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箭镞 拼音:jiàn zú
箭头上的金属尖物。《后汉书·西域传西夜》:“﹝ 西夜国 ﹞地生白草,有毒,国人煎以为药,傅箭鏃,所中即死。” 唐 王建 《射虎行》:“远立不敢污箭鏃,闻死还来分虎肉。”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日暮箭鏃尽,左右刀鋋集。”词语解释:箭头 拼音:jiàn tóu
(1).箭的首端。 唐 刘禹锡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箭头餘鵠血,鞍傍见雉翘。” 唐 贾岛 《上邠宁邢司徒》诗:“箭头破帖浑无敌,杖底抛毬远有声。”
(2).谓箭头形符号。 鲁迅 《书信集·致唐弢》:“上用箭头的是书店老版所推举的;我以为可缓买或且不买的,就上面不加圈子。”词语解释:箭茁 拼音:jiàn zhuó
笋芽。 宋 陆游 《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石帆山路凭回首,箭茁蓴丝正满槃。”词语解释:箭羽 拼音:jiàn yǔ
加在箭杆末梢部分的羽毛。 唐 白居易 《放旅雁》诗:“健儿饥饿射汝喫,拔汝翅翎为箭羽。” 唐 温庭筠 《昆明池水战词》:“箭羽枪缨三百万,蹋翻西海生尘埃。”词语解释:箭靫 拼音:jiàn chá
即箭箙。皮革制的藏箭器具。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蛇蛊迷弓影,鵰翎落箭靫。” 清 陈维崧 《齐天乐·绿水亭观荷》词:“莲房箭靫簇簇,西洲都盖满。”词语解释:箭波 拼音:jiàn bō
流动迅速有如飞箭的水波。 宋 周邦彦 《还京乐·春景》词:“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 宋 柳永 《定风波》词:“骤雨歇,极目萧疏,塞柳万株,掩映箭波千里。”词语解释:箭道 拼音:jiàn dào
旧时官府所设练习射箭的场所。 唐 元稹 《酬窦校书二十韵》:“令夸齐箭道,力鬭抹弓弦。”《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从后门顺着东边界墙,向南有个箭道,由那一路出去,便是马圈厨房。” 许地山 《集外·女儿心》:“因为她很喜欢它,每常骑它到箭道去玩。”词语解释:箭子 拼音:jiàn zǐ
谓上等稻。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稻》:“稻品:稻之上品曰箭子。有一穗而三百餘粒者,谓之三穗子。”词语解释:箭竹 拼音:jiàn zhú
竹的一种。高近丈,节间三尺,坚劲,可制箭。《晋书·文苑传·伏滔》:“ 龙泉 之陂,良畴万顷, 舒六 之贡,利尽蛮 越 ,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箭竹之族生焉。”《隋书·经籍志四》:“……讫于 有隋 ,四海一统,采 荆 南之杞梓,收 会稽 之箭竹,辞人才士,总萃京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五·竹》:“劲者可以为戈刀箭矢,谓之矛竹、箭竹、筋竹、石麻。” 明 徐渭 《筠石篇》:“片石插寒塘,泠泠箭竹黄。”词语解释:箭箙 拼音:jiàn fú
见“ 箭服 ”。
词语解释:箭服 拼音:jiàn fú
亦称“ 箭室 ”。亦称“ 箭箙 ”。 古时用以盛放弓箭之具。《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檿弧,桑弓也。萁服,盖以萁草为箭服,近射妖也。” 颜师古 注:“檿,山桑之有点文者也。木弓曰弧。服,盛箭者,即今之步叉也。萁草,似荻而细,织之为服也。” 南朝 梁 刘孝威 《结客少年行》:“ 居延 箭箙尽, 疏勒 井泉枯。” 南朝 梁 庾肩吾 《被使从渡江》诗:“夜剑动星芒,秋朝惊箭服。” 隋 何妥 《长安道》诗:“车轮鸣凤辖,箭服耀鱼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乌嗥之雕弓,右 夏 服之劲箭” 唐 司马贞 索隐:“案 夏羿 ,善射者。又服,箭室之名,故云 夏 服。” 唐 李贺 《黄家洞》诗:“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宋 陆游 《兰亭道上》诗之四:“箭箙弓弢小猎回,壮心自笑未低催。”词语解释:箭风 拼音:jiàn fēng
