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屋入声 鹿宿[sù,住宿][qū,酒曲][dú,读书][fù][fú][yù][pù][cù][pǔ pò][chù xù][fú fù][zhòu][pù][详注1][niǔ][详注2][详注3][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cù][xù chù][详注4][zhú][详注5][lù][fù,音覆。剖也,判也,裂也。动词][chù][zhuó,激水声也。][cù][详注6][音珿。《广韵》廉谨貌。]


注1:浊 《韻補》叶昌六切,音逐。《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注2:踧 cù,音蹴。踧踖,行而谨敬也。互详踖字注。又与蹙同。《后汉·陈蕃传》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扬子·法言》或人踧尔。《木华·海赋》噏波则洪涟踧缩。
注3:菔 音服。《韵会》芦菔一名来服,言来麰之所服也。字亦与服通。《诗·小雅》象弭鱼服。《笺》服当作菔。《周礼·素服注》服当作菔,刀剑衣也。
注4:缪 音穆。与穆同。《礼·大传》序以昭缪。《注》缪,读如穆。《公羊传·隐三年》葬宋缪公。《释文》缪,左氏作穆。《史记·鲁世家》太公召公乃缪卜。《注》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又通勠。
注5:囿 《唐韵》于六切,音哊。《诗·大雅》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又《刘向·九叹》莞芎弃於泽洲兮,瓟蠡橐於筐簏。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罴荤而逸囿。
注6:阿 《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末字词组
饘粥佛粥缹粥赈粥落解粥稀解粥杨花粥画粥
豆粥乳粥白粥荤粥香粥桃花粥浆粥熏粥
茗粥杏粥熬粥芜蒌粥口数粥人口粥火齐粥燕麦粥
饧粥麦粥云母粥腊八粥群雌粥粥七宝五味粥放粥獯粥
设粥膏粥寒粥贾粥鞠粥七宝粥果粥 
糜粥酪粥麻粥送粥饭粥梅粥汤粥 
斋粥颜公粥自粥防风粥麋粥酵粥断齑块粥 
淡粥公粥薰粥飧粥粗粥钟乳粥断齑画粥 
粥粥羹粥茶粥餰粥粘粥桴粥一锅粥 

词语解释:饘粥  拼音:zhān zhōu
亦作“ 饘鬻 ”。 稀饭。 清 方文 《卖卜润州邬沂公有诗见赠赋此答之》:“所求升斗供饘粥,不向侏儒説姓名。” 清 吴定 《答任幼直先生书》:“有田可以具饘鬻,弹琴著书,不愿仕也。” 郁达夫 《和冯白桦〈重至五羊城〉原韵》:“薄有文章惊海内,竟无饘粥润诗肠。”
词语解释:豆粥  拼音:dòu zhōu
(1).用豆煮成的粥。《后汉书·冯异传》:“时天寒烈,众皆飢疲, 异 上豆粥。明旦, 光武 谓诸将曰:‘昨得 公孙 豆粥,飢寒俱解。’” 宋 苏轼 《豆粥》诗:“君不见 呼沱 流澌车折轴, 公孙 仓皇奉豆粥。”
(2).指米中掺豆煮成的粥。 许地山 《危巢坠简·解放者》:“在窗户底下,他喝着豆粥,抽着烟,眼睛不住地看往来的行人,好像在侦察什么案情一样。”
词语解释:茗粥  拼音:míng zhōu
即茶粥。 晁载之 《续谈助》卷五引 唐 杨华 《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 晋 宋 以降, 吴 人採其叶煑,是为茗粥。” 宋 苏轼 《绝句》之二:“偶与老僧煎茗粥,自携脩綆汲清泉。” 清 唐孙华 《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三:“忘忧代萱苏,破睡调茗粥。”参见“ 茶粥 ”。
词语解释:茶粥  拼音:chá zhōu
烧煮的浓茶。因其表皮呈稀粥之状,故称。 晋 傅咸 《司隶校尉教》:“闻南方有 蜀 嫗,作茶粥卖之。” 唐 储光羲 《吃茗粥作》诗:“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参见“ 粥面 ”。
词语解释:饧粥  拼音:táng zhōu
甜粥。 唐 白居易 《赠举之仆射》诗:“鸡毬餳粥屡开筵,谈笑謳吟閒管絃。”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寒食则有假花鸡毬、鏤鸡子、子推蒸饼、餳粥。”
词语解释:设粥  拼音:shè zhōu
施粥。 金 马钰 《战掉丑奴儿·自戒》词:“怜贫设粥非求报,建德如偷。”《金史·后妃传下·宣宗皇后王氏》:“后遂勅有司,京城设粥与冰药。”
词语解释:糜粥  拼音:mí zhōu
粥。《礼记·问丧》:“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 孔颖达 疏:“糜厚而粥薄。”《后汉书·礼仪志中》:“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以糜粥。”《旧唐书·方伎传·孟詵》:“又令每岁春秋二时,特给羊酒糜粥。” 金 元好问 《示崔雷诗社诸人》诗:“江山自许供诗笔,糜粥犹能到酒杯。”
