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覃平声 [cān sān,参考][hán,包函][dān,动词][详注1][详注2][姓也,亦蓋也][tán]欿[音貪。《說文》欲得也。]


注1:镡 音覃。《张衡·东京赋》底柱辍流,镡以大岯。《注》言大岯险,同剑口也。镡,徒南反。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武陵郡镡成县。《注》镡音谭。《淮南子·人閒训》一军塞镡城之岭。《注》镡城,在武陵西南,接郁林郡。 又《后汉·陈宠传》宠到显用良吏王涣镡显等,以为心腹。《注》镡,徒南反。《正字通》姓有潭寻二音,汉镡政,明镡鉴,一读寻,一读潭。
注2:湛 与耽同。《说文》作媅,乐也。《诗·小雅》子孙其湛。《传》湛乐之久也。
末字词组
玉簪朝簪盍朋簪碧簪翠簪凤犀簪道簪散发抽簪
华簪投簪衣簪琼簪瓶簪豸簪髡簪笔簪
盍簪瑶簪解簪缨簪蓍簪落簪鬟簪珠簪
抽簪冠簪碧玉簪合簪凤簪簪簪髻簪姜后脱簪
遗簪玳簪脱簪低簪梅簪遗珥堕簪龙蕊簪 
朋簪玳瑁簪犀簪亡簪青虫簪遗珥坠簪散簪 

词语解释:玉簪  拼音:yù zān
亦作“ 玉篸 ”。
(1).首饰。玉制的簪子。又名玉搔头。《韩非子·内储说上》:“ 周 主亡玉簪,令吏求之。”《西京杂记》卷二:“ 武帝 过 李夫人 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 明 李爱山 《南珍珠马·闺情》套曲:“响噹噹菱花镜碎玉簪折。”
(2).借指美人。 清 陈维崧 《中兴乐·秋夜》词:“分明有箇玉簪,花底暗舀新凉。”
(3).比喻山峰。语出 唐 韩愈 《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宋 范成大 《赠赵廉州》诗:“少待佳晴看山去,玉篸高插翠云丛。” 宋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遥岑远目,戏愁供恨,玉簪螺髻。”
(4).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丛生,卵形或心脏形。花茎从叶丛中抽出,总状花序。秋季开花,色白如玉,未开时如簪头,有芳香。栽培供观赏。 宋 陆游 《园中观草木有感》诗:“木笔枝已空,玉簪殊未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玉簪》:“玉簪处处人家栽为花草……六七月抽茎,茎上有细叶,中出花朵十数枚,长二三寸,本小末大。未开时,正如白玉搔头簪形。”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六:“但现在,只有蜷伏在 太湖 石脚的玉簪,挺着洁白的翎管。”
词语解释:华簪  拼音:huá zān
华贵的冠簪。古人用簪把冠连缀在头发上。华簪为贵官所用,故常用以指显贵的官职。 晋 陶潜 《和郭主簿》之一:“此事真復乐,聊用忘华簪。” 宋 司马光 《送吴耿先生》诗:“人生贵适意,何必慕华簪。” 清 方文 《萧先生六十》诗:“华簪曾佐大长秋,六十悬车未白头。”
词语解释:盍簪  拼音:hé zān
亦作“ 盍戠 ”。
(1).《易·豫》:“勿疑,朋盍簪。” 王弼 注:“盍,合也;簪,疾也。” 陆德明 释文:“簪, 虞 作戠。戠,丛合也。” 孔颖达 疏:“羣朋合聚而疾来也。”后以指士人聚会。 唐 杜甫 《杜位宅守岁》诗:“盍簪喧櫪马,列炬散林鸦。” 清 赵翼 《题北溪谦斋蓉湖三寿图》诗:“盍簪非一姓,佳话已炙膾。” 章炳麟 《钱唐吊龚魏二生赋》:“歧童角以説经兮,古今不可乎盍戠。”
(2).指朋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诗龛》:“家筑诗龕三间,凡所投赠诗句,皆悬龕中,以誌盍簪之谊。”
词语解释:抽簪  拼音:chōu zān
谓弃官引退。古时作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故称引退为“抽簪”。《文选·沉约〈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将陪告成礼,待此未抽簪。” 李善 注引 锺会 《遗荣赋》:“散髮抽簪,永纵一壑。” 唐 李深 《游烂柯山》诗:“真兴得津梁,抽簪永游衍。” 宋 乐史 《广卓异记·御制送诗并序》:“遗荣期入道,辞老竞抽簪。” 清 曹寅 《半轩至真州舟次即事》诗之二:“终须霖雨去,未老慎抽簪。”
词语解释:遗簪  拼音:yí zān
亦作“ 遗簮 ”。
(1).指失落的簪子。《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 刘邦彦 《上元十五夜观灯诗》:“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觅遗簪与坠鈿。” 清 钱谦益 《房海客侍御初度赋长句十四韵为寿》:“去国味如初下第,掛冠情比旧遗簪。”
