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覃平声 [cān sān,参考][hán,包函][dān,动词][详注1][详注2][姓也,亦蓋也][tán]欿[音貪。《說文》欲得也。]


注1:镡 音覃。《张衡·东京赋》底柱辍流,镡以大岯。《注》言大岯险,同剑口也。镡,徒南反。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武陵郡镡成县。《注》镡音谭。《淮南子·人閒训》一军塞镡城之岭。《注》镡城,在武陵西南,接郁林郡。 又《后汉·陈宠传》宠到显用良吏王涣镡显等,以为心腹。《注》镡,徒南反。《正字通》姓有潭寻二音,汉镡政,明镡鉴,一读寻,一读潭。
注2:湛 与耽同。《说文》作媅,乐也。《诗·小雅》子孙其湛。《传》湛乐之久也。
首字词组
簪缨簪笏簪橐簪屦簪朵簪簪簪蒿席草簪子
簪花簪笔簪佩簪白笔簪冕簪缨缙绅簪花格簪儿
簪裾簪履簪菊簪带簪轩簪笔磬折簪褭 
簪绂簪裳簪头簪笄簪导簪缨门第簪环 
簪组簪盍簪冠簪合簪袅簪星曳月簪徽 
簪绅簪珥簪弁簪圭簪挂簪戴簪剃 

词语解释:簪缨  拼音:zān yīng
古代官吏的冠饰。比喻显贵。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 龙门 退水,望冠冕以何年?鷁路頽风,想簪缨於几载?” 唐 李白 《少年行》之三:“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明史·儒林传序》:“其他簪缨逢掖,奕叶承恩,亦儒林盛事也。” 茅盾 《动摇》三:“ 陆 家可说是世代簪缨的旧族。”
词语解释:簪花  拼音:zān huā
(1).谓插花于冠。《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花从驾还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新进士释褐於国子监,祭酒、司业皆坐彝伦堂,行拜謁簪花礼。”
(2).犹戴花。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簪花》:“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
(3).古代书体的一种。 明 王彦泓 《有女郎手写余诗数十首笔迹柔媚纸光洁滑玩而味之》诗之二:“ 江令 诗才犹剩锦, 卫娘 书格是簪花。” 清 钱谦益 《观美人手迹戏题绝句》之四:“芳树风情在,簪花体格新。”参见“ 簪花格 ”。
词语解释:簪花格  拼音:zān huā gé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二载 南朝 梁 袁昂 《古今书评》:“ 卫恒 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臺。”后称书法娟秀工整者为簪花格。 明 王彦泓 《即事》诗之五:“含毫爱学簪花格,展画慙看出浴图。”
词语解释:簪裾  拼音:zān jū
古代显贵者的服饰。借指显贵。《南史·张裕传》:“而 茂陵 之彦,望冠盖而长怀; 渭川 之甿,佇簪裾而竦叹。”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二:“ 星桥 拥冠盖, 锦水 照簪裾。”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二:“丝竹扬帝熏,簪裾奉宸庆。” 清 方文 《久不得子留消息》诗:“嗟尔有顽父,所志在簪裾。”
词语解释:簪绂  拼音:zān fú
冠簪和缨带。古代官员服饰。亦用以喻显贵,仕宦。 唐 李颀 《裴尹东溪别业》诗:“始知物外情,簪紱同芻狗。”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凡居近位,岁进子孙,簪紱盈门,冠盖塞路。” 清 方文 《述哀》诗:“儿长粗能文,母日望簪紱。”
词语解释:簪组  拼音:zān zǔ
(1).冠簪和冠带。 唐 王维 《留别丘为》诗:“亲劳簪组送,欲趁鶯花还。”
(2).借指官宦。《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伪宰相 郑珏 等一十一人,皆本朝簪组,儒苑品流。” 宋 苏轼 《寄刘孝叔》诗:“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 明 李东阳 《张侍御世用藏山水图歌》:“吾生早觉簪组累,十年邱壑成膏肓。”
词语解释:簪绅  拼音:zān shēn
犹簪带。 唐 颜师古 《奉和正日临朝》:“肃肃皆鵷鷺,济济盛簪绅。” 宋 范仲淹 《祭韩少傅文》:“子孙詵詵,礼乐簪绅。” 明 张居正 《答陈节推书》:“凡在簪绅,举同欣庆。”
词语解释:簪笏  拼音:zān hù
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序:“簪笏成行,貂缨在席。” 唐 杜甫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之三:“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宋 曾季貍 《艇斋诗话》:“ 山谷 ‘简编自襁褓,簪笏到仍昆’,取 退之 联句‘爵勋逮僮隶,簪笏自怀绷’。” 清 方文 《寿姊氏姚夫人六十》诗之二:“簪笏夫家贵, 河 山嫂氏贤。”
