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篇章 拼音:piān zhāng
(1).篇和章。泛指文字著作。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儒生不博览,犹为闭闇,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闇甚矣!”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何必寻木千里,乃构大厦,鬼神之言,乃著篇章乎!”
(2).引申为历史。 魏巍 《壮行集·写你鲜红的历史》:“只有下定决心,诚诚恳恳,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赤诚和忠心来书写今后鲜红的篇章。”《人民日报》1975.9.3:“一九七二年 中 日 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结束了 中 日 间的战争状态,实现了两国邦交的正常化,从而揭开了 中 日 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3).特指诗篇。 唐 贾岛 《寄韩潮州愈》诗:“隔 岭 篇章来 华岳 ,出 关 书信过 瀧 流。” 清 俞樾 《顾子山〈眉绿楼词〉序》:“余谓诗则诚然,若编词则又以分类为宜。盖诗而分类,势必割裂篇章,有一人一时之酬赠而分列数卷者。词则异是。”词语解释:篇什 拼音:piān shí
《诗经》的“雅”和“颂”以十篇为一什,所以诗章又称“篇什”。《晋书·乐志上》:“三祖纷纶,咸工篇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兰陵 萧慤 , 梁 室 上黄侯 之子,工於篇什。”《隋书·经籍志四》:“ 梁简文 之在 东宫 ,亦好篇什。” 唐 唐彦谦 《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诗:“醉中篇什金声在,别后音书锦字空。” 宋 苏轼 《艾子杂说》:“闻足下篇什甚多,敢乞一览。”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第十四章:“最可注意的是《西调鼓儿天》,这是‘一套’咏思妇的最好的篇什。”词语解释:篇翰 拼音:piān hàn
犹篇章,篇简。一般指诗文。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二:“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 明 高启 《秋怀》诗之八:“弱龄弄篇翰,出门结羣贤。”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宋 自 绍兴 以来……百姓莫敢言喘, 放翁 恶得形诸篇翰以自取戾乎!” 谭献 《〈唐诗录〉序》:“丁巳之岁,游学京师……缘情感寓,不忘篇翰。”词语解释:篇咏 拼音:piān yǒng
亦作“ 篇咏 ”。 诗歌著作。 唐 皇甫冉 《闲居作》诗:“篇咏投 康乐 ,壶觴就 步兵 。”《旧唐书·德宗纪赞》:“赐宴之辰,徒矜篇咏。”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三:“ 真宗 听政之暇,唯务观书。每观毕一书,即有篇咏,使近臣賡和。”词语解释:篇籍 拼音:piān jí
书籍;典籍。《汉书·艺文志》:“ 汉 兴,改 秦 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晋 左思 《咏史》之七:“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况復列之篇籍,传之不朽者邪!”词语解释:篇帙 拼音:piān zhì
指书籍的篇卷。《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借人书,篇帙坏舛,必为辑褫刊正。” 宋 陈师道 《咸平读书堂》诗:“休更散篇帙,风篁献笙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阮孝绪 《七録》,亦另録释、道二家……余意二藏篇帙既多,且本方外之説,分门另録,似无不可。”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金钱》:“至于金钱、金盏、剪春罗、剪秋罗、滴滴金、石竹诸花,则明知精力不继,篇帙寥寥,作此以塞纸尾。”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卷四:“查 中 外交涉以来,西人两次构衅,藉势冯陵,乘我仓卒之时,要我立约,篇帙数十页,条议数十款,无非藉此取益。”词语解释:篇末 拼音:piān mò
篇章的结尾。《后汉书·马武传》:“故依其本第係之篇末,以志功臣之次云尔。”《晋书·列女传序》:“亦同搜次,附于篇末。”词语解释:篇韵 拼音:piān yùn
《玉篇》和《广韵》的并称。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一:“﹝《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八:‘涕,鼻液也。’按《篇》《韵》皆云:‘涕,目汁。’”词语解释:篇题 拼音:piān tí
篇章的标题。 章炳麟 《文学说例》:“前世著述,篇题多无义例。”词语解释:篇端 拼音:piān duān