(1).谓向人直射的隙风。 宋 高似孙 《纬略·避风》:“ 孙思邈 论卫生,以为人当避暗风、箭风。”
(2).谓箭疾行中带来的风。《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久闻足下手中无敌,今日请先听箭风。”词语解释:箭水 拼音:jiàn shuǐ
漏壶的水。古代漏箭随着漏壶滴下的水在受水壶中上浮以指示时辰。 北周 王褒 《漏刻铭》:“圭表弗差,光阴斯赴。箭水无絶,灵虬长注。”参见“ 漏壶 ”。
词语解释:漏壶 拼音:lòu hú
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也称“漏刻”。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下沉或上升,借以指示时刻。前者叫沉箭漏,后者叫浮箭漏。统称箭漏。 中国 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浮箭漏。此外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 中国 在 周 朝已经有了漏壶。后来为了提高水流速度的稳定性,逐渐在漏水壶上另加一只或几只漏水壶,形成多级漏壶。词语解释:箭漏 拼音:jiàn lòu
漏,即漏壶,古代计时器。箭,置漏壶下用以标记时刻的部件。引申指时间。《梁书·文学传下·刘峻》:“ 峻 乃著《辨命论》以寄其怀曰:‘……短则不可缓之於寸阴,长者不可急之於箭漏。’” 宋 晏殊 《渔家傲》词:“日夜鼓声催箭漏。昏復昼。”词语解释:箭张 拼音:jiàn zhāng
《汉书·王尊传》中作翦(箭)之 张禁 。为 长安 豪猾。后借指地方豪猾。 宋 陆游 《贫甚戏作绝句》之七:“读书但觉惭轮 扁 ,补吏非能去箭 张 。”词语解释:箭筈 拼音:jiàn kuò
(1).箭的末端。筈,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五:“箭筈:箭其末曰筈。筈,会也,谓与弦会也。”《新五代史·杂传七·周知裕》:“ 梁 晋 相拒 河 上, 思鐸 鏤其姓名於箭筈以射 晋 军,而矢中 庄宗 马鞍, 庄宗 拔矢,见 思鐸 姓名,奇之。”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篇六》:“只在箭筈离弦时,前手高便飘过去,前手低便就近落耳。”
(2).山名。即 岐山 。 金 元好问 《云峡》诗:“ 车箱 箭筈 连西东, 仇池 百穴牕玲瓏。” 清 阎尔梅 《题云台峰》诗:“星潭水响金蕖舞, 箭筈 风摇铁锁惊。”参见“ 箭括 ”。
词语解释:箭括 拼音:jiàn kuò
(1).箭的末端。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姜子发 云:‘曾闻 朱未孩 言,火砲中弹子,必于沙中磨之极圆,出砲门后,空中之气,不能阻碍,其去必远,捣蚯蚓成浆,以箭括淬之,其锋之銛利,过於磨错。’”
(2).山名。即 岐山 。在 陕西省 岐山县 东北,最高处曰 箭括岭 ,岭巅有缺,形似箭括,故名。 清 宋琬 《华岳》诗:“ 扶桑 万里天鷄曙, 箭括 三更石马鸣。”词语解释:箭笋 拼音:jiàn sǔn
箭竹嫩笋。 宋 陆游 《春游至樊江戏示坐客》诗:“芼羹箭笋美如玉,点豉丝蒓滑縈筯。” 明 毛晋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唯笋及蒲》:“《通志》云:凡笋类惟箭笋为美,故 会稽 竹箭有闻焉。”词语解释:箭萌 拼音:jiàn méng
小笋。 宋 王安石 《送张宣义之官越》诗:“土润箭萌美,水甘茶串香。”词语解释:箭壶 拼音:jiàn hú
箭袋。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她们不回答,只看看他的脸,便来给他解下弓袋和箭壶和装着小母鸡的网兜。”词语解释:箭笴 拼音:jiàn gǎn
箭杆。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五:“箭笴,《字林》云:箭茎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孤矢》:“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虏樺质,随方不一。”词语解释:箭栝 拼音:jiàn guā