词语解释:斋粥  拼音:zhāi zhōu
僧众吃的粥。 宋 朱熹 《游昼寒以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分韵赋诗得竹字》:“我生虽已后,久此寄斋粥。” 金 元好问 《寄汴禅师》诗:“斋粥空疎想君瘦,冠巾收歛定谁公。” 清 赵翼 《寓西湖十日杂记游迹》诗:“斋粥僧千指,香钱岁万金。”
词语解释:淡粥  拼音:dàn zhōu
稀粥。 宋 苏轼 《送柳宜归》诗:“折脚鐺中煨淡粥,曲枝桑下饮离杯。”
词语解释:粥粥  拼音:zhōu zhōu
(1).柔弱无能貌。《礼记·儒行》:“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 陆德明 释文:“粥……卑谦貌。” 孔颖达 疏:“言形貌粥粥然如无所能也。”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濮仲谦雕刻》:“ 南京 濮仲谦 ,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清 钱谦益 《徐霞客传》:“﹝ 霞客 ﹞儚儚粥粥,口不能道词。” 清 戴名世 《刘陂千庶常诗序》:“ 陂千 退让君子也,其容貌粥粥然,其与人交温温然,其言语辞气恂恂然。”
(2).鸡相呼声。引申为众口藉藉,声音嘈杂。 唐 韩愈 《琴操·雉朝飞》:“随飞随啄,群雌粥粥。” 清 黄遵宪 《送女弟》诗:“粥粥扰群雌,申申詈 女嬃 。”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世人皆言 文靖 不约束侍婢,《癸辛杂识》、 邵氏 《闻见后録》言妓乐数百人, 陶岳 《五代史补》言女僕百人,《续文编》言数十人, 马令 《书》、 陆游 《书》《玉壶清话》、 马端临 《经籍考》《宋史·南唐世家》言四十餘人。粥粥乎哉,可谓盛矣。” 沙汀 《困兽记》十九:“困为一个有钱人娶妾讨小既极平常,若果一个群雌粥粥的家庭不闹一点乱子,那未免有点古怪。”
敬慎恭肃貌。 汉 贾谊 《新书·容经》:“祭祀之容,遂遂然粥粥然敬以婉。”《汉书·礼乐志》:“粥粥音送,细齐人情。”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粥粥,敬惧貌也。细,微也。以乐送神,微感人情,使之齐肃也。’粥音弋六反。” 清 恽敬 《太子少师体仁阁大学士戴公神道碑铭》:“国家创业守成,诸大臣皆匑匑粥粥,如不胜衣。其庥懿之謨,鸿讜之论,敷陈密微者,朝廷时布之远邇,以为天下光。”
词语解释:佛粥  拼音:fó zhōu
即腊八粥。佛寺于十二月初八日(相传为 释迦牟尼 的成道日)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的用以供佛的粥。 宋 陆游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今朝佛粥更相餽,更觉江村节物新。”
词语解释:乳粥  拼音:rǔ zhōu
即乳糜。 宋 黄庭坚 《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之三:“乳粥琼糜雾脚回,色香味触映根来。”《宋史·礼志二四》:“ 太宗 征 河东 ……遣著作佐郎 李巨源 即北郊望气坛,用香柳枝、灯油、乳粥、酥、蜜、饼果,祭北方天王。”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上:“夜宿毡房月满衣,晨餐乳粥椀生肥。”
词语解释:杏粥  拼音:xìng zhōu
用杏仁制成的粥。古时寒食节食品之一。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擣杏仁煑作粥。” 唐 韦应物 《清明日忆诸弟》诗:“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词语解释:麦粥  拼音:mài zhōu
小麦屑和豆煮的粥。 清 桂馥 《札朴·乡里旧闻·麦饭麦粥》:“小麦屑和豆煮曰麦粥,粥供冬之朝食。”
词语解释:膏粥  拼音:gāo zhōu
见“ 膏糜 ”。
词语解释:膏糜  拼音:gāo mí
亦称“ 膏粥 ”。 上浮油脂的白粥,古人于农历正月十五日用以祭祀蚕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吴县 张成 夜起,忽见一妇人立於宅南角,举手招 成 曰:‘此是君家之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於上,以后年年大得蚕。’今之作膏糜像此。”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白膏粥》亦记其事,作“膏粥”:“ 成 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
词语解释:酪粥  拼音:lào zhōu
和以牛羊等乳汁的粥。 宋 梅尧臣 《送刁景纯学士使北》诗:“朝供酪粥冰生椀,夜卧氊庐月照沙,侍女新传教坊曲,归来偷赏 上林 花。”
词语解释:颜公粥  拼音:yán gōng zhōu
