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阳平声 [cháng,长短][cháng chǎng chang][háng,行列][cáng,收藏,动词][liáng liang,衡量][详注1][qiáng,刚强][dāng,应当][沧浪][jiāng qiāng,持也送也][fāng fáng][ráng][cáng zāng][gāng][huáng guāng][qiāng][xiāng,相互][sāng,丧葬][háng][chāng][gāng][ráng][qiāng][chuāng,创伤][详注2][详注3][详注4][liáng][叶謨郞切,莽平聲。][tāng táng][láng][槌也][音陽。【博雅】痒,病也。][huāng huang][xiāng]鲿[详注5][详注6][pāng páng][yáng][qiāng][páng][qiāng][páng][同慷][nāng nang][láng liáng][同蘠,蔷薇][táng][qiāng,突也]橿[guāng,桄榔][háng][fāng pāng]躿[音冈。《说文》人颈也。][雨急]騿[详注7][详注8]


注1:傍 通旁。《说文》近也。《广韵》侧也。又姓。唐北地羌豪傍企本。侧也
注2:蒋 《说文》菰蒋。《前汉·司马相如传》蒋芋青薠。
注3:怆 音昌。《集韻》悲也。《王逸·九思》??蚗兮噍噍,蝍蛆兮穰穰。歲忽忽兮惟暮,余感時兮悽愴。
注4:逢 音房。《韩愈诗》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叶上江、下乡。◎按从降者,音庞。从夆者,音缝、音蓬。《颜氏家训》逄、逢之别,岂可雷同。
注5:仰 áng,古同“昂”,情绪高。《周礼·地官·保氏军旅之容注》军旅之容,阚阚仰仰。
注6:庆 音羌。亦福也。《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叶下殃。《书·伊训》万邦惟庆。叶上祥。《诗·大雅》则笃其庆。叶下光又。《小雅》孝孙有庆。叶下强。
注7:尚 音常,尙書。《白居易·送陝州王司馬建赴任》公事閑忙同少尹,料錢多少敵尚書。
注8:彭 《韵会》逋旁切《正韵》博旁切,榜平声。《玉篇》多貌。《诗·齐风》行人彭彭。《释文》彭,必旁反。又《韵会》《正韵》蒲光切,音旁。《韵会》近也。《正韵》旁也。《易·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疏》彭,旁也。
末字词组
笙簧金簧天簧双簧摊簧对牛鼓簧翻簧 
丝簧调簧鸣簧舌簧巧言如簧机簧绷簧 
如簧弹簧铜簧匏簧巧舌如簧唱双簧皮簧 
莺簧松簧炙簧二簧滩簧竹簧  
鼓簧锁簧吹簧鼓舌掀簧湖州滩簧箜簧  

词语解释:笙簧  拼音:shēng huáng
(1).指笙。簧,笙中之簧片。《礼记·明堂位》:“ 垂 之和钟, 叔 之离磬, 女媧 之笙簧。” 郑玄 注:“笙簧,笙中之簧也…… 女媧 作笙簧。”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登 ( 孙登 )上峯,行且啸,如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 宋 张子野 《木兰花》词:“楼下雪飞楼上宴,歌咽笙簧声韵颤。” 明 杨珽 《龙膏记·宠赐》:“听鸟语笙簧叠奏,看瑶阶绣茵初长。”
(2).指笙的乐音。 张素 《初至江南》诗:“山村隐图画,鸟语替笙簧。”
词语解释:丝簧  拼音:sī huáng
(1).弦管乐器。《文选·马融〈长笛赋〉》:“漂凌丝簧,覆冒鼓钟。” 吕向 注:“丝,琴瑟也;簧,笙也。” 唐 韦元甫 《木兰歌》:“ 木兰 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韝理丝簧。”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边材》:“每出游猎,骏骑连翩,妖童执丝簧,少妇控弓弩,服饰诡丽,照耀数里。” 清 陈维崧 《扬州慢·送蘧庵先生之广陵》词:“每年到清明赛社,倾城士女愁弄丝簧。”
(2).引申为音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 唐 崔道融 《羯鼓》诗:“ 华清宫 里打撩声,供奉丝簧束手听。”
词语解释:如簧  拼音:rú huáng
(1).比喻善为巧伪之言。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唐 徐夤 《楚国史》诗:“君王不翦如簧舌,再得 张仪 欲奈何?” 明 沉鲸 《双珠记·刑逼成招》:“那 李克成 心多狡,素横行,言巧如簧疑上听。”
(2).见“ 如黄 ”。
词语解释:如黄  拼音:rú huáng