(2). 孔子 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 孔子 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事见《韩诗外传》卷九。后以“遗簪”比喻旧物或故情。 唐 李峤 《答李清河书》:“兄仁及遗簮,礼縟追賻,千古之下,凛然而高。” 唐 朱放 《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诗:“不弃遗簮旧,寧辞落帽还。” 明 冯梦龙 《万事足·刑厅叩信》:“岂不念遗簪,奈胭脂虎视眈,背生有子今无憾。” 清 王夫之 《雪赋》:“有似去国之臣,裴徊赐玦;下山之妇,悵惘遗簪。”参见“ 遗簪坠屨 ”。
(3).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 元 袁桷 《次韵杂诗》之五:“遗簪隐世德,忍垢躬灌园。”
词语解释:遗簪坠屦  拼音:yí zān zhuì jù
亦作“ 遗簪坠履 ”。
(1).《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出游 少源 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 孔子 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 汉 贾谊 《新书·谕诚》:“昔 楚昭王 与 吴 人战, 楚 军败, 昭王 走,屨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復旋取屨。及至於 隋 ,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屨乎?’ 昭王 曰:‘ 楚国 虽贫,岂爱一踦屨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 楚国 之俗无相弃者。”后人合两事为“遗簪坠屨”,比喻旧物或故情。《北史·韦夐传》:“ 孝宽 ( 韦孝宽 )为 延州 总管。 夐 至州,与 孝宽 相见。将还, 孝宽 以所乘马及轡勒与 夐 。 夐 以其华饰,心弗欲之,笑谓 孝宽 曰:‘昔人不弃遗簪坠屨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捨旧録新,亦非吾志也。’於是乃乘旧马以归。”《周书·韦夐传》作“遗簪坠履”。 宋 曾肇 《陈州谢上表》:“篤遗簪坠屨之仁,推藏疾纳污之谊。”
(2).指遗弃的簪珥鞋袜。 明 冯梦龙 《永团圆·江边解闹》:“若是果然投江,必然留下物件为记,不免再到江边去,仔细寻觅一番,倘有遗簪坠履,也就是贤妻的芳魂所凭了。”
词语解释:朋簪  拼音:péng zān
指朋辈。语本《易·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孔颖达 疏:“盍,合也。簪,疾也。若有不疑於物以信待之,则众阴羣朋合聚而疾来也。” 唐 戴叔伦 《卧病》诗:“ 沧州 诗社散,无梦盍朋簪。” 宋 范仲淹 《南京书院题名记》:“不负国家之乐育,不孤师门之礼教,不忘朋簪之善导。” 清 赵翼 《稚存约游黄山迟余不到》诗:“朋簪乐事此焉最,冠盖西园何足数。” 黄葆桢 《周六介招饮即席有作》诗:“朋簪偶合今宵雨,拇战传喧一席宾。”
词语解释:朝簪  拼音:cháo zān
朝廷官员的冠饰。常用以借指京官。 唐 张说 《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诗:“何由侣飞锡,从此脱朝簪。” 宋 苏舜钦 《寄守坚觉初二僧》诗:“师方传祖印,我欲谢朝簪。” 明 高明 《琵琶记·瞷询衷情》:“我待解朝簪,再图乡任。”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引 清 龚孙枝 诗:“早结山堂水竹缘,朝簪重脱未华颠。”
词语解释:投簪  拼音:tóu zān
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晋 陆机 《应嘉赋》:“苟形骸之可忘,岂投簪其必谷。”《云笈七籤》卷一○七:“粗得山水,便投簪高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二子之名既就,一生之愿已酬,当投簪海岸,驾橇山林。” 清 金农 《题青林沟所居》诗:“尘坌炎光昼已空,投簪久羡濯缨翁。”
词语解释:瑶簪  拼音:yáo zān
(1).玉簪。 唐 杜牧 《黄州准赦祭百神文》:“瑶簪绣裾,千万侍女。酬以觥斝,助之歌舞。” 元 王沂 《古宫人怨》诗:“粧成陪玉輦,舞罢坠瑶簪。” 清 汤春生 《夏闰晚景琐说》:“入傍妆臺,对芙蓉镜,卸鬢边双凤,重綰云髻,插瑶簪,堆茉莉。”