唐 颜真卿 《与李太保帖》:“拙於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祗益忧煎。”后因以“颜公粥”指贫穷者的饭食。 宋 张耒 《酬同年徐正夫司户时公欲卜筑嵩洛间》诗:“釜厌 颜公 粥,囊须 赵壹 钱。”
词语解释:公粥  拼音:gōng zhōu
旧时官方赈灾发放的粥。 唐 王维 《请回前任司职田粟施贫人粥状》:“右臣比见道路之上,冻馁之人,朝尚呻吟,暮填沟壑。陛下圣慈怜愍,煮公粥施之,顷年以来,多有全济。”
词语解释:羹粥  拼音:gēng zhōu
菜羹和稀饭。 宋 苏轼 《李氏园》诗:“抽钱筭间口,但未搉羹粥。”
词语解释:缹粥  拼音:fǒu zhōu
合菜共煮的粥。 宋 陆游 《寺居睡觉》诗之二:“披衣起坐清羸甚,想像云堂缹粥香。”自注:“僧杂菜饵之属作粥,名缹粥。”
词语解释:白粥  拼音:bái zhōu
白米煮的稀饭。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此是君家之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於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客至,作白粥以投之。” 金 元好问 《书生》诗:“更笑 登封 武明府 ,两盂白粥半生忙。” 清 黄金台 《马头娘神弦曲》:“白粥一盂酒一斝,喃喃拜祷灵祠下。”
词语解释:熬粥
慢火煮粥
词语解释:云母粥  拼音:yún mǔ zhōu
白米粥的美称。 唐 白居易 《晨兴》诗:“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词语解释:寒粥  拼音:hán zhōu
寒水杂和米物制成之粥。《周礼·天官·浆人》“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 汉 郑玄 注:“凉,今寒粥,若糗饭杂水也。”《释名·释饮食》:“寒粥,末稻米投寒水中育育然也。” 唐 许浑 《陪少师李相国崔宾客宴居守狄仆射池亭》诗:“暖醅松叶嫩,寒粥杏花香。”参阅 清 孙诒让 《周礼正义》
词语解释:麻粥  拼音:má zhōu
麻仁熬制的粥。《南齐书·皇后传·宣孝陈皇后》:“ 太祖 年二岁,乳人乏乳,后梦人以两甌麻粥与之,觉而乳大出。” 唐 白居易 《七月一日作》诗:“飢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自注:“胡麻粥,云母汤。”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大麻》
词语解释:自粥  拼音:zì zhōu
自卖其身。粥,同“ 鬻 ”。《史记·商君列传》:“夫 五羖大夫 , 荆 之鄙人也,闻 秦繆公 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於 秦 客,被褐食牛。”
词语解释:薰粥  拼音:xūn zhōu
见“ 薰鬻 ”。
词语解释:薰鬻  拼音:xūn yù
亦作“ 薰粥 ”。亦作“ 薰育 ”。 古 匈奴 名。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 古公亶甫 脩 公刘 、 后稷 之业,积德行义,为 狄 所慕, 薰鬻 戎姤而伐之。”《史记·周本纪》:“ 薰育 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汉书·燕剌王刘旦传》:“ 薰鬻 徙域,北州以妥。”《汉书·匈奴传上》:“ 匈奴 ,其先 夏后氏 之苗裔,曰 淳维 , 唐 虞 以上有 山戎 、 獫允 、 薰粥 ,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词语解释:茶粥  拼音:chá zhōu
烧煮的浓茶。因其表皮呈稀粥之状,故称。 晋 傅咸 《司隶校尉教》:“闻南方有 蜀 嫗,作茶粥卖之。” 唐 储光羲 《吃茗粥作》诗:“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参见“ 粥面 ”。
词语解释:粥面  拼音:zhōu miàn
浓茶或醇酒表面所凝结的薄膜,以其状如粥膜,故称粥面。 宋 宋子安 《东溪试茶录·壑源》:“其茶甘香特胜,近焙受水,则浑然色重,粥面无泽。” 宋 苏轼 《过高邮寄孙君孚》诗:“乐哉何所忧,社酒粥面醲。”
词语解释:赈粥  拼音:zhèn zhōu
旧时为灾民或贫民施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荒政·赈济》:“近见北方賑粥,奸胥侵蚀薪价,以石灰块置釜底。粥汤沸起,而粒易熟烂,饥民食之,肠腹澁胀,每多成疾而死。” 清 阮元 《雷塘阡表》:“ 杭州 刱建 普济堂 ,冬賑粥。”
词语解释:荤粥  拼音:xūn yù
我国古代北方 匈奴 族的别称。《史记·五帝本纪》:“东至于海,登 丸山 ,及 岱宗 ……北逐 荤粥 。” 司马贞 索隐:“ 匈奴 别名也。 唐 虞 已上曰 山戎 ,亦曰 熏粥 , 夏 曰 淳维 , 殷 曰 鬼方 , 周 曰 玁狁 , 汉 曰 匈奴 。”《汉书·谷永传》:“北无 荤粥 、 冒顿 之患,南无 赵佗 、 吕嘉 之难,三垂晏然,靡有兵革之警。” 颜师古 注:“粥音弋六反。”