亦作“ 如簧 ”。 犬名。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荆文王 得如黄之狗,箘簬之矰,以畋於 云梦 。”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烹如簧以謐司原之箴。”参见“ 茹黄 ”。
词语解释:莺簧  拼音:yīng huáng
亦作“鸎簧”。 黄莺的鸣声。以其声如笙簧奏乐,因称。 唐 温庭筠 《舞衣曲》:“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鶯簧锁金缕。” 宋 欧阳修 《奉酬长文舍人出城见示之句》诗:“清浮酒蚁醅初拨,暖入鸎簧舌渐调。” 清 陈维崧 《琐窗寒·初春和云臣韵》词:“鶯簧生澁,不似旧时淹润。”
词语解释:鼓簧  拼音:gǔ huáng
(1).吹笙。簧,笙管中的铜叶,借指笙。《诗·秦风·车邻》:“既见君子,并坐鼓簧。” 毛 传:“簧,笙也。” 朱熹 集传:“簧,笙中金叶,吹笙则鼓动之以出声者也。” 汉 王逸 《九思·伤时》:“使素女兮鼓簧,乘戈龢兮謳謡。”
(2).称颂。 唐 李邕 《唐赠太子少保刘知柔神道碑》:“是以嗣前人,食旧德,鼓簧史传,柱石邦家,其来远矣。”
(3).比喻巧言善辩。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而一二不逞之徒,竟敢乘此时机,造为 满 汉 异族权利不均之説,恣其鼓簧,思以凟皇室之尊严,偿叛逆之异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天下皆知大乱将至,革匪乃得肆其鼓簧。”
词语解释:金簧  拼音:jīn huáng
指笙、竽等的乐声。 唐 秦韬玉 《吹笙歌》:“银锁金簧不得听,空劳翠輦衝泥雨。” 五代 和凝 《宫词》之十三:“金簧如语鶯声滑,可使云和独得名。” 清 沉谦 《念奴娇·留别毛玉斯》词:“玉椀香生,金簧调苦,酒尽何曾醉?”
词语解释:调簧  拼音:diào huáng
调弄舌头。谓啼鸣。 宋 梅尧臣 《和欧阳永叔啼鸟十八韵》:“口中调簧定何益,下啄蚯蚓孰曰清。”
词语解释:弹簧  拼音:tán huáng
亦作“ 弹鐄 ”。 利用材料的弹性作用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能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老残游记》第八回:“ 子平 一路滚着,那薄冰一路破着,好像从有弹鐄的褥子上滚下来似的。” 老舍 《骆驼祥子》七:“他的脚似乎是两个弹簧,几乎是微一着地便弹了起来。” 柳青 《狠透铁》九:“走步感到脚轻了,好像鞋底上安了弹簧。”
词语解释:松簧  拼音:sōng huáng
谓风吹松林,松如簧作响。指松涛。 明 李东阳 《太皇太后挽歌词》之九:“幽泉沾竹泪,哀壑奏松簧。”
词语解释:锁簧  拼音:suǒ huáng
亦作“鏁簧”。 锁中有弹力的机件。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下:“ 燕 请以鐶脚为鏁簧内之,则不脱矣。”《水浒传》第四九回:“这园多时不曾有人来开,敢是锁簧銹了。”一本作“ 锁鐄 ”。
词语解释:天簧  拼音:tiān huáng
比喻在静境中感受到的自然音响。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法藏碎金》云:‘予因思静胜境中,当有自然清气,名曰天香;自然清音,名曰天乐;予故以所闻灵响,目为天簧,亦取天籟之义。’”参见“ 天籟 ”。
词语解释:天籁  拼音:tiān lài
(1).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籟而未闻地籟,女闻地籟而未闻天籟夫!”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林风天籟,与金奏合。” 清 方文 《宋遗民咏·吴子昭雯》:“尤喜诗与歌,声出似天籟。” 瞿秋白 《荒漠里》:“且沉心静气的听,听荒漠里的天籁。”
(2).指诗文天然浑成得自然之趣。 唐 陆龟蒙 《奉和因赠至一百四十言》:“唱既野芳坼,酬还天籟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而近体之妙,须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天籟不来,人力亦无如何。”
词语解释:鸣簧  拼音:míng huáng
吹笙。《文选·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鸣簧发丹唇,朱絃绕素腕。” 刘良 注:“簧,笙也。”
词语解释:铜簧  拼音:tóng huáng
吹奏乐器中的铜制簧片。亦借指这种乐器。 南唐 李煜 《菩萨蛮》词:“铜簧韵脆鏘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词语解释:炙簧  拼音:zhì huáng
