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紫微 拼音:zǐ wēi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
词语解释:紫微垣 拼音:zǐ wēi yuán
星官名,三垣之一。 中国 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见 唐 丹元子 《步天歌》。《史记·天官书》中亦有与之相当的星官,惟名称、星数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词语解释:紫芝 拼音:zǐ zhī
(1).真菌的一种。也称木芝。似灵芝。菌盖半圆形,上面赤褐色,有光泽及云纹;下面淡黄色,有细孔。菌柄长,有光泽。生于山地枯树根上。可入药,性温味甘,能益精气,坚筋骨。古人以为瑞草。道教以为仙草。 汉 王充 《论衡·验符》:“ 建初 三年, 零陵 泉陵 女子 傅寧 宅,土中忽生芝草五本,长者尺四五寸,短者七八寸,茎叶紫色,盖紫芝也。” 唐 欧阳詹 《珍祥论》:“紫芝产於 甘泉 ,自麟呈於 雍祠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 延彬 治 泉州 十七年,吏民安之。会得白鹿及紫芝,僧 浩源 以为王者之符。”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芝》。
(2).比喻贤人。《淮南子·俶真训》:“ 巫山 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 高诱 注:“膏夏、紫芝皆喻贤智,萧、艾,贱草。皆喻不肖。”《旧唐书·杨炎传》:“丁忧,庐於墓前,号泣不絶声,有紫芝、白雀之称,义表其门閭。”词语解释:紫宸 拼音:zǐ chén
(1).宫殿名,天子所居。 唐 宋 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 大明宫 内。 唐 杜甫 《冬至》诗:“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 紫宸 。”
(2).泛指宫廷。 明 沉鲸 《双珠记·邮亭失珠》:“纔离 紫宸 ,平步莲鞋稳。” 清 孙枝蔚 《北山》诗:“战士从来苦,谁曾达 紫宸 。”参阅《唐六典·尚书工部》、 宋 王应麟 《玉海·宫室·唐紫宸殿》。
(3).借指帝王、帝位。《晋书·后妃传序》:“若乃作配皇极,齐体紫宸,象玉牀之连后星,喻金波之合羲璧。”《梁书·元帝纪》:“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词语解释:紫阳 拼音:zǐ yáng
(1). 宋 代理学家 朱熹 的别称。 朱熹 之父 朱松 曾在 紫阳山 (在 安徽省 歙县 )读书。 朱熹 后居 福建 崇安 ,题厅事曰 紫阳书室 ,以示不忘。后人因以“紫阳”为 朱熹 的别称。
(2).传说中古代神仙常以紫阳为称号。如 周穆王 时 李八百 号 紫阳真君 , 汉 周义山 、 宋 张伯端 俱号 紫阳真人 。亦用以泛指道士。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五:“招携紫阳友,合宴玉清臺。” 唐 钱起 《省中春暮酬嵩阳焦道士见招》诗:“多惭紫阳客,相忆白云深。”词语解释:紫烟 拼音:zǐ yān
亦作“ 紫烟 ”。
(1).紫色瑞云。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三:“ 赤松 临上游,驾鸿乘紫烟。”《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贵嬪生於 樊城 ,有神光之异,紫烟满室,故以‘光’为名。” 宋 范仲淹 《上汉谣》:“冉冉去红尘,飘飘凌紫烟。”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樾巢近体》:“书成招手呼青鸟,歌罢翻身上紫烟。”
(2).山谷中的紫色烟雾。 南朝 梁武帝 《游锺山大爱敬寺》诗:“长途弘翠微,香楼间紫烟。”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水》诗之二:“日照 香炉 生紫烟,遥看瀑布掛前川。” 宋 刘弇 《宿长山寺》诗:“破暝紫烟生,写谷清樾好。”词语解释:紫陌 拼音:zǐ mò
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汉 王粲 《羽猎赋》:“济 漳 浦而横阵,倚紫陌而竝征。” 唐 刘禹锡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清 赵翼 《八十自寿》诗之二:“緑簔泛雨船双桨,紫陌看花杖百钱。”词语解释:紫云 拼音:zǐ yún
(1).紫色云。古以为祥瑞之兆。 汉 焦赣 《易林·履之渐》:“ 黄帝 紫云,圣且神明,光见福祥,告我无殃。”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六:“东海沉碧水,西关乘紫云。”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又 汉宣帝 幸 甘泉宫 ,紫云入殿, 宋世祖 践祚,紫云见於 端门 。” 宋 辛弃疾 《念奴娇·晋臣十月望生日》词:“紫云如阵,妙歌争唱新闋。”
(2).借指紫石砚。 唐 李贺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端州 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清 吴伟业 《破砚》诗:“记曾疏闕失,望断紫云愁。”词语解释:紫府 拼音:zǐ fǔ
道教称仙人所居。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及至天上,先过紫府,金牀玉几,晃晃昱昱,真贵处也。” 前蜀 贯休 《寄天台道友》诗:“紫府称非远,清溪径不迂。”《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教他免堕红尘,早登紫府。” 康有为 《将至桂林望诸山石峰》诗:“天愍至诚割紫府,掷之 桂林 西南隅。”词语解释:紫气 拼音:zǐ qì
(1).紫色云气。古代以为祥瑞之气。附会为帝王、圣贤等出现的预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莫知其所终” 司马贞 索隐引 汉 刘向 《列仙传》:“ 老子 西游,关令 尹喜 望见有紫气浮关,而 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南史·后妃传下·梁武帝丁贵嫔》:“贵嬪生於 樊城 ,初产有神光之异,紫气满室。”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治定》:“烟霞高捧,看鬱鬱 稽山 紫气浓。喜逢一统,车书尽同。”