(2).借指美女。 明 张凤翼 《灌园记·法章闻变》:“想往日凤楼鹤禁,列两行寳珥瑶簪。”
(3).比喻高而尖的山峰。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岩洞》:“ 桂 之千峯,皆帝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森列无际。”一本作“ 瑶篸 ”。
词语解释:冠簪  拼音:guān zān
(1).使冠固定于发髻上的簪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发冢》:“其棺内外寳货不可胜计, 沉 得其冠簪一枚,长数寸,而古作紺碧色,出以示余。” 明 李东阳 《兆先赴试三河念之有作》诗:“髻丱能几时,忽已胜冠簪。”胜冠簪,犹言成年。
(2).比喻仕宦。 明 李东阳 《不寐》诗:“弱岁忝科籍,冠簪奉明廷。”
词语解释:玳簪  拼音:dài zān
(1).即玳瑁簪。玳瑁制的发簪。 唐 温庭筠 《寄河南杜少尹》诗:“十载归来鬢未凋,玳簪珠履见常僚。”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綺菌绣幄粲辉映,玳簪珠履何委蛇。” 元 朱晞颜 《拟古》诗之四:“玳簪映珠履,佩玉鸣鏘鏘。”《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珠履玳簪,不减昔时之丰盛;鐘鸣鼎食,宛如向日之繁华。”参见“ 玳瑁簪 ”。
(2).即玳瑁簪。指幕僚。 唐 李峤 《刘侍读见和山邸十篇重申此赠》诗:“顾己惭铅鍔,叨名齿玳簪。”
词语解释:玳瑁簪  拼音:dài mào zān
亦作“瑇瑁簪”。
(1).玳瑁制作的发簪。《史记·春申君列传》:“ 赵 使欲夸 楚 ,为瑇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 春申君 客。 春申君 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见 赵 使, 赵 使大慙。”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九:“还君金釵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唐 罗隐 《咏史》:“ 徐陵 笔砚珊瑚架, 赵胜 宾朋玳瑁簪。”
(2).喻竹笋。
词语解释:玳瑁簪  拼音:dài mào zān
亦作“瑇瑁簪”。
(1).玳瑁制作的发簪。《史记·春申君列传》:“ 赵 使欲夸 楚 ,为瑇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 春申君 客。 春申君 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见 赵 使, 赵 使大慙。”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九:“还君金釵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唐 罗隐 《咏史》:“ 徐陵 笔砚珊瑚架, 赵胜 宾朋玳瑁簪。”
(2).喻竹笋。
词语解释:盍朋簪  拼音:hé péng zān
谓朋友聚会。 唐 戴叔伦 《卧病》诗:“沧洲诗社散,无梦盍朋簪。” 宋 王安石 《寄余温卿》诗:“云散风流不自禁,天涯无路盍朋簪。”参见“ 盍簪 ”。
词语解释:盍簪  拼音:hé zān
亦作“ 盍戠 ”。
(1).《易·豫》:“勿疑,朋盍簪。” 王弼 注:“盍,合也;簪,疾也。” 陆德明 释文:“簪, 虞 作戠。戠,丛合也。” 孔颖达 疏:“羣朋合聚而疾来也。”后以指士人聚会。 唐 杜甫 《杜位宅守岁》诗:“盍簪喧櫪马,列炬散林鸦。” 清 赵翼 《题北溪谦斋蓉湖三寿图》诗:“盍簪非一姓,佳话已炙膾。” 章炳麟 《钱唐吊龚魏二生赋》:“歧童角以説经兮,古今不可乎盍戠。”
(2).指朋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诗龛》:“家筑诗龕三间,凡所投赠诗句,皆悬龕中,以誌盍簪之谊。”
词语解释:衣簪  拼音:yī zān
衣冠簪缨,古代仕宦的服装。常借指官吏与世家大族。《宋书·孝义传论》:“若夫孝立闺庭,忠被史策,多发沟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以此而言声教,不亦卿大夫之耻乎。” 南朝 梁 王僧孺 《南海郡求士教》:“风序泱泱,衣簪斯盛。” 唐 杨炯 《和蹇右丞省中暮望》:“天明揔枢辖,人镜辨衣簪。”
词语解释:解簪  拼音:jiě zān
(1).解去束发之簪。谓就寝。 唐 黄滔 《陈皇后因赋复宠赋》:“难期献蠒於春昼,不忍解簪於日暮。”