词语解释:芜蒌粥  拼音:wú lóu zhōu
《后汉书·冯异传》:“ 光武 自 蓟 东南驰,晨夜草舍,至 饶阳 无蔞亭 。时天寒烈,众皆飢疲, 异 上豆粥,明旦, 光武 谓诸将曰:‘昨得 公孙 豆粥,飢寒俱解。’”后因以“芜蔞粥”指在困乏中及时的济助。 清 赵翼 《连日无蔬菜至平戛买得萝卜大喜过望》诗:“灌顶醍醐浆,活命芜蔞粥。” 王国维 《颐和园词》诗:“草地閒关短轂车,邮亭仓卒芜蔞粥。”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八章一:“ 元璋 尝时对臣下说皇后的贤德,提起当年的炊饼,比之 芜蒌 豆粥、 滹沱 麦饭。”
词语解释:腊八粥  拼音:là bā zhōu
佛家称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是日,各大寺院用果子杂拌煮粥,分食僧众,因有此称。民间亦相沿成俗。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寳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红楼梦》第十九回:“明儿是腊八儿了,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 沉从文 《腊八粥》:“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词语解释:贾粥  拼音:jiǎ zhōu
买卖。粥,同“ 鬻 ”。《逸周书·小开》:“汝恭闻不命,贾粥不讐,谋念之哉。”
词语解释:送粥  拼音:sòng zhōu
指就着菜把粥喝下去。 叶灵凤 《能不忆江南·镇江酱菜》:“这类酱菜,是适宜送粥,或是送茶淘饭的。” 叶灵凤 《能不忆江南·笋脯豆的滋味》:“这种笋脯豆,也是送粥下酒的妙品。”
词语解释:防风粥  拼音:fáng fēng zhōu
用防风草和大米一起煮成的稀饭。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防风粥》:“ 白居易 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甌,剔取防风得五合餘,食之口香七日。”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榜书》:“《云峯山石刻》体高气逸,密緻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穠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
词语解释:飧粥  拼音:sūn zhōu
稀饭。《汉书·王莽传下》:“诸生小民会旦夕哭,为设飧粥。”《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往遇疫癘,穀食荒贵, 桓 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飧粥相继,士民感戴之。”
词语解释:餰粥  拼音:jiān zhōu
厚粥。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许悼公 ﹞与其弟 纬 专哭泣,啜餰粥,嗌不容粒。”
词语解释:落解粥  拼音:luò jiě zhōu
薄粥。旧时考试落第回家,只得吃些薄粥,因有此名。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那官人里老安排的东西,他看也不看。一日三顿,则吃那落解粥。”
词语解释:香粥  拼音:xiāng zhōu
味香的粥。《北史·独孤陁传》:“ 陁 婢 徐阿尼 言:本从 陁 母家来,常事猫鬼,每以子日夜祀之……置香粥一盆,以匙扣而呼曰:‘猫女可来,无住宫中。’久之, 阿尼 色正青,若被牵拽者,云猫鬼已至。”
词语解释:口数粥  拼音:kǒu shù zhōu
旧俗农历十二月廿五日煮赤豆粥,全家计口而食,称“口数粥”或“口数”。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序:“二十五日煮赤豆作糜,暮夜闔家同饗,云能辟瘟气,虽远出未归者亦留贮口分,至襁褓小儿及僮僕皆预,故名口数粥。”按,一说云:廿四日作糖豆粥,谓之“口数”。参见“ 口数 ”。
词语解释:口数  拼音:kǒu shù
(1).人数。《管子·度地》:“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商君书·垦令》:“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汉书·高帝纪下》:“令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献,及郡各以其口数率。”