文章或著作的开首。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刑部·重刊〈闺范〉序》:“斯世斯民,有能观感兴起,毅然以往哲自励,则是图之刻,不为徒为。因叙厥指,以冠篇端。”词语解释:篇简 拼音:piān jiǎn
书籍;典籍。古代书于竹简,故称。 南朝 梁武帝 《诏答周弘正》:“篇简湮没,岁月辽远。”《隋书·经籍志一》:“其餘篇简错乱,不可復读,并送之官府。”词语解释:篇数 拼音:piān shù
特指一本书的篇章数目。 汉 王充 《论衡·正说》:“説《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维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序》:“今臣窃取 魏 晋 义,用 汉 篇数,为《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纪 高祖 、 太宗 功能之神奇,因以知天下之勤劳,命将用师之艰难。”词语解释:篇卷 拼音:piān juàn
指书籍。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道书之出於 黄 老 者,盖少许耳,率多后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见而滋长,遂令篇卷至於山积。”《隋书·经籍志一》:“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旧唐书》志后序云:‘ 三代 之书,经 秦 殆尽。 汉武帝 、 河间王 始重儒术,於灰烬之餘,拾纂亡散,篇卷仅而復存。’”词语解释:篇辞 拼音:piān cí
犹篇章、文章。《后汉书·文苑传赞》:“情志既动,篇辞为贵。” 李贤 注:“《毛诗序》云:‘情发於中而形於言。《诗》者志之所之,故情志动而篇辞作,斯文章之为贵。’”词语解释:篇幅 拼音:piān fú
(1).谓诗文的长短。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然二人(指 白居易 、 元稹 )创此体后,次韵者固习以为常;而篇幅之长且多,终莫有及之者。至今犹推独步也。”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所为之文,以修洁擅长,句櫛字梳,尤工小品;然限於篇幅,无奇伟之观。”
(2).指书籍报刊等篇页的数量。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三:“为这事,《新华日报》曾用整个的篇幅来表示过抗议。”词语解释:篇帛 拼音:piān bó
谓编织成幅的丝织品。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二:“绦绣多废乱,篇帛久尘緇。” 黄节 注:“《説文》 徐 曰:‘篇,连也。’”词语解释:篇首 拼音:piān shǒu
篇章的开头。《书序》:“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词语解释:篇目 拼音:piān mù
书籍中篇章的标题。《汉书·艺文志》:“ 刘向 輒条其篇目,撮其指意,録而奏之。”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昔 汲冢 竹书是曰纪年,《吕氏春秋》肇立纪号。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朱文公 尝病《女戒》鄙浅,欲别集古语成一书,立篇目曰‘正静’,曰‘卑弱’,曰‘孝爱’,曰‘和睦’,曰‘俭质’,曰‘宽惠’,曰‘讲学’。” 陈衍 《元诗纪事·虞集》:“ 东山 有稿,尝欲取 太原 元公 《中州集》遗意,别为《南州集》。惜篇目虽具,而书未及成。”《〈端木蕻良小说选〉自序》:“虽然未必是一百篇,不过,已经有一些篇目了。”词语解释:篇语 拼音:piān yǔ
犹篇章。 清 沉宗畴 《〈板桥杂记〉后跋》:“余甲申以前诗文尽皆焚弃,中有赠答名妓篇语甚多。”词语解释:篇牍 拼音:piān dú
书籍;典籍。《后汉书·荀悦传》:“ 悦 年十二,能説《春秋》。家贫无书,每之人閒,所见篇牘,一览多能诵记。” 南朝 梁 沉约 《上〈宋书〉表》:“其( 何承天 )所撰志,唯《天文》、《律历》,自此外,悉委奉朝请 山谦之 。”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文字肇兴之日,歌咏先导其流,坟典已无篇牘,里巷犹闻謡谚,此章句之元始也。”词语解释:篇法 拼音:piān fǎ
谓文章的作法。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六:“若斟酌字义,考订篇法,往往今不逮昔。”词语解释:篇统 拼音:piān tǒng
谓整篇文章各种头绪的统一安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篇统间关,情数稠叠。”词语解释:篇记 拼音:piān jì
犹篇章。 汉 崔琰 《述初赋》:“覿 游 夏 之峩峩,听大猷之篇记。”参见“ 篇章 ”。
词语解释:篇章 拼音:piān zhāng
(1).篇和章。泛指文字著作。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儒生不博览,犹为闭闇,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闇甚矣!”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何必寻木千里,乃构大厦,鬼神之言,乃著篇章乎!”