(2).解去簪缨。谓仕途失宠。 清 唐孙华 《浙闱撤棘后闻以铨曹公事连染左官》诗之一:“西风萧瑟动秋林,忽有邮书报解簪。”
词语解释:碧玉簪  拼音:bì yù zān
见“ 碧玉篸 ”。
词语解释:碧玉篸  拼音:bì yù zān
亦作“ 碧玉簪 ”。 用碧玉制成的簪。亦喻苍翠挺拔的山峰。 唐 韩愈 《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前蜀 薛昭蕴 《女冠子》词:“髻綰青丝髮,冠抽碧玉篸。”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 姚锡钧 《消息词》之二:“当帘奩镜春风细,凉上儿家碧玉篸。”
词语解释:脱簪  拼音:tuō zān
见“ 脱簪珥 ”。
词语解释:脱簪珥  拼音:tuō zān ěr
取下簪珥等首饰,表示自责请罪。《史记·外戚世家》:“帝谴责 鉤弋夫人 ,夫人脱簪珥叩头。”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宣姜后》:“ 宣王 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 姜后 脱簪珥,待罪於永巷。”亦省作“ 脱簪 ”。《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二年》:“皇后闻之,脱簪请罪。”《明史·左光斗传》:“选侍事先皇无脱簪戒旦之德,於殿下无拊摩养育之恩。”《清史稿·后妃传·世祖孝献皇后》:“及闻 姜后 脱簪事,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词语解释:犀簪  拼音:xī zān
用犀角制的发簪。或谓妇人用之,尘不着发。旧题 汉 伶玄 《飞燕外传》:“后歌舞《归风送远》之曲,帝以文犀簪击玉甌,令后所爱侍郎 冯无方 吹笙以倚。” 唐 吴融 《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之一:“珠佩元消暑,犀簪自辟尘。”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五○:“去时梔子压犀簪,次第寒花掐到今。”
词语解释:碧簪  拼音:bì zān
碧玉簪。比喻苍翠陡峭的山峰。 宋 文同 《巫山高》诗:“ 巫山 高,高凝烟,十二碧簪寒插天。” 宋 曾几 《夏雨应祈呈桂帅》诗之一:“儿报夕阳明,环城碧簪立。”
词语解释:琼簪  拼音:qióng zān
玉簪。《南齐书·崔祖思传》:“琼簪玉筯,碎以为尘;珍裘绣服,焚之如草。” 宋 张先 《酒泉子》词:“阑前偷唱击琼簪,前事总堪惆悵。” 清 洪昇 《长生殿·寄情》:“试将银榜端详覷,不免抽取琼簪轻叩关。”
词语解释:缨簪  拼音:yīng zān
缨和簪,古代显贵的冠饰。借指贵官。 唐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诗:“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
词语解释:合簪  拼音:hé zān
犹同僚。簪,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况復是同袍合簪,又何妨语言廝挺。”
词语解释:低簪  拼音:dī zān
犹低头。 唐 刘禹锡 《问大钧赋》:“乃遽衣促盥,端虑涤想。委珮低簪,持簿叩顙而言。”
词语解释:亡簪  拼音:wáng zān
《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出游 少源 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 孔子 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后因以“亡簪”为怀念故旧的典故。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十:“ 江 汉 之君,悲其坠屨; 少原 之妇,哭其亡簪。” 宋 黄庭坚 《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词语解释:翠簪  拼音:cuì zān
翡翠或碧玉的簪子。 唐 韩偓 《咏浴》:“再整鱼犀拢翠簪,解衣先觉冷森森。”
词语解释:瓶簪  拼音:píng zān
见“ 瓶沉簪折 ”。
词语解释:蓍簪  拼音:shī zān