(2).旧时以为宝物的光气。《晋书·张华传》:“初, 吴 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华 曰:‘是何祥也?’ 焕 曰:‘寳剑之精,上彻於天耳。’” 唐 白居易 《李都尉古剑》诗:“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明 何景明 《观吴进士舞剑歌》:“仰瞻南斗有紫气,却顾东海无波涛。”词语解释:紫泥 拼音:zǐ ní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词语解释:紫霞 拼音:zǐ xiá
紫色云霞。道家谓神仙乘紫霞而行。《文选·陆机〈前缓声歌〉》:“献酬既已周,轻举乘紫霞。” 刘良 注:“众仙会毕,乘霞而去。”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十:“至人洞玄象,高举凌紫霞。” 明 张凤翼 《灌园记·君后自责》:“谁知道絜带咱,享荣华,似拔宅飞昇凌紫霞。”词语解释:紫薇 拼音:zǐ wēi
(1).花木名。又称满堂红、百日红。落叶小乔木,树皮滑泽,夏、秋之间开花,淡红紫色或白色,美丽可供观赏。 明 何景明 《查城十五夜对月》诗:“去年当此夜,坐对紫薇间。”
(2).见“ 紫微 ”。
词语解释:紫微 拼音:zǐ wēi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
词语解释:紫微垣 拼音:zǐ wēi yuán
星官名,三垣之一。 中国 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见 唐 丹元子 《步天歌》。《史记·天官书》中亦有与之相当的星官,惟名称、星数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词语解释:紫金 拼音:zǐ jīn
一种珍贵矿物。 汉 刘桢 《鲁都赋》:“紫金扬暉于鸿岸,水精潜光乎云穴。”《新唐书·西域传下·康》:“南有 鉢露 种,多紫金。” 明 曹昭 《格古要论·珍宝论·紫金》:“古云半两钱即紫金。今人用赤铜和黄金为之。然世人未尝见真紫金也。”词语解释:紫禁 拼音:zǐ jìn
古以紫微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因称宫禁为“紫禁”。《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掩綵瑶光,收华紫禁。” 李善 注:“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 唐 戴叔伦 《宫词》:“紫禁迢迢宫漏鸣,夜深无语独含情。”《秦併六国平话》卷上:“疎鐘传紫禁之声, 辽水 泛红霞之影。”词语解释:紫霄 拼音:zǐ xiāo
(1).高空。 晋 曹毗 《马射赋》:“状若腾虬而登紫霄,目似晨景之骇扶木。”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左右青靄,表里紫霄。”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刘白谒元》:“ 匡庐 近,瀑布高,银河半落界紫霄。”
(2).指帝王所居。 南朝 梁简文帝 《围城赋》:“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 唐 李白 《东武吟》:“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 明 张居正 《送朱文石使楚》诗之一:“起草违丹陛,衔纶降紫霄。”词语解释:紫阁 拼音:zǐ gé
(1).金碧辉煌的殿阁。多指帝居。 汉 崔琦 《七蠲》:“紫阁青臺,綺错相连。” 南朝 梁 江淹 《宋故银青光禄大夫孙夐墓铭》:“紫阁咸趋,朱轩既履。” 明 高启 《送王哲判官之上党》诗:“朝辞紫阁下,暮宿 黄河 壖。”
(2).指仙人或隐士所居。 晋 陆云 《喜霁赋》:“改 望舒 之离毕兮,曜六龙於紫阁。” 唐 张籍 《寄紫阁隐者》诗:“紫阁气沉沉,先生住处深。”
(3). 唐 代曾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因称宰相府第为紫阁。 唐 元稹 《酬卢秘书》诗:“梦云期紫阁,厌雨别黄梅。”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紫阁名公,黄扉元宰,三槐位里排列。”词语解释:紫燕 拼音:zǐ yàn
亦作“ 紫鷰 ”。
(1).古代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紫燕騮。”
(2).泛指骏马。《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将使紫鷰駢衡,緑虵卫轂。” 吕向 注:“紫鷰、緑虵……皆骏马名也。” 唐 李白 《天马歌》:“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明 何景明 《七述》:“马则驊騮、赤驥、紫燕、青驥,漉漉师师,駪駪騤騤。”
(3).燕名。也称越燕。体形小而多声,颔下紫色,营巢于门楣之上,分布于 江 南。见 宋 罗愿 《尔雅翼·释鸟三》。 唐 顾况 《悲歌》:“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 明 徐霖 《绣襦记·追奠亡辰》:“忍看寄垒人家双紫燕,母子自喃喃引数飞。”词语解释:紫绶 拼音:zǐ shòu
(1).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 秦 官,金印紫綬。” 唐 李白 《门有车马客行》:“空谈霸王略,紫綬不挂身。” 明 何景明 《送顾汝成》诗:“十年垂紫綬,万里为苍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潘太守诗》:“黄冠紫綬都如梦,红树青霜饯此行。”
(2).即紫薇。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明丽碧天霞,丰茸紫綬花。”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紫薇》:“紫綬花,按谓紫薇也。”参见“ 紫微 ”。
词语解释:紫微 拼音:zǐ wēi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词语解释:紫皇 拼音:zǐ huáng
道教传说中最高的神仙。《太平御览》卷六五九引《秘要经》:“太清九宫,皆有僚属,其最高者,称 太皇 、 紫皇 、 玉皇 。” 唐 李白 《飞龙引》之二:“载玉女,过 紫皇 , 紫皇 乃赐白兔所擣之药方。”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四》:“ 紫皇 一夕下纶旨,细祓丹铅勘文字。”词语解释:紫塞 拼音:zǐ sāi
