绶。指身居高官显位。《梁书·陈伯之传》:“怀黄佩紫,赞帷幄之谋;乘軺建节,奉疆埸之任。”参见“ 佩紫怀黄 ”。
词语解释:佩紫怀黄  拼音:pèi zǐ huái huáng
腰间佩挂紫色印绶,怀里揣着黄金官印。 汉 代丞相、太尉等皆金印紫绶。因以“佩紫怀黄”指身居高官。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綬於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对扬我高祖之休命”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列侯诸将,幸攀龙驥,得窃微劳,佩紫怀黄,盖以百数。”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今功臣名将,鴈行有序。佩紫怀黄,讚帷幄之谋;乘軺建节,奉疆埸之任。”
词语解释:油紫  拼音:yóu zǐ
黑紫色。 宋 王得臣 《麈史·礼仪》:“ 嘉祐 染者,既入其色,復渍以油,故色重而近黑者曰油紫。”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仁宗 晚年,京师染紫,变其色而加重,先染作青,徐以紫草加染,谓之油紫。”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四:“邇来市民染帛,以油渍紫色,谓之油紫。”
词语解释:带金佩紫  拼音:dài jīn pèi zǐ
古时三公等皆佩带金印紫绶。后用以指居高官显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词语解释:红得发紫  拼音:hóng de fā zǐ
形容一个人走红,受重视到了过分的程度,有讽刺意。例如:她仗着出身好,业务好,红得发紫。——靳凡《公开的情书》
词语解释:缇紫  拼音:tí zǐ
犹朱紫。形容宫室华丽。《宋书·后废帝纪》:“署府谢雕丽之器,土木停緹紫之容,国戚无以赡,勋求无以给。”
词语解释:福严紫  拼音:fú yán zǐ
一种重叶紫色的牡丹名。 宋 陆游 《天彭牡丹谱》:“福严紫,亦重叶紫花,其叶少於紫绣毬,莫详所以得名。按 欧公 所纪有玉版白,出於 福严院 。土人云此花亦自 西京 来,谓之旧紫花,岂亦出於 福严 邪?”
词语解释:端紫  拼音:duān zǐ
为 端溪 紫石砚所取的拟人化的名字。 宋 苏轼 《万石君罗文传》:“ 元狩 中,詔举贤良方正, 淮南王 安 举 端 紫以对策高第。”
词语解释:翔麟紫  拼音:xiáng lín zǐ
见“ 翔麟马 ”。
词语解释:翔麟马  拼音:xiáng lín mǎ
亦称“ 翔麟紫 ”。 良马名。 唐 贞观 二十一年, 骨利干 遣使献良马,“帝取其异者号十驥,皆为美名:曰‘腾霜白’,曰‘皎雪驄’,曰‘凝露驄’,曰‘县光驄’,曰‘决波騟’,曰‘飞霞驃’,曰‘发电赤’……曰‘翔麟紫’,曰‘奔虹赤’。”见《新唐书·回鹘传下》。亦泛指宫中骏马或千里马。《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适》:“冬幸 新丰 ,歷 白鹿观 ,上 驪山 ,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 唐 杜甫 《复愁》诗之八:“今日翔麟马,先宜驾鼓车。”
词语解释:练紫  拼音:liàn zǐ
染成紫色的缯帛。 汉 刘向 《说苑·反质》:“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羣臣之所奢太也。”
词语解释:被朱紫  拼音:pī zhū zǐ
见“ 被朱佩紫 ”。
词语解释:被朱佩紫  拼音:pī zhū pèi zǐ
穿红袍,挂紫绶。谓身为大官。《晋书·夏侯湛传》:“若乃羣公百辟,卿士常伯,被朱佩紫,耀金带白,坐而论道者,又充路盈寝。”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今人被朱紫,多道先王法,言号士君子。”
词语解释:被朱佩紫  拼音:pī zhū pèi zǐ
穿红袍,挂紫绶。谓身为大官。《晋书·夏侯湛传》:“若乃羣公百辟,卿士常伯,被朱佩紫,耀金带白,坐而论道者,又充路盈寝。”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今人被朱紫,多道先王法,言号士君子。”
词语解释:玫瑰紫  拼音:méi guī zǐ
像紫玫瑰那样的颜色。《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看那人约略不上三十岁……家常不穿裙儿,下边露着玫瑰紫的裤子。”
词语解释:嫣红姹紫  拼音:yān hóng chà zǐ
指花色娇艳,亦指娇艳的花。 廖仲恺 《金缕曲·题八大山人松壑图》词:“繁华歇尽何须吊!且由他,嫣红姹紫,一春收了。” 冰心 《往事二》十:“亭中寂寂,浓密的松枝外,好鸟时鸣,嫣红姹紫开遍。” 冯沅君 《隔绝》:“她们因为慰藉我的无聊起见,送了一瓶花来,嫣红姹紫,清香扑鼻,不过我心中的难受由此更加几倍。”
词语解释:纡金曳紫  拼音:yū jīn yè zǐ
佩带金印紫绶。谓身居高位。 明 袁宗道 《贺阳曲金令君父母荣封序》:“紆金曳紫者,多摧兰折玉之嘆。”
共8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