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药入声 [yuè,哀乐][ě è,善恶][yuē][同着][jiáo jiào jué][ruò][sháo][jué xué][duó,测度][mò][zhuó bó][lüè][gě gè]崿[chāo chuò chuo][háo hé][肉膜,名词][tuò][bó][zé zuó][nüè yào][zhuó][屐、鞋][bó bo][lào luò][详注1][chāo zhuō,明亮][详注2][gè luò][详注3][nuò][lì luò][zuò]礿[sháo][hè][cuò,名词][gē kǎ luò][zhuó què][luò gé][详注4][详注5][zhuó jué][详注6][同托][详注7][音鹊。馺也。《类篇》行貌。]笿


注1:穫 音濩。《说文》刈谷也。草曰刈,谷曰穫。《易·无妄》不耕穫,不菑畬。《诗·豳风》八月其穫。 又陨穫,困迫失志貌。《礼·儒行》不陨穫于贫贱。《注》陨如萚之陨而飘零,穫如禾之穫而枯槁。
注2:格 《唐韵》古落切《集韵》《韵会》《正韵》葛鹤切,音各。树枝也。《集韵》《韵会》历各切,音洛。篱落也。《前汉·鼌错传》谓之虎落。《扬雄·羽猎赋》谓之虎路。通作格。 又《类篇》曷各切,音鹤。格泽,妖星也。见《史记·天官书》。
注3:熇 《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音郝。与謞同。《尔雅·释训》謞謞,崇谗慝也。《疏》引《诗》多将熇熇,多行惨毒之恶。謞熇音义同。《释文》謞虚各切。
注4:泽 《集韵》《韵会》《正韵》达各切,音铎。格泽,星名,音鹤铎。《史记·天官书》格泽,星如炎火之状。
注5:昔 《集韵》仓各切,音错。粗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注》昔读为交错之错,谓牛角粗理错也。 又《韵补》叶息约切。《左思·咏史诗》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注6:躇 《集韻》《韻會》敕略切,音鄀。《公羊傳·宣七年》躇階而走。《註》躇,猶超遽不順以次。《釋文》與踱同。
注7:嫋 《集韵》《韵会》日灼切《正韵》如灼切,音弱。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妩媚姌嫋。
末字词组
青箬黄箬下箬箭箬    

词语解释:青箬  拼音:qīng ruò
亦作“ 青篛 ”。
(1).箬竹的叶子。箬竹叶大质薄,常用以裹物。 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诗:“青箬裹盐归峒客,緑荷包饭趁虚人。”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进茶》:“仲春上旬, 福建 漕司进第一纲蜡茶……护以黄罗软盝,藉以青篛。”
(2).即青箬笠。 宋 杨万里 《后苦寒歌》:“絶怜红船黄帽郎,緑蓑青篛牵牙檣。” 宋 陆游 《一丛花》词:“何如伴我,緑蓑青箬,秋晚钓 瀟湘 。”参见“ 青箬笠 ”。
词语解释:青箬笠  拼音:qīng ruò lì
亦作“ 青篛笠 ”。 雨具。箬竹叶或篾编制的笠帽。 唐 张志和 《渔父》词:“青箬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 孙觌 《题谷隐》诗:“苇间青篛笠,髣髴见 秦 逃。”《水浒传》第七七回:“舡上一箇人,头戴青箬笠,身披緑蓑衣,斜倚着舡背,岸西独自钓鱼。” 清 厉鹗 《施北亭携酒湖上》诗:“诗从青箬笠前得,秋在白荷花上来。”
词语解释:黄箬  拼音:huáng ruò
黄色的箬叶。 宋 苏辙 《乘小舟出筠江》诗之一:“红饭白醪供醉饱,青蓑黄篛可缠包。”
词语解释:下箬  拼音:xià ruò
地名。在今 浙江省 长兴县 南。《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六·湖州》引 南朝 梁 顾野王 《舆地志》:“ 夹溪 ( 箬溪 )悉生箭箬,南岸曰 上箬 ,北岸曰 下箬 ;二箬皆村名。村人取 下箬 水酿酒,醇美胜於 云阳 ,俗称箬下酒。”《太平御览》卷六五引《舆地志》作 上若 、 下若 。后因称该地所产美酒为“下箬”或“下若”。 宋 张先 《醉落魄·吴兴莘老席上》词:“下若醲醅,竞欲金釵当。”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品酒》:“论其品格,亦止如 苏州 之福贞, 惠泉 之三白, 宜兴 之红友, 扬州 之木瓜, 镇江 之苦露, 邵宝 之百花, 苕溪 之下若。”
词语解释:箭箬  拼音:jiàn ruò
即箬竹。秆匀细而节长,中空极小,可以制筷。叶片宽大,可以裹粽和制船篷。《太平御览》卷七○四引《郭文举别传》:“ 文举 , 河 内人也。 怀帝 未济江。至 餘杭 市卖箭箬,易盐米。”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楚汉魏六朝上》:“《艺苑雌黄》云:‘ 张景阳 《七命》云:“乃有 荆南 乌程 , 豫北 竹叶。”説者以 荆南 为 荆州 耳,然 乌程县 今在 湖州 ,与 荆州 相去甚远,县南五十步有 箬溪 ,夹溪悉生箭箬。’”参见“ 箬竹 ”。
词语解释:箬竹  拼音:ruò zhú
(1).嫩竹。指开始褪壳的竹。《书·顾命》“笋席” 孔 传:“笋,篛竹。” 孔颖达 疏:“《释草》云:‘笋,竹萌。’ 孙炎 曰:‘竹初萌生谓之笋。’此笋为篛竹,取笋竹之皮以为席也。” 宋 赞宁 《笋谱》:“《尚书》孔传:‘笋,篛竹。’详 孔 之説,篛竹,白篛也,白篛之类 越 多……今 孔安国 曰‘篛竹’--为笋已过,为竹未劲,故谓为篛竹也。”
(2).竹名。即箬竹。 元 李衎 《竹谱详录·箬竹》:“箬竹,又名篛竹。出 江 浙 及 闽 广 ,处处有之。”参见“ 箬竹 ”。