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药入声 [yuè,哀乐][ě è,善恶][yuē][同着][jiáo jiào jué][ruò][sháo][jué xué][duó,测度][mò][zhuó bó][lüè][gě gè]崿[chāo chuò chuo][háo hé][肉膜,名词][tuò][bó][zé zuó][nüè yào][zhuó][屐、鞋][bó bo][lào luò][详注1][chāo zhuō,明亮][详注2][gè luò][详注3][nuò][lì luò][zuò]礿[sháo][hè][cuò,名词][gē kǎ luò][zhuó què][luò gé][详注4][详注5][zhuó jué][详注6][同托][详注7][音鹊。馺也。《类篇》行貌。]笿


注1:穫 音濩。《说文》刈谷也。草曰刈,谷曰穫。《易·无妄》不耕穫,不菑畬。《诗·豳风》八月其穫。 又陨穫,困迫失志貌。《礼·儒行》不陨穫于贫贱。《注》陨如萚之陨而飘零,穫如禾之穫而枯槁。
注2:格 《唐韵》古落切《集韵》《韵会》《正韵》葛鹤切,音各。树枝也。《集韵》《韵会》历各切,音洛。篱落也。《前汉·鼌错传》谓之虎落。《扬雄·羽猎赋》谓之虎路。通作格。 又《类篇》曷各切,音鹤。格泽,妖星也。见《史记·天官书》。
注3:熇 《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音郝。与謞同。《尔雅·释训》謞謞,崇谗慝也。《疏》引《诗》多将熇熇,多行惨毒之恶。謞熇音义同。《释文》謞虚各切。
注4:泽 《集韵》《韵会》《正韵》达各切,音铎。格泽,星名,音鹤铎。《史记·天官书》格泽,星如炎火之状。
注5:昔 《集韵》仓各切,音错。粗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注》昔读为交错之错,谓牛角粗理错也。 又《韵补》叶息约切。《左思·咏史诗》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注6:躇 《集韻》《韻會》敕略切,音鄀。《公羊傳·宣七年》躇階而走。《註》躇,猶超遽不順以次。《釋文》與踱同。
注7:嫋 《集韵》《韵会》日灼切《正韵》如灼切,音弱。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妩媚姌嫋。
共275,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末字词组
萧索须索一索朽索追索森索踏索邀索
离索疏索落索消索线索寥索关索邱索
索索贯索空索索横索窄索八索麻索谩索
摸索摘索可索朱索纆索缠索露索牵索
弦索来索思索要索便索遗索捍索赋索
搜索戎索不索呼索走索坐索徽索冥索
郭索铁索木索乞索分索罥索理索披索
铃索探索宣索磔索暌索钩索句索问索
带索求索百索丘索穷索辽索困索跳索
彩索气索绳索催索需索泛索帆索只索

词语解释:萧索  拼音:xiāo suǒ
(1).萧条冷落;凄凉。 晋 陶潜 《自祭文》:“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宋 刘过 《谒金门》词:“休道旅怀萧索,生怕香浓灰薄。” 明 高启 《长洲苑》诗:“草树迎萧索,湖山罢鬱葱。” 柔石 《二月》九:“小雨点打着二人底伞上,响出寂寞的调子。黄昏底镇内,也异样地萧索。”
(2).疏散;稀少。《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 唐 王初 《自和书秋》:“陇首斜飞避弋鸿,頽云萧索见层空。”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尔来飘流二十载,鬢髮萧索垂霜冰。”《明史·李时传》:“扈蹕謁陵,道 沙河 ,帝见居民萧索,愴然曰:‘七陵在此,宜加守护。’”
(3).淡漠。《魏书·崔道固传》:“ 安都 视人殊自萧索, 毕捺 固依依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司空图》:“某宦情萧索,百事无能。”
(4).衰颓。 清 侯方域 《太平仁义之效论》:“犹病热阳狂之人,恶其疾而以毒寒攻之,疾去而元气亦萧索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一夜 莲 来,惊曰:‘郎何神气萧索?’”
(5).风雨吹打树叶的声音。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七:“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唐 元稹 《酬乐天雪中见寄》诗:“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元 萨都剌 《暮行》诗之一:“千山月崔嵬,万叶雨萧索。” 清 徐兰 《赤陵姐琵琶歌》:“曲终马上风萧索,风吹泪逐哀弦落。”
词语解释:离索  拼音:lí suǒ
(1).离群索居。 唐 杜甫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仇兆鳌 注:“离索,离羣索居,见《礼记》 子夏 语。” 宋 陆游 《钗头凤》词:“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明 皇甫涍 《将命巡轺徙倚署阁》诗:“俄顷惻幽衷,遇物悲离索。” 叶圣陶 《火灾·醉后》:“我知道他有离索之感,更兼昨夜酒醉,很不宜于作文。”
(2).萧索。《北齐书·元孝友传》:“设令人强志广娶,则家道离索,身事迍邅,内外亲知,共相嗤怪。” 宋 姜夔 《凄凉犯·合肥秋夕》词:“緑杨巷陌,西风起,边城一片离索。” 夏承焘 注:“这里作为萧索之意。”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擒嚭》:“旌旗片片穿林薄,游魂渺渺增离索,增离索。”
词语解释:索索  拼音:suǒ suǒ
(1).恐惧貌;颤抖貌。《易·震》:“震索索,视矍矍。” 孔颖达 疏:“索索,心不安貌。”《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剃头的跪在地下,索索的抖。” 茅盾 《列那和吉地》五:“给它解绳索的时候,它还以为大祸到了,怕得什么似的,浑身索索地抖。”
(2).冷漠,无生气貌。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一:“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四:“九日见丞云,比者情志何甚索索。” 清 曹寅 《古倾杯·钞书》词:“频年嗜好,多慙糟粕,索索都无真气。”
(3).引申为落落寡合之意。 前蜀 贯休 《送姜道士归南岳》诗:“松品落落,雪格索索。”
(4).空虚、空乏状。 唐 寒山 《诗》之一六七:“房房空索索,东壁打西壁。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惜。” 宋 梅尧臣 《旌义港阻风》诗:“茆屋何颼颼,瓦罌空索索。”
(5).犹瑟瑟。形容细碎之声。《汉书·天文志》:“ 永始 二年二月癸未夜,东方有赤色,大三四围,长二三丈,索索如树。” 王先谦 补注:“索索犹瑟瑟也……此云索索如树,盖不独以状言,且兼声言矣。” 唐 白居易 《五弦弹》诗:“第一第二絃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衰草萋萋一径通,丹枫索索满林红。” 胡万春 《骨肉》:“细雨在索索的下着,卖馄饨的梆子声在笃笃的敲。”
词语解释:摸索  拼音:mō suǒ
(1).绳索。参见“ 摸苏 ”。
(2).抚摩,以手抵触。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贾叟刻木》:“ 平阳 贾叟 ,无目而能刻神像…… 交城 县中寺 一佛,是其所刻,仪相端严。僧説 贾 初立木胎,先摸索之,意有所会,运斤如风。”《红楼梦》第二三回:“他姊弟三人依旧坐下, 王夫人 摸索着 寳玉 的脖项説道:‘前儿的丸药都吃完了没有?’”《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那马凭他怎样的摸索,风丝儿不动!”