箭的末端。 清 杜岕 《赋得群山夜来晴》:“叠成图障形,较若箭栝抽。”词语解释:箭径 拼音:jiàn jìng
谓笔直的小路。 宋 周必大 《吴郡诸山录》:“故老言 香山 产香,山下平田之中有径,直达山头。 西施 自此採香,故一名採香,亦云箭径,言其直也。”词语解释:箭括 拼音:jiàn kuò
(1).箭的末端。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姜子发 云:‘曾闻 朱未孩 言,火砲中弹子,必于沙中磨之极圆,出砲门后,空中之气,不能阻碍,其去必远,捣蚯蚓成浆,以箭括淬之,其锋之銛利,过於磨错。’”
(2).山名。即 岐山 。在 陕西省 岐山县 东北,最高处曰 箭括岭 ,岭巅有缺,形似箭括,故名。 清 宋琬 《华岳》诗:“ 扶桑 万里天鷄曙, 箭括 三更石马鸣。”词语解释:箭手 拼音:jiàn shǒu
善于射箭的乡勇。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六》:“ 宋 之保毅义勇, 明 之箭手矿夫,则养兵且借助於民兵矣。”词语解释:箭书 拼音:jiàn shū
缚书信于箭,射之以通消息。语出 唐 李白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我以一箭书,能取 聊城 功。”《宋史·雷有终传》:“官军围城,每射箭招诱,及令 均 子弟至城下, 均 皆不之知。得箭书, 鍇 悉焚之。”词语解释:箭滴 拼音:jiàn dī
谓漏箭随水浮沉,不断移动。滴,谓漏壶滴水。 宋 刘过 《贺新郎·平原纳宠姬能奏方响席上有作》词:“错认佩环犹未是,依约雏鶯囀柳。任箭滴,铜壶银漏。”词语解释:箭弦 拼音:jiàn xián
箭出弦。比喻一别难再逢。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镜》诗之二:“藁砧一别若箭弦,去有日,来无年。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筯并堕菱花前。”词语解释:箭筠子竹
一种竹棍子词语解释:箭筹 拼音:jiàn chóu
箭竹做的算筹。《仪礼·乡射礼》:“箭筹八十,长尺有握,握素。” 郑玄 注:“箭,篠也;筹,筭也。”词语解释:箭脚 拼音:jiàn jiǎo
箭的末端。《南史·齐庐陵王子卿传》:“ 子卿 在镇,营造服饰,多违制度,作瑇瑁乘具。詔责之,令速送都:又作银鐙、金薄裹箭脚,亦便速坏去。”词语解释:箭箬 拼音:jiàn ruò
即箬竹。秆匀细而节长,中空极小,可以制筷。叶片宽大,可以裹粽和制船篷。《太平御览》卷七○四引《郭文举别传》:“ 文举 , 河 内人也。 怀帝 未济江。至 餘杭 市卖箭箬,易盐米。”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楚汉魏六朝上》:“《艺苑雌黄》云:‘ 张景阳 《七命》云:“乃有 荆南 乌程 , 豫北 竹叶。”説者以 荆南 为 荆州 耳,然 乌程县 今在 湖州 ,与 荆州 相去甚远,县南五十步有 箬溪 ,夹溪悉生箭箬。’”参见“ 箬竹 ”。
词语解释:箬竹 拼音:ruò zhú
(1).嫩竹。指开始褪壳的竹。《书·顾命》“笋席” 孔 传:“笋,篛竹。” 孔颖达 疏:“《释草》云:‘笋,竹萌。’ 孙炎 曰:‘竹初萌生谓之笋。’此笋为篛竹,取笋竹之皮以为席也。” 宋 赞宁 《笋谱》:“《尚书》孔传:‘笋,篛竹。’详 孔 之説,篛竹,白篛也,白篛之类 越 多……今 孔安国 曰‘篛竹’--为笋已过,为竹未劲,故谓为篛竹也。”
(2).竹名。即箬竹。 元 李衎 《竹谱详录·箬竹》:“箬竹,又名篛竹。出 江 浙 及 闽 广 ,处处有之。”参见“ 箬竹 ”。词语解释:箭簳 拼音:jiàn gàn
见“ 箭竿 ”。
词语解释:箭竿 拼音:jiàn gān
亦作“ 箭干 ”。亦作“ 箭簳 ”。 箭身。《汉书·匈奴传下》:“ 匈奴 有斗入 汉 地,直 张掖郡 ,生奇材木,箭竿就羽,如得之,於边甚饶,国家有广地之实,将军显功,垂於无穷。”《晋书·王恭传》:“时内外疑阻,津逻严急, 仲堪 之信因 庾楷 达之,以斜绢为书,内箭簳中,合鏑漆之, 楷 送於 恭 。”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汪凤》:“﹝ 张励 ﹞居与 忠 同里,每旦诣曹,路经其门,则遥见二青气,粗如箭簳,而紧鋭彻天焉。”《尔雅翼·释木四》:“《职方氏》: 扬州 ,其利竹箭。箭一名篠,是竹之小者,可为箭干。”词语解释:箭擦 拼音:jiàn cā