北方边塞。 晋 崔豹 《古今注·都邑》:“ 秦 筑 长城 ,土色皆紫, 汉 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南驰 苍梧 涨海 ,北走紫塞 雁门 。” 唐 罗邺 《边将》诗:“若无紫塞烟尘事,谁识青楼歌舞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赚将》:“一声叱退 黄河 浪,两手推开紫塞烟。”词语解释:紫玉 拼音:zǐ yù
(1).紫色宝玉。古代以为祥瑞之物。《宋书·符瑞志下》:“黄银紫玉,王者不藏金玉,则黄银紫玉光见深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白鱼赤鸟之符,黄金紫玉之瑞。”
(2).传说中 春秋 时 吴王 夫差 小女名。亦名 小玉 。据 晋 干宝 《搜神记》载: 吴王 夫差 小女 紫玉 ,年十八,悦童子 韩重 ,欲嫁而为父所阻,气结而死。 重 游学归,吊 紫玉 墓。 玉 形现,并赠 重 明珠。 玉 托梦于王,夫人闻之,出而抱之, 玉 如烟而没。后遂用以指多情少女。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出郊而望,但见 紫玉 之烟;舞鹤还来,俱入泉台之镜。”
(3).用为女子早逝之典。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胡牀紫玉笛,却坐青云叫。” 唐 杜甫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诗:“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
(4).紫竹的别名。 南唐 陈陶 《题僧院紫竹》诗:“霞杯传縹叶,羽管吹紫玉。” 元 陈旅 《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仙女乘鸞吹紫玉,才人骑马勒黄金。” 清 纳兰性德 《琵琶仙·中秋》词:“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5).古人多截紫竹为箫笛,因以紫玉为箫笛之代称。词语解释:紫极 拼音:zǐ jí
(1).星名。借指帝王的宫殿。《文选·潘岳〈西征赋〉》:“厌紫极之閒敞,甘微行以游盘。” 李善 注:“紫极,星名,王者为宫以象之。 曹植 上表曰:‘情注于皇居,心在乎紫极。’”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纳谏》:“陛下高居紫极,寧济苍生。”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紫极三辰正,黄图九域清。”
(2).道教称天上仙人居所。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但彼人之道成,则蹈青霄而游紫极。”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六:“高升紫极上,宴此玄都岑。”《封神演义》第十三回:“闲坐苍龙归紫极,喜乘白鹤下 崑崙 。”
(3).泛指天空。 明 刘基 《题王起宗御史江山烟霭图》诗:“日落风云连紫极,天寒波浪隔 苍梧 。”
(4). 唐 代重道教,尊奉 老子 为 玄元皇帝 。 唐玄宗 时于两京( 长安 及 洛阳 )及诸州置 玄元皇帝 庙。京师号 玄元宫 ,诸州号 紫极宫 。见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道教》。词语解释:紫荆 拼音:zǐ jīng
(1).树名。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圆心形,春开红紫色花。供观赏。树皮、木材、根均可入药。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紫荆》。
(2).据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紫荆树》载: 田真 兄弟三人析产,堂前有紫荆树一株,议破为三,荆忽枯死。 真 谓诸弟:“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兄弟相感,不复分产,树亦复荣。后因用“紫荆”为有关兄弟之典故。 唐 杜甫 《得舍弟消息》诗:“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清 孙枝蔚 《不得大兄消息》诗:“又见紫荆发,曾无黄耳来。”黄耳,狗名,为寄递家书之典故。词语解释:紫骝 拼音:zǐ liú
古骏马名。《南史·羊侃传》:“帝因赐 侃 河南国 紫騮,令试之。 侃 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唐 李益 《紫骝马》诗:“争场看鬭鸡,白鼻紫騮嘶。” 明 陆采 《明珠记·探留》:“暂向垂杨繫紫騮,拂拭征衣垢,朱门十丈蟠双兽。”词语解释:紫衣 拼音:zǐ yī
(1).紫色衣服。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二:“昔紫衣贱服,犹化 齐 风。” 元 萨都剌 《秋词》:“清夜宫车出 建章 ,紫衣小队两三行。”
(2).古代公服。 春秋 战国 时国君服用紫。 南北朝 以后,紫衣为贵官公服,故有朱紫、金紫之称。见《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五》。《左传·哀公十七年》:“ 良夫 乘衷甸两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释剑而食。大子使牵以退,数之以三罪而杀之。” 杜预 注:“紫衣,君服。三罪,紫衣、袒裘、带剑。” 唐 韩愈 《李公墓志铭》:“天子使贵人持紫衣金鱼以赐,居三年,州称治。”
(3).借指贵官。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鬼神默护吉壤》:“ 吴塘山 ,滨临 太湖 ,两峰夹峙,为吾 锡 形胜之地,谓之 吴塘门 。《鈐记》有云: 吴塘 东, 吴塘 西,玉兔对金鷄,代代出紫衣。”
(4).紫色袈裟。 唐 武则天 赐僧人 法朗 等九人紫袈裟、银鱼袋,为僧人赐紫之始。 唐 郑谷 《寄献狄右丞》诗:“逐胜偷閒向 杜陵 ,爱僧不爱紫衣僧。” 宋 苏轼 《答宝月大师书》之一:“累示及 瑜隆 紫衣师号,近为干得 王詵 駙马奏 瑜 为 海慧大师 文字,更旬日方出。”参阅《释氏要览上·法衣》。词语解释:紫殿 拼音:zǐ diàn