烘暖笙簧。 唐 崔颢 《岐王席观妓》诗:“拂匣先临镜,调笙更炙簧。”
词语解释:吹簧  拼音:chuī huáng
吹笙。 北周 庾信 《登州中新阁》诗:“龙来随画壁,凤起逐吹簧。” 倪璠 注引 毛萇 曰:“簧,笙也。”
词语解释:双簧  拼音:shuāng huáng
(1).乐器中用以发声的两个片状振动体。用苇木、竹、金属等制成。《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牙笙,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双簧皆应姑洗。”
(2).曲艺的一种。由两人表演,一人藏在后面,或说或唱。一人坐在前面表演各种动作,互相配合协调。 丁玲 《写在第三次公演前面》:“说相声,演双簧,唱小调子,合作这些被 中国 人民大众所习惯了的爱着的东西,已经一天天丰富了起来而教育着大众了。” 张天翼 《包氏父子》第二章:“ 包国维 像唱双簧似地也学了一句,对 郭纯 伸一伸舌子。”
(3).比喻双方串通一起,互相配合。 毛泽东 《反对投降活动》:“他们暗藏在抗 日 阵线内部,也在和 汪精卫 里应外合地演出,有些唱双簧,有些装红白脸。”
词语解释:舌簧  拼音:shé huáng
巧舌。语出《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 许地山 《空山灵雨·春底林野》:“天中底云雀,林中底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
词语解释:匏簧  拼音:páo huáng
即匏笙。 清 姚鼐 《原任少詹事张君权厝铭》:“綺组会者丝邪,而孰为之机邪?鸣者匏簧邪,而谁噏以扬邪?”
词语解释:二簧  拼音:èr huáng
同“二黄”。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召》:“ 咸丰 以后,专重二簧,近则并重秦腔。” 老舍 《四世同堂》二十三:“他还会唱几句二簧,一两折奉天大鼓,和几句相声!”
词语解释:鼓舌掀簧  拼音:gǔ shé xiān huáng
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谓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清 胡泉 《貂裘换酒·题〈聊斋志异〉》词:“笔墨久抛荒,懒劳神雕虫小技,鼓舌掀簧。”
词语解释:摊簧  拼音:tān huáng
即滩簧。流行于 苏州 、 上海 、 杭州 、 宁波 等地的一种曲艺。摊,通“ 滩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謌以清唱为上,十番鼓次之,若锣鼓、马上撞、小曲、摊簧、对白、评话之类,又皆济胜之具也。”参见“ 滩簧 ”。
词语解释:滩簧  拼音:tān huáng
亦作“滩黄”。 曲艺的一个类别。 苏州 、 上海 、 杭州 、 宁波 等地均有流行。 苏州 滩簧历史较久,约形成于 清 乾隆 年间。各地滩簧均由一二人至五六人表演,兼有说唱和简单伴奏。后来相继发展为地方戏曲剧种,如 苏州 滩簧改称苏剧, 上海 滩簧改称沪剧, 杭州 滩簧改称杭剧, 宁波 滩簧改称角剧等。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滩簧以五人分生旦浄丑脚色,用絃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係戏文。”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餘若乱弹平调,壁垒未成, 粤 謳滩簧,传闻未广,或附隶於崑谱,或不数於乐章,於所不知,盖闕如也。”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大众文艺的问题》:“革命的大众文艺,应当运用说书、滩簧等类的形式。”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他们所‘享受’的是:连环图画……影戏,木头人戏,西洋镜,说书,滩黄,宣卷等等。”
词语解释:巧言如簧  拼音:qiǎo yán rú huáng
谓花言巧语,悦耳动听,有如笙中之簧。《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孔颖达 疏:“巧为言语,结构虚辞,速相待合,如笙中之簧,声相应和。”《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 明 宋濂 《故上虞魏君妻冯夫人墓志铭》:“后世此义或乖,遂至巧言如簧,而斁伦害政,反为家祸。”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你这无耻的谰言,你这巧言如簧的挑拨离间,亏你还戴着一个人的面孔!”