弓箭手腰带上挂的毛纱悬垂物,用以擦箭词语解释:箭室 拼音:jiàn shì
见“ 箭服 ”。
词语解释:箭服 拼音:jiàn fú
亦称“ 箭室 ”。亦称“ 箭箙 ”。 古时用以盛放弓箭之具。《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檿弧,桑弓也。萁服,盖以萁草为箭服,近射妖也。” 颜师古 注:“檿,山桑之有点文者也。木弓曰弧。服,盛箭者,即今之步叉也。萁草,似荻而细,织之为服也。” 南朝 梁 刘孝威 《结客少年行》:“ 居延 箭箙尽, 疏勒 井泉枯。” 南朝 梁 庾肩吾 《被使从渡江》诗:“夜剑动星芒,秋朝惊箭服。” 隋 何妥 《长安道》诗:“车轮鸣凤辖,箭服耀鱼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乌嗥之雕弓,右 夏 服之劲箭” 唐 司马贞 索隐:“案 夏羿 ,善射者。又服,箭室之名,故云 夏 服。” 唐 李贺 《黄家洞》诗:“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宋 陆游 《兰亭道上》诗之四:“箭箙弓弢小猎回,壮心自笑未低催。”词语解释:箭在弦上 拼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
语出《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 北齐 魏收 《魏书》:“ 陈琳 作檄,草成。呈 太祖 ( 曹操 )。 太祖 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 琳 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 太祖 平 鄴 ,谓 陈琳 曰:‘君昔为 本初 ( 袁绍 )作檄书,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 琳 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太祖 爱其才,不咎。”《三国演义》第三二回作“箭在弦上”。后用来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话不得不说的时刻。 柔石 《二月》二四:“﹝ 陶慕侃 :﹞‘……老兄,求你不要去。’ 萧涧秋 冷冷地说一句:‘箭在弦上。’”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二章:“中央和西南似乎箭在弦上的内战危机得以消除了。国共内战亦得以结束了,全国团结御侮的局面由是建立了起来。”词语解释:箭干 拼音:jiàn gàn
见“ 箭竿 ”。
词语解释:箭竿 拼音:jiàn gān
亦作“ 箭干 ”。亦作“ 箭簳 ”。 箭身。《汉书·匈奴传下》:“ 匈奴 有斗入 汉 地,直 张掖郡 ,生奇材木,箭竿就羽,如得之,於边甚饶,国家有广地之实,将军显功,垂於无穷。”《晋书·王恭传》:“时内外疑阻,津逻严急, 仲堪 之信因 庾楷 达之,以斜绢为书,内箭簳中,合鏑漆之, 楷 送於 恭 。”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汪凤》:“﹝ 张励 ﹞居与 忠 同里,每旦诣曹,路经其门,则遥见二青气,粗如箭簳,而紧鋭彻天焉。”《尔雅翼·释木四》:“《职方氏》: 扬州 ,其利竹箭。箭一名篠,是竹之小者,可为箭干。”词语解释:箭决 拼音:jiàn jué
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的象骨套子,作为钩弦时保护手指之用。俗称扳指。《词人纳兰容若手简·致张纯修》:“箭决原付小力奉上,因早间偶失检察,竟致空手往还,可笑甚矣。”词语解释:箭苗 拼音:jiàn miáo
指具有善射的基础。《朱子语类》卷五八:“如人学射,发矢已直而未中者,人谓之箭苗。言其已善发箭,虽未至的而必能中的,若更开拓则必能中也。”词语解释:箭眼 拼音:jiàn yǎn
城墙上所筑小窗孔,备瞭望和射箭之用,如人眼目,故名。词语解释:箭刻 拼音:jiàn kè