(2).指口数粥。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口数粥行》:“大杓轑鐺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岁晚节物》:“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饵,及烧替代,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参见“ 口数粥 ”。
词语解释:群雌粥粥  拼音:qún cí zhōu zhōu
群鸟相呼啄食声。 唐 韩愈 《琴操·雉朝飞》:“当东而西,当啄而飞。随飞随啄,羣雌粥粥。”后用为贬辞,指妇女聚在一起发出的喧杂之声。 清 袁枚 《与书巢书》:“今虽充位之臣,羣雌粥粥,而寸心许可者,卒无一人。”
词语解释:鞠粥  拼音:jū zhōu
抚育。粥,通“ 育 ”。 清 毛奇龄 《刑部员外佟君夫人石氏墓碑铭》:“君与夫人偕奔丧,所遗幼弟稚妹皆在襁褓,夫人乃接受而鞠粥之。”
词语解释:饭粥
吃粥
词语解释:麋粥  拼音:mí zhōu
粥。麋,通“ 糜 ”。《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投几杖,行麋粥饮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士有疾病不能随军从兵者,吾予其医药,给其麋粥,与之同食。”
词语解释:粗粥  拼音:cū zhōu
糙米稀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 玄 之初奔也,经日不得食。左右进麤粥,咽不下。”
词语解释:粘粥
粘稠的粥
词语解释:稀解粥
稀粥
词语解释:桃花粥  拼音:táo huā zhōu
旧俗寒食节的食品。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呈桃花色,称“桃花粥”。 元 陈樵 《寒食词》:“ 绵 上火攻山鬼哭,霜华夜入桃花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三月三 刘郎 到了,携手儿下粧楼,桃花粥吃个够。”参阅《艺文类聚》卷四。
词语解释:人口粥  拼音:rén kǒu zhōu
旧俗腊月二十五日为祭祀食神而煮的赤豆粥。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十二月》:“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有猫狗者,亦与焉。不知出于何典。”
词语解释:七宝五味粥  拼音:qī bǎo wǔ wèi zhōu
旧俗农历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煮成粥,用以供佛并送与门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亦省称“ 七宝粥 ”。 清 吴存楷 《江乡节物诗·腊八粥诗》小序:“腊八粥亦名七宝粥,本僧家斋供,今则居室者亦为之矣。”
词语解释:七宝粥  拼音:qī bǎo zhōu
见“ 七宝五味粥 ”。
词语解释:七宝五味粥  拼音:qī bǎo wǔ wèi zhōu
旧俗农历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煮成粥,用以供佛并送与门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亦省称“ 七宝粥 ”。 清 吴存楷 《江乡节物诗·腊八粥诗》小序:“腊八粥亦名七宝粥,本僧家斋供,今则居室者亦为之矣。”
词语解释:梅粥  拼音:méi zhōu
用梅花瓣与白米、雪水煮成的粥。 宋 林洪 《山家清供·梅粥》:“扫落梅英拣浄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 杨诚斋 诗曰:‘纔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蕋收将熬粥喫,落英仍好当香烧。’”
词语解释:酵粥  拼音:jiào zhōu
发酵的粥。《金史·食货志四》:“若刮鹻土煎食之,採黄穗草烧灰淋卤,及以酵粥为酒者,杖八十。”
词语解释:钟乳粥  拼音:zhōng rǔ zhōu
用钟乳石和米煮成的粥。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晨朝每食钟乳粥,有小吏窃食之,遂发疽,几不可救。”
词语解释:桴粥  拼音:fú zhōu
孵育。桴,通“ 孚 ”。《大戴礼记·夏小正》:“鷄桴粥。粥也者,相粥之时也。或曰:桴,嫗伏也;粥,养也。” 孔广森 补注:“桴,读为孚。《説文解字》曰:‘孚,卵孚也。’”
词语解释:杨花粥  拼音:yáng huā zhōu
古代寒食节的一种食品。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洛阳岁节》:“ 洛阳 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杨花粥。”
词语解释:浆粥  拼音:jiāng zhōu
粥。 唐 张楚 《与达奚侍郎书》:“巷虽如穷,坐客常满;还復嘲謔,颇展欢娱,公咏僕以衣袖障尘,僕咏公以浆粥和酒。”