词语解释:巧舌如簧  拼音:qiǎo shé rú huáng
犹巧言如簧。 唐 刘兼 《诫是非》诗:“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
词语解释:滩簧  拼音:tān huáng
亦作“滩黄”。 曲艺的一个类别。 苏州 、 上海 、 杭州 、 宁波 等地均有流行。 苏州 滩簧历史较久,约形成于 清 乾隆 年间。各地滩簧均由一二人至五六人表演,兼有说唱和简单伴奏。后来相继发展为地方戏曲剧种,如 苏州 滩簧改称苏剧, 上海 滩簧改称沪剧, 杭州 滩簧改称杭剧, 宁波 滩簧改称角剧等。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滩簧以五人分生旦浄丑脚色,用絃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係戏文。”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餘若乱弹平调,壁垒未成, 粤 謳滩簧,传闻未广,或附隶於崑谱,或不数於乐章,於所不知,盖闕如也。”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大众文艺的问题》:“革命的大众文艺,应当运用说书、滩簧等类的形式。”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他们所‘享受’的是:连环图画……影戏,木头人戏,西洋镜,说书,滩黄,宣卷等等。”
词语解释:湖州滩簧  拼音:hú zhōu tān huáng
见“ 湖剧 ”。
词语解释:湖剧  拼音:hú jù
戏曲剧种名。流行于 浙江省 湖州市 一带。因由当地滩簧和民歌发展而成,故旧名又叫“湖州滩簧”。
词语解释:对牛鼓簧  拼音:duì niú gǔ huáng
见“ 对牛弹琴 ”。
词语解释:对牛弹琴  拼音:duì niú tán qín
亦作“ 对牛鼓簧 ”。 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语本 汉 牟融 《理惑论》:“ 公明仪 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晋 郭象 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於昧然也。”《五灯会元·惟简禅师》:“﹝僧﹞问:‘开口即失,闭口即丧,未审如何説。’师曰:‘舌头无骨。’僧曰:‘不会。’师曰:‘对牛弹琴。’” 老舍 《四世同堂》四:“他不愿时常发表他的意见。这并不是因为他骄傲,不屑于对牛弹琴,而是他心中老有点自愧。”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十九章:“和这些刽子手争吵,无异于对牛弹琴,徒然耗费精力。”
词语解释:机簧  拼音:jī huáng
弹簧机栓。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一日》:“ 同治 九年, 英 人 亨利 作枪管, 马梯尼 作机簧,厥后军中一律改用机簧。”
词语解释:唱双簧  拼音:chàng shuāng huáng
双簧,曲艺的一种。由一人在前面表演动作,另一个人藏在后面或说或唱,紧密配合。现在常把两人一唱一和比喻为唱双簧,有讽刺意。例如:大先生,别唱双簧了,你自已说吧!——古立高《隆冬》
词语解释:竹簧  拼音:zhú huáng
竹雕工艺之一。即翻簧。把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产品以实用的茶叶罐、花瓶、台灯、照相架等为主,色泽光润,类似象牙。
词语解释:箜簧  拼音:kōng huáng
古代管乐器名。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一折:“攒紫霞,嵌晓星,箜簧点点皆相应,善吹的是 子晋 董双成 。”
词语解释:翻簧  拼音:fān huáng
见“ 翻黄 ”。
词语解释:翻黄  拼音:fān huáng
即竹黄。黄,也写作“簧”。一种工艺品。把竹筒去青,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磨光,刻上人物、山火、花鸟等。产品以果盒、文具盒等为主。
词语解释:绷簧  拼音:bēng huáng
〈方〉弹簧。
词语解释:皮簧  拼音:pí huáng
即皮黄。 姚华 《曲海一勺》:“皮簧品介雅俗,士夫素人,往往习之。”参见“ 皮黄 ”。
词语解释:皮黄  拼音:pí huáng
“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并称。京剧的声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故京剧亦称“ 皮黄 ”。参见“ 西皮 ”、“ 二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