帝王宫殿。《三辅黄图·汉宫》:“ 武帝 又起紫殿,雕文刻鏤黼黻,以玉饰之。”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诗》:“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弘敞。” 唐 杜甫 《赠蜀僧闾邱师兄》诗:“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 明 梁辰鱼 《浣沙记·谋吴》:“捧霞觴愿期万年欢聚,筵开紫殿千秋树。”词语解释:紫凤 拼音:zǐ fèng
传说中的神鸟。亦指衣上凤鸟花纹。 南朝 齐 谢朓 《隋王鼓吹曲·钧天曲》:“紫凤来参差,玄鹤起凌乱。” 唐 杜甫 《北征》诗:“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唐 李商隐 《碧城》诗之二:“紫凤放娇衔 楚 珮,赤鳞犯舞拨 湘 絃。”《花月痕》第七回:“背踏金鰲,忆南都之石黛,歌传紫凤,夸北地之胭脂。”词语解释:紫盖 拼音:zǐ gài
紫色车盖。帝王仪仗之一。借指帝王车驾。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陪龙驾於 伊 洛 ,侍紫盖於 咸阳 。” 前蜀 韦庄 《秦妇吟》:“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 清 纳兰性德 《忆江南》词:“紫盖忽临双鷁渡,翠华争拥六龙看。”词语解释:紫诏 拼音:zǐ zhào
见“ 紫泥詔 ”。
词语解释:紫泥诏 拼音:zǐ ní zhào
即紫泥书。 唐 李白 《王壶吟》:“凤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称觴登御筵。”亦省称“ 紫詔 ”。 南唐 李中 《送阎侍御归阙》诗:“羡君乘紫詔,归路指通津。” 清 孙雨林 《皖江血·刺恩》:“亲厚禄,恩承紫詔;镇 长江 ,位冠羣僚。”参见“ 紫泥书 ”。
词语解释:紫泥书 拼音:zǐ ní shū
指皇帝诏书。 南朝 梁 刘孝威 《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驛报紫泥书。” 唐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参见“ 紫泥 ”。
词语解释:紫泥 拼音:zǐ ní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词语解释:紫垣 拼音:zǐ yuán
星座名。常借指皇宫。 唐 令狐楚 《发潭州日寄李宁常侍》诗:“君今侍紫垣,我已堕青天。” 宋 杨亿 《梁舍人奉使巴中》诗:“紫垣遣使非常例,应有星文动九霄。”词语解释:紫清 拼音:zǐ qīng
(1).指天上。谓神仙居所。 唐 李白 《春日行》:“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明 张居正 《应制白鹤吟》之五:“昔随 子晋 登 緱岭 ,今奉仙皇侍紫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料应尘海无堪语,且试驂鸞向紫清。”
(2).指翰林院。以翰林乃清贵之职,故称。 宋 黄庭坚 《子瞻去岁春侍立迩英子由秋冬间相继入侍次韵》之一:“ 赤壁 归来入紫清,堂堂心在鬢彫零。”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四:“诸公以英才骏足絶世之学,高躡紫清,黼黻元化,固自其所。”词语解释:紫笋 拼音:zǐ sǔn
名茶名。 唐 白居易 《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茶香飘紫笋,膾缕落红鳞。” 宋 苏轼 《宿临安净土寺》诗:“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 宋 陆游 有《病酒新愈独卧苹风阁戏书》诗,自注:“紫笋, 蒙 顶之上者,其味尤重。” 元 冯子振 《鹦鹉曲·顾渚紫笋》曲:“一枪旗,紫笋灵芽,摘得和烟和雨。”词语解释:紫岩 拼音:zǐ yán
紫色山崖。多指隐者所居。 唐 王绩 《古意》诗:“幽人在何所?紫巖有仙躅。” 明 杨慎 《谢杨肃庵都谏惠笔》诗:“彤管分青琐,琼缄到紫巖。”词语解释:紫荷 拼音:zǐ hé
古时尚书令、仆射、尚书等高官朝服外负于左肩上的紫色囊。《宋书·礼志五》:“尚书令、僕射、尚书手板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笏。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缀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或云 汉 代以盛奏事,负荷以行,未详也。”《南齐书·舆服志》:“﹝尚书令、僕射、尚书﹞其肩上紫袷囊,名曰契囊,世呼曰紫荷。” 元 马祖常 《送华山隐之宗阳宫诗》:“香灺沉银叶,衣裾佩紫荷。”词语解释:紫鸾 拼音:zǐ luán
传说中神鸟。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紫鸞无近远,黄雀任翩翾。” 唐 李商隐 《海上谣》:“紫鸞不肯舞,满翅 蓬山 雪。”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姤》:“玉笙吹彻也会双仙,一任天风驾紫鸞。”词语解释:紫檀 拼音:zǐ tán
木名。常绿乔木,木材坚实,紫红色,可做贵重家具、乐器或美术品。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紫旃木,出 扶南 ,色紫,亦谓之紫檀。”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故 贞观 、 开元 中,内府图书,一例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罗褾织成带,以为官画之褾。”《红楼梦》第三回:“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词语解释:紫姑 拼音:zǐ gū
神话中厕神名。又称子姑、坑三姑。相传为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激愤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见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五、 南朝 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一说,姓 何 名 楣 ,字 丽卿 ,为 唐 寿阳 刺史 李景 之妾,为大妇 曹氏 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杀于厕中,上帝怜悯,命为厕神。旧俗每于元宵在厕中祀之,并迎以扶乩。事见《显异录》以及 宋 苏轼 《子姑神记》。 唐 李商隐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身閒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 紫姑 。” 清 赵翼 《扫晴娘》诗:“何用 紫姑 卜,明朝霽景多。”词语解释:紫枢 拼音:zǐ shū