(3).引申为暗中勾引。《红楼梦》第八十回:“不争气的孽障,狗也比你体面些!谁知你三不知的把陪房丫头也摸索上了!”
(4).试探;寻求。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 许敬宗 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 何 、 刘 、 沉 、 谢 ,暗中摸索著,亦可识之。’”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英雄埋没蓬蒿,谁摸索当年 刘 与 曹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懒予 曾与客弈於画舫。一刦未定, 镇淮门 已扃。终局后将借宿 枝上村 ,逡巡摸索,未得其门。”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七章:“为了给同志们摸索点经验,今天我就跟你干了!”
(5).方言。谓不果决。
词语解释:摸苏  拼音:mō sū
绳索。《淮南子·俶真训》:“夫挟依於跂跃之术,提挈人閒之际,撢掞挺挏,世之风俗,以摸苏牵连物之微妙,犹得肆其志,充其欲。” 高诱 注:“摸苏,犹摸索。”《尔雅·释诂下》“貉缩,纶也” 郭璞 注“纶者,绳也” 清 郝懿行 义疏:“貉缩,谓以缩牵连緜络之也,声转为莫缩……又转为摸苏。”
词语解释:弦索  拼音:xián suǒ
(1).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夜半月高弦索鸣, 贺老 琵琶定场屋。” 唐 顾云 《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诗:“弦索紧快管声脆,急曲碎拍声相连。” 陈毅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诗:“簫笛弦索齐奏,气球直於苍穹。”
(2). 金 元 以来,北方戏曲或曲艺多以丝弦乐器伴奏,后人因以“弦索”为北曲的代称。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也称《弦索西厢》。 明 沉宠绥 有《弦索辨讹》三卷。
絃索:同“ 弦索 ”。 1.乐器上的弦。多用作弦乐器的总称。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夜半月高絃索鸣, 贺老 琵琶定场屋。” 宋 周邦彦 《解连环》词:“燕子楼空,暗尘锁、一牀絃索。”参见“ 弦索 ”。
(2).弹奏弦乐。 宋 苏轼 《虢国夫人夜游图》诗:“宫中羯鼓催花柳, 玉奴 絃索 花奴 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予幼时,犹见老乐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絃索,今絶响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 惠 雅善歌,絃索倾一时。”
(3). 金 元 以来常称用琵琶、三弦等弦乐伴奏的戏曲、曲艺为“絃索”。一般多指北曲。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一》:“於今世俗之乐,则南以拍板,北以絃索。”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三:“数年以来,如 双珠 之崑腔, 润宝 之絃索,并有盛名。”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 明 清 两朝,南曲为盛,中 清 以后,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辞絃索诸调,声益变而辞益纷。”参见“ 弦索 ”。
词语解释:搜索  拼音:sōu suǒ
(1).寻求;搜查。《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臣居 鲁 ,树三人,皆为令尹;及 虎 抵罪於 鲁 ,皆搜索於 虎 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谢公 时,兵厮逋亡,多近窜 南塘 下诸舫中;或欲求一时搜索, 谢公 不许。” 明 胡应麟 《诗薮·六朝》:“大抵六朝文士,搜索艷题,一时闺阁传闻,輒形楮墨。” 徐怀中 《西线轶事》八:“在树棵里搜索了好久,什么也没有发现。”
(2).往来貌;接续貌。《文选·王褒〈洞箫赋〉》:“玄猿悲啸,搜索乎其间。” 李善 注:“搜索,往来貌。”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 明 刘基 《送胡季瑊平江监仓》诗:“一朝清庙作雅乐,搜索络绎奔 垂 工。”
蒐索:仔细寻找。《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 晋 杜预 注:“蒐索择取不孕者。”
词语解释:郭索  拼音:guō suǒ
(1).螃蟹爬行貌。亦指蟹爬行时的声音。 汉 扬雄 《太玄·锐》:“蟹之郭索,心不一也。” 司马光 集注:“ 范 曰:‘郭索,多足貌。’ 王 曰:‘郭索,匡禳也。’ 吴 曰:‘匡禳,躁动貌。’”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庐山 偃蹇坐吾前,螃蟹郭索来酒边。” 清 谭嗣同 《菊花石秋影砚铭》:“郭索郭索,墨声如昨。”自注:“池有半蟹,其半掩於叶,名之曰秋影。”
(2).借指蟹。 唐 陆龟蒙 《和袭美见寄海蟹》:“自是 扬雄 知郭索,且非 何胤 敢餦餭。” 宋 杨万里 《以糟蟹洞庭柑送丁端叔端叔有诗因和其韵》:“驱使木奴供露颗,催科郭索献霜螯。” 清 赵翼 《醉蟹》诗:“霜天稻熟郭索行,双螯抝折香珠秔。”
(3).颤抖貌。 元 吕起猷 《又用昙字韵》:“竹委长身寒郭索,松埋短髮老 瞿曇 。”
词语解释:铃索  拼音:líng suǒ
(1).系铃的绳索。 唐 制翰林院禁署严密,内外不得随意出入,须掣铃索打铃以传呼或通报。 唐 韩偓 《雨后月中玉堂闲坐》诗:“夜久忽闻铃索动,玉堂西畔响丁东。” 宋 范成大 《晓起》诗:“窗明惊起倒裳衣,铃索频摇定怪迟。” 明 文徵明 《翰林斋宿》诗:“铃索无风尘土远,始知仙署逼金鑾。”
(2).引申指警报、边警。 元 胡助 《滦阳十咏》之十:“身遇太平铃索静,题名篆毕又南还。”
词语解释:带索  拼音:dài suǒ
以绳索为衣带。形容贫寒清苦。《列子·天瑞》:“ 孔子 游於 太山 ,见 荣啟期 行乎 郕 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九十行带索,飢寒况当年。” 唐 白居易 《北窗三友》诗:“或乏担石储,或穿带索衣。”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试将茹荼带索,以毕餘生。”
词语解释:彩索  拼音:cǎi suǒ
(1).彩色丝绳。 宋 曾季貍 《艇斋诗话》:“ 欧公 在禁中作《端午帖子》云:‘綵索盘中结,杨梅糉里红。’”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上·方回》:“鸚鵡笼开綵索宽,一宵飞去为谁欢。”