箭漏的刻度。古代以铜漏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漏箭按所刻符号指示时辰。 元 萨都剌 《寒夜即事次韵呈许荣达》:“箭刻未移寒漏浅,江声渐少夜潮枯。”词语解释:箭箶 拼音:jiàn hú
即箭壶。 元 吴莱 《卫将军歌闻有得汉卫青玉印者赋之》:“椎牛驪酒启鞠室,饗士论功悬箭箶。”参见“ 箭壶 ”。
词语解释:箭壶 拼音:jiàn hú
箭袋。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她们不回答,只看看他的脸,便来给他解下弓袋和箭壶和装着小母鸡的网兜。”词语解释:箭服 拼音:jiàn fú
亦称“ 箭室 ”。亦称“ 箭箙 ”。 古时用以盛放弓箭之具。《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檿弧,桑弓也。萁服,盖以萁草为箭服,近射妖也。” 颜师古 注:“檿,山桑之有点文者也。木弓曰弧。服,盛箭者,即今之步叉也。萁草,似荻而细,织之为服也。” 南朝 梁 刘孝威 《结客少年行》:“ 居延 箭箙尽, 疏勒 井泉枯。” 南朝 梁 庾肩吾 《被使从渡江》诗:“夜剑动星芒,秋朝惊箭服。” 隋 何妥 《长安道》诗:“车轮鸣凤辖,箭服耀鱼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乌嗥之雕弓,右 夏 服之劲箭” 唐 司马贞 索隐:“案 夏羿 ,善射者。又服,箭室之名,故云 夏 服。” 唐 李贺 《黄家洞》诗:“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宋 陆游 《兰亭道上》诗之四:“箭箙弓弢小猎回,壮心自笑未低催。”词语解释:箭拔弩张 拼音:jiàn bá nǔ zhāng
犹言剑拔弩张。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大部分的时候是含精养锐的,必要时才一用力,正不必面红耳赤,箭拔弩张的。”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四:“ 冯永祥 看他们箭拔弩张,形势不妙,赶紧站起来,走到当中,向他们两位按按手说:‘你们暂时“停火”,且听小弟我讲两句。’”词语解释:箭矢 拼音:jiàn shǐ
箭头;箭。《水浒传》第二十回:“那三 阮 去船舱里各拿起一片青狐皮来遮那箭矢。”《水浒传》第一一四回:“﹝ 宋江 ﹞便唤军医士治疗,拔出箭矢,用金鎗药敷贴。”词语解释:箭房 拼音:jiàn fáng
箭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箭房中新矢二十餘枝,马额上红缨一大簇。”词语解释:箭旗 拼音:jiàn qí
系在箭竹上的旗幢。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 程雪楼 为 闽 守,任满归,民有献箭旗者以百数,公於内取其一联云: 闽 中有雪方为贵,天下无楼如此高。”词语解释:箭步 拼音:jiàn bù
飞快地向前一跃的脚步。 巴金 《春》九:“接着三房的仆人 文德 用一个箭步从门房里跳了出来,直往花厅奔去。” 杨朔 《百花山》:“ 梁振江 趁势窜进院,几个箭步闪到上房内边,高声叫道:‘缴枪不杀!’”词语解释:箭垛 拼音:jiàn duǒ
(1).箭靶。 吴晗 《况锺和周忱》:“也正由于封建时代的青天极少,所以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青天,也就成为箭垛式的人物,许多人民理想中的好事都被堆砌到他们身上了。”
(2).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词语解释:箭槁 拼音:jiàn gǎo
指箭杆。《文选·马融〈长笛赋〉》:“特箭槀而茎立兮,独聆风於极危。” 李善 注:“箭槀,二竹名也。言似二竹,或生而茎立,或生於极危。”词语解释:箭楼 拼音:jiàn lóu
古代城门上的楼。辟有洞户,供了望和射箭之用。《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望着暮色中 前门 高大的箭楼, 张孝骞 第一次痛恨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词语解释:箭筒 拼音:jiàn yǒng