以蓍草做的簪子。《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出游 少源 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 孔子 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向)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后常用来比喻故物或故旧。《南史·虞玩之传》:“﹝ 齐高帝 ﹞赐以新屐, 玩之 不受。帝问其故,答曰:‘今日之赐,恩华俱重,但蓍簪弊席,復不可遗,所以不敢当。’” 前蜀 韦庄 《同旧韵》:“美价方稀古,清名已絶今。既闻留縞带,詎肯掷蓍簪。” 清 孙枝蔚 《虞玩之却屐图》诗:“新屐岂不好,云非臣所求。蓍簪与弊席,曾可弃之不。”
词语解释:凤簪  拼音:fèng zān
华美的簪。其上有凤形雕饰,因称。 唐 李商隐 《念远》诗:“皎皎非鸞扇,翘翘失凤簪。” 朱鹤龄 注引《后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凰,以翡翠为毛羽。”
词语解释:梅簪  拼音:méi zān
谓以梅花簪首。 唐 杜牧 《寄李起居四韵》:“ 楚 女梅簪白雪姿, 前溪 碧水冻醪时。”
词语解释:青虫簪  拼音:qīng chóng zān
雕镂成绿金蝉式的青色玉簪花。 唐 李贺 《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后生感忆座人制诗嘲诮贺复继》诗之三:“灰暖残香炷,髮冷青虫簪。” 王琦 汇解:“ 广 中有緑金蝉,大者如班猫,其背作青緑泥金色,喜匿朱槿花中,一一相交。传云带之令夫妇相爱,妇女多以为釵簪之饰。”
词语解释:凤犀簪  拼音:fèng xī zān
妇女用的簪子。用犀牛角制成凤形,因称。 五代 和凝 《宫词》之三七:“香鸭烟轻爇水沉,云鬟閒坠凤犀簪。”
词语解释:豸簪  拼音:zhì zān
刻有獬豸形的发簪,古代监察、执法官所用。 唐 杨巨源 《赠侯侍御》诗:“逃祸栖蜗舍,因醒解豸簪。”
词语解释:落簪  拼音:luò zān
犹落发。剃发出家。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服。”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神理风操似殊,不在 琳比丘 之后,寧当妄有毁人理,落簪于不实人之化哉?”
词语解释:簪簪  拼音:zān zān
(1).犹篸篸。参差不齐貌。 宋 苏辙 《次韵子瞻秋雪见寄》之一:“疏树飞花轻蔌蔌,衰荷留柄乱簪簪。”
(2).威严;庄严。常用来形容骑马的姿势。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二折:“一部笙歌出入围,马儿上簪簪稳坐的当街里。”
词语解释:遗珥堕簪  拼音:yí ěr duò zān
见“ 遗簪堕珥 ”。
词语解释:遗簪堕珥  拼音:yí zān duò ěr
(1).《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閭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髡 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后以“遗簪堕珥”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 明 胡之骥 《〈汇注江文通集〉叙》:“感游女之思,遗簪堕珥;鬯豪士之怀,吐锦絶缨。”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新疆·乌鲁木齐风俗记》:“元夕张灯,妇女毕至,遗簪堕珥,终夜喧闐。”亦作“ 遗珥堕簪 ”、“ 遗珥坠簪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七出:“清晓,侍婢不惜千金,相呼斗百草。遗珥堕簪,蹙着鞦韆,不禁笑语声高。” 清 洪昇 《长生殿·禊游》:“朱轮,碾破芳堤,遗珥坠簪,落花相衬。”亦省作“ 遗珥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或旰食而宵衣,或堕簪而遗珥。”
(2).指遗落、丢弃簪子珥珰。亦指遗弃的簪珥。 唐 袁不约 《长安夜游》诗:“长乐晓鐘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 宋 李纲 《雨霖铃·明皇幸西蜀》词:“五家会处,花盈山谷,百里遗簪堕珥,尽宝鈿珠玉。” 明 何景明 《白纻歌》之六:“义如山,金如土,遗簪堕珥不復数。”亦作“ 遗簪坠珥 ”。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婺州斗牛俗》:“于是老妇孺子暨粉白黛緑者,譁然争避,或失足田中,或倒身岸下,遗簪坠珥,衣服沾濡,头面污损,相将相扶而去。”
词语解释:遗珥坠簪  拼音:yí ěr zhuì zān
见“ 遗簪堕珥 ”。
词语解释:遗簪堕珥  拼音:yí zān duò ěr