(2).指秋千索。 唐 韩愈 《寒食直归遇雨》诗:“不见红毬上,那论綵索飞。”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古今艺术图》曰:‘北方 山戎 寒食日用鞦韆为戏。’綵索即谓鞦韆戏也。” 唐 裴说 《清明》诗:“画毬轻蹴壶中地,綵索高飞掌上身。” 明 徐同贞 《寒食郊行》诗:“却嫌输与 东京 路,尚欠郊原綵索飞。”
词语解释:须索  拼音:xū suǒ
(1).索取;勒索。《旧唐书·裴度传》:“宣徽院五坊小使,每岁秋按鹰犬於畿甸,所至官吏必厚邀供餉,小不如意,即恣其须索,百姓畏之如寇盗。”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赐宴罢,有 振武 都头卒,不堪一行人须索,忽操白刃入斫 圣美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自与 辽 通好,其接受使人皆自 京 差三番使臣,沿路州军,困於须索。”
(2).必须,须要。《敦煌曲子词·洞仙歌》:“拟铺鸳被,把人尤泥,须索琵琶从理。”《宣和遗事》前集:“休要忘了东岳保护之恩,须索去烧香赛还心愿则箇。”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三折:“今日亲家请俺两口儿吃酒,须索走一遭去。” 明 康海 《粉蝶儿·代友人宦邸书怀》套曲:“论孤高须索向 青门 学种瓜,论读书怎可似 庄周 言飘瓦?”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今日约到冶城道院,同看梅花,须索早去。”
(3).一定,必定。《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今日晚了,不能转回,明晚须索来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且放下心,须索好音来也。”
词语解释:疏索  拼音:shū suǒ
亦作“疎索”。亦作“踈索”。
(1).离散;分散。 唐 骆宾王 《畴昔篇》:“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疎索。”一本作“踈索”。 宋 陆游 《病后自咏》:“闭户交朋疏索尽,捐书日月破除难。”
(2).疏远冷淡。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宋 陆游 《好事近·寄张真甫》词:“烦问 剑 南消息,怕还成疎索。”
(3).寂寞无聊。 北周 庾信 《晚秋》诗:“凄清临晚景,疎索望寒阶。” 唐 白居易 《酒熟忆皇甫十》诗:“踈索柳花盌,寂寥荷叶盃。” 宋 陆游 《叹老》诗:“酒徒分散情疏索,棋敌凭陵意頡頏。”
(4).稀疏,稀少。 唐 司空图 《寄考功王员外》诗:“白鸟间踈索,青山日滞留。” 唐 温庭筠 《酒泉子》词:“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
(5).懒散寡合。 唐 贾岛 《斋中》诗:“耽静非谬为,本性实疎索。”
词语解释:贯索  拼音:guàn suǒ
(1).星座名。属天市垣,共九星。《晋书·天文志上》:“贯索九星在其(七公)前,贱人之牢也。一曰连索,一曰连营,一曰天牢,主法律,禁暴强也。牢口一星为门,欲其开也。九星皆明,天下狱烦;七星见,小赦;六星、五星,大赦。” 宋 范成大 《冬至日天庆观朝拜》诗:“五更贯索埋光后,万里鉤陈放仗时。” 宋 刘克庄 《九和甲辰书事》诗:“贯索星明方用事,金花帖至枉标名。”《儒林外史》第一回:“ 王冕 左手持杯,右手指着天上的星,向 秦老 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
(2).喻牢狱。 明 赵南星 《明山西右布政使王君墓志铭》:“贯索竟虚,鴸鸟为鸞。” 清 方文 《偕吴次尾陈定生梅朗三泛舟秦淮因过侯朝宗》诗:“海天未捲 蚩尤 气,耆旧争归贯索星;此际 贾生 惟痛哭,不堪红袖依 新亭 。” 王汉章 《读周实丹烈士〈无尽庵遗集〉》诗:“诗文慧业千秋定,贯索沉寃一夕成。”
(3).钱串。 宋 陶穀 《清异录·甘草癖》:“ 子华 因言前世惑骏逸者为马癖,泥贯索者为钱癖。”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官政》:“尝闻 刘文靖 誚 丘琼山 ‘有散钱而少贯索’, 琼山 还誚曰:‘公有贯索而却欠散钱。’虽然,世博综者,恃此休休心为贯索更妙也。”
(4).长绳。 唐 张说 《奉和观拔河》:“长绳繫日住,贯索挽河流。” 明 张四维 《双烈记·酋困》:“艨艟贯索横江截,归途阻交絶。”
(5).绑缚以绳索。 明 吴应箕 《答沉眉生书》:“然则 汉 之数千人伏闕,至有贯索、负鑕者何事?” 清 李圭 《思痛记》卷下:“当进城时,贼防余等乘间逃逸,仍贯索以行。”
词语解释:摘索  拼音:zhāi suǒ
犹言瑟缩。 唐 韩偓 《清兴》诗:“阴沉天气连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 宋 林逋 《又咏小梅》:“摘索又开三两朵,团欒空绕百千迴。”
搜索。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党錮之祸,摘索无遗。”
词语解释:来索  拼音:lái suǒ
唐 代酷吏 来俊臣 、 索元礼 的并称。《新唐书·酷吏传·索元礼》:“ 索元礼 ,胡人也,天性残忍……是时 来俊臣 周兴 踵而奋,天下谓之‘ 来 索 ’。”
词语解释:戎索  拼音:róng suǒ
戎 人之法。《左传·定公四年》:“启以 夏 政,疆以戎索。” 杜预 注:“ 大原 近戎而寒,不与中国同,故自以 戎 法。”后以泛指法令。 唐 元稹 《织妇词》:“早徵非是官家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清 钱谦益 《聊且园记》:“今之苟然者多矣,苟然於庙堂而国论坏,苟然於疆园而戎索坏。”
词语解释:铁索  拼音:tiě suǒ
(1).粗铁链。 唐 韩愈 《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宋史·张永德传》:“以铁索千餘尺,横截 长淮 ,又维巨木,自是备御益坚矣。” 清 阎尔梅 《登峨嵋山》诗:“脊隥风摇攀铁索,颐崖石陷蹋藤梯。” 毛泽东 《长征》诗:“ 金沙 水拍云崖暖, 大渡 桥横铁索寒。”
(2).用粗铁链制成的刑具。《清通典·刑一》:“定狱具之图……一曰铁索,以铁为之,长七尺,重五斤。” 清 郑燮 《莲峰》诗:“铁索三条解上都,君王早为白寃诬。” 鲁迅 《书信集·致胡风》:“以我自己而论,总觉得缚了一条铁索。”
词语解释:探索  拼音:tàn suǒ
(1).多方寻求答案;研究。《朱子全书》卷二十:“ 孟子 大概是要人探索力讨,反己自求。” 明 方孝孺 《答胡怀秀才》:“其用志不专,探索不精,闻见不博,攻习不久而能得圣贤之意者,无有也。” 清 侯方域 《南省策试一》:“夫天下之情伪,盖尝不可以胜防,而人主恒任其独智鉤距,而探索其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我想用无言的话去探索她的心。”
(2).搜查。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已而为敌觉察,探索极严,乃走 瑞士 。”