即箭筒。《左传·昭公十三年》“ 司鐸射 怀锦奉壶饮冰” 晋 杜预 注:“冰,箭筩盖,可以取饮。” 孔颖达 疏:“冰是箭筩之盖,相传为然。本作此器盖箭筩,脱而用之可以取饮。此以壶盛饮,用此冰而饮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晋 杜预 注:“冰,櫝丸盖。或云櫝丸是箭筩,其盖可以取饮。” 孔颖达 疏:“ 贾逵 云:‘冰,櫝丸盖也。’则是相传为此言也……或説櫝丸是箭筩,其盖可以取饮。”参见“ 箭筒 ”。词语解释:箭干白 拼音:jiàn gàn bái
亦作“ 箭竿白 ”。 蔬类,菘的一种,似芜菁,质柔味美。经霜后可做腌菜,越一二月取食,味极爽适。《正字通·艸部》:“菘:又今 南京 京口 之菘为上,曰箭竿白。”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腌菜》:“霜降后醃菜,除瓜茄、芹芥、萝卜、擘蓝、箭干白、春不老之外,有白菘菜者,名黄芽菜,乃都门之极品,鲜美不减 富阳 冬笋。”词语解释:箭局 拼音:jiàn jú
元 代地方性军械管理机构。总称武器局(军器局),分设弓局、甲局、箭局等。《元史·百官志六》:“ 保定 军器人匠提举司,秩从六品。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其属: 河间 甲局,院长一员; 祈州 安平县 甲局,院长一员; 陵州 箭局,头目一人…… 益都 济南 箭局,秩正七品。局使一员。”词语解释:箭鱼 拼音:jiàn yú
鲥鱼的别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鲥》:“《寧波府志》:‘箭鱼即鰣鱼。海中者最大,腹下细骨如箭鏃,俗名箭鱼。’”词语解释:箭靶子 拼音:jiàn bǎ zǐ
练习射箭时用作目标之物。词语解释:箭袄 拼音:jiàn ǎo
射士穿的短袄。《花月痕》第四八回:“ 掌珠 、 宝书 ,首缠青帕,身穿箭袄,腰繫鱼鳞文金黄色两片马裙。”词语解释:箭衣 拼音:jiàn yī
古代射士所穿的一种紧袖服装。袖端上半长可覆手,下半特短,使于射箭。 明 叶绍袁 《痛史·启祯记闻录》:“抚按有司申飭,衣帽有不能备营帽箭衣者,许令黑帽缀以红缨,常服改为箭袖。”《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内中走出一个人来,头带一顶武士巾,身穿一件青绢箭衣。”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浄扮 安禄山 箭衣氊帽上。”《中国歌谣资料·沪谚外编·山歌》:“前 清 时代,箭衣装起皮髚袖,蒙茸细毛都湿透,淋漓尽致,无伸无缩,出门口,自家不规矩,恶作剧一场,只闷受。”词语解释:箭金 拼音:jiàn jīn
谓箭镞。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一:“箭金:箭鏃也。 关 西名箭金; 山 东名箭足,或言鏑。辨异名也。”词语解释:箭袖 拼音:jiàn xiù
即箭衣。《红楼梦》第十五回:“见 宝玉 戴着束髮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花月痕》第四二回:“有个垂髻女子,上身穿件箭袖对襟,鱼鳞文金黄色的短袄,下繫緑色两片马裙。”参见“ 箭衣 ”。
词语解释:箭衣 拼音:jiàn yī
古代射士所穿的一种紧袖服装。袖端上半长可覆手,下半特短,使于射箭。 明 叶绍袁 《痛史·启祯记闻录》:“抚按有司申飭,衣帽有不能备营帽箭衣者,许令黑帽缀以红缨,常服改为箭袖。”《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内中走出一个人来,头带一顶武士巾,身穿一件青绢箭衣。”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浄扮 安禄山 箭衣氊帽上。”《中国歌谣资料·沪谚外编·山歌》:“前 清 时代,箭衣装起皮髚袖,蒙茸细毛都湿透,淋漓尽致,无伸无缩,出门口,自家不规矩,恶作剧一场,只闷受。”词语解释:箭诀 拼音:jiàn jué
谓射箭的姿式。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六:“ 王灵仙 向屋子的四角扬起了打鬼沙,高举左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掐成箭诀,口里念起护身咒。”词语解释:箭端 拼音:jiàn duān