(2).引申为历史。 魏巍 《壮行集·写你鲜红的历史》:“只有下定决心,诚诚恳恳,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赤诚和忠心来书写今后鲜红的篇章。”《人民日报》1975.9.3:“一九七二年 中 日 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结束了 中 日 间的战争状态,实现了两国邦交的正常化,从而揭开了 中 日 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3).特指诗篇。 唐 贾岛 《寄韩潮州愈》诗:“隔 岭 篇章来 华岳 ,出 关 书信过 瀧 流。” 清 俞樾 《顾子山〈眉绿楼词〉序》:“余谓诗则诚然,若编词则又以分类为宜。盖诗而分类,势必割裂篇章,有一人一时之酬赠而分列数卷者。词则异是。”词语解释:篇联 拼音:piān lián
(1).谓有机地加以组织,使之联贯而成篇。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序》:“如曰小不足讲,懵则包羞,聊此篇联,无誚丛脞。凡五百事,釐为五卷,曰《近事会元》。”
(2).指于一篇之中有机地加以组合。 明 宋濂 《元处士吴莱》:“ 濂 尝受学於 立夫 ,问其作文之法,则谓有篇联,欲其脉络贯通;有段联,欲其奇偶迭生。”词语解释:篇第 拼音:piān dì
谓篇章的顺序。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其高第若 谷子云 、 唐子高 者,説书于牘奏之上,不能连结篇章。或抽列古今,纪著行事,若 司马子长 、 刘子政 之徒,累积篇第,文以万数,其过 子云 、 子高 远矣。”《隋书·经籍志一》:“ 安国 并依古文,开其篇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晋 孔衍 ﹞乃删 汉 魏 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 宋 王洙 《王氏谈录·秘阁易法》:“公言祕阁有 郑氏 注《易》一卷,《文言》自为篇,而 陆氏 《太玄》,篇第亦各异。考之,足以见古《易经》之旧次。”词语解释:篇制 拼音:piān zhì
犹创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江 左篇製,溺乎玄风。”词语解释:篇业 拼音:piān yè
著书立说之事。 汉 王充 《论衡·定贤》:“才高好事,勤学不舍,若专成之苗裔,有世祖遗文,得成其篇业,观览讽诵。”词语解释:篇册 拼音:piān cè
犹书籍。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本草》:“世谓 神农 尝药时,尚无文字以识相付,至 桐 雷 乃载之篇册。”词语解释:篇典 拼音:piān diǎn
犹典籍。《后汉书·胡广传》:“ 广 復与 敞 虔 上书駮之,曰:‘……窃惟王命之重,载在篇典,当令县於日月,固於金石,遗则百王,施之万世。’”词语解释:篇体 拼音:piān tǐ
谓文章的体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词语解释:篇秩 拼音:piān zhì
书籍的篇卷。 宋 王安石 《进熙宁编敕表》:“具惭浅学,莫副详延,屡弥岁午,仅就篇秩,删除烦復,搜补闕遗。”词语解释:篇次 拼音:piān cì
谓书籍中篇章的顺序。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叙》:“ 鲁共王 时,尝欲以 孔子 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齐论》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宋 曾巩 《〈礼阁新仪目录〉序》:“盖此书本三十篇,则集贤院书虽具,然其篇次亦乱。既正其脱谬,因定著从目録,而《礼阁新仪》三十篇復完。”词语解释:篇技 拼音:piān jì
谓创作诗文的才能。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谢赐石砚等启》:“臣夙乏翰能,素谢篇技。”词语解释:篇条 拼音:piān tiáo
犹篇章。泛指文章。《晋书·刑法志》:“今制新律,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若鸟鸣似语,虫叶成字,篇条滋蔓,必假 孔氏 。”《魏书·乐志》:“逮 汉 魏 之间,乐章復闕,然博採音韵,粗有篇条。”参见“ 篇章 ”。
词语解释:篇章 拼音:piān zhāng
(1).篇和章。泛指文字著作。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儒生不博览,犹为闭闇,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闇甚矣!”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何必寻木千里,乃构大厦,鬼神之言,乃著篇章乎!”
(2).引申为历史。 魏巍 《壮行集·写你鲜红的历史》:“只有下定决心,诚诚恳恳,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赤诚和忠心来书写今后鲜红的篇章。”《人民日报》1975.9.3:“一九七二年 中 日 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结束了 中 日 间的战争状态,实现了两国邦交的正常化,从而揭开了 中 日 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3).特指诗篇。 唐 贾岛 《寄韩潮州愈》诗:“隔 岭 篇章来 华岳 ,出 关 书信过 瀧 流。” 清 俞樾 《顾子山〈眉绿楼词〉序》:“余谓诗则诚然,若编词则又以分类为宜。盖诗而分类,势必割裂篇章,有一人一时之酬赠而分列数卷者。词则异是。”词语解释:篇述 拼音:piān shù
作品著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而战伐所记者也。”词语解释:篇页 拼音:piān yè
篇和页。 巴金 《灭亡》第十九章:“他还要翻下去,忽然那些已经翻过的篇页,竟不待他底手动,自己一页一页地翻回去。”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旧约》的废除是历史的成果,也是历史的开端,我们要以今天为基点,继进地创造出更辉煌的历史的篇页。” 峻青 《秋色赋·故乡杂记》:“历史的篇页不必翻得太远,我们经常谈起的是抗 日 战争刚刚结束之后的那一段日子。”词语解释:篇家 拼音:piān jiā
著作家。 汉 王充 《论衡·须颂》:“问説《书》者:‘“钦明文思”以下,谁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谁也?’‘ 孔子 也。’”词语解释:篇句 拼音:piān jù
犹章句。 章炳麟 《辨诗》:“自尔千年,七言之数以万,其可讽诵者几何?重以近体昌狂,篇句填委,凌襍史传,不本情性。”词语解释:篇子 拼音:piān zǐ
口语。指写着或印着文字的单张纸。 孙犁 《白洋淀纪事·吴召儿》:“我想得正规一下,不到九月,我就给她们上大课了。讲军民关系,讲抗 日 故事,写了点名册,发了篇子。”词语解释:篇叶 拼音:piān yè
篇和页。叶,同“ 页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次年,中枢移入 北京 ,社员好像走散了一些,《浅草》季刊改为篇叶较少的《沉钟》周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