朝廷中枢部门。《宋书·孔觊传》:“盪秽紫枢,不俟 鸣条 之誓。” 唐中宗 《授张锡工部尚书制》:“紫枢佇俊,彤管须贤。” 宋 张元干 《瑶台第一层》词:“紫枢将命,紫微如綍,常近君王。”词语解释:紫茸 拼音:zǐ róng
(1).紫色细茸花。《文选·郭璞〈江赋〉》:“扬皜毦,擢紫茸。” 李善 注:“毦与茸,皆草花也。”《文选·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初篁苞緑籜,新蒲含紫茸。” 吕向 注:“紫茸,蒲花也。” 唐 李贺 《恼公诗》:“杜若含清露,河蒲聚紫茸。”
(2).指细软的绒毛。 唐 杜牧 《扬州》诗之一:“喧闐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北方毛段细软者曰子氄子,谓毛之细者。氄,温柔貌,《书·尧典》云‘鸟兽氄毛’是也。今讹为紫茸。”词语解释:紫袍 拼音:zǐ páo
(1).紫色朝服。高官所服。 唐 白居易 《初授秘监拜赐金紫闲吟小酌偶写所怀》诗:“紫袍新祕监,白首旧书生。”《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而藩方荐论动踰数百,乃至藏典、书吏、优伶、奴僕,初命则至银青阶,被服皆紫袍象笏,名器僭滥,贵贱不分。” 清 孙枝蔚 《白紵词》:“东家年少着紫袍,君若遇之暂逡巡。”
(2).草名。《三才图会·草木·紫袍》:“紫袍,生 信州 ,春生发叶,如苦益菜。至五月生花,如金钱紫色,彼方用治咽喉口齿。”词语解释:紫庭 拼音:zǐ tíng
(1).帝王宫庭。《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生长边远,希涉紫庭,怖慴失守,言不尽心。” 晋 左思 《悼离赠妹》诗之二:“以兰之芳,以膏之明,永去骨肉,内充紫庭。” 唐 白居易 《骠国乐》诗:“ 德宗 立仗御紫庭,黈纊不塞为尔听。”《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今陛下已御正殿,臣谓何惜紫庭数步之地,使之稽首拜伏,瞻仰清光。”
(2).神仙所住宫阙。 三国 魏 嵇康 《代秋胡歌诗》:“受道 王母 ,遂升紫庭。” 唐 李康成 《玉华仙子歌》:“溶溶紫庭步,渺渺 瀛臺 路。”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仙之来兮 峨眉 扃,曳素衣兮游紫庭。”词语解释:紫宫 拼音:zǐ gōng
(1).星官名。指紫微垣。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於是 范蠡 乃观天文,拟法於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圆三方。” 南朝 陈 沉炯 《太极殿铭》:“臣闻在天成象,紫宫所以昭著;在地成形,赤县居其区宇。”
(2).指帝王宫禁。《文选·左思〈咏史〉之五》:“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李周翰 注:“紫宫,天子所居处。” 唐 李白 《感遇》诗之三:“紫宫夸蛾眉,随手会凋歇。” 明 何景明 《昔游篇》:“三千艳女罗紫宫,倾城一笑扬双蛾。”
(3).神话中天帝的居室。《淮南子·天文训》:“紫宫者, 太一 之居也。” 汉 扬雄 《甘泉赋》:“閌閬閬其寥廓兮,似紫宫之峥嶸。”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看奎光飞缠紫宫,光摇万玉班中。”词语解释:紫微郎 拼音:zǐ wēi láng
亦作“ 紫薇郎 ”。 唐 代中书舍人的别称。 唐 白居易 《紫薇花》诗:“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前蜀 韦庄 《寄右省李起居》诗:“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薇郎。” 清 赵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诗:“紫微郎剩白衣身,万里从戎歷重译。”参见“ 紫微 ”。
词语解释:紫微 拼音:zǐ wēi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
词语解释:紫微垣 拼音:zǐ wēi yuán
星官名,三垣之一。 中国 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见 唐 丹元子 《步天歌》。《史记·天官书》中亦有与之相当的星官,惟名称、星数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词语解释:紫坛 拼音:zǐ tán
(1).以紫贝砌成的庭坛。
(2).紫色祭坛。帝王祭祀大典用。《汉旧仪》:“祭天紫坛幄帐。”《汉书·礼乐志》:“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颜师古 注:“紫坛,坛紫色也。” 唐 李白 《拟恨赋》:“握瑶图而倏昇,登紫坛而雄顾。”
(3).指道教祭坛。《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紫坛清夜醮虚皇,奎章已拜看云赐。”词语解释:紫虚 拼音:zǐ xū
天空。因云霞映日而天空呈紫色。 三国 魏 曹植 《游仙诗》:“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紫虚。” 唐 宋之问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云罕明丹壑,霜笳彻紫虚。” 清 方文 《都昌怀古七咏·苏真君躭》:“一日乘白鹤,如云翔紫虚。”词语解释:紫藤 拼音:zǐ téng
木名。蔓生木本,茎缠绕他物,花紫色蝶形,可供观赏。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紫藤》。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木》:“紫藤。叶细长,茎如竹根,极坚实。”词语解释:紫诰 拼音:zǐ gào
指诏书。古时诏书盛以锦囊,以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 唐 杜甫 《赠翰林张四学士垍》诗:“紫誥仍兼綰,黄麻似六经。” 明 沉璟 《义侠记·廷议》:“权守着緑林青嶂,远盼着紫誥金章。” 清 钱谦益 《喜复官诰赠内》诗:“我褫緋衣缘底罪,君还紫誥有何功?”词语解释:紫台 拼音:zǐ tái