词语解释:求索  拼音:qiú suǒ
(1).寻找;搜寻。《楚辞·离骚》:“路曼曼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三》:“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 唐 白居易 《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诗:“觉来疑在侧,求索无所有。” 清 龚自珍 《大誓答问》之二四:“读《尚书》者不曰以今文读后而毁弃古文也,故其字仍散见於羣书及 许 氏《説文解字》之中,可求索也。”《花城》1981年第1期:“他苦苦地求索,终于找到了关系,决定奔赴 东北 参加抗 日 联军。”
(2).索取;乞求。《战国策·魏策四》:“ 秦 之求索,必不可支也。”《韩诗外传》卷一:“居下而好干上,嗜欲无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后汉书·韩韶传》:“餘县多被寇盗,废耕桑,其流入县界求索衣粮者甚众。” 清 侯方域 《管夫人画竹记》:“ 文敏 以 宋 宗姓,仕 元 为显官,今所传者,翰墨满天下,岂当时矜重,而求索不获辞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郑回 劝 异牟寻 说: 中国 有礼义,很少求索财物。”
(3).探索。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况 修黎 者,神思之人,求索而无止期,猛进而不退转,浅人之所观察,殊莫可得其渊深。”
词语解释:气索  拼音:qì suǒ
(1).气息消失。指呼吸停止。 汉 桓谭 《新论·形神》:“灺犹人之耆老,齿堕髮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
(2).谓昏厥。《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 丰 不知而往,即杀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及 宣王 奏诛 爽 ,住车闕下,与 丰 相闻, 丰 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3).勇气丧失,精神沮丧。《汉书·孙宝传》:“﹝ 侯文 ﹞怪 寳 气索,知其有故。”《新唐书·李勉传》:“ 希烈 自将攻 勉 , 勉 气索,婴守累月,援莫至。” 明 宋濂 《〈南堂禅师语录〉序》:“在他人为之,气索神沮不自振拔而无以应来学之求,师乃圆满充足,覃及於诸方矣。”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悔嫁》:“童懨懨,气索神荐,哀也波怜,莫怪妾忠言进諫。”
词语解释:一索  拼音:yī suǒ
(1).一根绳索。 唐 杜牧 《云梦泽》诗:“日旗龙旆想飘扬,一索功高缚 楚王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张阴捕 听説,一索先把 王溜儿 扣住。”
(2).一次搜索。《史记·赵世家》:“ 程婴 谓 公孙杵臼 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復索之,柰何?’”
(3).一串。参见“ 一索珠 ”。
(4).原出《易·说卦》。后以“一索”谓初生男孩。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皇子追封》:“是时, 万妃 宠震天下,又得‘一索’之祥,而斤斤守祖宗法。”参见“ 一索得男 ”。
(5).索性,干脆。 清 吴兰徵 《绛蘅秋·省亲》:“御园内都是有事体,到这里倒觉得自在清閒,一索逛完了罢!”
词语解释:一索珠  拼音:yī suǒ zhū
比喻歌声宛转,犹如成串之珠。 唐 白居易 《夜宴醉后留献裴侍中》诗:“翩翻舞袖双飞蝶,宛转歌声一索珠。”
词语解释:一索得男  拼音:yī suǒ de nán
《易·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王弼 注:“索,求也。以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也。”后因以“一索得男”谓初生得子。亦作“ 一索成男 ”。 宋 王迈 《贺陈讲书谋仲诹璋庆》诗:“十为良月阳将长,一索成男喜可知。”
词语解释:落索  拼音:luò suǒ
(1).冷落;萧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妇人之性,率宠子壻而虐儿妇。宠壻,则兄弟之怨生焉;虐妇,则姊妹之谗行焉。然则女之行留,皆得罪於其家者,母实为之。至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 宋 林逋 《雪》诗之三:“清夹晓林初落索,冷和春雨转飘萧。”
(2).连串不断的样子。 宋 刘过 《望江南·元宵》词:“柳线正垂金落索,梅花初谢玉玲瓏。” 明 汤显祖 《紫钗记·玉工伤感》:“平章金落索,编检玉玲瓏。”《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袖中取出一张白纸,包着一对落索鐶儿,两隻短金釵子,一个简帖儿。”
词语解释:空索索  拼音:kōng suǒ suǒ
形容胸中洒脱,毫无牵挂。 元 耶律楚材 《过天山和上人韵》:“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
词语解释:可索  拼音:kě suǒ
须要。 元 谷子敬 《城南柳》楔子:“夸艳冶逞风流,结上些鶯朋燕友,可索及早里便抽头。”
词语解释:思索  拼音:sī suǒ
思考探求。《荀子·劝学》:“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杨倞 注:“思求其意也。” 汉 王充 《论衡·异虚》:“ 高宗 恐骇,侧身而行道,思索先王之政。”《宋史·儒林传二·周尧卿》:“为学不专於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红楼梦》第三七回:“ 侍书 一样预备下四份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 巴金 《“最后的时刻”》:“他的面容安静而严肃,一位伟大人物在思索自己的国家、人民和人类的光明的未来。”
词语解释:不索  拼音:bù suǒ
(1).不需要;不必。《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功名二字,是俺本领前程,不索贤卿忧虑。”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二折:“也不索把咱来厮陪奉。”《水浒传》第四回:“不索哥哥説,洒家都依了。”
(2).不应该。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我如今空学成这般赡天才,也不索着我无一搭儿安身处。”
词语解释:木索  拼音:mù suǒ