(1).《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閭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髡 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后以“遗簪堕珥”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 明 胡之骥 《〈汇注江文通集〉叙》:“感游女之思,遗簪堕珥;鬯豪士之怀,吐锦絶缨。”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新疆·乌鲁木齐风俗记》:“元夕张灯,妇女毕至,遗簪堕珥,终夜喧闐。”亦作“ 遗珥堕簪 ”、“ 遗珥坠簪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七出:“清晓,侍婢不惜千金,相呼斗百草。遗珥堕簪,蹙着鞦韆,不禁笑语声高。” 清 洪昇 《长生殿·禊游》:“朱轮,碾破芳堤,遗珥坠簪,落花相衬。”亦省作“ 遗珥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或旰食而宵衣,或堕簪而遗珥。”
(2).指遗落、丢弃簪子珥珰。亦指遗弃的簪珥。 唐 袁不约 《长安夜游》诗:“长乐晓鐘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 宋 李纲 《雨霖铃·明皇幸西蜀》词:“五家会处,花盈山谷,百里遗簪堕珥,尽宝鈿珠玉。” 明 何景明 《白纻歌》之六:“义如山,金如土,遗簪堕珥不復数。”亦作“ 遗簪坠珥 ”。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婺州斗牛俗》:“于是老妇孺子暨粉白黛緑者,譁然争避,或失足田中,或倒身岸下,遗簪坠珥,衣服沾濡,头面污损,相将相扶而去。”
词语解释:道簪  拼音:dào zān
道士的发簪。 晋 葛洪 《神仙传·左慈》:“ 慈 拔道簪以挠酒,须臾道簪都尽,如人磨墨。”
词语解释:髡簪  拼音:kūn zān
亦作“髠簪”。 指和尚和道士。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景灵行香》:“ 绍翁 以为祖宗在天之灵,必不愿歆於异教,且市井髠簪之庸人,皆宜斥去。近者 淳祐 进书例,用僧道鐃鼓前导,朝廷有旨勿用。”
词语解释:鬟簪  拼音:huán zān
插戴于鬟髻的簪子。 南朝 梁简文帝 《茱萸女》诗:“杂与鬟簪插,偶逐鬢鈿斜。东西争赠玉,纵横来问家。”
词语解释:髻簪  拼音:jì zān
插定发髻的长针。用金玉等制成。亦为首饰之一种。 清 陆次云 《峒溪纤志·苗人》:“耳环盈寸,髻簪几尺。”
词语解释:龙蕊簪  拼音:lóng ruǐ zān
名贵之簪。 宋 陶穀 《清异录·龙蕊簪》:“ 吴越 孙妃 尝以一物施 龙兴寺 ,形如朽木筯,僧不以为珍。偶出示,舶上胡人曰:‘此 日本国 龙蕊簪也。’增价至万二千緡易去。”
词语解释:散簪  拼音:sàn zān
犹散发。借指弃官隐居,逍遥自在。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散簪山郊,解珮松石。”
词语解释:散发抽簪  拼音:sàn fà chōu zān
指弃官隐居。 三国 魏 锺会 《遗荣赋》:“散髮抽簪,永纵一壑。”
词语解释:笔簪  拼音:bǐ zān
犹簪笔。谓掌皇帝起居注的侍臣插笔于耳旁以备随时记事。 宋 赵抃 《过铁山铺寄交代吴龙图》诗:“三院笔簪曾对直, 两川 兵印復交承。”
词语解释:珠簪  拼音:zhū zān
缀珠之簪。语出 秦 李斯 《上书谏逐客》:“必出於 秦 然后可,则是 宛 珠之簪,傅璣之珥……不进於前。” 汉 张衡 《观舞赋》:“粉黛弛兮玉质粲,珠簪挻兮緇髮乱。”
词语解释:姜后脱簪  拼音:jiāng hòu tuō zān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宣姜后》:“ 周宣 姜后 者, 齐侯 之女也。贤而有德,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 宣王 常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 姜后 脱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寔自有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復 姜后 ,而勤于政事。”后用为后妃辅主以礼的典实。 汉 崔琦 《外戚箴》:“ 宣王 晏起, 姜后 脱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