(1).道家称神仙所居。《汉武帝内传》:“ 上元夫人 语帝曰:‘阿母今以琼笈妙藴,发紫臺之文,赐汝八会之书。五岳真形,可谓至珍且贵。’”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紫臺初构,霜露霑衣;碧洞新开, 蓬莱 变海。” 清 赵翼 《李雨村观察挽诗》之一:“奇士人间留不住,故应召掌紫臺文。”
(2).犹紫宫。指帝王所居。《文选·江淹〈恨赋〉》:“若夫 明妃 去时,仰天太息。紫臺稍远,关山无极。” 李善 注:“紫臺,犹紫宫也。” 唐 李商隐 《泪》诗:“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残 楚 帐夜闻歌。” 清 屈大均 《寄沉阳剩人和尚》诗之四:“斯道只今寥落甚,毳衣珍重紫臺秋。”词语解释:紫石 拼音:zǐ shí
紫色石。传说古代曾用为货币。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 夏后 以玄贝, 周 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 南朝 梁 江淹 《伤友人赋》:“凋碧玉之神树,销紫石之灵根。”词语解释:紫毫 拼音:zǐ háo
紫色兔毛。亦指用以制成的笔。 唐 白居易 《紫毫笔》诗:“ 江 南石上有老兔,喫竹饮泉生紫毫。 宣城 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其餘有与谁为伴侣?有吟砚紫毫笺数幅,壁上瑶琴几上书。” 张天翼 《速写三篇·“新生”》:“他用 老潘 送给他的那支小紫毫,写着带 李北海 笔意的一笔字。”词语解释:紫驼 拼音:zǐ tuó
(1).赤栗色骆驼。 唐 杜甫 《丽人行》:“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2).指用驼峰作成的珍贵菜肴。 宋 苏轼 《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诗:“不羡紫驼分御食,自遣赤脚沽村酿。”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一折:“簇金盘罗列着紫驼新,倒银瓶满泛着鹅黄嫩。”词语解释:紫竹 拼音:zǐ zhú
竹的一种。亦名黑竹。茎成长后为紫黑色,故称。可制笙、竽、箫、管、手杖、几架等。见《说郛》卷六六引《续竹谱》。词语解释:紫貂 拼音:zǐ diāo
貂的一种。毛棕黑色,软而轻,毛皮珍贵,为我国 东北 特产之一。亦指貂裘衣物。 南朝 梁元帝 《谢东宫赉貂蝉启》:“ 东平 紫貂之赐,非闻暖额; 中山 黄金之锡,岂曰附蝉。” 清 吴伟业 《赠彭郡丞益甫》诗:“楼船落日紫貂轻,坐啸胡牀雁影横。”词语解释:紫磨 拼音:zǐ mò
上等黄金。 汉 孔融 《圣人优劣论》:“金之优者,名曰紫磨,犹人之有圣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华俗谓上金为紫磨金,夷俗谓上金为阳迈金。”《法书要录》卷四引 唐 张怀瓘 《二王等书录》:“往在翰林中,见古钟二枚……上有古文三百许字,记 夏禹 功绩,字皆紫磨金鈿,光采射人。”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其金,紫磨也,光艳溢目,异常金。”词语解释:紫微垣 拼音:zǐ wēi yuán
星官名,三垣之一。 中国 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见 唐 丹元子 《步天歌》。《史记·天官书》中亦有与之相当的星官,惟名称、星数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词语解释:紫闼 拼音:zǐ tà
指宫廷。闼,宫中小门。《后汉书·崔駰传》:“不以此时攀台阶,窥紫闥,据高轩,望朱阁。”《文选·陆机〈辨亡论上〉》:“旋皇舆於夷庚,反帝座乎紫闥。” 吕延济 注:“紫闥,帝宫也。”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紫闥重开序,青衿再设庠。”词语解释:紫芝曲 拼音:zǐ zhī qǔ
相传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乱隐居,称 商山 四皓,作歌曰:“漠漠 商洛 ,深谷威夷。曄曄紫芝,可以疗飢。皇农邈远,余将安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不若贫贱而轻世。”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题作《采芝操》。 唐 人作《紫芝曲》,亦称《紫芝歌》、《紫芝谣》。亦泛指隐逸避世之歌。 唐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诗:“长怀 赤松 意,復忆《紫芝歌》。”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松下丈人巾屨同,偶坐似是 商山翁 。悵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唐 白居易 《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闲尝黄菊酒,醉唱《紫芝謡》。”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五:“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词语解释:紫泥封 拼音:zǐ ní fēng
即紫泥书。 唐 武元衡 《送崔舍人起居》诗:“赤墀同拜紫泥封,駟牡连徵侍九重。” 宋 辛弃疾 《最高楼·闻周氏旌表有期》词:“看明朝,丹凤詔,紫泥封。”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九重天上声名动,紫泥封已传丹凤。”参见“ 紫泥书 ”。
词语解释:紫泥书 拼音:zǐ ní shū
指皇帝诏书。 南朝 梁 刘孝威 《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驛报紫泥书。” 唐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参见“ 紫泥 ”。词语解释:紫河车 拼音:zǐ hé chē
(1).中药名。也称人胞。用人的胎盘(胞衣)加工制成。能补元气,治身体虚弱、虚劳、喘咳等症。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一·人胞》。
(2).道家称修炼而成的仙液。色紫,谓服之可长生。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 王琦 注引 萧士贇 曰:“道家 蓬莱 修炼法,河车是水,朱雀是火。取水一斗鐺中,以火炎之令沸,致圣石九两其中,初成姹女,次谓之玉液。后成紫色,谓之紫河车。” 唐 顾况 《送李道士》诗:“莫愁客鬢改,自有紫河车。”词语解释:紫金丹 拼音:zǐ jīn dān