刑具。木指“三木”,索即绳索,用以拘系犯人。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於圜墙之中。” 唐 杜牧 《华清宫》诗:“北扉闲木索,南面富循良。” 宋 苏轼 《策别六》:“今州县之吏,受賕而鬻狱……则至於婴木索,受笞箠,此亦天下之至辱也。” 明 刘基 《送海宁张知州满任去官序》:“租赋时集,木索不用,譁訐之声,化为弦诵。”
词语解释:宣索  拼音:xuān suǒ
(1).皇帝下旨,向有司索取钱财用物。 唐 李德裕 《奏缭绫状》:“臣昨缘宣索,已具军资岁计及近年物力闻奏,伏料圣慈,必垂省览。又奉詔旨,令织定罗纱袍段及可幅盘絛繚綾等一千匹。伏读詔书,倍增惶灼。”《新唐书·李石传》:“赐京畿一岁租;停方镇正、至、端午三岁献,以其直代百姓配緡;天下非药物茗果,它贡悉禁;又罢宣索营造。”《元典章·圣政一·恤站赤》:“各处岁贡方物,有司自有额例,其餘非奉宣索不得擅进。”
(2).犹索取。 清 吴伟业 《画兰曲》:“主人邀我图山色,宣索传来画兰笔。轻移牙尺见匀牋,侧偃银毫怜吮墨。” 靳荣藩 辑注谓“主人”二句“当是 维久 邀 梅村 作画,而 梅村 即向 维久 索 敏 之画兰也。”
(3).犹宣唤。 元 宋无 《宫词》之一:“月照芙容水殿秋, 仙韶 一曲奏《凉州》。 高皇 尚爱梨园舞,宣索当年 菊部头 。”原注:“一日宫中曲舞不称旨,提举官奏曰:‘此非 菊部头 不可。’于是宣唤再入。”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大学士暮出,钥其门,匙悬门上,恐禁中不时有宣索也。”
词语解释:百索  拼音:bǎi suǒ
(1).各种菜蔬。索,通“ 素 ”。《荀子·王制》:“养山林藪泽草木鱼鳖百索。” 梁启雄 释:“ 王引之 曰:‘索当为素。百素即百蔬。’ 梁啟超 曰:‘索、素古字通,不烦改字。’”
(2).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索状饰物,亦名长命缕。 唐 韩鄂 《岁华纪丽·端午》:“百索绕臂,五彩缠筒。”原注:“以五綵缕造百索繫臂,一名长命缕。”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百索》:“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盖始於 汉 ,本以饰门户,而今人以约臂,相承之误也。”
(3).指跳绳用的绳子。《金瓶梅词话》第十八回:“ 西门庆 带酒駡道:‘淫妇们,閒的声唤,平白跳甚么百索儿。’”
词语解释:绳索  拼音:shéng suǒ
(1).绳子。亦特指粗绳。《诗·小雅·何人斯》“及尔如贯” 汉 郑玄 笺:“我与女俱为王臣,其相比次,如物之在绳索之贯也。”《汉书·西域传上·乌秅国》:“ 县度 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云。”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十:“所见一大树,鸛雀径止其上……其下方有数人持锯斧绳索将伐之者。”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章:“那刚刚伸出蔓儿的秧子,互相搭在一起,像无数条绳索,一会儿套住了他的脚,一会儿又拴住了他的手。”
(2).比喻牵挂;束缚。 唐 寒山 《诗》之二四六:“欲知真出家,心净无绳索。”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就是为着解开套在人民身上的绳索,使人民获得抗 日 、团结和民主的自由。”
词语解释:朽索  拼音:xiǔ suǒ
朽腐的绳索。《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后因以为典,比喻临事虑危,时存戒惧。 唐 元稹 《乐为御赋》:“听析招之什冀絶跡於覆车,赋盘游之词俾虑危於朽索。” 明 张居正 《应制题画马》诗之一:“非缘爱物图神骏,要识兢兢朽索心。”
词语解释:消索  拼音:xiāo suǒ
(1).消散;消失。《素问·示从容论》:“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 汉 王充 《论衡·死伪》:“且死者精魂消索,不復闻人之言。”《朱子语类》卷一三○:“士气至此,消索无餘。” 明 汤显祖 《紫箫记·托媒》:“自到 花卿 府,游兴便已消索了。”
(2).寂寞冷落。《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你家搬在那里好么?’ 八老 道:‘甚是消索。’”
(3).犹匮乏。《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十姊从郎君千里间关,囊中消索,吾等甚不能忘情。”《红楼梦》第一○三回:“那 夏 家先前不住在京里,因近年消索,又惦记女孩儿,新近搬进京来。”
词语解释:横索  拼音:héng suǒ
勒索。 明 吴承恩 《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曰邮有传,姦极牛毛,横索豪侵,四境告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鑾舆驾临,有太监某,横索金帛,其势汹汹。”
词语解释:朱索  拼音:zhū suǒ
红绳。旧时端午节用以饰门户,谓可避邪恶。《后汉书·礼仪志中》:“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明 夏完淳 《端午赋》:“地腊谁传,方舟不渡,今年之朱索空缠,去岁之赤符已破。”
词语解释:要索  拼音:yào suǒ
要挟勒索;强行索取。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至於亡弃家业,空里巷而出,数百为羣,闯门要索,要索不遂,肆行刼夺。”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而自 青岛 战争伊始,迄于 日本 向我国提出要索条件。”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加以 式列阿忒 佣兵见 裴伦 宽大,復多所要索,稍不满,輒欲背去。”
词语解释:呼索  拼音:hū suǒ
索取;呼叫索取。 宋 范仲淹 《奏乞拒契丹所请绝元昊和约》:“﹝ 赵元昊 ﹞必乘我之失,大有呼索。”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食店》:“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絶冷、精浇、臕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元典章·户部二·使臣》:“出使臣人等……呼索盛饌,多破物料。”
词语解释:乞索  拼音:qǐ suǒ
(1).犹乞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康僧渊 初过 江 ,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 泉明 诣亲故乞索,随所得多少赎之。” 元 王恽 《觅风字歙砚诗赠侍其府尹》:“书生乞索态,殆是心贪邪?”