词语解释:簪笔  拼音:zān bǐ
(1).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汉书·赵充国传》:“﹝ 张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汉书·昌邑王刘贺传》:“﹝ 刘贺 ﹞衣短衣大袴,冠 惠文 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 颜师古 注:“簪笔,插笔於首也。”《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隋 薛道衡 《从驾幸晋阳》诗:“方观翠华反,簪笔上云亭。”
(2).指仕宦。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改官诗》:“簪笔雍容志已虚,不如归去旧蓬庐。”参见“ 簪白笔 ”。
词语解释:簪白笔  拼音:zān bái bǐ
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緋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於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词语解释:簪履  拼音:zān lǚ
见“ 簪屨 ”。
词语解释:簪屦  拼音:zān jù
亦作“ 簪履 ”。 簪笄和鞋子。常以喻卑微旧臣。《魏书·于忠传》:“皇太后圣善临朝,衽席不遗,簪屨弗弃。”《旧唐书·高士廉传》:“臣亡舅 士廉 知将不救,顾谓臣曰:‘至尊覆载恩隆,不遗簪履,亡殁之后,或致亲临。’” 宋 曾巩 《贺韩相公启》:“ 巩 一去朝行,六更岁序。顾兹旧物,自惭簪屨之微;保是孤生,方赖陶钧之赐。”
词语解释:簪裳  拼音:zān cháng
冠簪和章服。古代仕宦者所服,因以借指仕宦。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雪刺满头》:“ 宋璟 《求致仕表》云:‘臣窃禄簪裳,备员廊庙,霜毫生頷,雪刺满头。’” 宋 苏辙 《代齐州李肃之谏议谢表》:“臣幼蒙基业,早与簪裳,遭遇先朝,荐更烦使。”
词语解释:簪盍  拼音:zān hé
《易·豫》:“勿疑,朋盍簪。” 朱熹 本义:“然又当至诚不疑,则朋类合而从之矣。”后因以“簪盍”谓朋友相聚。 宋 王十朋 《蓬来阁赋》:“天高气肃,秋色平分,簪盍良朋,把酒论文。” 明 李东阳 《斋居和亨父用杜韵》之二:“旧堂簪盍地,梦醒不知年。”
词语解释:簪珥  拼音:zān ěr
发簪和耳饰。古代多为高贵妇女的首饰。《管子·轻重甲》:“簪珥而辟千金者,璆琳琅玕也。”《史记·外戚世家》:“帝谴责 鉤弋夫人 。夫人脱簪珥叩头。” 宋 苏轼 《以屏山赠欧阳叔弼》诗:“屏山輟赠子,莫遣污簪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有美人入,簪珥光采;从者皆宫妆。”
词语解释:簪橐  拼音:zān tuó
《汉书·赵充国传》:“ 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后因“簪橐”指近臣的笔墨生涯。 宋 孙觌 《七星岩》诗:“十载污修门,簪橐侍帝垣。”
词语解释:簪佩  拼音:zān pèi
亦作“ 簪珮 ”。
(1).古代冠簪和系于衣带上饰物。《周书·萧大圜传》:“夫閭阎者有优游之美,朝廷者有簪佩之累,盖由来久矣。” 唐 储光羲 《贻刘高士别》诗:“俯视趋朝客,簪珮何璀璨!”
(2).借指仕宦。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屠羊钓壑之士,厌洗耳而袭簪佩。”
词语解释:簪菊  拼音:zān jú
古人于重九日插戴菊花谓之簪菊。 宋 周密 《乾淳岁时记·重九》:“都人是日饮新酒,汎萸簪菊。”
词语解释:簪头  拼音:zān tóu
即簪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 黄胖哥 拿那簪头,递与员外。”参见“ 簪子 ”。
词语解释:簪子  拼音:zān zǐ
绾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门里闪出一个中年妇人……戴一头黄块块的簪子,穿一件元青扣縐的衣裳。” 洪深 《贫民惨剧》第四幕:“有点痛,人是不要紧的,东西丢了不少,金镯子,嗳!我的金簪子呀!”亦称“ 簪儿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头上庙簪儿珠挑,金翠争光。”
词语解释:簪冠  拼音:zān guān
插簪于冠。古谓做官。 五代 齐己 《东林作寄金陵知己》诗:“凭君听朝贵,谁欲厌簪冠。”
词语解释:簪弁  拼音:zān biàn