古代方士所谓服之可以长生的丹药。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四:“生理秖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仇兆鳌 注引《云笈七籤》:“合丹法:火至七十日,药成,五色飞华,紫云乱映,名曰紫金,其盖上紫霜,名曰神丹。”词语解释:紫薇郎 拼音:zǐ wēi láng
见“ 紫微郎 ”。
词语解释:紫微郎 拼音:zǐ wēi láng
亦作“ 紫薇郎 ”。 唐 代中书舍人的别称。 唐 白居易 《紫薇花》诗:“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前蜀 韦庄 《寄右省李起居》诗:“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薇郎。” 清 赵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诗:“紫微郎剩白衣身,万里从戎歷重译。”参见“ 紫微 ”。
词语解释:紫微 拼音:zǐ wēi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
词语解释:紫微垣 拼音:zǐ wēi yuán
星官名,三垣之一。 中国 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见 唐 丹元子 《步天歌》。《史记·天官书》中亦有与之相当的星官,惟名称、星数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词语解释:紫电 拼音:zǐ diàn
(1).古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皇帝 有宝刀三,寳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腾蛟起凤, 孟学士 之词宗;紫电青霜, 王将军 之武库。”
(2).紫色光芒。形容人目光锐利。 唐 李白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 项王 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3).祥瑞之光。 前蜀 贯休 《寿春节进大蜀皇帝诗》之二:“异香滴露降纷纷,紫电环枢照禁门。” 宋 司马光 《枢密院开启圣节道场排当词散念》:“紫电流枢,元圣诞膺於丕运。”词语解释:紫房 拼音:zǐ fáng
(1).皇太后所居的宫室。《后汉书·窦武何进传赞》:“惟女惟弟,来仪紫房。”《宋书·乐志二》:“ 宣皇太后 朝歌:母临万宇,训蔼紫房。” 唐 王翰 《飞燕篇》:“君心见赏不见忘,姊妹双飞入紫房。”
(2).指道家炼丹房。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之一:“合神丹,戏紫房,紫房綵女弄明璫。” 唐 陈子昂 《续唐故中岳体元先生潘尊师碑颂》:“朝拜白茅夕紫房,斋心洁意缅相望。”
(3).紫色的果实。《文选·左思〈吴都赋〉》:“素华斐,丹秀芳,临青壁,係紫房。” 张铣 注:“紫房,果之紫者,係於木上。” 唐 白居易 《南园试小乐》诗:“红萼紫房皆手植,苍头碧玉尽家生。”词语解释:紫泥诏 拼音:zǐ ní zhào
即紫泥书。 唐 李白 《王壶吟》:“凤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称觴登御筵。”亦省称“ 紫詔 ”。 南唐 李中 《送阎侍御归阙》诗:“羡君乘紫詔,归路指通津。” 清 孙雨林 《皖江血·刺恩》:“亲厚禄,恩承紫詔;镇 长江 ,位冠羣僚。”参见“ 紫泥书 ”。
词语解释:紫泥书 拼音:zǐ ní shū
指皇帝诏书。 南朝 梁 刘孝威 《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驛报紫泥书。” 唐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参见“ 紫泥 ”。
词语解释:紫泥 拼音:zǐ ní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词语解释:紫书 拼音:zǐ shū
(1).道经。《汉武帝内传》:“地真素诀,长生紫书。” 唐 卢照邻 《羁卧山中》诗:“紫书常日閲,丹药几年成。”《云笈七籤》卷五一:“有青鸟来翔,口衔紫书,集於玉轩。”
(2).帝王的诏书。 唐 钱起 《和万年成少府寓直》:“明朝紫书下,应问 长卿 才。” 唐 刘禹锡 《为杜司徒谢赐追赠表》:“紫书忽降於重霄,密印荣加於厚夜。”词语解释:紫青 拼音:zǐ qīng
犹青紫。 汉 制,丞相、太尉皆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 唐 代以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为阶官。后以“紫青”为贵官高位代称。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使紫青重紆,玄牡龙跱。”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当时功名意,岂止拾紫青。” 宋 范成大 《舅母太夫人方氏挽词》诗之二:“门户传清白,阶庭侍紫青。”词语解释:紫贝 拼音:zǐ bèi
也称文贝、砑螺。海中软体动物名。壳圆质洁白,有紫色斑纹,大者至尺许。《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闕兮朱官。”《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张翠帷,建羽盖,罔瑇瑁,鉤紫贝。”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紫贝,紫质黑文也。”词语解释:紫阙 拼音:zǐ quē
(1).帝王宫阙。 汉 焦赣 《易林·讼之贲》:“紫闕九重,尊严在中。” 唐 陈子昂 《送麴郎将使默啜序》:“不踰青春,復命紫闕。”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恩洽九重瞻紫闕,时来六翮起青霄。”
(2).神仙洞府。 南朝 梁 沉约 《游金华山》诗:“天倪临紫闕,地道通丹窍。”《宋史·乐志八》:“紫闕幽宏,惟神灵尊。”词语解释:紫泥书 拼音:zǐ ní shū
指皇帝诏书。 南朝 梁 刘孝威 《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驛报紫泥书。” 唐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参见“ 紫泥 ”。