(2).化缘。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詔不听持经像沿路乞索。”
(3).索取。 宋 叶适 《宋武翼邵君墓志铭》:“场监至贱也,走书乞索日至。”
词语解释:磔索  拼音:zhé suǒ
象声词。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古杉》:“磔索珊瑚涌,森严獬豸窥。” 宋 张九成 《十一月忽见雪片》诗:“瓦沟声磔索,珠琲乱衣襟。”
词语解释:丘索  拼音:qiū suǒ
古代典籍《八索》《九丘》的并称。亦泛指古籍。《宋书·礼志三》:“ 江夏王 义恭 表曰:……《丘》《索》著明者尚有遗炳。” 元 耶律楚材 《和裴子法见寄》诗:“琴书淡相对,尚未忘《丘》《索》。”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出山》:“ 唐 宪宗皇帝 爱俺年少,送游太学,备观《丘》《索》之书,颇习干旄之舞。”
词语解释:催索  拼音:cuī suǒ
催着要。 茅盾 《子夜》八:“经纪人 韩孟翔 昨天已经来催索过了。”
词语解释:追索  拼音:zhuī suǒ
(1).追逼索取;催讨。《宋史·刑法志三》:“今罪无轻重,悉皆送狱;狱无大小,悉皆稽留。或以追索未齐而不问,或以供款未圆而不呈。”《红楼梦》第六九回:“皆因 张华 拖欠我们的债务,追索不给,方诬赖小的主儿。”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版税如无消息,可与老三商追索之法。”
(2).犹追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或得一联一句,率不成篇,境过即忘,亦不復追索。” 刘澍德 《归家》三:“她一手拿着笔,一手支着下颏,从生活思想里,追索写出这些话语的根源。”
词语解释:线索  拼音:xiàn suǒ
亦作“线索”。
(1).线绳之类的泛称。《水浒传》第二四回:“﹝ 王婆 ﹞买了些线索,安排了些茶水,在家里等候。” 清 周亮工 《与何次德书》:“弟幼时见傀儡戏,二尺许长线索,累累任人提弄。” 阿英 《关于北京〈燕九竹枝词〉》:“ 孔尚任 还有一首专咏他们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2).头绪;门路。《朱子语类》卷七五:“又曰事事都有箇端绪可寻。又曰有路脉线索在里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夏》:“ 异史氏 曰:‘嗟乎!市侩固不足南面哉!冥中既有线索,恐夫子马踪所不及到,作威福者,正不胜诛耳。’” 瞿秋白 《乱弹·新英雄》:“因为干这一类的把戏,先要有点儿流氓的线索和手段。”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五章:“还有好多线索没有搞清楚,所以暂时放一下。”
(3).消息;情报。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外廷线索纪略》:“初赞 崔呈秀 传递线索者, 许秉彝 也。”《清文献通考·刑一》:“﹝ 顺治 ﹞十三年……严商民下海交易之禁,奉諭:海逆未勦,必有姦民暗通线索,资以粮物。”《玉娇梨》第三回:“ 杨老先生 他官虽臺中,却与 石都督 最厚,又与国戚 汪全 交好,内中线索甚灵。” 叶君健 《火花》二:“他和 吴春茂 都摸不着头脑,连 马老三 也提供不出一点线索。”
(4).脉络;条理。 清 惠栋 《九曜斋笔记》卷二:“《史记》长篇之妙,千百言如一句,由来线索在手,举重若轻也。” 冯雪峰 《上饶集中营·关于主题》:“为了展开以上的主题,故事的线索着重在同志们团结起来反抗敌人的斗争。” 丁玲 《杜晚香》:“于是她决定重新起草,自己去想,理出线索,用自己理解的字词,说自己的心里话。”
(5).犹眼线。 明 李中馥 《原李耳载·袁公始末》:“ 吴公 访知为按院线索者,刑厅 阳曲 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黑头爰立纪略(附)》:“ 冯 先使私人 田景新 嗾 吴 曰:‘内意薄 丁 矣,可亟参之。’又布线索于逆 贤 云。”参见“ 眼线 ”。
词语解释:眼线  拼音:yǎn xiàn
亦作“ 眼綫 ”。
(1).暗中侦察情况、及时回报或作向导的人。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王天冲》:“其赃金纍纍,经其眼线,无获免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在我病的时候,忽然来了个眼綫,报説有一宗私货明日过关。” 杨朔 《大旗》:“ 盛光斗 等人特别小心,只拉可靠的农民加入,防备混进敌人的眼线,反倒坏事。”
(2).目光;视线。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八:“窗外的浓雾还没有消散,我依然把眼线移向那灰蒙蒙的一片。”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八:“我收回眼线,环视前后左右的墙壁。”
词语解释:窄索  拼音:zhǎi suǒ
狭小。 元 张可久 《风入松·九日》词:“仙客玲瓏玉树,佳人窄索金莲。” 元 乔吉 《折桂令·客窗清明》曲:“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櫳,巧小窗纱。”
词语解释:纆索  拼音:mò suǒ
绳索。《庄子·骈拇》:“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淮南子·说林训》:“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纆索。” 唐 柳宗元 《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宗元 以罪大摈废,居小州,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纆索,处则若关桎梏。”
词语解释:便索  拼音:biàn suǒ
就;就要。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既然夫人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只今日便索告辞。”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二折:“小生也去院里做一番子弟。今日约了朋友弟兄,便索去走一遭也。”《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一到家中,此事便索罢休,悔之何及。”
词语解释:走索  拼音:zǒu suǒ
古代百戏之一。也称高絙、踏索、履索、走绳等。演员在绳索上表演各种动作。相传始于 汉 。《文选·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薛综 注:“索上长绳繫两头於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儛絙者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 张 如期至其地,见妇走索於市中,唤之即下。” 清 周锷 《观绳伎诸戏》诗:“少焉更呈走索能,坐客羣起各翘企。”参见“ 走钢丝 ”。
词语解释:走钢丝  拼音:zǒu gāng sī
杂技的一种。渊源于古代百戏的走索。演员在一根两头拴住的钢丝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 杨荫深 《事物掌故丛谈·游戏娱乐·杂耍》:“至於走索,亦称为高絙、踏索、履索、走绳等等,近又有走钢丝,是不过将绳索易为钢丝而已,技术尽同,最早亦始于 汉 。”参见“ 走索 ”。
词语解释:分索  拼音:fēn suǒ
犹离别。 三国 魏 阮籍 《首阳山赋》:“怀分索之情一兮,秽羣伪之射真。”《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分索则易,携手实难。” 李善 注:“ 郑玄 《礼记》注曰:索,散也。”
词语解释:暌索  拼音:kuí suǒ
离散;分离。 南朝 梁 何逊 《寄江州褚谘议》诗:“五载同衣裘,一朝异暌索。” 宋 梅尧臣 《留别汝守王待制仲仪》诗:“邂逅二十年,三遇三暌索。” 宋 崔公度 《金华神记》:“安有数十年暌索,一旦解逅,而遽往者耶!”参见“ 暌孤 ”。
词语解释:暌孤  拼音:kuí gū