古代矫直箭杆的工具。《清会典事例·兵部·弓箭之制》:“箭笴以杨木、柳木、樺木为质,取圆直之干削成之,别用数寸之木刻槽一道曰箭端,箭笴必取范於端,以均停其首尾。”词语解释:箭窗 拼音:jiàn chuāng
即箭眼。谓城上为射箭而设的窗孔。《宋史·石保吉传》:“因完葺城垒,疏牖于上,以瞰衢路,如箭窗状。”词语解释:箭猺 拼音:jiàn yáo
谓发髻上插有竹簪的瑶族女子。 清 魏祝亭 《两粤猺俗记》:“﹝凡女﹞未字,带箭竿一,分其髮盘结之,披堆花叠草巾於箭尾,涂遇狡好男,歌遂作,有室者弗之和,否则賡歌之,辞半以淫,两相悦,各易其衫带以归,此则箭 猺 也。”词语解释:箭猪 拼音:jiàn zhū
即豪猪。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一:“虽然屋主人告诉我说,山中只有一只箭猪,和一只小鹿,而我终是心怯。” 钱锺书 《围城》九:“ 鸿渐 先听她有‘讨厌话’相劝,早像箭猪碰见仇敌,毛根根竖直。”参见“ 豪猪 ”。
词语解释:豪猪 拼音:háo zhū
亦作“ 豪猪 ”。 哺乳动物。全身黑色,自肩部以后长着许多长而硬的棘毛。棘毛如刺,颜色黑白相间。穴居,昼伏夜出。也称箭猪。《太平御览》卷九○三引《山海经》:“豪猪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 汉 扬雄 《长杨赋》:“搤熊羆,拖豪猪。” 金 元好问 《驱猪行》:“沿山蒔苗多费力,办与豪猪作粮食。” 清 毛奇龄 《诏观西洋国所进狮子因获遍阅虎圈诸兽敬制长句纪事和高阳相公》:“青鸞赤雀相对栖,豪猪野马争游嬉。”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豪猪》:“豪猪亦称箭猪,产於 广西 及 印度 、 非洲 等处。”词语解释:箭笄 拼音:jiàn jī
古代女子服丧时所用的竹制簪子。《礼记·丧服小记》:“箭笄终丧三年,齐衰三月,与大功同者绳履。” 清 翟灏 《通俗编·服饰》:“古丧制,妇女笄用篠竹,曰箭笄。”词语解释:箭穿着雁口 拼音:jiàn chuān zhe yàn kǒu
见“ 箭穿雁嘴 ”。
词语解释:箭穿雁嘴 拼音:jiàn chuān yàn zuǐ
亦作“ 箭穿着雁口 ”。 比喻不开口说话。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水浒传》第十七回:“却説 何涛 领了台旨,下厅前来到使臣房裡,会集许多做公的,都到机密房中,商议公事。众做公的都面面相覷,如箭穿雁嘴,鉤搭鱼腮。”词语解释:箭竿白 拼音:jiàn gān bái
见“ 箭干白 ”。
词语解释:箭干白 拼音:jiàn gàn bái
亦作“ 箭竿白 ”。 蔬类,菘的一种,似芜菁,质柔味美。经霜后可做腌菜,越一二月取食,味极爽适。《正字通·艸部》:“菘:又今 南京 京口 之菘为上,曰箭竿白。”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腌菜》:“霜降后醃菜,除瓜茄、芹芥、萝卜、擘蓝、箭干白、春不老之外,有白菘菜者,名黄芽菜,乃都门之极品,鲜美不减 富阳 冬笋。”词语解释:箭竿 拼音:jiàn gān
亦作“ 箭干 ”。亦作“ 箭簳 ”。 箭身。《汉书·匈奴传下》:“ 匈奴 有斗入 汉 地,直 张掖郡 ,生奇材木,箭竿就羽,如得之,於边甚饶,国家有广地之实,将军显功,垂於无穷。”《晋书·王恭传》:“时内外疑阻,津逻严急, 仲堪 之信因 庾楷 达之,以斜绢为书,内箭簳中,合鏑漆之, 楷 送於 恭 。”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汪凤》:“﹝ 张励 ﹞居与 忠 同里,每旦诣曹,路经其门,则遥见二青气,粗如箭簳,而紧鋭彻天焉。”《尔雅翼·释木四》:“《职方氏》: 扬州 ,其利竹箭。箭一名篠,是竹之小者,可为箭干。”词语解释:箭穿雁嘴 拼音:jiàn chuān yàn zuǐ
亦作“ 箭穿着雁口 ”。 比喻不开口说话。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水浒传》第十七回:“却説 何涛 领了台旨,下厅前来到使臣房裡,会集许多做公的,都到机密房中,商议公事。众做公的都面面相覷,如箭穿雁嘴,鉤搭鱼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