(1).簪,冠簪;弁,礼帽。古代仕宦所服。 唐 司空曙 《酬李端校书见赠》诗:“昨日闻君到城闕,莫将簪弁胜荷衣。” 宋 司马光 《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诗:“勿辞簪弁倾,頽然倒樽席。”
(2).借指官吏。 宋 岳珂 《桯史·八阵图诗》:“ 喻 三嵎 人, 靖康 初,为祠部外郎,伪 楚 之僭,集议秘省,簪弁恇慴; 喻 独捫其膝曰:‘此岂易屈者哉。’即日掛冠去。”
词语解释:簪屦  拼音:zān jù
亦作“ 簪履 ”。 簪笄和鞋子。常以喻卑微旧臣。《魏书·于忠传》:“皇太后圣善临朝,衽席不遗,簪屨弗弃。”《旧唐书·高士廉传》:“臣亡舅 士廉 知将不救,顾谓臣曰:‘至尊覆载恩隆,不遗簪履,亡殁之后,或致亲临。’” 宋 曾巩 《贺韩相公启》:“ 巩 一去朝行,六更岁序。顾兹旧物,自惭簪屨之微;保是孤生,方赖陶钧之赐。”
词语解释:簪白笔  拼音:zān bái bǐ
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緋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於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词语解释:簪带  拼音:zān dài
(1).冠簪和绅带。古代官吏的服饰。《晋书·傅玄传》:“﹝ 玄 ﹞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
(2).借指仕宦。 南朝 梁 陶弘景 《解官表》:“臣栖迟早日,簪带久年。”《北史·费穆传论》:“ 费穆 出身效力,功名著矣,末路一言,祸延簪带,其死也宜哉!” 唐 杨思玄 《奉和别鲁王》:“方图献雅乐,簪带奉鸣球。”
词语解释:簪笄  拼音:zān jī
即簪子。 清 吴嘉宾 《得一斋记》:“然而瞽得章绣,聋得钧球,秃得簪笄……虽奇巧丽饰,曾不如工之有缺斤,农之有曲耒也。”参见“ 簪子 ”。
词语解释:簪子  拼音:zān zǐ
绾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门里闪出一个中年妇人……戴一头黄块块的簪子,穿一件元青扣縐的衣裳。” 洪深 《贫民惨剧》第四幕:“有点痛,人是不要紧的,东西丢了不少,金镯子,嗳!我的金簪子呀!”亦称“ 簪儿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头上庙簪儿珠挑,金翠争光。”
词语解释:簪合
折簪重合。指女子丧夫后再遇意中人而结为夫妇
词语解释:簪圭  拼音:zān guī
比喻仕宦。 唐 孟郊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客来暂游践,意欲忘簪珪。”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旧五代史杨凝式传注证》:“﹝ 杨凝式 ﹞屡託心疾,谅亦有所趋避而然,而又不能絶意簪珪。”
词语解释:簪朵  拼音:zān duǒ
犹簪花,戴花。 唐 薛能 《柳枝词》之三:“暖梳簪朵事登楼,因挂垂杨立地愁。”
词语解释:簪冕  拼音:zān miǎn
冠簪和礼帽。喻指在朝为官。 唐 岑参 《过王判官西津所居》诗:“夫子贱簪冕,注心向丘林。”
词语解释:簪轩  拼音:zān xuān
冠簪和轩车。喻显贵。 宋 范仲淹 《酬滕子京同年》诗:“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竞急流。”
词语解释:簪导  拼音:zān dǎo
古代冠饰名。用以束发。《释名·释首饰》:“簪,建也,所以建冠於髮也……导,所以导擽鬢髮,使入巾幘之里也。”《北史·艺术传下·何稠》:“ 魏 晋 已来,皮弁有缨而无笄导。 稠 曰:‘此田猎服也,今服以入朝,宜变其制。’故弁施象牙簪导,自 稠 始也。”《隋书·礼仪志七》:“自王公已下服章,皆绣为之。祭服冕,皆簪导、青纊充耳。”《新唐书·车服志》:“毳冕者,三品之服也。七旒,宝饰角簪导。” 宋 苏轼 《次韵子由·椰子冠》:“规摹简古人争看,簪导经安髮不知。”
词语解释:簪袅  拼音:zān niǎo
见“ 簪褭 ”。
词语解释:簪褭  拼音:zān niǎo
亦作“ 簪裊 ”。 秦 汉 时爵位名。列为第三级。《商君书·境内》:“故爵上造,就为簪褭。” 汉 王充 《论衡·谢短》:“赐民爵八级,何法?名曰簪褭、上造,何谓?”《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二曰上造,三簪裊……二十彻侯。” 颜师古 注:“以组带马曰裊。簪裊者,言饰此马也。”
词语解释:簪挂  拼音:zān guà
簪花挂彩。科举时代为中式者集体举行的一种仪式。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督学屡易》:“盖自丁丑至己卯,三年之内,学使者凡四易,是时考试章程凌杂……有未簪挂而先録遗者。”
词语解释:簪簪  拼音:zān zān
(1).犹篸篸。参差不齐貌。 宋 苏辙 《次韵子瞻秋雪见寄》之一:“疏树飞花轻蔌蔌,衰荷留柄乱簪簪。”
(2).威严;庄严。常用来形容骑马的姿势。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二折:“一部笙歌出入围,马儿上簪簪稳坐的当街里。”