词语解释:火齐粥  拼音:huǒ jì zhōu
古代治痹症的汤药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 意 ( 淳于意 )诊脉,以为痺,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 意 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
词语解释:放粥  拼音:fàng zhōu
犹施粥。灾年向贫民免费供给米粥。 萧乾 《往事三瞥》:“因为粥反正只那么多,放粥的一见人多,就一个劲儿往里兑水。”
词语解释:果粥  拼音:guǒ zhōu
指腊八粥。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腊八》:“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皆於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为腊八粥。”
词语解释:汤粥  拼音:tāng zhōu
汤药和稀饭。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古者有菑者谓之厉,君一时素服,使有司弔死问疾忧,以巫毉匍匐以救之,汤粥以方之。”
词语解释:断齑块粥  拼音:duàn jī kuài zhōu
见“ 断虀画粥 ”。
词语解释:断齑画粥  拼音:duàn jī huà zhōu
形容贫苦力学。典出《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公生二岁而孤”原注引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公( 范仲淹 )少与 刘某 上 长白 僧舍脩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数十茎,……入少盐,煖而啗之。如此者三年。”
词语解释:断齑画粥  拼音:duàn jī huà zhōu
形容贫苦力学。典出《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公生二岁而孤”原注引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公( 范仲淹 )少与 刘某 上 长白 僧舍脩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数十茎,……入少盐,煖而啗之。如此者三年。”
词语解释:一锅粥  拼音:yī guō zhōu
犹一团糟。形容极其混乱。 刘忠立 《觉醒》:“‘不敢管,怕吃亏!’他气得呼吸都不正常了,‘你就不怕社会乱成一锅粥?!’” 水运宪 《祸起萧墙》:“ 傅连山 和 梁友汉 刚刚走进办公室,就只见院内院外,楼上楼下,吵成了一锅粥。” 赵大年 等《第三代》:“就在当天晚上,按照 刘雨芳 和她未来的女婿 李保本 的锦囊妙计,工厂里乱成了一锅粥。”
词语解释:画粥  拼音:huà zhōu
宋 范仲淹 早年求学时曾寄居僧寺,贫困异常,每日“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见《宋朝事实类苑》卷九引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后以“画粥”为安于贫困之典。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兄於世故,雅不欲涉,而戢志以支补者,唯下帷画粥敦孝友,为族党乡邻所推重。” 清 方文 《赠白孟新仲调移居》诗之二:“畜鷄供老母,画粥度荒年。”
词语解释:熏粥  拼音:xūn zhōu
见"熏鬻"。
词语解释:燕麦粥  拼音:yān mài zhōu
用磨碎或碾压的燕麦煮成的粥
词语解释:獯粥  拼音:xūn zhōu
见“ 獯鬻 ”。
词语解释:獯鬻  拼音:xūn yù
亦作“ 獯粥 ”。
(1).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夏商 时称 獯鬻 , 周 时称 猃狁 , 秦 汉 称 匈奴 。《孟子·梁惠王下》:“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 太王 事 獯鬻 , 勾践 事 吴 。” 赵岐 注:“ 獯鬻 , 北狄 彊者,今 匈奴 也。”《后汉书·南匈奴传》:“昔 獫狁 獯粥 之敌中国,其所由来尚矣。” 李贤 注:“ 周 曰 獫狁 , 尧 曰 熏粥 , 秦 曰 匈奴 。” 明 汪廷讷 《种玉记·捷报》:“休道是 白登 曾此围 高帝 , 獯鬻 犹然屈 太王 。”
(2).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唐 张说 《高宗天皇大帝室钧天之舞乐章》:“化怀 獯鬻 ,兵戢 句驪 。” 清 赵翼 《静观》诗之十三:“或笑此论迂,谓北有 獯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