《易·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王弼 注:“三与己睽,故曰睽孤也……虽在乖隔,志故得行,故虽危无咎。”睽,同“ 暌 ”。后用以指分离;乖隔。 明 唐顺之 《答茅知县鹿门》:“同心共济,欢然无间,则既免于暌孤之吝,而果获利元夫之吉矣!”《明史·部履淳传》:“高亢暌孤,乾坤否隔;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又《郑三俊传》:“上下暌孤,足为隐虑。”一说,“暌孤”指遗腹孤,离家在外的孤子。参阅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词语解释:穷索  拼音:qióng suǒ
苦心思索。 宋 朱熹 《答林择之书》:“ 熹 近只就此处见得向来所未见底意思,乃知存久自明,何待穷索之语,是真实不誑语。”
词语解释:需索  拼音:xū suǒ
(1).搜寻,求取。《宣和遗事》后集:“时左藏库金帛已罄尽,乃於宫中需索得金鐶等八百两与之,其人不谢而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后弟所分荡尽,復从兄需索。”
(2).敲诈勒索。《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若或洩漏风声,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诈害民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皂隶之所殴駡,胥徒之所需索,皆相良者而施之暴。” 陈少伯 《兴中会革命史要·台湾方面之活动》:“﹝年老人﹞看见我进去,以为又是 日本 人藉端需索了。”
词语解释:森索  拼音:sēn suǒ
绵延离散貌。 唐 温庭筠 《湖阴曲》:“苍黄追骑尘外归,森索妖星阵前死。” 顾嗣立 补注:“《晋书·天文志》:‘ 永昌 元年七月甲午,有流星大如瓮,长百餘丈,青赤色,从西方来,尾分为百餘岐,或散。’”
词语解释:寥索  拼音:liáo suǒ
犹萧索。不热闹;冷落。 宋 辛弃疾 《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词:“夜深休更唤笙歌,簷头雨声恶。不是 小山 词就,这一场寥索。” 金 李之翰 《中京遇因长老》诗:“分手山堂更寥索,冷云衰草伴征鞍。”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二》:“先辈便於七言者,以声长字纵,可以牵合成章也。今京师縉绅每谓七言律书轴庶不寥索,遂失作者之意。”
词语解释:八索  拼音:bā suǒ
(1).古书名。后代多以指称古代典籍或八卦。《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 注:“皆古书名。” 孔颖达 疏引 孔安国 《尚书序》:“八卦之説,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又引 贾逵 云:“八索,八王之法。”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六蓺备研,《八索》必该,斯则富矣;振翰摛藻,德音无穷,斯则贵矣。”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每览韦编,思弘大《易》。周流穷乎八索,变动该乎四营,为之发挥,以成注解。”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王初寮草詔曰:‘太极函三,运神功于八索;乾元用九,增宝历于万年。’”
(2).道教附会的书名。《云笈七籤》卷九:“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灵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变’,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号曰‘八索’。”
词语解释:缠索  拼音:chán suǒ
绳索。《淮南子·说林训》:“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缠索。”引申为牢狱。《韩非子·说疑》:“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藪泽巖穴之间,或在囹圄緤紲缠索之中。”
词语解释:遗索  拼音:yí suǒ
(1).弃置的绳索。形容长而曲折。 宋 惠洪 《过凌水县》诗:“野径如遗索,縈紆到县门。” 宋 惠洪 《瑜上人自灵石来》诗:“想见歷千峯,细路如遗索。”
(2).犹落选。 宋 黄庭坚 《同王稚川晏叔原饭寂照房》诗:“食鮭如举士,名下无遗索。”
词语解释:坐索  拼音:zuò suǒ
(1).守候索取。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三)》:“这书店在 上海 ,我怎能趁了火车去向他坐索,或者打官司?”
(2).守候催促。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琵琶庆传》:“盖其平居,入夜则卧对一灯……亭午犹偃息在牀。酒楼指名坐索,必俟日昳,徐徐始来。”
词语解释:罥索  拼音:juàn suǒ
秋千。亦指秋千架上的绳索。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春节悬长绳於高木,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鞦韆。 楚 俗谓之拖钩,《湼槃经》谓之罥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穿过小亭,有鞦韆一架,上与云齐;而罥索沉沉,杳无人蹟。”
词语解释:钩索  拼音:gōu suǒ
亦作“钩索”。 探究搜寻。 宋 叶适 《〈巽岩集〉序》:“方将鉤索质验,贯殊析同,力诚劳而势难一矣。”《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遣》:“阴贼刻深,好鉤索人情深浅。” 孙犁 《澹定集·金梅〈文海求珠集〉序》:“评论家的职责在于:从作品中,无所孑遗地钩索这些艺术见解,然后归纳为理论,归结为规律。”
词语解释:辽索  拼音:liáo suǒ
辽远索漠。 晋 卢谌 《时兴》诗:“下泉激冽清,旷野增辽索。” 苏曼殊 《耶婆提病中末公见示新作伏枕奉答兼呈旷处士》诗:“炎蒸困覊旅,南海何辽索。”
词语解释:泛索  拼音:fàn suǒ
亦作“泛索”。 古代宫中供帝王所用的点心。非定时所进,故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秋》:“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内中泛索,金合络绎。”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非时取唤,谓之泛索。” 宋 周密 《武林旧事·乾淳奉亲》:“上过 德寿宫 起居,太上留坐 冷泉堂 进泛索讫,至石桥亭子上看古梅。”
词语解释:踏索  拼音:tà suǒ
走索。杂技的一种,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又称踏绳。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宵》:“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餘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壬·张三店女子》:“我家本微薄,亦曾去从路岐为踏索之技,所以习熟。”《文献通考·乐二十》:“絙戏, 汉 世以大丝绳繫两柱头閒,相去数丈,两倡对舞,行於绳上,对面道逢,肩相切而不倾。 张衡 所谓‘跳丸劒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是也。 梁 三朝伎谓之高絙,或曰戏绳,今谓之踏索焉。” 许地山 《女儿心》:“她学会些江湖伎俩,如半截美人、高跷、踏索、过天桥等等。”
词语解释:关索  拼音:guān suǒ
谓披枷戴锁。语本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清 钱谦益 《何母丘太孺人七十序》:“一邑之中,士者于庠,农者于野,贾者于市,负担者于途,緇黄者于寺观,关索者于囹圄,有一不为太孺人祝者乎?”