词语解释:簪缨缙绅
比喻仕宦之人
词语解释:簪笔磬折  拼音:zān bǐ qìng shé
古代插笔备礼,曲体作揖,以示恭敬。《史记·滑稽列传》:“ 西门豹 簪笔磬折,嚮 河 立待良久。” 张守节 正义:“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言插笔备礼也。磬折,曲体揖之,若石磬之形曲折也。”
词语解释:簪缨门第  拼音:zān yīng mén dì
旧指显贵人家。《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 安老爷 家,通共算起来,内外上下,也有二三十口人,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鐘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 欧阳予倩 《馒头庵》第二场:“即便他恩情金石样,他家是簪缨门第也不相当。”
词语解释:簪星曳月  拼音:zān xīng yè yuè
形容佩带光彩耀眼。 唐 褚载 《赠道士》诗:“簪星曳月下 蓬壶 ,曾见东皋种白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鱼玄机》:“时京师诸宫女郎,皆清俊济楚,簪星曳月,惟以吟咏自遣, 玄机 杰出,多见酬酢云。”
词语解释:簪戴  拼音:zān dài
(1).在幞头巾上插花。《宋史·舆服志五》:“幞头簪花,谓之簪戴。”
(2).谓簪发戴冠。《元典章·兵部三·站簪戴避役》:“ 杭州路 仁和县 土豪 沉扬 善元 ,係籍定马站户,在后簪戴道冠,求充 崇德州 道判。”
词语解释:簪蒿席草  拼音:zān hāo xí cǎo
以蒿作簪,以草为席。形容生活艰苦。《东观汉记·杜林传》:“﹝ 杜林 ﹞於 河西 得漆书古文《尚书经》一卷,每遭困厄,握抱此经。寄 隗嚣 地,终不降志辱身,至簪蒿席草,不食其粟。”
词语解释:簪花格  拼音:zān huā gé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二载 南朝 梁 袁昂 《古今书评》:“ 卫恒 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臺。”后称书法娟秀工整者为簪花格。 明 王彦泓 《即事》诗之五:“含毫爱学簪花格,展画慙看出浴图。”
词语解释:簪褭  拼音:zān niǎo
亦作“ 簪裊 ”。 秦 汉 时爵位名。列为第三级。《商君书·境内》:“故爵上造,就为簪褭。” 汉 王充 《论衡·谢短》:“赐民爵八级,何法?名曰簪褭、上造,何谓?”《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二曰上造,三簪裊……二十彻侯。” 颜师古 注:“以组带马曰裊。簪裊者,言饰此马也。”
词语解释:簪环  拼音:zān huán
发簪和耳环。指妇女首饰。《红楼梦》第三三回:“ 王夫人 唤上 金釧儿 的母亲来,拿了几件簪环,当面赏了。”《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头上戴些不村不俏的簪环花朵,年纪约有三十光景。”
词语解释:簪徽  拼音:zān huī
犹簪缨。亦借指仕宦。 唐 陈子昂 《为司刑袁卿让官表》:“皆缘际会,昭遇盛明,谬得扬歷簪徽。” 宋 王十朋 《次韵李刑曹病起书怀》之二:“渐喜蛛丝封药裹,未容鹤髮上簪徽。”
词语解释:簪剃  拼音:zān tì
指出家为僧道。因道士簪发,和尚剃发,故称。《元典章·圣政一·重民籍》:“今后除色目人外,自愿出家,若本户丁力数多,差役不闕,及有昆仲养父母者,赴元籍官陈告,勘当是实申覆各路给据,方许簪剃。”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四:“私自簪剃者勒令还俗,解发原籍当差。”《清会典事例·礼部·僧道》:“三十三年议准,各省督抚严飭地方官申明禁令,不许私行簪剃。”
词语解释:簪子  拼音:zān zǐ
绾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门里闪出一个中年妇人……戴一头黄块块的簪子,穿一件元青扣縐的衣裳。” 洪深 《贫民惨剧》第四幕:“有点痛,人是不要紧的,东西丢了不少,金镯子,嗳!我的金簪子呀!”亦称“ 簪儿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头上庙簪儿珠挑,金翠争光。”
词语解释:簪儿  拼音:zān ér
见“ 簪子 ”。
词语解释:簪子  拼音:zān zǐ
绾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门里闪出一个中年妇人……戴一头黄块块的簪子,穿一件元青扣縐的衣裳。” 洪深 《贫民惨剧》第四幕:“有点痛,人是不要紧的,东西丢了不少,金镯子,嗳!我的金簪子呀!”亦称“ 簪儿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头上庙簪儿珠挑,金翠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