词语解释:紫泥 拼音:zǐ ní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词语解释:紫宙 拼音:zǐ zhòu
宇宙;上天;高空。 南朝 梁 江淹 《构象台》诗:“网紫宙兮洽万品,冠璇宇兮济羣生。” 唐 徐彦伯 《南郊赋》:“告紫宙之成功,定皇天之寳位。” 宋 苏舜钦 等《荐福塔联句》:“踊甓皇都壮,盘基紫宙雄。”词语解释:紫芝歌 拼音:zǐ zhī gē
见“ 紫芝曲 ”。
词语解释:紫芝曲 拼音:zǐ zhī qǔ
相传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乱隐居,称 商山 四皓,作歌曰:“漠漠 商洛 ,深谷威夷。曄曄紫芝,可以疗飢。皇农邈远,余将安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不若贫贱而轻世。”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题作《采芝操》。 唐 人作《紫芝曲》,亦称《紫芝歌》、《紫芝谣》。亦泛指隐逸避世之歌。 唐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诗:“长怀 赤松 意,復忆《紫芝歌》。”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松下丈人巾屨同,偶坐似是 商山翁 。悵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唐 白居易 《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闲尝黄菊酒,醉唱《紫芝謡》。”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五:“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词语解释:紫闱 拼音:zǐ wéi
指皇宫。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释位公宫,登曜紫闈。”词语解释:紫英 拼音:zǐ yīng
(1).紫色花。 唐 萧颖士 《菊荣》诗:“紫英黄萼,照灼丹墀。”
(2).名茶名。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其酒有凝露浆、桂花醑,其茶则緑华、紫英之号。”词语解释:紫栗 拼音:zǐ lì
木名。可作手杖。 唐 贾岛 《寄乔侍郎》诗:“晓出爬船寺,手擎紫栗条。”词语解释:紫驼峰 拼音:zǐ tuó fēng
1.亦作"紫駞峯"。
2.骆驼背上的肉峰,内贮大量脂肪,古人列为珍贵食品。词语解释:紫芝翁 拼音:zǐ zhī wēng
见“ 紫芝客 ”。
词语解释:紫芝客 拼音:zǐ zhī kè
指 秦 末 商山 四皓。相传四皓作《紫芝曲》(《采芝操》),中有“曄曄紫芝,可以疗飢”之句,故称。 唐 刘禹锡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 商山 紫芝客 ,应不向愁悲。”亦作“ 紫芝翁 ”、“ 紫芝叟 ”。 唐 李商隐 《四皓庙》诗:“本为 留侯 慕 赤松 , 汉 庭方识 紫芝翁 。” 唐 于邺 《斜谷道》诗:“独忆 紫芝叟 ,临风歌旧歌。”参见“ 紫芝曲 ”。
词语解释:紫芝曲 拼音:zǐ zhī qǔ
相传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乱隐居,称 商山 四皓,作歌曰:“漠漠 商洛 ,深谷威夷。曄曄紫芝,可以疗飢。皇农邈远,余将安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不若贫贱而轻世。”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题作《采芝操》。 唐 人作《紫芝曲》,亦称《紫芝歌》、《紫芝谣》。亦泛指隐逸避世之歌。 唐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诗:“长怀 赤松 意,復忆《紫芝歌》。”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松下丈人巾屨同,偶坐似是 商山翁 。悵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唐 白居易 《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闲尝黄菊酒,醉唱《紫芝謡》。”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五:“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词语解释:紫汉 拼音:zǐ hàn
犹紫霄。指天空。 南朝 梁 丘迟 《望雪诗》:“氛氲发紫汉,杂沓被朱城。” 唐 武平一 《侍宴安乐公主应制》诗:“紫汉 秦 楼敞,黄山 鲁 馆开。” 康有为 《庐山谣》:“紫汉吹落青芙蓉,随风飘堕 江 之东。”词语解释:紫微宫 拼音:zǐ wēi gōng
即紫微垣。《周书·武帝纪下》:“是夜,虹见於 晋州 城上,首向南,尾入紫微宫,长十餘丈。”《水浒传》引首:“端的是 玉帝 差遣紫微宫中两座星辰下来,辅佐这朝天子。”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洪文襄公》:“太白星与日争光,流星入紫微宫……紫微宫者,人君之位,流星敢於突入,上天垂象,诚宜警惕。”参见“ 紫微垣 ”。
词语解释:紫微垣 拼音:zǐ wēi yuán
星官名,三垣之一。 中国 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见 唐 丹元子 《步天歌》。《史记·天官书》中亦有与之相当的星官,惟名称、星数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词语解释:紫箨 拼音:zǐ tuò
紫色笋壳。 南朝 梁 沉约 《休沐寄怀诗》:“紫籜开緑篠,白鸟映青畴。” 唐 白居易 《食笋》诗:“紫籜坼故锦,素肌擘新玉。”词语解释:紫泉 拼音:zǐ quán
紫色之泉。 唐 王勃 《怀仙》诗:“紫泉漱珠液,玄巖列丹葩。” 唐 李商隐 《隋宫》诗:“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 芜城 作帝家。”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入林屋洞》:“又坐紫泉光,甘如酌天酒。”原注:“白芝、紫泉皆此洞所出,乃神仙之饮饵,非常人所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