词语解释:麻索  拼音:má suǒ
麻制绳索。《墨子·备蛾傅》:“以木为上衡,以麻索大徧之,染其索涂中。”《元史·河渠志三》:“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后连以大桅或长桩,用大麻索,竹絙绞缚,缀为方舟。”《水浒传》第三二回:“把 宋江 捉翻,一条麻索缚了。”
词语解释:露索  拼音:lù suǒ
(1).露出身体被人搜查。《汉书·萧望之传》:“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颜师古 注:“索,搜也。露形体而搜也。”《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玢》:“ 玢 亦颇疑诸弟图己,敕宦官守宫门,入者皆露索。”
(2).井绳。 唐 李商隐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翫月因戏赠》诗:“露索 秦 宫井,风絃 汉 殿筝。” 朱鹤龄 笺注:“古乐府:‘桃生露井上。’” 姚培谦 笺注:“身居西掖,地位清高,碧瓦金茎,攀躋无路。念露索犹供井栏之角,风絃犹和殿角之筝,乃 扬雄 词赋,独不能邀故人一荐耶?”
词语解释:捍索  拼音:hàn suǒ
桅杆两边的绳索。船行驶时下垂,停泊时用以揽船。 宋 苏轼 《慈湖夹阻风》诗之一:“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清 钱谦益 《徐州杂题五绝句》之四:“ 磨盘岭 过出 淮 东,捍索如雷百丈洪。”
词语解释:徽索  拼音:huī suǒ
拘系罪人的绳索。亦谓以绳索拘系。 汉 扬雄 《解嘲》:“ 范雎 , 魏 之亡命也,折胁拉髂,免於徽索。”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逆颈尽徽索;仇头恣髠鬝。”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取彼单于,係之徽索。”
词语解释:理索  拼音:lǐ suǒ
索回。 宋 司马光 《蓄积札子》:“告諭蓄积之家,许令出利借贷与人。候丰熟之日,官中特为理索,不令逋欠。”《金史·太祖纪》:“有犯罪流窜边境或亡入于 辽 者,本皆吾民……当行理索。”
词语解释:句索  拼音:jù suǒ
犹搜寻,搜索。 清 王夫之 《显考武夷府君行状》:“ 张献忠 陷 衡州 ,句索不孝兄弟充伪吏,日投人水中。” 清 王夫之 《显妣谭太孺人行状》:“不孝兄弟,遘皇天之厄,癸未丁亥,婴句索之酷,屡貽母以不测之忧。”
词语解释:困索  拼音:kùn suǒ
匮乏萧条。 明 陈子龙 《谏设厂卫公疏》:“自设厰卫……富商大贾,踌躇不前,都市萧条,职此之故。古有迁富民以实京师者,安可使其畏而不至,自貽困索?”
词语解释:帆索  拼音:fān suǒ
系帆的绳,用以升降船帆和控制受风。又名篷索。 清 阮元 《风雪夜行枞阳江》诗:“遥夜速水程,帆索敢斜勒。” 清 魏源 《城守篇》:“帆索药浸,雨火不侵。”
词语解释:邀索  拼音:yāo suǒ
要挟勒索。《旧五代史·晋书·赵在礼传》:“ 在礼 望尘致敬,首领等倨受其礼,加之凌辱,邀索货财, 在礼 不胜其愤。”《朱子语类》卷一○六:“今到处并不管著限日,或迟延一月,或迟延两三月,以邀索县道,直待计嘱满其所欲,方与呈州。”
词语解释:邱索  拼音:qiū suǒ
指八索九邱。相传都是上古典籍。 明 李东阳 《〈嘉兴府志〉序》:“盖自天下之有书契,有坟典以明理道,纪政事,有邱索以象风气,名土物。”邱,一本作“ 丘 ”。 清 田从兴 《拟七德九功舞歌效乐天体》诗:“天纵聪明兼圣学,研精书史穷邱索。”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上古之文,莫知所始。坟典邱索,具目无书。”
词语解释:谩索  拼音:màn suǒ
胡乱讨价。谩,通“ 漫 ”。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王医》:“因问厥值,售者谩索钱万。”
词语解释:牵索  拼音:qiān suǒ
拉船、拉车等用的绳子。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八:“簨头竖置偃木,形如初月,上用鞦韆索悬之。復於排前植一劲竹,上带撁索,以控排扇。”
词语解释:赋索  拼音:fù suǒ
敛取;征收。《新唐书·西域传上·党项》:“ 永泰 后稍徒 石州 ,后为 永安 将 阿史那思暕 赋索无极,遂亡走 河西 。”
词语解释:冥索  拼音:míng suǒ
(1).暗中寻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既卧,心不忘履,阴揣衣袂,竟已乌有。急起篝灯,振衣冥索。”
(2).潜心探究。 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曹泰》:“晚年欲穷魂学之精髓,以为佛教密咒,必有特别妙諦,捐弃百学以冥索之。”
词语解释:披索  拼音:pī suǒ
翻阅求索。 清 陈确 《瞽言四·与刘伯绳书》:“若只据图披索,一览斯尽,何烦推勘?”
词语解释:问索  拼音:wèn suǒ
求讨。《廿载繁华梦》第四十回:“ 周庸祐 听罢,也没得可答,心中只是纳闷。次日又向各侍妾问索,都称并无私积。”
词语解释:跳索  拼音:tiào suǒ
即走索。杂技之一种。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百戏呈拽,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踢磐瓶、筋斗之类。”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鬭鸡。”
词语解释:只索  拼音:zhǐ suǒ
只得;只好。《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如今的时势,再有谁似泰山这般怜念我的?只索守困。”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一折:“我只索忙陪着笑脸儿相迎,那廝鼻中残涕望着我这耳根边喷。”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那功名二字,只索付之意外了。”《老残游记》第十五回:“然也是天数,只索听他罢了。”
共275,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